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衡阳市一中2018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诱变育种中,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为处理材料 B. 在单倍体育种中,常先筛选F1花粉类型再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C. 在杂交育种中,一般从F2开始选种,因为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D. 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种生物间的转移,迅速培育出前所未有的生物新品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常见几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详解】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中细胞分裂旺盛,常作为诱变育种的处理材料,A正确;在单倍体育种中,先对F1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后经秋水仙素处理,长成植株后再进行筛选,B错误;由于F2才发生性状分离,开始出现所需要的表现型,所以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种,C正确;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种生物间的转移,迅速培育出前所未有的生物新品种,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法和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两个过程,再根据题意作答。 2.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杂交育种可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个体 B. 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不发生联会 C. 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后代出现3:1分离比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D. 人工诱变育种可定向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详解】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杂交育种除了得到重组类型的纯合子外,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合子,A正确;三倍体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B错误;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而是由于等位基因分离和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错误;人工诱变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基因型为Aa的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基因的自由组合,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才会出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受精作用过程没有基因的自由组合,而是精卵的随机结合。 3.现有小麦种子资源包括:①高产、感病; ②低产、抗病; ③高产、晚熟等品种。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培育3类品种: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下述育种方法可行的是( ) A. 利用①、③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 B. 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 C. a、b的培育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而c的培育不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 D. 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③中获得c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所给材料和培育的新品种推测:品种a(高产、抗病)可以通过①和②杂交育种获得;品种b(高产、早熟)可利用③诱变育种获得;品种c中抗旱性状是所给品种没有的,因此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 【详解】①、③品种均无抗病基因,二者杂交无法获得a要求的抗病能力,A错误;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只能将③由二倍体变为多倍体,无法将③中的晚熟基因变为早熟基因,B错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所以诱变育种在理论上都可产生所需性状,因此,a、b和c的培育都能采用诱变育种方法,C错误;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高产品种细胞内,经组织培养可获得c高产、抗旱品种,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常见的几种育种方法,以及这几种育种方法的优缺点和相关应用,再根据题意作答。 4.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 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 出现新的形成结构 C. 出现地理隔离 D. 形成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只有出现生殖隔离才标志着新物种的诞生;但地理隔离不必须,例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就没有地理隔离。 5.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 物种多样性 B. 基因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蛋白质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之一,A正确;基因多样性又叫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之一,B正确;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之一,C正确;蛋白质多样性不属于生物多样性,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明确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再根据题意作答。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B.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不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而表现为共同进化,所以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有性生殖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推动了生物进化,A正确;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可以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也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其他关系,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实现,B错误;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错误;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的,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7.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B.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肯定不同 C. 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D. 基因的自发突变率很低,因而基因突变不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的,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A正确;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B错误;种群是由彼此可进行杂交的个体组成的,因此种群是一个遗传单位,种群中每个个体都携带着一定的基因组合,是种群总基因库的一部分,C错误;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和所有的可遗传变异一样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再根据题意作答。 8. 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这种方式不需要下列哪一环节的作用 A. 提供进化原材料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 使种群基因库中基因定向变异的特殊环境 C. 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自然选择 D. 阻断不同种群间发生基因交流的隔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故A、C和D三个选项均是新物种形成的环节,故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 A. 细胞内液 B. 细胞外液 C. 血浆 D. 组织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中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血浆和组织液都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2/3,细胞外液约占人体体液的1/3。 【详解】人体体液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细胞内液,约占2/3,A正确;细胞外液只占人体体液的1/3,不是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B 错误;血浆只是细胞外液一部分,不是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C错误;组织液是细胞外液的一部分,不是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以及细胞外液的成分,再根据题意作答。 10.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 A. 消化管内的液体 B. 输尿管内的液体 C. 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 突触间隙内的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氧气、二氧化碳、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一定属于内环境成分;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质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成分;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详解】消化管内的液体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输尿管内的液体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汗腺导管内的液体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属于内环境,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准确判断内环境的成分和非内环境的成分,与外界直接相通管道中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11.红细胞、骨骼肌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浆 ②组织液 ③淋巴 A. ①、②、①和② B. ①和②、②、①和② C. ①和③、①和②、①和② D. ①、②、②和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细胞生活在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详解】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B和C错误;骨骼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A错误,D正确;因此,本题的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不同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的区别,再根据题意作答。 1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 B. 神经递质 C. 受体蛋白 D. 血浆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以及氧气、二氧化碳。 【详解】甲状腺激素可以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A不符合题意;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B不符合题意;受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符合题意;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D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膜蛋白,如载体蛋白和受体蛋白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再根据题意作答。 13.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D.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大小,而与溶质微粒的数目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多少而不是体积,其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且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详解】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A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C正确;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溶液渗透压越低,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溶液渗透压的概念,以及决定其大小的因素,再根据题意作答。 14.如下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B. 细胞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生物体的内环境 C. 甲、乙、丙和淋巴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 丙的pH的稳定主要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图中甲为细胞内液,能与细胞外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 【详解】由分析可知,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A正确;内环境是组织细胞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B正确;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而内环境主要由乙(组织液)、丙(血浆)和淋巴组成,C错误;维持血浆pH的稳定主要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D正确;因此,本题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交换成分,组织液可以流向淋巴,淋巴只可以流向血浆,再根据题意作答。 15.大气中的氧气被运输到组织细胞,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双分子层( ) A. 5 B. 18 C. 9 D. 10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浆中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在毛细血管内,氧气浓度降低时,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氧气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一层生物膜有两层磷脂分子。 【详解】大气中的氧气被运输到组织细胞,需要穿过的结构有:肺泡壁、毛细血管壁、红细胞、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膜。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为一层细胞,那依次穿过的生物膜层数为2,2,2,2,1,加起来总共有9层生物膜,也就是9层磷脂双分子层,因此,A、B、D均错误,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一层生物膜= 两层磷脂分子= 一层磷脂双分子层,明确氧气进入组织细胞需要穿过的结构,再根据题意作答。 16. 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 血浆量增加 B. 淋巴减少 C. 组织液减少 D. 组织液增加 【答案】D 【解析】 花粉是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在风或虫的作用下,在空气中传播,有些人在呼吸过程中吸人花粉后,便会产生过敏反应,即花粉症。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 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非己”成分,能够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核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花粉过 敏是免疫的功能过强形成的,即抵抗抗原侵入的免疫功能过强,因此,人体发生花粉过敏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组织液增加。 【考点定位】人体的免疫功能 17.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存在信息传递 B. 不受激素影响 C. 基本方式是反射 D. 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详解】人体神经调节存在信息传递,如化学信号或电信号,A错误;神经调节受激素的影响,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脑的发育,B错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基本方式是反射,C正确;下丘脑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可以通过分泌相应的激素来调节相关生理活动,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人体中,神经调节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与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相互协同,共同起作用。 18.肾上腺素既是一种动物激素又可作为神经递质。与作为神经递质比,下列哪项是其作为动物激素所特有的 A. 靶细胞存在相应的受体 B. 使靶细胞产生电位变化 C. 随血液运输到全身 D. 起作用后即被灭活 【答案】C 【解析】 动物激素与神经递质均需要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A错误。神经递质可以使靶细胞产生电位变化,而动物激素不行,B错误。动物激素需要依靠血液运输到全身,所以动物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而神经递质需要依靠组织液,才能作用与靶细胞,C正确。动物激素与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均被灭活,D错误。 19.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H区受到损伤,则不能听懂话 B.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C. 长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D. 短期记忆经过重复多次,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期记忆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H区受到损伤,则不能听懂话,A正确;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B正确;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短期记忆通过重复多次,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期记忆,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再根据题意作答。 20.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机体反射中的只能单向传递 B. 在反射弧中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导和传递 C.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只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D.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方向是树突→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例如,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机体反射中的只能单向传递,A正确;在反射弧中,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传递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以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错误;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方向是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为反射弧中存在突触,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21.“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 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 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C. 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D. 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必须完整才能完成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刺激能传到神经中枢,对刺激有感觉,B和C错误;传出神经受损,效应器(肌肉)没有应答,运动障碍,A错误,D正确;因此,本题的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再根据题意作答。 22.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反射必须要大脑皮层参与 B.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就是由传出神经末梢组成 C. 反射活动不一定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D.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详解】反射不一定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如膝跳反射,A错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B错误;反射活动一定需要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反射是在中枢神经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反射的概念,以及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组成,再根据题意作答。 23.将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分成 5组,分别放到正常海水、低K+海水、高K+海水、低Na+海水、高Na+海水中,分别测定它们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低Na+海水中的静息电位大于正常海水中静息电位 B. 在高Na+海水中的动作电位大于正常海水中动作电位 C. 在低K+海水中的静息电位小于正常海水中静息电位 D. 在高K+海水中的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海水中动作电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会影响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大小,细胞外液中Na+浓度决定动作电位的高低,因此,静息电位的高低是低K+海水>正常海水>高K+海水,动作电位的高低是高Na+海水>正常海水>低Na+海水。静息电位主要与K+浓度有关,A错误;在高Na+海水中的动作电位大于正常海水中动作电位,B正确;在低K+海水中的静息电位应该大于正常海水中静息电位,C错误;动作电位主要与Na+浓度有关,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内外离子K+浓度差越大,静息电位越大;细胞内外Na+浓度差越大,动作电位越大。 24.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 ) A. 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 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 c-d段的K+内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 d-e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 【详解】a-b段上升是因为Na+内流所致,流动过程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不是外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c-d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为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e段下降是因为的K+进一步外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为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静息电位是K+外流所致,动作电位是Na+内流所致,再根据题意作答。 25.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胰)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 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 C. 胰腺细胞分泌的酶直接进入血液中 D. 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答案】C 【解析】 胰腺里面有个胰岛,其中的胰岛A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A正确。胰腺的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胰腺里面能合成和分泌消化酶的部位属于外分泌部,B正确。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中,C错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泌的激素都要进入血液,D正确。 【考点定位】胰脏 【名师点睛】不知道胰腺除了内分泌部还有外分泌部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26.以下关于人体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B. 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C. 激素是信息分子,成分都是有机物,可以直接参与细胞内的许多代谢活动 D. 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联系,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可以释放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 【详解】激素随体液运输能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A正确;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专门的分泌腺或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正确;激素是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信息分子,且都是有机物,但激素只能调节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不能直接参与代谢活动,C错误;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可以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神经细胞能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因此,本题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可以调节生命活动,但是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再根据题意作答。 27.某同学从室温0℃的家中来到25℃户外的一小时内,其体温调节的情况将会是( ) A. 体温维持恒定不变 B.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 毛细血管收缩 D. 耗氧量将会减少、尿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的有机物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详解】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从室温0℃的家中来到25℃户外的一小时内体温略有变化,A错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室温0℃的家中来到25℃的环境中,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减少,B错误;较高温度的环境中,人的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会略微增加,C错误;较高温度环境下,需要维持体温的热量减少,耗氧量将会减少,汗液会增加,尿量减少,D正确;因此,本题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体温调节过程中,寒冷环境时,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的途径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炎热环境时,主要通过增加散热的途径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8.下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能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 B. 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 C. 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性腺细胞 D. 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因为靶细胞膜上有受体蛋白,A错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于垂体,B正确;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C错误;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肌肉细胞上没有识别胰高血糖素的受体,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9.当一个人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导致( ) A. 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B.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C. 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 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详解】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具有渗透压感受器,A错误;当一个人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减少水分排出,B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C错误;当一个人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参与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 30.哺乳动物处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 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 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D.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冷觉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机体产热增加,同时,通过神经调节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与甲状腺激素协同作用使机体产热增加;另一方面,通过神经调节使骨骼肌战栗,产热增加,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散热减少,共同维持体温平衡;寒冷环境中排汗量减少,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刺激了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进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有所增加,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详解】寒冷促进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A正确;寒冷环境中存在体温调节机制,可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B正确;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C正确;产生冷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下丘脑是水盐平衡、体温平衡和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但感觉的形成场所在大脑皮层。 31.下列有关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可调节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 C.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激素种类多、 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着体液运输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不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不是高能化合物,A错误;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排出水分,可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B正确;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C错误;激素不起催化作用,不具有酶的催化活性,D错误;因此,本题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激素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但是可以调节生命活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32. 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激素②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抑制下丘脑的分泌 B. 寒冷环境中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C. 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D. 激素②能促进激素③的分泌,激素③能抑制激素②的分泌,所以说②③具有拮抗作用 【答案】C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1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基因,促进垂体分泌激素2促甲状腺激素,2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3甲状腺激素,但只有3能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故A错误。4是垂体释放的作于肾的应是抗利尿激素,寒冷条件下123的分泌量会增多,但4的分泌量是减少的,故B错误。图中可以反映出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故C正确。激素2能促进3的分泌,激素3能抑制2的分泌,但不是对同一生理效应,所以不能说明是拮抗作用,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分级调节的基本模型 ①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 ②反馈调节:如图中“相应激素”含量的变化,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进而影响“相应激素”的分泌量。 33.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①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②影响渴觉的形成③体温调节能力下降④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高低,维持水盐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在下丘脑,若下丘脑受损,则抗利尿激素合成减少,①正确;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但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需要下丘脑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形成渴觉,②正确,C错误;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若下丘脑受损,则体温调节能力下降,③正确;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若下丘脑受损,则血糖调节能力下降,④正确,A和B均错误,D正确;因此,本题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下丘脑既可以参与神经调节,又可以参与体液调节,再根据题意作答。 34.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均属免疫器官 B. 唾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人体第二道防线 C. 效应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 D.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 【详解】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均属免疫器官,A正确;唾液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B错误;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T细胞来自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来自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唾液不属于体液,因此不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而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再根据题意作答。 35.下列关于B细胞和T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细胞都只存在于淋巴中 B. 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 C. B细胞和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往往与吞噬细胞有关 D. 都是造血干细胞产生的,并都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的过程是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进而消灭抗原,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反应的效应阶段。细胞免疫的过程是;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反应的效应阶段。 【详解】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中,也可分布在血液和组织液中,A错误;B细胞只能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既可参与体液免疫,又可参与细胞免疫,B错误;B细胞和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过程中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C正确;B细胞和T 细胞都是造血干细胞产生的,B细胞成熟于骨髓,T细胞成熟于胸腺,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T细胞和B细胞,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再根据题意作答。 36.下列有关抗体和淋巴因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淋巴因子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B. 淋巴因子由B细胞分泌,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C. 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D. 记忆细胞可产生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当某种抗原刺激人体以后,人体对这种抗原就会产生一种能够识别它,并抵抗或消灭它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抗体。浆细胞是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淋巴因子由T细胞或效应T细胞分泌。在体液免疫中 ,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作用是促进效应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加强其对靶细胞的攻击力度。 【详解】淋巴因子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A正确;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可促使B细胞转化为效应B(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又可促进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裂解作用,参与细胞免疫,B错误;抗体存在于细胞外,只可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细胞内的抗原需要效应T细胞的作用,C错误;浆细胞是产生抗体的唯一细胞,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抗体和淋巴因子都是免疫活性物质,产生的细胞不相同,作用也不相同。 37.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体液免疫 B. 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C. 二次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直接由记忆细胞产生 D. HIV侵染人体T细胞只影响细胞免疫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的过程是:大多数抗原进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出特定的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进而消灭抗原,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详解】体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人体中的第二道防线,不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B正确;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C错误;T细胞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又可以参与细胞免疫,因此HIV侵染人体T细胞影响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不仅影响细胞免疫,也会影响到体液免疫过程。 38.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下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B. 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 C. 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毒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 D. 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图中①为病原体,②为食物泡,③为溶酶体,④为受体蛋白。 【详解】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A 错误;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错误;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毒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C正确;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别图示中各序号的名称,图示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可能是细胞免疫,也可能是体液免疫。 39. 结核分枝杆菌俗称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体(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为最多见。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切除胸腺的人比正常人患肺结核病的风险高 B. 结核杆菌第二次侵入人体后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 C. 人体通过细胞免疫不能将侵入人体内的结核杆菌彻底清除 D. 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答案】D 【解析】 切除胸腺后T细胞无法成熟,而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此时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所以切除胸腺的人比正常人患肺结核病的风险高,故A正确。结核杆菌第二次入侵机体时因为体内有记忆细胞的存在,能快速进行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速度快,故B正确。人体通过细胞免疫只是让结核杆菌失去了寄生的基础,还需要和抗体进行结合,吞噬细胞将复合物吞噬掉,故C正确。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下维持的,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关的2个易混辨析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虽然都有T细胞参与,但是所起的作用不同。体液免疫中T细胞主要起到释放淋巴因子,增强免疫的作用。细胞免疫中T细胞主要起到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作用。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虽然都有免疫活性物质参与,但是起作用的结果不同。抗体能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但是干扰素等淋巴因子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免疫力。 40.取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一段时间后,观测到该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由此推断,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应(一般指移植物作为“非已”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消除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是( ) A. 浆细胞 B. 吞噬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T淋巴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免疫系统会对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做“非己”成分进行攻击,这就是早期器官移植失败的原因。器官移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详解】取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一段时间后,观测到该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说明对该皮肤发生排斥反应的主要细胞是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胸腺中成熟的淋巴细胞为T淋巴细胞,因此,A、B、C答案均错误,D正确;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取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一段时间后,观测到该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再根据题意作答。 二、非选择题 41.遗传现象与基因的传递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a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和6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理由是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 (2)现有基因型为Aa的小麦,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不考虑基因突变,若进行连续多代自交,A的基因频率____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若进行随机交配,且隐性个体没有繁殖能力,F2中Aa占__________。 (3)果蝇细眼(C)对粗眼(c)显性,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个体繁殖力相同,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自由交配得到F1个体5000只,其中粗眼果蝇约800只。则亲本果蝇细眼和粗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没有 (2). 基因频率 (3). 不变 (4). 4/9 (5). 3:2 【解析】 【分析】 自交是指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个体交配。自由交配是指群体中的个体随机进行交配,基因型相同和不同的个体之间都要进行交配。若某群体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自交方式有AA×AA、Aa×Aa、aa×aa三种交配方式,而自由交配方式除上述三种交配方式外,还有AA×Aa、AA×aa、Aa×aa,共六种交配方式。含一对等位基因(Aa)的生物,连续自交n代产生的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2n,而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各占1/2×(1-1/2n);若自由交配n代产生的后代中,AA:Aa:aa =1:2:1。 【详解】(1)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和6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则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20%,D的基因频率为:20%+1/2×20%=30%,d的基因频率为:1-30%=70%;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和64%,则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是12%,D的基因频率为:24%+1/2×12%=30%,d的基因频率为:1-30%=70%;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原因是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2)基因型为Aa的小麦,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不考虑基因突变,A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1/2,若进行连续多代自交,假设连续自交n代,则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均为:1/2×(1-1/2n),Aa的基因型频率为1/2n,A的基因频率为:1/2×(1-1/2n)+1/2×1/2n =1/2,因此,A的基因频率不变。若进行随机交配,且隐性个体没有繁殖能力,亲代A=a=1/2,随机交配后得到F1,在F1中,AA=1/4,Aa=2/4,aa=1/4,隐性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AA:Aa=1:2,可求出A:a=4:2=2:1,A=2/3,a=1/3,随机交配后得到F2,在F2中,AA=4/9,Aa=4/9,aa=1/9。因此,F2中,Aa占4/9。 (3)由题意可知,该大种群符合遗传平衡。自由交配得到F1个体5000只,其中粗眼果蝇约800只,即cc=800/5000=4/25,则c=2/5,C=3/5,则C:c=3:2,由于基因频率不变,由于亲本都是纯合子,因此亲代细眼(CC)和粗眼(cc)个体的比例为:3:2。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看清题干中的信息“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说明亲本为纯合子,没有杂合子,再根据题意作答。 42.如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腺体A为甲状腺,则①为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当体内缺碘时,②含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调节方式.在调节血糖平衡上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表现为_____________作用。 (3)I型糖尿病是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据此推测:I型糖尿病是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___________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免疫导致的.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增加 (3). 神经—体液 (4). 拮抗 (5). 自身免疫 (6). 特异性(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过程中,如果腺体A为甲状腺,则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④为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 【详解】(1)据图可知,若图中腺体A为甲状腺,则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当体内缺碘时,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减少,由于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作用,②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增加。 (2)下丘脑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心,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有神经和激素的参与,因此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方式。在调节血糖平衡上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表现为拮抗作用。 (3)胰岛B细胞损伤会引起I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因为有抗体存在,推测I型糖尿病是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自身免疫病;由于有抗体和效应T细胞,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因此,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特异性(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导致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示中各序号的含义,以及下丘脑的功能,再根据题意作答。 43.图甲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表示一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若刺激图甲中b点,图中除b点外________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如果将两电极置于b和d的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______次偏转。 (2)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膜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_______。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_____________结合。若图乙中F、G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E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_________(选择填空) ①将药物放在G,刺激F,肌肉不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G,刺激F,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E,刺激F,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E,刺激G,肌肉收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 a、c (2). 1 (3). 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4). 受体 (5). C 【解析】 【分析】 图甲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根据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图乙表示一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以判断,1是感受器,2是传入神经,3是神经中枢,4是传出神经,5是效应器。 【详解】(1)据图甲可知,刺激图甲中b点,由于存在突触,兴奋单向传递,可以传递到a点,不可以传到e和d点,b点和c点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因此,图中除b点外,a、c点可产生兴奋。如果将两电极置于b和d的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兴奋单向传递,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 (2)据分析可知,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膜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若图乙中F、G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E为突触间隙。“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有两层含义,该药物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而对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递没有阻断作用。证明此结论需要两组实验,其中一组作为对照。将药物放在G(神经纤维),刺激F,肌肉收缩,说明药物对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递没有阻断作用。将药物放在E(突触间隙),刺激F,肌肉不收缩,说明此药物对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所以②③正确,正确答案选C。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证明某种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必须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分别用药物处理,药物处理部位需要位于刺激点和效应器之间,然后刺激感受器,观察效应器反应,得出结论。 44.图是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a、b、c表示细胞,①②③④⑤⑥表示过程)。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____免疫,图中b在人体内由_________________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____。 (3)当抗原经过④⑤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过程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体液 (2). B细胞或记忆细胞 (3). acd (4). 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 【分析】 由图示可知,该过程有抗体产生,属于体液免疫。a表示B细胞,b表示浆细胞,c表示记忆B细胞,d表示抗体;①表示抗原的呈递过程,②和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过程,④⑤表示二次免疫过程,⑥表示浆细胞产生抗体过程。 【详解】(1)由图可知,抗原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图中b(浆细胞)在人体内由a(B细胞)或c(记忆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 a表示B细胞,b表示浆细胞,c表示记忆B细胞,d表示抗体,其中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因此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acd。 (3)④⑤过程为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主要特点是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别图示中各序号和字母的含义,明确体液免疫的过程,以及二次免疫的特点,再根据题意作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