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的女儿都患病 B. 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 C. 染色体病是因染色体未正常分开而导致的 D. 禁止近亲结婚可显著降低软骨发育不全的发病率 【答案】B 【解析】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之一是男患者的女儿都患病,A项错误;多基因遗传病有家族聚集现象和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等特点,B项正确;染色体病既可能是由染色体未正常分开导致的,也可能是由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C项错误;禁止近亲结婚可显著降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而软骨发育不全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项错误。 2. 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B. 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 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D. 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答案】A 【解析】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3. 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 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 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答案】C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的产生,B错误。二者是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蛾的口器是否边长取决于自然选择,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关的3个误区 (1)把“突变”误认为就是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不利变异遭到淘汰,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3)把物种误认为种群: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4. 如图是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的构建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参与 B. ③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整合到④的染色体上[] C. ④的染色体上若含抗虫基因,则⑤就表现出抗虫性状 D. 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重组质粒的构建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参与,DNA聚合酶一般用于DNA复制过程,A错误; B、③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上的T﹣DNA整合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上,B错误; C、如果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若含抗虫基因,但不代表该基因就一定成功表达,因此不能确定⑤是否表现出抗虫性状,C错误; D、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D正确. 故选:D. 5. 依据中心法则,若原核生物中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发生变化后,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则该DNA序列的变化是( ) A. DNA分子发生断裂 B. DNA分子发生多个碱基增添 C. DNA分子发生碱基替换 D. DNA分子发生多个碱基缺失 【答案】C 【解析】DNA分子发生断裂,会引起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改变,A项错误;DNA分子发生多个碱基增添、DNA分子发生多个碱基缺失均会引起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改变,B、D项错误;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DNA分子发生碱基对替换后,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不发生变化,C项正确。 【点睛】 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进而可能导致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突变后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可能与原来的密码子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因此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蛋白质的改变。 6. 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都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AB错误; C、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C错误;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 故选:D. 7. 蜜蜂种群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下图显示了蜜蜂的性别决定过程,据图判断,蜜蜂的性别取决于( ) A. XY性染色体 B. ZW性染色体 C. 性染色体数目 D. 染色体数目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分析,蜂王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如果是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是雄蜂,而受精卵可发育成蜂王或者工蜂,其中雄蜂的染色体数目是蜂王的一半,故蜜蜂的性别取决于染色体数目,故选D。 【考点定位】性别决定 【名师点睛】分析图形,蜂王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卵细胞直接发育成雄蜂;而卵细胞与精子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蜂王或工蜂。 8. 下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③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有关 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图①②都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B. 图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 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D. 图中4种变异能够遗传的是①③ 【答案】C 【解析】图①表示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间。②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不一定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A项错误;图③的碱基对发生缺失,属于基因突变,B项错误;图④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上面的一条染色体比下面的长,可能是上面的染色体重复了一段,或下面的染色体缺失了一段,C项正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是可遗传的变异,所以图中4种变异都能够遗传,D项错误。 【点睛】 分析题图:图中①的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②中的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变异;③中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④中染色体多了一段或少了一段,属于染色体变异。答题时要意对3种可遗传变异进行区分,再准确判断图中各种情况所属的变异类型,进而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 下列对有关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多倍体育种需在获得单倍体植株的基础上进行 B. 单倍体育种需在亲本植株染色体数加倍的基础上进行 C. 杂交育种的亲本双方可以是具有相对性状的杂合子 D. 诱变育种可以获得目的基因发生定向变异的新类型 【答案】C 【解析】多倍体育种一般直接对二倍体或多倍体植株进行秋水仙素处理,A错误;单倍体育种需对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植株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幼苗进行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染色体数加倍,B错误;杂交育种的亲本双方可以是具有相对性状的杂合子,C正确;诱变育种中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育种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1.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都要使用秋水仙素处理,但多倍体育种处理的对象是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单倍体育种处理的对象只能是幼苗。2.杂交育种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其中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时要不断自交并选择淘汰,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一般为6-8年;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时需要的时间较短,杂种优势需要的时间更短。 10. 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表所示,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 年数 AA(%) Aa(%) aa(%) 1 30 40 30 2 25 50 25 A. 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B. 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 C. 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 D. 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故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改变,因此没有表现出生物进化,故B正确;该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由此可推测该种群生活环境没有发生较大变化,故C错误;该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由此可推测该种群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故D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变化. 【名师点睛】分析表格: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0.5Aa基因型频率,所以第一年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第二年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 11. 下列有关“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DNA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B. 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 C. 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D.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选择有关 【答案】B 【解析】DNA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所以DNA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C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 12.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产生生殖隔离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B. 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 长期的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 所有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答案】A 【解析】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A项正确;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都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项错误;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项错误;新物种的形成大多数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但像多倍体生物的形成就不需要地理隔离,D 项错误。 13. 依据基因重组的概念,下列生物技术或生理过程没有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图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S型细菌的DNA能与R细菌的DNA重组,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故A正确;B图是利用基因重组进行转基因工程,故B正确;C图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故C正确;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普通青霉菌经人工诱变,突变为高产青霉菌原理为基因突变,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基因重组概念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14.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是变异的根本来源,产生新基因就一定发生了进化 B. 一个种群中三种基因型的个体生存能力AA > Aa > aa, 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属于共同进化 C. 抗生素使用剂量的增大,使细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D. 自然选择是基因频率改变的唯一原因,从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A 【解析】由于基因突变,种群中产生了新的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发生进化,A项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属于同种生物,B项错误;细菌抗药能力产生于使用抗生素之前,且变异是不定向,C项错误;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迁入和迁入、遗传漂变等都能引起基因频率的变化,D项错误。 15. 下图表示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B. 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D. 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答案】A 【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例如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基因频率改变了多年以后,彼此之间产生生殖隔离,各自成为新物种,A项正确;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进而产生进化,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B项错误;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 C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进而产生进化,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的相关知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图,对各选项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1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B. 二倍体番茄和四倍体马铃薯有性杂交后形成的杂种植株含三个染色体组,是三倍体 C. 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是三倍体 D. 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植株,一定是纯合的二倍体 【答案】B 【解析】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为单倍体,不管其细胞含几个染色体组,A 项错误;二倍体番茄和四倍体马铃薯有性杂交后形成的杂种植株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含三个染色体组,是三倍体,B项正确;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但由于该植株是由花粉(雄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所以是单倍体,C项错误;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如果是基因型为Aa的单倍体,秋水仙素处理加倍后的基因型是AAaa,为杂合四倍体,D项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单倍体的概念,强调如果某个体是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的,则不管它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17. 如图表示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方法,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培育品种⑥的最简单途径是Ⅰ→V B. 通过Ⅱ→Ⅳ过程最不容易到达目的 C. 通过Ⅲ→Ⅵ过程的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D. 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D 【解析】Ⅰ→V途径为杂交育种,方法最简单,A项正确;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通过诱变育种II→IV过程最不容易达到目的,B项正确;经过Ⅲ培育形成⑤单倍体植株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C项正确;由于单倍体⑤高度不育,所以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幼苗,而不可能处理萌发的种子,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问题。在高中生物试题中常见的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如图Ⅰ→Ⅴ)、诱变育种(如图Ⅱ→Ⅳ)、单倍体育种(如图Ⅲ→Ⅵ)、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学生应掌握各种育种方式的原理、方法、优点。 18. 假设某动物种群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的频率B=0.75,b=0.25,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B、b的基因频率B=0.25,b=0.75,则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群体中基因型为Bb的频率变化规律是( ) A. 不断增加 B. 不断降低 C. 先增加后降低 D. 基本不变 【答案】C 【解析】设B基因的频率为p,b基因的频率为q,则p+q=1,Bb的基因型频率是2pq,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使p不断降低,q不断升高,而2pq则先增加后降低,且p=q=0.5时2pq最大。 19. 下图表示基因工程中构建生产人乳铁蛋白的重组载体。图中tet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BamHⅠ、HindⅢ、SmaⅠ直线所示为三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图中将人乳铁蛋白基因插入载体,需用几种限制酶同时酶切载体和人乳铁蛋白基因?筛选含有重组载体的大肠杆菌首先需要在含哪种抗生素的培养基上进行?( ) A. 1种 四环素 B. 2种 氨苄青霉素 C. 1种 氨苄青霉素 D. 2种 四环素 【答案】B 【解析】外源DNA分子上含有限制酶BamHI、HindIII、SmaI的切割位点,其中限制酶SmaI的切割位点位于目的基因上,所以获取目的基因和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应用HindⅢ和BamHⅠ2种限制酶。用限制酶HindⅢ和BamHⅠ切割质粒后,会破坏质粒上的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但不会破坏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因此筛选含有重组载体的大肠杆菌首先需要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因此,B项正确,A、C、D项错误。 20. 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都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 C.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 D.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答案】C 【解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某一片段的重复、缺失、易位或倒位,基因突变不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B错误;基因突变由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缺失、易位或倒位都会导致染色体的DNA分子中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结构变异可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含义及结果 【名师点睛】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缺失区别: ①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是基因内部结构的变化,该基因还存在,只是变为原来的等位基因;而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缺失是某个基因或染色体片段重复出现或减少。 ②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缺失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 21. 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杂交后得到F1,选取F1中显性个体分别进行自交(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进行交配)和自由交配,则自交和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A的基因频率和Aa的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为 ( ) A. A的基因频率相同,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 A的基因频率不同,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C. A的基因频率相同,Aa的基因型频率不同 D. A的基因频率不同,Aa的基因型频率不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a的雌雄果蝇杂交得到F1,F1中的显性个体基因型为AA或Aa,其中AA占1/3,Aa占2/3,若显性个体自交,则自交后代AA所占比例为1/3+2/3×1/4=1/2,Aa所占比例为2/3×1/2=1/3,aa所占比例为2/3×1/4=1/6,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1/2+1/3×1/2=2/3;若显性个体自由交配,由于F1中A的基因频率为2/3,a的基因频率为1/3,因此自由交配得到的后代中AA所占比例为2/3×2/3=4/9,Aa所占比例为2×2/3×1/3=4/9,aa所占比例为1/3×1/3=1/9,则A的基因频率为2/3。综上所述,A的基因频率相同,Aa所占比例不同,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2. 将苍蝇养在甲、乙两瓶中,甲瓶内放有捕蝇纸,乙瓶内没放捕蝇纸,其余实验条件皆相同(培养基、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等量)。8天后,甲瓶内仅无翅的苍蝇存活,捕蝇纸上皆是有翅的死苍蝇,乙瓶内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存活,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解释或推论合理的是 ( ) A. 甲瓶的环境不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 B. 乙瓶内有翅的苍蝇能存活是因为发生了突变 C. 无翅的苍蝇比有翅的苍蝇更适合生存于乙瓶 D. 由此实验可推出若苍蝇不常使用翅,则翅会退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甲瓶的环境不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A项正确;乙瓶内有翅的苍蝇能存活是因为没有自然选择,B项错误;由于乙瓶中没有定向选择,所以苍蝇的生存能力没法比较,C项错误;由此实验不能推出若苍蝇不常使用翅,则翅会退化,D项错误。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3. 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B. 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C. 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 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答案】A 【解析】耐药菌是突变形成的,与抗生素使用与否无关,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A项正确;残留抗生素不会导致细菌突变,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B项错误;免疫球蛋白与致病菌的耐药性无关,C项错误;耐药菌是基因突变形成的,不是注射疫苗形成的,D项错误。 24. 蜜蜂中雌蜂(蜂王和工蜂)是二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32,由受精卵发育而成)。雄蜂是单倍体(由卵细胞发育而成)。蜜蜂的体色中,褐色对黑色为显性。现有褐色雄蜂与杂合褐色雌蜂进行杂交。下列对子一代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雄蜂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 B. 蜂王、工蜂和雄蜂均有两种基因型 C. 蜂王、工蜂和雄蜂的体色均为褐色 D. 雌蜂的1个卵原细胞将形成4个生殖细胞 【答案】B 25. 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 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 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乙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1/4 C. 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 9 种基因型和 4 种表现型 D. 若Ⅲ 7 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 , 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答案】D 【解析】Ⅰ1和Ⅰ2均正常,其儿子Ⅱ2患甲病,据此可推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由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而其儿子Ⅲ7患甲病可进一步推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Ⅱ1与Ⅱ2均不患乙病而其女儿Ⅲ1为乙病患者可推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项错误;用a表示甲病致病基因,b表示乙病致病基因。Ⅱ1正常,Ⅲ1患乙病,Ⅲ3患甲病,所以Ⅱ1的基因型为BbXAXa。Ⅲ5正常,Ⅱ4患乙病,Ⅲ7患甲病,所以Ⅲ5的基因型为BbXAX_,因此,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BbXAXa)的概率为1×1/2=1/2,B项错误;II3和II4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和bbXAY,理论上其后代共有2×4=8种基因型、2×3=6种表现型,C项错误;若Ⅲ7 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则Ⅲ7的基因型为XaXaY,而其父母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和XAY,因此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 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_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A基因频率为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_。 (3)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l全为灰身,Fl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 ①果蝇体色性状中,______为显性。F2的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______。 ②若一大群果蝇随机交配,后代有9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则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比例会________,这是_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1). 1:1 (2). 1:2:1 (3). 0.5(或50%) (4). A基因纯合致死(或AA致死或A显性基因纯合致死) (5). 1:1 (6). 灰身 (7). 2/3 (8). 18% (9). 下降 (10). 自然选择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遗传平衡定律的使用条件和应用,以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需要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 (1)由题意知,该种群的个体的基因型都是Aa,因此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各占50%,即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1∶1;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依据遗传平衡公式,子一代AA基因型频率=0.52=0.25,Aa基因型频率=2×0.5×0.5=0.5,aa基因型频率=0.52=0.25,故第一代中AA∶Aa∶aa=1∶2∶1;子一代A基因频率=0.25+1/2×0.5=0.5。 (2)如果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子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说明存在显性纯合致死效应(或A基因纯合致死或AA致死或A显性基因纯合致死);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中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关系是A∶a=1:2, 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2×1/3×2/3=4/9,aa=2/3×2/3=4/9,所以第一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1∶1。 (3)①根据题意可知,果蝇的体色遗传属于常染色体遗传。果蝇体色性状中灰身为显性性状;F1(Bb)随机交配,F2的灰身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BB、2/3Bb,所以F2的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2/3。 ②根据后代有9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则bb=100÷(9900+100) =1%,所以b的频率为1/10,B的频率为9/1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2×1/10×9/10=18%;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容易被天敌发现而淘汰,所以灰身果蝇的比例会下降,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7. 下面为5种不同的育种方法。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至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_________育种方式,这种方法属常规育种,一般从F2代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途径育种方式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B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 (3)E方法所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作用于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 (4)上述育种过程中,哪两个过程所使用的方法相同?_______(填写字母),具体使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回答两个),其作用时间和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G过程原理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杂交 (2). 从F2代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3).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 花药离体培养 (5). 基因突变 (6). 间 (7). C、F (8). 低温处理或秋水仙素处理 (9). 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10). 基因重组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将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考查了育种方法以及学生的识图能力。准确判断图解中各种育种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D→新品种”的方法1是杂交育种,“A→B→C→新品种”的方法2是单倍体育种,“种子或幼苗→E→新品种”的方法3是诱变育种,“种子或幼苗→F→新品种”的方法4是多倍体育种,“植物细胞→G→J→新品种”的方法5是基因工程育种。 (1)图中A→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杂交育种方式,其中从F1到F2再到Fn连续多代自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纯合体的含量;在杂交育种过程,一般从F2开始选种,原因是F2代出现性状分离。 (2)A→B→C的途径表示单倍体育种方式,该育种方式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表示培育单倍体植株,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3)E方法为诱变育种,其所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 (4)上述育种过程中,C、F过程所使用的方法相同,都是用低温处理或秋水仙素处理;其作用的时间和机理都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5)由G→J为基因工程育种,G过程原理是基因重组。 28. 生物中缺失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叫单体(2n—1)。大多数动物的单体不能存活,但在黑腹果蝇(2n=8)中,点状染色体(4号染色体)缺失一条也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可以用来进行遗传学研究。 ⑴某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如图,则该果蝇的性别是_________。 ⑵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属于________(填变异类型),所产生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____ 。 ⑶果蝇群体中存在短肢个体,短肢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短肢果蝇个体与纯合正常肢个体交配得F1,F1自由交配得F2,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表: 现利用非单体的正常短肢果蝇与正常肢(纯合)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交配,探究短肢基因是否位于4号染色体上。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①正常的短肢果蝇个体与正常肢(纯合)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交配,获得子代; ②统计子代的性状表现,并记录。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a.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短肢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 b.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短肢基因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 ⑷若通过(3)确定了短肢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将非单体的正常肢(纯合)果蝇与短肢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交配,后代出现正常肢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_。 【答案】 (1). 雄性 (2). 染色体数目变异 (3). 4条或3条 (4). 子代中出现正常肢果蝇和短肢果蝇,且比例为1:1(或正常肢:短肢=1:1) (5). 子代全为正常肢 (6). 1/2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染色体变异、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果蝇性别决定方式,能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其性别;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表中信息推断显隐性关系,并能设计简单的遗传实验进行验证。分析题图:图示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有一对形态和大小不同,为X和Y染色体。分析表格:将短肢果蝇个体与纯合正常肢个体交配得F1,F1均为正常肢,说明正常肢相对于短肢为显性性状。 (1)图示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不同,为X、Y染色体,可见该果蝇的性别是雄性。 (2)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缺失1条4号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该单体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7条染色体,其减数分裂所产生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条或3条。 (3)由表格可知,将短肢果蝇个体与正常肢(纯合)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交配得F1,F1均为正常肢,说明正常肢相对于短肢为显性性状(用A、a表示)。要探究短肢基因是否位于4号染色体上,应选择正常染色体短肢果蝇与4号染色体单体的正常肢果蝇杂交,获得子代。若短肢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aa×AO→子代中出现正常肢果蝇和短肢果蝇,且比例接近1∶1;若短肢基因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aa×AA→子代全为正常肢果蝇。 (4)若短肢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将非单体的正常肢(纯合)果蝇(AA)和短肢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aO)交配,后代为Aa∶AO=1∶1,可见后代出现正常肢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的概率为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