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4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北省邯郸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本卷共45小题,1-30,每小题1分,31-45,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普通西瓜培育三倍体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三倍体西瓜无耔性状不可遗传 B.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育种,培育出了生产青霉素的高产菌株 C.若在瓜田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导致害虫瓜蚜抗药基因频率增加,该田最终出现瓜蚜新物种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可遗传变异,两者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不属于基因工程工具的是( ) A.运载体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C.DNA连接酶 D.RNA聚合酶 3.现代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比较,不同的是( ) 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 4.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5.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 ) A.25% B.32% C.50% D.64% 6.如图表示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变异不定向 B.a→b的变化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定向抗药性变异 7.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维持不需要细胞参与 B.甲表示细胞内液 C.红细胞只存在于乙液中 D.丁液中O2浓度比甲液中高 8.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由①②③④组成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二氧化碳等物质 C.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③向②中渗透的液体会增多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9.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生长激素、神经递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属于稳态的调节范畴 10.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1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13.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B.兴奋传导后,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总是伴有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14.如图Ⅰ、Ⅱ表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a代表突触小体,e代表轴突 B.图Ⅰ中的a可能是图Ⅱ中的d或f C.图Ⅰ中的b可能是图Ⅱ中的c或d D.图Ⅱ的f可与唾液腺结合 15.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抵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抵制效应器的活动 16.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如图所示).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所绘出的曲线是( ) A. B. C. D. 17.图中电视屏幕上的图象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 A.神经膜离子分布内负外正 B.K+ Na+ 进入神经细胞均需ATP供能 C.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D.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18.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大脑组成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19.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20.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21.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22.下列关于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盐酸刺激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的研究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3.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24.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Ⅰ、Ⅱ、Ⅲ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Ⅰ﹣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Ⅱ﹣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Ⅲ﹣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Ⅰ、Ⅱ、Ⅲ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B.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25.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26.如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判断错误的是( ) A.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C,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B.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C与D表现为拮抗作用 D.D能促进C的分泌 27.有关激素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是通过主动运输到体液中的 B.激素随体液运输到靶细胞 C.激素可与靶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结合从而催化细胞代谢 D.可多次被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 28.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29.人体的受精卵在子宫中正常发育成胎儿的过程中,下列反应或现象不会发生的是( ) A.ATP的合成和水解 B.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 C.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D.中心粒的加倍和移动 30.小吴同学对高中教材中一些“根本原因”进行归类总结,其中不恰当的是( ) A.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物种基因库的不同 C.生物出现新性状的根本原因是突变 D.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 31.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32.下列关于生物育种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等位基因的分离,一般从F2开始选种,是因为F2中才开始出现所需性状的组合 B.单倍体育种常用花药离体培养法将花药壁细胞培育成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染色体加倍而恢复育性 C.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突变的不定向性导致育种工作量大但可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某些性状;要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培育生物新类型,可用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 D.采用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培育无子西瓜过程中获得倍体西瓜苗和原植株是同一物种 33.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34.如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如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 B.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那么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C.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 D.若ab=bd,如果刺激b点,那么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 35.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正确的是( ) A.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B.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 C.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D.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 36.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37.如图所示.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信息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的快 C.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则细胞2最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乙有关,也可能与甲有关 38.如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④过程的调节 C.如果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效应器最终为图中的组织 D.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图中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不止一种 39.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40.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关于细胞的各项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比值不能保持恒定 B.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膨胀,导致细胞液的渗透压降低 C.胰蛋白酶从胰腺细胞排出,既需要消耗能量又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参与 D.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分化能力的细胞 4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增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都进行1次染色质DNA的复制 B.细胞周期的G2期已经形成了1对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 C.染色体数为2n=24的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和染色体DNA分子数分別为12和24 D.若在G2期某染色质的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该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均含有该异常DNA 42.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43.下列有关双链DNA结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每个直链状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每个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上连接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C.每个DNA 分子中嘌呤数与嘧啶数相等 D.每个DNA分子中A+T的量不一定等于G+C的量 44.如图表示大肠杆菌细胞内的一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中每种物质或结构彻底水解最多有28种小分子有机物 B.该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图中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与蛙的红细胞分裂方式相同 D.该图所示的生理过程有两种RNA参与 45.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中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 B.乙病可能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 C.Ⅱ﹣2一定是纯合子 D.Ⅱ﹣5和Ⅱ﹣6结婚后,所生孩子患甲病的可能性是 二、非选择题 46.2016年8月14日,我校毕业生华绍青代表中国出战巴西里约奥运会,参加了女子马拉松比赛.下列是有关长跑运动员比赛过程中身体的一些变化: (1)运动员长跑时会心跳加快,呼吸运动加快.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分析,是由于细胞 作用加快的结果. (2)长跑运动进行到一定程度,运动员机体因大量消耗糖,血糖含量就有降低趋势,这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 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3)长跑过程中,机体产生乳酸,血浆PH有下降趋势,因缓冲对中 的作用, 使PH依旧维持在 .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细胞外液中渗透压 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的渴感. (5)若某运动员运动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而迅速抬脚,这属于 反射.受到刺激时感受器最先产生兴奋,这是 从图3的 (填“Ⅰ或Ⅱ”)侧流到膜内的结果. (6)图1中c为反射弧中的 ,图2所示结构存在于图1的 (填“a、b、c”之一)部位. (7)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 47.乙酰胆碱(Ach)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为研究乙酰胆碱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实验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图中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乙酰胆碱,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仪.另外,轴突末梢中已除去了突触小泡(但不影响后来的信号传导). (1)在轴突末梢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 . (2)下表为在不同浓度乙酰胆碱刺激下,C、D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 Ach浓度(μmol•L﹣1) C处感受刺激时间(ms) D处感受刺激时间(ms) 0.1 0.80 5.96 0.2 0.81 5.68 0.3 0.80 5.40 0.4 0.81 5.24 0.5 0.80 4.96 由表中C处测量结果可知,乙酰胆碱的浓度对兴奋在 的传导无显著影响;从D处测量的数据可知,随着乙酰胆碱浓度的升高,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促进作用 . (3)经测量,D处与B、C处的距离分别为96mm、48mm.当乙酰胆碱的浓度为上表中的0.3μmol•L﹣1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 .兴奋在细胞体上的传导速度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约相等,BC与CD段的长度相等,但兴奋在CD段的传递速度比BC段的传导速度 (大/小),这是因为兴奋在细胞体上(或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而CD段由于存在 结构,使信号的传递经过一个转换过程而影响了传递速度. 48.如图为人体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两种机理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激素B是生长激素,则它是由 细胞合成的. (2)若激素B是胰岛素,能与受体b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理效应,这体现了细胞膜的 功能,如果受体b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该激素结合,则可能引起血糖浓度 . (3)若该图表示下丘脑细胞,则细胞膜上除了有与激素结合的受体外,还可能具有与 相结合的受体. (4)若激素A是甲状腺激素,则它进入细胞后与受体结合,促使细胞合成特定的mRNA,再经过 过程合成新的蛋白质,进而促进细胞代谢.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增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属于 调节. 49.某种鸟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雄性ZZ,雌性ZW).该鸟的羽色受二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A(a) 基因位于Z染色体的非同源区.基因A 控制蓝色物质的合成,基因B 控制黄色物质的合成,白色个体不含显性基因,其遗传机理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鸟羽色遗传遵循的遗传定律是 ;基因A 与B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 (2)据图乙分析可知,绿色雌鸟的基因型为 . (3)杂合蓝色鸟与异性杂合黄色鸟杂交,则子代中绿色雌鸟所占的比例为 . (4)蓝色雄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现有足够多的绿色雌雄个体(纯合、杂合都有)和白色雌雄个体,请用最快捷的培育方法培育纯合蓝色雄鸟,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择 相互交配; 第二步:选择 进行交配,若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该雄鸟即为纯合蓝色雄鸟. 50.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为内华达州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 (1)1万多年后,A湖中的所有鳉鱼称为一个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它是生物进化的 .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但其后代的雄性个体不能产生正常的精子;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A、B两湖鳉鱼的繁殖期在5月,C、D两湖的鳉鱼繁殖期在7月.上述实验说明C、D两湖中的鳉鱼存在 隔离.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是 湖中的鳉鱼. (3)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甲水草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乙水草的染色体组数是甲水草的2倍.甲、乙水草杂交,可产生三倍体的后代.据此,可以认为甲、乙水草 (填“是”或“不是”) 同一物种,原因 . 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45小题,1-30,每小题1分,31-45,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普通西瓜培育三倍体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三倍体西瓜无耔性状不可遗传 B.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育种,培育出了生产青霉素的高产菌株 C.若在瓜田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导致害虫瓜蚜抗药基因频率增加,该田最终出现瓜蚜新物种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可遗传变异,两者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普通西瓜为二倍体,由普通西瓜培育三倍体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因此三倍体西瓜无籽性状可以遗传,A错误; B、青霉素的高产菌株的培育利用的诱变育种的方法,原理为基因突变,而基因工程的原理为基因重组,B错误; C、若在瓜田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导致害虫瓜蚜抗药基因频率增加,导致瓜蚜发生进化,而新物种的形成需要产生生殖隔离,C错误;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可遗传变异,两者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正确. 故选:D. 2.不属于基因工程工具的是( ) A.运载体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C.DNA连接酶 D.RNA聚合酶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解答】解:A、运载体是基因工程的工具之一,A正确;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基因工程的工具之一,B正确; C、DNA连接酶是基因工程的工具之一,C正确; D、RNA聚合酶能催化转录过程,不是基因工程的工具,D错误. 故选:D. 3.现代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比较,不同的是( ) 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BD、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和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现代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相同之处,ABD错误;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现代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不同之处,C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认为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阅读题干,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错误;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1,B正确; C、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 D、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伴X隐性遗传方式,但人群中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与女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相当,D错误. 故选:B. 5.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 ) A.25% B.32% C.50% D.64%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是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群体随机交配后代某种基因型频率.先根据题意计算出雌配子与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然后雌、雄配子组合,计算出某种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该种群中BB=80%,bb=20%,含有B基因的雌配子的比例是80%,含有b基因的雄配子的比例是20%,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Bb=2×80%×20%=32%. 故选:B. 6.如图表示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变异不定向 B.a→b的变化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定向抗药性变异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由题可知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是选择的原始材料.在开始使用该农药时,害虫通过生存斗争,具有抗药性的少部分个体存活下来,后来由于抗药性逐代积累加强,使害虫的种群密度不断增加. 【解答】解: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变异具有不定向,A正确; B、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抗药性弱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B正确; C、使用农药后,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抗药性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D错误. 故选:D 7.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维持不需要细胞参与 B.甲表示细胞内液 C.红细胞只存在于乙液中 D.丁液中O2浓度比甲液中高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解答】解:A、内环境的维持需要各种细胞、器官的参与,A错误; B、甲是组织液,B错误; C、红细胞只存在于乙液血浆中,C正确; D、丁表示细胞内液,O2浓度最低,D错误. 故选:C. 8.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由①②③④组成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二氧化碳等物质 C.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③向②中渗透的液体会增多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2、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是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 【解答】解:A、人体内环境组成是血浆、组织液、淋巴,即图中都①②③,A错误; 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血浆中,B错误; C、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过多引起的,即图中③过多引起的,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②向③中渗透的液体会增多,C错误; D、氧气由血浆进入组织细胞是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血浆中的氧首先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组织细胞,D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生长激素、神经递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属于稳态的调节范畴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葡萄糖、生长激素、神经递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神经递质和激素是在细胞内合成的,不是在内环境中合成的,B错误;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正确; D、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属于稳态的调节范畴,D正确. 故选:B. 10.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分析“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必须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进行分析. 【解答】解:①小腿抽筋是由于内环境中钙离子浓度低造成的,①符合题意;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细胞形态的变化,属于遗传病,②不符合题意; ③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的,③符合题意; ④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超标,④符合题意. 故选:B. 11.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体液调节,B表示免疫调节,C表示体温,D 表示血糖或渗透压等.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出现下列情形,稳态会遭到破坏: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解答】解:A、据图分析,A表示体液调节,B表示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如酸碱度与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相关,C正确; D、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B. 1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题图有两个神经元细胞,刺激A点,兴奋只能传到左侧神经元的细胞体,但不能传到下右侧神经元的轴突,所以当兴奋传到甲电流表左侧接触的神经纤维上时,此处膜外为负电位,使甲电流计发生1次偏转,乙不偏转. 【解答】解: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由于A点所在的神经元不能由细胞体传向突触前膜,所以右侧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乙不发生偏转. 故选:B. 13.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B.兴奋传导后,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总是伴有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解答】解:A、静息时,由于钾离子外流,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A正确; B、兴奋传导后,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外正内负,而不是零电位,B错误;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伴有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C正确;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D正确. 故选:B. 14.如图Ⅰ、Ⅱ表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a代表突触小体,e代表轴突 B.图Ⅰ中的a可能是图Ⅱ中的d或f C.图Ⅰ中的b可能是图Ⅱ中的c或d D.图Ⅱ的f可与唾液腺结合 【考点】突触的结构;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突触是突触小体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组成的.图Ⅱ中c为细胞体,d是树突,e是轴突,f是轴突末梢.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e是轴突构成的神经纤维,A正确; B、图Ⅰ中的a可能是图Ⅱ中的f,B错误; C、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所以图Ⅰ中的b可能是图Ⅱ中的c或d,C正确; D、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图Ⅱ的f可与唾液腺结合形成效应器,D正确. 故选:B. 15.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抵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抵制效应器的活动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痛觉是由于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形成的.拔牙时注射的局部麻醉药可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从而使神经冲动无法到达大脑皮层,也就无法形成痛觉. 【解答】解:A、痛觉是由于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形成的.拔牙时注射的局部麻醉药可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A正确; B、麻醉药只是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不会抵制神经中枢的兴奋,B错误; C、痛觉的产生不需要传出神经,麻醉药也就不存在阻断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C错误; D、痛觉的产生不需要效应器,D错误. 16.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如图所示).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所绘出的曲线是( ) A. B. C. D.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a点先兴奋,膜外变为负电位,而b点还处于静息电位,即 b 点膜外为正电位,因此电流表先向左偏转;当兴奋从a点传走但末到b点时,a、b点膜外均为正电位,此时电流表指针处于中间位置;当兴奋传至b点时,a点为静息电位,膜外为正电位,b点处于兴奋状态,膜外为负电位,因此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至b点右侧,a、b 两点都为静息电位,膜外为正电位.由于电流计的接线柱均位于膜的外表面,所以开始时指针不偏转,而后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故选:C. 17.图中电视屏幕上的图象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 A.神经膜离子分布内负外正 B.K+ Na+ 进入神经细胞均需ATP供能 C.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D.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细胞膜内外的Na+、k+等分布不均,膜外Na+浓度比膜内高,膜内k+浓度比膜外高.静息状态时,k+大量外流,膜外侧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内侧聚集较多的负离子,形成了膜电位差:外正内负.兴奋状态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迅速内流形成局部膜电位:外负内正. 【解答】解:A、神经膜在兴奋时的离子分布为内正外负,A错误; B、Na+ 进入神经细胞示协助扩散,不需要ATP供能,B错误; CD、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的原因是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8.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大脑组成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解答】解:A、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等)组成,A错误; B、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B错误; C、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但不是人脑特有的,C错误;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D. 19.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 【解答】解: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错误; B、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但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错误;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仅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语言中枢有关,C错误; D、排尿的初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意识丧失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能够控制,说明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D正确 故选:D 20.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 【解答】解: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在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主要有语言中枢,而考试是要保持安静的,所以不需要②听觉性语言中枢和③运动性语言中枢的参与,故排除选项A、B、C,而专心作答试题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是视觉性语言中枢和书写性语言中枢,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21.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运动员运动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低级反射活动要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2、当人体大量失水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3、血糖浓度过高,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增加,加速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其中一部分葡萄糖转化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当血糖浓度过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葡萄糖,可以直接被骨骼肌分解利用. 【解答】解:A、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运动员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A正确; B、运动员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导致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 C、起脚射门是神经与肌肉协调的结果,C正确; D、运动员的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D正确. 故选:B. 22.下列关于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盐酸刺激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的研究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盐酸刺激、小肠粘膜分泌的,A错误; B、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B正确; C、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C正确; D、促胰液素是小肠粘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正确. 故选:A. 23.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考查了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解答】解:A、激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A正确; B、动物的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正确; C、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需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正确;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错误. 故选:D. 24.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Ⅰ、Ⅱ、Ⅲ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Ⅰ﹣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Ⅱ﹣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Ⅲ﹣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Ⅰ、Ⅱ、Ⅲ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B.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各种激素的名称和作用: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主要生理功能 垂 体 腺 垂 体 促甲状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甲状腺的增生与分泌 促肾上腺激素 39肽 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与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 促性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性腺生长、生殖细胞生成和分泌性激素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催乳素 蛋白质 促进成熟的乳腺分泌乳汁 神经 垂体 抗利尿激素 9肽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催产素 9肽 促进妊娠末期子宫收缩 甲 状 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新陈代谢(糖的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升高 血糖、加强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生长发育,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胰 岛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29肽 升高血糖 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降低血糖 (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肾 上 腺 肾上腺 皮质 糖皮质激素 类固醇 升高血糖、抗过敏、抗炎症、抗毒性 盐皮质激素 类固醇 促进肾小管吸收钠和钾 肾上腺 髓质 肾上腺激素 儿茶酚胺 增加心输出量,使血糖升高, 舒张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平滑肌 性 腺 睾丸 雄激素 类固醇 促进精子和生殖器官生长发育, 激发并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 卵巢 雌激素 类固醇 促进卵巢、子宫、乳腺等女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激发并维持女性第二性征 孕激素 类固醇 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和乳腺泡发育 【解答】解:Ⅰ激素注射后出现低血糖,说明为胰岛素,Ⅱ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说明为生长激素,Ⅲ激素使体内新陈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说明为甲状腺激素. 故选:C. 25.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解答】解:A、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继而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B正确; C、促甲状腺激素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 D、下丘脑和垂体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下丘脑活动增强,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D. 26.如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判断错误的是( ) A.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C,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B.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C与D表现为拮抗作用 D.D能促进C的分泌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根据C能够使血糖下降,判断C是胰岛素;D能够使血糖上升,判断D是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体液调节;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应该属于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 【解答】解:A、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 B、血糖下降可以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腺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的过程应属“神经﹣体液”调节过程,B错误; C、激素C是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激素D是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激素C与D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C正确; D、看图可知:激素D促进激素C的分泌,而激素C抑制激素D的分泌,D正确. 故选:B. 27.有关激素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是通过主动运输到体液中的 B.激素随体液运输到靶细胞 C.激素可与靶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结合从而催化细胞代谢 D.可多次被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的微量高效的有机物,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又不起催化作用,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解答】解:A、激素扩散或胞吐到体液中,由体液来运输,A错误; B、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体液来运输到靶细胞,B正确; C、激素起调节作用,酶起催化作用,C错误; D、激素一经靶细胞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D错误. 故选:B. 28.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或人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 B、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B正确; C、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C错误; D、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故选:B. 29.人体的受精卵在子宫中正常发育成胎儿的过程中,下列反应或现象不会发生的是( ) A.ATP的合成和水解 B.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 C.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D.中心粒的加倍和移动 【考点】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在受精卵发育为胚胎的过程具体如下: a、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 b、桑椹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之前所有细胞都能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属全能细胞]; c、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注: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 d、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细胞分化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 总之,通过受精卵的细胞分裂、分化,由单一的细胞形成多细胞团,逐步发育成人体. 【解答】解:A、个体发育过程中需不断消耗能量,直接能源物质是ATP.但ATP在细胞中含量很少,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用掉多少马上形成多少,A正确; B、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而受精卵发育成胎儿过程中发生的分裂是有丝分裂,B错误; C、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发生增殖、衰老和凋亡,C正确; D、中心体的加倍和运动发生在细胞增殖的过程中,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发生增殖,D正确. 故选:B. 30.小吴同学对高中教材中一些“根本原因”进行归类总结,其中不恰当的是( ) A.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物种基因库的不同 C.生物出现新性状的根本原因是突变 D.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细胞的分化;基因突变的特征;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基因选择性表达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指在细胞分化中,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有选择表达的现象,形成了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的细胞;生殖隔离根本原因是基因库不同;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生物多样性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的多样性,蛋白质的合成受DNA控制,故DNA分子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解答】解:A、基因选择性表达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指在细胞分化中,基因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有选择表达的现象,形成了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的细胞,A正确; B、生殖隔离是亲缘关系相近的类群间不杂交,或杂交不育,或杂交后产生不育性后代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基因库不同,B正确; C、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正确; D、生物多样性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的多样性,蛋白质的合成受DNA控制,故DNA分子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D错误. 故选:D. 31.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进化了;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图示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进而产生进化,B错误;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产生进化,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D正确. 故选:D. 32.下列关于生物育种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等位基因的分离,一般从F2开始选种,是因为F2中才开始出现所需性状的组合 B.单倍体育种常用花药离体培养法将花药壁细胞培育成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染色体加倍而恢复育性 C.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突变的不定向性导致育种工作量大但可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某些性状;要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培育生物新类型,可用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 D.采用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培育无子西瓜过程中获得倍体西瓜苗和原植株是同一物种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一般从F2开始选种,是因为F2中才开始出现所需性状的组合,A错误; B、单倍体育种常用花药离体培养法将花药细胞培育成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染色体加倍而恢复育性,B错误; C、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以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某些性状;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需要大量的实验,而基因工程具有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的优点,C正确; D、采用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培育无子西瓜过程中获得的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不能称为一个物种,D错误. 故选:C. 33.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考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动物细胞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无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的吸能过程一般与ATP水解相偶联,放能过程一般与ATP合成相偶联.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神经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A正确;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B错误; C、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合成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实现,需要消耗ATP,C正确;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钠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外流,需要消耗ATP,D正确. 故选:B. 34.如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如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 B.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那么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C.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 D.若ab=bd,如果刺激b点,那么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分析】分析题图:该图显示了3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在A、B神经元之间,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后膜;在B、C神经元之间,B是突触前膜,C是突触后膜.三个神经元之间形成了2个突触. 【解答】解:A、图示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A正确; B、在B、C神经元之间,B是突触前膜,C是突触后膜,若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B正确; C、静息时,外正内负,兴奋时,外负内正,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C正确; D、虽然ab=bd,但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速度较慢,因此如果刺激b点,兴奋先到达a处,后到达d处,因此电流计的指针偏转2次,D错误. 故选:D. 35.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正确的是( ) A.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B.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 C.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D.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题意可知,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即使神经递质作用的时间更长,故使下一个细胞持续兴奋,而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故使下一个细胞保持静息电位. 【解答】解:A、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正确; B、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会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 C、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C错误; D、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A. 36.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生物实验中经常要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验鼠是健康的,并能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达到稳态.本题的自变量是血浆胰岛素含量,包括胰岛B细胞的分泌量和体外注射剂量两部分;因变量是血糖含量,观测指标是血糖的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胰岛素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横坐标从左到右,血浆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说明血糖浓度从高到低,血糖的补充速率逐渐下降和血糖的消耗速率升高也加以印证. 【解答】解:A、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故A错; B、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b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故B对;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故C错; D、高浓度胰岛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不会抑制神经中枢,故D错. 故选B. 37.如图所示.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信息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的快 C.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则细胞2最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乙有关,也可能与甲有关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 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的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途径是体液的运输; 反应速度不同,神经调节速度快,体液调节速度较慢; 作用范围不同,神经调节范围局限,体液调节范围广泛; 作用时间不同,神经调节延续时间短,体液调节延续时间长. 甲为体液调节,乙为神经调节. 【解答】解:A、细胞2的细胞膜上有激素的受体、细胞4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它们都是糖蛋白,能识别信息,A正确;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通过神经调节,信息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通过体液调节,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的快,B正确; C、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则细胞2最可能是垂体细胞,C错误; D、人体对寒冷的反应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的,与乙有关,也可能与甲有关,D正确. 故选:C. 38.如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④过程的调节 C.如果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效应器最终为图中的组织 D.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图中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不止一种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图中所示过程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由图可知,内分泌腺受④和⑦两个过程控制. 【解答】解:A、由⑦过程可知,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 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垂体分泌的促激素的调节,B正确; C、由图可知,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而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故该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内分泌腺,C错误; D、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图中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有胰腺和肾上腺,相关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D正确. 故选:C. 39.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生物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在共同发展中进化,生物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蛾的口器对兰花花矩变异起了选择作用,但不能决定其变异的方向,A错误; B、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 C、蛾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蛾的口器越来越长是兰花花矩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40.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关于细胞的各项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比值不能保持恒定 B.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膨胀,导致细胞液的渗透压降低 C.胰蛋白酶从胰腺细胞排出,既需要消耗能量又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参与 D.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分化能力的细胞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2、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一般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或胞吐. 【解答】解:A、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的比值为2,后期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的比值为1,A正确; B、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膨胀,导致细胞液的渗透压降低,B正确; C、胰蛋白酶属于生物大分子,因此从胰腺细胞排出属于胞吐方式,需要消耗能量,但是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错误; D、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分化能力的细胞,D正确. 故选:C. 4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增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都进行1次染色质DNA的复制 B.细胞周期的G2期已经形成了1对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 C.染色体数为2n=24的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和染色体DNA分子数分別为12和24 D.若在G2期某染色质的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该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均含有该异常DNA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只进行1次染色质DNA的复制,A正确; B、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复制,G2期结束时细胞中已有1对中心体,在分裂前期成对的中心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 C、染色体数为2n=24的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染色体DNA分子数分別为12和24,C正确; D、在G2期DNA已复制好,一条染色质上含有2个DNA分子,如果其中的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该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中只有1个子细胞含有该异常的DNA分子,D错误. 故选:D. 42.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 C、T2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需先标记细菌,再标记噬菌体,C错误; D、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43.下列有关双链DNA结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每个直链状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每个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上连接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C.每个DNA 分子中嘌呤数与嘧啶数相等 D.每个DNA分子中A+T的量不一定等于G+C的量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解答】解:A、每个链状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分别位于DNA分子的两端,A正确; B、每个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上连接2个磷酸基团和1个碱基,B错误; C、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总是嘌呤和嘧啶配对,所有每个DNA分子中嘌呤数与嘧啶数相等,C正确; D、每个DNA分子中A+T的量不一定等于G+C的量,D正确. 故选:B. 44.如图表示大肠杆菌细胞内的一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中每种物质或结构彻底水解最多有28种小分子有机物 B.该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图中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与蛙的红细胞分裂方式相同 D.该图所示的生理过程有两种RNA参与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大肠杆菌细胞内进行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示意图,图中的转录和翻译是同时进行的.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解答】解:A、该图中每种物质或结构彻底水解最多有28种小分子有机物,即20种氨基酸、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A正确; B、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B错误; C、图中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是二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方式是无丝分裂,C错误; D、该图所示的生理过程有三种RNA参与,即tRNA、rRNA、mRNA,D错误. 故选:A. 45.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中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 B.乙病可能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 C.Ⅱ﹣2一定是纯合子 D.Ⅱ﹣5和Ⅱ﹣6结婚后,所生孩子患甲病的可能性是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1和Ⅰ2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其中一种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A、:Ⅰ1和Ⅰ2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Ⅰ1和Ⅰ2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其中一种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 C、Ⅱ﹣2对甲病来说是aa,但乙病基因来说,基因型为XTXT、,C错误; D、由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XBY或AaXBY;Ⅱ6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Aa, XBXb、XBXB,他们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46.2016年8月14日,我校毕业生华绍青代表中国出战巴西里约奥运会,参加了女子马拉松比赛.下列是有关长跑运动员比赛过程中身体的一些变化: (1)运动员长跑时会心跳加快,呼吸运动加快.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分析,是由于细胞 呼吸 作用加快的结果. (2)长跑运动进行到一定程度,运动员机体因大量消耗糖,血糖含量就有降低趋势,这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 胰高血糖素 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3)长跑过程中,机体产生乳酸,血浆PH有下降趋势,因缓冲对中 NaHCO3 的作用, 使PH依旧维持在 7.35﹣7.45 .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细胞外液中渗透压 升高 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的渴感. (5)若某运动员运动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而迅速抬脚,这属于 非条件 反射.受到刺激时感受器最先产生兴奋,这是 钠离子 从图3的 Ⅰ (填“Ⅰ或Ⅱ”)侧流到膜内的结果. (6)图1中c为反射弧中的 神经中枢 ,图2所示结构存在于图1的 c (填“a、b、c”之一)部位. (7)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大脑皮层 会形成痛觉.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a是传入神经元,b是传出神经元,c是突触结构.图2中,A是突触小泡,B是突触前膜,C是神经递质,D是受体,E是突触后膜.图3中,F是蛋白质,G是磷脂双分子层,Ⅰ是细胞膜外侧,Ⅱ是细胞膜内侧.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1)运动员长跑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急剧增加,而肾上腺素增加后会刺激人的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心跳与呼吸频率加快. (2)胰高血糖素时升血糖的激素. (3)长跑过程中,机体产生乳酸与NaHCO3 相互作用,使PH依旧维持在7.35﹣7.45. (4)失水过多,使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可以降低细胞外液中渗透压. (5)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会迅速抬脚,这属于非条件反射.受到刺激时感受器最先产生兴奋,这是钠离子从图3的细胞膜外侧流入细胞膜内侧,即从Ⅰ流到Ⅱ. (6)图1中c为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图2所示结构为突触结构,存在于图1的c部位. (7)痛觉产生于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故答案为: (1)呼吸 (2)胰高血糖素 (3)NaHCO3 7.35﹣7.45 (4)升高 (5)非条件 钠离子Ⅰ (6)神经中枢 c (7)大脑皮层 47.乙酰胆碱(Ach)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为研究乙酰胆碱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实验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图中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乙酰胆碱,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仪.另外,轴突末梢中已除去了突触小泡(但不影响后来的信号传导). (1)在轴突末梢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 排除轴突中原有Ach递质(乙酰胆碱)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 (2)下表为在不同浓度乙酰胆碱刺激下,C、D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 Ach浓度(μmol•L﹣1) C处感受刺激时间(ms) D处感受刺激时间(ms) 0.1 0.80 5.96 0.2 0.81 5.68 0.3 0.80 5.40 0.4 0.81 5.24 0.5 0.80 4.96 由表中C处测量结果可知,乙酰胆碱的浓度对兴奋在 神经纤维上 的传导无显著影响;从D处测量的数据可知,随着乙酰胆碱浓度的升高,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促进作用 增强 . (3)经测量,D处与B、C处的距离分别为96mm、48mm.当乙酰胆碱的浓度为上表中的0.3μmol•L﹣1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 60mm•ms﹣1 .兴奋在细胞体上的传导速度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约相等,BC与CD段的长度相等,但兴奋在CD段的传递速度比BC段的传导速度 小 (大/小),这是因为兴奋在细胞体上(或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而CD段由于存在 突触 结构,使信号的传递经过一个转换过程而影响了传递速度.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包含2个神经元,且两个神经元之间通过轴突﹣树突型突触连接. 分析表格:表中是在不同浓度乙酰胆碱刺激下,C、D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随着乙酰胆碱浓度的升高,C处感受刺激的时间基本不变,但D处感受刺激的时间逐渐缩小. 【解答】解:(1)由于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如果不除去突触小泡,小泡中的乙酰胆碱会影响实验结果. (2)由表中数据可知,乙酰胆碱的浓度对C处感受刺激的时间没有影响,说明乙酰胆碱的浓度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无显著影响;乙酰胆碱的浓度对D处感受刺激时间有影响,且乙酰胆碱的浓度越大,D处感受刺激时间越短,说明乙酰胆碱浓度的升高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促进作用增强. (3)D处与B、C处的距离分别为96mm、48mm,则BC的距离为48cm,在乙酰胆碱的浓度为0.3μmol•L﹣1时,兴奋在该段(即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48÷0.80=60mm•ms﹣1;C为B、D的中点,而D点感受到刺激的时间远大于C点感受到刺激时间,可见兴奋在CD段传递速度比BC段的速度小,这是因为CD段存在突触结构,突触处存在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过程,从而影响传递速度. 故答案为: (1)排除轴突中原有Ach递质(乙酰胆碱)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神经纤维上 增强 (3)60mm•ms﹣1 小 突触 48.如图为人体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两种机理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激素B是生长激素,则它是由 垂体 细胞合成的. (2)若激素B是胰岛素,能与受体b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理效应,这体现了细胞膜的 信息交流 功能,如果受体b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该激素结合,则可能引起血糖浓度 升高 . (3)若该图表示下丘脑细胞,则细胞膜上除了有与激素结合的受体外,还可能具有与 神经递质 相结合的受体. (4)若激素A是甲状腺激素,则它进入细胞后与受体结合,促使细胞合成特定的mRNA,再经过 翻译 过程合成新的蛋白质,进而促进细胞代谢.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增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属于 负反馈 调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激素A进入细胞与受体a结合后再进入细胞核,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来调控生理效应.激素B没有进入细胞,直接与细胞膜上的受体b结合引起细胞内的生化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人体的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与分泌的. (2)细胞膜的功能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本题着重体现了信息交流的功能.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如果受体b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该激素结合,则可能引起血糖浓度升高. (3)若该图表示下丘脑细胞,则细胞膜上除了有与激素结合的受体外,还可能具有与大脑皮层发出的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相结合的受体. (4)若甲状腺激素与激素A的作用机理相似,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后与受体结合,促使细胞合成特异的 mRNA,经过翻译合成新的蛋白酶,进而促进细胞代谢.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增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垂体 (2)信息交流 升高 (3)神经递质 (4)翻译 负反馈 49.某种鸟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雄性ZZ,雌性ZW).该鸟的羽色受二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A(a) 基因位于Z染色体的非同源区.基因A 控制蓝色物质的合成,基因B 控制黄色物质的合成,白色个体不含显性基因,其遗传机理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鸟羽色遗传遵循的遗传定律是 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A 与B的本质区别是 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不同; (2)据图乙分析可知,绿色雌鸟的基因型为 BBZAW和BbZAW . (3)杂合蓝色鸟与异性杂合黄色鸟杂交,则子代中绿色雌鸟所占的比例为 . (4)蓝色雄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现有足够多的绿色雌雄个体(纯合、杂合都有)和白色雌雄个体,请用最快捷的培育方法培育纯合蓝色雄鸟,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择 选择多只绿色雌鸟和多只绿色雄鸟相互交配 相互交配; 第二步:选择 子代中的蓝色雄鸟和白色雌鸟 进行交配,若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该雄鸟即为纯合蓝色雄鸟.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 【分析】由题意和图形甲乙分析可知绿色的基因型是B﹣ZA﹣,蓝色的基因型是bbZA﹣,黄色的基因型是B﹣Za﹣,白色的基因型是bbZa﹣. 【解答】解:(1)由题意知,鸟羽色遗传遵循的遗传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不同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由分析可知,绿色雌鸟的基因型为BBZAW和BbZAW. (3)杂合蓝色鸟(bbZAZa)与异性杂合黄色鸟(BbZAW)杂交,则子代中绿色雌鸟(B_ZAW)所占的比例为. 故答案为: (1)自由组合定律 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BBZAW和BbZAW (3) (4)选择多只绿色雌鸟和多只绿色雄鸟相互交配 子代中的蓝色雄鸟和白色雌鸟 50.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为内华达州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 (1)1万多年后,A湖中的所有鳉鱼称为一个 种群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它是生物进化的 基本单位 .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但其后代的雄性个体不能产生正常的精子;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A、B两湖鳉鱼的繁殖期在5月,C、D两湖的鳉鱼繁殖期在7月.上述实验说明C、D两湖中的鳉鱼存在 地理隔离 隔离.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是 A、B、C(D) 湖中的鳉鱼. (3)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甲水草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乙水草的染色体组数是甲水草的2倍.甲、乙水草杂交,可产生三倍体的后代.据此,可以认为甲、乙水草 不是 (填“是”或“不是”) 同一物种,原因 甲、乙水草产生的后代为三倍体,不可育,说明甲、乙水草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 .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1)在某一地区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之为种群,它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由于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但其后代的雄性个体不能产生正常的精子,所以A、B两湖的鳉鱼产生了生殖隔离;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 两湖的鳉鱼还是同一个物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体现遗传多样性的是C、D的鳉鱼,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是A、B、C(D).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其原因是由于地理隔离造成了基因交流的阻断 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造成不同基因频率的变化 当基因频率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生殖隔离. (3)甲、乙水草杂交,可产生三倍体的后代,三倍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出现紊乱,不能产生后代,因此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 故答案为: (1)种群 基本单位 (2)地理隔离 A、B、C(D) (3)不是 甲、乙水草产生的后代为三倍体,不可育,说明甲、乙水草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 2016年11月25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