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5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共60分.1-20每题2分,21-40每题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 ①唾液 ②胰液 ③血浆 ④淋巴 ⑤原尿 ⑥细胞质基质 ⑦组织液 ⑧线粒体基质 ⑨细胞核内的液体 ⑩胃液. A.③④⑥⑦⑧⑨ B.③④⑤⑦⑨⑩ C.②③④⑤⑦⑨ D.①②③④⑤⑦ 2.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及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C.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4.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细胞膜外K+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B.特定情况下,神经递质能够引起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泌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受到神经递质的作用时,一定产生兴奋 6.激素在调节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糖含量升高会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 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C.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7.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体液调节依赖于体液的传送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D.大部分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9.下列有关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都是淋巴细胞 B.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 C.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分泌抗体 D.效应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10.某种新型疫苗,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现,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该疫苗3次比注射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抗体 B.抗原的积累促进吞噬细胞分化形成更多的记忆细胞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使免疫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11.如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甲为浆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B.体液免疫产生甲细胞的过程中可能需要T淋巴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参与 C.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以是自身组织细胞 D.细胞乙为靶细胞,会被效应T细胞识别并清除 12.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并传到伸长区,使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而出现向光弯曲 B.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温特借助琼脂块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13.在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中,生理作用最为相似的是( ) A.赤霉素和生长素 B.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和脱落酸 D.生长素和乙烯 14.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森林群落中还可能找到苔藓、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火灾过后的森林中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这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群落演替只与群落内部变化有关,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D.从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从苔藓阶段开始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进入群落 15.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则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可用于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必须用标志重捕法 16.如图表示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7.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一种生物都可以被多种生物捕食 B.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循环往复进行的 C.每一个营养级可能有多种生物 D.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18.关于PCR技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技术能使DNA分子以指数形式扩增 B.该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 C.该技术的前提需要一段已知的核苷酸序列以便于合成相应的引物 D.该技术只能扩增DNA,不能用于获取目的基因 19.蛋白质工程中,要对蛋白质结构进行设计改造,最终必须通过______来完成( ) A.改变氨基酸结构 B.改造蛋白质结构 C.改变肽链结构 D.改造基因结构 20.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成果的概述,正确的是( ) A.在基因治疗方面,主要用于将遗传病患者的致病基因修复 B.在农业上可以培育品质优良和具有抗性的农作物 C.转基因动物的培育就是为了获得乳腺生物反应器 D.通过基因治疗可以使猫叫综合征的病人痊愈 21.图中A、B、C、D、E、F各代表在同一个区域生活的食物网中的六个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 ) 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 B.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20% C.E既可以是次级消费者也可以是第四营养级 D.B、C、F三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之和一定比A的个体数量多 2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转录和翻译过程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24.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效应器,e为感受器 B.反射弧中共有2个神经元 C.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5.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26.8岁的小明因一次意外下丘脑受到损伤,这可能会导致他( ) ①抗利尿激素分泌受到影响 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 ③言语活动功能出现障碍 ④生物节律控制受到影响 ⑤水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 ⑥体温调节受到影响.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⑥ 27.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不属于此项原理的是( ) A.人们将农作物秸秆粉碎作为饲料饲养家禽家畜提高能量利用率 B.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28.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实现离不开内环境,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离不开正常状态的内环境 C.激素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通过血液循环只能运输到特定的靶细胞 D.血糖浓度升高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属于体液调节的过程 29.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3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a和物种b的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在物种a和物种b之间都是单向的 B.进化过程中物种a和b通过捕食关系相互选择 C.物种a和b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是因为二者存在生殖隔离 D.物种a中的个体数量不一定比物种b的个体数量多 31.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 A.番茄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舌尖接触柠檬汁后产生酸的感觉 C.倒伏的玉米一段时间后又能直立生长 D.饥饿初期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32.关于动物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时表现为相互拮抗 B.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迅速而准确 C.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 D.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33.多巴胺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仅153的神经递质,分泌过多会引起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等多种激素的分泌异常,并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症状之一是儿童表现为抽动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多巴胺在兴奋传递过程中只能作用于神经元轴突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B.多巴胺同胰岛素一样是通过自由扩散从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的 C.多巴胺分泌异常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相关激素的分泌 D.多巴胺通过进入突触后的神经细胞参与细胞代谢 34.下列关于基因工程中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限制酶水解相邻核苷酸间的化学键打断DNA B.DNA连接酶可将末端碱基互补的两个DNA片段连接 C.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末端延伸DNA或RNA D.逆转录酶以一条RNA模板合成互补的DNA 35.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结构不包括( ) A.目的基因 B.启动子 C.终止子 D.DNA探针 36.科研人员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导入到酵母菌中,通过发酵大量生产乙肝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目的基因在酵母菌细胞中表达出抗体 B.目的基因的表达需要酵母菌的线粒体提供能量 C.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 D.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酵母菌 37.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cDNA文库中或基因组文库中获取的人胰岛素基因结构完全相同 B.由于受体细胞不同以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不同,基因表达载体构建上也会有所差别 C.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就会整合到染色体DNA上遗传给后代 D.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常用方法是显微注射法 38.下面是3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DNA分子的识别序列和剪切位点图(箭头表示切点).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限制酶1:﹣﹣T↓GATCA﹣﹣ 限制酶2:﹣﹣CCC↓GGG﹣﹣ 限制酶3:﹣﹣G↓GATCC﹣﹣ A.不同的限制酶有不同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B.只有限制酶2能够识别和切割RNA分子 C.上述三种限制酶识别的序列都包含6个碱基对 D.限制酶1和酶3剪出的黏性末端相同 3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C.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40.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A.B2=A×(10%﹣20%) B.A=F+B1+C1+D1+E1 C.A﹣(B1+B3)=Cl+C2+C3 D.C3=B2×(80%﹣90%)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某同学因患急性肠胃炎(已经中度脱水),住进了医院.医生要求他禁食并用糖盐水(生理盐水+5%的葡萄糖)以及相关药物进行输液治疗. (1)糖盐水中糖和盐的主要生理作用分别是 和 . (2)禁食期间未注射糖盐水时,该同学的 (激素名称)分泌量增加,该激素是 分泌的,主要作用于肝细胞,促进 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升高血糖浓度. (3)由于中度脱水,该同学的血浆渗透压 ,垂体释放的 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吸收水增多,尿量 . (4)静脉注射时,针头刺激的皮肤处传入神经末梢膜内的电位变化是 . 42.龙牙楤(又名刺老芽、树头芽)小乔木,春季采嫩芽嫩叶食用,也具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有补气安神、祛风活血等功效. (1)春季,人们集中采摘龙牙楤的嫩芽,但是幼芽的数量仍在增加,原因是 . (2)为了大量栽培龙牙楤,研究小组尝试探究不同浓度的2,4﹣D对其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将龙牙楤插条浸入蒸馏水中浸泡1小时后,分别放在4种溶于含糖的磷酸缓冲液中的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请回答: ①插条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的对照组的操作是 . ②从预实验结果可知,与浓度为8ppm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5ppm的2,4﹣D溶液对插条的影响是 . ③在预实验以及正式实验过程中,都要控制好无关变量,如 和 . ④用浸泡法处理插条,与沾蘸法相比,所用的2,4﹣D浓度 (填“较高”或“较低”),所需处理时间 (填“较长”或“较短”). (3)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原理是 ,如图乙曲线 (填“Ⅰ”或“Ⅱ”)可表示单子叶植物. 43.许多大肠杆菌的质粒上含有lacZ基因,其编码的产物β半乳糖苷酶在Xgal和IPTG两种物质存在时,可以产生蓝色沉淀,使菌落呈现蓝色,否则菌落呈现白色.基因工程中常利用该原理从导入质粒的受体细胞中筛选出真正导入重组质粒的细胞,过程如图所示. (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 . 该过程是在 (操作环境)进行的,需要使用限制酶和 酶. (2)转化过程中,大肠杆菌应先用 处理,使其处于能吸收周围DNA的状态,这种细胞称为 细胞. (3)在相同条件下的培养基中,菌落 (填序号)颜色一定为白色的. (4)检测菌落③中的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的第一步,可采用的检测办法是 . (5)人们获得目的基因后往往先进行扩增,通常利用的是 技术,该技术中使脱氧核苷酸单链延伸时需要利用的酶是 ,该酶的特点是 . 44.某研究所对一个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湖泊中的绿藻、蓝藻是鲮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请根据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1)该湖泊中所有的鲮鱼是一个 ,鲮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是 . (2)若鲮鱼仅以藻类和沼虾为食,且食物中植物和动物的比例为3:1,鲮鱼增重4kg,至少需要藻类 kg. (3)研究人员对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٠a),据表分析,沼虾的同化量为 kJ/(cm2٠a). 摄入食物中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51.6 27 1.5 23.1 (4)调查的后期,发现某种鲤鱼迁入此湖泊生态系统后,鲤鱼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请分析回答: ①A、B图中能反映该鲤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 ②鲤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 有限,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 ③在t1时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 ④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保持这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水平. (5)如果这个湖泊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能力的基础是 调节.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共60分.1-20每题2分,21-40每题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 ①唾液 ②胰液 ③血浆 ④淋巴 ⑤原尿 ⑥细胞质基质 ⑦组织液 ⑧线粒体基质 ⑨细胞核内的液体 ⑩胃液. A.③④⑥⑦⑧⑨ B.③④⑤⑦⑨⑩ C.②③④⑤⑦⑨ D.①②③④⑤⑦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直接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溶液,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肠液等)、泪液等液体虽然来自内环境,但不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都有孔与外界相通,都不属于细胞外液,也就不属于体液,应属于属于外界溶液. 2、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但不是说就这三种,如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组成成分. 3、细胞内液中的液体主要指的是细胞质基质中的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 4、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由于血液有血细胞的存在,因此血液不是细胞外液,而血浆则属于细胞外液;血清和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质原,因此血清也属于细胞外液. 【解答】解: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①唾液属于消化液,①错误; ②胰液属于消化液,②错误; ③血浆血浆属于细胞外液,③正确; ④淋巴属于细胞外液,④正确; ⑤原尿属于外环境,⑤错误; ⑥细胞质基质存在于细胞内部,属于细胞内液,属于体液,⑥正确; ⑦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⑦正确; ⑧线粒体基质存在于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属于细胞内液,属于体液,⑧正确; ⑨细胞核液属于细胞内液,属于体液,⑨正确; ⑩胃液属于消化液,⑩错误. 故选:A. 2.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及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基本相同,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A正确;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C、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Na+和Cl﹣在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C错误; D、由于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所以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D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C.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稳态调节不一定都有反射弧的参与,如血液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2CO3/NaHCO3,A错误; B、人体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主要通过免疫调节,并不是许多系统参与,B错误; C、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稳定、动态平衡,而不是固定不变的,C正确; D、有的稳态的调节中枢在大脑,也有的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脊髓和下丘脑,D错误. 故选:C. 4.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解答】解:A、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A错误; B、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错误; C、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C正确. D、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D错误. 故选:C. 5.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细胞膜外K+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B.特定情况下,神经递质能够引起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泌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受到神经递质的作用时,一定产生兴奋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因此神经元细胞膜内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A错误; B、反射弧的效应器可以是肌肉或腺体,因此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B正确;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 D、神经元受到神经递质的作用时,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B. 6.激素在调节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糖含量升高会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 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C.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量减少,从而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多;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解答】解:A、血糖含量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故A错误; 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具有负反馈调节的特点,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故B错误; C、寒冷刺激会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故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故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促进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最终由垂体后叶释放,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故D正确. 故选:D 7.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之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冬泳入水后,机体散热增多,通过调节散热减少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恒定,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加,A错误; B、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B错误; C、冬泳入水后,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C错误; D、通过神经调节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促进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使产热增加,D正确. 故选:D. 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体液调节依赖于体液的传送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D.大部分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解答】解:A、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体液调节依赖于体液的传送,B正确;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C错误; D、大部分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D正确. 故选:C. 9.下列有关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都是淋巴细胞 B.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 C.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分泌抗体 D.效应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吞噬细胞不是淋巴细胞,A错误; B、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B正确; C、浆细胞不能分裂,C错误; D、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效应T细胞只有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B. 10.某种新型疫苗,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现,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该疫苗3次比注射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抗体 B.抗原的积累促进吞噬细胞分化形成更多的记忆细胞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使免疫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口服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作为抗原,其目的是促使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多次注射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的数量,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据此答题. 【解答】解:A、间隔口服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而不是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A错误; B、抗原的积累促进B细胞分化形成更多的记忆细胞,B错误; C、间隔注射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C正确; D、吞噬细胞对抗原没有免疫记忆能力,D错误. 故选:C. 11.如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甲为浆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B.体液免疫产生甲细胞的过程中可能需要T淋巴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参与 C.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以是自身组织细胞 D.细胞乙为靶细胞,会被效应T细胞识别并清除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图中甲的分泌物是抗体,所以甲为浆(效应B)细胞,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被乙吞噬消化,故乙为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细胞甲为浆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A正确; B、体液免疫产生甲细胞的过程中可能需要T淋巴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参与,B正确; C、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以是自身组织细胞,C正确; D、细胞乙为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D. 12.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并传到伸长区,使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而出现向光弯曲 B.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温特借助琼脂块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 科学家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及分析 达尔文 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 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 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 詹森 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 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拜尔 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温特 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 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 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 郭葛 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 【解答】解:A、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并传到伸长区,使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而出现向光弯曲,A正确; B、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错误; C、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 D、温特借助琼脂块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D正确. 故选:B. 13.在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中,生理作用最为相似的是( ) A.赤霉素和生长素 B.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和脱落酸 D.生长素和乙烯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 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解答】解: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的伸长,A正确; B、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二者生理作用很不同,B错误; C、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二者生理作用很不同,C错误; D、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二者生理作用很不同,D错误. 故选:A. 14.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森林群落中还可能找到苔藓、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火灾过后的森林中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这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群落演替只与群落内部变化有关,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D.从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从苔藓阶段开始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进入群落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森林群落中还可能找到苔藓、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A正确; B、火灾过后的森林中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群落演替既与群落内部变化有关,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C错误; D、从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从草本阶段开始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进入群落,D错误. 故选:A. 15.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则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可用于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必须用标志重捕法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正确;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C、丁为年龄组成,通过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来预测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变化,C正确; D、调查蚜虫、跳蝻等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种群密度用样方法,D错误. 故选:D. 16.如图表示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①J型曲线与S型曲线间差值表示环境阻力,即被淘汰的个体数,①正确; ②a种群数量无限增加,表示“J”型曲线,b曲线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表示“S”型曲线,②正确;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③正确; ④K值表示该环境下对于该种生物的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当环境条件改变时K值会发生波动,④正确. 故选:D. 17.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一种生物都可以被多种生物捕食 B.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循环往复进行的 C.每一个营养级可能有多种生物 D.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解答】解:A、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不能被捕食,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B错误; C、每一个营养级可能有多种生物,C正确; D、有些动物可以捕食多种生物,因此一种生物可能位于多条食物链上,D错误. 故选:C. 18.关于PCR技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技术能使DNA分子以指数形式扩增 B.该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 C.该技术的前提需要一段已知的核苷酸序列以便于合成相应的引物 D.该技术只能扩增DNA,不能用于获取目的基因 【考点】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分析】PCR技术: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解答】解:A、该技术能使DNA分子以指数形式扩增,A正确; B、该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B正确; C、该技术的前提需要一段已知的核苷酸序列以便于合成相应的引物,C正确; D、该技术既能扩增DNA,也能用于获取目的基因,D错误. 故选:D. 19.蛋白质工程中,要对蛋白质结构进行设计改造,最终必须通过______来完成( ) A.改变氨基酸结构 B.改造蛋白质结构 C.改变肽链结构 D.改造基因结构 【考点】蛋白质工程. 【分析】1、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2、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以上是蛋白质工程特有的途径;以下按照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进行.(注意:目的基因只能用人工合成的方法) 【解答】解: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可见,蛋白质工程中,要对蛋白质结构进行设计改造,最终必须通过改造基因结构来完成. 故选:D. 20.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成果的概述,正确的是( ) A.在基因治疗方面,主要用于将遗传病患者的致病基因修复 B.在农业上可以培育品质优良和具有抗性的农作物 C.转基因动物的培育就是为了获得乳腺生物反应器 D.通过基因治疗可以使猫叫综合征的病人痊愈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1)抗虫转基因植物;(2)抗病转基因植物;(3)抗逆转基因植物;(4)转基因改良植物品质.总之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用于生产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品种,能产生抗逆性品种. 2、动物基因工程的成果:(1)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外源生长激素基因;(2)改善畜产品的品质;(3)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4)转基因动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 3、医药卫生方面的成果:主要是生产基因工程药物,如人胰岛素、细胞因子、抗体、疫苗、干扰素等. 4、环境保护方面:环境监测和对污染环境的净化. 【解答】解:A、在基因治疗方面,主要是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有缺陷的细胞中,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A错误; B、在农业上主要是培育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和具有抗逆性的农作物,B正确; C、转基因动物培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乳腺生物反应器,C错误; D、猫叫综合征形成的原因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不能通过基因治疗使之痊愈,D错误. 故选:B. 21.图中A、B、C、D、E、F各代表在同一个区域生活的食物网中的六个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 ) 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 B.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20% C.E既可以是次级消费者也可以是第四营养级 D.B、C、F三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之和一定比A的个体数量多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阳光、空气、水属于非生物成分,A属于生产者,其他属于消费者.生物群落是同一区域的所有生物,不包括无机环境;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 【解答】解:A、生物群落是同一区域的所有生物,不包括无机环境,A错误; B、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有B、C、F,所以C种群获得的能量没有A种群能量的20%,B错误; C、E在食物链A→B→E中是次级消费者,在食物链A→C→D→E中是第四营养级,C正确; D、B、C、F三个种群的能量之和小于A种群,而能量不仅与个体数量有关,也与个体大小有关,所以B、C、F三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之和不一定比A的个体数量多,D错误. 故选:C. 2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故选:B. 2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转录和翻译过程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A正确;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正确; C、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 D、转录和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 故选:D. 24.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效应器,e为感受器 B.反射弧中共有2个神经元 C.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表示传入神经、e表示感受器. 【解答】解:A、由于d上有神经节,所以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A正确; B、该模式图涉及3个神经元,B错误; C、由于兴奋在突触结构中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 D、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选:A. 25.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d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传递.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d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A错误; 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B正确;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正确; D、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可以反复利用,D正确. 故选:A. 26.8岁的小明因一次意外下丘脑受到损伤,这可能会导致他( ) ①抗利尿激素分泌受到影响 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 ③言语活动功能出现障碍 ④生物节律控制受到影响 ⑤水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 ⑥体温调节受到影响.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⑥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①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因此下丘脑受到损伤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受到影响,①正确; ②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下丘脑受到损伤,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②正确; ③言语区位于大脑皮层,故下丘脑受到损伤,言语活动功能不受影响,③错误; ④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④正确; ⑤下丘脑是水盐调节的中枢,故下丘脑受到损伤,水盐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⑤正确; ⑥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故下丘脑受到损伤,体温调节受到影响,⑥正确. 故选:D. 27.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不属于此项原理的是( ) A.人们将农作物秸秆粉碎作为饲料饲养家禽家畜提高能量利用率 B.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①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 ②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③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 【解答】解:A、人们将农作物秸秆粉碎作为饲料饲养家禽家畜提高能量利用率,并非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正确; B、施放过量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是模拟性外激素的作用,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 C、延长对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是利用光照对动物繁殖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 D、人工控制作物的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是利用光周期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A. 28.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实现离不开内环境,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离不开正常状态的内环境 C.激素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通过血液循环只能运输到特定的靶细胞 D.血糖浓度升高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属于体液调节的过程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是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不是成分不变.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解答】解:A、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 B、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需经过组织液传递神经递质,故离不开正常状态的内环境,B正确; C、激素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C错误; D、血糖浓度升高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属于体液调节的过程,D正确. 故选:C. 29.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当病原体或异物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一种抵抗该异物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而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 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它包括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和第二道防线(由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白细胞等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则是机体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后天生活中受到外来病原体等物质刺激时,产生抵抗该物质的抗体,从而获得防御功能. 【解答】解:题中已明确交代,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 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D. 3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a和物种b的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在物种a和物种b之间都是单向的 B.进化过程中物种a和b通过捕食关系相互选择 C.物种a和b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是因为二者存在生殖隔离 D.物种a中的个体数量不一定比物种b的个体数量多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图中a、B曲线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a先到达波峰,表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捕食关系中为双向的,a可以影响b的生存,b也同样会影响a. 【解答】解:A、由图可知,物种a与物种b之间形成捕食关系,能量只能由b传递给a,即单向流动;但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实现这种动态的制约关系的是双方之间彼此进行的信息传递,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调节种间关系中的作用,A错误; B、物种a和物种b相互作用,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正确; C、由于物种a和b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两物种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 D、物种a与物种b之间形成捕食关系,物种a中的个体数量不一定比物种b的个体数量多,D正确. 故选:A. 31.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 A.番茄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舌尖接触柠檬汁后产生酸的感觉 C.倒伏的玉米一段时间后又能直立生长 D.饥饿初期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果实的发育离不开生长素,自然状态下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来自于果实中发育着的种子. 2、人体的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 【解答】解:A、番茄的自然成熟是乙烯作用的结果,A正确; B、人舌尖触到柠檬汁时感觉到酸味,这是神经调节的结果,与激素无关,B错误; C、倒伏的玉米一段时间后又能直立生长为茎的背地性,是生长素的作用,C正确; 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是胰高血糖素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32.关于动物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时表现为相互拮抗 B.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迅速而准确 C.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 D.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人体会患相应的疾病. 2、人体激素的特点有:(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并且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3、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解答】解: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两者在调节血糖浓度时表现为相互拮抗,A正确; B、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迅速而准确,B错误; C、激素的分泌量和分泌器官有关,血液中某激素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C正确; D、激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变化中,其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如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D正确. 故选:B. 33.多巴胺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仅153的神经递质,分泌过多会引起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等多种激素的分泌异常,并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症状之一是儿童表现为抽动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多巴胺在兴奋传递过程中只能作用于神经元轴突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B.多巴胺同胰岛素一样是通过自由扩散从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的 C.多巴胺分泌异常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相关激素的分泌 D.多巴胺通过进入突触后的神经细胞参与细胞代谢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有两种类型,即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 2、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 3、由于神经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解答】解:A、多巴胺在兴奋传递过程中只能作用于神经元树突或胞体膜上的特异性受体,A错误; B、多巴胺同胰岛素一样是通过胞吐从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的,B错误; C、多巴胺分泌异常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相关激素的分泌,C正确; D、多巴胺通过进入突触后的神经细胞调节细胞代谢,D错误. 故选:C. 34.下列关于基因工程中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限制酶水解相邻核苷酸间的化学键打断DNA B.DNA连接酶可将末端碱基互补的两个DNA片段连接 C.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末端延伸DNA或RNA D.逆转录酶以一条RNA模板合成互补的DNA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限制酶: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特异性: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两种. DNA连接酶:(1)根据酶的来源不同分为两类:E.coliDNA连接酶、T4DNA连接酶.这二者都能连接黏性末端,此外T4DNA连接酶还可以连接平末端,但连接平末端时的效率比较低.(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3)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的区别:①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②DNA连接酶是同时连接双链的切口,而DNA聚合酶只是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③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而DNA聚合酶需要模板. 【解答】解:A、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故A正确; B、DNA连接酶可以连接黏性末端相同的两个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故B正确; C、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末端延伸DNA,而延生RNA的是RNA聚合酶,故C错误; D、逆转录过程就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故D正确. 故选C. 35.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结构不包括( ) A.目的基因 B.启动子 C.终止子 D.DNA探针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在基因的首段,它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能控制着转录的开始; 2、终止子在基因的尾端,它控制着转录的结束; 3、标记基因便于目的基因的鉴定和筛选. 【解答】解:A、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A错误; B、基因表达载体包括启动子,它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能控制着转录的开始,B错误; C、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终止子,它控制着转录的结束,C错误; D、DNA探针是指以放射性同位素、生物素或荧光染料等进行标记的已知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可用于核酸分子杂交以检测目标核苷酸序列是否存在,基因表达载体不包括DNA探针,D正确. 故选:D. 36.科研人员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导入到酵母菌中,通过发酵大量生产乙肝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目的基因在酵母菌细胞中表达出抗体 B.目的基因的表达需要酵母菌的线粒体提供能量 C.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 D.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酵母菌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将乙肝抗原基因导人到酵母菌中,不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目的基因转录后需进行加工,才能可用于翻译抗原,目的基因的表达需要能量,而生物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解答】解:A、将乙肝抗原基因导人到酵母菌中,目的基因在酵母菌中表达出抗原,A错误; B、目的基因的表达需要能量,而生物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B正确; C、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C错误; D、用钙离子处理将目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酵母菌,D错误. 故选:B. 37.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cDNA文库中或基因组文库中获取的人胰岛素基因结构完全相同 B.由于受体细胞不同以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不同,基因表达载体构建上也会有所差别 C.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就会整合到染色体DNA上遗传给后代 D.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常用方法是显微注射法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解:A、从cDNA文库中获得的目的基因没有启动子和终止子,基因组文库中获取的含有,A错误; B、由于受体细胞不同以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不同,基因表达载体构建上也会有所差别,B正确; C、如果受体细胞为原核细胞,原核细胞中没有染色体,则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就不会整合到染色体DNA上,C错误; D、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的方法为农杆菌转化法,导入动物细胞的常用方法是显微注射法,D错误. 故选:B. 38.下面是3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DNA分子的识别序列和剪切位点图(箭头表示切点).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限制酶1:﹣﹣T↓GATCA﹣﹣ 限制酶2:﹣﹣CCC↓GGG﹣﹣ 限制酶3:﹣﹣G↓GATCC﹣﹣ A.不同的限制酶有不同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B.只有限制酶2能够识别和切割RNA分子 C.上述三种限制酶识别的序列都包含6个碱基对 D.限制酶1和酶3剪出的黏性末端相同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关于限制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来源: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 (2)特异性: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3)结果: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解答】解:A、不同的限制酶有不同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体现了酶的专一性,A正确; B、限制酶只能识别和切割DNA分子,B错误; C、上述三种限制酶识别的序列都包含6个碱基对,C正确; D、限制酶1和酶3剪出的黏性末端相同,都是CTAG,D正确. 故选:B. 3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C.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的结构特征;种间关系;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解答】解:A、池塘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A错误;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B错误; C、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正确; D、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 故选:C. 40.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A.B2=A×(10%﹣20%) B.A=F+B1+C1+D1+E1 C.A﹣(B1+B3)=Cl+C2+C3 D.C3=B2×(80%﹣90%)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各营养级的生物固定的能量有多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等. 【解答】解:A、B2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为A的10%﹣20%,即 B2=A×(10%﹣20%),A正确; B、A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输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有:F、B1、C1、D1、E1.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应该是平衡的,即A=F+B1+C1+D1+E1,B正确; C、根据能量输入与输出平衡,A﹣(B1+B3)=B2,而B2=Cl+C2+C3,所以A﹣(B1+B3)=Cl+C2+C3,C正确; D、C2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为B2的10%﹣20%,即 C2=B2×(10%﹣20%),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某同学因患急性肠胃炎(已经中度脱水),住进了医院.医生要求他禁食并用糖盐水(生理盐水+5%的葡萄糖)以及相关药物进行输液治疗. (1)糖盐水中糖和盐的主要生理作用分别是 供能 和 维持渗透压平衡 . (2)禁食期间未注射糖盐水时,该同学的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激素名称)分泌量增加,该激素是 胰岛A细胞(肾上腺) 分泌的,主要作用于肝细胞,促进 肝糖原 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升高血糖浓度. (3)由于中度脱水,该同学的血浆渗透压 升高 ,垂体释放的 抗利尿激素 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吸收水增多,尿量 减少 . (4)静脉注射时,针头刺激的皮肤处传入神经末梢膜内的电位变化是 由负电位变正电位(再变为负电位)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生理盐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补充无机盐,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能提供能量. 水盐平衡调节的感受器和中枢均位于下丘脑,饮水过多时的调节为: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1)糖盐水中糖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糖盐水中的盐可以维持渗透平衡. (2)禁食期间未注射糖盐水时,该同学血糖含量下降,此时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该激素是胰岛A细胞(肾上腺)分泌的,主要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升高血糖浓度. (3)患急性肠炎的病人大量失水,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尿量减少. (4)静脉注射时,针头刺激的皮肤处传入神经末梢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正电位(再变为负电位). 故答案为: (1)供能 维持渗透压平衡 (2)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胰岛A细胞(肾上腺) 肝糖原 (3)升高 抗利尿激素 减少 (4)由负电位变正电位(再变为负电位) 42.龙牙楤(又名刺老芽、树头芽)小乔木,春季采嫩芽嫩叶食用,也具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有补气安神、祛风活血等功效. (1)春季,人们集中采摘龙牙楤的嫩芽,但是幼芽的数量仍在增加,原因是 解除了顶端优势 . (2)为了大量栽培龙牙楤,研究小组尝试探究不同浓度的2,4﹣D对其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将龙牙楤插条浸入蒸馏水中浸泡1小时后,分别放在4种溶于含糖的磷酸缓冲液中的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请回答: ①插条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 插条中内源激素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的对照组的操作是 将插条放在等量含糖的磷酸缓冲液中,其他条件相同 . ②从预实验结果可知,与浓度为8ppm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5ppm的2,4﹣D溶液对插条的影响是 促进生根的作用减弱 . ③在预实验以及正式实验过程中,都要控制好无关变量,如 实验温度 和 插条处理的时间(类似物溶液的PH、是否有光照等) . ④用浸泡法处理插条,与沾蘸法相比,所用的2,4﹣D浓度 较低 (填“较高”或“较低”),所需处理时间 较长 (填“较长”或“较短”). (3)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原理是 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如图乙曲线 Ⅱ (填“Ⅰ”或“Ⅱ”)可表示单子叶植物.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柱形图:2,4﹣D溶液浓度为0时作为对照组,2,4﹣D溶液浓度在0~12ppm时,随着2,4﹣D溶液浓度的升高,生根数逐渐增多;2,4﹣D溶液浓度在12~ 20ppm时,随着2,4﹣D溶液浓度的升高,生根数逐渐减少.2,4﹣D溶液浓度在20ppm时,抑制生根;2,4﹣D溶液浓度在8、12和15ppm时,均促进生根. 【解答】解:(1)春季,人们集中采摘龙牙楤的嫩芽,解除了顶端优势,幼芽的数量仍在增加. (2)①插条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插条中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的对照组的操作是将插条放在等量含糖的磷酸缓冲液中,其他条件相同. ②从预实验结果可知,与浓度为8ppm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5ppm的2,4﹣D溶液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减弱. ③在预实验以及正式实验过程中,都要控制好无关变量,如实验温度、插条处理的时间、类似物溶液的PH、是否有光照等. ④用浸泡法处理插条,与沾蘸法相比,所用的2,4﹣D浓度较低,所需处理时间较长. (3)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因此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如图乙曲线Ⅰ可表示双子叶植物,曲线Ⅱ可表示单子叶植物. 故答案为: (1)解除了顶端优势 (2)①插条中内源激素 将插条放在等量含糖的磷酸缓冲液中,其他条件相同 ②促进生根的作用减弱 ③实验温度 插条处理的时间(类似物溶液的PH、是否有光照等答案合理即可) ④较低 较长 (3)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其他答案合理也可给分) (曲线)Ⅱ 43.许多大肠杆菌的质粒上含有lacZ基因,其编码的产物β半乳糖苷酶在Xgal和IPTG两种物质存在时,可以产生蓝色沉淀,使菌落呈现蓝色,否则菌落呈现白色.基因工程中常利用该原理从导入质粒的受体细胞中筛选出真正导入重组质粒的细胞,过程如图所示. (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 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能遗传给后代,并表达和发挥作用 . 该过程是在 生物体外 (操作环境)进行的,需要使用限制酶和 DNA连接 酶. (2)转化过程中,大肠杆菌应先用 Ca2+ 处理,使其处于能吸收周围DNA的状态,这种细胞称为 感受态 细胞. (3)在相同条件下的培养基中,菌落 ③ (填序号)颜色一定为白色的. (4)检测菌落③中的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的第一步,可采用的检测办法是 分子杂交 . (5)人们获得目的基因后往往先进行扩增,通常利用的是 PCR 技术,该技术中使脱氧核苷酸单链延伸时需要利用的酶是 Taq酶(热稳定DNA聚合酶) ,该酶的特点是 耐高温(具有热稳定性) .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 分析题图:目的基因的左侧有限制酶EcoRI的识别序列,右侧是限制酶SmaI的识别序列,而质粒上只有限制酶EcoRI的识别序列,所以需要用限制酶EcoRI来切割质粒,用限制酶EcoRI和SmaI来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分子,这样就使目的基因右侧无法与质粒连接,所以目的基因被切割下来和质粒连接之前,需在目的基因的右侧连接限制酶EcoRI切割形成的末端,即﹣TTAA.用限制酶EcoRI切割质粒时,会破坏质粒上的lacZ'基因,但切割后的质粒自身环化后,lacZ'基因又被修复,能表达产生B﹣半乳糖苷酶,在X﹣gal和IPTG 存在下,可以产生蓝色沉淀,使菌落呈现蓝色,所以菌落①②呈现蓝色;菌落③导入的是重组质粒,其lacZ'基因被破坏,不能表达产生B﹣半乳糖苷酶,在X﹣gal和IPTG 存在下,菌落颜色为白色. 【解答】解:(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能遗传给后代,并表达和发挥作用. 基因工程的操作均是在生物体外进行的,需要使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2)转化过程中,大肠杆菌应先用Ca2+处理,使其处于能吸收周围DNA的状态,这种细胞称为感受态细胞. (3)用限制酶EcoRI切割质粒时,会破坏质粒上的lacZ'基因,但切割后的质粒自身环化后,lacZ'基因又被修复,能表达产生B﹣半乳糖苷酶,在X﹣gal和IPTG 存在下,可以产生蓝色沉淀,使菌落呈现蓝色,所以菌落①②呈现蓝色;菌落③导入的是重组质粒,其lacZ'基因被破坏,不能表达产生B﹣半乳糖苷酶,在X﹣gal和IPTG 存在下,菌落颜色为白色. (4)检测菌落③中的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的第一步(即目的基因是否发生转录),可采用的检测办法是分子杂交. (5)人们获得目的基因后往往先进行扩增,通常利用的是PCR技术,该技术中使脱氧核苷酸单链延伸时需要利用Taq酶(热稳定DNA聚合酶),该酶的特点是耐高温(具有热稳定性). 故答案为: (1)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能遗传给后代,并表达和发挥作用 生物体外 DNA连接 (2)Ca2+感受态 (3)③ (4)分子杂交 (5)PCR Taq酶(热稳定DNA聚合酶) 耐高温(具有热稳定性) 44.某研究所对一个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湖泊中的绿藻、蓝藻是鲮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请根据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1)该湖泊中所有的鲮鱼是一个 种群 ,鲮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 (2)若鲮鱼仅以藻类和沼虾为食,且食物中植物和动物的比例为3:1,鲮鱼增重4kg,至少需要藻类 40 kg. (3)研究人员对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٠a),据表分析,沼虾的同化量为 24.6 kJ/(cm2٠a). 摄入食物中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51.6 27 1.5 23.1 (4)调查的后期,发现某种鲤鱼迁入此湖泊生态系统后,鲤鱼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请分析回答: ①A、B图中能反映该鲤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B . ②鲤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 资源、空间等有限 有限,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 ③在t1时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增长型 . ④若在t2 时种群数量为N,为保持这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水平. (5)如果这个湖泊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我调节 能力,但这能力的基础是 负反馈 调节.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据曲线图分析,t0﹣t1种群增长率增加,t1﹣t2群增长率减小为0,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图A表示J型曲线,图B表示S型曲线. 【解答】解:(1)该湖泊中所有的鲮鱼是一个种群.鲮鱼捕食沼虾,为捕食关系,鲮鱼和沼虾都捕食绿藻、蓝藻,为竞争关系,故鲮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若鲮鱼仅以藻类和沼虾为食,且食物中植物和动物的比例为3:1,鲮鱼增重4kg,至少需要藻类,传递效率为20%,至少需要藻类为3÷20%+1÷20%÷20%=40kg. (3)据表分析,沼虾的同化量为51.6﹣27=24.6 kJ/(cm2٠a). (4)①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刚开始食物、空间充裕,种群数量增长,但由于食物、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最终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曲线,即B图. ②鲤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资源、空间等有限有限,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 ③在t1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增加最快,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 ④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保持这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水平. (5)如果这个湖泊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种群 捕食和竞争 (2)40 (3)24.6 (4)①B ②资源、空间等有限 ③增长型 ④ (5)自我调节 负反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