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嘉兴市第一中学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水在生物体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水能影响细胞的形态 B. 水是良好的溶剂 C. 水能缓和温度变化 D. 水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内的水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的功能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结合水的功能是组成细胞内的结构,故ABC正确;核酸能控制生物的性状,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水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 在实验室里进行以下试验,选材最合理的是( )‎ A. 用甘蔗做实验材料检测组织中的还原糖 B. 用洋葱根尖做实验材料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C. 用豆浆做实验材料进行蛋白质的检测 D. 用胡萝卜汁做实验材料进行脂质的检测 ‎【答案】C ‎【解析】‎ 甘蔗中富含的蔗糖为非还原糖,因此甘蔗不能作为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材料,A项错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无中央液泡,成熟区细胞虽然有中央液泡,但因无色,因此不是做观察质壁分离现象的最合理的实验材料,B项错误;豆浆富含蛋白质,且为白色,因此是进行蛋白质检测的理想实验材料,C项正确;胡萝卜汁呈现橘黄色,不适合做脂质检测的实验材料,D项错误。‎ ‎【考点定位】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质和蛋白质,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若要准确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对教材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技术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实验流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归纳与总结,而且还要站在全新的、应用的角度去重新分析已做过的每一个实验,从中提取出真正要掌握的最重要的内容,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催产素、血管舒张素都是含有9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但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原因可能是构成多肽的 ‎ ‎①氨基酸种类不同 ‎ ‎②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 ‎③氨基酸缩合方式不同 ‎ ‎④在细胞内合成的场所不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多样性的原因有: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盘区折叠的方式及其所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氨基酸以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每形成一个肽键脱去一分子水,根据题意,催产素、血管舒张素都是含有9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在形成时都形成8个肽键,脱去8个水分子,其水解时消耗的水分子也是8个。‎ ‎【详解】①催产素、血管舒张素都是含有9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生理功能不同可能是组成它们的氨基酸种类不同,①正确; ‎ ‎②催产素、血管舒张素都是含有9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生理功能不同可能与组成催产素、血管舒张素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有关,②正确;  ‎ ‎③氨基酸都以脱水缩合方式形成肽链,③错误; ‎ ‎④多肽链在细胞内的核糖体合成,④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②,故选A。‎ ‎4.下列四组生物中,细胞结构最相似的是( )‎ A. 变形虫、水绵、香菇 B. 烟草、草履虫、大肠杆菌 C. 小麦、番茄、大豆 D. 酵母菌、灵芝、豌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上述各种生物中,变形虫和草履虫都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真核生物),香菇、灵芝和酵母菌都属于真菌(真核生物),水绵属于绿藻(真核藻类),烟草、小麦、番茄、大豆、豌豆都属于高等植物(真核生物),大肠杆菌属于细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组成,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组成,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名师点睛】生物分类中,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组成,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组成;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包括真核藻类、真菌、各类动物和植物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 ‎5.细胞学说建立于19世纪,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揭示了 A. 生物体在细胞结构上的统一性 B.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C. 生物体在细胞结构上的多样性 D. 细胞产生分化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 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揭示了生物体在细胞结构上的统一性,A正确; ‎ B. 细胞学说揭示了植物、动物的统一性,没有揭示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B错误;‎ C.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没有揭示细胞的多样性,C错误; ‎ D. 细胞学说没有对细胞分化进行解释,D错误。‎ ‎6.下列生命活动中,最终一定需要消耗ATP的是 A. 柠檬酸循环 B. 卡尔文循环 C. 质壁分离 D. 载体蛋白的变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柠檬酸循环中发生的总反应是1分子丙酮酸产生3分子二氧化碳、1分子ATP、4分子NADH 和1分子FADH2。卡尔文循环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和还原氢;如果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通过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如果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该过程中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吸收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需要消耗 ATP。通过载体蛋白变形运输物质的方式包括协助扩散和主动转运,如果是协助扩散,则不需要消耗ATP,如果是主动转运则需要消耗ATP。‎ ‎【详解】A. 柠檬酸循环能合成ATP,A错误; ‎ B. 卡尔文循环需要消耗ATP,B正确;‎ C. 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不一定需要ATP,C错误; ‎ D. 主动转运和协助扩散过程中载体蛋白的形状都会发生改变,而协助扩散不消耗ATP,D错误。‎ ‎7.下图表示酶和底物浓度一定的条件下,某种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受温度和pH的影响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 在a点,限制酶促反应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和pH B. 在b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不可能增大 C. 在c点,酶促反应的限制因素主要是pH D. 该实验所选用的酶不是唾液淀粉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曲线表示酶促反应速率受温度和pH的影响,根据题图,在图中条件下最适pH为2,bc点之后温度升高不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改变,此时温度不再影响酶的活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pH;在bc点之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升高,pH改变也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变化,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温度和pH。‎ ‎【详解】A. 在a点,影响酶促反应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pH,A正确;‎ B. 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可能是酶已经饱和,若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可能继续增大,B错误;‎ C. c点时温度不再是影响因素,影响酶促反应的限制因素主要是pH,C正确;‎ D.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是7,该酶最适pH为2,故该酶不是唾液淀粉酶,D正确。‎ ‎8. 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中患该病的概率是( )‎ A. 10/19 B. 9/19 C. 91/100 D. 9/100‎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人群中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是19%可知,正常的发病率为81%,即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9,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1,因此在患病的人群中,杂合子的概率为2×0.1×0.9÷(0.12+2×0.1×0.9)=18/19,这对夫妇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8/19×1/2=9/19,所以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9/19=10/19,故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遗传平衡定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离子只通过主动转运方式进出细胞 B. 能量供应不足时将影响各种大小分子的进出 C. 胰脏腺泡细胞分泌蛋白质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消耗能量 D. 抑制转运蛋白活性后,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都将受到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转运;其中,需要消耗能量的有胞吞、胞吐、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的有协助扩散和主动转运。‎ ‎【详解】A. 如果离子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是协助扩散,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是主动转运,A错误;‎ B. 能量供应不足,胞吞、胞吐、主动转运将受到影响,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不受影响,B错误;‎ C. 分泌蛋白由核糖体合成,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通过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供能,C错误;‎ D. 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因此抑制转运蛋白活性后,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都将受到影响,D正确。‎ ‎10.图分别为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所需的酶分布在甲图中的①处 B. ①处分布着柠檬酸循环所需的某种酶 C. 乙图中ADP的移动方向是⑤到④‎ D. 适宜条件下,②和④处都能合成ATP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甲结构为线粒体,①②③分别是线粒体基质、嵴、线粒体内膜;图乙结构是叶绿体,④⑤分别是基粒和叶绿体基质。‎ ‎【详解】A.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所需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 B. 柠檬酸循环发生场所在线粒体基质,故①处分布着柠檬酸循环所需的某种酶,B正确;‎ C. 叶绿体中ADP由叶绿体基质向叶绿体基粒运动,乙图中ADP的移动方向是⑤到④,C正确;‎ D.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ATP合成酶,都能合成ATP,②和④处都能合成ATP,D正确。‎ ‎11.某婴儿不能消化牛奶,经检查发现其乳糖酶分子中有一个氨基酸改变而导致乳糖酶失活,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最可能是 A. 缺乏吸收某种氨基酸的能力 B. 不能摄取足够的乳糖酶 C. 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 D. 乳糖酶基因失去一个碱基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一般,碱基对的替换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比较小,一般只改变1‎ 个氨基酸或不改变;碱基对的增添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比较大,一般插入位置前不影响,影响插入位置后的序列;碱基对的缺失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缺失位置前不影响,影响缺失位置后的序列。‎ ‎【详解】A. 根据题意,该婴儿不能消化牛奶是因为缺乏合成具有活性的乳糖酶能力,A错误; ‎ B. 乳糖酶是细胞自身合成的,而不是靠摄取,B错误;‎ C. 控制乳糖酶合成的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可能会导致乳糖酶分子中一个氨基酸改变,最终导致乳糖酶失活,C正确; ‎ D. 如果乳糖酶基因缺失一个碱基对,会引起乳糖酶分子中多个氨基酸改变,D错误。‎ ‎12.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凋亡可能与某些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 B. 细胞分化时遗传物质一般不发生改变 C. 细胞癌变后细胞周期一般会变长 D. 核仁被破坏后一般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受严格的遗传机制决定,又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分化的实质是在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合成特异性蛋白质的过程,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有:可以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详解】A. 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A正确;‎ B. 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B正确;‎ C. 细胞癌变后能无限增殖,细胞周期变短,C错误;‎ D.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所以细胞核内的核仁被破坏,会影响到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13.下列与教材中生物学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本尼迪特试剂可鉴别区分可溶性淀粉样液和蛋白质样液 B.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代表脱氧核糖材料的数量是代表碱基材料数量的2倍 C.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代表磷酸材料的数量是代表碱基材料数量的2倍 D. 制作并观察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实验中,未用清水漂洗将严重影响染色效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尼迪特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出现红黄色沉淀;检测淀粉用碘液,淀粉遇碘变蓝色;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外侧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A. 本尼迪特试剂用于检测还原糖,不能用于鉴别可溶性淀粉样液和蛋白质样液,A错误;‎ B. 每个脱氧核苷酸都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因此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代表脱氧核糖的材料的数量和代表碱基材料的数量相等,B错误;‎ C. 每个脱氧核苷酸都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因此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代表磷酸材料的数量和代表碱基材料的数量相等,C错误;‎ D. 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步骤依次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如果不漂洗,则影响染色效果,D正确。‎ ‎14.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内容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噬菌体,可获得两种噬菌体实验材料 B. 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时,保温培养时间越长实验结果越可靠 C. 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若沉淀物中放射性过高,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 噬菌体侵染实验充分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能作为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培养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 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独立在培养基上生存,A错误;‎ B. 实验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保温培养,但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B错误;‎ C.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理论上应该上清中放射性高,沉淀中无放射性,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C正确;‎ D. 噬菌体侵染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15.某同学设计“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在2个小桶内各装入20个等大的方形积木(红色、蓝色各10个,分别代表配子D、d)。分别从两桶内随机抓取1个积木,记录组合后,将积木放在旁边,没有放入原来的容器中,这样直至抓完桶内积木。统计结果是DD:Dd:dd=10:5:5。你认为在他的实验方案中,最需要改进的是 A. 把方形积木改换为质地、大小相同的小球;以便充分混合,避免人为误差 B. 抓取时应闭上眼睛,并充分摇匀;保证基因的随机分配和配子的随机结合 C. 将一桶内的2种配子各增加5倍,另一桶数量不变;因为卵细胞和精子数目不等 D. 每次抓取后,应将抓取的积木放回原桶;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产生的两种配子比例为1:1,产生的后代性状比例为1:2:1。实验统计结果是DD:Dd:dd=10:5:5,该比例不符合正常的结果,实验结果失败的原因有:方形积木不易混匀,导致实验误差较大;每次抓取后没有将抓取的积木放回原桶,使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不相等;而实验结果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后者。‎ ‎【详解】A. 把方形积木改换为质地、大小相同的小球,以便充分混合,可避免人为误差,但仍然不会改变实验结果,A错误;‎ B. 抓取时应闭上眼睛,并充分摇匀;保证基因的随机分配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但由于每次抓取后没有将抓取的积木放回原桶,结果不会改变,B错误;‎ C. 小桶中两种配子比例保证1:1即可,与小桶内小球数量无关,C错误;‎ D. 如果每次抓取后没有将抓取的积木放回原桶,会使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不相等,所以每次抓取后,应将抓取的配子放回原桶,以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D正确。‎ ‎16.下图示细胞核中正在发生的某项生理活动示意图,该过程为( )‎ A. 转录 B. 翻译 C. DNA 的复制 D. 逆转录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核中正在发生的生理活动是将DNA分子双链分开,分别为模板,形成2个新的DNA分子,所以该过程为DNA的复制,故选C。‎ ‎17.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进行如下步骤( )‎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 ‎ ‎②向各试管注入lmL淀粉酶溶液 ‎ ‎③向各试管滴l滴碘液 ‎ ‎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温度5min ‎ ‎⑤观察实验现象。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①→③→④→②→⑤‎ D. ①→④→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温度为该实验的自变量,所以要将温度控制在不同水平后进行酶催化底物的反应。最后用碘液检测反应情况。‎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酶和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名师点睛】设计实验时,首先要分析实验目的,然后分析自变量、因变量,注意无关变量的一致和适宜。另外,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探究性实验结论不唯一,要逐一分析。‎ ‎18. 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发现,患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若患病女儿与正常男性婚配,对其所生子女的预测,正确的是 A. 基因型有5种 B. 儿子不可能是患者 C. 患病女儿的概率是1/8‎ D. 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伴X显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是Aa,则这对夫妻(患者男性与正常女性)的基因型分别是XaXa、XAY,他们的子女的基因型是XAXa、XaY。若其女儿XAXa与正常男性XaY结婚,其所生子女的基因型是XAXa、XaXa、XAY、XaY,共有4种基因型,A项错误;根据A项分析可知,儿子一半患病,一半正常,B项错误;根据A项分析可知,患病女儿的概率是1/4,C项错误;根据所生子女的基因型XAXa、XaXa、XAY、XaY,可知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9.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RNA功能的是 A. 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B. 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C. 催化某些代谢 D. 参与核糖体的组成 ‎【答案】A ‎【解析】‎ 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RNA可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如HIV,B正确;少数RNA具有催化作用,C正确;rRNA参与构成核糖体,D正确。‎ ‎【考点定位】RNA的功能。‎ ‎20.用显微镜观察并分析雄性果蝇精巢中的细胞,发现某些细胞中含有两条Y染色体,这些细胞可能是 ‎①原始生殖细胞 ②成熟生殖细胞 ③初级精母细胞 ④次级精母细胞 A. ①④ B. ④ C. ②③ D. 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初级精母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期的精原细胞都只含有1个Y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1个Y染色体或不含Y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个Y染色体或不含Y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含有2个Y染色体。‎ ‎【详解】①原始生殖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在其有丝分裂后期时,由于Y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因此细胞中有两条Y染色体,①正确; ‎ ‎②成熟生殖细胞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含有一条X染色体或一条Y染色体,②错误; ‎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只有1条Y染色体,③错误; ‎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可能有2条Y染色体,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故选A。‎ ‎21.用烟草的花药离体培育成烟草新品种;用抗倒伏易染锈病的小麦与易倒伏抗锈病的小麦培育成抗倒伏抗锈病的小麦;培育无籽西瓜;用60Co辐射稻种,育成水稻优良品种。以上育种方法依次属于( )‎ ‎①诱变育种 ②杂交育种 ③单倍体育种 ④多倍体育种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③④②① D. ③②④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花药离体培养成烟草新品种常用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用抗倒伏易染锈病的小麦与易倒伏抗锈病的小麦为亲本育成抗倒伏抗锈病的小麦品种的方法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获得无籽西瓜常用的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用Co60辐射稻种,育成成熟期提早、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的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所以育种方式依次分别是③单倍体育种、②杂交育种、④多倍体育种、①诱变育种。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育种原理和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等方式的原理识记并理解,属于基础题。‎ ‎22.优生学是利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遗传素质,预防遗传病发生的一门科学。以下不属于优生措施的是 A. 提倡剖腹分娩 B. 鼓励婚前检查 C. 提倡适龄生育 D. 禁止近亲结婚 ‎【答案】A ‎【解析】‎ ‎【分析】‎ 优生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进行遗传咨询、进行产前诊断、婚前检查等。‎ ‎【详解】A. 选择剖腹分娩不属于优生措施,A错误; ‎ B. 进行遗传咨询,做好婚前检查,可以减少患病孩子的出生,B正确; ‎ C. 适龄结婚,适龄生育,可以减少患病儿童的出生,C正确; ‎ D. 禁止近亲结婚可以降低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几率,D正确。‎ ‎23.精原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增加自身数量,又能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下列有关某动物精原细胞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一般只能产生两种染色体类型的精子 B. 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中期含有的四分体数目是其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C. 有丝分裂后期精原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D.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目都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一分为二。(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列;②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单独的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 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只能产生两种染色体类型的精子,A正确;‎ B. 四分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因此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中期含有的四分体数目是其染色体数目的一半,B正确;‎ C. 有丝分裂整个过程中都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C正确;‎ D.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目都相同,D错误。‎ ‎24.人群的ABO血型是由三个基因IA、IB和i控制的。下面有关人类ABO血型及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BO血型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B. 人类ABO血型群体共有六种基因型 C. IA对IB表现为不完全显性 D. O型血人群中男性的概率多于女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的ABO血型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共显性关系,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A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AIA和IAi,B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BIB和IBi,AB型为IAIB,O型为ii。‎ ‎【详解】A. IA、IB和i互为等位基因,该复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ABO血型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A错误; ‎ B. 人类的ABO血型的基因型有IAIA、IAi、IBIB、IBi、IAIB以及ii共六种,B正确;‎ C. IA和IB为共显性关系,C错误; ‎ D. 由于该复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理论上O型血在男性与女性中概率相等,D错误。‎ ‎25.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是细胞死亡的两种方式。细胞坏死是因病理因素而产生的被动死亡。近期研究表明,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名为RIP3的蛋白激酶通过调节能量代谢,可以将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细胞凋亡转换为细胞坏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人体造血干细胞中不存在控制RIP3合成的基因 B. 通过调控RIP3的合成可以调控细胞死亡的方式 C. 若抑制RIP3的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胞坏死 D. 以上研究结果证明细胞坏死与部分基因表达有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RIP3为蛋白激酶,是由RIP3的基因控制合成的,在人体造血干细胞中存在控制RIP3合成的基因,A错误。因RIP3可将细胞凋亡转变为细胞坏死,故通过调控RIP3的合成可以调控细胞死亡的方式,抑制RIP3的活性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胞坏死,B、C正确。此项研究结果证明细胞坏死与RIP3基因的表达有关,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6.仓鼠的毛色有灰色和黑色,由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P和p、Q和q、R和r)控制,3对等位基因中至少各含有1个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灰色,否则表现为黑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3对基因中没有任意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 该种仓鼠纯合灰色、黑色个体的基因型各有1种、7种 C. 基因型为PpQqRr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中黑色个体占27/64‎ D. 基因型为PpQqRr的灰色个体测交,子代黑色个体中纯合子占1/7‎ ‎【答案】C ‎【解析】‎ ‎3对等位基因是独立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任意两对都不会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3对等位基因中至少各含有1个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灰色,纯合灰色个体基因型为PPQQRR,纯合黑色个体基因型有:ppqqrr、PPqqrr,ppQQrr、ppqqRR、PPQQrr、ppQQRR、PPqqRR共7种,B正确;基因型为PpQqRr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中灰色个体占3/4×3/4×3/4=27/64,黑色个体占1-27/64=37/64,C错误;基因型为PpQqRr的灰色个体测交,后代有8种基因型,灰色个体基因型1种,黑色个体基因型7种,其中只有ppqqrr是黑色纯合子,D正确。‎ 考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思路是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的问题。该题涉及到三对基因,则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问题。任何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表现型的种类数等于亲本各对基因单独杂交所产生表现型种类数的乘积,子代某一表现型的概率是亲本每对基因杂交所产生相应表现型概率的乘积。‎ 举例:AaBbCc×AabbCc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 Aa×Aa→3A__∶1aa     2种表现型 Bb×bb→1Bb∶1bb 2种表现型 Cc×Cc→3C__∶1cc 2种表现型 子代中表现型种类:2×2×2=8种。‎ 子代中A__B__C__所占的概率为3/4×1/2×3/4=9/32。‎ ‎27.在某严格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中,野生型植株的基因型均为AA(无A基因的植株表现为矮化植株)。现发现甲、乙两株矮化突变体植株的相关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矮化程度与a基因的数量呈正相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突变体植株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一个四分体最多含有4个a基因 B. 乙突变体植株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在甲突变体植株的基础上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C. 甲突变体植株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其自交后代只有一种矮化植株 D. 若各类型配子和植株均能成活,则乙突变体植株自交后代中存在两种矮化植株 ‎【答案】D ‎【解析】‎ 甲突变体植株体细胞中含有2个a基因,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一个四分体即一对同源染色体,已经在间期进行了DNA复制,可以含有4个a,A正确;乙突变体植株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染色体缺失了一个片段,而另一条增添了一个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等位基因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基因突变,甲是隐性纯合子,自交后代也是隐性纯合子,表现为矮化植物,C正确;若乙突变体植株自交,且各类型配子和植株均能成活,则可以产生基因型为aaaa、aa0、00(0代表不含a基因的染色体)三种矮化植株,D错误。‎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及基因分离定律 ‎28.下列有关自然条件下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多数种群数量的增长为指数增长 B.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C. 在森林群落中对群落影响最大的是树冠层 D. 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均匀的 ‎【答案】A ‎【解析】‎ 大多数种群数量的增长为S型增长,A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B正确;树冠层的植物属于该森林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的优势种对群落的影响最大,C正确;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等有关,陆生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均匀的,D正确.故选A。‎ ‎【点睛】‎ 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 注意: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植物是:高山草甸、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9.对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答案】C ‎【解析】‎ 玉米地中的所有玉米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 考点: 群落分布 点评:理解群落垂直分布的含义是解答本题关键。‎ ‎30.人工免疫时,常用理化方法杀死的病原微生物,但保留其特定蛋白质或多糖结构作为疫苗,这表明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反应的决定因素在于 A. 病原体细胞的完整性 B. 病原微生物的活性 C. 病原体特定抗原结构的组成和空间特性 D.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人工免疫时,常用理化方法杀死的病原微生物,但保留其特定蛋白质或多糖结构作为疫苗”可知,作为抗原并不一定要保持病原微生物原来的致病性和完整性,只要保留特定的蛋白质特性和多糖结构即可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 ‎【详解】A. 根据题意,只要保留其特定蛋白质或多糖结构就可作为疫苗,不需要保持病原体细胞的完整性,A错误; ‎ B. 根据题意,用理化方法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可制成疫苗,因此并不一定需要病院微生物保持活性,B错误;‎ C. 抗原只要具备正确的空间结构,就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C正确; ‎ D. 每种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抗原,感染都具有特异性,但与理化方法杀死微生物无多大关系,D错误。‎ ‎31.流感是一种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 B. 再次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C. 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D. 流感病毒会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流感再次流行时,患流感,可能的原因是: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体内的抗体对变异的病毒可能不起作用了,或者注射的疫苗有可能起作用是可能不是流行的那种病毒,或者抗体在体内存在的时间是有限度的。流感病毒不会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2.将灵敏的电位计的两极如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的内表面,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予能引起兴奋的刺激,且ac=db,有关该实验的论述,正确的是 A. 当C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的电势比膜内高 B. 当指针第二次偏转时,引起该次偏转的兴奋一定来自d左侧 C. d所在的神经元可能是中间神经元 D. 膝跳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是同一个结构,都是肌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膝跳反射反射弧只有两个神经元,兴奋只能由左侧神经元传向右侧神经元,由于ac=db,所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a、b处同时兴奋,此时a、b处均为外负内正,即先向左偏转,c点刺激产生的兴奋可以向右侧的神经元传递,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由d刺激引起的兴奋则不能逆突触传递到左侧神经元,所以电流表会发生先左后右,再向左再向右的偏转。‎ ‎【详解】A. 当c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膜外的电势比膜内低,A错误;‎ B. 同时刺激c、d两点,a、b处同时兴奋,a、b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先向左偏转,c点刺激产生的兴奋可以通过突触传递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使b点电位改变,电流表再向右的偏转,因此当指针第二次偏转时,引起该次偏转的兴奋一定来自d左侧,B正确;‎ C. 膝跳反射反射弧只有两个神经元,C错误;‎ D. 膝跳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效应器是股四头肌,D错误;‎ ‎33.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芹菜幼苗进行了相关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A B C D ‎2,4—D溶液浓度 a b c ‎0‎ 平均株高(cm)‎ ‎20‎ ‎29‎ ‎35‎ ‎16‎ 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设置D组的作用是对照 B. A、B、C3组2,4—D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可能为c<b<a C. 该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2,4—D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D. 该实验结果表明2,4—D溶液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实验,要求考生能根据对照实验设计原则分析表中数据,判断出该实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目的和实验变量,结合生长素生理作用的曲线分析数据,进行推理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照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处理幼苗的2,4—D溶液浓度,因变量是幼苗的株高,故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2,4—D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C正确;D组的2,4—D溶液浓度为0,说明D组是空白对照组,设置D组的作用是对照,A正确;生长素能促进生长,且其作用具有两重性,分析表中数据可知,A、B、C三组的幼苗平均株高均大于D组,说明A、B、C三组的D组的2,4—D溶液均能促进幼苗生长,而没有抑制作用,D错误;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B、C3组2,4—D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可能为c<b<a,也可能为c>b>a,B正确。‎ ‎【点睛】生长素作用两重性曲线解读——促进生长与“浓度”有关,表现为“两重性”特点。‎ ‎34.某学校组织学生用葡萄糖试纸检测甲乙二人尿液中是否存在葡萄糖,其检测结果如下:‎ 试管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装入液体 清水 葡萄糖溶液 蛋白质溶液 甲尿液 乙尿液 测试情况 无反应 棕红色 无反应 无反应 棕红色 关于此实验操作及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检测时从试管中吸取液体,滴2滴在葡萄糖试纸上 B. 3号试管的作用是为了说明蛋白质溶液不与葡萄糖试纸发生显色反应 C. 正常人尿液无糖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D. 乙出现尿糖,说明乙为糖尿病患者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尿糖的检测,要求考生理解尿糖检测的原理和方法,能设计对照实验检测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同时还要求能解释尿糖的可能原因。‎ 根据题意可知,检测甲乙二人尿液中是否存在葡萄糖时,可从试管中吸取液体,滴2滴在葡萄糖试纸上,看有无颜色反应,A正确;3号试管的作用是为了说明蛋白质溶液不与葡萄糖试纸发生显色反应,避免尿液中一旦含有蛋白质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B正确;正常人尿液无糖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促进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C正确;乙出现尿糖,则乙可能为糖尿病患者,也可能是肾脏病变,还可能是正常人一次吃糖过多导致的,D错误。‎ ‎3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 变异的方向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C. 通过人工选择培育的新品种不一定适应自然环境 D. 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 ‎【详解】A. 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始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 自然选择是通过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引起种群的进化,其选择过程是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B正确;‎ C. 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最终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爱好培育新品种的过程,选择者是人,因此通过人工选择培育的新品种不一定适应自然环境,C正确;‎ D. 人工选择也会导致生物进化,因此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D正确。‎ 二、非选择题 ‎36.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活动中,同学们得到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结果。图2表示光合作用碳反应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图2过程在叶绿体的_____中进行,物质①为_____,它在光合作用的_____阶段产生;物质④可运至叶绿体外,并且转变成_____,供植物体所有细胞利用。‎ ‎(2)图1中,限制A点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与A点相比,B点条件下3﹣磷酸甘油酸的生成速率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与B点相比,C点条件下物质④的生成速率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3)据图分析,适当提高_____、_____和____可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 ‎【答案】 (1). 基质 (2). NADPH (3). 光反应 (4). 蔗糖 (5). 光强度 (6). 增大 (7). 基本不变 (8). 光强度 (9). 二氧化碳浓度 (10). 温度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碳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碳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图2中①是NADPH,②是NADP+,③表示三碳糖,④表示运至叶绿体外的三碳糖。图1曲线表示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可知图中自变量有光强度、CO2浓度、温度,在曲线开始阶段三条线是重合的,因此限制该部分的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强度。‎ ‎【详解】(1)图2表示光合作用的碳反应过程,碳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用于碳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然后分解为ADP和NADP+;碳反应产生的三碳糖分子可以运至叶绿体外转变成蔗糖,供植物体所有细胞利用。‎ ‎(2)图1中,限制A点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强度。与A点相比,B点的光强度增强,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增多,并且B点具有较高的CO2浓度,因此3-磷酸甘油酸的生成速率增大;与B点相比,C点的CO2浓度相同,并且光照增强,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变化,因此C点条件下三碳糖的生成速率基本不变。‎ ‎(3)据图分析,适当提高光强度、CO2浓度和温度可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曲线的解读和识图能力。‎ ‎37.现有一个人为构建的种群,含有60个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3,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3,并且每种基因型的雌雄个体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假定自交(相同基因型的雌雄个体间)每对亲本每次产生4个后代,并且各基因型的后代出现的概率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请问该种群自交1次的后代中(不含亲代)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是____________个。‎ ‎(2)假定随机交配每对亲本每次产生4个后代,并且各基因型的后代出现的概率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请问该种群随机交配的后代中基因型aa的频率是____________。‎ ‎(3)后代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XXY的个体,若已确定该异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则这条多出来的X染色体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父本”“母本”或“父本或母本”)提供的,请简要写出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减数分裂与生物变异紧密相连,请写出下列不同时期可发生与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相关的DNA或染色体行为:‎ ‎①间期:_______________、②前期Ⅰ:_____________、③后期Ⅰ:_____________。‎ ‎(5)若某动物的基因型为Hh,图甲、乙是该动物细胞减数分裂某两个阶段的示意图及两个基因H和h在染色体上分布的位点,在分裂时未发生上题②相应的染色体行为,则图中位点a1上的基因应该是_________;a2位点的基因为 ____________。‎ ‎【答案】 (1). 1/2 (2). 40 (3). 1/9 (4). 父本或母本 (5). 基因型为XXY的个体有可能是母本提供异常的XX卵细胞或父本提供异常的XY精子形成的,母本产生异常的XX卵细胞可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父本产生异常的XY精子只能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 (6). DNA复制 (7). 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8).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9). h (10). h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以“现有一个人为构建的种群,含有60个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3,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3,并且每种基因型的雌雄个体数相等”为切入点,围绕基因分离定律结合题意解答(1)(2)小题。依据异常个体基因型为AaXXY,围绕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知识,对参与该个体形成的卵细胞和精子的基因型进行分析,重点从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可能的来源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对问题进行解答。‎ ‎【详解】(1)根据题意,种群中含有60个个体,其中AA的个体占1/3,Aa的个体占2/3,并且每种基因型的雌雄个体数相等。假定自交每对亲本每次产生4个后代,则1/3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为1/3AA,2/3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为2/3×1/4AA=1/6AA、2/3×1/2Aa=1/3Aa,故自交1次后代中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3AA+1/6AA=1/2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60×2/3×1/2×4×1/2=40个。‎ ‎(2)若随机交配,并且各基因型的后代出现的概率遵循基因分离定律,根据题意,种群中AA占1/3,Aa占2/3,且每种基因型的雌雄个体数相等,则产生的配子为2/3A、1/3a,则随机交配的后代中基因型aa的频率是1/3a×1/3a=1/9aa。‎ ‎(3)AaXXY个体中性染色体的来源可能是X+XY、XX+Y,即母本提供异常的XX卵细胞和父本提供正常的Y精子结合形成的,或者母本提供正常的X卵细胞或父本提供异常的XY精子结合形成的,前者母本产生异常的XX卵细胞可能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后者父本产生异常的XY精子只能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据此,若AaXXY的个体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异常导致,则这条多出来的X染色体可能是由父本提供,也可能是由母本提供的。‎ ‎(4)下列不同时期可发生与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相关的DNA或染色体行为:‎ ‎①间期:DNA复制 ②前期Ⅰ: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③后期Ⅰ: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5)据图分析,甲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应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故a1上基因应为h;图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应发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故a2上的基因应为h。‎ ‎【点睛】本题考查知识点包括基因分离定律、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生物的变异等,要求学生能运用基因分离定律分析问题,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异规律,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38.下图是某校利用人工建立的池塘湿地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形成藻菌共生的污水净化系统,其主要动植物有:芦苇(挺水植物)、绿藻(浮游植物)、黑藻(沉水植物)和人工放养的适量的红鲤鱼(杂食鱼类)。请据图回答:‎ ‎(1)该池塘湿地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池塘对生活污水具有很强的净化作用,主要是因为其__________层中含有大量分解者;该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2)如果池塘条件适宜,池塘中的红鲤鱼种群数量在放养后将以_______方式增长,最终会在_______这一平均值上下波动。‎ ‎(3)池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_________。‎ ‎(4)若污染过于严重导致池塘失去净化能力,可以将池塘水抽光并挖掉部分淤泥,重新注入池水后,池塘能迅速恢复原样。其恢复速度较快是因为原有池塘中会留下大量____和有生存能力的_____________等。‎ ‎【答案】 (1). 群落 (2). 底泥层 (3). 光的穿透性 (4). 温度 (5). 氧气 (6). 逻辑斯谛曲线(或S型曲线) (7). 环境容纳量(或K值) (8). 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9). 有机质 (10). 孢子和种子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人工建立的池塘湿地中含有的芦苇、绿藻、黑藻和红鲤鱼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该水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其中垂直结构自上而下可以分为四层: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底泥层,而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光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 ‎【详解】(1)池塘湿地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池塘对生活污水具有很强的净化作用,主要是因为其底泥层层中含有大量分解者;该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2)如果池塘条件适宜,池塘中的红鲤鱼种群数量在放养后将以S型曲线方式增长,最终会在K值上下波动。‎ ‎(3) 池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由于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会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 ‎(4)若污染过于严重导致池塘失去净化能力,可以将池塘水抽光并挖掉部分淤泥,重新注入池水后,池塘能迅速恢复原样。其恢复速度较快是因为原有池塘中会留下大量有机质和有生存能力的孢子和种子等。‎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