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人教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人教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1,2,4,5,6,7,9,12, 13,14,15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 8,10,11 1.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 件会使种群 K 值增加的是( B )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解析: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由于生存空间和食物减少,K 值下降;干旱 环境中的东亚飞蝗产卵容易成活,出生率高,K 值增大;旅鼠由于捕食者 增加,K 值下降;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由于食物不足 K 值下降。 2.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 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 是( C ) A.灭鼠时往往选择 c 点所对应的时刻 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d 点之后 C.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 0 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解析:c 点所对应的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灭鼠比较困难,应在鼠 种群增长速率较小的时候进行灭鼠;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 境阻カ,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 a 点之后;到达 e 点后,种 群达到 K 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 0;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因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 3.(2018·陕西西安中学期中)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错 误的是( D ) 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等 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 加大 C.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 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 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 K 值,只是 K 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解析: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 适宜、没有敌害等;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密 度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 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所以种群增 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种群增长的 “J”型曲线没有 K 值。 4.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 述是( C ) A.在 K/2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 K/2 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在 K/2 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时防 治;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因为人类与自然种群数量增 长规律不同,人类还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该图可用于实践中 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在 K 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 日捕获量最多。 5.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 K 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解析: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 “S”型;当达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值,即 K 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 等,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当种群自身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影响 种群的增长;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降低。 6.用培养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 (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 (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C ) A.第 13~25 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 17~29 天,成虫增长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 21~37 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 1~37 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第 13~25 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 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生长加快;第 17~29 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 加,但其增长速率下降,说明死亡率增加;第 21~37 天,成虫增长速率的 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 导致成虫增长速率下降;第 1~37 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 “S”型增长。 7.图示为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 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D ) A.在这 30 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 15 年 B.第 20~30 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C.该种群在这 30 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D.第 20 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解析:根据λ的含义,在第 1~10 年间,λ>1,种群数量增长,在第 10~ 20 年间,λ<1,种群数量下降,第 20~30 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 不变,因此第 20 年时种群数量是最少的;30 年中,种群数量有增加也有 减少,不呈“S”型增长;第 20~30 年种群数量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第 20 年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8.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 1 个计数室 B.计数室的容积为 1 mm×1 mm×0.1 mm 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 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 解析: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 2 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的边长是 1 mm,深是 0.1 mm,容积为 1 mm×1 mm×0.1 mm;血细胞计数板使用时 应先盖盖玻片后滴加培养液;计数时除统计小方格内部的细胞外,还需 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的细胞。 9.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种群的内源 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环境的 变化有关;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无环境容纳量;不同动物在自然环境条 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有所不同。 10.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 实验条件下分别在 4 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 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 个) 10 5 5 10 A.4 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类似“J”型增长的阶段 B.4 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 K 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 K 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解析:由于初始阶段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十分充足,酵母菌的数量比较 少,4 个试管中的种群都会经历类似“J”型曲线增长;4 个试管的培养 液体积和起始酵母菌数均有所不同,所以 4 个试管的种群不能同时达到 K 值;试管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二 者的 K 值不同;试管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试管Ⅳ内的起始 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11.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 是( D ) A.改变培养液的 pH 不影响 K 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解析:改变培养液的 pH 会改变 K 值(环境容纳量)大小;探究培养液中酵 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采用抽样检测法;应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数 量进行计算,不能用普通载玻片计数;养分、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 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2.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 10 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 200 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 境负荷量约为( D ) A.100 只 B.200 只 C.300 只 D.400 只 解析:据图分析,第 10 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 量的一半,又因为第 10 年种群数量为 200 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 境负荷量约为 200×2=400(只)。 13.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 绘制如图甲,a 表示每 3 h 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 表示不更换培养 液的培养曲线。 (1)曲线 a 表示种群呈“ ”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 模型的条件是 、 、 等。 (2)曲线 d 表示的增长为“ ”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 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 。 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 。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如图乙,说明在自然界中, 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 现象。 解析:(1)曲线 a 对应的酵母菌种群,每 3 h 更换一次培养液,处于理想 状态,呈“J”型增长。呈现“J”型增长的种群必须满足食物和空间充 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2)曲线 d 对应的种群,由于不更换 培养液,生活条件受到限制,种群呈“S”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后 减,最后为零,其在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的一半时达到最 大。(3)图乙显示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 K 值附近 波动。 答案:(1)J 食物和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2)S 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 最大 (3)波动 14.如图是自然条件下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模型,请回答问题。 (1)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需要建立如图所示的 模型,用该模型解释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有效提高大熊猫 种群的 ,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 (2)图中 A 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型,A 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3)自然界的生物种群大多已达到平衡的稳定期,呈现 型增长 曲线。 解析:(1)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需要建立如图所示的数 学模型。用该模型解释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有效提高大熊 猫种群的 K 值(或环境容纳量),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2)图 中 A 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 点之后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 长型,K/2 时增长速率最大,A 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减小。(3)自然界的 生物种群大多已达到平衡的稳定期,呈现“S”型增长曲线。 答案:(1)数学 K 值(或环境容纳量) (2)增长 减小 (3)“S” 15.下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 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 图中的因素外,还有 。 (2)根据甲图给出的信息,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 (填“增大” “不变”或“减小”)。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 为 ,乙图中 时间段内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此类似。 (3)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 达到 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 。 (4)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图的 点 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若甲图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 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高 低可描述为 。 解析:(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的重要因素。(2)图甲显示:出生率①>死亡率②,所以该生物的种群密 度将会增大,其数量增长模型为“J”型;乙图在 AB 时间段内,增长速率 不断增大,与甲图所示种群数量的增长类似。(3)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 ①②发生重合,此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说明种群数 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即 K 值,与乙图上的 C 点相对应,因为乙图上的 C 点种群的增长速率也为 0。(4)在 B 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 数量为 K/2 值,所以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 图的 B 点可获得种群最大的持续产量;若甲图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 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且①种群的增长率大于②种 群,说明①种群的适应性高于②种群。 答案:(1)迁入率和迁出率 (2)增大 “J”型 AB (3)最大(K) C (4)B ①种群的适应性高于②种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