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 2017.9 ‎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2.医生给病人注射药物,不同的注射方式,药物到达靶细胞的途径不同.以下途径正确的是(  )‎ A.肌肉注射:淋巴→血液→组织液→血液→靶细胞 B.肌肉注射:组织液→血液→组织液→靶细胞 C.静脉注射:组织液→淋巴→血液→靶细胞 D.静脉注射:淋巴→血液→组织液→靶细胞 ‎3.人体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A. B. C. D.‎ ‎4.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中因出汗散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为维持内环境稳态,最好及时补充适量的(  )‎ A.糖水 B.纯净水 C.矿泉水 D.含糖生理盐水 ‎5.如图是人体肝脏细胞及其所处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主要组成在图中均有显示B.③④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 C.胰岛素浓度升高可以抑制③②过程D.A可表示由许多C6H12O6连接的物质 ‎6.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并转录形成信使RNA B.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C.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 D.食物中的淀粉经过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 ‎7.下列不可能通过人体内环境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A.膝跳反射活动 B.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C.艾滋病毒的增殖 D.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8.胃内的酸性环境是通过质子泵维持的,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质子泵在上述过程中可能既是酶又是载体 B.K+由胃壁细胞进入胄腔不需要质子泵的作用 C.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D.胃内酸碱度是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 ‎9.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都是将药物直接送入人体液的治疗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 C.静脉注射常使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正常渗透压 D.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不会出现在淋巴中 ‎10.如图是家兔组织切片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相应部位的液体,X、Y表示两种细胞.有关该组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细胞的内环境由①②③共同构成 B.③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糖和蛋白质的含量 C.③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垂体释放的相关激素会增多 D.①②③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11.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SF).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从而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的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种反馈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 B.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 C.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以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 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12.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 A.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13.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1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5.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时,游客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现象,该生理现象的发生主要依赖于(  )‎ A.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 B.体液调节和环境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免疫调节和环境调节 ‎16.如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下丘脑促进垂体合成并释放激素X C.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 D.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蛋白质类激素的分泌 ‎17.如图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 B.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 C.图三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 D.三种方式中,图二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 ‎18.下列构建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模式图,错误的是(  )‎ A. B. ‎ ‎ C. C. D.‎ ‎19.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20.新生小鼠的脑神经元置于适宜的溶液中,制成较高细胞密度的细胞悬液,并将其低温保存,在低温保存过程中神经元会受到损伤.一段时间后,与常温保存组相比,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变化是(  )‎ A.K+浓度升高 B.K+浓度降低 C.Na+浓度不变 D.Na+浓度升高 ‎21.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22.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23.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 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2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25.若某人不慎感染了H7N9禽流感病毒,机体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会在呼吸道和消化道腺体的分泌物中大量增殖 B.成熟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分子 C.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 D.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辅助性T细胞的信号后即开始分裂 ‎26.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A.刺激 B.反射弧 C.神经中枢 D.兴奋 ‎27.如图中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中传导或神经元间传递的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28.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突触中信号传递方向是b→a B.①表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C.②表示突触间隙,内含有组织液 D.③表示突触前膜,含有递质受体 ‎29.如图为人的左侧大脑皮层示意图.当W区受损伤,患者会出现的语言(  )‎ A.不能书写 B.不能说话 C.看不懂文字 D.听不懂说话 ‎30.下列活动中,不直接由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是(  )‎ A.叩击膝盖下方的韧带导致小腿突然抬起 B.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立即站起来 C.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D.偶遇多年未见的朋友却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31.与体液调节相比较,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A.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B.反应速度较慢 C.作用范围较广泛 D.作用时间较长 ‎32.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  )‎ ‎①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②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分泌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3.下列曲线中,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数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34.在人体内,能够特异性识别并裂解病毒侵染细胞的免疫细胞是(  )‎ A.吞噬细胞 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浆细胞 ‎35.如图所示是手碰到钉子后发生缩手反射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表示突触结构的是① B.②处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刺激②处时,③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 D.缩手过程中信息仅以化学信号形式传导 ‎36.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1、2、3、4、5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d是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刺激a处,肌肉收缩,反射能够完成 B.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C.电刺激b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D.“神经﹣肌肉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37.AIDS患者免疫功能将逐渐丧失,从而不能抵御多种病原体的入侵以及清除自身肿瘤病变细胞,原因是HIV感染人体后破坏了(  )‎ A.红细胞 B.吞噬细胞 C.B淋巴细胞 D.T淋巴细胞 ‎38.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 ‎39.如图是外源性致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致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致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浆细胞识别致敏原后才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D.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40.HIV能够识别并入侵人体的T细胞,与HIV识别T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有关.而用同种受体修饰人的红细胞也能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却无法增殖.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HIV的遗传物质含有胸腺嘧啶; ②T细胞、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不同;‎ ‎③HIV入侵T细胞与上述红细胞后的结果不同,与其细胞结构有关;‎ ‎④HIV会随其入侵的红细胞的凋亡,而被免疫系统清除;‎ ‎⑤HIV识别T细胞及上述红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二.解答题(共4小题,40分)‎ ‎41.(8分)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精神因素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进而影响   的过程,从而使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2)突触小体的   中有神经递质,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   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有关   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3)人感染H7N9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   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   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4)若抗体能破坏人体自身的红细胞,这属于   ;若抗体结合到呼吸道上皮细胞,在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这在免疫学上称为   .‎ ‎(5)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2(12分).如图所示为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与单核巨噬细胞环路,其中CRH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GC是糖皮质激素,IL﹣1为白细胞介素﹣1(本质为蛋白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单核巨噬细胞受到刺激并分泌IL﹣1的过程中,细胞内   (细胞器)的膜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膜面积基本不变.IL﹣1除了图示功能外,还具有和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一样促进B细胞增殖并分化为   的功能.‎ ‎(2)GC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该激素与   (激素)在调节血糖平衡方面具有拮抗作用.分析图示信息,含有ACTH受体的细胞有   .图中存在的   调节机制使机体内的GC含量不至于过高.‎ ‎(3)从图中信息可知,不同激素作用方式的共同特点是   .‎ ‎43(每空1.5分,共10分)如图是长期高盐饮食诱发严重高血压的免疫机制图解,分析回答 ‎(1)高盐饮食,会引起   感受器兴奋,经①、②、③过程引起血压升高.此过程中的神经中枢位于   .‎ ‎(2)血压持续升高,导致血管、肾脏产生内源抗原,经⑤、⑥形成的丙细胞攻击血管细胞,引起血管炎症 反应.细胞甲的作用是   ,细胞丙是   细胞.炎症反应会引起血管硬化,从而会使高血压症状加重,这种机制属于   反馈.‎ ‎(3)正常人在紧张、气愤、剧烈运动时血压会升高,有利于   ,这是人体应急保护措施.但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尽量不参加惊险、刺激和强度过大的运动,写出两点原因.   .‎ ‎44.(10分)淋巴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病)是由机体产生抗体,破坏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导致的,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请回答问题:‎ ‎(1)与健康人相比,桥本氏病患者体内激素A的分泌量   .‎ ‎(2)图中T细胞分泌的某物质是   ,当相同抗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时,细胞Y可由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3)Grave病患者体内产生某种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和桥本氏病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TH)浓度存在差异.如果患者血清TH浓度持续偏   ,可以排除患Grave病的可能性.但需进一步检测血清TSH浓度,以探查患病位置是在甲状腺、下丘脑还是垂体,从而判断患桥本氏病的可能性.‎ ‎①若血清TSH浓度高,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TSH浓度显著升高,病变可能在甲状腺;‎ ‎②   ,病变可能在垂体;‎ ‎③   ,病变可能在下丘脑.‎ ‎ ‎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 ‎1.C. 2.B.3.A.4.D.5.D.6.B.7.C.8.D.9.D.‎10C.11.C.12.A.13.A.‎ ‎14.D.15.C.16.A.17.A.18.B.19.D.20.A.21.D.22.C.23.C.24.B.25.B.‎ ‎26.B.27.C.28.A.29.A.30.A.31.A.32.B.33.B.34.B.35.A.36.B.37.D.‎ ‎38.D.39. D.40.A.‎ ‎41.(1)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2)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激素 ‎(3)体温调节 肾上腺素 (4)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 ‎(5)神经﹣﹣体液﹣﹣免疫 ‎42.(1)高尔基体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胰岛素 肾上腺皮质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负)反馈 ‎(3)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43.(1)渗透压 脑干 ‎(2)吞噬、处理、呈递抗原效应T 正 ‎(3)相应组织器官氧气和养料的供应 在强刺激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一方面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诱发脑溢血等;另一方面,引起免疫反应,加速血管硬化 ‎44.(1)增多(或增加、偏高)‎ ‎(2)淋巴因子 B细胞和记忆 ‎(3)低 ‎ ‎②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无变化 ‎③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有所升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由于血浆的无机盐浓度是0.9%,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大小基本不变,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医生给病人注射药物,不同的注射方式,药物到达靶细胞的途径不同.以下途径正确的是( )‎ A.肌肉注射:淋巴→血液→组织液→血液→靶细胞 B.肌肉注射:组织液→血液→组织液→靶细胞 C.静脉注射:组织液→淋巴→血液→靶细胞 D.静脉注射:淋巴→血液→组织液→靶细胞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 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即.据此答题.‎ ‎【解答】解:A、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A错误;‎ B、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因此,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B正确;‎ C、静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血浆,C错误;‎ D、静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化境的组成,掌握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对应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 ‎ ‎3.人体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A. B. C. D.‎ ‎【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解答】解: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三者关系如图:‎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各组成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4.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中因出汗散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为维持内环境稳态,最好及时补充适量的(  )‎ A.糖水 B.纯净水 C.矿泉水 D.含糖生理盐水 ‎【分析】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 ‎(2)血浆pH(酸碱度):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H++HCO3﹣=H2CO3,H2CO3=H2O+CO2↑(从肺部排出).例如: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OH﹣+H2CO3=═HCO3﹣+H2O,例如: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 ‎(3)体温:安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持动态平衡,主要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解答】解: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进过程中,因出汗散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所以应该补水和补盐,同时运动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糖类,所以还要适当补充糖类.‎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和无机盐离子的功能,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 ‎ ‎5.如图是人体肝脏细胞及其所处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主要组成在图中均有显示B.③④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 C.胰岛素浓度升高可以抑制③②过程D.A可表示由许多C6H12O6连接的物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肝脏细胞及其所处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③表示血糖进入肝细胞,其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①可表示葡萄糖聚合形成肝糖原;②表示葡萄糖氧化分解;④表示氧气进入肝细胞,其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 ‎【解答】解:A、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图示没有显示淋巴,A错误;‎ B、③过程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而④过程中氧气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B错误;‎ C、胰岛素浓度升高可以促进③②过程,C错误;‎ D、在肝脏细胞中,A可表示由许多葡萄糖(C6H12O6)连接的肝糖原,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肝脏细胞及其所处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血糖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识记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能准确判断图中③④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识记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 6.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并转录形成信使RNA B.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C.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 D.食物中的淀粉经过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体液,不是内环境.‎ ‎【解答】解:A、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并转录形成信使RNA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内环境是细胞的生存环境,因此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 C、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食物中的淀粉经过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对于不同化学反应发生的场所的判断和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 7.下列不可能通过人体内环境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A.膝跳反射活动 B.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C.艾滋病毒的增殖 D.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体液,不是内环境.‎ ‎【解答】解:A、膝跳反射活动涉及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而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故膝跳反射活动的完成需通过人体的内环境,A错误;‎ B、氧气要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在扩散到组织液,进而进入组织细胞,同理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要扩散到组织液,进而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肺泡,进而排除体外,B错误;‎ C、艾滋病毒的增殖在宿主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正确;‎ D、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组织液中,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可以发生在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对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的总结,考生明确内环境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此类题的规律总结: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生化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凡是只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都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生化反应也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8.胃内的酸性环境是通过质子泵维持的,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质子泵在上述过程中可能既是酶又是载体B.K+由胃壁细胞进入胄腔不需要质子泵的作用 C.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D.胃内酸碱度是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说明该质子泵运输物质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可见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H+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胃腔是酸性环境),说明该质子泵运输物质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质子泵具有催化作用和运输作用,因此可能既是酶又是载体,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K+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是协助扩散,不需要质子泵的作用,B正确;‎ C、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消耗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说明其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正确;‎ D、胃腔是人体的外部环境,不是内环境,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有关知识,题干信息“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这是审题的关键.‎ ‎ 9.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都是将药物直接送入人体液的治疗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 C.静脉注射常使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正常渗透压D.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不会出现在淋巴中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即.据此答题.‎ ‎【解答】解:A、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正确;‎ B、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B正确;‎ C、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是为了维持机体渗透压的稳态,进而使内环境维持稳态,C正确;‎ D、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通过淋巴循环可以进入淋巴,因此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会出现在淋巴中,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化境的组成,掌握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对应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 10.如图是家兔组织切片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相应部位的液体,X、Y表示两种细胞.有关该组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细胞的内环境由①②③共同构成 B.③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糖和蛋白质的含量 C.③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垂体释放的相关激素会增多 D.①②③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组织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④是细胞内液.①②③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X表示组织细胞,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细胞Y为红细胞,红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 ‎【解答】解:A、细胞X表示组织细胞,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即图中①,A错误;‎ B、③血浆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错误;‎ C、血浆中无机盐浓度过高即血浆渗透压过高时,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C正确;‎ D、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体液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掌握各体液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体液的名称;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和成分.‎ ‎ 11.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SF).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从而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的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种反馈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 B.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 C.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以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 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酶和激素及反馈调节,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另一方面又反馈性的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所以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种反馈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A正确;‎ B、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除能产生血细胞处,还能产生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参与免疫调节,B正确;‎ C、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骨髓造血干细胞,从而使红细胞数量增加,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C错误;‎ 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酶和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2.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 A.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分析】1、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效应器),表明该调节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血压升高时,通过调节导致“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由此可见,该调节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概念,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调节方法,同时掌握负反馈调节的过程,属于基础题.‎ ‎ 13.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在突触小体上,兴奋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上,兴奋由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方式是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缺氧时释放的能量减少,因而会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A错误;‎ B、由于效应器是由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说明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从而使电信号→化学信号,C正确;‎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从而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完成兴奋的传递,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然后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 1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故选:D.‎ ‎【点评】本题知识简单,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只要考生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15.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时,游客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现象,该生理现象的发生主要依赖于(  )‎ A.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 B.体液调节和环境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免疫调节和环境调节 ‎【分析】人在受到惊吓时,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使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加快加强,肺的通气量加大,同时体中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过程主要是神经调节,同时激素分泌增多属于体液调节,所以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过程,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判断实际问题.‎ ‎ 16.如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下丘脑促进垂体合成并释放激素X C.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 D.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蛋白质类激素的分泌 ‎【分析】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2、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解答】解:A、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A正确;‎ B、激素X能减少排尿量,所以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B错误;‎ C、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不是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作用,C错误;‎ D、性激素的本质是固醇,不是蛋白质类激素,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综合考查了甲状腺激素调节、水平衡调节和性激素调节的内容.‎ ‎ 17.如图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 B.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 C.图三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 D.三种方式中,图二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 ‎【分析】分析题图:图一表示神经和体液调节,图二表示神经调节,图三表示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调节速度最快.‎ ‎【解答】解:A、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A错误;‎ B、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B正确;‎ C、图三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C正确;‎ D、三种方式中,图一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图二是神经调节,图三是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调节速度最快,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的特点,识记体液调节的特点,能够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难度适中.‎ ‎ 18.下列构建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模式图,错误的是(  )‎ A. B. C. D.‎ ‎【分析】1、反射弧的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能够促进生长,特别是促进骨骼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 ‎3、胸腺可以分泌胸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增强淋巴细胞的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抗利尿激素有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释放,并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解答】解:A、在神经调节的过程中,传出神经的轴突末梢可以释放神经递质,从而使肌肉(效应器)收缩,A正确;‎ B、生长激素能够促进生长,不会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B错误;‎ C、胸腺可以分泌胸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增强淋巴细胞的功能,C正确;‎ D、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神经调节的过程,识记相关激素的分泌部分和生理作用,同时掌握稳态调节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 19.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线粒体,②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 ‎【解答】解:A、结构①位于突触小体中,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后膜上,且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所以结构①不能为其提供能量,A错误;‎ B、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结构,要求学生识记和理解突触结构,能分析在突触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原因和在突触处信号的转变过程.‎ ‎ 20.新生小鼠的脑神经元置于适宜的溶液中,制成较高细胞密度的细胞悬液,并将其低温保存,在低温保存过程中神经元会受到损伤.一段时间后,与常温保存组相比,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变化是(  )‎ A.K+浓度升高 B.K+浓度降低 C.Na+浓度不变 D.Na+浓度升高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正常情况下,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液,Na+的浓度低于细胞外液,但当低温保存过程中神经元会受到损伤,造成K+外流,且主动运输受到影响,故溶液中K+浓度升高.‎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传导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 ‎ 21.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解答】解:A、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因此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B正确;‎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C正确;‎ D、下丘脑可通过分泌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也能分泌激素参与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要求考生识记人脑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掌握大脑的高级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22.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分析】1、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降低血糖浓度.它的生理作用一方面是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化成非糖物质,另一方面是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当人体内血糖含量低于50﹣60mg/dL时会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低血糖晚期症状.原因是人脑组织功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而脑组织中含糖原极少,需随时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用来氧化分解供给能量.当血糖含量很少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发生生理功能障碍,出现低血糖症状.‎ ‎2、乙酰胆碱属于兴奋型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3、一般情况下,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会作出恰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常见的过敏反应如花粉过敏引起哮喘、少数人吃虾、鱼等食物会出现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解答】解:A、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溶液后,正常小鼠会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症状,A错误;‎ B、乙酰胆碱属于兴奋型的神经递质,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乙酰胆碱,神经就处于兴奋状态,B错误;‎ C、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经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消灭过敏原,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小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但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会发生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现象,如呼吸困难等症状,C正确;‎ D、给正常小鼠初次注射一定量呼吸抑制剂,会抑制小鼠呼吸,但题干中显示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给动物注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引发的实验现象为载体,考查了血糖调节、免疫调节、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些相关生物学问题.‎ ‎ 23.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 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分析】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 ‎【解答】解: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贮存在ATP中,A正确;‎ B、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根据图示,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B正确;‎ C、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所以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会促使胰岛素释放,而降低不会促使胰岛素释放,C错误;‎ D、根据图示,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分析】1、人体体温调节:‎ ‎(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3、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A、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 C、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C错误;‎ D、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免疫细胞的类型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25.若某人不慎感染了H7N9禽流感病毒,机体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会在呼吸道和消化道腺体的分泌物中大量增殖 B.成熟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分子 C.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 D.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辅助性T细胞的信号后即开始分裂 ‎【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生命活动离不开宿主细胞.‎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在分泌物中增殖,A错误;‎ B、成熟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分子,B正确;‎ C、病原体与巨噬细胞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抗原﹣MHC复合体,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能够识别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C错误;‎ D、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26.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A.刺激 B.反射弧 C.神经中枢 D.兴奋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解答】解: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 ‎ ‎27.如图中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中传导或神经元间传递的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 ‎【解答】解: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树突释放,作用于轴突末梢,A错误;‎ BC、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其特点是双向、速度快,B错误;C正确;‎ D、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 ‎ ‎28.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突触中信号传递方向是b→a B.①表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C.②表示突触间隙,内含有组织液 D.③表示突触前膜,含有递质受体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②表示突触间隙,内含有组织液;③表示突触前膜,有突触小泡的受体;在突触中信号传递方向是a→b.‎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解答】解:A、在突触中信号传递方向是a→b,A错误;‎ B、①表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B正确;‎ C、②表示突触间隙,内含有组织液,C正确;‎ D、③表示突触前膜,有突触小泡的受体,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29.如图为人的左侧大脑皮层示意图.当W区受损伤,患者会出现的语言(  )‎ A.不能书写 B.不能说话 C.看不懂文字 D.听不懂说话 ‎【分析】大脑皮层各区受损后引起的症状如下:W区:不会书写但可以听懂别人的谈话,看懂文字,自己也会讲话;S区:不能讲话,但能发出声音;V区:不能认识词义,但是看得到;H区: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能听到别人的发音,就是不懂其含义.‎ ‎【解答】解:W区为书写中枢,损伤后患者不会书写,但可以听懂别人的谈话,看懂文字,自己也会讲话.‎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各语言中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各语言中枢的功能及受损时的症状.‎ ‎ 30.下列活动中,不直接由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是(  )‎ A.叩击膝盖下方的韧带导致小腿突然抬起 B.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立即站起来 C.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D.偶遇多年未见的朋友却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分析】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 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解答】解:A、叩击膝盖下方的韧带导致小腿突然抬起,直接由人体低级神经中枢控制,A正确;‎ B、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立即站起来,直接由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控制,B错误;‎ C、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直接由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控制,C错误;‎ D、偶遇多年未见的朋友却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直接由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控制,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脑的高级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 31.与体液调节相比较,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A.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B.反应速度较慢 C.作用范围较广泛 D.作用时间较长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通过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解答】解:A、神经调节主要是以反射的方式来实现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神经调节准确、快速,体液调节作用较缓慢,B错误;‎ C、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广泛,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比较局限,C错误;‎ D、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较长,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短暂,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解题的关键是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 32.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  )‎ ‎①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②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分泌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寒冷环境中,机体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另外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 ‎ ‎33.下列曲线中,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数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分析】健康人餐后由于糖类的消化、吸收等过程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在调节血糖的相关激素的作用下,最终恢复到正常水平.‎ ‎【解答】解:刚进餐时还没有消化,所以血糖浓度低,饭后一段时间消化吸收进去高峰期,血糖浓度也到了最高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的血糖用于供给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逐渐降低,等降到一定值时,由于体内的反馈作用,人体将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供代谢使用,所以处于轻微的波动.‎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 34.在人体内,能够特异性识别并裂解病毒侵染细胞的免疫细胞是(  )‎ A.吞噬细胞 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浆细胞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A、吞噬细胞吞噬抗原,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A错误;‎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激活其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 C、记忆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以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C错误;‎ D、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35.如图所示是手碰到钉子后发生缩手反射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表示突触结构的是① B.②处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刺激②处时,③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 D.缩手过程中信息仅以化学信号形式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的结构,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由3个神经元组成,①是感觉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突触,②是运动神经,③‎ 是感觉神经;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兴奋时膜电位是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的,在突触处的传递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单向传导的.‎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①是突触结构,A正确;‎ B、兴奋时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B错误;‎ C、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刺激②处时,③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缩手反射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形式既有电信号,也有化学信号,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兴奋的产生和传导途径,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解答问题.‎ ‎ 36.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1、2、3、4、5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d是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刺激a处,肌肉收缩,反射能够完成 B.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C.电刺激b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D.“神经﹣肌肉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分析】分析题图:1是感受器,2是传入神经,3是神经中枢,4是传出神经,5是效应器.‎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解答】解:A、电刺激a(位于传出神经)处,肌肉能发生收缩,但不属于反射,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 B、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B正确;‎ C、电刺激b处,兴奋不会传到电流表的位置,故不会发生偏转,这是由突触结构决定的,C错误;‎ D、d是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神经﹣肌肉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突触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37.AIDS患者免疫功能将逐渐丧失,从而不能抵御多种病原体的入侵以及清除自身肿瘤病变细胞,原因是HIV感染人体后破坏了(  )‎ A.红细胞 B.吞噬细胞 C.B淋巴细胞 D.T淋巴细胞 ‎【分析】AIDS的病原体是HIV,能特异性的寄生在T淋巴细胞中,致使T淋巴细胞受到损伤,细胞免疫逐渐丧失,体液免疫也几乎丧失,导致导致患者不能抵御多种病原体的入侵以及清除自身肿瘤病变细胞,最终死于其它病原体入侵或癌症.据此答题.‎ ‎【解答】解:A、HIV侵入人体后破坏的是淋巴细胞,而不是红细胞,A错误;‎ B、HIV侵入人体后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因此其不能破坏吞噬细胞,B错误;‎ C、HIV侵入人体后破坏的是T淋巴细胞,而不是B淋巴细胞,C错误;‎ D、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掌握HIV的致病原理,明确HIV侵入人体后破坏的是T淋巴细胞,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38.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LCM病毒感染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分离出淋巴细胞,加入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靶细胞),能检测到上清液中含有放射性,说明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 ‎【解答】解:当小鼠感染病毒后,由于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所以进行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细胞.把效应T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小鼠细胞混合培养,测定上清液的放射性,最终能说明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诱导靶细胞细胞凋亡,最终使病毒暴露在细胞外.‎ 故选:D.‎ ‎【点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特异性免疫一直是考查的热点,特别是两种免疫的具体过程和比较,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此题中等难度.‎ ‎ ‎ ‎39.如图是外源性致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致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致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浆细胞识别致敏原后才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D.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细胞,在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介质主要作用是稳定肺组织肥大细胞膜,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此外,尚可阻断引起支气管痉挛的神经反射,降低哮喘患者的气管道高反应性.‎ ‎【解答】解:A、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过当引起的,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A错误;‎ B、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B错误;‎ C、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C错误;‎ D、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过敏反应及治疗方法,免疫细胞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 40.HIV能够识别并入侵人体的T细胞,与HIV识别T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有关.而用同种受体修饰人的红细胞也能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却无法增殖.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HIV的遗传物质含有胸腺嘧啶;‎ ‎②T细胞、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不同;‎ ‎③HIV入侵T细胞与上述红细胞后的结果不同,与其细胞结构有关;‎ ‎④HIV会随其入侵的红细胞的凋亡,而被免疫系统清除;‎ ‎⑤HIV识别T细胞及上述红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分析】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HIV进入人体后攻击的T淋巴细胞,依靠T细胞内的物质来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具备细胞核和核糖体等结构,所以无法提供HIV增殖所需要的条件,HIV在红细胞内就无法完成复制增殖.HIV识别T细胞,主要是依靠T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解答】解:①HIV属于RNA病毒,不含有胸腺嘧啶,①错误;‎ ‎②T细胞与红细胞都来自于造血干细胞,但是它们成熟的场所不同,T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红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正确;‎ ‎③HIV入侵T细胞与上述红细胞后的结果不同,与其细胞结构有关,③正确;‎ ‎④已知被修饰过的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是HIV不会增殖,随着红细胞凋亡HIV失去容身之所而被免疫系统清除,④正确;‎ ‎⑤HIV是病毒无细胞结构,所以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⑤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检测蛋白质的实验、细胞凋亡的含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等知识点,主要是掌握检测蛋白质的实验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解答题(共4小题)‎ ‎41.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精神因素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进而影响 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的过程,从而使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2)突触小体的 突触小泡 中有神经递质,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 神经递质 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有关 激素 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3)人感染H7N9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 体温调节 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 肾上腺素 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4)若抗体能破坏人体自身的红细胞,这属于 自身免疫病 ;若抗体结合到呼吸道上皮细胞,在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这在免疫学上称为 过敏反应 .‎ ‎(5)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 神经﹣﹣体液﹣﹣免疫 ‎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神经系统能释放神经递质进行进行传递;免疫系统能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起作用;内分泌系统能产生相应的激素进行调节.‎ ‎【解答】解析(1)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分泌的淋巴因子减少,进而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从而使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神经递质(直接)或激素(间接)调节免疫活动.‎ ‎(3)感染病毒后发热与体温调节与关,中枢在下丘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4)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出现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5)图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体现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答案案为:‎ ‎(1)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2)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激素 ‎(3)体温调节 肾上腺素 (4)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 ‎(5)神经﹣﹣体液﹣﹣免疫 ‎【点评】本题结合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的过程;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掌握几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42.如图所示为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与单核巨噬细胞环路,其中CRH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GC是糖皮质激素,IL﹣1为白细胞介素﹣1(本质为蛋白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单核巨噬细胞受到刺激并分泌IL﹣1的过程中,细胞内 高尔基体 (细胞器)的膜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膜面积基本不变.IL﹣1除了图示功能外,还具有和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一样促进B细胞增殖并分化为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的功能.‎ ‎(2)GC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该激素与 胰岛素 (激素)在调节血糖平衡方面具有拮抗作用.分析图示信息,含有ACTH受体的细胞有 肾上腺皮质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图中存在的 (负)反馈 调节机制使机体内的GC含量不至于过高.‎ ‎(3)从图中信息可知,不同激素作用方式的共同特点是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 ‎【分析】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 ‎2、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解答】解:(1)分析题意可知,IL﹣1为白细胞介素﹣1,本质为蛋白质,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膜面积基本不变.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则IL﹣1也具有此功能.‎ ‎(2)GC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而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即两者在调节血糖平衡方面具有拮抗作用.分析图示信息,含有ACTH受体的细胞有肾上腺皮质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分析图解可知,GC含量过高时会反过来抑制腺垂体和单核巨噬细胞,即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机体内的GC含量不至于过高.‎ ‎(3)从图中信息可知,不同激素作用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故答案为:‎ ‎(1)高尔基体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胰岛素 肾上腺皮质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负)反馈 ‎(3)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点评】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和动物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细胞膜面积的变化,能够结合题图信息判断有ACTH受体的细胞,同时识记体液调节的特点.‎ ‎ 43.如图是长期高盐饮食诱发严重高血压的免疫机制图解,分析回答:‎ ‎(1)高盐饮食,会引起 渗透压 感受器兴奋,经①、②、③过程引起血压升高.此过程中的神经中枢位于 脑干 .‎ ‎(2)血压持续升高,导致血管、肾脏产生内源抗原,经⑤、⑥形成的丙细胞攻击血管细胞,引起血管炎症 反应.细胞甲的作用是 吞噬、处理、呈递抗原 ‎ ‎,细胞丙是 效应T 细胞.炎症反应会引起血管硬化,从而会使高血压症状加重,这种机制属于 正 反馈.‎ ‎(3)正常人在紧张、气愤、剧烈运动时血压会升高,有利于 相应组织器官氧气和养料的供应 ,这是人体应急保护措施.但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尽量不参加惊险、刺激和强度过大的运动,写出两点原因. 在强刺激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一方面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诱发脑溢血等;另一方面,引起免疫反应,加速血管硬化 .‎ ‎【分析】分析图解:图示过程涉及血压平衡的调节以及体液调节,图中内源抗原存在于细胞内,首先经过细胞甲(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暴露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呈递给细胞乙(T细胞),细胞乙增殖分化形成细胞丙(效应T细胞),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解答】解:(1)高盐饮食,会引起渗透压 感受器兴奋,经①、②、③过程引起血压升高.此过程中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 ‎(2)分析图解,图中内源抗原存在于细胞内,首先经过细胞甲(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暴露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呈递给细胞乙(T细胞),细胞乙增殖分化形成细胞丙(效应T细胞),从而引起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会引起血管硬化,从而会使高血压症状加重,这种机制属于 正反馈.‎ ‎(3)正常人在紧张、气愤、剧烈运动时血压会升高,有利于相应组织器官氧气和养料的供应,这是人体应急保护措施.但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尽量不参加惊险、刺激和强度过大的运动,这是由于在强刺激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一方面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诱发脑溢血等;另一方面,引起免疫反应,加速血管硬化.‎ 故答案为:‎ ‎(1)渗透压 脑干 ‎(2)吞噬、处理、呈递抗原效应T 正 ‎(3)相应组织器官氧气和养料的供应 在强刺激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一方面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诱发脑溢血等;另一方面,引起免疫反应,加速血管硬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细胞免疫的过程,确定图中三种细胞的名称以及生理作用,同时要求考生通过图解的分析明确高盐饮食的危害.‎ ‎ ‎ ‎44.淋巴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病)是由机体产生抗体,破坏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导致的,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请回答问题:‎ ‎(1)与健康人相比,桥本氏病患者体内激素A的分泌量 增多(或增加、偏高) .‎ ‎(2)图中T细胞分泌的某物质是 淋巴因子 ,当相同抗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时,细胞Y可由 B细胞B细胞和记忆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3)Grave病患者体内产生某种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和桥本氏病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TH)浓度存在差异.如果患者血清TH浓度持续偏 低 ,可以排除患Grave病的可能性.但需进一步检测血清TSH浓度,以探查患病位置是在甲状腺、下丘脑还是垂体,从而判断患桥本氏病的可能性.‎ ‎①若血清TSH浓度高,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TSH浓度显著升高,病变可能在甲状腺;‎ ‎② 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无变化 ,病变可能在垂体;‎ ‎③ 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有所升高 ,病变可能在下丘脑.‎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由图可知:Graves氏病形成的原因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表面的Y激素受体并发挥作用,导致甲状腺细胞持续的分泌甲状腺激素.‎ ‎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解答】解:(1)据图分析,激素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与健康人相比,桥本氏病患者体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该激素的分泌量增多.‎ ‎(2)图中T细胞分泌的某物质是淋巴因子;当抗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时,细胞Y是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3)Grave病和桥本氏病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TH)浓度存在差异.如果患者血清TH浓度持续偏低,可以排除患Grave病的可能性.‎ ‎①若血清TSH浓度高,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TSH浓度显著增高,病变可能在甲状腺;‎ ‎②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无变化,病变可能在垂体;‎ ‎③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有所升高,病变可能在下丘脑.‎ 故答案为:‎ ‎(1)增多(或增加、偏高)‎ ‎(2)淋巴因子 B细胞和记忆 ‎(3)低 ‎ ‎②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无变化 ‎③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有所升高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综合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免疫调节和免疫失调等相关知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