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长阳一中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长阳一中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长阳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和结构②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 长期营养不良会使c液减少 C. ③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 D. 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可在a液中进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可知,结构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其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结构②是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其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故A错误;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组织水肿,即c液增多,故B错误;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刺激呼吸中枢,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属于体液调节,故C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不是在内环境中,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的能力。‎ ‎2.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B.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C.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共同参与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B ‎【解析】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正确。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紊乱,但不一定是加快,B错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和皮肤器官的共同参与,C正确。目前普遍认为调节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正确。‎ ‎3.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钙离子 ②葡萄糖 ③氨基酸 ④呼吸酶 ⑤纤维蛋白原 ⑥血红蛋白 ⑦消化酶 ⑧神经递质 A. ④⑤⑥⑦ B. ④⑥⑧ C. ④⑥⑦ D. ④⑥⑦⑧‎ ‎【答案】C ‎【解析】血浆中含有钙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纤维蛋白原和神经递质等,故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呼吸酶、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也不属于内环境,故选C。‎ ‎4. 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答案】A ‎【解析】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A正确;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B错误;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考点定位】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名师点睛】神经元间的信号转化:‎ ‎1、突触小体(突触前膜)上的信号转化:电信号—化学信号。‎ ‎2、突触的信号转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突触后模的信号转化:化学信号—电信号。‎ ‎5. 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是(  )‎ A. 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神经递质 B. 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c处保持静息电位 C. 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神经递质 D. 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c处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即使神经递质作用的时间更长,故使下一个细胞持续兴奋,而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故使下一个细胞保持静息电位。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不能释放神经递质,A错误;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会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6. 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 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 B、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看不懂文字,B错误;‎ C、大脑皮层有控制机体最高级的中枢,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节,C正确;‎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脑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7. 如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B. 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C. 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尿意 D. 新生婴儿的⑤兴奋,就会引起①兴奋;正常成年人的⑤兴奋,①不一定兴奋 ‎【答案】C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在④上有神经结,所以是传入神经,⑤是感受器,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以在感受器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A正确。如果要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此时能量提供减少,而兴奋的传递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正确。在传出神经上给予电刺激,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大脑皮层不会接受兴奋,C错误。新生婴儿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全,只要⑤兴奋,就会引起①兴奋;而正常成年人的⑤兴奋时,如果没有合适的排尿地点,此时低级的神经中枢会受到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①不一定兴奋,D正确。‎ 点睛:传入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8. 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不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B.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 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以神经调节为主 D. 神经调节具有迅速和准确等特点 ‎【答案】A ‎【解析】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受神经系统的调控,A错误;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B正确;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正确;神经调节具有迅速和准确等特点,D正确。‎ ‎9. 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能正确地描述其调节过程的是(  )‎ A. 人长期不进食时,人体可通过A→C→D→E途径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以维持血糖平衡 B. 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可以通过A→B→E过程使手迅速缩回,属于神经调节 C. 若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 D. 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人一段时间不进食时,人体可通过A→C→D→E途径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以维持血糖平衡,A正确;人的手被针刺时,通过神经调节,使手缩回,即:“A→B→E”,B正确;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通过A→B→C→D→E来实现,C正确;水盐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通过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器官,即通过A→B→C→D→E来实现,D错误。‎ ‎10. 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 A. 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 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答案】C ‎【解析】灭毒的蛇毒进入家兔体内后,吞噬细胞先吞噬了部分抗原,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后也会进而刺激B细胞并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开始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进入血液中,这时就可以提取分离抗蛇毒血清了。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1.体液免疫 ‎2.体液免疫过程分析 ‎(1)所涉及的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吞噬细胞和浆细胞对抗原无特异性识别作用,其他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某种抗原。‎ ‎(2)并非所有的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和T细胞的呈递,小部分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 ‎(3)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不同的浆细胞产生不同的抗体。‎ ‎11.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 三 B. 四 C. 五 D. 六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1、人体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和体液免疫.‎ ‎2、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理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免疫疾病:①自身免疫疾病,抗体将自身正常机体的细胞作用为抗原进行攻击引起的疾病;②过敏反应,已经发生免疫的机体.当抗原再次接触该抗原时引起的代谢紊乱和功能损伤;③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免疫功能降低引起的.‎ 解:①体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①错误;‎ ‎②抗原可以是外来异物,也可以是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及癌变细胞,人体自身免疫疾病中,自身正常细胞被作为抗原物质,②错误;‎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③正确;‎ ‎④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④正确;‎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对组织细胞造成伤害,⑤正确;‎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免疫缺陷病,⑥错误;‎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⑦正确.‎ 故选:B.‎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2.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可以直接产生大量抗体 B. 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 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答案】D ‎【解析】产生抗体的一定是浆细胞,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时可以快速的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A错误。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都发挥作用,B错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因为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属于自身免疫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起到防卫的作用,也能对体内衰老的细胞和癌变的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D正确。‎ 点睛:在免疫细胞中要牢记浆细胞,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免疫细胞,也是唯一产生抗体的细胞。‎ ‎13. “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 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 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 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 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说明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刺激能传到中枢处理,对刺激有感觉;传出神经元受损,效应器(肌肉)没有应答,运动障碍。故选B。‎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名师点睛】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受损或传入神经受损或神经中枢受损,均会导致人体没有感觉也无法运动;传出神经受损或效应器受损会导致人体有感觉但是无法运动。‎ ‎1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 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 D. 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答案】D ‎【解析】HIV感染机体后损伤多种免疫细胞,所以此时免疫功能非常弱,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A正确。HIV是单链的RNA病毒,容易变异,所以使用疫苗后效果难以维持,B正确。HIV主要入侵的是人体的T细胞,C正确。HIV破坏了T细胞,使细胞免疫丧失,大部分的体液免疫丧失,但还保留着少量的体液免疫,所以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D错误。‎ ‎15. 如图表示将玉米苗尖端分别置于不含生长素的相同的琼脂块上,并做不同的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并分别用a~f表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向光侧的生长素会被分解,则a>b、c<d B. 若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背光侧,则c+d=e+f,且e<f C. 图甲中的玉米苗尖端向上直立生长,而图丁中的玉米苗尖端向左弯曲生长 D. 图乙中的玉米苗尖端向左弯曲生长,其原因是背光侧的细胞分裂较快 ‎【答案】D ‎【解析】分析图示,如果图乙中玉米苗尖端的向光侧生长素会被分解,则A中生长素含量高,B中因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而含量相对较低,即A>B,同理可推出图丙中CA>B>D (7). 赤霉素 ‎【解析】(1)题中研究外源激素对棉花光合产物调配的影响,光合产物用碳元素标记。首先标记CO2,CO2被固定为C3,C3被光反应提供的[H]还原为糖类和C5。原光饱和点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的,若提高温度,酶活性减低,能固定的CO2量和利用的光能减少,光饱和点降低。‎ ‎(2)由题干可知,幼铃脱落是光合产物不足导致,对比A、B、C三组,发现C组幼铃中有机物占比最高,因而幼铃脱落显著减少。B组中叶片的放射性强度的百分比较高,说明有机物占比较多,输出较少。由题中数据可知,激素可抑制叶片有机物的输出,有利于幼铃有机物的输入,因而用激素处理叶片,导致叶片有机物输出明显较少,且小于B组,因而幼铃的放射性强度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C>A>B>D。‎ ‎(3)促进种子萌发和植株增高,但不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激素为赤霉素。‎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和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53. 番茄中红果、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D控制显性性状,d 控制隐性性状。根据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红果、黄果中显性性状是___,做出这一判断是根据哪一过程?_____ 。‎ ‎(2)P中红果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与F1中红果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概率是______,F2中红果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是_________。‎ ‎(3)P的两个个体的杂交相当于______________。‎ ‎(4)如果需要得到纯种的红果番茄,你将怎样做?___。‎ ‎(5)F2自交得F3,F3中稳定遗传的红果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红果 (2). 红果自交出现性状分离 (3). Dd (4). 100% (5). DD︰Dd=1︰2 (6). 测交 (7). 红果连续多次自交 (8). 3/16‎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F1红果自交后代出现黄果,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红果相对于黄果为显性性状,且F1红果的基因型为Dd,则P中红果的基因型为Dd,P中、F1中和F2中黄果的基因型均为dd,F2中红果的基因型为DD或Dd。‎ ‎(1)由于F1红果自交后代出现黄果,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红果为显性性状。‎ ‎(2)由于F1的表现型为红果和黄果,所以P中红果的基因型是Dd,F1中红果的基因型是Dd,所以P与F1中红果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00%,F2中红果中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1:2。‎ ‎(3)P的两个个体的基因型为Dd和dd,它们的杂交相当于测交。‎ ‎(4)红果的基因型有DD和Dd两种,可以让其连续自交,不再发生性状分离,即可得红果纯合子。‎ ‎(5)F2中基因型为DD:Dd:dd=1:2:5,则其自交后代能够稳定遗传的红果DD的比例=1/8+2/8×1/4=3/8。‎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性状分离法判断图中红果、黄果的显隐性关系,从而确定图解中相关个体的基因型,进行概率计算。‎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