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5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联考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6分) 1.下列试管中,能产生大量气泡的是( ) A. B. C. D. 2.如图为“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的用具,其中黑白小球分别代表的是( ) A.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B.雌配子和雄配子 C.雌性生殖器官和雄性生殖器官 D.含不同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 3.下列关于唾液粉酶催化淀粉的反应,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唾液淀粉酶与底物结合,酶的形状不会发生改变,但可以使底物变化而分解 B.唾液淀粉酶与底物结合,酶的形状发生改变,形成酶﹣淀粉复合物 C.酶在作用的过程中形状会发生变化,但反应过程中游离酶的数量不发生变化 D.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的分解,根本原因是淀粉和蔗糖两种底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的不同 4.在信使RNA分子结构中,相邻的碱基G与C之间是通过什么结构连接而成的( ) A.氢键 B.﹣脱氧核糖﹣磷酸基﹣脱氧核糖﹣ C.﹣核糖﹣磷酸基﹣核糖﹣ D.﹣磷酸基﹣核糖﹣磷酸基﹣ 5.如图为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图示的变异类型为( ) A.缺失 B.重复 C.易位 D.倒位 6.科学家利用辐射的方法,诱发家蚕卵色基因片段转移,使ZW卵和不带卵色基因的ZZ卵有区别,以期早淘汰雌蚕。这种诱种方法所涉及的变异类型属于(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畸变 D.基因工程 7.以下关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S期染色体复制,核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 B.前期核膜解体形成的小泡在有丝分裂整个过程中几乎都可看到 C.中期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最便于观察 D.后期或末期细胞在“赤道面”上形成环沟 8.某豌豆种群中,亲代AA个体占40%,aa个体占20%.则自然条件下,亲代a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40% 和16% B.50% 和26% C.40% 和30% D.50% 和16% 9.下列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结构特点的是( ) A.CO2进入叶肉细胞 B.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C.突触传递 D.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10.人和动物体内的代谢终产物CO2形成的场所是( ) A.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B.内环境 C.线粒体 D.细胞溶胶 11.下列关于发生在人体骨骼肌细胞中ATP﹣ADP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ATP的合成的能量来自于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B.ATP水解所产生的能量用于吸能反应,如肌肉收缩 C.ADP和磷酸脱水合成ATP,形成水的部位可以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D.人体肌纤维细胞溶胶中产生ATP的过程可能伴随着二氧化碳的产生 12.如图四幅图表示的意义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组成多肽链的氨基酸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 B.丁图中共有三条肽链,它们之间相连接的键叫做肽键 C.丁图表示组成蛋白质分子的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D.图中每一条肽链都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 13.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过程①和④ B.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C.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D.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H],过程③消耗[H] 14.如图是新鲜菠菜叶中的光合色素纸层析的结果,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能够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的色素位于色素带①② B.色素带③④是含镁的有机分子 C.纸层析的原理是光合色素易溶于95%乙醇 D.色素带①②是仅由碳氢链组成的分子 15.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卡尔文循环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RuBP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的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类囊体膜上 B.3﹣磷酸甘酸转变成三碳糖磷酸的过程需要NADPH提供氢和ATP提供磷酸基团 C.三碳糖磷酸运至叶绿体外合成淀粉,并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位 D.三碳糖转化成五碳糖的过程发生的场所是在类囊体薄膜 16.下列关于探索核酸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证实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来源 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DNA赋予了生物遗传特性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含RNA的生物中,RNA是遗传物质 17.甲乙丙丁为某高等动物卵巢内的4个细胞,如图为这些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内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B.乙细胞内有2N条姐妹染色单体 C.丙细胞内有2条X染色体 D.丁细胞可能是初级卵母细胞 18.下列关于遗传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杂交育种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C.杂合的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和花药离体培养,将获得纯合的二倍体 D.将西瓜二倍体花粉传到四倍体植株雌花上,结出的果实为三倍体无籽西瓜 19.下列有关孟德尔的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在花粉未成熟前对母本进行去雄并套袋 B.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时,发现F2的分离比都记类似的 C.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主要假设是:F1产生配子时,两个不同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D.因为假说能圆满解释F1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现象,因此假说成立 20.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RNA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酶(如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βR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QβRNA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过程 B.QβRNA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的过程 C.一条QβRNA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 D.QβRNA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 21.果蝇的棒眼与圆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A、a表示),长翅与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现有一对圆眼长輝果蝇交配得到的子代比例如表所示,没有基因突变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圆眼长翅 圆眼残翅 棒眼长翅 棒眼残翅 雄蝇 雌蝇 0 0 A.圆眼为显性性状,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子代圆眼残翅雌蝇中,纯合子占 C.子代长翅雌蝇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能存活 D.若子代出现XXY的残翅棒眼果蝇,则与母本减数分裂MⅡ期异常有关 22.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生物的进化 B.同地物种的形成不可能在一次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 C.基因突变会影响基因频率的改变并决定进化方向 D.北京巴儿狗、德国猎犬、澳洲牧羊犬等犬类多样性反映了物种的多样性 23.男性体细胞中的1对性染色体为异型(XY),在男性下列细胞中一定存在1对同型性染色体(XX或YY)的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初级精母细胞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次级精母细胞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 24.下列以洋葱为材料的实验现象与实际观察不符合的是( ) A.鳞茎外表皮细胞经30%蔗糖溶液处理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颜色加深 B.根尖分生区经龙胆紫染色后,能观察到染色体 C.质壁分离实验时调小光圈,能观察到鳞茎表皮细胞中透明的细胞核 D.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可观察到有丝分裂,伸长区可观察到细胞核、叶绿体 25.下列有关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但细胞周期长短相同 B.同一生物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相同,但G1、S、G2和M期长短不同 C.若在G2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有丝分裂前期每个染色体仍含有2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的相同 D.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一条染色体分裂形成2条染色单体 26.如图是研究某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相关实验的结果,其中Rubisco酶系催化CO2与RuBP结合生成三碳酸的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据图可知,CO2浓度对该植物还原糖含量的影响不如光照强度影响显著 B.气孔开度直接影响叶片的水分散失,说明该植物在低浓度CO2条件下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C.Rubisco酶催化CO2与RuBP结合生成三碳酸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NADPH的能量 D.该植物在叶绿体内合成的三碳糖可在叶绿体外进一步转变成蔗糖,并转移至其他器官 27.如图为一遗传谱系,其中斜线表示红绿色盲,空白表示正常,灰色表示未知,ABO表示血型,圆圈为女性,方型为男性。又ABO血型系统有三个主要的等位基因IA、IB和i,IA和IB对i均为显性.造成红绿色盲的基因g为隐性,其正常的等位基因为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的血型基因型为IBi B.甲的红绿色盲基因型为XGXg C.乙为红绿色盲的机率为 D.丙为O型且又有红绿色盲的机率为 28.据调查,某地有一男子存在染色体异常核型,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发生三条染色体会配对在一起,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在分离时,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移向一极,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另一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染色体配对的细胞 B.图中所示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的畸变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6种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产生正常后代的概率为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44分) 29.如图为光合作用模式图,①~③表示叶绿体各部分结构,A、B、C、D、E、F表示参与光合作用的物质。 (1)图甲所示的结构是 ,转化光能的分子位于图甲中的(填图中编号)。 (2)光波长主要通过影响图乙中的反应 (反应Ⅰ或Ⅱ)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图乙中反应Ⅱ发生在图甲中的 (填图中编号)。 (3)图乙中的,D是 ,卡尔文循环是指 的一系列反应。卡尔文循环产生的三碳糖磷酸在叶绿体内作为合成 的原料。 30.根据每个细胞核中DNA相对含量的不同,将某高等哺乳动物精巢中连续增殖的精原细胞分为A、B、C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一所示;将精巢中参与配子形成过程的细胞分为D、E、F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二所示;根据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绘制曲线,如图三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B组细胞位于图三中的 段,属于间期的 期,C组细胞并 (位于、不位于、不都位于)图三的乙~丙段。 (2)图二中,属于精细胞的是 组表示的细胞,E组细胞的名称是 。 (3)图三中,丙→丁变化的时期是 。 31.如图表示某两性花植物花色形成的遗传机理,该植物的花瓣有白色、紫色、红色、粉红色四种。图中字母表示控制对应过程所需的基因,基因A对a完全显性。基因B能降低色素的含量,BB与Bb所起的作用不同。 (1)从基因结构上分析,基因A与B的根本区别是 。 (2)从图可以看出基因和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生物的某种性状可以由 决定。 (3)现将某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所得Fl 全为红花,则亲本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 ,F1自交,则F2中白花:紫花:红花:粉红花= ,F2粉红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 (4)现有红色AABbb( 2n+l)三体的植物,与白色aabb的植物杂交,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其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遗传图解需写出配子及比例)。 . 32.某学生欲观测果蝇控制某种酶合成的基因X对于细菌A的反应,因此将果蝇分成二组,其中一组注射磷酸缓冲生理食盐水(PBS),另一组则注射PBS加上细菌A。在适当时间点采取样本进行基因X的表达量分析,结果如图甲所示。该生又在第二次的实验中,利用一群野生型(具有正常X基因)及基因X缺陷型的果蝇,分析感染细菌A后1至6天期间所造成的死亡率,结果如图乙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学生在所有实验中皆包含只注射PBS的组别,其作用在于 。 (2)根据图甲结果,说明细菌A对于基因X表达量具有 (促进、抑制)作用。推测果蝇中酶X量增加的原因是:细菌A促进了基因X表达过程中的 或 过程.与原核基因表达过程不同,真核基因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核基因转录而来的RNA 产物在 (填场所名称)经过加工才能成为 . (3)依据图乙结果,推测基因X及其控制合成的酶的可能的功能为 。 (4)如果要利用题干中野生型(具有正常X基因)及基因X缺陷型的果蝇(雌雄均有)进行实验,以确定X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上还是X染色体上,可采用的方法是 ,如果 ,说明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33.已知酶X可催化细菌A细胞壁中某种物质的分解,其作用受到条件如温度、酸碱度以及底物浓度改变的影响,当它与底物结合时,会催化底物进行化学反应。图中的实线甲代表酶X在某温度与某酸碱度下,进行催化作用所得到的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当达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图中的),所需的底物浓度为1mM,而达最大反应速率所需的底物浓度是2mM。请回答下列各小题。 (1)在此酶与底物的反应系统中加入某化学物质,使反应曲线向右移动如虚线乙所示。试问所加化学物质对此反应速率的作用是 .在某温度与某酸碱度下,要提升最大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2)改变哪些因素,可以使图中实线甲向左移动至细线丙? (至少答出两项) 34.观察植物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时,有的溶液在发生质壁分离后还能自动复原,如KNO3溶液。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对质壁分离所需的时间有何影响NaCl液能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哪一种离子在起作用?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某同学对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进行探究。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数据,完善实验思路,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分析。 实验材料:新鲜紫色洋葱鳞片叶 实验器具: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等 实验试剂:KNO3溶液(5%、10%、15%、20%),KCl(5%、10%、15%、20%),NaNO3(5%、10%、15%、20%),NaCl(5%、10%、15%、20%). (1)实验思路: ①制作 ,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初始形态. ②分别将不同浓度的各种溶液滴加到临时装片上, . ③从 开始计时,到细胞出现 为止,记录 . ④观察各组洋葱细胞 ,记录分析数据. (2)实验结果: 溶液类型 观察指标 溶液浓度 5% 10% 15% 20% KNO3 质壁分离时间(秒) 126 98 70 43 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情况 能 能 能 能 KCl 质壁分离时间 130 105 72 45 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情况 不能 不能 不能 不能 NaNO3 质壁分离时间 131 102 70 40 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情况 能 能 能 能 NaCl 质壁分离时间 145 105 81 53 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情况 不能 不能 不能 不能 (3)实验结论: (4)实验分析:从细胞膜成分和功能的角度考虑,NaCl溶液不能引起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而KNO3溶液能引起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原因是 。 2016-2017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联考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6分) 1.下列试管中,能产生大量气泡的是( ) A. B. C. D.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4、蛋白质可以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解答】解:A、过氧化氢在常温,没有酶的情况下可以少量分解,产生少量气泡,A错误; B、新鲜猪肝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大量气泡,B正确; C、高温使酶失活,高温处理过的猪肝研磨液内的氧化氢酶失活,不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C错误; D、酶具有专一性,淀粉酶不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D错误. 故选:B. 2.如图为“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的用具,其中黑白小球分别代表的是( ) A.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B.雌配子和雄配子 C.雌性生殖器官和雄性生殖器官 D.含不同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 【考点】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分析】根据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a),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解答】解:AB、黑白小球分别代表含不同基因的雌雄配子,AB错误; C、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C错误; D、两小桶内的黑白小球代表含不同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D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唾液粉酶催化淀粉的反应,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唾液淀粉酶与底物结合,酶的形状不会发生改变,但可以使底物变化而分解 B.唾液淀粉酶与底物结合,酶的形状发生改变,形成酶﹣淀粉复合物 C.酶在作用的过程中形状会发生变化,但反应过程中游离酶的数量不发生变化 D.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的分解,根本原因是淀粉和蔗糖两种底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的不同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解答】解:A、唾液淀粉酶与底物(淀粉)结合形成淀粉酶﹣淀粉复合物的过程中,淀粉酶的形状会发生改变,A错误; B、由以上A的分析知,B正确; C、酶在作用的过程中会因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而发生形状变化,其反应过程中游离酶的数量会减少,C错误; D、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的分解,根本原因是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而淀粉是多糖中的一种、其单体是葡萄糖,蔗糖是二糖中的一种、其单体是葡萄糖和果糖,D错误. 故选:B. 4.在信使RNA分子结构中,相邻的碱基G与C之间是通过什么结构连接而成的( ) A.氢键 B.﹣脱氧核糖﹣磷酸基﹣脱氧核糖﹣ C.﹣核糖﹣磷酸基﹣核糖﹣ D.﹣磷酸基﹣核糖﹣磷酸基﹣ 【考点】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 【分析】本题是考查RNA的组成与结构,回忆RNA的基本单位和连接方式,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RNA是由四种核糖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核糖核苷酸链,核苷酸之间 【解答】解:RNA是由四种核糖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核糖核苷酸链,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是一个核糖核苷酸的磷酸与另一个核糖核苷酸的核糖脱去1分子水形成磷酸二酯键连接,因此在信使RNA分子结构中,相邻的碱基G与C之间是通过﹣核糖﹣磷酸基﹣核糖﹣连接. 故选:C. 5.如图为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图示的变异类型为( ) A.缺失 B.重复 C.易位 D.倒位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结构变异包括: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解答】解:图示变异类型形成的染色体中基因a和基因gh的位置发生了颠倒,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 故选:D. 6.科学家利用辐射的方法,诱发家蚕卵色基因片段转移,使ZW卵和不带卵色基因的ZZ卵有区别,以期早淘汰雌蚕。这种诱种方法所涉及的变异类型属于(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畸变 D.基因工程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利用辐射的方法诱发常染色体上带有卵色基因的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使ZW卵和不带卵色基因的ZZ卵有所区别,由于常染色体与W染色体是非同源染色体,所以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故选:C. 7.以下关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S期染色体复制,核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 B.前期核膜解体形成的小泡在有丝分裂整个过程中几乎都可看到 C.中期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最便于观察 D.后期或末期细胞在“赤道面”上形成环沟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动物、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高等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末期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子细胞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解答】解:A、S期染色体复制,核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出现染色单体,A正确; B、前期核膜解体形成的小泡在有丝分裂整个过程中几乎都可看到,B正确; C、分裂中期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此时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淸晰,规则地排列在赤道板上,C正确; D、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末期时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而后期或末期细胞在“赤道面”上形成环发生在动物细胞中,D错误. 故选:D. 8.某豌豆种群中,亲代AA个体占40%,aa个体占20%.则自然条件下,亲代a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40% 和16% B.50% 和26% C.40% 和30% D.50% 和16%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解答】解:某豌豆种群中,亲代AA个体占40%,aa个体占20%,则Aa个体占40%,则自然条件下,亲代a的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Aa基因型频率=20%+×40%=40%.自然条件下豌豆是自花闭花传粉的,Aa自交后代为AA:Aa:aa=1:2:1,因此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20%+×40%=30%. 故选:C. 9.下列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结构特点的是( ) A.CO2进入叶肉细胞 B.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C.突触传递 D.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分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胞吐和胞吞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个功能特点. 【解答】解:A、CO2进入叶肉细胞属于自由扩散,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不能体现流动性,A错误; B、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质的分裂过程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属于胞吐,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层收缩,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A. 10.人和动物体内的代谢终产物CO2形成的场所是( ) A.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B.内环境 C.线粒体 D.细胞溶胶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呼吸作用的过程: (1)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 (线粒体基质) ③24[H]+6O212H2O+能量 (线粒体内膜) (2)无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2酒精+2CO2 (细胞质基质) 或C6H12O62乳酸+能量 (细胞质基质) 【解答】解:人体内代谢终产物CO2的产生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终产物只有乳酸. A、细胞溶胶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不产生二氧化碳,人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 B、人和动物体内的代谢终产物CO2形成的场所是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B错误; C、人体内代谢终产物CO2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C正确; D、细胞溶胶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不产生二氧化碳,人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关于发生在人体骨骼肌细胞中ATP﹣ADP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ATP的合成的能量来自于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B.ATP水解所产生的能量用于吸能反应,如肌肉收缩 C.ADP和磷酸脱水合成ATP,形成水的部位可以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D.人体肌纤维细胞溶胶中产生ATP的过程可能伴随着二氧化碳的产生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解答】解:A、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ATP的合成的能量来自于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A正确; B、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ATP水解所产生的能量用于吸能反应,如肌肉收缩,B正确; C、ADP和磷酸脱水合成ATP,形成水的部位可以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C正确; D、人体肌纤维细胞溶胶中产生ATP的过程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过程,无二氧化碳的产生,D错误. 故选:D. 12.如图四幅图表示的意义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组成多肽链的氨基酸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 B.丁图中共有三条肽链,它们之间相连接的键叫做肽键 C.丁图表示组成蛋白质分子的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D.图中每一条肽链都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 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解答】解:A、甲图中的两条肽链分别由4个和5个相同的氨基酸组成、表示组成肽链的氨基酸数目不同,乙图中的两条肽链分别由4个相同的氨基酸组成和另外一种4个相同的氨基酸组成、表示组成肽链的氨基酸种类不同,丙图中的两条肽链均由4个(2种,每种各2个)氨基酸组成,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组成肽链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A正确; B、丁图中共有三条肽链,它们之间相连接的键叫做二硫键,B错误; C、丁图表示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也不同,C正确; D、肽链中至少含有的游离的氨基数=肽链数,D正确. 故选:B. 13.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过程①和④ B.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C.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D.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H],过程③消耗[H] 【考点】糖类代谢. 【分析】本题应从题图入手,熟练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区别是本题解题的关键.图中①②表示有氧呼吸,①③表示无氧呼吸中的乳酸发酵,①④表示无氧呼吸中的酒精发酵. 【解答】解:A、大多数植物无氧呼吸能够产生酒精,少数植物器官如马铃薯块茎和甜菜块根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A正确; B、①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三两个阶段,细胞质基质中只能发生过程①,过程②发生在线粒体中,B错误; C、过程①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二、三两个阶段,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能量最多,C正确; D、乳酸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又将丙酮酸和[H]生成了乳酸,D正确. 故选:B. 14.如图是新鲜菠菜叶中的光合色素纸层析的结果,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能够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的色素位于色素带①② B.色素带③④是含镁的有机分子 C.纸层析的原理是光合色素易溶于95%乙醇 D.色素带①②是仅由碳氢链组成的分子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分离色素原理是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叶绿素分离实验的结果是: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所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 【解答】解:A、①②叶绿素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A正确; B、色素带①②是含镁的有机分,B错误; C、纸层析的原理是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导致其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光合色素提取的原理是光合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无水乙醇,C错误; D、①②色素带对应的色素分子是叶绿素,含有C、H、O、N和Mg元素组成,D错误. 故选:A. 15.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卡尔文循环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RuBP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的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类囊体膜上 B.3﹣磷酸甘酸转变成三碳糖磷酸的过程需要NADPH提供氢和ATP提供磷酸基团 C.三碳糖磷酸运至叶绿体外合成淀粉,并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位 D.三碳糖转化成五碳糖的过程发生的场所是在类囊体薄膜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卡尔文循环是光合作用中碳反应的一部分.反应场所为叶绿体内的基质.循环可分为三个阶段:羧化、还原和二磷酸核酮糖的再生.大部分植物会将吸收到的一分子二氧化碳通过一种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作用整合到一个五碳糖分子1,5﹣二磷酸核酮糖(RuBP)的第二位碳原子上.此过程称为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一步反应的意义是,把原本并不活泼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使之随后能被还原.但这种六碳化合物极不稳定,会立刻分解为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后者在光反应中生成的NADPH+H还原,此过程需要消耗ATP,产物是3﹣磷酸丙糖.后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一个碳原子将会被用于合成葡萄糖而离开循环.剩下的五个碳原子经一系列变化,最后再生成一个1,5﹣二磷酸核酮糖,循环重新开始.循环运行六次,生成一分子的葡萄糖. 【解答】解:A、RuBP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的过程发生的场所叶绿体基质中,A错误; B、3﹣磷酸甘油酸在光反应中生成的NADPH+H还原,此过程需要消耗ATP,产物是3﹣磷酸丙糖,B正确; C、三碳糖磷酸运至叶绿体外合成蔗糖,并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位,C错误; D、三碳糖转化成五碳糖的过程发生的场所是在叶绿体基质,D错误. 故选:B. 16.下列关于探索核酸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证实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来源 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DNA赋予了生物遗传特性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含RNA的生物中,RNA是遗传物质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解: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证实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来源,A正确; 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DNA赋予了生物遗传特性,B正确;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C正确; D、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不能证明含RNA的生物中,R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D. 17.甲乙丙丁为某高等动物卵巢内的4个细胞,如图为这些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内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B.乙细胞内有2N条姐妹染色单体 C.丙细胞内有2条X染色体 D.丁细胞可能是初级卵母细胞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甲中同源染色体对数及染色体组数都与正常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乙种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组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组数是体细胞的一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丁中同源染色体数目与染色体组数目都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解答】解:A、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能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 B、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细胞中不含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 C、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C错误; D、丁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可能为初级卵母细胞,D错误. 故选:A. 18.下列关于遗传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杂交育种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C.杂合的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和花药离体培养,将获得纯合的二倍体 D.将西瓜二倍体花粉传到四倍体植株雌花上,结出的果实为三倍体无籽西瓜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四种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解答】解: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B正确; C、假设相关基因为A、a,则杂合的二倍体水稻的基因型为Aa,其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基因型为AAaa,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将获得单倍体,基因型为AA或Aa或aa,C错误; D、将西瓜二倍体花粉传到四倍体植株雌花上,结出的果实为四倍体有籽西瓜,该西瓜的种子种下去长出的植株才结三倍体无籽西瓜,D错误. 故选:ACD. 19.下列有关孟德尔的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在花粉未成熟前对母本进行去雄并套袋 B.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时,发现F2的分离比都记类似的 C.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主要假设是:F1产生配子时,两个不同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D.因为假说能圆满解释F1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现象,因此假说成立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1、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2、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解答】解:A、进行杂交实验时,需在母本花粉未成熟时去雄套袋,带发育成熟时,授予父本的花粉,A正确; B、孟德尔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时,发现F2的分离比都是类似的3:1,B正确; C、孟德尔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中提出的解释实验现象的“假说”是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随配子遗传给后代,C正确; D、假说能解释F1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原因,但若证明假说成立,还需通过测交实验验证,D错误. 故选:D. 20.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RNA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酶(如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βR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QβRNA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过程 B.QβRNA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的过程 C.一条QβRNA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 D.QβRNA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RNA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酶的示意图.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且可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即+RNA),复制时直接以RNA为模板进行复制:先以+RNA为模板合成﹣RNA,此时正负链之间是结合在一起的(即双链RNA形式),再以双链中的﹣RNA为模板合成新的+RNA. 【解答】解:AB、由题意知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且可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即+RNA),不含逆转录酶,复制时直接以RNA为模板进行复制:先以+RNA为模板合成﹣RNA,此时正负链之间是结合在一起的(即双链RNA形式),再以双链中的﹣RNA为模板合成新的+RNA,A错误,B正确; C、由图可知,一条模板可翻译多条肽链,C错误; D、由题意知,QβRNA可直接翻译出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21.果蝇的棒眼与圆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A、a表示),长翅与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现有一对圆眼长輝果蝇交配得到的子代比例如表所示,没有基因突变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圆眼长翅 圆眼残翅 棒眼长翅 棒眼残翅 雄蝇 雌蝇 0 0 A.圆眼为显性性状,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子代圆眼残翅雌蝇中,纯合子占 C.子代长翅雌蝇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能存活 D.若子代出现XXY的残翅棒眼果蝇,则与母本减数分裂MⅡ期异常有关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分析表格:圆眼与圆眼杂交子代出现棒眼,则圆眼为显性性状,棒眼为隐性性状,长翅与长翅杂交子代出现残翅,则残翅为隐性性状.子代中圆眼与棒眼的表现型比例雌雄不同,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为伴X染色体遗传. 【解答】解:A、圆眼与圆眼杂交子代出现棒眼,则圆眼为显性性状,棒眼为隐性性状,长翅与长翅杂交子代出现残翅,则残翅为隐性性状.子代中圆眼与棒眼的表现型比例雌雄不同,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为伴X染色体遗传,A错误; B、后代雄果蝇的性状分离比是3:1:3:1,说明两对基因型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长翅与残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判断亲本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因此F代中圆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XAXA 和bbXAXa,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1/2,B错误; C、子代中雌性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比例应为(1BBXaXa+1BBXAXa+2BbXAXA+2BbXAXa):(1bbXAXA+1bbXAXa)=6:2,而实际比例是5:2,因此可判定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 的个体死亡,即BB有一半死亡,C错误; D、若子代出现XXY的残翅棒眼果蝇,基因型为bbXaXaY,说明母本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D正确. 故选:D. 22.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生物的进化 B.同地物种的形成不可能在一次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 C.基因突变会影响基因频率的改变并决定进化方向 D.北京巴儿狗、德国猎犬、澳洲牧羊犬等犬类多样性反映了物种的多样性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行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只要基因频率改变,就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A正确; B、同地新物种形成可能在一次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B错误; C、基因突变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C错误; D、北京巴儿狗、德国猎犬、澳洲牧羊犬等犬类属于同一物种,多样性反映了遗传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A. 23.男性体细胞中的1对性染色体为异型(XY),在男性下列细胞中一定存在1对同型性染色体(XX或YY)的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初级精母细胞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次级精母细胞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男性体细胞中的一对性染色体XY为异型,在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已经复制完成,但细胞还没有分裂,所以染色体仍然为XY;其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着丝点没有分裂时,染色体仍然为XY;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就变成了XX和YY了. 【解答】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一对性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仍为XY,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一对性染色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但仍在一个细胞中,为XY,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次级精母细胞,着丝点没有分裂,XX或YY共用一个着丝点,即仍为一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C错误;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XX或YY染色体,并向细胞两极移动,但细胞没有分成两个,所以细胞中一定存在1对同型性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24.下列以洋葱为材料的实验现象与实际观察不符合的是( ) A.鳞茎外表皮细胞经30%蔗糖溶液处理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颜色加深 B.根尖分生区经龙胆紫染色后,能观察到染色体 C.质壁分离实验时调小光圈,能观察到鳞茎表皮细胞中透明的细胞核 D.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可观察到有丝分裂,伸长区可观察到细胞核、叶绿体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1、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2、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时,若所观察的颜色浅,应该调暗视野,否则调亮视野. 【解答】解:A、鳞茎外表皮细胞经30%蔗糖溶液处理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失水,因此液泡颜色加深,A正确; B、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旺盛,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出现染色体,因此经龙胆紫染色后,能观察到染色体,B正确; C、质壁分离实验时调小光圈,使视野变暗,这样能观察到鳞茎表皮细胞中透明的细胞核,C正确; D、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不含叶绿体,D错误. 故选:D. 25.下列有关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但细胞周期长短相同 B.同一生物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相同,但G1、S、G2和M期长短不同 C.若在G2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有丝分裂前期每个染色体仍含有2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的相同 D.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一条染色体分裂形成2条染色单体 【考点】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其细胞周期长短也不相同,A错误; B、同一生物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不完全相同,所以G1、S、G2和M期长短也不同,B错误; C、若在G2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由于DNA合成在G2 期之前的S,所以有丝分裂前期每个染色体仍含有2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的相同,C正确; D、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单体消失,一条染色体分裂形成2条子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26.如图是研究某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相关实验的结果,其中Rubisco酶系催化CO2与RuBP结合生成三碳酸的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据图可知,CO2浓度对该植物还原糖含量的影响不如光照强度影响显著 B.气孔开度直接影响叶片的水分散失,说明该植物在低浓度CO2条件下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C.Rubisco酶催化CO2与RuBP结合生成三碳酸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NADPH的能量 D.该植物在叶绿体内合成的三碳糖可在叶绿体外进一步转变成蔗糖,并转移至其他器官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本题题图为解答本题的切入点.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浓度的CO2 浓度条件下,测定了还原糖浓度、气孔开度和Rubisco酶的相对含量,可以看出实验的自变量为CO2浓度.高CO2浓度条件下还原糖含量最高;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气孔开度最大;高CO2浓度条件下Rubisco酶的活性相对最强. 【解答】解:A、据图可知,无法得出CO2浓度对该植物还原糖含量的影响不如光照强度影响显著,A错误; B、较高CO2浓度下植物的气孔开放度降低,能减少水分蒸腾,有利于度过干旱环境,B错误; C、Rubisco酶催化光合作用中CO2的固定过程,不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NADPH的能量,C错误; D、该植物在叶绿体内合成的三碳糖可在叶绿体外进一步转变成蔗糖,并转移至其他器官,D正确. 故选:D. 27.如图为一遗传谱系,其中斜线表示红绿色盲,空白表示正常,灰色表示未知,ABO表示血型,圆圈为女性,方型为男性。又ABO血型系统有三个主要的等位基因IA、IB和i,IA和IB对i均为显性.造成红绿色盲的基因g为隐性,其正常的等位基因为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的血型基因型为IBi B.甲的红绿色盲基因型为XGXg C.乙为红绿色盲的机率为 D.丙为O型且又有红绿色盲的机率为 【考点】伴性遗传;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人类的ABO血型是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 为并显性关系,即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A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AIA和IAi,B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BIB和IBi,AB型为IAIB,O型为ii. 【解答】解:A、由于甲的后代出现了B型和O型的血型,而其丈夫是A型血型,所以甲的血型基因型为IBi,A正确; B.由于甲的后代出现了色盲女儿,所以甲的红绿色盲基因型为XGXg,B正确; C.乙的父亲正常,所以不可能为红绿色盲患者,C错误; D.由于丙的妹妹是AB型,所以乙的血型为A型IAi(其父亲为O型);根据图示可判断丙的父亲为IBi;又丙的弟弟患色盲,所以乙的基因型为IAiXGXg,因此,丙为O型且又有红绿色盲的机率为×=,D正确. 故选:C. 28.据调查,某地有一男子存在染色体异常核型,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发生三条染色体会配对在一起,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在分离时,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移向一极,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另一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染色体配对的细胞 B.图中所示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的畸变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6种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产生正常后代的概率为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时,还丢失了一小段染色体,是染色体变异;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应该产生14号和21号、异常、14号和异常、21 号、14号、异常和21号六种精子. 【解答】解:A、观察染色体数目最佳时期应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A错误; B、图1所示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畸变,B错误; C、若不考虑其他染色体,根据染色体分离的不同情况,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6种,即仅具有异常染色体、同时具有14号和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14号染色体、仅具有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21号染色体、仅具有14号染色体,C正确; D、当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正常的14号和21号两条染色体在一起时,就能产生正常的精子,因而能生育出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且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产生正常后代的概率为,D错误. 故选:C.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44分) 29.如图为光合作用模式图,①~③表示叶绿体各部分结构,A、B、C、D、E、F表示参与光合作用的物质。 (1)图甲所示的结构是 叶绿体 ,转化光能的分子位于图甲中的(填图中编号)。 (2)光波长主要通过影响图乙中的反应 反应I (反应Ⅰ或Ⅱ)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图乙中反应Ⅱ发生在图甲中的 (填图中编号)。 (3)图乙中的,D是 ATP ,卡尔文循环是指 二氧化碳还原为糖 的一系列反应。卡尔文循环产生的三碳糖磷酸在叶绿体内作为合成 淀粉、蛋白质和脂质 的原料。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由图可知,图甲为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②为基粒,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光反应,在基质中进行暗反应. 光反应和暗反应: 比较项目 光反应 暗反应 场所 基粒类囊体膜上 叶绿体的基质 条件 色素、光、酶、水、ADP 多种酶、CO2、ATP、[H] 反应产物 [H]、O2、ATP 有机物、ADP、Pi、水 物质变化 2H2O [H]+O2↑ ADP+PiATP ①CO2的固定: CO2+C52C3 ②C3的还原: (CH2O)+C5+H2O 能量变化 光能→电能→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实质 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水光解产生O2和[H] 同化CO2形成 【解答】解:(1)图甲所示的结构是叶绿体,色素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即位于图甲中的②类囊体薄膜上。 (2)光波长主要通过影响图乙中的光反应阶段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图乙中反应Ⅱ是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图甲中的叶绿体基质. (3)根据图乙中物质变化,可分析出D是ATP,卡尔文循环是指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的一系列反应。卡尔文循环产生的三碳糖磷酸在叶绿体内作为合成淀粉、蛋白质和脂质的原料。 故答案为: (1)叶绿体 ② (2)反应I ③ (3)ATP 二氧化碳还原为糖,淀粉、蛋白质和脂质 30.根据每个细胞核中DNA相对含量的不同,将某高等哺乳动物精巢中连续增殖的精原细胞分为A、B、C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一所示;将精巢中参与配子形成过程的细胞分为D、E、F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二所示;根据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绘制曲线,如图三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B组细胞位于图三中的 甲~乙 段,属于间期的 S 期,C组细胞并 不都位于 (位于、不位于、不都位于)图三的乙~丙段。 (2)图二中,属于精细胞的是 D 组表示的细胞,E组细胞的名称是 精原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 (3)图三中,丙→丁变化的时期是 有丝分裂后期或者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图一:A组细胞所含DNA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应包括处于G1期和有丝分裂末期的细胞;B组细胞所含DNA数目为2~4,应包括处于S期的细胞;C组细胞所含DNA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应包括处于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 分析图二:D组为精细胞;E组应包括精原细胞或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F组应包括处于G2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 分析图:甲乙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乙丙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丙丁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丁戊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解答】解:(1)图1中的B组细胞处于S期,对应于图三中的甲~乙段,此时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C组细胞并不都位于图三的乙~丙段. (2)图二中,D组细胞所含DNA含量为体细胞的一半,为精细胞;E组包括精原细胞和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称为精原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 (3)图三中,丙→丁变化为着丝点分裂,对应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或者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故答案为: (1)甲~乙 S 不都位于 (2)D 精原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3)有丝分裂后期或者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31.如图表示某两性花植物花色形成的遗传机理,该植物的花瓣有白色、紫色、红色、粉红色四种。图中字母表示控制对应过程所需的基因,基因A对a完全显性。基因B能降低色素的含量,BB与Bb所起的作用不同。 (1)从基因结构上分析,基因A与B的根本区别是 脱氧核苷酸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 (2)从图可以看出基因和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生物的某种性状可以由 多对基因 决定。 (3)现将某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所得Fl全为红花,则亲本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 AAbb ,F1自交,则F2中白花:紫花:红花:粉红花= 4:3:6:3 ,F2粉红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 (4)现有红色AABbb( 2n+l)三体的植物,与白色aabb的植物杂交,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其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遗传图解需写出配子及比例)。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已知基因A对a完全显性,基因B能降低色素的含量,BB与Bb所起的作用不同,结合图解可知:A_bb为紫色,A_Bb为红色、A_BB为粉红色、aa__为白色. 【解答】解:(1)基因的脱氧核苷酸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基因A与B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2)从图可以看出基因和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生物的某种性状可以由多对基因共同决定的. (3)根据题意白色aa__×紫色A_bb→红色A_Bb,所以亲本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紫花植株为AAbb,F1为AaBb.F1自交得到的F2中,白色(aaB_+aabb):紫色(A_bb):红色(A_Bb):粉红色(A_BB)=(3+1):3:6:3=4:3:6:3.其中粉红花植株中(1AABB、2AaBB)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4)红色AABbb(2n+1)可以产生2ABb、1AB、2Ab、1Abb四种配子,与aabb可以产生红色和紫色两种表现型,其遗传图解为: 故答案为: (1)脱氧核苷酸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2)多对基因 (3)AAbb 4:3:6:3 (4) 32.某学生欲观测果蝇控制某种酶合成的基因X对于细菌A的反应,因此将果蝇分成二组,其中一组注射磷酸缓冲生理食盐水(PBS),另一组则注射PBS加上细菌A。在适当时间点采取样本进行基因X的表达量分析,结果如图甲所示。该生又在第二次的实验中,利用一群野生型(具有正常X基因)及基因X缺陷型的果蝇,分析感染细菌A后1至6天期间所造成的死亡率,结果如图乙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学生在所有实验中皆包含只注射PBS的组别,其作用在于 作为对照 。 (2)根据图甲结果,说明细菌A对于基因X表达量具有 促进 (促进、抑制)作用。推测果蝇中酶X量增加的原因是:细菌A促进了基因X表达过程中的 转录 或 翻译 过程.与原核基因表达过程不同,真核基因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核基因转录而来的RNA 产物在 细胞核 (填场所名称)经过加工才能成为 成熟的mRNA . (3)依据图乙结果,推测基因X及其控制合成的酶的可能的功能为 基因X可降低感染细菌A所造成的死亡率或基因X有助于抵抗细菌A感染 。 (4)如果要利用题干中野生型(具有正常X基因)及基因X缺陷型的果蝇(雌雄均有)进行实验,以确定X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上还是X染色体上,可采用的方法是 将野生型(具有正常X基因)及基因X缺陷型的果蝇正、反交,观察子代表现型 ,如果 正反交结果相同 ,说明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考点】伴性遗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说明注射PBS加上细菌A时,基因X的表达量增大;图乙说明基因X可降低感染细菌A所造成的死亡率. 【解答】解:(1)生物实验的原则之一是对照原则.该学生在所有实验中皆包含只注射PBS的组别,其作用在于作为对照. (2)根据图甲结果,注射PBS加上细菌A时,基因X的表达量增大,说明细菌A对于基因X表达量具有促进作用。推测果蝇中酶X量增加的原因是:细菌A促进了基因X表达过程中的转录或翻译过程.与原核基因表达过程不同,真核基因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核基因转录而来的RNA产物在细胞核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 (3)依据图乙结果,野生型即具有正常X基因的果蝇死亡率明显低于基因X缺陷型的果蝇,因而可推测基因X及其控制合成的酶的功能可能是基因X可降低感染细菌A所造成的死亡率或基因X有助于抵抗细菌A感染. (4)如果要利用题干中野生型(具有正常X基因)及基因X缺陷型的果蝇(雌雄均有)进行实验,以确定X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上还是X染色体上,可采用的方法是将野生型(具有正常X基因)及基因X缺陷型的果蝇正、反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如果正反交结果相同,说明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故答案为: (1)作为对照 (2)促进 转录 翻译 细胞核 成熟的mRNA (3)基因X可降低感染细菌A所造成的死亡率或基因X有助于抵抗细菌A感染 (4)将野生型(具有正常X基因)及基因X缺陷型的果蝇正、反交,观察子代表现型 正反交结果相同 33.已知酶X可催化细菌A细胞壁中某种物质的分解,其作用受到条件如温度、酸碱度以及底物浓度改变的影响,当它与底物结合时,会催化底物进行化学反应。图中的实线甲代表酶X在某温度与某酸碱度下,进行催化作用所得到的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当达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图中的),所需的底物浓度为1mM,而达最大反应速率所需的底物浓度是2mM。请回答下列各小题。 (1)在此酶与底物的反应系统中加入某化学物质,使反应曲线向右移动如虚线乙所示。试问所加化学物质对此反应速率的作用是 减缓反应速度或反应速率变慢 .在某温度与某酸碱度下,要提升最大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增大酶量 。 (2)改变哪些因素,可以使图中实线甲向左移动至细线丙? 酸碱度、温度 (至少答出两项)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PH、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等.图中曲线是在一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测定的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则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和酶浓度. 【解答】解:(1)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PH、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等.图中曲线是在一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测定的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则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和酶浓度.在此酶与底物的反应系统中加入某化学物质,使反应曲线向右移动如虚线乙,说明使反应的速度减慢了,因此,所加化学物质对此反应速率的作用是减缓反应速度或反应速率变慢.由于反应的温度与酸碱度是一定的,图中已经用底物浓度作为自变量不再改变,因此要提升最大反应速率,只能增大酶量. (2)要使甲向左移动至细线丙,说明若改变使反应速率加快,那么曲线乙所处温度和PH为较适适宜、所以改变的因素可以是酸碱度、温度. 故答案为: (1)减缓反应速度或反应速率变慢 增大酶量 (2)酸碱度、温度 34.观察植物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时,有的溶液在发生质壁分离后还能自动复原,如KNO3溶液。不同浓度的KNO3 溶液对质壁分离所需的时间有何影响NaCl液能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哪一种离子在起作用?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某同学对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进行探究。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数据,完善实验思路,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分析。 实验材料:新鲜紫色洋葱鳞片叶 实验器具: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等 实验试剂:KNO3溶液(5%、10%、15%、20%),KCl(5%、10%、15%、20%),NaNO3(5%、10%、15%、20%),NaCl(5%、10%、15%、20%). (1)实验思路: ①制作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初始形态. ②分别将不同浓度的各种溶液滴加到临时装片上, 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 ③从 滴下盐溶液 开始计时,到细胞出现 明显的质壁分离为止 为止,记录 发生质壁分离所需要的时间 . ④观察各组洋葱细胞 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记录分析数据. (2)实验结果: 溶液类型 观察指标 溶液浓度 5% 10% 15% 20% KNO3 质壁分离时间(秒) 126 98 70 43 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情况 能 能 能 能 KCl 质壁分离时间 130 105 72 45 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情况 不能 不能 不能 不能 NaNO3 质壁分离时间 131 102 70 40 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情况 能 能 能 能 NaCl 质壁分离时间 145 105 81 53 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情况 不能 不能 不能 不能 (3)实验结论: ①不同浓度的盐(KNO3)溶液,发生质壁分离的时间不同,浓度越大,发生质壁分离的时间越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与外界溶液浓度有关) ②Na+、K+和Cl﹣都不能使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自动复原,而NO3﹣是引起自动复原的原因 (4)实验分析:从细胞膜成分和功能的角度考虑,NaCl溶液不能引起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而KNO3溶液能引起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原因是 随着K+和NO3﹣进入细胞内,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将细胞放在硝酸钾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其原因是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随着K+和NO3﹣进入细胞内,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若硝酸钾溶液浓度过大,细胞也会失水过度而死亡,不能复原. 【解答】解:(1)实验思路,注意实验前后对照,和整个实验中细胞不能死亡: ①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初始形态. ②分别将不同浓度的各种溶液滴加到临时装片上,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③从滴下盐溶液开始计时,到细胞出现明显的质壁分离为止,记录发生质壁分离所需要的时间. ④观察各组洋葱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记录分析数据. (3)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得实验结论:①不同浓度的盐(KNO3)溶液,发生质壁分离的时间不同,浓度越大,发生质壁分离的时间越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与外界溶液浓度有关)②Na+、K+和Cl﹣都不能使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自动复原,而NO3﹣是引起自动复原的原因. (4)将细胞放在硝酸钾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其原因是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随着K+和NO3﹣进入细胞内,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故答案为: (1)①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②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③滴下盐溶液,明显的质壁分离为止,发生质壁分离所需要的时间 ④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3)①不同浓度的盐(KNO3)溶液,发生质壁分离的时间不同,浓度越大,发生质壁分离的时间越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与外界溶液浓度有关) ②Na+、K+和Cl﹣都不能使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自动复原,而NO3﹣是引起自动复原的原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