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图甲~丁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丁均属于内环境 B. 甲中不会发生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C. 丙中的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 丁可表示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 ‎【答案】C ‎【解析】‎ 根据单箭头方向可以判断,甲为组织液,丙为淋巴,乙为血浆,丁为血细胞的细胞内液,丁不属于内环境,A项、D项错误;甲中会发生抗原与抗体的结合,B项错误;淋巴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项正确。‎ ‎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温调节中,甲状腺和肾上腺都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分泌的激素起协同作用 B. 各种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均是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来完成的 C. 免疫系统对稳态的维持是通过其防卫功能实现的 D.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 体温调节中,肾上腺可以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而甲状腺不能作为神经调节的效应器,其受激素调节,A错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实现的,但是每一个生命活动不一定需要三者都参与,B错误;免疫系统对稳态的维持是通过其防监控、卫功和清除能实现的,C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几项 ‎①摄入过多过咸食物,会引起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③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④血糖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⑤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引起组织水肿 A. 五项 B. 四项 C. 三项 D. 两项 ‎【答案】B ‎【解析】‎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会引起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①错误;由于内环境中缓冲物质的存在,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不会明显下降,②错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组织,但是只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③错误;血糖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而尿液不是内环境成分,其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④错误;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引起组织水肿,⑤正确。‎ 故选:B。‎ ‎4.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1-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吸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出汗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出汗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C. 出汗的作用是使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D. 出汗时汗腺导管重吸收Na+,ADP增加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这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出汗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强,B正确;出汗能增加散热,有利于体温维持稳定,但是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C错误;汗腺导管重吸收Na+的方式为主动吸收,需要消耗ATP,所以ADP增加,D正确。‎ ‎5.下图表示正常人快速饮入500mL某种液体后,其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若饮入的是清水或0.9% NaCl溶液,则体内血浆渗透压变化的曲线依次是c、b B. 当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a的变化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将会减少 C. 当饮入0.9% NaCl溶液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 D. 当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c的变化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 ‎【答案】B ‎【解析】‎ ‎【详解】正常人在快速饮入500mL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将降低,c代表饮清水后血浆渗透压变化;当快速饮入500mL等渗盐水(0.9%NaCl)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b代表饮入等渗盐水后血浆渗透压变化的曲线,A正确;‎ 当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a的变化时,即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错误;‎ 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所以当饮入0.9%NaCl溶液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C正确;‎ 当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c的变化时,即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此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D正确。‎ ‎6.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水肿 D. 饥饿时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较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故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较高,D错误。‎ ‎7.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受伤的腰椎部位与右侧下肢的反射弧如下图所示,其中③④分别表示腰椎部神经中枢的背部侧和腹部侧,该病人受损伤的具体部位可能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④⑤ D. 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腰椎部受外伤,此处有传入神经、传出神经、低级神经中枢(脊髓);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正常,右侧下肢运动障碍,可能传入神经和脊髓受损伤,大脑的躯体运动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支配下肢运动需要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配合,由题意可知下肢是正常的,所以效应器没问题。‎ ‎“有感觉”说明①感受器和②传入神经正常,“下肢运动障碍”,说明⑥效应器是下肢肌肉,而伤在腰部,下肢肌肉未损伤,说明⑥效应器没损伤,冲动从传入神经进入神经中枢后,先进入白质,再传到大脑,这样就会有感觉,然后经信号处理后经灰质传出到达效应器,如果受伤的地方在灰质,则会出现有感觉无效应的现象,所以连接传出神经的神经中枢腹部侧④可能受伤,故选C④⑤受损。‎ ‎8.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受刺激部位的电位变化是内正外负 C. 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D.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只能由一神经元的树突传向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轴突 ‎【答案】D ‎【解析】‎ ‎【详解】A、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属于条件反射,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受刺激部位产生动作电位,电位变化是内正外负,B正确;‎ C、这一反射过程由多个神经元细胞参与,兴奋在各个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在突触处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C正确;‎ D、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只能由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向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D错误;‎ 故选D。‎ ‎9.下图中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1、2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c B. 乙表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 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时,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D. 丙表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只刺激a,c神经元产生了电位变化,即兴奋通过突触1由a传到了c,但是不能说明两者之间以电信号传递,A错误;由于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因此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B错误;乙表示只刺激b,结果c没有产生电位变化;丙表示同时刺激a、b,结果c产生了电位变化,但是与单独刺激a相比减弱了,说明刺激b抑制了a向c传递兴奋,进而说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D正确。‎ ‎10.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B. 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 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不能写字但能看书看报,那么受损的部位是S区和V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A、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A正确;‎ B、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的中枢再下丘脑,B错误;‎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C错误;‎ 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不能写字但能看书看报,那么受损的部位是S区和W区,D错误。‎ 故选A。‎ ‎11.下列有关神经兴奋产生、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 B. 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D ‎【解析】‎ ‎【详解】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的内流,进而形成动作电位,A正确;神经纤维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形成局部电流,B正确;局部电流流动的方向是由正电位→负电位,局部电流又刺激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C正确,D错误。‎ ‎12.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通道蛋白关系紧密,Na+K+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ATP水解,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根据上述资料做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图1中静息电位-70的绝对值大于动作电位30的原因是K+细胞内外浓度差大于Na+‎ B. 图1中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不需要消耗ATP C. 图2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D. 图2中随着氧气浓度的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会先增大后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点时为-70mv,c点时为30mv,说明静息电位-70的绝对值大于动作电位30的原因是K+细胞内外浓度差大于Na+,A正确;‎ B、图1中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是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所以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 C、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所以图2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错误;‎ D、能量主要来自有氧呼吸,所以图2中随着氧气浓度的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会先增大后稳定,D正确。‎ 故选C。‎ ‎13.下图甲、乙、丙是三个电流计,a点位于乙电流计两极的中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刺激b处,电流计甲和乙的指针仍指向中央 B. 刺激a处,三个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是甲和丙 C. 与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有关的物质主要有Na+和K+‎ D. 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有关的物质主要有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刺激b兴奋不能传到a所在的神经元,故乙电流计仍指向中央,但甲两个电极分别位于膜内和膜外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偏转,A错误;‎ B、刺激a,由于a点位于乙电流计两极的中央,所以乙不偏转,甲和丙会发生偏转,B正确;‎ C、Na+和K+的转运影响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所以与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有关,C正确;‎ D、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有关的物质主要有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D正确。‎ 故选A。‎ ‎1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可能仅由一个神经细胞来完成 B. 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 C. 特定情况下,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 D. 内分泌腺能分泌激素,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完整的反射活动需要通过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细胞来完成,A项正确;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接受上一个神经元传递的信号,B项错误;神经-肌肉突触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使肌肉收缩,C项正确;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如下丘脑也能分泌激素,D项正确。‎ ‎15. 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大脑皮层和下丘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 温度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D. 下丘脑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 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正确;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是视觉性言语中枢,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B错误;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温度感受器不在下丘脑,C错误;下丘脑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D错误。故选:A。‎ ‎16.机体稳态的调节离不开物质运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作为生物大分子都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 B.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Na+内流密切相关 C. 性激素在载体协助下进入靶细胞 D. 淋巴因子、激素等信息分子在机体内的运输都是定向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神经递质是一类小分子物质,但以胞吐的方式运输,A错误;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性激素属于脂质,进入靶细胞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的协助,C错误;淋巴因子、激素等信息分子都是通过体液运输,流到全身(不是定向运输),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靶器官,D错误。‎ ‎17.很多人看恐怖电影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同时会出现出汗、闭眼等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过程涉及到神经递质的释放与识别 B. 激素起作用后被灭活,血压能恢复正常 C. 心跳加速是激素作用的结果,没有反射弧的参与 D. 此过程涉及到生物膜之间的融合和转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A正确;激素起作用后被灭活,血压能恢复正常,B正确;看到恐怖电影发生上述反应时,首先是眼睛接受到刺激,然后在神经和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有反射弧的参与,C错误;神经调节中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涉及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D正确。‎ ‎18.如图为人体内雄性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c表示三种器官,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c表示睾丸 B. 激素③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C. 血液中激素③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 D. 幼年时激素②和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A、a是垂体,b是性腺,C是下丘脑,A错误;‎ B、激素③为性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B正确;‎ C、激素③水平低,反馈作用弱,激素①分泌增多,C错误;‎ D、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呆小症,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D错误。‎ 故选B。‎ ‎19.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饥饿条件下肝脏细胞中糖原的合成速率会加快 B. 进食会引起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比值降低 C. 胰岛素分泌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 D.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降低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A.饥饿条件下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下降,肝脏细胞中糖原的分解速率会加快,A项错误;‎ B.进食会引起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进而使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升高,B项错误;‎ C.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所以胰岛素分泌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C项正确;‎ D.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因此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提高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D项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C。‎ ‎20.如图是抗利尿激素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量会随着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而增多 B. 下丘脑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垂体,产生抗利尿激素 C. 抗利尿激素—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后即被灭活 D.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通过血液运输到垂体,并由垂体释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 分析图解可知,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时,会抑制血量的减少,故血量有所增加,A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产生,最终由垂体释放,B错误;抗利尿激素一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C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并直接连通至垂体,并由垂体释放,D错误。‎ ‎21.某研究小组同学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子进行如下实验:将少量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分别给三组兔子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A、B、C三组兔子第二次注射的物质依次是 A. ②③①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答案】C ‎【解析】‎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进入人体后会逐渐被甲状腺吸收利用,题图的纵坐标为甲状腺的放射量,第一次注射后4天的曲线先上升后下降,说明甲状腺激素合成后逐渐释放进入血液,4天后注射无放射性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通过反馈调节使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减少,故甲状腺内的放射量下降最慢,维持较高水平,对应图中的C组曲线;若4天后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所以甲状腺内放射量下降最快,对应图中的B组曲线;A组为对照组,C正确。‎ ‎2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浆细胞可产生免疫活性物质而T细胞不能 B. 溶菌酶杀灭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 自身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抗原 D. 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浆细胞可产生抗体,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A错误;‎ B、溶菌酶杀灭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 C、自身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抗原,如癌细胞,C正确;‎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D正确。‎ 故选A。‎ ‎23.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胸腺先天性缺失的人,发生恶性肿瘤的概率高于正常人 B. 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浆细胞增殖分化 C. 体液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而使之裂解 D. 胃液中的HC1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分别属于免疫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胸腺先天性缺失的人,缺少T细胞,而肿瘤细胞的清除依赖于T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所以胸腺先天性缺失的人发生恶性肿瘤的概率高于正常人,A项正确;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浆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增殖,B项错误;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而使之裂解,C项错误;胃液中的HC1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均为黏膜的分泌物,均属于免疫的第一道,D项错误。‎ ‎24.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就升高体温(发烧)来对付。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发 烧会导致人体菌群失调、产生耐药性、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等副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维持体温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B. 人体内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能刺激某些细胞增殖与分化 C. 寄生在细胞中的病原微生物,需要由抗体进入细胞进行消灭 D. “发烧”后常用含抗生素的药物治疗,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维持体温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A正确;‎ 人体内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作为抗原,能刺激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B正确;‎ 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只能在细胞外发挥免疫作用,C错误;‎ ‎“发烧”后常用含抗生素的药物治疗,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D正确。‎ ‎25.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某种白茶多糖能提高患肝癌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增强胸腺的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吞噬抗原并释放淋巴因子 B. 机体内的T细胞、B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C. 该种白茶多糖能提高患肝癌小鼠的免疫能力 D. 该种内茶多糖能诱导小鼠突变产生抑癌基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抗原经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后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A项错误;机体内的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项错误;该种白茶多糖能提高患肝癌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增强胸腺的功能,故能提高患肝癌小鼠的免疫能力,C项正确;小鼠细胞内本来就存在在抑癌基因,具有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的作用,D项错误。‎ ‎26.角膜移植手术是对角膜病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角膜因其无血管、无淋巴管的特性,属于相对免疫赦免区,但仍不能完全避免免疫排斥这一器官移植所面对的困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移植后角膜脱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使用免疫抑制剂可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 C. 对于接受者来说,移植的角膜中含有抗原类物质 D. 角膜属于相对免疫赦免区,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 ‎【答案】C ‎【解析】‎ ‎【详解】‎ 移植后角膜脱落属于细胞免疫,A错误;免疫抑制剂抑制人体免疫系统,B错误;移植后的角膜可引起免疫反应,属于抗原,C正确;是机体对正常成分的保护,不属于免疫缺陷,D错误。故选:C。‎ ‎27.人体感染肺炎双球菌后可引起的肺炎,出现39 ℃的持续高热。下列发生的生理反应错误的是 A.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调节产热和散热 B. 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结合并抑制病原体繁殖 C.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体,暴露病原体抗原 D. 形成记忆细胞,机体长时间保持对该抗原的记忆 ‎【答案】B ‎【解析】‎ ‎【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进而使得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正确;‎ B、浆细胞产生抗体,结合并抑制病原体繁殖,B错误;‎ C、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后,可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C正确;‎ D、形成记忆细胞,机体长时间保持对该抗原的记忆,当相同抗原刺激机体时,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D正确。‎ 故选B。‎ ‎28.秋冬季节是流感高发期,下列关于人体对流感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B细胞和T细胞均具特异性识别功能 B. 经流感病毒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该病毒结合 C. 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D. 该病毒第二次侵入人体后,机体中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并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B细胞和T细胞均具特异性识别功能,A正确;‎ B、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抗体与该病毒结合,B错误;‎ C、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但不能与病毒结合,C错误;‎ D、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A。‎ ‎29. 下图所示为人体注射疫苗 (箭头为疫苗注射时间)后测得的抗体水平。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与丁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识别它们的B细胞特异性不同 B. 注射一次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可以在血浆中终身存在 C. 注射混合疫苗会产生不同的抗体 D. 丙时间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类似甲疫苗的抗原的刺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抗体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合成的,其化学本质是球蛋白,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物;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和少量的记忆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注射丁时,注射甲产生的抗没有增多,所以甲与丁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因而识别它们的B细胞特异性也不同,故A正确。注射一次疫苗后,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一段时间后会被水解,而不能长期存在,所以B不正确。由于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注射混合疫苗时,不同的抗原会产生不同的特异性抗体,所以C正确。丙时间抗体水平突然上升,是受到了类似甲疫苗的抗原的刺激,体内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所以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体液免疫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30.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A. 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 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 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 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A、c组和d组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A错误;‎ B、a´组和b´组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B错误;‎ C、c组和d组尖端的生长素都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C错误;‎ D、由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因此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导致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D正确。‎ 故选D。‎ ‎31.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调节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拮抗关系 B. 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主要是促进果实 成熟 C. 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的结论是胚芽鞘的向光性与生长素有关 D.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能抑制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具有拮抗作用,A正确;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主要是促进果实成熟,B正确;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的结论是胚芽鞘的向光性与“某种物质”有关,但是并不知道该物质是什么,C错误;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无需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从而促进种子萌发,D正确。‎ ‎32.如图表示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种物质可能分别是脱落酸和赤霉素 B. 丙物质促进植物生长的原理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 C. 将一定浓度的NAA喷洒在雌蕊柱头上即可获得无子果实 D.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甲作用是促进种子休眠和抑制生长,甲是脱落酸;乙是抑制种子休眠,促进生长,乙为赤霉素,A正确;丙能促进生长和形成无子果实,丙为生长素,促进细胞纵向伸长,B正确;将一定浓度的NAA喷洒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即可获得无子果实,C错误;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有的相互促进,有的相互拮抗,D正确。‎ ‎3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B. 植物激素由专门的器官产生 C. 植物激素和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 D. 无子果实是植物激素抑制了种子的生成所致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长素的运输主要是极性运输,也有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A错误;‎ B、植物激素没有专门的器官产生,B错误;‎ C、植物激素通过与靶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影响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来调节细胞代谢,C正确;‎ D、种子的形成与受精有关,D错误。‎ 故选C。‎ ‎34.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IAA)等因素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IAA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如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顶芽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顶芽合成的IA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向下运输 C. Ⅲ组侧芽8 h长度与Ⅱ组相同,可推测IAA对侧芽生长没有作用 D. Ⅲ组侧芽32 h明显小于Ⅱ组,可推测高浓度的IAA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A、植物激素是植物的信号分子,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 B、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运输方向为极性运输,B正确;‎ C、Ⅲ组侧芽8 h长度与Ⅱ组相同,但与Ⅰ组相比表现出抑制消除,IAA对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C错误;‎ D、Ⅲ组侧芽32 h明显小于Ⅱ组,是因为Ⅲ组为去顶之后涂上IAA,涂抹的IAA可以向侧芽运输,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D正确。‎ 故选C。‎ ‎35.科研人员将拟南芥种植在含有不同浓度6-BA(一种植物激素类似物)的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测量植株主根、侧根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浓度范围的6-BA抑制主根和侧根生长 B. 这一浓度范围的6-BA对侧根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C. 实验结果表明6-BA对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激素类似物处理插条方法很多,如果类似物的浓度较低,可以采用浸泡法;若类似物浓度较高,可以采用沾蘸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图示:当6-BA浓度为0 μM时,主根和侧根长度为4 cm,但随着浓度增加,主根和侧根的长度越来越短,说明这一浓度范围的6-BA对根生长的作用是抑制主根和侧根生长,A正确;‎ B、据图分析,这一浓度范围的6-BA对侧根的抑制作用更明显,B正确;‎ C、实验结果表明6-BA对根的作用具有抑制作用,未体现促进作用,C错误;‎ D、激素类似物处理插条方法很多,如果类似物的浓度较低,可以采用浸泡法几小时;若类似物浓度较高,可以采用沾蘸法几秒,D正确。‎ 故选C。‎ ‎36.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该地区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 研究者通常釆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某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 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 C. 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D. 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答案】D ‎【解析】‎ 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 ‎,由于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λ为l.015,B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C正确;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37.下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下降 B. 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 C. 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 D. 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答案】AB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位于P曲线的上方,说明此时Nt<Nt+1,故种群数量表现为上升,A错误;‎ B、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同时位于P曲线上,说明Nt=Nt+1,说明当年种群没有表现增长,就乙种群曲线分析可知,增长速率最快时间为D点时,B错误;‎ C、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繁殖率低,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C正确;‎ D、家鼠等繁殖力强,乙曲线AB段显示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符合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D正确。‎ 故选AB。‎ ‎38.下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为衰退型 B. 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 C.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A、C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 B、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大,所以种内斗争程度较高,B错误;‎ C、B点对应种群的K/2,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C正确;‎ D、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可得,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D错误。‎ 故选C。‎ ‎39.科研小组对山毛榉(甲)和槭树(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跟踪调查,并研究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 Nt表示第 t年的种群数量,Nt+l表示第 t+l 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B. 甲种群在 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 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Nt+1/Nt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A错误;甲种群在0~t3段,Nt+1/Nt比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后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先是衰退型,后是增长型,B错误;乙种群在0~t1段,Nt+1/Nt 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正确;甲种群在t3后,Nt+1/Nt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故选C。‎ ‎4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鹰为最高营养级 B.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若由于某种原因鼠全部灭亡,则该生态系统中鹰种群的最大容纳量会降低 D. 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A、该图共8条食物链,鹰为最高营养级,A错误;‎ B、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B正确;‎ C、若由于某种原因鼠全部灭亡,鹰的食物来源减少,且鹰整体的营养级提高,则该生态系统中鹰种群的最大容纳量会降低,C正确;‎ D、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D正确。‎ 本题需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答案为A。‎ ‎41.大闸蟹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甲壳类,因其味道鲜美而被大量养殖。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 B. 植物到大闸蟹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2)×100%‎ C. 图中d代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 该区域由于有人工的管理,生态系统稳定性一定比自然区域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饲料中含有的能量,即a+7,A项错误;由图可知c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而b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B项错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一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项正确;人工生态系统通常组分少,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通常人工生态 系统要比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D项错误。‎ ‎42.下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部分能量流动的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项目 被鳞翅目幼虫吃掉的植物 鳞翅目幼虫粪便含有的能量 鳞翅目幼虫呼吸消耗的能量 用于鳞翅目幼虫生长的能量 能量(J)‎ ‎419.00‎ ‎209.50‎ ‎146.65‎ ‎62.85‎ A. 鳞翅目幼虫的同化量为209.5J B. 食物中的能量只有15%用于了幼虫自身的生长 C. 鳞翅目幼虫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循环的 D. 能量由植物传递到植食动物鳞翅目幼虫的效率为50%‎ ‎【答案】D ‎【解析】‎ ‎【详解】鳞翅目幼虫的同化量为419.00-209.50=209.5J ‎ ,A正确;用于生长的能量为62.85J,食物中的能量为419.00J,利用率为62.85/419=15%,B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原因是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C正确;能量的流动效率为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本题没给出植物同化量的数值,所以无法计算效率,D错误。‎ ‎43.下图1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的箭头符号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cal/(m2·年);图2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图3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据图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据图1可知,在入射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 B. 据图2可知Ⅳ为分解者,相当于图1中的A,能够利用各营养级转移来的能量 C. 图3中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消耗A约25 kg D. 据图可知,图1中的生产者相当于图2中的Ⅰ,相当于图3中的A ‎【答案】B ‎【解析】‎ ‎【详解】A、照射的太阳能能量是1500900,其中有1485000没有被利用,因此生产者利用的能量为15900,约占照射能量的1%,A正确;‎ B、能量金字塔反应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图1中的A是分解者,B错误;‎ C、最高营养级增加1千克体重,最少需要生产者的条件是:食物链最短,传递效率最大(20%),即1÷20%÷20%=25千克,C正确;‎ D、图2中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是生产者,图3中,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D正确。‎ 故选B。‎ ‎44.生态学上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最低起始数量又称M值,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下图所示为该种群的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K值为750个,M值为25个 B. 当种群数量大于K值时,种群数量下降;小于K值时种群数量上升 C. 当种群数量小于M值时,种群数量下降;大于M值时种群数量上升 D. 若该种群的起始数量分别是75、300、800,则理论上种群的最终数量依次为0、600、600‎ ‎【答案】D ‎【解析】‎ ‎【详解】A、曲线表示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当种群数量大于600时,种群数量下降,所以600为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K值,当种群数量小于100时种群的瞬时增长量小于0,所以100是种群数量的最小值,即M值,A错误;‎ B、种群数量小于M值100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故种群数量小于K值时种群数量不一定上升,B错误;‎ C、当种群数量大于K值600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故种群数量大于M值时种群数量不一定下降,C错误;‎ D、当种群数量为75时,数量小于100,种群数量下降,最终数量为0,当种群数量为300时,种群数量增加到K值达到最大,最终数量为600,当种群数量为800时,种群数量下降到600,维持稳定,D正确。‎ 故选D。‎ ‎45.某生态系统主要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如下图甲,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种群实际大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的食物网中H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第三、四营养级 B. 从图乙中可知,物种2的种内斗争最剧烈 C. 若生物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则A增加10 kg,至少需要B 130 kg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图甲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图甲判定,B和F是生产者,在B→C→G→H中,H为第四营养级,在F→G→H中,H为第三营养级,A正确;‎ B、据图乙判定,在2时刻实际数量大于环境容纳量,种内斗争最激烈,B正确;‎ C、据题意判定,至少需要B为10×60%÷20%+10×40%÷20%÷20%=130kg,C正确;‎ D、图甲中含有的成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6.基础知识填空 ‎ ‎(1)激素调节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_________,称作植物激素。‎ ‎(4)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S”型曲线。‎ ‎(5)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答案】 (1).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 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3). 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5).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 ‎【详解】(1)激素调节的特点包括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3)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4)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47.足球比赛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队员间的配合,配合需要信息的传递,队员通过眼、耳等获得信息,通过神经调节快速反应,完成协调配合。如图是足球队员在踢球过程中某一部分的神经调节(图甲中1为肌肉,图乙为动作电位在轴突上传导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 ‎(2)若图乙是刺激图甲N点获得的,则b处的膜可能为___________,若图乙是刺激图甲M点获得的,则b处的膜可能为___________。图乙中④所指电位对应的膜主要对____________有通透性。‎ ‎(3)足球队员在踢球过程中,当兴奋传到M点时,M点处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踢球过程中,队员间协调配合,主要通过___________控制机体完成反射活动。‎ ‎【答案】 (1). 54321 (2). 神经元胞体膜、树突膜或肌细胞膜 (3). 肌细胞膜 (4). Na+ (5).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6). 大脑皮层 ‎【解析】‎ ‎【详解】(1)图甲反射弧中,兴奋只能由感受器传到效应器,所以兴奋的传递方向是5→4→3→2→1。‎ ‎(2)若图乙是刺激图甲N点获得的,则b处的膜可能为神经元胞体膜、树突膜或肌细胞膜。乙是刺激图甲M点获得的,M点位于传出神经上,则b处的膜可能为肌细胞膜,图乙中④所指电位为动作电位,对应的膜主要对钠离子有通透性。‎ ‎(3)当兴奋传到M点时,M点处的膜电位变化是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队员间协调配合,主要通过最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控制机体完成反射活动。‎ ‎48.人体除了存在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的主生物钟外,还有存在于肝、胰等器官和脂肪组织中的局部生物钟,它们对调节睡眠、新陈代谢等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任何一个外周生物钟和主生物钟不同步,就有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环境的光照变化导致人体内褪黑素含量变化,这个过程是___________调节,图一所示的神经纤维末梢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2)褪黑素俗称脑白金,其分泌有昼夜节律,晚上分泌的多,白天分泌得少,具有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由松果体细胞分泌后,通过___________运输,抑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活动,此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个别同学熬夜玩手游,从而扰乱了生物钟,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PER蛋白的含量也与昼夜节律密切相关。如图二,PER基因通过____________过程表达出的PER蛋白在夜间与TIM蛋白结合为二聚体,经__________进入细胞核后抑制该基因的表达;白天在光信号的影响下,上述二聚体生成量___________,PER基因表达量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 (2). 胞吐 (3). 体液 (4). 反馈调节(或者负反馈调节) (5). 手机或电脑的光线通过神经调节导致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继而导致本应晚上分泌较多的褪黑素分泌减少,对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抑制作用减弱,影响了生物钟 (6). 转录翻译 (7). 核孔 (8). 少 (9). 多 ‎【解析】‎ 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查对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基因表达过程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图一中光暗信号引起褪黑素分泌的途径和褪黑素的作用结果判断该过程的调节方式和特点,根据图二中有光和无光条件下TIM蛋白的不同去向分析PER基因表达量。‎ ‎(1)据图一可知,外界环境的光照变化首先作用于视网膜,通过神经调节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松果体细胞,影响人体内褪黑素的分泌,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神经纤维末梢通过胞吐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2)褪黑素属于一种激素,由松果体细胞分泌后,通过体液(血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抑制其活动,该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熬夜玩手游时,手机或电脑的光线通过神经调节导致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该递质属于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导致本应晚上分泌较多的褪黑素分泌减少,对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抑制作用减弱,从而扰乱了生物钟。‎ ‎(3) PER基因通过转录过程合成mRNA,进而通过翻译过程表达出PER蛋白,据图可知,在夜间无光时PER蛋白与TIM蛋白结合为二聚体,经核孔进入细胞核后抑制该基因的表达;白天在光信号的影响下,CRY蛋白与TIM蛋白结合为二聚体,并被降解,导致PER蛋白与TIM蛋白结合而成的二聚体量减少,PER基因表达增强,PER蛋白含量增多。‎ ‎49.太平洋中大量的塑料废物被分解成微观粒子后会被浮游动物吞食,而塑料中含有某些致癌的化学成分,这对位于食物链上端的海洋生物和人类构成了威胁。下图为海洋食物网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食物网包括________条食物链,人占第___________营养级。‎ ‎(2)生态系统除包括图示成分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浮游动物、水母、磷虾、金枪鱼的同化量分别为A、B、C、D,若上一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均等分配,则在此食物网中,人同化的能量至少为_____________。‎ ‎(4)现有甲、乙、丙、丁、戊、己6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致癌物的相对含量如下表所示。‎ 已知该致癌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6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3 (2). 四、五 (3).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 5%C+10%D (5). ‎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中食物网,共包含3条食物链,分别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母→金枪鱼→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磷虾→金枪鱼→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磷虾→人。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凡是进入生物体内的物质若不能被自身分解代谢,这样的物质在随食物链传递过程中,随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含有的该物质越多,称这种现象为生物富集。‎ ‎(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含有3条食物链,其中人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占第四、五营养级。‎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图示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3)结合题意,磷虾中的同化能量(C)有1/2流向人,1/2流向金枪鱼,再由题干中的“至少”可知,能量的传递效率应按10%来计算,所以人同化的能量至少为10%×(1/2)C+10%D=5%C+10%D。‎ ‎(4)该致癌物含量在食物链中具有生物富集现象,即营养级越高该致癌物含量越高,由上表可知戊为第一营养级,乙和丙为第二营养级,丁和己为第三营养级,甲为第四营养级,食物网为:。‎ ‎50.当盆栽植物平放时,根会向地生长而茎则背地生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与茎生长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若生长素浓度为a和b时(a<b),对茎的生长促进效果相同,现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b,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_______。‎ ‎(2)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_________。现有生长状况相同的某新鲜植物插条若干、生根粉(生长素类似物)及蒸馏水,请设计实验,通过观察插条生根的数目验证生长素的该生理作用特性(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结果,施加生长素的方法不作要求)_______。‎ ‎【答案】 (1). 根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敏感程度高于茎) (2). 0~a (3). 两重性 (4). 实验设计思路:将生根粉溶于蒸馏水得到髙、低浓度的两种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将新鲜的植物插条均分为3组,分别施加等量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另一组施加等量蒸馏水作为对照,培养相同时间后观察插条生根的数量。(或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必须有高、低浓度及对照组,合理即可)‎ 预测结果:高浓度组生根的数量小于对照组,低浓度组生根的数量大于对照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要求学生熟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会分析根的向地性生长、茎的背地性生长的原因。‎ ‎(1)由于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10mol/L,而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8mol/L。生长素由于重力作用分布不均匀,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浓度高。由于根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敏感程度高于茎)。所以茎的近地侧比远地侧促进生长作用强,茎向上弯曲生长。而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因此根与茎生长出现差异。若生长素浓度为a和b时(a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