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带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带解析)

‎2017-2018学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1.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植物杂交实验,成功地发现了生物的遗传规律。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优点的是 A.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 B.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合的 C.豌豆具有许多明显的相对性状 D.杂种豌豆自交后代容易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优点有: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一般在交配产生后代过程中不受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自然状态下一本为纯合子;而且豌豆具有许多明显的相对性状,易于区分。对于杂种豌豆自交后代容易发生性状分离,在其他生物体上也存在,所以不属于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考点:本题考查孟德尔选材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请从下列实验中指出哪一项一定是显性遗传因子 A. 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体杂交,子一代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控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的遗传因子 B. 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体杂交,子一代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控制表现出来的性状的遗传因子 C. 两纯合子交配,产生的子一代性状一致,该子一代细胞内控制其表现出来的性状的遗传因子 D. 两纯合子交配,产生的子一代性状一致,该子一代细胞内控制其全部性状的遗传因子 ‎【答案】B ‎【解析】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体杂交,子一代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控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的遗传因子是隐性遗传因子,控制表现出来的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显性遗传因子,A错误,B正确;两纯合子交配,可能都是显性纯合,也可能都是隐性纯合,从而产生的子一代性状一致,C错误,D错误.故选:B.‎ ‎3.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 ‎②F1形成的两种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 ‎④F2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⑤成对的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 ‎⑥F1体细胞中各遗传因子表达的机会相等 A. ①②⑤⑥ B. ①③④⑥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要足够多,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①正确;②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这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②正确;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这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③正确;④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要相等,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④正确;‎ ‎ 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⑤正确;⑥基因是选择性表述的,因此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不相等,⑥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4.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的是 A. F2表现型的比为3:1 B. 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 F2基因型的比为1:2:1 D. 测交后代比为1:1‎ ‎【答案】B ‎【解析】F2表现型的比为3:1,属于性状分离,A错误;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产生配子的比为1:1,B正确;F2基因型的比为1:2:1,是产生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的,属于结果而不是实质,C错误;测交后代比为1:1,是检测F1基因型的,不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 ‎【名师点睛】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子细胞中.‎ ‎5.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G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如:Gg是雄株,gg-是两性植株,g-g-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Gg和Gg-能杂交并产生雄株 B. 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 C. 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 D. 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 Gg和Gg-都是雄株,不能杂交,A错误;B.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gg-)最多可产生2种雄配子和2种雌配子,即g和g-, B错误;C.两性植株自交可能产生雌株,如gg-×gg-后代可能出现g-g-是雌株, C错误;D.两性植株群体内(有gg和gg-两种基因型)随机传粉,gg个体自交后代全部为纯合子;gg和gg-杂交的后代也有1/2的为纯合子;gg-个体自交后代有1/2的为纯合子,则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后群体内纯合子比例肯定会比杂合子高,D正确。‎ 考点:基因的分离定律 ‎6.下列属于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演绎推理过程的是 A. F1杂合子自交产生四种性状表现,比例为9:3:3:1‎ B. 由F2出现了 9:3:3:1的性状分离比椎测生物体产生子代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C.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则测交后代会出现四种性状表型,且比例接近1:1:1:1‎ D.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则F2中有16种组合式,9种遗传因子组成,4种性状表现 ‎【答案】C ‎【解析】“F1杂合子自交产生四种性状表现,比例为9:3:3:‎1”‎是孟德尔在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不是演绎推理过程,A错误;“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是孟德尔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假设,B错误;测交推理属于演绎推理的过程,C正确;“F2中有16种组合式,9种遗传因子组成,4种性状表现”是实验的假说,不是演绎推理过程,D错误;故选C。‎ ‎【点睛】‎ 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假说:(1)F1在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类型,且数目相等;‎ ‎(3)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结合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种,性状表现为4种.‎ ‎7.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其中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别发生于下图中的 A. ①② B. ①① C. ②② D. ②①‎ ‎【答案】B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都发生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①过程;故选A。‎ ‎【考点定位】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名师点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如图所示:‎ ‎8.某种植物的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纯合子和杂合子的表现型如表2,若APAS与ASa杂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分别是 纯合子 杂合子 AA 红色 A与任一等位基因 红色 aa 纯白色 AP与AS、a 红斑白花 ASAS 红条白花 AS与a 红条白花 APAP 红斑白花 A. 3种,2:1:1‎ B. 4种,1:1:1:1‎ C. 2种,1:1‎ D. 2种,3:1‎ ‎【答案】C ‎【解析】APAS与ASa杂交,APAS能产生两种配子,分别是AP和AS;ASa也能产生两种配子,分别是AS和a,它们产生的配子随机组合,共产生四种基因型,分别是APAS、APa、ASAS、和ASa,根据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它们的表现型分别是红斑白花、红斑白花、红条白花和红条白花,比例为1:1:1:1.因此,APAS与ASa杂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是红斑白花:红条白花=1:1,故选C。‎ ‎9.下列关于四分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经过复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不一定能形成四分体 B.交叉互换发生在四分体时期 C.每个四分体包含4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 D.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四分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之后形成的。每个四分体中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有两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以及4个DNA分子。故答案为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理清脉络,弄清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 ‎10.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 A.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C.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D.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答案】B ‎【解析】由于染色体经过复制,基因也随之加倍,使每个四分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4个,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1个四分体中将出现4个黄色和4个绿色荧光点,A错误;‎ 由于染色体经过复制,基因也随之加倍,使每个四分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4个,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1个四分体中将出现4个黄色和4个绿色荧光点,B正确;‎ 由于染色体经过复制,基因也随之加倍,使每个四分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4个,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2个四分体中将出现4个黄色或4个绿色荧光点,C错误;‎ 由于染色体经过复制,基因也随之加倍,使每个四分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4个,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2个四分体中将出现4个黄色或4个绿色荧光点,D错误。‎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 ‎11.如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象,则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上述①②③细胞中染色体与DNA比例为1:2‎ B. 细胞①②③⑤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 C. 上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③→②→①‎ D. ④细胞分裂前,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比例为1:2‎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细胞中着丝点已经分裂,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A错误;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其产生的子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上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⑤→③→①,C错误;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之前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比例为1:2,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 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 用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 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因此为了获得含35S和32P的噬菌体,可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未标记的噬菌体,A错误;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适宜时间后在搅拌器中搅拌、离心、观察;如果32P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长,则噬菌体增殖后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增高,B错误;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C正确;‎ 由于噬菌体外壳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所以该实验无法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选择C。‎ ‎【点睛】‎ ‎1、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13.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③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 ‎④为DNA复制机构的阐明奠定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等试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①错误,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前,就已经明确了染色体的组成成分,②错误,结构决定功能,清楚DNA双螺旋结构,就可以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③正确;清楚了DNA双螺旋结构,就为DNA复制机构的阐明奠定基础,而且Waston和Crick也对DNA复制进行了描述,④正确。故选D。‎ ‎【考点定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4.某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该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 B.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 C.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 D.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 ‎【答案】B ‎【解析】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A正确;在该DNA分子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有400×3/10=120个,复制2次形成4个DNA,其中3个需要原料合成,其中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3×120个=360个,B错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C正确;含400个碱基的不同排列顺序共有4200种,D正确。‎ ‎【考点定位】DNA结构与复制 ‎【名师点睛】DNA分子复制过程相关计算关系:‎ ‎1.子代DNA分子数:2n个 ‎(1)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DNA分子始终是2个。‎ ‎(2)含14N的DNA分子有2n个,只含14N的有(2n-2)个,做题时应看准是“含”还是“只含”。‎ ‎2.子代DNA分子的总链数:2n×2=2n+1条 ‎(1)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链始终是2条。做题时应看准是“DNA分子数”还是“链数”。‎ ‎(2)含14N的链数是(2n+1-2)条。‎ ‎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1)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则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为m×(2n-1)个。‎ ‎(2)若进行第n次复制,则需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个。‎ ‎15.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是 A. 可在外壳中找到3H、15N和35S B. 可在DNA中找到3H、15N和32P C. 可在外壳中找到15N、32P和35S D. 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答案】B ‎【解析】3H、15N既可标记在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又可标记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上,而32P只能标记在噬菌体的DNA分子上,35S只能标记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上。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其DNA进入细菌细胞,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都以细菌的成分为原料合成,所以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结构成分中,只能找到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带的3H、15N和32P,完全没有35S。B正确。‎ ‎【考点定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6.如图为某DNA分子片段,假设该DNA分子中有碱基5000对,A+T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分子在15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复制时作用于③处的酶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 该DNA分子复制两次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9900个 C. ④处指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D. 若该DNA分子复制三次,子代中含15N的DNA分子占3/4‎ ‎【答案】B ‎【解析】复制时作用于③(氢键)处的酶为解旋酶而不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A错误;DNA分子中有碱基5000对,A+T占碱基总数的34%,则G+C=66%,G=C=3300个,复制两次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3300×(4-1)=9900个,B正确;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所以④处指的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若该DNA分子在15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3次形成的8个DNA分子中,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8个DNA分子都含有15N,D错误。选择B。‎ ‎17.下列关于mRNA翻译形成多肽链的生理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氨基酸只有一种与之对应的密码子 B.mRNA所携带的信息就是遗传信息 C.mRNA上的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 D.mRNA上的GGC在人细胞中和猪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mRNA翻译形成多肽链的过程中,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A错误;DNA所携带的信息就是遗传信息,B错误;mRNA上的密码子中含有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C错误;mRNA上的GGC在人细胞中和猪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8.下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 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④过程分别需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逆转录酶 B.②③过程均可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④过程可 发生在人体内 C.把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①过程,子代含15N的DNA占100%‎ D.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2转录需要RNA聚合酶,4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故A正确。转录和翻译可以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但逆转录在正常人体内是不会发生的,故B错误。把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DNA的复制,因为是半保留复制,所有子代DNA分子都含有标记,故C正确。在DNA复制、转录和翻译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不完全相同如DNA复制中是A和T配对,在转录是A和U配对,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概念图的分析能力。‎ ‎19.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 A. 数目增多 B. 数目减少 C. 顺序颠倒 D. 种类改变 ‎【答案】D ‎【解析】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DNA中一个碱基T变成A(CTT变成CAT),以致产生病变,即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改变。故选D。‎ ‎20.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说法错误的是 A. 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B.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 基因突变肯定会导致肽链上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D.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基因重组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答案】C ‎【解析】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A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B正确;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肽链上氨基酸序列的改变,C错误;基因突变能改变基因中的碱基序列,从而产生新的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基因重组能改变基因型,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D正确.故选:C.‎ ‎【点睛】‎ ‎21.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可以称为三倍体 B.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能改变生物的基因型 C. 染色体上DNA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都属于基因突变 D.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产生的生物变异厲于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只能称为21三体,三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的个体,A错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变异可以改变基因的数目,使其增加或减少,B正确;染色体上只有基因上的DNA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产生的生物变异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产生的生物变异属于易位,D错误.故选:B.‎ ‎22.下列关于DNA连接酶的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将单个核苷酸加到某DNA片段的‎3’‎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B.将断开的两个DNA片段的骨架连接起来,重新形成磷酸二酯键 C.连接两条DNA链上碱基之间的氢键 D.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连接起来,而不能讲双链DNA片段的平末端连接起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DNA连接酶能连接两个DNA片段,而不是将单个核苷酸连接到已有的DNA链上,故A错误,B正确;两个DNA链中的氢键的形成不需要酶的作用,故C错误;DNA连接酶包括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其中T4DNA连接酶既能连接黏性末端,也能连接平末端,只不过连接平末端的效率较低,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工具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下列对基因工程的四大操作步骤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限制性内切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体内,识别位点具有特异性 B. DNA连接酶作用于断裂开的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 C. 运载体和目的基因之间的连接必须要暴露出相同的黏性末端 D. 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过程中只能使用含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 ‎【答案】D ‎【解析】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体内,识别序列具有特异性,A正确;DNA连接酶是作用于断裂开的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即磷酸二酯键,B正确;运载体和目的基因之间的连接必须要暴露出相同的黏性末端,这样DNA连接酶才能将两者连接起来,C正确;标记基因不一定是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过程不一定要使用含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D错误.故选:D.‎ ‎24.下列所列出的是四种常见育种方法的优、缺点,请填出①~④所对应的育种方法名称 育种名称 优点 缺点 ‎①______‎ 使位于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个体上 时间长、需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②______‎ 可以提高变异频率或出现新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①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②变异具有不确定性,盲目性大 ‎③______‎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技术复杂 ‎④______‎ 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 适用于植物,在动物中很难开展 A.杂交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诱变育种 B.基因工程育种 杂交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C.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D.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杂交育种的优点是让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个个体中;诱变育种可以新基因;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多倍体育种可以提高产生和营养成分,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几种育种方法的优缺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B.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 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 生物多样性的产生是群落内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故选:B.‎ ‎26.下列各项中,只出现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是(  )‎ A. 用进废退 B. 生存斗争 C. 遗传变异 D. 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A错误;生存斗争和遗传变异在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都有,BC错误;基因频率只出现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D正确。‎ ‎27.某校共有学生1600人,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6.8%,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则男生中色盲的人数约为( )‎ A. 120 B. ‎119 C. 64 D. 56‎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某校共有女生780人,其中色盲患者(XbXb)23人,携带者(XBXb)52人;某校共有男生1600—780=820人。设男生中色盲(XbY)人数为M,则该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是(23×2+1×52+M)÷(780×2+820)=6.8%,解得M≈64人,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概念及其相关计算。‎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8.下列关于细胞分裂与生物遗传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在无丝分裂中不起作用 B.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大肠杆菌,可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C.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出多样性 ‎【答案】B ‎【解析】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在无丝分裂中不起作用,A正确;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B错误;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伴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正确;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会发生基因重组,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出多样性,D正确。0‎ ‎【考点定位】细胞分裂、生物遗传 ‎29.下列关于人群中白化病发病率的调查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调查前收集相关的遗传学知识 B.对患者家系成员进行随机调查 C.先调查白化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再计算发病率 D.白化病发病率=(患者人数+携带者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100%‎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调查发病率应在人群中调查,调查某种病的遗传方式,需要在患者的家系中调查,故A正确;发病率等于患者人数/调查的总人数,故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30.下列各项说明中,都与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①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使种群出现可遗传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③环境改变可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④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⑤突变和重组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⑦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A. ①②④⑥ B. ②④⑤ C. ④⑤⑥ D. ③⑤⑦‎ ‎【答案】A ‎【解析】①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使种群中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①正确;‎ ‎②可遗传的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②正确;‎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③错误;‎ ‎④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正确;‎ ‎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错误;‎ ‎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⑥正确;‎ ‎⑦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⑦错误.‎ 故选A。‎ ‎31.假设某二倍体动物(2n=4)的基因型TtMm,其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的数目变化如图甲所示;图乙、丙、丁表示该类动物的某些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类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粒倍增发生在_______________期,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____________。‎ ‎(2)有丝分裂过程中CD段包括的分裂期是________,该时期核内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__________。若甲图表示减数分裂,DE段发生在减数第____________次分裂____________期。‎ ‎(3)图丙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其染色体组数是____________。‎ ‎(4)图丁细胞中M、m是等位基因,试从变异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精子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_(不考虑交叉互换)。‎ ‎【答案】 间 中 有丝分裂前期、中期 1:1 二 后 初级精母细胞 2 基因突变或者同源染色体非妲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TM和tm或Tm和tM ‎【解析】试题分析:甲图: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乙图:着丝点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细胞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丙图: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初级精母细胞;丁图:着丝点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卵母细胞.‎ ‎(1)中心体的复制在间期,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最适合观察。‎ ‎(2)有丝分裂过程中CD段包括的分裂期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该时期一条染色体上两条DNA,两条染色单体。故核内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1。若甲图表示减数分裂,DE段表示着丝点断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图丙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细胞质均等分裂,应是初级精母细胞.细胞中染色体组的数目=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2.‎ ‎(4)M、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不考虑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的话,这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应该相同,不同是因为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不考虑交叉互换情况下,TtMm的精母细胞形成的精子的基因组成为TM和tm或Tm和tM。‎ ‎【点睛】‎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加倍与着丝点的分裂有关,着丝点数=染色体数。DNA的加倍与间期DNA的复制有关。DNA和染色体的减半都与细胞的一分为二有关。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图象的识别应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观察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2)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确定各细胞所处分裂时期.(3)根据各期细胞特点,思考回答有关问题.‎ ‎32.某植物的花色表现为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其产生机制如下图甲所示。为探究该种植物花色的遗传规律,进行了余交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乙所示:‎ ‎(1)图甲说明基因可以通过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根据图甲,分析纯合白色花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3)图乙中F2白花植株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现型仍为白花,这样的个体在F2代白花植株中的比例为____________;还有部分个体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它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4)图乙中F1进行测交,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F2自交,在这些开黄花的植株上所结的种子中黄花纯合子占____________。‎ ‎【答案】 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 aaBB、aabb、AABB 7/13 AaBb、AABb 白色:黄色=3:1 1/2‎ ‎【解析】试题分析:图甲为基因A与B的作用机制,其中基因A能控制某种酶的合成,这种酶能促进白色素合成黄色素,但基因B抑制基因A的作用,因此黄色报春花的基因型为A_bb,其余基因型均为白色,即开白色报春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图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13:3,说明子一代是双杂合子AaBb,则亲本白花为aaBB,黄花为AAbb.‎ ‎(1)图甲为基因A与B的作用机制,其中基因A能控制某种酶的合成,这种酶能促进白色素合成黄色素,说明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的.‎ ‎(2)根据题意分析已知黄色报春花的基因型为A_bb,其余基因型均为白色,即开白色报春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又因为图乙中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13:3,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判断,说明子一代是双杂合子AaBb,则亲本白花为aaBB,黄花为AAbb ‎(3)已知中F2白花藏报春中白花占13份,其中A_BB(3份)、aaB_(3份)、aabb(1份)无论自交多少次都是白花,占F2代白花藏报春的7/13;而AaBb、AABb自交则会发生性状分离,出现黄花.‎ ‎(4)子一代是双杂合子AaBb,与aabb个体进行测交,后代白色:黄色=3:1.F2黄花(AAbb:Aabb=1:2)自交的结果是1/3×1AAbb,2/3×1/4AAbb,2/3×2/4Aabb,2/3×1/4aabb,即AAbb(黄花纯合子):Aabb(黄花杂合子):aabb(白花纯合子)=3:2:1,故开黄花的植株上所结的种子中黄花纯合子占1/2。‎ ‎33.逆转录病毒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研究发现HI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依据中心法则(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1)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____________环节。‎ ‎(2)HIV携带的RNA有两方面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IV识别并侵染宿主细胞时,与细胞膜组成物质____________有关,若病毒RM某段碱基序列为AACCGU,经逆转录形成DNA对应片段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____________个,含嘌呤碱基____________个。‎ ‎(4)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基因)时,可先提取HIV中的____________,以其作为模板合成DNA (含目的基因)。获得目的基因需要用____________切割后连接成重组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答案】 ④②③ 逆转录 模板 病毒的重要组成成分(病毒的遗传物质) 蛋白质 3 6 RN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逆转录过程;⑤表示RNA的复制过程,其中逆转录和RNA的复制只发生在并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1)艾滋病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其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逆转录、②转录和③翻译环节.④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必须有逆转录酶参与.‎ ‎(2)HIV属于逆转录病毒,其携带的RNA有两方面的功能,分别是逆转录的模板、病毒的重要组成成分.‎ ‎(3)HIV识别并侵染宿主细胞时,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碱基序列为AACCGU的RNA逆转录后,由于DNA含有两条链(分别是AACCGT,TTGGCA),故经逆转录形成的DNA对应片段应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有3个,含嘌呤碱基有6个.‎ ‎(4)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RNA,以其作为模板,通过逆转录合成DNA(含目的基因).获取的目的基因,需要用限制酶切割后连接成重组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34.玉米宽叶基因(T)与窄叶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的宽叶植株A,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一所示。‎ ‎(1)可通过观察有丝分裂 期细胞进行 分析得知该植株发生了突变,该宽叶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 变异。‎ ‎(2)为了确定植株A的T基因是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作为父本与正常的窄叶进行测交。如果F1表现型为 ,则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请用遗传图解解释上述现象(写在答题纸的相应方框内)。‎ ‎(3)若(2)中测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宽叶植株B ‎,其染色体及基因型组成如图二。从细胞水平分析出现该植株的原因是由于父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未分离而导致的。‎ ‎(4)若(3)中得到的植株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地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生成含有1条9号染色体和含有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请据此写出植株B可育花粉的基因型 。‎ ‎【答案】‎ ‎(1)中 染色体核型 染色体结构 ‎(2)窄叶 ‎(3)同源染色体 ‎(4)t、tt、Tt ‎【解析】‎ 试题分析:‎ ‎(1)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所以可通过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核型。根据图一细胞中9号染色体的异常情况可知:宽叶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2)为了确定基因型为Tt的宽叶植株A的T基因是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作为父本与正常的窄叶进行测交,如果F1表现型为窄叶,则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其遗传图解为:‎ ‎(3)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图二中的t只能来自母本,故Tt是父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所致。‎ ‎(4)若得到的植株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地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生成含有1条9号染色体和含有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则植株B可育花粉的基因型有t、tt、Tt三种。‎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5.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 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 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 ‎(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________。‎ A.适应辐射 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 D.生殖隔离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洇,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变小。‎ 下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A种群(个)‎ B种群(个)‎ VaVb ‎200‎ ‎0‎ VaVa ‎50‎ ‎120‎ VbVc ‎100‎ ‎200‎ VcVc ‎150‎ ‎50‎ VaVc ‎100‎ ‎80‎ ‎(5)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___________。‎ ‎(6)就V基因而言,比较A种群和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__________。‎ ‎【答案】 种群 D 自然选择 基因库 33% 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4种 ‎【解析】试题分析: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材料一中“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和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都说明种群间产生了生殖隔离.从表格中可看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4种(缺少基因型VaVb).‎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2)材料一中“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也说明这两个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 ‎(3)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这说明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结果.‎ ‎(4)基因库是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在材料二中,种群中个体数减少,这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变小.‎ ‎(5)Va在A种群中的频率=(200+50×2+100)/ 600×2=0.33,即33%.‎ ‎(6)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4种/A种群基因型多于B种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