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文)试题
牡一中2018级高二学年上学期10月月考 生物(文科)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浆与组织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中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淋巴只能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 【详解】人体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 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正常情况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下列哪项有关 A. 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B. 血浆的PH C. 血浆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 D. 人的体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故选:A. 3. 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A. 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 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不是内环境稳态的意义,A错误; B、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B错误; C、内环境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是内环境稳态的内容,C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D。 4. 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受到足够强的点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 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的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电位为内负外正,产生动作电位时,主要是膜外的钠离子内流形成的,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故选:D。 5.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为突触后膜,d为突触前膜 B. b物质可以引发下一个神经元的神经冲动 C. b物质的过膜方式为主动运输 D. c结构的化学本质为磷脂分子 【答案】B 【解析】 A可释放递质为突触前膜,d为突触后膜,A项错误;b物质为递质,可以引发下一个神经元的神经冲动,B项正确;b物质的过膜方式为胞吐,C项错误;c结构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D项错误。 6. 与动物的脑相比,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是( ) A. 运动功能 B. 声音功能 C. 语言功能 D. 感觉功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与其他动物的脑相比,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故选:C. 7. 如果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受损,用针刺指尖,正确的判断是 A. 能缩手,感觉疼痛 B. 不能缩手,感觉疼痛 C. 能缩手,无感觉 D. 不能缩手,无感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若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受损,针刺指尖,感受器的兴奋能够通过传入神经传给神经中枢,最后可以到达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但不能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故感觉到疼痛,但不能缩手,故B正确,AC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切除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 A. 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 B. 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 C. 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 D. 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增加 【答案】B 【解析】 切除垂体,由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都无法合成,因此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和雌雄性激素含量减少,因此B正确。 点睛:本题考察动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难度一般。关于动物激素的记忆,应以下几个方面记忆:产生部位、化学本质、作用部位和生理功能。 9.下列关于血糖来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B. 肝糖原分解 C. 肌糖原直接分解 D.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糖的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血糖的来源有: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而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下列哪项不是激素调节的特点( ) A. 微量和高效 B. 通过体液运输 C. 催化作用 D.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是通过体液运输,微量和高效,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不能催化作用,提供能量和构成结构组成,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的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人体在夏季高温环境中,热量散出的主要途径为 A. 汗液的蒸发 B. 呼气 C. 排尿 D. 排便 【答案】A 【解析】 【分析】 散热的方式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机体各组织器官产生的热量,随着血液循环均匀地分布于全身各部。当血液流经皮肤血管时,全部热量的90%由皮肤散出,因此皮肤是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还有一小部分热量,通过肺、肾和消化道等途径,随着呼吸、尿和粪便散出体外。 【详解】皮肤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皮肤通过辐射、对流和传导的方式直接散热,其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差。所以人体在夏季高温环境中,热量散出的主要途径为汗液的蒸发,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 吃食物过咸时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 A. 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B.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 大脑皮层和大脑皮层 D. 下丘脑和下丘脑 【答案】B 【解析】 吃食物过咸时会产生渴的感觉,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B正确。 【考点定位】水盐调节。 13.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是双向的 B. 反射活动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C. 体温调节与神经系统无关 D. 反馈调节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 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到突触后膜,所以细胞间兴奋传递方向是单向的,A错;只有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发生的才是发射,体温调节有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两种方式,所以C错;答案D。 14.下列选项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 淋巴结中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 B. 皮肤对痢疾杆菌的屏障作用 C. 接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 D. 唾液溶菌酶使大肠杆菌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A、淋巴结中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皮肤对痢疾杆菌的屏障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接种牛痘疫苗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预防天花,属于体液免疫,是特异性免疫,C正确; D、唾液中溶菌酶使大肠杆菌死亡属于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15. 下列描述中,属于细胞免疫的是( ) A. 体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体 B. 皮肤、黏膜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C. 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病原体结合 D. 效应T细胞使被病原体入侵的细胞裂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体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体,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皮肤、黏膜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病原体结合,是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C错误; D、效应T细胞使细胞裂解,是通过释放淋巴因子起作用,D正确. 故选:D. 16.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持人体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在体液免疫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 T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浆细胞 D. 吞噬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的考查,细胞免疫主要依靠T淋巴细胞产生的效应T细胞作用于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进行免疫的效应阶段;体液免疫主要依靠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进行免疫的效应阶段。 【详解】A、体液免疫中T淋巴细胞可识别抗原,释放淋巴因子,并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A错误; B、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B错误; C、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C正确; D、吞噬细胞的功能是吞噬、处理、呈递抗原,D错误。 故选C。 17.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B.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 C. 艾滋病可通过血液传染 D. 艾滋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AD、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正确;D错误。 B、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B正确;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C正确。 故选D。 18. 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 尖端、尖端、尖端 B. 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C. 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下面部分 D. 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幼苗产生生长素部位为胚芽鞘尖端,感光部位也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由尖端产生后向下端运输,促进胚芽鞘下端部位的生长,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尖端下面的部分会发生弯曲. 故选:B.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19. 茎产生向光性的原因在于生长素 A. 向光侧分布得多 B. 背光侧分布得多 C. 在茎中分布均匀 D. 在茎的顶端产生 【答案】B 【解析】 单侧光照射使植物的茎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使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比向光一侧生长素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名师点睛】在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中,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20.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植物体内含量多而高效 B. 在植物体内由专门内分泌器官分泌 C. 产生部位也是作用部位 D. 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答案】D 【解析】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少,A错误;动物激素是由专门的分泌器官分泌,而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B错误;植物激素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说明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不同,C错误;植物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的有机物,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概念。 2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可利用生长素类似物防止落花落果 B. 顶端优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 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 D. 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两重性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 【详解】A、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疏花疏果,A正确; B、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顶端优势说明顶芽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B正确; C、由于茎对生长素不敏感,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适宜茎生长的生长素的浓度往往抑制根的生长,C正确; D、不同器官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幼嫩细胞比成熟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D错误。 故选D。 22.下列物质,哪一种不是植物激素: A. 脱落酸 B. 吲哚乙酸 C. 赤霉素 D. –萘乙酸 【答案】D 【解析】 –萘乙酸属于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不是植物激素。选D。 23. 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量( ) A. 增加,以抑制其生长 B. 增加,以利其生长 C. 减少,以抑制其生长 D. 减少,以利其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是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详解】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而顶芽优先生长,去掉顶芽,则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利于其生长发育成枝。 故选:D。 24.芦苇是我国重要的造纸原料,但多数芦苇植株较矮、纤维短,影响产品质量。如果想使芦苇植株长高,获得较长纤维,可用某一植物激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该激素是 A. 乙烯 B. 赤霉素 C. 细胞分裂素 D. 脱落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乙烯能促进植物成熟;赤霉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植物生长等特征;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能促进植物脱落。 【详解】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因此在农业产生中,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就能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5.下图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影响的曲线。下列有关各浓度范围意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在低浓度(a→b)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增强 B. b点对应的浓度为生长素对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 C. 大于b时,生长素对该器官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D. 达到c点浓度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ab段,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生长的作用越来越大;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bc段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生长的作用越来越弱;a、c两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cd段(超过c点)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抑制生长的作用越来越大。 【详解】A、由图可知,在低浓度(a→b)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增强,A正确; B、b点促进生长的作用最大,故b点对应的浓度为生长素对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B正确; C、曲线bc段说明随生长素浓度的上升,促进作用减弱。大于c时,随生长素浓度的上升,生长素对该植物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a、c点浓度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作用与其浓度的关系图,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图文转换能力。 26. 在盛有猕猴桃的袋子里放几只成熟的苹果,能促进较硬的猕猴桃很快成熟变软,这期间起重要作用的激素是( ) A. 生长素 B. 赤霉素 C. 乙烯 D. 脱落酸 【答案】C 【解析】 对植物果实起催熟作用的激素是乙烯,答案C。 27.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A. 种群密度 B. 出生率和死亡率 C. 性别比例 D. 迁出率和迁入率 【答案】A 【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BD错误;性别比例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但不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8.下列生物中,不适宜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是 A. 狗尾草 B. 蚜虫 C. 跳蝻 D. 金丝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样方法常调查植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动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常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详解】A、狗尾草为植物,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不符合题意; BC、蚜虫、跳蝻活动能力弱,活性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C不符合题意; D、金丝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D符合题意。 故选D。 29. 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该种群数量为( ) A. 88只 B. 86只 C. 90只 D. 92只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9=34:15,N≈88只.因此该草场中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故选:A.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30.某种群现阶段年幼个体比较多,年老个体很少,此种群正处于哪个年龄结构类型 A. 增长型 B. 稳定型 C. 衰退型 D. 不能判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年龄组成的类型: (1)A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2)B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3)C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2、意义: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详解】某一种群现阶段年幼个体较多,而年老的个体很少,则该种群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所以此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属于增长型。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二、非选择题 31.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______,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 (2)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在这两种物质中_______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____浓度升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答案】 (1). 组织液 (2). 内环境 (3). 胰岛素 (4). 血糖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其中A液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液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液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2)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在这两种物质中胰酶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内,而胰岛素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血糖浓度升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点睛】本题结合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考查内环境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症状是解题的关键。 32.正常情况下,无论寒冬酷暑,人体总能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环境中的许多病菌,但并没有经常患病.这些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请在如图①~⑥处补充适当内容,完成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概念图. ______ 【答案】①神经调节 ②激素调节 ③反射弧 ④传出神经 ⑤非特异性免疫 ⑥体液免疫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点,再结合题意作答。 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所以①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③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以④为传出神经。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是激素调节,所以②是激素调节;免疫调节包括特异性免疫和⑤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包括细胞免疫和⑥体液免疫,其机制是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33.如图甲为顶芽,乙为侧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经一段时间后.甲会优先发育,乙发育受限制的现象叫________,这充分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______。解除上述现象的措施是去除顶芽。另一具体实例是根的向地性。 (2)植物体内的激素,除生长素外,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在种子萌发方面,赤霉素与_____具有拮抗作用。 【答案】 (1). 顶端优势 (2). 两重性 (3). 脱落酸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的生长素为促进作用,高浓度的生长素为抑制作用。 【详解】(1)经一段时间后,甲会优先发育,乙发育受限制的现象叫顶端优势,这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增大,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快,这充分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2)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从而抑制种子萌发,所以在种子萌发方面,赤霉素与脱落酸具有拮抗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