生物·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 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2.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4.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上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6.如图所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C.Ⅰ核酸Ⅱ核糖核酸Ⅲ脱氧核糖核酸Ⅳ信使RNA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 ‎7.酷暑季节,室外作业的工人应多喝(  )‎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8.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9.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10.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1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12.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 A.通过兔子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D.流入到狐狸体内 ‎13.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4.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2,4﹣D浓度( 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6‎ ‎53.7‎ ‎43.0‎ ‎30.2‎ A.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30 mg/L ‎15.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16.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 ‎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17.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叙述错误的是(  )‎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增长速率是固定的 ‎18.人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 A.巨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致敏T细胞 D.浆细胞 ‎19.人工免疫时常将经过理化方法杀死的病原微生物作为疫苗,这表明抗原刺激免疫系统的决定因素在于(  )‎ A.抗原细胞的完整性 B.病原微生物的活性 C.抗原空间结构的正确性 D.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 ‎20.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 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21.取某植物的胚芽鞘和幼根,切除胚芽鞘尖端和幼根根尖的尖端(即切除根冠和分生区),然后将胚芽鞘(近尖端向上)和幼根(近尖端向上)直立放置,分别在两者切面的左侧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快(生长素浓度为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培养在黑暗条件下,幼根和胚芽鞘弯曲生长且方向相反,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合理的是(  )‎ A.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 B.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 C.幼根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非极性运输 D.幼根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非极性运输 ‎22.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23.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24.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A. B. C. D.‎ ‎25.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 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B.自身兔疫病,肌肉痉挛 C.过敏反应,肌无力 D.过敏反应,肌肉痉挛 ‎26.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27.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包括(  )‎ A.通过兔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流入到狐体内的能量 ‎28.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29.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30.演替过程中乔木层逐渐取代了灌木层,其主要原因是(  )‎ A.乔木的繁殖力较强 B.灌木的寿命较弱 C.灌木较为低等 D.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31.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C.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32.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3.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34.在植物→昆虫→鸟的营养结构中,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以鸟类同化的总能量中通过植物→昆虫→鸟途径获得的能量为x轴,植物供能总量为y轴,绘制的相关曲线是(  )‎ A. B. C. D.‎ ‎35.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  )‎ 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 B.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 C.若d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组成,则e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 D.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3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37.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D.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 ‎38.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39.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40.如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依次为a→c→d→b 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森林生态系统的a~d四个营养级中,a所处的级别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 ‎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 ‎(1)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  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  ,释放神经递质(Ach);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  ,引起肌肉收缩.‎ ‎(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作抗原,使  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Ach受体抗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导致  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3)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  发育成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  免疫的应答.‎ ‎42.回答问题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  、  、  .人体的胰岛细胞中  (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  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值、分化形成的  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TP进行第二次免疫,  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  (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43.材料一:某小组同学在探究I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单位:mg/mL)时得到的预实验结果:‎ ‎0‎ ‎0.4‎ ‎0.8‎ ‎1.2‎ ‎1.6‎ ‎2.0‎ ‎2.4‎ ‎1‎ ‎0‎ ‎1‎ ‎2‎ ‎2‎ ‎0‎ ‎0‎ ‎0‎ ‎2‎ ‎0‎ ‎3‎ ‎5‎ ‎4‎ ‎1‎ ‎0‎ ‎0‎ ‎3‎ ‎0‎ ‎5‎ ‎10‎ ‎6‎ ‎2‎ ‎0‎ ‎0‎ ‎4‎ ‎0‎ ‎6‎ ‎12‎ ‎8‎ ‎3‎ ‎0‎ ‎0‎ 材料二:不同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情况所起作用的关系,如图.‎ 材料三:细胞分裂素可以抑制叶绿素、核酸和蛋白质的降解,抑制叶片衰老,可用作蔬菜的保鲜剂.‎ 请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植物激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长素除了促进插条生根,还能促进果实  .而  可以促进果实成熟.‎ ‎(2)由材料一可以看出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  .根据预实验结果,进一步探究的浓度范围应设在  mg/mL之间.在实验过程中,控制无关变量非常重要,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  (两项即可).‎ ‎(3)根据材料二图示,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是  .‎ ‎(4)某同学在材料三的基础上想进一步了解细胞分裂素的保鲜效果,请你帮助拟一个具体的探究课题,并写出相应的自变量.‎ ‎①探究课题:  .‎ ‎②相应的自变量:  .‎ ‎44.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  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食物来自绿藻,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  KJ和  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  ,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2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  .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  .‎ ‎ ‎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 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渗透作用原理.‎ 渗透作用是具有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原理是: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原生质层内外的溶液存在着浓度差,水分子就可以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原生质层扩散到溶液浓度高的一侧.溶液渗透压的高低与溶液中溶质分子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有关,溶液中溶质分子物质的量越多,渗透压越高,反之则越低.‎ 人一次性饮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吸水膨胀,要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必须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又渗透作用原理可知,只有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中多余的水分才能渗出,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 ‎【解答】解:A、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 1.8% NaCl 溶液),钠离子主要保留在细胞外,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细胞内水分渗透出来,达到治疗的效果,A正确;‎ B、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有利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 C、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不会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C错误;‎ D、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会增加细胞外液液体总量,D错误.‎ 故选:A.‎ ‎ ‎ ‎2.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钾离子主要在细胞内,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钠离子主要在细胞外,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大量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对细胞内液的影响,A正确;‎ B、乳酸为酸性物质,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一段时间内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所以血浆pH仍为弱碱性,B错误;‎ C、剧烈运动时会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但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C错误;‎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导致部分肌肉细胞因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但多数细胞仍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A.‎ ‎ ‎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是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不是成分不变.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解答】解:A、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激素、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糖、抗体等,B正确;‎ C、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回淋巴的量较少,所以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C正确;‎ D、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浆只是其一部分,所以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是错误的,D不正确;‎ 故选D.‎ ‎ ‎ ‎4.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上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a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入神经,e是感受器.Ⅰ是突触前膜,Ⅱ是突触后膜.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由于反射弧中的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A正确;‎ B、切断传入神经d、刺激传出神经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但不属于反射,B正确;‎ C、神经中枢c中的突触结构多,兴奋在其中的传递速度低于在传入神经行为上传导速度,C错误;‎ D、Ⅱ处表示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选:AB.‎ ‎ ‎ ‎5.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A正确;‎ B、下丘脑内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产热和散热,B正确;‎ C、下丘脑内有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控制排水是通过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从而调节体内水盐平衡,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能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但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腺体是垂体,而不是下丘脑,D错误.‎ 故选:D.‎ ‎ ‎ ‎6.如图所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C.Ⅰ核酸Ⅱ核糖核酸Ⅲ脱氧核糖核酸Ⅳ信使RNA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 ‎【考点】突触的结构;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代表整个大圆,分为Ⅱ和Ⅲ,Ⅱ中又包含Ⅳ.‎ ‎【解答】解: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主要包含组织液、血浆和淋巴,A正确;‎ B、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小泡不属于突触结构,B错误;‎ C、核酸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其中RNA又分为mRNA、tRNA、rRNA,C正确;‎ D、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其中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B.‎ ‎ ‎ ‎7.酷暑季节,室外作业的工人应多喝(  )‎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酷暑季节,因温度较高,所以工人在室外作业时,会大量出汗.而大量出汗的同时,会排出过多的无机盐,从而导致体内的水盐平衡失调,因此,工人这时应多喝盐汽水.‎ ‎【解答】解:酷暑季节大量出汗,导致无机盐的流失,所以室外作业的工人要适量的补充无机盐,多喝盐汽水.‎ 故选:A.‎ ‎ ‎ ‎8.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解:ABC、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哺乳动物,当它处于低温环境时,常常通过增强呼吸作用的强度来加强热量的产生,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体表血管的收缩来减少热量的散失.而呼吸作用强度的提高必然引起其耗氧量的增加,AC错误;B正确;‎ D、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动物,体温不变,D错误.‎ 故选:B.‎ ‎ ‎ ‎9.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解答】解:A、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比如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起跑动作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A错误;‎ B、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听觉中枢没有关系,B错误;‎ C、该反射由听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有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参与,C正确;‎ D、小脑主要功能是调节平衡,与起跑反应的快慢程度无关,D错误.‎ 故选:C.‎ ‎ ‎ ‎10.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 ‎【解答】解:A、a﹣b段上升是因为Na+内流所致,流动过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 B、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不是外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 C、c﹣d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C正确;‎ D、d~e段下降是因为K+进一步外流所致,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C.‎ ‎ ‎ ‎1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解答】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故A选项错误;‎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故B选项正确;‎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和死亡率,故C选项错误;‎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 ‎ ‎12.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 A.通过兔子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D.流入到狐狸体内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的摄入能=该营养级的同化能+该营养级的粪便能.粪便能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某营养级的同化能的去向为: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 ‎【解答】解:A、通过兔子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属于兔子的同化能,A正确;‎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属于上一营养级草的同化能,B错误;‎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属于上一营养级兔子的同化能,C正确;‎ D、流入到狐狸体内属于兔子的同化能,D正确.‎ 故选:B.‎ ‎ ‎ ‎13.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内脏神经”的神经调节,又有“肾上腺素”的激素调节;作用是“使心率加快”,靶器官是心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 ‎【解答】解:A、根据题意“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可以看出,该激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靶器官,故A正确;‎ B、根据题意“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故B正确;‎ C、肾上腺素是通过体液运输到心脏的,故C错误;‎ D、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故D正确.‎ 故选:C.‎ ‎ ‎ ‎14.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2,4﹣D浓度( 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6‎ ‎53.7‎ ‎43.0‎ ‎30.2‎ A.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30 mg/L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表格:生长素及其类似物(2,4﹣D)能促进果实的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未受粉的子房,可以获得无子果实.表中数据显示不同浓度2,4﹣D对番茄子房发育的影响,2,4﹣D浓度在0~25mg/L时,随着2,4﹣D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增强;2,4﹣D浓度超过25mg/L时,随着2,4﹣D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解答】解:A、2,4﹣D浓度为0的一组作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均能促进果实生长,所以2,4﹣D浓度超过25mg/L时,对果实发育仍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减弱,A错误;‎ B、本题没有将2,4﹣D和生长素对照使用,因此不能说明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B错误;‎ C、该实验没有涉及枝条生根,不能说明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C错误;‎ D、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4﹣D浓度为25mg/L时,无籽番茄平均重量最大,所以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30mg/L,D正确.‎ 故选:D.‎ ‎ ‎ ‎15.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考点】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得影响.‎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解答】解:A、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A错误.‎ B、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 C、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C正确.‎ D、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C.‎ ‎ ‎ ‎16.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 ‎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淋巴因子由T细胞或效应T细胞分泌.在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作用是促进效应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加强其对靶细胞的攻击力度.‎ ‎(2)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 ‎(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解答】解:由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效应B)细胞,可推知此物质为淋巴因子;而物质乙是从细菌中获得的,在它的作用下,机体具有了免疫能力,所以此物质应为抗原.‎ 故选:C.‎ ‎ ‎ ‎17.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叙述错误的是(  )‎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增长速率是固定的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生物学的许多知识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的形式表达,常见的是曲线、表格和公式,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理解生物学知识,有利于灵活掌握知识内部的 含义“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A、“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A正确;‎ B、“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是理想的情况,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正确;‎ C、“J”型增长曲线中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C正确;‎ D、“J”型增长是理想的条件下发生的,增长率不变,但增长速率越来越大,D错误.‎ 故选:D.‎ ‎ ‎ ‎18.人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 A.巨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致敏T细胞 D.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考查免疫的过程和机理,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抗体,消灭抗原,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抗体的仅有效应B细胞(浆细胞).‎ ‎【解答】解:A、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抗体的仅有效应B细胞,不是巨噬细胞,A错误;‎ B、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抗体的仅有效应B细胞,不是T细胞,B错误;‎ C、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抗体的仅有效应B细胞,不是致敏T细胞,C错误;‎ 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抗体的仅有效应B细胞,D正确.‎ 故选:D.‎ ‎ ‎ ‎19.人工免疫时常将经过理化方法杀死的病原微生物作为疫苗,这表明抗原刺激免疫系统的决定因素在于(  )‎ A.抗原细胞的完整性 B.病原微生物的活性 C.抗原空间结构的正确性 D.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抗原都是大分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抗原刺激免疫系统的决定因素在于蛋白质等大分子的组成和空间结构.加热杀死病院微生物的原因是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而不破坏它的抗原活性,因此灭活的病原微生物其组成和空间结构未破坏便可引发相应的免疫反应,并不需要保持细胞的完整性与细胞活性.‎ ‎【解答】解:A、并不需要保持细胞的完整性与细胞活性,只需要保留抗原的正常的空间机构即可,A错误;‎ B、只要抗原保持活性就可以,并不一定需要病院微生物保持活性,B错误;‎ C、抗原只要具备正确的空间结构,就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C正确;‎ D、每种微生物感染都具有特异性,因为具有不同的抗原,和加热杀死酶多大关系,D错误.‎ ‎ ‎ ‎20.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 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人体的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人体血糖平衡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A、草莓的自然成熟是乙烯作用的结果,A正确;‎ 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到甜味,这是神经调节的结果,与激素无关,B错误;‎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是生长素作用形成的顶端优势现象,C正确;‎ 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是胰高血糖素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 ‎ ‎21.取某植物的胚芽鞘和幼根,切除胚芽鞘尖端和幼根根尖的尖端(即切除根冠和分生区),然后将胚芽鞘(近尖端向上)和幼根(近尖端向上)直立放置,分别在两者切面的左侧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快(生长素浓度为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培养在黑暗条件下,幼根和胚芽鞘弯曲生长且方向相反,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合理的是(  )‎ A.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 B.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 C.幼根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非极性运输 D.幼根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非极性运输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即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作用因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其次是芽,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 ‎【解答】解: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是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但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因此幼根向左弯曲生长;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快放置在切面的左侧,所以左侧生长快,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 故选:B.‎ ‎ ‎ ‎22.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作为一个群落所具有的空间分布情况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现象.‎ ‎【解答】解: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森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故选:A.‎ ‎ ‎ ‎23.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解:A、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说明岛屿上存在水平结构,故A正确;‎ B、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B错误;‎ C、旅游等人类活动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C正确;‎ D、该岛屿上植被茂盛,已经演替到森林阶段,属于顶级群落,说明一定经过漫长的过程,故D正确.‎ 故选:B.‎ ‎ ‎ ‎24.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本题是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分解者与原核生物、蓝藻、腐生细菌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判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其次还有蓝藻等光能自养的原核生物和化能自养的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腐生细菌也属于原核生物.‎ ‎【解答】解:A、a生产者包括d蓝藻和其他自养原核生物,分解者包含e腐生细菌,d蓝藻和e腐生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 B、原核生物C不全是生产者,还有消费者和分解者,原核生物C也不全是分解者,还有生产者、消费者,蓝藻d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e﹣腐生细菌全是分解者,B错误;‎ C、b分解者与a生产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蓝藻是自养原核生物,属于生产者,不是腐生细菌,腐生细菌均属于c原核生物,且属于分解者b,C错误;‎ D、e腐生细菌是分解者b不是生产者a,d蓝藻属于生产者a不属于分解者b,D错误.‎ 故选:A.‎ ‎ ‎ ‎25.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 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B.自身兔疫病,肌肉痉挛 C.过敏反应,肌无力 D.过敏反应,肌肉痉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该人血清中抗体把乙酰胆碱的受体作为异物进行攻击,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中称自身免疫疾病,由于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结果表现为肌无力.‎ ‎【解答】解:A、该人血清中抗体把乙酰胆碱的受体(自身物质)作为异物进行攻击,属于自身免疫疾病,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结果表现为肌无力,A正确;‎ B、由于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因此肌肉不会持续收缩,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过程中不存在过敏原,不是过敏反应,C错误;‎ D、由C、B分析可知,D错误.‎ 故选:A.‎ ‎ ‎ ‎26.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本题是对于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和物种丰富度概念的考查,回忆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和丰富度的概念,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A错误;‎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法与研究目的相符,B错误;‎ C、贝类是活动能力极弱的动物,可以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法与研究目的相符,C错误;‎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不是调查物种的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不能研究其丰富度,该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D正确.‎ 故选:D.‎ ‎ ‎ ‎27.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包括(  )‎ A.通过兔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流入到狐体内的能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由草、兔、狐3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草→兔→狐,兔同化的能量有多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呼吸消耗等.‎ ‎【解答】解:A、兔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了,这部分能量是不能被生物群落内的生物再利用的,A正确;‎ B、兔经过同化作用获取的能量=兔的摄入量﹣兔的粪便量,所以兔的粪便中的能量不是兔同化的能量,B错误;‎ C、狐经过同化作用获取的能量=狐的摄入量﹣狐的粪便量,所以狐的粪便中的能量不是狐同化的能量,而属于它的上一营养级兔的能量,C正确;‎ D、兔同化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呼吸消耗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下一营养级狐,D正确.‎ 故选:B.‎ ‎ ‎ ‎28.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种生物总和构成种群,所以生物构成群落,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企鹅种群密度会有明显变化,企鹅与磷虾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解答】解:A、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故A错误;‎ B、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故B正确;‎ C、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故C正确;‎ D、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在﹣2~2℃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故D正确.‎ 故选:A.‎ ‎ ‎ ‎29.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围湖造田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破坏了生态平衡,故A正确;‎ B、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故B正确;‎ C、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故C正确;‎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故D错误.‎ 故选:D.‎ ‎ ‎ ‎30.演替过程中乔木层逐渐取代了灌木层,其主要原因是(  )‎ A.乔木的繁殖力较强 B.灌木的寿命较弱 C.灌木较为低等 D.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乔木层取代灌木层主要是因为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其实演替的其他阶段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比如灌木取代草本,草本取代苔藓等等.‎ ‎【解答】解: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 故选:D.‎ ‎ ‎ ‎31.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C.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抑制细胞分裂.‎ ‎【解答】解:A、细胞分裂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的分化,延缓衰老;常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故A正确;‎ B、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促进发芽、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等,也能抑制生长、抑制发芽,也能疏花疏果,故B错误; ‎ C、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成熟.乙烯也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故C错误;‎ D、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和叶的脱落,故D错误.‎ 故选:A.‎ ‎ ‎ ‎32.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种群的数量变动;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①胰岛素分泌量增加,则血糖浓度降低,使得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故①正确;‎ ‎②运动强度增加,则汗腺分泌增加,而运动强度受神经系统的控制,故②错误;‎ ‎③降雨量增加,使得土壤动物存活率降低,但土壤动物不影响降雨量,故③错误;‎ ‎④害虫数量增加,则其天敌鸟类数量增加,由于捕食者增加,则害虫数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故④正确;‎ 故选:D.‎ ‎ ‎ ‎33.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动作电位的产生原因是钠离子内流,此时的钠离子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当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时,钠离子浓度的维持靠钠钾泵,此时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 ‎【解答】解:神经元上动作电位是由的Na+内流造成的,顺浓度梯度运输,没有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而恢复静息电位时,Na+排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为主动运输.‎ 故选:A.‎ ‎ ‎ ‎34.在植物→昆虫→鸟的营养结构中,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以鸟类同化的总能量中通过植物→昆虫→鸟途径获得的能量为x轴,植物供能总量为y轴,绘制的相关曲线是(  )‎ A. B. C. D.‎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植物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昆虫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鸟是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 ‎【解答】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昆虫以植物为食,鸟类以昆虫为食,所以植物提供的能量越多,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也越多,鸟类获得的总能量也越多,即呈正相关.则以鸟类同化的总能量中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x轴,植物供能总量为y轴,绘制的相关曲线如D项所示.‎ 故选:D.‎ ‎ ‎ ‎35.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  )‎ 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 B.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 C.若d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组成,则e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 D.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阳光、空气、水属于非生物成分,a属于生产者,其他属于消费者.‎ 生物群落是同一区域的所有生物,不包括无机环境;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 ‎【解答】解:A、生物群落是同一区域的所有生物,不包括无机环境,A错误;‎ B、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有b、c、f,所以c种群获得的能量没有a种群能量的10%~20%,B错误;‎ C、d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组成,可推测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以d为食的e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C正确;‎ D、e和f属于不同物种,说明他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存在于同一地域的食物网中,所以没有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C.‎ ‎ ‎ ‎3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和内环境稳态失调症的考查.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一旦失调机体生命活动受影响,细胞代谢紊乱,从而表现出相应的内环境稳态失调症.‎ ‎【解答】解:A、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顺利进入淋巴循环,组织液积累,引起下肢水肿,A正确;‎ B、血浆中钙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常情况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若血液中钙盐过多,钙盐稳态失调,引起肌无力,B正确;‎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失调症,C正确;‎ D、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大量丢失,D错误.‎ 故选:D.‎ ‎ ‎ ‎37.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D.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离不开神经和体液调节,免疫调节也是生命活动之一;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继续分裂分化;HIV攻击的主要是T细胞;合理使用激素能调节动物的生理活动,提高免疫力.‎ ‎【解答】解:A、神经﹣体液调节影响免疫应答,抗体和细胞因子可作用于神经体液调节,故A正确;‎ B、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增殖,故B错误;‎ 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全部丧失,大部分体液免疫功能丧失,故C正确;‎ D、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例如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外源添加生长激素显著地提高了家畜的生长速度,降低单位日增重的饲料消耗量,促进了肌肉的生长和减少了组织脂肪的合成,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如胸腺激素可以促进T细胞的发育,增强T细胞的功能,故D正确.‎ 故选:B.‎ ‎ ‎ ‎38.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从图中获得信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具体表现在:将细菌吞入细胞内,溶酶体和内的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并将细菌的抗原暴露在吞噬细胞的表面.‎ ‎【解答】解:A、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选择,A错误;‎ B、图中内吞泡和溶酶体融合,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B正确;‎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C错误;‎ D、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不仅仅存在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也存在抗原的加工和处理,D错误.‎ 故选:B.‎ ‎ ‎ ‎39.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干说明“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肌肉,且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变;又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且膜内电流方向代表了兴奋的传导方向.‎ ‎【解答】解:A、根据题干“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说明神经纤维处相当于突触前膜,肌肉处相当于突触后膜,在突触前膜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故A正确;‎ B、刺激①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双向传导,因此肌肉可以收缩,电流可以发生偏转,故B正确;‎ C、刺激②处,肌肉收缩,但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产生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反向传导,则电流计不会有变化,故C错误;‎ D、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 ‎ ‎40.如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依次为a→c→d→b 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森林生态系统的a~d四个营养级中,a所处的级别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范围广泛,可以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题图做出判断.‎ ‎【解答】解:A、M表示基因多样性,分析柱形图可知,b物种多样性最大,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所以A正确.‎ B、M表示物种丰富度,分析柱形图可知,物种丰富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a、c、d、b,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依次为a→c→d→b.所以B正确.‎ C、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分析柱形图可知,a能量最小,营养级最高.所以C正确.‎ D、对同一种群来说,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M表示种群密度,a~d四种野生生物不属于同一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不一定是b种群.所以D错误.‎ 故应选D.‎ ‎ ‎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 ‎(1)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 传出 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 融合 ,释放神经递质(Ach);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 电位变化 ,引起肌肉收缩.‎ ‎(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作抗原,使 B细胞 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Ach受体抗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导致 化学信号向电 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3)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 造血干细胞 发育成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 体液 免疫的应答.‎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扥下,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出,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递质,引起肌膜电位变化,从而发生肌肉收缩.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因此B细胞被激活而增殖,突触释放递质,导致肌膜电位变化,因此是化学信号到电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解答】解:(1)反射沿着反射弧进行传递,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肌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电位变化,进而引起肌肉收缩.‎ ‎(2)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出浆细胞,进而产生Ach受体抗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Ach 不能与Ach 受体正常结合,导致Ach 这个化学信号不能再转变为肌膜上的电位变化.‎ ‎(3)T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它要在胸腺中发育成熟,T 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主要作用是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 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切除胸腺后,无T细胞的产生,B细胞就不会受到淋巴因子的作用而发生体液免疫.‎ 故答案为:‎ ‎(1)传出 融合 电位变化 ‎(2)B细胞 化学信号向电 ‎(3)造血干细胞 体液 ‎ ‎ ‎42.回答问题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 核糖体 、 内质网 、 高尔基体 .人体的胰岛细胞中 含有 (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 B 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值、分化形成的 效应B(浆) 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TP进行第二次免疫, 记忆 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 特异性 (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考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以及体液免疫过程.‎ ‎1、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可以“出芽”,也就是鼓出由膜形成的囊泡,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还能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2、体液免疫三个阶段.感应阶段:抗原进入机体后,除少数可以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抗原,可将其内 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小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该细胞可以在体内抗原消失数月乃至数十年以后,仍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时将抗原清除.效应阶段:在这一阶段,抗原成为被作用的对象,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1)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分化的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人体的胰岛细胞中含有蛋白A基因,只是蛋白A基因在人体的胰岛细胞中没有表达.‎ ‎(2)在体液免疫过程,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浆)细胞,效应B(浆)细胞可以合成并分泌抗体.在二次免疫应答反应中,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抗体.有抗体参与的免疫为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 ‎(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含有 ‎(2)B 效应B(浆) 记忆 特异性 ‎ ‎ ‎43.材料一:某小组同学在探究I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单位:mg/mL)时得到的预实验结果:‎ ‎0‎ ‎0.4‎ ‎0.8‎ ‎1.2‎ ‎1.6‎ ‎2.0‎ ‎2.4‎ ‎1‎ ‎0‎ ‎1‎ ‎2‎ ‎2‎ ‎0‎ ‎0‎ ‎0‎ ‎2‎ ‎0‎ ‎3‎ ‎5‎ ‎4‎ ‎1‎ ‎0‎ ‎0‎ ‎3‎ ‎0‎ ‎5‎ ‎10‎ ‎6‎ ‎2‎ ‎0‎ ‎0‎ ‎4‎ ‎0‎ ‎6‎ ‎12‎ ‎8‎ ‎3‎ ‎0‎ ‎0‎ 材料二:不同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情况所起作用的关系,如图.‎ 材料三:细胞分裂素可以抑制叶绿素、核酸和蛋白质的降解,抑制叶片衰老,可用作蔬菜的保鲜剂.‎ 请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植物激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长素除了促进插条生根,还能促进果实 发育 .而 乙烯 可以促进果实成熟.‎ ‎(2)由材料一可以看出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 两重性 .根据预实验结果,进一步探究的浓度范围应设在 0.4﹣1.2 mg/mL之间.在实验过程中,控制无关变量非常重要,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 处理时间长短、植物材料 (两项即可).‎ ‎(3)根据材料二图示,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是 m<X<M .‎ ‎(4)某同学在材料三的基础上想进一步了解细胞分裂素的保鲜效果,请你帮助拟一个具体的探究课题,并写出相应的自变量.‎ ‎①探究课题: 探究温度对细胞分裂素保鲜作用的影响 .‎ ‎②相应的自变量: 温度 .‎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由材料一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生长素的作用为低浓度是随着浓度升高,促进效果明显,当超过一定浓度后又会抑制生根,表现出两重性.根据材料二图示也可以看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解答】解:(1)植物激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长素除了促进插条生根,还能促进果实发育,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 ‎(2)由材料一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生长素的作用为低浓度是随着浓度升高,促进效果明显,当超过一定浓度后又会抑制生根,表现出两重性.根据预实验结果,由于生长素浓度在0.8mg/mL时生根最多,所以进一步探究的浓度范围应设在0.4﹣1.2mg/mL之间.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处理时间长短、植物材料等.‎ ‎(3)由于单侧的照射,使背光面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面,而背光面生长快,即生长效应强于向光面,故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m,根据图示曲线,可判断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m,小于2m,即m<X<M.‎ ‎(4)某同学在材料三的基础上想进一步了解细胞分裂素的保鲜效果,可以探究温度对其的影响,故:‎ ‎①探究课题:探究温度对细胞分裂素保鲜作用的影响.‎ ‎②相应的自变量:温度.‎ 故答案为:‎ ‎(1)发育 乙烯.‎ ‎(2)两重性 0.4﹣1.2 处理时间长短、植物材料 ‎(3)m<X<M.‎ ‎(4)‎ ‎①探究温度对细胞分裂素保鲜作用的影响.‎ ‎②温度.‎ ‎ ‎ ‎44.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 5 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绿藻和水草 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食物来自绿藻,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 500 KJ和 500 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 光线 ,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绿藻(或食物) .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2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 O2 .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 分解者(微生物)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本题是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考查,先分析题图食物网结合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完成(1)、(2),根据题干信息显示的人类解具体活动结合相关生物的代谢特点和种间关系,完成(3)、(4).‎ ‎【解答】解:(1)解分析食物网可知,该食物网中绿藻为第一营养级的食物链有3条,水草为第一营养级的 食物链有2条,共5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来自绿藻和水草所固定的太阳能.‎ ‎(2)鲫鱼以绿藻为食物时,来自绿藻的能量为:200×÷10%=500kJ;鲫鱼以轮虫为食物时,来自轮虫的能量为:200×÷20%=500kJ.‎ ‎(3)由于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遮住了光线,水草因光照减弱,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水草死亡,轮虫因缺乏食物来源也死亡;‎ 此时该水池中的食物网为:‎ ‎(4)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好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氧气,水体中的溶解氧下降,动物因缺乏氧气供应而死亡;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大量的尸体使分解者 的数量剧增,分解者产生氨气和硫化物等有刺激气味的物质,导致水体发臭.‎ 故答案应为:‎ ‎(1)5 绿藻和水草 (2)500 500 ‎ ‎(3)光线 绿藻(或食物) 食物网如图 ‎(4)O2 分解者(微生物)‎ ‎ ‎ ‎2016年12月12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