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南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河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是一种蛋白质,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肌肉痉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痉挛毒素与抑制性递质竞争受体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B.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痉挛毒素在免疫中分别属于抗原和抗体 C.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全来自B细胞 D.对于感染者,尽早注射抗毒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 2.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会被传染上艾滋病 D.HIV在增殖过程中,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3.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4.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5.将某抗原先后两次注射到同一个小鼠体内,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A的形成主要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有关 C.再次注射抗原发生的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 6.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7.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体液大量流失 B.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C.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D.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8.有一种新“超级细菌”一一抗药性细菌“KPC”,该菌抗药性极强,几乎能够抵抗所有抗生素,并有致人死亡的病例报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细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B.细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C.细菌只能够引起人体的体液免疫,不会引发细胞免疫 D.该细菌抗药性的出现是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9.在体液免疫中,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会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吞噬细胞将细胞集团吞入细胞内,体现了( ) A.细胞膜具有主动运输作用 B.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 D.细胞膜在功能的高度专一性 10.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11.下列与人体三道防线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黏膜等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D.人体的三道防线所起的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12.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健康眼睛也将失明,这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其主要致病过程如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①代表过敏原 B.②代表溶酶体酶 C.③保留了对抗原的记忆 D.③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可合成并分泌抗体 13.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网络是当前公认的维持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腺的活动只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B.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以胞吐(外排)的方式释放,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D.系统性红斑狼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4.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液 D.淋巴液 15.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有的运动员会因失水过多导致( ) 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 D.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16.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17.如图表示人体内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①表示Na+、Cl﹣、葡萄糖等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18.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组织液增多 B.细胞外液是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D.组织液与血浆的成分差异主要在于蛋白质 19.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 A.脑干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生物节律 B.神经一体液调节是人体维持稳态的唯一调节机制 C.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具有快速、局限的特点 D.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0.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 ) A.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下丘脑可以产生抗利尿激素 D.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21.下列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 B.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D.大量口服胰岛素,可使血糖快速降低而使机体表现出休克症状 22.从化学成分上分析,性激素属于( ) A.蛋白质 B.脂质 C.核酸 D.糖类 23.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24.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家兔体内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胰岛A细胞分泌量减少 B.胰岛B细胞分泌量增多 C.肝脏、肌肉中糖原的分解加快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25.在人工淡水鱼养殖过程中,为了促进雌鱼排卵,多产鱼苗提高产量,可以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这主要是因为提取液中含有垂体细胞合成的( ) A.生长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促性腺激素 26.把左右手分别插入60℃和10℃的水中一段时间后,把两只手同时插入40℃的水中,这时左右手皮肤的温度感受器兴奋的分别是( ) A.温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 B.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 C.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 D.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 27.人胰岛细胞能产生胰岛素,但不能产生血红蛋白,据此推测胰岛细胞中( ) A.只有胰岛素基因 B.比人受精卵的基因要少 C.既有胰岛素基因,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他基因 D.有胰岛素基因和其他基因,但没有血红蛋白基因 28.在胰岛细胞中与合成和分泌胰岛素有关的细胞结构( ) A.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细胞核 B.内质网、核糖体、叶绿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细胞膜 C.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细胞核 D.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线粒体、叶绿体 29.下列能反映正常人饭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 B. C. D. 30.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 D.汗腺活动加强都与体温调节有关 31.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维持不需要消耗能量 C.神经纤维可支配和调节特定的腺体 D.神经递质的合成与核糖体、内质网等直接相关 32.图中的X代表的细胞是( ) A.效应T细胞 B.浆细胞 C.吞噬细胞 D.癌细胞 33.如图曲线表不一只成年雄性狗血液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物质可能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A、B两种物质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C.B的变化对分泌A的内分泌腺有反馈调节作用 D.B物质主要是由睾丸分泌的 34.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Ac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 B.Ach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 C.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D.Ach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穿过了两层膜 35.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 ) 分泌细胞分泌物靶细胞. 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 B.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 C.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性腺细胞 36.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皮肤表皮细胞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O2 B.呼吸酶、载体蛋白、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神经递质小泡存在于内环境中 37.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②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⑥ 38.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甲为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 C.在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剌激a不会有感觉,肌肉也不能收缩 D.乙中的X为传出神经 39.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刚宰杀的家兔探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3号瓶、4号瓶、5号瓶对比说明甲状腺激素和下丘脑影响TSH的分泌 B.2号瓶和5号瓶对比说明垂体对下丘脑分泌TSH有促进作用 C.1号瓶、2号瓶、3号瓶对比说明TSH是由垂体分泌的 D.3号瓶、4号瓶对比可知,甲状腺激素对TSH的分泌有抑制作用 40.关于脊椎动物和人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C.摘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将减少 D.激素都能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41.霍乱弧菌毒素由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有毒性,B亚单位无毒性但能特异地识别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使A亚单位进入细胞,导致肠黏膜细胞分泌功能亢进,使大量的K+、Na+、HCO3﹣、水等进入肠腔而发生剧烈吐泻、代谢性酸中毒,甚至休克或死亡. (1)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 (2)制备疫苗时应选择霍乱弧菌毒素的 (填“A”或B)亚单位.抗原进入机体后,B淋巴细胞能在T细胞分泌 的刺激下增殖分化.被霍孔弧菌感染过的机体一般不会再次患病,是由于体内具有 . (3)根据题干信息,霍乱弧菌毒素能导致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其原因是 . 42.图中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 (填字母,缺一不可). (2)在物质f的作用下, (填字母)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进而发生免疫效应,d细胞中合成、分泌物质Y直接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 (缺一不可). (3)图中的 (填字母)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且此类细胞还能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的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这些细胞死亡的方式称为 . 43.如图是肝细胞中所进行有关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 (2)完成⑤和⑧的场所分别是 和 .请你写出有氧呼吸第阶段的反应式 . (3)在肝细胞A中,促进①过程的激素是 . 44.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 (1)在饥饿时,如果X是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这一变化主要是通过 的分解等过程实现的.如果胰岛B细胞受损,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含量减少,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 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 (2)如果X是抗利尿激素,c﹣d时段, 细胞对水的重吸收会加强. (3)如果X是人体血浆中的CO2,c﹣d时段,人的呼吸强度会 ,参与该过程调节的方式是 . 2016-2017学年河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是一种蛋白质,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肌肉痉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痉挛毒素与抑制性递质竞争受体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B.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痉挛毒素在免疫中分别属于抗原和抗体 C.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全来自B细胞 D.对于感染者,尽早注射抗毒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较深的伤口里缺少氧气,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并大量繁殖,因此破伤风芽孢杆菌属于厌氧菌,此时需要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以中和破伤风芽孢杆菌. 【解答】解:A、痉挛毒素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肌肉痉挛,A错误; B、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痉挛毒素在免疫中都属于抗原,B错误; C、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全来自记忆B细胞,C错误; D、对于感染者,尽早注射抗毒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D正确. 故选:D. 2.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会被传染上艾滋病 D.HIV在增殖过程中,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解答】解:A、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A正确; B、HIV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这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B正确;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因此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不会被传染上艾滋病,C错误; D、HIV在增殖过程中,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自身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3.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细菌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抗生素时,由于大多数细菌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抗生素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细菌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细菌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抗生素逐渐失去效应.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细菌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据此答题. 【解答】解:A、残留抗生素不会导致细菌突变,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故A选项错误; B、耐药菌是突变形成的,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故B选项正确;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难以抵抗致病菌,但不能增加致病菌的耐药性,故C选项错误; D、耐药菌是基因突变形成的,不是注射疫苗形成的,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4.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症,其中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而免疫缺陷症是自身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解答】解: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如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缺陷症,无传染性,A错误;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 C、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C正确;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属于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D错误. 故选:C. 5.将某抗原先后两次注射到同一个小鼠体内,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A的形成主要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有关 C.再次注射抗原发生的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二次免疫的原理:特异性免疫中,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再次受到特定抗原刺激时,便会迅速分裂,产生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来对抗抗原.具体的过程:第一次抗原刺激机体,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浆细胞,产生抗体,同时产生少量的记忆T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由于记忆细胞迅速的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更快更多,所以二次免疫的特点:①强度更强,②更迅速,③持续时间更长. 【解答】A、该过程有抗体的参与,故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 B、当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由于记忆细胞迅速的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更快更多,B正确; C、二次免疫的特点:①强度更强,②更迅速,③持续时间更长,故再次注射抗原发生的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C正确; D、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D正确. 故选:A. 6.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 B、抗生素不能诱导基因突变,但可以对结核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项,B错误; C、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C错误; 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D正确. 故选:D. 7.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体液大量流失 B.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C.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D.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具体表现为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解:A、皮肤烧伤不会导致人体内体液大量流失,A错误; B、皮肤烧伤不会导致人体缺乏营养物质,A错误; C、皮肤烧伤导致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C错误; D、皮肤及粘膜组成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皮肤受损后,病原体容易侵入,发生感染,D正确. 故选:D. 8.有一种新“超级细菌”一一抗药性细菌“KPC”,该菌抗药性极强,几乎能够抵抗所有抗生素,并有致人死亡的病例报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细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B.细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C.细菌只能够引起人体的体液免疫,不会引发细胞免疫 D.该细菌抗药性的出现是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超级细菌为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解答】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存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A错误; B、细菌时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存在线粒体,B错误; C、细菌保护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该菌够引起人体的体液免疫,也能引发细胞免疫,C错误; D、该细菌抗药性的出现是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9.在体液免疫中,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会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吞噬细胞将细胞集团吞入细胞内,体现了( ) A.细胞膜具有主动运输作用 B.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 D.细胞膜在功能的高度专一性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分析】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属于胞吞作用,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 【解答】解:A、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属于胞吞作用,A错误; B、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属于胞吞作用,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B正确; C、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但是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的沉淀或细胞集团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C错误; D、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属于胞吞作用和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无关,D错误. 故选:B. 10.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密切配合,相互影响;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并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构成完整的调节网络. 2、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御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吞噬细胞吞噬吞噬消化病原体属于免疫防御功能的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还可以参与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将病原体吞噬、处理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从而激发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3、免疫失调症: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免疫缺陷病是由免疫功能过弱引起,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解答】解:A、免疫系统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相互影响,共同组成完整的调节网络,A错误; B、吞噬细胞既可以吞噬、消化病原体,也可以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激发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B正确; C、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免疫缺陷病,C错误; D、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监控和清除人体内的衰老、损伤细胞及癌变细胞,D错误. 故选:B. 11.下列与人体三道防线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黏膜等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D.人体的三道防线所起的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解:A、皮肤、黏膜等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正确;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正确;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C正确; D、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所起的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所起的防御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D. 12.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健康眼睛也将失明,这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其主要致病过程如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①代表过敏原 B.②代表溶酶体酶 C.③保留了对抗原的记忆 D.③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可合成并分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抗原,②表示淋巴因子,③表示记忆细胞,④表示浆细胞. 【解答】解:A、受伤眼球流出的晶状体蛋白成为抗原,引起免疫反应,A错误; B、②表示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B错误; C、③表示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C正确; D、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D错误. 故选:C. 13.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网络是当前公认的维持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腺的活动只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B.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以胞吐(外排)的方式释放,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D.系统性红斑狼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收缩,同时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和甲状腺分泌激素增多.所以甲状腺的活动可直接受神经系统支配. 【解答】解:A、神经系统也可直接支配甲状腺的活动,A错误; B、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多种,如乙酰胆碱,本质不是蛋白质,B错误; C、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兴奋都可传到效应器,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C正确;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D错误. 故选:C. 14.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液 D.淋巴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体液的概念,组成和含量的考查.体液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人体体液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细胞内液,约占. 【解答】解:A、人体体液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细胞内液,约占,A正确; B、细胞外液只占人体体液的,不是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B错误; C、血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C错误; D、淋巴液是细胞外液的一部分,不是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D错误. 故选:A. 15.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有的运动员会因失水过多导致( ) 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 D.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水盐平衡调节: 【解答】解:A、运动员会因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错误;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从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B正确; C、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后叶释放的,C错误; D、渗透压感受器存在于下丘脑,D错误. 故选:B. 16.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解答】解: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的时间长,A正确;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B正确;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部分是激素,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等,C错误;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激素、二氧化碳等需要体液传送,D正确. 故选:C. 17.如图表示人体内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①表示Na+、Cl﹣、葡萄糖等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根据图解可知,Ⅰ为呼吸系统、Ⅱ为消化系统、Ⅲ为泌尿系统(肾脏)、Ⅳ为皮肤,①为食物的消化吸收,②为对原尿的重吸收. 【解答】解:Ⅰ是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Ⅱ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的结构,Ⅱ表示消化系统;III表示泌尿系统,②表示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应为皮肤.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胞血管壁,A正确; B、消化道内的Na+、Cl﹣、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被吸收进入内环境,B错误; C、②表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 D、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该器官应为皮肤,D正确. 故选:B. 18.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组织液增多 B.细胞外液是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D.组织液与血浆的成分差异主要在于蛋白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解答】解: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故将导致组织液增多,A正确; B、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C正确; D、组织液与血浆的成分差异主要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19.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 A.脑干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生物节律 B.神经一体液调节是人体维持稳态的唯一调节机制 C.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具有快速、局限的特点 D.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 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发出的脑神经和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解答】解:A、控制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 B、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B错误; C、与体液调节相比较,神经调节具有快速、局限的特点,C错误; D、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D正确. 故选:D. 20.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 ) A.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下丘脑可以产生抗利尿激素 D.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 【解答】解:排尿过程受低级中枢控制,但有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控制. 故选:A. 21.下列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 B.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D.大量口服胰岛素,可使血糖快速降低而使机体表现出休克症状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依靠胰腺和肾上腺,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受体受损或缺乏. 【解答】解: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别由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分泌,A错误; B、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B正确; 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但不能促进肌糖原的分解,C错误; D、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口服被消化而失效,只能注射,D错误. 故选:B. 22.从化学成分上分析,性激素属于( ) A.蛋白质 B.脂质 C.核酸 D.糖类 【考点】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分析】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功能分类 化学本质分类 功 能 储藏脂类 脂 肪 储藏能量,缓冲压力,减少摩擦,保温作用 结构脂类 磷 脂 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的重要成份 调节脂类 固醇 胆固醇 细胞膜的重要成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的性周期 维生素D 促进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的平衡 【解答】解:性激素属于固醇,而固醇属于脂质.因此性激素属于脂质. 故选:B. 23.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解: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由于该鼠为成年鼠,因此连续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该小白鼠的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故选:B. 24.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家兔体内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胰岛A细胞分泌量减少 B.胰岛B细胞分泌量增多 C.肝脏、肌肉中糖原的分解加快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解答】解:A、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故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胰岛A细胞分泌量减少,A正确; B、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血糖浓度升高,故量胰岛B细胞分泌量增多,B正确; C、肝糖原可水解回到血糖,但肌糖原不能水解回血糖,C错误; D、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血糖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D正确. 故选:C. 25.在人工淡水鱼养殖过程中,为了促进雌鱼排卵,多产鱼苗提高产量,可以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这主要是因为提取液中含有垂体细胞合成的( ) A.生长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促性腺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的名称和作用: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主要生理功能 垂 体 腺 垂 体 促甲状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甲状腺的增生与分泌 促肾上腺激素 39肽 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与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 促性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性腺生长、生殖细胞生成和分泌性激素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催乳素 蛋白质 促进成熟的乳腺分泌乳汁 神经 垂体 抗利尿激素 9肽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催产素 9肽 促进妊娠末期子宫收缩 2、促性腺激素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卵巢中卵泡的生长和发育,是由垂体释放的. 【解答】解:在进行人工淡水鱼养殖过程中,为了促进雌鱼排卵,可以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这主要是因为提取液中含有垂体细胞合成的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分泌等. 故选:D. 26.把左右手分别插入60℃和10℃的水中一段时间后,把两只手同时插入40℃的水中,这时左右手皮肤的温度感受器兴奋的分别是( ) A.温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 B.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 C.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 D.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1)由于是左手在插入60℃的水中一段时间后,再插入40℃的水中,说明温度下降,因此左手皮肤的温度感受器兴奋的是冷觉感受器; (2)由于是右手在插入10℃的水中一段时间后,再插入40℃的水中,说明温度上升,因此右手皮肤的温度感受器兴奋的是温觉感受器. 故选:D. 27.人胰岛细胞能产生胰岛素,但不能产生血红蛋白,据此推测胰岛细胞中( ) A.只有胰岛素基因 B.比人受精卵的基因要少 C.既有胰岛素基因,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他基因 D.有胰岛素基因和其他基因,但没有血红蛋白基因 【考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同一生物体的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基因,且每个体细胞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但由于细胞分化,即基因发生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所含的RNA和蛋白质种类有所差别. 【解答】解:A、胰岛细胞含有该个体全部的基因,A错误; B、胰岛细胞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所含的基因与受精卵相同,B错误; C、胰岛细胞除了含有胰岛素基因,还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他基因,C正确; D、胰岛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基因,D错误. 故选:C. 28.在胰岛细胞中与合成和分泌胰岛素有关的细胞结构( ) A.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细胞核 B.内质网、核糖体、叶绿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细胞膜 C.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细胞核 D.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线粒体、叶绿体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解答】解:A、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无关,A错误; B、胰岛细胞不含叶绿体,B错误; C、根据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可知,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有关的结构有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C正确; D、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无关,且胰岛细胞不含叶绿体,D错误. 故选:C. 29.下列能反映正常人饭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 B. C. 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正常人体血糖可以维持动态平衡,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吃饭后血糖升高,此时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 【解答】解:进食后,血液中血糖浓度升高,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而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使得血糖浓度降低;随着血糖浓度的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大,使得血糖浓度不至于太低. 故选:B. 30.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 D.汗腺活动加强都与体温调节有关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是温觉感受器,A错误;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B正确; C、人体冬天散热量大于夏天,则汗腺活动减弱,使得散热量减少,C错误; D、汗腺活动加强与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有关,D错误. 故选:B. 31.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维持不需要消耗能量 C.神经纤维可支配和调节特定的腺体 D.神经递质的合成与核糖体、内质网等直接相关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解答】解: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错误; B、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维持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神经纤维可支配和调节特定的腺体,C正确; D、神经递质不是蛋白质,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D错误. 故选:C. 32.图中的X代表的细胞是( ) A.效应T细胞 B.浆细胞 C.吞噬细胞 D.癌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被病毒入侵的细胞是靶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的是效应T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过程,其具体过程如下: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解:A、效应T细胞能与病毒入侵的靶细胞结合,因此X应该是效应T细胞,A正确; B、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与靶细胞结合,B错误; C、吞噬细胞能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但不能与靶细胞结合,C错误; D、癌细胞是本身就是一种靶细胞,能被效应T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 故选:A. 33.如图曲线表不一只成年雄性狗血液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物质可能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A、B两种物质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C.B的变化对分泌A的内分泌腺有反馈调节作用 D.B物质主要是由睾丸分泌的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据图分析:切除睾丸,雄性激素含量下降,激素B是雄性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含量都上升;注射某种激素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含量下降,则注射物质是雄性激素. 2、性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当性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性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解答】解:A、通过试题分析可知:A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或促性腺激素,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A正确; 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类,B错误; C、根据反馈调节,雄性激素的变化会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有影响,C正确; D、B是雄性激素,该激素是由睾丸分泌的,D正确. 故选:B. 34.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Ac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 B.Ach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 C.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D.Ach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穿过了两层膜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A、由图可知Ach与其受体结合,导致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A正确; B、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是蛋白质和糖类组成,B正确; C、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属于细胞分泌物,而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参与分泌物的形成,C正确; D、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不需要经过膜结构,D错误. 故选:D. 35.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 ) 分泌细胞分泌物靶细胞. 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 B.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 C.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性腺细胞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是不同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和引起的生理效应,根据题图和选项内容梳理相关的过程,分析解答. 【解答】解: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原因是因为靶细胞膜上有受体蛋白,A错误; B、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为肝脏细胞,B错误; C、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分泌物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所以靶细胞可能是垂体,C正确; D、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分泌物可以是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的靶细胞是性腺细胞,D错误. 故选:C. 36.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皮肤表皮细胞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O2 B.呼吸酶、载体蛋白、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神经递质小泡存在于内环境中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皮肤表皮细胞不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02,需从内环境中吸收,A错误; B、呼吸酶、载体蛋白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抗体、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达到相对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C错误; D、神经递质小泡位于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B. 37.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②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⑥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的总结,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能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液内的反应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解答】解: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①正确;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②错误;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发生在组织液内,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④错误;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⑤错误; ⑥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消化道内的液体不是体液,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⑥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⑥中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①③⑥. 故选:D. 38.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甲为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 C.在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剌激a不会有感觉,肌肉也不能收缩 D.乙中的X为传出神经 【考点】突触的结构;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甲可知,①的轴突末端,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图乙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图,X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b 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e代表突触的位置,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答】解:A、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正确; B、甲图为图乙中结构e的局部放大图象,B正确; C、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不会有感觉,肌肉也不能收缩,C正确; 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D错误. 故选:D. 39.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刚宰杀的家兔探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3号瓶、4号瓶、5号瓶对比说明甲状腺激素和下丘脑影响TSH的分泌 B.2号瓶和5号瓶对比说明垂体对下丘脑分泌TSH有促进作用 C.1号瓶、2号瓶、3号瓶对比说明TSH是由垂体分泌的 D.3号瓶、4号瓶对比可知,甲状腺激素对TSH的分泌有抑制作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动物的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 过多会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反之,则促进相关激素的分泌. 【解答】解:A、据图分析:3号瓶、4号瓶和5号瓶对比说明甲状腺激素和下丘脑是影响TSH分泌的因素,A正确; B、3号瓶和5号瓶对比说明下丘脑促进垂体分泌TSH,B错误; C、由图可知,只有培养液或下丘脑时没有TSH的生成,而只有垂体时有较多的TSH生成,说明TSH是垂体分泌的,C正确; D、3号瓶和4号瓶对比说明,甲状腺激素对TSH的分泌有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B. 40.关于脊椎动物和人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C.摘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将减少 D.激素都能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解答】解: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肌糖原不能再转化为血糖,A错误; 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B正确; C、小白鼠的垂体摘除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C错误; D、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41.霍乱弧菌毒素由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有毒性,B亚单位无毒性但能特异地识别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使A亚单位进入细胞,导致肠黏膜细胞分泌功能亢进,使大量的K+、Na+、HCO3﹣、水等进入肠腔而发生剧烈吐泻、代谢性酸中毒,甚至休克或死亡. (1)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蛋白质(糖蛋白) . (2)制备疫苗时应选择霍乱弧菌毒素的 B (填“A”或B)亚单位.抗原进入机体后,B淋巴细胞能在T细胞分泌 淋巴因子 的刺激下增殖分化.被霍孔弧菌感染过的机体一般不会再次患病,是由于体内具有 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 (3)根据题干信息,霍乱弧菌毒素能导致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其原因是 大量的HCO3﹣分泌到细胞外,导致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无法被缓冲对中和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1)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根据题干可知,制备疫苗时应选择霍乱弧菌毒素的B亚单位.抗原进入机体后,B淋巴细胞能在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被霍孔弧菌感染过的机体一般不会再次患病,是由于体内具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3)根据题干信息,霍乱弧菌毒素能导致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其原因是大量的HCO3﹣分泌到细胞外,导致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无法被缓冲对中和. 故答案为: (1)蛋白质(糖蛋白) (2)B 淋巴因子 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3)大量的HCO3﹣分泌到细胞外,导致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无法被缓冲对中和 42.图中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 f、Y (填字母,缺一不可). (2)在物质f的作用下, c (填字母)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进而发生免疫效应,d细胞中合成、分泌物质Y直接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 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缺一不可). (3)图中的 e (填字母)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且此类细胞还能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的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这些细胞死亡的方式称为 细胞凋亡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图中表示特异性免疫过程,其中a表示T细胞、b表示吞噬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效应T细胞、f表示淋巴因子、k表示记忆细胞、Y表示抗体;m表示胸腺,n表示骨髓. 【解答】解:(1)图1表示特异性免疫过程,属于第三道防线;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2)图1中f表示淋巴因子,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除把抗原呈递给c即B细胞外,还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Y表示抗体,为分泌蛋白,直接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3)效应T细胞不但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还能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这些细胞死亡的方式属于细胞凋亡. 故答案为: (1)f、Y (2)c 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3)e 细胞凋亡 43.如图是肝细胞中所进行有关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组织液 . (2)完成⑤和⑧的场所分别是 细胞质基质 和 线粒体 .请你写出有氧呼吸第阶段的反应式 . (3)在肝细胞A中,促进①过程的激素是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1、据图分析,①表示肝糖原的分级,②表示脂肪转化成葡萄糖,③过程是通过氨基转换作用丙酮酸形成丙氨酸的过程,④表示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⑤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⑥表示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⑦过程是合成脂蛋白的过程,⑧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⑨葡萄糖转化成脂肪,⑩表示合成肝糖原. 2、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3、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1)组织液是肝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2)⑤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⑧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有氧呼吸的反应式为: (3)肝细胞A中肝糖原水解形成葡萄糖的过程使得血糖浓度升高,相关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故答案为: (1)组织液 (2)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3)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44.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 (1)在饥饿时,如果X是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这一变化主要是通过 肝糖原 的分解等过程实现的.如果胰岛B细胞受损,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含量减少,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 吸收、利用和储存 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 (2)如果X是抗利尿激素,c﹣d时段, 肾小管和集合管 细胞对水的重吸收会加强. (3)如果X是人体血浆中的CO2,c﹣d时段,人的呼吸强度会 加强 ,参与该过程调节的方式是 体液调节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血糖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二氧化碳引起呼吸作用的调节过程存在神经和体液调节. 【解答】解:(1)如果X是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肝糖原的分解,肌糖原不能分解.如果胰岛B细胞受损,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含量减少,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 (2)如果X是抗利尿激素,c→d时段表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如果X是CO2,c→d段时,CO2浓度增大,呼吸作用增强,CO2作为化学物质参与调节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最终使呼吸作用增强,呼吸频率增加则肯定有神经调节的参与,因此整个过程存在神经和体液调节. 故答案为: (1)肝糖原 吸收、利用和储存 (2)肾小管和集合管 (3)加强 体液调节 2016年11月24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