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有(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 ④钠离子 ⑤血浆蛋白 A. 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中、组织液和淋巴中,属于内环境,②正确;二氧化碳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正确;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正确。综上所述,属于内环境的有②③④⑤,故选A。‎ ‎2.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 A. 血浆 B. 淋巴 C. 消化液 D. 组织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的肌肉细胞处于组织液中,因此是从组织液直接吸收葡萄糖的,故D正确。血浆中有葡萄糖但只能被血细胞直接吸收,故A错误。淋巴中的葡萄糖只能被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吸收,故B错误。消化液中的葡萄糖会被血管吸收,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3.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肝糖原的形成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內液和淋巴.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A、肝糖原在肝细胞内合成,既发生在③中,A正确;‎ B、体液①为血浆,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B正确;‎ C、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为组织液,C错误;‎ D、正常情况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C.‎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4.以下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   ‎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组织水肿是组织液水分增多。毛细血管的管壁破损导致血浆蛋白来到组织液,血浆渗透压下降,更多水来到组织液,故①是。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蛋白不足,血浆渗透压下降,更多水来到组织液,故 ②是。淋巴循环受阻导致淋巴水分回流到血浆受阻,更多水分滞留在组织液,故③是。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来到组织液,血浆渗透压下降,更多水来到组织液,故④是。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渗透压下降,更多水来到组织液,故⑤是。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5.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 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答案】C ‎【解析】血浆和组织液都属于内环境,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A正确;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C错误;内环境中,血浆中的的蛋白质含量最高,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与稳态 ‎6.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 ‎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恒定不变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D.当内环境的成分稳定时,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A错;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B错;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所以当内环境的成分稳定时,并不代表不会发生疾病,D错;机体稳态的维持是主要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完成的,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7.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 )‎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淋巴 D. 内环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 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 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顺利进入淋巴循环,组织液积累,引起下肢水肿,A正确;‎ B、血浆中钙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常情况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若血液中钙盐过多,钙盐稳态失调,引起肌无力,B正确;‎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失调症,C正确;‎ D、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大量丢失,D错误.‎ 故选:D.‎ ‎9.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 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 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 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 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 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答案】C ‎【解析】A、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 NaCl 溶液),钠离子主要保留在细胞外,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细胞内水分渗透出来,达到治疗的效果,A正确;B、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有利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C、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不会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C错误;D、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会增加细胞外液液体总量,D错误。故选:A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渗透作用原理的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的细胞一定是一个活细胞。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验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的最佳实例是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一次施肥过多引起“烧苗”,是由于土壤溶液的浓度突然增高,导致植物的根细胞吸水发生困难或不能吸水所至。盐碱地里大多数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的原因之一也是土壤溶液浓度过高造成的。淹制的鱼、肉等不易变质,是由于高浓度的盐溶液使细胞等微生物失水死亡之故。‎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渗透作用原理。渗透作用是具有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原理是: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原生质层内外的溶液存在着浓度差,水分子就可以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原生质层扩散到溶液浓度高的一侧。溶液渗透压的高低与溶液中溶质分子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有关,溶液中溶质分子物质的量越多,渗透压越高,反之则越低。人一次性饮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吸水膨胀,要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必须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又渗透作用原理可知,只有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中多余的水分才能渗出,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稳态的生理意义。‎ ‎10.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 有感觉但无收缩反应 B. 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C. 无感觉也无收缩反应 D. 无感觉但能运动 ‎【答案】A ‎【解析】感受器的生理功能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如果传出神经遭到损伤,则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但是不能传到肌肉,所以肌肉不能收缩,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判断不同的结构被破坏后可能引起的反应。‎ ‎11.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 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 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因此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A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在神经纤维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而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据此答题。‎ ‎12.某一外伤病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能讲话,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 )‎ A.听觉性语言中枢 B.视觉性语言中枢 C.运动性语言中枢 D.感觉性语言中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的言语区损伤后不能自己讲话,说明是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所以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 ‎1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所以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14.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 B. 正常情况下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相对稳定 C. 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不相同 D. 激素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总是起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激素是由特定的内分泌腺分泌的,A正确;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正常情况下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相对稳定,B正确;不同的激素生理作用不同,C正确;激素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有的是促进作用,也有的是抑制作用,D错误。‎ ‎15.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 A. 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 B. 减缓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 C.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D. 调节人和动物体内的糖类的代谢 ‎【答案】C ‎【解析】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A错误;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体内物质氧化分解,B错误;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C正确;调节人和动物体内的糖类的代谢的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D错误。‎ ‎16.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30℃‎降至‎5℃‎,呼吸强度、尿量、甲状腺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是 A.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 增加、增加、增加、不变 C.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 增加、减少、增加、降低 ‎【答案】B ‎【解析】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30℃‎降至‎5℃‎,人体的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呼吸强度等细胞代谢活动增强,以增加产热,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温度降低,通过皮肤散失的水分减少,加之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分增多,导致尿量增加;由于体温的相对稳定,所以酶活性基本不变。综上分析, 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17.下列有关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微量和高效 B.通过体液运输 ‎ 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通过导管运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身体各个部位,激素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运输,激素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D错误。‎ ‎18.与体液调节相比较,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A. 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较大、作用时间短 B. 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较小、作用时间短 C. 反应速度慢、作用范围较小、作用时间长 D. 反应速度慢、作用范围较大、作用时间长 ‎【答案】B ‎【解析】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而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故选B。‎ ‎19.人的下丘脑受损,影响不大的是( )‎ A. 内分泌活动的协调 B. 体温恒定的维持 C. 躯体运动的精确 D. 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丘脑是内分泌活动调节的枢纽,A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调节中枢,B错误;躯体运动的精确性与脊髓和大脑皮层有关,而与下丘脑无关,C正确;下丘脑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D错误。‎ ‎20.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 ( )‎ A.大量饮水 B.血容量减少 C.食用过咸的菜肴 D.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大量饮水多种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对原尿水的重吸收减少,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A正确。BCD都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对原尿水的重吸收增加,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BCD错。‎ 考点:本题考查水盐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下列关于胰高血糖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胰高血糖素产生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其作用的靶细胞 B. 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 C. 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 D.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答案】D ‎【解析】激素由内分泌细胞产生后,一般要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其作用的部位---靶细胞,A正确;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生理作用,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二者具有拮抗作用,B正确;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C正确;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D错误。‎ ‎22.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 )‎ A. 淋巴因子 B. 抗体 C. 淋巴细胞 D. 吞噬细胞 ‎【答案】C ‎【解析】淋巴因子是免疫活性物质,不是细胞,A错误;抗体是免疫活性物质,不是细胞,B错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C正确;吞噬细胞主要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D错误。‎ ‎23.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体 C.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 特异性免疫、抗原 ‎【答案】D ‎【解析】抗蛇毒血清中含有能与蛇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而抗体是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这一免疫反应为特异性免疫;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的体内,会引起免疫反应,说明蛇毒是抗原,故选D。‎ ‎24.下列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 A. 类风湿性关节炎 B. 冠心病 C. 艾滋病 D. 白化病 ‎【答案】A ‎【解析】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冠心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B错误;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症综合征,C错误;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错误。‎ ‎25.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体内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B. 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C. 效应T细胞能够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 ‎【答案】B ‎【解析】人体的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A正确;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会成为抗原,如自身免疫病,B错误;效应T细胞的功能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C正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D正确。‎ ‎26.下列各项免疫反应,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暴露出该病原体特有抗原 B.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导致靶细胞裂解 C. 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D. B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答案】B ‎【解析】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暴露出该病原体特有抗原属于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A正确;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导致靶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免疫,B错误;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属于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C正确;B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D正确。‎ ‎27.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是( )‎ A.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B. 单侧光改变了植物生长方向 C. 单侧光促进生长素的产生 D. 单侧光抑制生长素的产生 ‎【答案】A ‎【解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比向光侧多,背光侧生长快,因此植物弯向光源生长,故选A。‎ ‎28.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是很少的 B.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不需要能量 C.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移动是从形态学的上端转向下端 D. 单侧光下燕麦胚芽鞘顶端的生长素可从向光侧横向运输到背光侧 ‎【答案】B ‎【解析】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性,所以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是很少的,A正确;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有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其中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需要能量,B错误;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C正确;单侧光下燕麦胚芽鞘顶端的生长素可从向光侧横向运输到背光侧,D正确。‎ ‎29.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 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 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 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 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a直立生长,A错误;c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B错误;d若果只转动盒子,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D正确。‎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30.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要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应另设一组去尖端胚芽鞘并倒置的实验,故A错误;‎ B、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则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故B正确;‎ C、虽然可以证明是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却没有证明该物质就是吲哚乙酸,故C错误;‎ D、该试验未提及光源问题,故D错误.‎ 故选:B.‎ ‎31.下列现象中,最能说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 A. 茎的向光性 B. 扦插枝条生根 C. 形成无子果实 D. 植物顶端优势 ‎【答案】D ‎【解析】茎的向光性是由于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更快,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A错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B错误;促进果实发育形成无子果实,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错误;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长素作用的特点,识记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如根的向地性、除草剂、顶端优势等。‎ ‎32.把成熟的苹果和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这是由于苹果释放出了 A. 乙烯 B. 脱落酸 C. 芳香族化合物 D. 赤霉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正确。 ‎ B.脱落酸:主要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错误。‎ C.芳香族化合物不属于植物激素;错误。 ‎ D.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D错误。 ‎ 考点:乙烯的功能 点评: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 ‎33.农业生产用生长素类似物2,4—D进行麦苗除草,其原理是 A. 高浓度促进杂草衰老 B. 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C. 低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D. 高浓度促进小麦生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杀死双子叶杂草,还能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 故选:B.‎ ‎34.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 A. a和b B. b和a C. b和c D. c和b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如图中所示,a点和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都是起促进作用的,而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作用不同,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其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偏高,从而侧芽抑制生长.因此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b和c.‎ 故选C.‎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35.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见图)。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 A.左右相等 B.左多右少 C.左少右多 D.左右均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会从向光侧向背光测运输,所以生长素左侧多于右侧,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的向光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6.水平放置在地面的植株,一段时间后,会发生的现象是( )‎ A. 靠近地面一侧较远离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根向下弯曲生长 B. 靠近地面一侧较远离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低,根向下弯曲生长 C. 远离地面一侧较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向上弯曲生长 D. 远离地面一侧较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向下弯曲生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靠近地面一侧较远离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根向下弯曲生长;远离地面一侧较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低,茎向上弯曲生长,体现了根向地性和茎背地性;所以A正确。‎ 考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名师点睛】判断植物生长状况的方法技巧 ‎(1)分析植物生长状况的方法:‎ ‎(2)茎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都有弯曲现象,但弯曲的原因不同,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解释茎的弯曲一般用“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解释根的弯曲一般用“生长素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即两重性。‎ ‎37.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 A. 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 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 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 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答案】B ‎【解析】促进果实成熟是乙烯,A错误;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是神经调节的结构,无激素参与,B错误;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是植株顶端优势现象,是生长素两重性的作用特点,C错误;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的结果,D错误。‎ ‎【考点定位】激素调节 ‎38.下列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A. 乙烯 B. 吲哚乙酸 C. 2,4﹣D D. 吲哚丁酸 ‎【答案】C ‎【解析】乙烯是植物产生的抑制类激素,A错误;吲哚乙酸是生长素,是植物激素,B错误;2,4﹣D是人工合成的,不是植物体产生的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叫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C正确;吲哚丁酸是植物激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对于两个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9.‎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A.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植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 B.肥田之沃,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据《齐民要术》)‎ C.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广志》)‎ D.前摘未熟红杮,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格物粗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打顶去心,解除了顶端优势,降低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了侧芽的生长,A不符合题意;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与植物激素无关,B符合题意;根茬部位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水稻植株生长,C不符合题意;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D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及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4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都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共同调节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B.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果实发育,赤霉素还具有解除休眠促进萌发的作用 C.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D.植物茎的背地生长、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均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激素都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共同调节植物体的生命活动,A正确;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果实发育,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赤霉素还具有解除休眠促进萌发的作用,B正确;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正确;植物茎的背地生长、植物的向光性均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41.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图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正确;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内环境的成分、性质及作用 ‎42.根据免疫学知识判断下列几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 ‎ ‎②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 ‎③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对任何病毒起免疫作用 ‎ ‎④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 ‎⑤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 ‎⑥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A. ②⑥ B. ②⑤ C. ③⑤ D. ①④‎ ‎【答案】B ‎【解析】过敏反应是由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43.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则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 ‎ ‎ ‎ A.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B. 甲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A ‎【解析】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由于A点所在的神经元不能由细胞体传向突触前膜,所以右侧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乙不发生偏转,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单向性的原因,明确刺激图中A点,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到右边的神经元。‎ ‎44.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 ‎ ‎ A. 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①可能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B. 若X表示B细胞的增殖、分化,则①可能代表淋巴因子 C. 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②可能代表胰高血糖素 D. 若X表示人体排出的尿量,则②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 ‎【答案】C ‎【解析】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①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A正确;若X表示B细胞的增殖、分化,则①可能代表淋巴因子,可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B正确;若X代表血糖含量,②可能代表胰岛素,①可能代表胰高血糖素,它们分别抑制和促进血糖的含量,C错误;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即抗利尿激素可抑制排尿,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明确图中模型+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是一种常见的模型,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45.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 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 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 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 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答案】B ‎【解析】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和B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T细胞,甲组仅有体液免疫,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功能也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正常,破坏的是胸腺;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正常,缺少造血干细胞,被破坏的是骨髓.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仍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和胸腺都被破坏了.‎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1)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①体液免疫过程为:‎ a、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b、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c、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②细胞免疫过程为:‎ a、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b、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c、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2)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来源于骨髓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46.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害虫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大山雀 C.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 D.一座山上的全部毒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自然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害虫,不止一种生物,A项错误;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大山雀,符合概念,B项正确;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鱼有多种,C项错误;一座山上的全部毒蛇,毒蛇也有多种,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47.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对植物的种群密度 C.所有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都是标志重捕法 D.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A正确;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故B正确;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故C错误;种群密度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防止人为因素的影响,故D正确。‎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名师点睛】解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面的题目时,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选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其次要知道怎么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48.下列哪项种群的数量特征能用于预测一个种群的发展趋势( )‎ A. 种群密度 B. 性别比例 C. 迁入率和迁出率 D. 年龄组成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直接反应种群数量的多少,A错误;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但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B错误;迁入率和迁入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种群数量的大小,但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错误;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正确。‎ ‎49.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 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 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 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 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该草地的面积比较大,直接把该地区的所有该种植物统计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应选用样方法,样方法的注意点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解: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该草地上全部个体数全部统计难度较大;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随机设置 ‎1m2‎的样方为宜,并且尽量选择多个样方求平均值.故选C.‎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50.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 ‎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跳蝻属于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所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正确;对于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考点定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名师点睛】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51.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种因素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 A. 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B. 两次捕获间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C. 标志物脱落 D. 两次捕获时间间隔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 ‎【答案】A ‎【解析】若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根据计算公式,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小,A正确;两次捕获期间,若部分标志个体迁出调查区域,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B错误;若个别标志物脱落,则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数占总个体数比例减小,调查结果会偏大,C错误;若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即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52.下列属于群落层次的是( )‎ A.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B. 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C. 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 D.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年龄结构和性比,属于种群层次,A项错误;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层次,B项正确;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项错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D项错误。‎ 考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53.能将小白鼠致死的肺炎双球菌的类型是( )‎ ‎①R型活细菌 ‎②S型活细菌 ‎③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 ‎④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肺炎双球菌包括R型细菌和S型细菌,其中R型细菌没有毒性,而S型细菌有毒性,会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①R型活细菌没有毒性,因此注射R型细菌不会使小白鼠患败血病而死亡,①错误;‎ ‎②S型活细菌有毒性,因此注射S型细菌能使小白鼠患败血病而死亡,②正确;‎ ‎③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失去侵染能力,不会使小白鼠患败血病而死亡,③错误;‎ ‎④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细菌,因此注射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细菌会导致小白鼠患败血病而死亡,④正确.‎ 故选:B.‎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54.基因工程是生物科学的核心技术,实施该工程的最终目的是 ( )‎ A. 定向提取生物体的DNA分子 B. 定向地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 C. 在生物体外对DNA分子进行改造 D. 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答案】D ‎【解析】提取生物的DNA分子属于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A错误;定向地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属于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B错误;在体外对DNA分子进行改造属于蛋白质工程,C错误;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D正确。‎ ‎55.某转运RNA的一端3个碱基是CGA,此转运RNA运载的氨基酸是 A.酪氨酸(UAC) B.谷氨酸(GAG)‎ C.精氨酸(CGA) D.丙氨酸(GCU)‎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转运RNA中一端的三个碱基组成反密码子,能与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发生碱基互补配对,所以密码子是GCU,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翻译,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6.DNA决定RNA的核苷酸序列是通过 ( )‎ A. 信使RNA的密码子 B. DNA的自我复制 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转运RNA作为媒介 ‎【答案】C ‎【解析】转录是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等相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因此DNA决定RNA的序列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故选C。‎ ‎57.长期接触X射线的人,其后代遗传病发病率较高,主要原因是他的生殖细胞容易发生 ( )‎ A. 基因重组 B. 基因分离 C. 基因互换 D. 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X射线属于诱发基因突变的物理因素,因此长期接触到X射线的人,他的后代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这个人的生殖细胞很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故选D。‎ ‎58.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不是纯合子的最简便方法是 ( )‎ A. 杂交 B. 测交 C. 自交 D. 反交 ‎【答案】C ‎【解析】鉴定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杂合子,可采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省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学中的鉴定常用的方法,如鉴定动物基因型只能用测交法;鉴定植物基因型有自交法和测交法,其中自交最简单,测交最好。‎ ‎59.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来自父方或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B. 由一条染色体复制成的两条染色体 C. 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 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答案】C ‎【解析】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方的第2号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第3号染色体,A错误;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B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C正确;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也可能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的两条染色体,D错误。‎ ‎60.孟德尔对遗传定律的探索历程为 ( )‎ A. 分析→假设→实验→验证 B. 假设→实验→结论→验证 C. 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D. 实验→验证→假设→结论 ‎【答案】C ‎【解析】孟德尔假说-演绎法是通过杂交和自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对杂交和自交作出合理解释,演绎是假设测交实验的正确,再通过测交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即孟德尔对遗传定律的探索历程为:实验→假设→验证→结论,故选C。‎ ‎61.如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分析: ‎ ‎ ‎ ‎(1)毛细血管壁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_____(填字母)。‎ ‎(2)内环境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 __________,原因是图中_____(填字母)液内存在 着____________物质。‎ ‎(4)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___(填字母)液。‎ ‎(5)血浆与组织液相比,组织液中含量很少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_。‎ ‎(6)3的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______。‎ ‎【答案】 AC 不会 A 缓冲 C 蛋白质 2/3‎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液为血浆,B液为淋巴,C液为组织液,A液、B液、C液构成内环境;1为毛细血管壁,2为毛细淋巴管壁,3为组织细胞。‎ ‎(1)据图分析,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A血浆和C组织液。‎ ‎(2)内环境包括A血浆、C组织液和B淋巴,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由于图中A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HPO4-、HCO3-等离子,因此不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 ‎(4)皮肤烫伤后,水泡内流出的液体主要是C组织液。‎ ‎(5)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中几乎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6)3是组织细胞,其细胞内的液体约占人体体液的2/3。‎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确定图中各个数字表示的结构名称以及各个字母表示的内环境成分。‎ ‎62.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分析此图回答问题:‎ ‎ ‎ ‎(1)突触小泡中的物质是____________,该物质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_________________。‎ ‎(2)突触小泡中的膜结构直接来自于细胞中的________(填细胞器)。‎ ‎(3)在突触小泡内物质的分泌过程中,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结构特点 是_________。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内环境成分中的_________。‎ ‎(4)突触后膜上有一种受体可以与突触小泡释放的物质发生专一性的结合。 这种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________。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换过程是_________。‎ ‎(5)青蛙在冬眠时,对外界刺激几乎没有反应主要是低温影响了线粒体内_________________,从而影响到突触小泡内物质的分泌。‎ ‎【答案】 神经递质 兴奋或抑制 高尔基体 一定的流动性 组织液 糖蛋白 化学信号→电信号 酶的活性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1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2为突触后膜上的通道;3为突触后膜;4为突触小泡;5为线粒体。‎ ‎(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前者使后一神经元兴奋,后者使后一神经元抑制。‎ ‎(2)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形成有关,突触小泡中的膜结构直接来自于细胞中高尔基体。‎ ‎(3)突触小泡内物质的分泌过程中,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两个细胞间的液体,因此属于组织液。‎ ‎(4)糖蛋白与物质识别有关,因此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糖蛋白;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换过程是化学信号(递质)→电信号(局部电流)。‎ ‎(5)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细胞代谢。‎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别图中突触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明确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63.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 (填序号);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 (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 ‎(2)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 (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 ‎(3)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加入IAA溶液中可显著降解IAA,但提取液沸水浴处理冷却后,不再降解IAA,说明已伸长胚轴中含有 。研究已证实光也有降解IAA的作用。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 (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 ‎【答案】(1)① 不是 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 ‎(2)不是 ‎(3)IAA氧化(降解)酶 有利 ‎【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琼脂块①上方的茎尖切段是正放的,而琼脂块②上方的茎尖切段是倒放的,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琼脂块①中出现较强放射性.而琼脂③块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由于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而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所以其作用机理是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从而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2)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即不遵循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3)酶在高温下失去活性,所以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中的IAA氧化(降解)酶在沸水浴处理冷却后,失去了活性,因而不再降解IAA.由于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所以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有利,以避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幼苗生长。‎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植物激素的作用 ‎【名师点睛】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64.用某种降血糖物质X 做以下实验(注:用生理盐水配制 X 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要验证 X的降血糖作用,进行如下实验:‎ 选择一批体重相同的正常小鼠,测定 ,并将小鼠随机等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适量的 ,对照组注射等量的 ,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小鼠的 ,若 ,则表明X有降血糖的作用.‎ ‎(2)若要验证一定量的X 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的范围,进行如下实验:‎ 用 小鼠作为实验组,用患糖尿病小鼠作为对照组1,用 小鼠作为对照组2;实验组注射 ,对照组1、2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定时间后若实验组和对照组 的血糖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而对照组 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则表明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 ‎【答案】(1)血糖浓度 X溶液 生理盐水 血糖浓度 对照组血糖浓度不变,实验组血糖浓度下降 ‎(2)患糖尿病 正常 一定量的X 溶液(或 X溶液) 2 1.‎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实验程序的设计,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确定都是依据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而展开的.‎ 解:(1)实验目的是验证X的降血糖作用,那么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X,而因变量是血糖的变化.基本思路是,建立一个对照组和一个实验组,测得两组小鼠血糖浓度,在分别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和等量的X,一段时间之后测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若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有明显的血糖下降,则证明X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 ‎(2)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一定量的X,而因变量是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基本思路是建立两个对照组:患病小鼠组和正常小鼠组,注射生理盐水;一个实验组,注射一定量的X;观察注射X前后小鼠的血糖和哪个对照组的值更近.‎ 故答案为:(1)血糖浓度 X溶液 生理盐水 血糖浓度 对照组血糖浓度不变,实验组血糖浓度下降 ‎(2)患糖尿病 正常 一定量的X 溶液(或 X溶液) 2 1.‎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65.白化病和红绿色盲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遗传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种遗传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请结合遗传系谱图回答问题。‎ ‎(1)若该病为白化病(A对a为显性):‎ ‎①白化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 ‎②Ⅲ3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他不是携带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2)若该病为红绿色盲(B对b为显性):①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②Ⅰ4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Ⅲ1不是携带者的概率为___________。‎ ‎(3)若Ⅲ2同时患有白化病和红绿色盲,则Ⅱ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A-a和B-b这两对基因一起传递时_______________(遵循/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A或Aa 1/3 伴X隐性遗传 XBXb 1/2 AaXBY 遵循 ‎【解析】试题分析:无中生有为隐性,图中Ⅱ1、Ⅱ2正常,Ⅲ2有病可知,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由于患病的是男孩,所以致病基因可能在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 ‎(1)若该病为白化病(A对a为显性):‎ ‎①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②由于Ⅲ2有病,则其父母都是Aa,因此Ⅲ3的基因型为AA或Aa,他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3。‎ ‎(2)若该病为红绿色盲(B对b为显性):‎ ‎①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 ‎②由于Ⅲ2有病,则Ⅰ4、Ⅱ2的基因型都是XBXb,因此Ⅲ1不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2。‎ ‎(3)若Ⅲ2同时患有白化病和红绿色盲,基因型为aaXbY,则Ⅱ1的基因型为AaXBY。A-a和B-b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无中生有的特点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并根据题干具体信息判断该病确切的遗传方式和相关个体的基因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