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屯溪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理科)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蛋白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B. 免疫球蛋白能够抑制抗原的活性 C. 细胞质内的蛋白质都有催化作用 D. 受体蛋白有识别和信息交流的作用 ‎【答案】C ‎【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可见,血浆蛋白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作用,A正确;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因此免疫球蛋白能够抑制抗原的活性,B正确;酶都有催化作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C错误;受体蛋白有识别和信息交流的作用,D正确。‎ ‎2. 有关人体内环境间物质交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组织液中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调节血糖浓度 B. 组织液和血浆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C. 组织细胞代谢产物尿素经静脉端进入血浆 D. 淋巴中的免疫物质可流入血浆 ‎【答案】A ‎【解析】肝脏中的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可调节血糖浓度,A错误;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通过体液运输,而组织液和血浆都属于体液的组成成分,B正确;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尿素在内的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C正确;淋巴中的免疫物质可随着淋巴回流进入血浆,D正确。‎ ‎3. 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内环境提供各种物质和条件保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 内环境中葡萄糖、O2等营养物质维持一定的范围内有利于细胞代谢 B. 细胞代谢废物经内环境排出为细胞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C. 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主要由内环境中的Na2CO3中和维持内环境pH稳定 D.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答案】C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因此内环境中葡萄糖、O2等营养物质维持一定的范围内有利于细胞代谢,A正确;细胞代谢废物经内环境排出有利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进而为细胞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B正确;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主要由内环境中的NaHCO3中和维持内环境pH稳定,C错误;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的机理是K+外流,而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所以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兴奋性,D正确。‎ ‎4. 内环境稳态是动物机体生命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各组分间物质的正常运输是内环境稳态维持的重要条件 B.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物质成分的含量和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D. 内环境稳态既受到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影响,又受外界环境影响 ‎【答案】C ‎【解析】只有内环境各组分间物质的正常运输才能保证内环境各成分的相对稳定,因此是内环境稳态维持的重要条件,A正确;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C错误;内环境稳态既受到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影响,又受外界环境影响,D正确。‎ ‎5.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的释放可能属于反射的效应 B. 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树突—细胞体—轴突 C. 神经调节过程不一定要经过反射弧 D. 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较短,但范围较广 ‎【答案】A ‎【解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内分泌腺可构成效应器,当有兴奋传来时,可使该内分泌腺分泌相应的激素,所以激素的释放可能属于反射的效应,A正确;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因此神经冲动可能沿着树突—细胞体—轴突的方向传导,B错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上反射弧,C错误;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较短,作用范围比较局限,D错误。‎ ‎6. 关于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纤维中段受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是单向传导的 B. 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神经纤维传导距离的延长而变小 C. 神经细胞膜对Na+通透性的降低会导致动作电位变小 D. 神经元的损伤不影响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的中段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受刺激点两侧依然是静息电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所以是双向传导,A错误;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电位由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其幅度与神经纤维传导距离无关,与离子的通透性有关,所以膜对Na+通透性的降低会导致动作电位变小,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随神经纤维传导距离的延长而变小,B错误,C正确;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的一部分,神经元的损伤,会使其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因此会影响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错误。‎ ‎7.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突触结构来完成的,如图是突触传递信息图解,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E向A移动释放F需神经冲动的刺激和消耗ATP B. G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C. H的开启受到F与G结合的调节,若H为Cl-通道,C产生抑制 D. A兴奋传递到C,实现“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D ‎【解析】E为突触小泡,A为突触前膜,F为神经递质,当有神经递质传来时,突触小泡含有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需要消耗ATP,A正确;G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B正确;H我离子通道,当F所示的神经递质与G所示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离子通道开启,若H为Cl-通道,则Cl-经过该通道进入突触后神经元,使C所示的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差值增大,产生抑制,C 正确;兴奋由A所示的突触前膜传递到C所示的突触后膜,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突触的结构、兴奋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知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前提是:熟记并理解有关知识点、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明辨图中字母所示的结构名称,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8. 如图为大脑和肌肉的联系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错误的()‎ A. 大脑感受到肌肉刺激的兴奋传递过程为③→②→①‎ B. 刺激肌肉不自主收缩的兴奋传递过程为④→⑤→⑥‎ C. 刺激肌肉,兴奋经④→⑤→⑦,传递至大脑产生感觉 D. 体现大脑对肌肉的控制信号传递过程为⑦→⑥‎ ‎【答案】C ‎..................‎ ‎【点睛】解答此题需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即只能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即(箭头所示为兴奋的传递方向),据此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 ‎9. 下图是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结合神经和激素的分泌对机体的调节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的分泌受到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的调节 B.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感受器→①→下丘脑→③→垂体→内分泌腺的调节 C.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释放受到刺激→下丘脑感受器→垂体的调节 D. 骨骼肌战栗受到感受器→大脑皮层→②→下丘脑→③→垂体→⑤→组织的调节 ‎【答案】D ‎【解析】血糖的调节途径之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可见,胰岛素的分泌受到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的调节,A正确;在寒冷环境中,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即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感受器→①→下丘脑→③→垂体→内分泌腺的调节,B正确;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合成并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即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释放受到刺激→下丘脑感受器→垂体的调节,C正确;骨骼肌战栗为非条件反射,其过程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D错误。‎ ‎10. 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效应器主要是肝脏和肌肉 B. 血糖浓度变化会刺激胰岛分泌相关激素 C. 胰岛素分泌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D.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促进胰岛素分泌 ‎【答案】A ‎【解析】血糖的调节途径之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可见,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A错误;血糖调节的另一途径是:血糖浓度的变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进而引起机体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B正确;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会对相邻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产生抑制作用,C正确;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会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其胰岛素分泌,D正确。‎ ‎11. 寒冷刺激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右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分级调节以及反馈调节 B. 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C. 切除垂体,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将不能运输至甲状腺处 D.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时,机体产热量与耗氧量都增加 ‎【答案】C ‎【解析】下丘脑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构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间接调节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直接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即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分级调节以及反馈调节,A正确;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体内所有的细胞,说明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B正确;切除垂体,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至甲状腺处,但不能作用于甲状腺,C错误;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使机体的有氧呼吸加强以产生更多的热量,所以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时,机体产热量与耗氧量都增加,D正确。‎ ‎【点睛】本题以“寒冷刺激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以及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下图为分级调节基本模型,其中的虚线为反馈调节)‎ ‎12. 性腺分泌性激素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调节,性激素的释放会反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已知下丘脑和垂体释放的激素本质皆为蛋白质,下列说法错误的 A. 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具有与性激素结合的受体 B.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通过下丘脑作用于性腺分泌相应激素 C. 与对照相比,口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不会影响性激素分泌 D. 长期注射性激素,会导致性腺机能衰退 ‎【答案】B ‎【解析】性激素的释放会反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说明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具有与性激素结合的受体,A正确;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性腺分泌相应激素,B错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本质为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消化而失去作用,所以与对照相比,口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不会影响性激素分泌,C正确;长期注射性激素,会使血液中性激素的水平过高,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进而导致性腺机能衰退,D正确。‎ ‎13.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 A. 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引发腺体细胞膜电位的变化 B. 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调节机体内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C. 浆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能进入靶细胞与抗原结合 D. 二氧化碳可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答案】C ‎【解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腺体可构成效应器,当有兴奋传来时,传出神经末梢所在的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引发腺体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进而引起腺体分泌,A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这两种激素相互拮抗,调节机体内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B 正确;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但抗体不能进入靶细胞,C错误;当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增强,使呼吸加强加快,以使二氧化碳及时排出,可见二氧化碳可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D正确。‎ ‎14. 用特定的抗蛇毒血清治愈特定的蛇伤患者,其中的抗蛇毒血清和免疫学应用分别是 A. 抗体,人工免疫 B. 抗体,自然免疫 C. 抗原,人工免疫 D. 抗原,自然免疫 ‎【答案】A ‎【解析】抗蛇毒血清中含有抗体,因此用特定的抗蛇毒血清治愈特定的蛇伤患者的过程属于人工免疫,A正确,B、C、D均错误。‎ ‎15. 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过程中细胞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抗原处理与呈递作用 B. B细胞的分化一般需要抗原和淋巴因子共同刺激 C. T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成熟于胸腺 D. 效应B细胞产生干扰素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 ‎【答案】D ‎【解析】在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A正确;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T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成熟于胸腺,C正确;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熟记并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并尽可能地与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建立联系。‎ ‎16. 免疫调节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会影响一些疾病治疗,此外免疫失调会导致相关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自身抗体攻击胰岛素受体,属于免疫能力下降引发的自身免疫病 B. HIV侵染机体导致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原因是免疫监控功能受到影响 C. 胰岛异体移植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须服用抗过敏药物,降低免疫力 D. 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大量的淋巴因子 ‎【答案】B ‎【解析】自身抗体攻击胰岛素受体,属于免疫能力过强引发的自身免疫病,A错误;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造成T细胞死亡,使机体免疫监控功能受到影响,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导致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B正确;胰岛异体移植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须服用免疫抑制剂,降低免疫力,C错误;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D错误。‎ ‎17. 青霉素是小分子有机物,本身不能作为抗原。注射进入血浆的青霉素可能与某种血浆蛋白结合,成为变异的蛋白质,可作为抗原(过敏原)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下列有关青霉素过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第一次注射青霉素,必须要做皮试 B. 引起青霉素过敏的抗体分布在皮肤、黏膜等细胞表面 C. 青霉素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没有生命危险 D. 青霉素过敏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答案】C ‎【解析】注射青霉素会引发过敏反应,而人在第一次注射青霉素前可能接触过青霉素类药物,因此第一次注射青霉素,必须要做皮试,A正确;引起过敏反应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表面,B正确;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迷和死亡,C错误;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青霉素过敏也不例外,D正确。‎ ‎18.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发现、产生、运输及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B. 从收集的植物侧芽中可大量提取生长素 C. 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至侧芽 D. 高浓度的生长素可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答案】B ‎【解析】人们在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中,发现了生长素,A正确;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而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因此从收集的植物侧芽中不能大量提取到生长素,B错误;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因此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至侧芽属于极性运输,C正确;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D正确。‎ ‎19. 下图是小麦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多种激素含量变化,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种子发育初期,首先显著增加的是细胞分裂素,与籽粒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裂有关 B. 种子发育3周后,赤霉素和生长素显著增加,调节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和积累 C. 籽粒成熟期,脱落酸显著增加,可能与种子的休眠有关 D. 成熟后期种子鲜重显著下降,说明种子有机物来源不足后,种子呼吸大量消耗有机物 ‎【答案】D ‎【解析】题图显示:种子发育初期,首先显著增加的是细胞分裂素,而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所以细胞分裂素的增加与籽粒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裂有关,A正确;种子发育3周后,赤霉素和生长素显著增加,同时种子的鲜重不断增加,因此这两种激素调节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和积累,B正确;籽粒成熟期,脱落酸显著增加,可能与种子的休眠有关,C正确;成熟后期种子鲜重显著下降,这是由于单糖、二糖均聚合形成多糖,并且种子的含水量下降所致,D错误。‎ ‎20. 某同学在探究NAA对插条生根数影响实验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  )‎ 生长素浓度(mmol/L)‎ ‎0‎ ‎0.1‎ ‎0.2‎ ‎0.4‎ ‎0.6‎ ‎0.8‎ ‎1.0‎ ‎1.2‎ 生根数(根)‎ ‎4‎ ‎9‎ ‎14‎ ‎8‎ ‎7‎ ‎5‎ ‎4‎ ‎2‎ A. 0.1~1.2mmol/L NAA对柳条生根均有促进作用 B. 相对于0.1mmol/L NAA,0.8mmol/L NAA抑制枝条生根 C. NAA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0.1~0.2 mmol/L之间 D. 1.0mmol/L NAA对枝条生根既无促进作用也无抑制作用 ‎【答案】D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与NAA浓度为零的对照组相比,表中所示的0.1~0.8mmol/L NAA浓度对柳条生根均起促进作用,A 错误;相对于0.1mmol/L NAA,0.8mmol/L NAA促进枝条生根,B错误;NAA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0.1~0.4 mmol/L之间,C错误;1.0mmol/LNAA处理柳条,其生根数量与NAA浓度为零的对照组相同,说明1.0mmol/LNAA浓度对枝条生根既无促进作用也无抑制作用对,D正确。 ‎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依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表中数据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即不同浓度NAA处理后的柳条生根数,并且将实验组(NAA浓度大于0)与对照组(NAA浓度为0)的该数值进行对比分析。若实验组该数值大于对照组则体现了NAA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体现了抑制作用;若与对照组相同,则说明相应浓度的NAA不起作用。由此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 ‎21. 关于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脱落酸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和脱落,抑制发芽 B. 生长素在太空中不能极性运输,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点 C. 赤霉素能促进大麦种子产生α淀粉酶,打破休眠 D. 合成乙烯的部位是果实,能促进果实发育成熟 ‎【答案】C ‎22.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说法错误的 A. 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既可表现协同作用,也可表现拮抗作用 B.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还受到环境等信息调节 C.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来影响生命活动 D.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根本上是基因组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既可表现协同作用,也可表现拮抗作用,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都能延缓叶片衰老,表现为协同作用,再如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花的脱落,二者表现拮抗作用,A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所以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还受到环境等信息调节,B、D正确,C错误。‎ ‎23. 针对下列各种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采用恰当的是( )‎ A.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跳蝻和蚯蚓的种群密度 B. 培养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易采用抽样检测法 C. 利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密度 D. 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中标志要醒目,易识别 ‎【答案】B ‎【解析】跳蝻和蚯蚓的活动能力非常弱,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A错误;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抽样检测法,B正确;调查某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密度,应利用取样器取样法,C错误;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要做到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D错误。‎ ‎24. 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是不同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以“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的增长率不发生改变 B. 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达到K/2值时增长率最大 C. 以“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如种群增长率小于1,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 D. 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如是有害动物,应控制在K/2‎ ‎【答案】A ‎【解析】以“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的增长率不发生改变,A正确;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达到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种群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据此可知:以“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如种群增长率小于1大于0,种群数量将上升,C错误;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如是有害动物,应尽早进行防治,其数量应控制在K/2之前,严防种群增长进入K/2时的加速期,D错误。‎ ‎【点睛】种群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种群增长速率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只与造成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种群增长 速率和 增长率 ‎25. 如图是密闭条件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活菌数变化,据图分析不正确的 A. a~c段呈“S”型曲线增长 B. 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 b~c段比a~b段种群增长率高 D. c~d段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 ‎【答案】C ‎【解析】a~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逐渐增加至K值,呈“S”型曲线增长,A 正确;b 点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率随着时间的递增而逐渐减小,因此b~c段比a~b段种群增长率低,C错误;c~d段种群数量维持在K值,其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 下图为测定甲乙两个神经元之间电流传导和传递的实验装置(局部模式图),图中ab=cd,e、f、g、h分别表示结构,A为灵敏电流计。据图回答:‎ ‎(1)e指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f、g、h三个结构总称为 __________。‎ ‎(2)若e内含有兴奋性递质,刺激b 点,b 点兴奋时,膜内电位是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ba传导速度和cd传导速度比较,结果是___________ ;实验过程中灵敏电流计A偏转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e内含有兴奋性递质,刺激c 点后,灵敏电流计A偏转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 ,b 点能否检测到电位变化________(填“能”或“否”)。‎ ‎【答案】 (1). 突触小泡 (2). 突触 (3). 正电位 (4). Na+内流 (5). 相等(或相同) (6).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7). 发生一次偏转 (8). 否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明辨字母所示结构名称,并结合题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e是突触小泡,f、g、h依次表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这三个结构总称为突触。‎ ‎(2) b点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引起Na+内流,导致膜内电位由原来静息状态的负电位变为兴奋时的正电位。兴奋在ba和cd均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且ab=cd,因此兴奋在ba和cd处的传导速度相等(或相同)。刺激b 点产生的兴奋先传到a点,此时a处膜外为负电位,d处膜外为正电位,所以ad电极间会产生电流,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灵敏电流计指针会向左偏转;当兴奋传递到d点时,d处膜外变为负电位,a处膜外已恢复为正电位,两电极之间又会产生电流,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可见,刺激b点时,灵敏电流计A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3)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因此刺激c点产生的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递到b 点,但能传递到d点,所以灵敏电流计A发生一次偏转,在b 点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27.‎ ‎ 机体受到流感病毒侵染后,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清除病原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此外,感染病原体后,产生的焦虑、紧张情绪刺激大脑,兴奋传至下丘脑,一方面通过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另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共同促进细胞代谢。但焦虑、紧张情绪也会降低T细胞的活性,影响免疫功能。调控模式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侵染机体宿主细胞内的流感病毒首先需经过___________免疫裂解靶细胞释放病毒,但病毒的彻底清除需要_________细胞分泌的抗体的作用,抗体与病毒结合后,抑制了病毒__________,进而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感染流感病毒后,往往会发烧,从而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发烧的原因是病毒产生的毒素或人体免疫器官细胞分泌的免疫因子刺激下丘脑,最终使有关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而汗腺、皮肤等散热结构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因此,两种激素在体温调节方面具有__________作用。‎ ‎(3)焦虑、紧张刺激引起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过程中,属于神经调节中的效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但焦虑和紧张会降低T细胞的活性,进而会降低_____________免疫能力。‎ ‎【答案】 (1). 细胞 (2). 浆(效应B细胞) (3). 活性(或对细胞的黏附) (4). 协同 (5).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 (6). 肾上腺素的分泌 (7). 细胞和体液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体温调节、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据此以题意和题图中的“文字信息和箭头指向”为切入点,分析各问题情境,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侵染机体宿主细胞内的流感病毒,首先需经过细胞免疫,依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来裂解靶细胞释放病毒,再依靠体液免疫,通过浆(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与病毒结合,抑制病毒活性(或对细胞的黏附),进而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能提高细胞代谢,增加产热,在体温调节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3)感染病原体后,产生的焦虑、紧张情绪刺激大脑,兴奋传至下丘脑,一方面通过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另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共同促进细胞代谢。可见,焦虑、紧张刺激引起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过程中,属于神经调节中的效应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和肾上腺素的分泌。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焦虑和紧张会降低T细胞的活性,进而会降低细胞和体液免疫(或特异性免疫)免疫能力。‎ ‎28. 科学家对黄花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实验结果以及生长素(mol·L-1)对乙烯的合成和切段生长的机理绘图如下,请据图回答:‎ ‎(1)生长素处理前,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从图甲可以看出促进切段伸长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范围为___________mol·L-1,实验结果表明生长素对茎段的伸长生长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3)从图乙可以看出高浓度生长素抑制茎段的伸长生长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甲说明豌豆切段生长是___________的结果;图乙说明,根本上来说,茎段的伸长生长是______________的结果。在茎段生长过程中激素既是植物细胞代谢产物,也是细胞生长过程中的____________。‎ ‎【答案】 (1). 内源激素 (2). 10-7~10-5 mol·L-1 (3). 两重性 (4). 高浓度生长素通过促进AC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乙烯的合成,高浓度的乙烯抑制切段的伸长生长 (5). 多种(生长素和乙烯/不同)激素共同调节(协同作用) (6). 基因组表达(基因选择性表达) (7). 信号分子 ‎【解析】试题分析:图甲中生长素浓度为0的是对照组,生长素浓度大于0‎ 的是实验组。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切段的长度,可推知生长素对茎段的伸长生长所起的作用。依据图乙信息可知:高浓度的生长素通过促进AC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来促进乙烯的合成,高浓度的乙烯抑制切段的伸长生长。综上分析,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对照原则等,围绕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 生长素处理前,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切段中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图甲显示:生长素浓度为10-5 mol·L-1时,切段的长度最大,据此可推知,促进切段伸长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范围是10-7~10-5 mol·L-1之间。与生长素浓度为0的空白对照组相比,生长素浓度在10-8~10-3mol·L-1范围内的实验组切段的长度均大于对照组,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而生长素浓度为10-1 mol·L-1的实验组切段的长度却小于对照组,体现了生长素的抑制作用。可见,该实验结果表明生长素对茎段的伸长生长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3)图乙显示:高浓度生长素通过促进AC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乙烯的合成,高浓度的乙烯抑制切段的伸长生长。‎ ‎(4) 图甲说明豌豆切段生长是多种(生长素和乙烯/不同)激素共同调节(协同作用)的结果;图乙说明,根本上来说,茎段的伸长生长是基因组表达(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在茎段生长过程中激素既是植物细胞代谢产物,也是细胞生长过程中的信号分子。‎ ‎29. 果农经常发现,柑橘树的某一变异枝条恶性生长,该枝条不开花、不结果,果农看见后,就会随手将其剪除。仔细观察发现该类枝条基部树皮上都长有许多淡红色的真菌。某兴趣小组决定对这一变异现象展开分析研究,提出两种假设:‎ 假设一:该变异枝条可能是突变引起的;假设二:该变异枝条可能与该枝条基部树皮上长有的淡红色真菌产生某种物质A有关。据题意回答:‎ ‎(1)你赞成哪种假设?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假设二成立,该小组拟培养该种真菌,以提取某种物质A,并进行其它相关实验。‎ ‎①锥形瓶内装有液体培养基,灭菌后接种该种真菌,适宜条件下培养该种真菌,探究该种真菌在培养液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应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要用到显微镜、_________、盖玻片、滴管等仪器;预计培养液中的种群数量呈 _______曲线增长。‎ ‎②在培养液中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且稳定后,将培养液加热灭菌,灭菌后的液体可能含有某种物质A,该物质可能与 ________(填“植物激素名称”)类似。‎ ‎③将若干某种休眠种子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用上述灭菌后的液体浸泡休眠种子,乙组用灭菌后的 ________________ 浸泡休眠种子 ;观察并记录甲乙两组种子发芽率。 ‎ ‎④实验结果预测:‎ 若甲组种子发芽率明显高于乙组,结论是某种物质A能 ________种子发芽 ;‎ 若甲乙两组种子发芽率没有明显区别,结论是某种物质A在加热灭菌后 _____________ ;‎ 若乙组种子发芽率明显高于甲组,结论是加热灭菌后某种物质A能_____________ 种子发芽。‎ ‎【答案】 (1). 变异枝条不开花不结果,可能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引起 (2). 该枝条基部树皮上长有淡红色真菌 (3). 血球计数板 (4). S型 (5). 赤霉素 (6). 未接种真菌的培养液(或原始培养液或培养液) (7). 促进 (8). 分解(失活或灭活) (9). 抑制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赤霉素的生理功能、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设计的原则等相关知识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由题意中提取诸如“变异枝条恶性生长、该类枝条基部树皮上都长有许多淡红色的真菌”等有效信息,准确把握相关实验目的,结合实验步骤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对相应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由题意可知:某一变异枝条恶性生长,不开花、不结果,该枝条基部树皮上长有淡红色真菌,说明该变异枝条可能与该枝条基部树皮上长有的淡红色真菌产生某种物质A有关,因此假设二而成立。‎ ‎(2) ①探究该种真菌在培养液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应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要用到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滴管等仪器;因锥形瓶内装有的液体培养基的量有限,据此可推测:培养液中的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 ‎②依据假设二,某种物质A导致变异枝条恶性生长,其作用与赤霉素的作用类似。‎ ‎③此步骤是探究物质A对某种休眠种子萌发的影响,自变量是浸泡休眠种子的液体是否接种过真菌。据此依据给出的不完善的步骤可推知:乙组用灭菌后的未接种真菌的培养液(或原始培养液或培养液)浸泡休眠种子。‎ ‎④实验结果预测:因该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其结论是未知的,预测时,从可能的情况入手加以讨论。该实验可能的结果有3种:①某种物质A能促进种子发芽,则甲组种子发芽率明显高于乙组;②某种物质A在加热灭菌后分解(失活或灭活),则甲乙两组种子发芽率没有明显区别;③某种物质A能抑制种子发芽,则乙组种子发芽率明显高于甲组。‎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