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2单元细胞的代谢第6讲ATP和酶
第 2 单元 细胞的代谢 第 6 讲 ATP 和酶 考纲要求 1.细胞内的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必考(a)、加试(a)]。2.ATP 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必考(a)、加试(a)]。3.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必考(b)、加试(b)]。4.酶的发现过程[必 考(a)、加试(a)]。5.酶的本质、特性及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必考(b)、加试(b)]。6.影响 酶作用的因素[必考(c)、加试(c)]。7.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必考(c)、加试(c)]。8.活动: 探究 pH 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加试(c)]。 考点一 ATP 1.吸能反应与放能反应 (1)吸能反应 概念:产物分子中的势能比反应物分子中 的势能高 实例:光合作用是植物绿色细胞中最重要的吸 能反应,该反应所需的能量来自 太阳光 (2)放能反应 概念:产物分子中的势能比反应物分子中 的势能低 实例:所有细胞中最重要的放能反应是糖 的氧化 (3)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是 ATP。 2.ATP 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 (1)结构 腺苷 腺嘌呤 核糖 磷酸基团 (2)转化 ATP――→酶 ADP+Pi+能量 ADP+Pi+能量――→酶 ATP (3)结构特点:在酶的催化下,远离 A 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释放大量能量。 (4)再生特点:ATP 在细胞中易于再生,可以作为源源不断的能源。 3.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项目 ATP 的合成 ATP 的水解 反应式 ADP+Pi+能量 ――→酶 ATP ATP――→酶 ADP+Pi+能量 酶 ATP 合成酶 ATP 水解酶 反应类型 吸能反应 放能反应 场所 细胞溶胶、线粒体、叶绿体 需能部位 能量来源 光能(光合作用)、化学能(细胞呼吸) ATP 中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 能量去路 用于 ATP 的合成 用于吸能反应或各项生命活动 思考诊断 1.据图填写 ATP 的化学组成 (1)写出数字代表的含义:①腺嘌呤;②核糖;③磷酸基团;④高能磷酸键;⑤腺苷;⑥ADP。 (2)写出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关系式:ADP+Pi+能量 酶 1 酶 2 ATP。 2.热图解读:下图为 ATP 的结构简图,请分析: (1)图示 b、c、d 所示化学键是否相同?其中最易断裂和重建的是哪一个? 提示 图示 b 为普通磷酸键,c、d 为高能磷酸键,其中 d 处的键最易断裂和重建。 (2)图示框 e 的名称是什么? 提示 图示框 e 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它是构成 RNA 的基本单位之一。 3.据图归纳梳理细胞内常见的产生与消耗 ATP 的生理过程 转化场所 常见的生理过程 细胞膜 消耗 ATP:主动转运、胞吞、胞吐 细胞溶胶 产生 ATP:细胞呼吸第一阶段 叶绿体 产生 ATP:光反应 消耗 ATP:碳反应以及自身 DNA 的复制和转录、蛋白质的合成等 线粒体 产生 ATP:需氧呼吸第二、三阶段 消耗 ATP:自身 DNA 的复制和转录、蛋白质的合成等 核糖体 消耗 ATP:蛋白质的合成 细胞核 消耗 ATP:DNA 的复制、转录等 4.请说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主要贮能物质、直接能源物质、最终能量来源。 提示 (1)主要能源物质:糖类;(2)主要贮能物质:油脂;(3)直接能源物质:ATP;(4)最终 能量来源:太阳光能。 题型一 ATP 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1.(2015·慈溪高二期末)关于 ATP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其中的 A 代表腺苷 B.结构简式为 A—P~P~P C.ATP 的水解反应释放能量 D.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是可逆反应 答案 D 解析 ATP 的结构简式为 A—P~P~P,其中“A”代表腺苷,A、B 正确;ATP 的水解反应释放 能量,用于吸能反应,C 正确;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反应条件不同,不是可逆反应, D 错误。 2.(2016·余姚中学开学考)下列关于 ATP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 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 B.ATP 在细胞中容易再生 C.ATP 分子含有 3 个高能磷酸键 D.ATP 分子中含有腺嘌呤 答案 C 解析 ATP 分子中含有 2 个高能磷酸键,C 错误。 题型二 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 3.下图为 ATP 的结构和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关系式。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 A 代表腺苷,b、c 为高能磷酸键 B.图乙中进行①过程时,图甲中的 c 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ATP 与 ADP 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D.夜间有 O2 存在时,图乙中的过程②主要发生在线粒体 答案 A 解析 图甲中 A 代表的是腺嘌呤;ATP 水解一般是远离 A 的高能磷酸键断裂,也就是 c 键; 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可使 ATP 与 ADP 进行快速转化;夜间有 O2 存在时,ATP 合成的主要场所 是线粒体。 4.(2015·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期末)如图为细胞中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叙 述中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不能发生在线粒体中 B.过程②不能发生在叶绿体中 C.过程①所需的能量一定是来自有机物分解 D.过程②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 答案 D 解析 过程①为 ATP 的合成,可以发生在线粒体和细胞溶胶中,也可以发生在叶绿体中,A 错误;过程②表示 ATP 水解释放能量,可以发生在光合作用碳反应过程中,场所为叶绿体基 质,B 错误;过程①所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光能,C 错误;过程②释放的能量来自 ATP 中的高 能磷酸键,D 正确。 题型三 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5.ATP 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有关 ATP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合成的 ATP 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机体在运动时消耗 ATP,睡眠时则不消耗 ATP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溶胶中都能形成 ATP D.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 ATP 来源于呼吸作用 答案 B 解析 A 项,细胞核中无法进行呼吸作用,它所需要的 ATP 主要由细胞质中的线粒体提供。B 项,ATP 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机体时刻都在消耗 ATP。C 项,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 第一阶段均在细胞溶胶中进行,均有 ATP 形成。D 项,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是 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进行的,其消耗的能量来源于呼吸作用产生的 ATP。 6.(2014·江苏,14)下列生命活动中不需要 ATP 提供能量的是( ) A.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 B.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 C.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D.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链 答案 C 解析 A 项,叶肉细胞合成的糖(如葡萄糖)通过主动转运进入果实细胞需要消耗 ATP。B 项, 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依赖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 ATP 提供的能量。C 项,在适宜的温度、pH 条件下,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此过程不需要消耗 ATP 提供的能量。D 项,氨基酸在核糖体 上脱水缩合形成肽链需要消耗 ATP 提供的能量。 考点二 细胞代谢与酶 1.酶的发现 实验 推论或结论 斯帕兰扎尼 胃液中有一种能消化肉的物质 巴斯德实验 酒精发酵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 李比希实验 酒精发酵仅仅是一种化学反应,与酵母菌的活动无关,最多只需 要酵母菌中某种物质的参与而已 毕希纳实验 促使酒精发酵的是酵母菌中的酶,而不是酵母菌细胞本身 萨母纳尔实验 得到脲酶,证实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20 世纪 80 年代初 发现极少数酶的本质是 RNA 2.酶是生物催化剂 催化机理: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然后复合物会发生形状变化,使底物变成 产物,并从复合物上脱落,同时酶分子恢复原状。 3.酶的专一性原理模型——锁钥学说 (1)图中 A 表示酶,B 表示被 A 催化的底物,E、F 表示 B 被分解后产生的物质,C、D 表示不 能被 A 催化的物质。 (2)酶和被催化的反应物分子都有特定的空间结构。高温、过酸、过碱均会使酶的空间结构被 破坏,而低温不破坏酶分子空间结构,只是抑制酶活性。 4.酶的特性 思考诊断 1.有关酶的相关实验的问题探究 (1)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时如何表示酶活性大小? 提示 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 (2)为什么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提示 过氧化氢酶催化的底物是 H2O2,H2O2 在高温时分解,这样实验中就存在两个变量,使实 验结果受到干扰。 (3)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思考: ①甲、乙两种酶的化学本质是否相同? 提示 观察曲线图可知,甲酶的活性始终保持不变,表明甲酶能抵抗该种蛋白酶的降解,则 甲酶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而是 RNA,乙酶能被蛋白酶破坏,活性降低,则乙酶为蛋白质。 ②乙酶活性改变的机制是什么? 提示 乙酶被降解的过程中其分子结构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活性丧失。 2.与酶有关的曲线模型分析 (1)酶高效性的曲线 由曲线可知: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更高;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不改 变(改变,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因此,酶不能(“能”或“不能”)改变最终生成物的 量。 (2)酶专一性的曲线 ①在 A 反应物中加入酶 A,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的变化是明显加快,说明酶 A 能催化该反应。 ②在 A 反应物中加入酶 B,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 B 不能催化该反应。 (3)酶活性影响因素的曲线 ①分析图 A、B 可知,在最适宜的温度和 pH 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 pH 偏高或偏低, 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②分析图 C 中的曲线,反应溶液中 pH 的变化不会(会,不会)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3.归纳总结具有专一性的五类物质有哪些? 提示 酶、载体、激素、tRNA、抗体等。 题型一 酶的本质、特性及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2016·杭州高二七校联考)酶的化学本质是( ) A.均为蛋白质 B.蛋白质或 RNA C.蛋白质或 DNA D.各种有机物 答案 B 解析 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部分为 RNA。 2.下图可表示人体某细胞内的某种生化反应,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乙都是反应的底物 B.在此反应过程中,甲的形态不会发生改变 C.甲、乙、丙可能都不是蛋白质 D.该反应过程一定发生于细胞外 答案 C 解析 据图判断,甲为酶,乙为反应的底物,丙和丁为产物,A 错误;酶在催化过程中,其 形态发生可逆性改变,B 错误;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部分为 RNA,所以甲、乙、丙可能都 不是蛋白质,C 正确;酶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也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D 错误。 归纳整合 酶的产生部位、本质、功能和特性 错误说法 解释 产生场所 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 活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等极少数特殊 细胞除外) 化学本质 蛋白质 有机物(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 RNA) 作用场所 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可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发挥作用 温度影响 低温和高温均使酶变性失活 低温只抑制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变性失活 作用 酶具有催化、调节等多种功能 酶只具有催化功能 来源 有的可来自食物等 酶只能在细胞内合成 题型二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3.(2015·浙江 10 月学考)温度对甲、乙两种酶活性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甲酶保持活性的温度范围大于乙酶 B.甲酶的活性始终高于乙酶 C.乙酶在 55 ℃后完全失去活性 D.乙酶的最适温度高于甲酶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判断,乙酶保持活性的温度范围要大于甲酶,A 错误;甲酶的活性在两条曲线 交点之前高于乙酶,交点之后,乙酶的活性高于甲酶,B 错误;乙酶在 55 ℃时并没有失去活 性,C 错误;乙酶的最适温度在 60 ℃左右,甲酶的最适温度在 35 ℃左右,D 正确。 4.(2015·浙江 1 月学业水平考试)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是( ) 答案 C 解析 酶促反应都有一个最适温度,在此温度以上或以下酶活性均要下降,C 正确。 题型三 酶的特性的相关实验 5.取经过编号的 5 支试管,分别加入 2 mL 0.5 mol/L 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根据 实验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1 2 3 4 5 加入 物质 适量 唾液 锈铁钉 生土 豆块 熟土 豆块 生土豆块 和稀盐酸 实验 结果 几乎无 气泡 少量 气泡 大量 气泡 几乎 无气泡 几乎 无气泡 A.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是 3 号和 4 号试管 B.1 号和 3 号对照不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C.各组实验都不能体现酶的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D.3 号和 5 号对照可以说明酶的活性受 pH 影响 答案 D 解析 酶具有高效性是通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较(即 2 号与 3 号实验)得出的;1 号和 3 号实 验是两种酶催化一种底物,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3 号和 4 号实验对比能说明高温会降低酶 的活性;3 号和 5 号实验的自变量是 pH,说明 pH 会影响酶的活性。 6.如图表示改变某一因素前后,淀粉溶液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还原糖的结果,请 据此分析,改变下列哪种因素才能获得改变后的结果( ) A.温度 B.pH C.淀粉溶液量 D.唾液量 答案 C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反应进行到 12 min 后,还原糖的生成量不再增加,两组反应都不再 进行,改变某一条件后生成物总量降低,反应物淀粉溶液量减少能导致此结果。而改变温度、 pH 和唾液量均会改变反应完成所需要的时间。 考点三 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 1.实验原理 淀粉(非还原糖)――→水解 麦芽糖(还原糖); 蔗糖(非还原糖)――→水解 葡萄糖(还原糖)+果糖(还原糖), 还原糖+本尼迪特试剂――→沸水浴 加热 红黄色沉淀。 2.实验步骤 (1)方案一:用同一种酶催化两种不同底物 ① 淀粉 非还原糖 ――→淀粉酶麦芽糖 还原糖 蔗糖 非还原糖 ――→淀粉酶蔗糖 ②用淀粉酶分别作用于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红黄色沉淀生成 来判断淀粉酶是否对二者都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索酶的专一性。 (2)方案二:用两种不同的酶催化同一种底物 ① 淀粉 非还原糖 ――→淀粉酶麦芽糖 还原糖 淀粉 非还原糖 ――→蔗糖酶淀粉 ②分别用淀粉酶和蔗糖酶作用于淀粉后,再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红黄色沉淀生 成来判断哪一种酶能将淀粉催化水解为还原糖,从而探索酶的专一性。 1.实验记录 试管 1 2 3 4 5 6 1%淀粉溶液 3 mL - 3 mL - 3 mL - 2%蔗糖溶液 - 3 mL - 3 mL - 3 mL 新鲜唾液 - - 1 mL 1 mL - - 蔗糖酶溶液 - - - - 1 mL 1 mL 温度处理 37 ℃恒温水浴保温 15 min 本尼迪特试剂 2 mL 2 mL 2 mL 2 mL 2 mL 2 mL 水浴加热 沸水浴 2~3 min 实验结果 不出现红 黄色沉淀 不出现红 黄色沉淀 出现红黄 色沉淀 不出现红 黄色沉淀 不出现红 黄色沉淀 出现红黄 色沉淀 2.结果分析 (1)试管 1、3、5 相互对照,说明:淀粉酶能将淀粉催化水解,而蔗糖酶不能;试管 2、4、6 相互对照,说明:蔗糖酶能将蔗糖催化水解,而淀粉酶不能。从而说明:一种底物的反应只 能被一种酶来催化。 (2)试管 1、3、4 相互对照,说明: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而不能催化蔗糖水解;试管 2、 5、6 相互对照,说明: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水解,而不能催化淀粉水解,从而说明:一种酶 只能催化一种底物的反应。 3.实验结论:酶具有专一性。 问题探究 (1)1、2 号试管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提示 与其他试管形成对照作用。 (2)为什么要在 37 ℃恒温水浴中保温? 提示 37 ℃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保证淀粉被分解为麦芽糖。 (3)如果 5 号试管内呈现轻度阳性反应,你认为该怎样解释?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自己的 假设吗? 提示 少量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可再用一支同样的试管只加入 3 mL 淀粉溶液,其他处理条件 相同,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若出现红黄色沉淀说明解释正确。 题型一 实验基础 1.(2016·浙江 4 月选考)为研究酶的特性,进行了下列实验,基本过程和结果如表所示。 步骤 基本过程 试管 A 试管 B ① 加入淀粉溶液 3 mL - ② 加入蔗糖溶液 - 3 mL ③ 加入新鲜唾液 1 mL 1 mL ④ 37 ℃保温 15 min,加本尼迪特试剂 2 mL 3 mL ⑤ 沸水浴 2~3 min,观察 红黄色沉淀 无红黄色沉淀 据此实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 B.检测指标是颜色的变化 C.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 D.37 ℃是该酶作用的适宜温度 答案 C 解析 对试管 A、B 唯一的不同操作即加入的底物不同,故自变量是底物,A 项正确;实验根 据溶液是否产生红黄色沉淀作为检测指标,来判断唾液是否将底物水解产生还原糖,B 项正 确;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但据本实验无法得出这一结论,C 项错误;唾液中的酶发挥作用 的适宜温度是 37 ℃,实验设置在此温度下进行,有利于发挥酶的活性,使反应更加顺利地 进行,D 项正确。 2.下表所示为某人探究酶的专一性的实验,据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操作步骤 操作方法 试管 A 试管 B 1 加淀粉溶液 2 mL 2 加蔗糖溶液 2 mL 3 加本尼迪特试剂 2 mL 2 mL 4 加淀粉酶溶液 1 mL 1 mL A.蔗糖溶液可用蛋白质溶液代替 B.实验步骤有科学性错误 C.能用碘-碘化钾溶液代替本尼迪特试剂 D.不能用蔗糖酶溶液代替淀粉酶溶液 答案 B 解析 本尼迪特试剂可用来鉴定还原糖,若用蛋白质溶液代替蔗糖溶液,则无论蛋白质分解 与否都不能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A 项错误;实验步骤中应先加淀粉酶溶液,再加本尼迪特 试剂,B 项正确;本实验中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分解了,而蔗糖分解与否,碘-碘化钾溶液 检测不出,C 项错误;实验中可用蔗糖酶溶液代替淀粉酶溶液,D 项错误。 题型二 实验应用 3.(2016·杭州五校联考)下表是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作用的实验设计及结果,根据实验 结果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 mL 3%淀粉溶液 + + + - - - 2 mL 3%蔗糖溶液 - - - + + + 1 mL 2%淀粉酶溶液 + + + + + + 反应温度(℃) 40 60 80 40 60 80 2 mL 本尼迪特试剂 + + + + + + 红黄色深浅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最后一行“+”的多少表示颜色的深浅。 A.蔗糖被水解成还原糖 B.上述①②③反应的自变量为温度 C.40 ℃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D.淀粉酶对蔗糖的水解具有专一性 答案 B 解析 由于酶具有专一性,蔗糖不能被淀粉酶催化水解成还原糖,A 项错误;上述①②③反 应中其他条件相同,但温度不同,故其自变量为温度,B 项正确;由表中数据可知,40 ℃时 淀粉酶活性最强,但并不能说明 40 ℃即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C 项错误;淀粉酶不能催化蔗 糖水解,D 项错误。 4.下表是某同学为验证酶的专一性而设计的实验方案,a~d 表示 4 支试管,①~⑦表示实 验步骤。对该实验方案的有关评价,错误的是( ) 步骤 a b c d ① 淀粉溶液 2 mL 蔗糖溶液 2 mL 唾液淀粉酶 溶液 2 mL 唾液淀粉酶 溶液 2 mL ② 37 ℃温水中水浴加热 10 min ③ 将 c 倒入 a,将 d 倒入 b ④ 37 ℃温水中水浴加热 10 min ⑤ 加入本尼迪特试剂溶液 2 mL ⑥ 37 ℃恒温水浴 2 min ⑦ 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 A.加入的唾液淀粉酶的量属于无关变量 B.应将本尼迪特试剂改为碘—碘化钾溶液 C.②④⑥的温度设置有一处错误 D.第②步操作可以省略 答案 B 解析 两支试管里都加入等量的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属于无关变量;不能将本尼迪特试 剂改为碘—碘化钾溶液,若换成碘—碘化钾溶液,则两支试管均无颜色变化,不能说明酶的 专一性;⑥处应改为在热水浴中煮 2 min;本实验不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开始 时 37 ℃温水中水浴加热 10 min 可省略。 考点四 活动:探究 pH 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加试) 1.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2.方法步骤 (1)将托盘中水加满。 (2)将大小相同的 8 片滤纸片放入培养皿的鲜肝匀浆中(目的是让滤纸片上粘有鲜肝匀浆中含 有的过氧化氢酶)。 (3)将滤纸放入反应小室中,使其贴于小室内壁上。 (4)如图所示,将反应小室稍立起,使贴有滤纸片的一侧在上面,小心加入 pH 为 5.0 的缓冲 液 2 mL,再加入 2 mL3%的 H2O2 溶液,切勿使上述混合液接触到贴在内壁上的滤纸片,以防酶 与底物反应。 (5)将 25 mL 量筒横放于盘中使之灌满水,(若有气泡需赶出),将筒倒立,使筒口一直处于水 中。 (6)小心将反应小室平放于盘中水里,保持滤纸片一侧在上方,将量筒移至反应小室口上伸出 的玻璃管上方并扶好。 (7)将反应小室小心旋转 180 ℃,使 H2O2 溶液接触滤纸片。开始计时,分别在 0.5 min 和 1 min 时,读取量筒中水面的刻度并作好标记,且记录。 (8)收集 pH 6.0、pH 7.0、pH 8.0 条件下,反应小室中产生的气体量。反复冲洗反应小室后, 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在 pH 6.0、pH 7.0、pH 8.0 条件下过氧化氢在酶的催化下所释放的气体 量。 1.探究酶活性最适 pH 的一般步骤 最适 pH 的探究思路: pH1 酶液+H2O2 溶液 pH2 酶液+H2O2 溶液 ⋮ pHn 酶液+H2O2 溶液 ――→检测 O2 的产生速率 2.实验变量分析 (1)自变量:一系列 pH 梯度(至少三组)。 (2)因变量:底物的分解速率或剩余量(产物的生成速率或产生量)。 (3)无关变量:底物浓度、试剂量、酶浓度、温度等。 问题探究 (1)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提示 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 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2)整个实验过程中,除 pH 之外,其余的变量为什么相同? 提示 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这样可以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3)在探究温度或 pH 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控制条件的步骤和酶量控制的步骤为什么一定 不能颠倒顺序? 提示 若控制条件的步骤和酶量控制的步骤颠倒顺序,会在调节温度或 pH 的过程中,酶先将 底物分解,导致实验失败。 题型一 实验基础 1.在“探究 pH 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中,属于自变量的是( ) A.温度 B.pH C.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多少 答案 B 解析 温度属于无关变量,A 错误;pH 属于自变量,B 正确;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属于无关 变量,C 错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多少属于因变量,D 错误。 2.在探究 pH 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的酸碱度是自变量 B.温度、使用试剂的量等是因变量 C.过氧化氢酶活性是自变量 D.温度、使用试剂的量、过氧化氢酶活性为无关变量 答案 A 解析 在“探究 pH 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的实验中,溶液的酸碱度是要研究的且可人为改变 的量,溶液的酸碱度是自变量,A 正确;在“探究 pH 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的实验中,溶液 的酸碱度是自变量,温度、使用试剂的量等也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是无关变量,B 错误; 在“探究 pH 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的实验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溶液的酸碱度的变化而变 化,过氧化氢酶活性是因变量,C 错误;在“探究 pH 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的实验中,温度 和使用试剂的量是无关变量,过氧化氢酶活性为因变量,D 错误。 题型二 实验应用 3.为了探究 pH 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某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直径 4 cm、厚度 0.5 cm 的马铃薯块茎圆片若干,随机平均分为三组。 实验步骤: 组别 步骤 第 1 组 第 2 组 第 3 组 1 mol/L 的 HCl 溶液 浸泡 5 min — — 1 mol/L 的 NaOH 溶液 — ① — 蒸馏水 — — 浸泡 5 min 取出后,用吸水纸吸去马铃薯块茎圆片上多余的液体 3%的过氧化氢溶液 5 滴 5 滴 5 滴 及时观察现象 第 1、2 组马铃薯块茎圆片上均无气泡产生 ② 注:“—”表示不做处理。 请分析回答: (1)表格中的①是____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两项)。 (3)及时观察时,第 1、2 组马铃薯块茎圆片上均无气泡产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放置几分钟后,该组同学发现第 3 组马铃薯块茎圆片上基本无气泡继续产生,第 1、2 组 马铃薯块茎圆片上竟然有少量气泡产生。请分析:第 3 组基本无气泡继续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第 1、2 组有少量气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1)浸泡 5 min 有大量气泡产生 (2)马铃薯块茎圆片的大小、浸泡时间(过氧化氢溶 液的浓度和用量、观察时间等) (3)强酸、强碱使马铃薯块茎圆片表面的过氧化氢酶失活 (4) 过氧化氢分解完毕 过氧化氢自然分解的气体得到积累,形成少量气泡(浸泡时间短,HCl、 NaOH 只破坏了马铃薯块茎圆片中部分过氧化氢酶的结构,使得过氧化氢分解减慢,放置几分 钟后气体积累形成气泡)(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对第 1、2、3 组的处理分别是用盐酸、氢氧化钠、蒸馏水浸泡,且浸泡时间均为 5 min,故①是浸泡 5 min。第 1、2 组分别用盐酸和氢氧化钠处理后,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后不 产生气泡,说明强酸和强碱影响了马铃薯块茎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第 3 组没有用酸和碱处 理,该组马铃薯块茎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强,会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从而产生大量 气泡,故②是有大量气泡产生。(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pH,无关变量有多种,如马铃薯块茎 圆片的大小、浸泡时间、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和用量、观察时间等。(3)强酸和强碱会使过氧 化氢酶变性失活,因此,在及时观察时第 1、2 组马铃薯块茎圆片上无气泡产生。(4)第 3 组 马铃薯块茎圆片起初有大量气泡产生是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结果,当过氧化氢全 部被分解后,不再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第 1、2 组马铃薯块茎圆片有少量气泡产生,可能 是过氧化氢自然分解,产生的氧气积累,也可能是强酸、强碱浸泡时间短,只使马铃薯块茎 圆片中部分酶失活,使得过氧化氢分解减慢,几分钟以后产生的气体逐渐积累。 做模拟 练预测 1.在下列几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③和④ D.⑤和⑥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知,“○”中所对应的含义分别为:①腺苷一磷酸,②腺嘌呤,③DNA 分子 上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RNA 分子上的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⑤腺苷,⑥腺苷。 2.(2015·绍兴一中高一期末)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内 ATP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 ATP 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B.人体细胞合成 ATP 时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C.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免疫球蛋白时需要消耗 ATP D.正常细胞中 ATP 与 ADP 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答案 B 解析 一个 ATP 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A 正确;人体细胞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合成 ATP 时需要氧气的参与,厌氧呼吸合成 ATP 时不需要氧气的参与,B 错误;核糖体上氨基酸合成 蛋白质的反应是吸能反应,需要消耗 ATP,C 正确;正常细胞中 ATP 与 ADP 的比值在一定范围 内变化,处于动态平衡,D 正确。 3.(2016·浙江 10 月选考)某同学进行有关酶的实验: 组 1:1%淀粉溶液+新鲜唾液+本尼迪特试剂→红黄色沉淀 组 2:2%蔗糖溶液+新鲜唾液+本尼迪特试剂→无红黄色沉淀 组 3:2%蔗糖溶液+蔗糖酶溶液+本尼迪特试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变量是底物和酶 B.组 3 的结果是红黄色沉淀 C.指示剂可用碘-碘化钾溶液替代 D.实验结果证明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 C 解析 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糖糖和果糖,故组 3 的结果为红黄色沉淀;通过 3 组 实验比较说明酶具有专一性;碘-碘化钾溶液只能用来检测淀粉,故选 C。 4.(2016·金华十校联考)图 1 表示在图 2 中 c 点对应的 pH 条件下,在淀粉酶量一定时的酶 促反应速率与淀粉含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必须在最适温度下进行 B.若增加淀粉酶量,图 1 中的 a 点将上移 C.在大于 c 点对应的 pH 时,图 1 中的 b 点可能不变 D.将反应速率改为生成物量时两图中的曲线不变 答案 C 解析 在温度相同且酶活性较高的条件下均可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A 项错误;限制图 1 中 a 点催化速率的因素是淀粉的含量,B 项错误;把两图中的反应速率改成生成物的量时,由于 生成物的量不会随 pH 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图 2 曲线会发生改变,D 项错误。 5.某同学从温度为 55~65 ℃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 肪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____________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 ____________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 本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油脂 缓冲 (2)蛋白质 (3)在一定温度范围(包括 55~65 ℃)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若所测得的数据出 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 验,直到出现峰值 解析 (1)脂肪酶的活性以其单位时间内分解油脂的量作为指标,因酶需要适宜的 pH,故反 应液中应加入缓冲溶液。(2)该酶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说明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3) 要测定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一般采用预实验,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温度梯度,对 比不同温度下测得的酶活性,若不能测出峰值,则需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学考必做·演练] 1.下列属于放能反应的是( ) A.蛋白质合成 B.光合作用 C.糖的氧化 D.肌肉收缩 答案 C 解析 所有细胞中最重要的放能反应是糖的氧化。 2.(2015·镇海中学高一期中)ATP 在细胞内的含量及转化速度是( ) A.很多、很快 B.很少、很慢 C.很多、很慢 D.很少、很快 答案 D 解析 ATP 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但是转化速度很快。 3.下列有关吸能反应与放能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吸能反应是产物分子中的势能比反应物分子中的势能高 B.放能反应是产物分子中的势能比反应物分子中的势能低 C.植物最重要的吸能反应是光合作用,最重要的放能反应是细胞呼吸(糖的氧化) D.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是 ADP 答案 D 解析 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是 ATP,D 错误。 4.(2016·江山实验中学高二质检)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酶的催化也可以在细胞外进行 C.酶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是酶能为反应提供活化能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答案 C 解析 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如呼吸酶可存在于任何活细胞中,A 正 确;酶作为催化剂,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也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 正确;酶提高化学反 应速率的原因是酶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 错误;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 一个反应的底物,D 正确。 5.下图表示在最适条件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如果温度上升 5 ℃,b 点将向左下方移动 B.a 点时,部分麦芽糖酶没有参与催化反应 C.如果麦芽糖酶量增加一倍,b 点将向右上方移动 D.可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了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 答案 D 解析 图示曲线是在最适条件下得出的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当温度上升 5 ℃时, 麦芽糖酶的活性下降,b 点将向左下方移动,A 项正确;a 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麦芽 糖的量,故有部分酶没有参与催化反应,B 项正确;bc 段反应速率不变的原因是受到了麦芽 糖酶数量的限制,故酶量增加一倍后,反应速率加快,b 点将向右上方移动,C 项正确;麦芽 糖与麦芽糖的分解产物葡萄糖都是还原糖,因此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来鉴定麦芽糖是否被完 全分解了,D 项错误。 6.如图所示,曲线 b 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 pH 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酶量是限制曲线 AB 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B.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 a 表示 C.升高温度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 c 表示 D.减小 pH,重复该实验,A、B 点位置都不变 答案 B 解析 AB 段随着反应物浓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所以限制因素是反应物浓度,A 项错误; 酶量减少,在反应物浓度一定的条件下,反应速率下降,可用曲线 a 表示,B 项正确;图中 曲线 b 是在最适温度、最适 pH 下的曲线图,因此,升高温度或减小 pH,都会使酶活性下降, 反应速率下降,C、D 项错误。 7.(2015·浙江 9 月测试)pH 对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作用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两种酶的最适 pH 相同 B.两种酶的活性随 pH 不断升高而增大 C.两种酶在 pH 为 5 时均失活 D.两种酶在各自最适 pH 时的活性相同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胃蛋白酶的最适 pH 约为 2,胰蛋白酶的最适 pH 约为 8,A 项错误;pH 过高 或过低会使酶因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B 项错误;据图可知,两种酶在 pH 为 5 时的活性 均为 0,表明两种酶均失活,C 项正确;由图可知两种酶在各自最适 pH 的条件下,胰蛋白酶 的活性高于胃蛋白酶,D 项错误。 8.(2016·温州中学统考)下表是关于酶专一性的实验设计,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步骤 编号 1 2 3 4 5 注入淀 粉溶液 注入蔗 糖溶液 注入某种 酶溶液 注入本尼迪特试 剂并热水浴加热 观察 现象 试管Ⅰ 2 mL - 2 mL 2 mL A 试管Ⅱ - 2 mL 2 mL 2 mL B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无关变量是底物的用量、反应温度等 B.步骤 3 可以选用新鲜的淀粉酶或蔗糖酶 C.若步骤 3 选用新鲜的蔗糖酶,则现象 A 是产生红黄色沉淀,B 无红黄色沉淀 D.该实验还可选用碘-碘化钾溶液作为检测试剂 答案 B 解析 本实验用同种酶催化两种不同的物质来研究酶的专一性。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酶可 以选择新鲜的淀粉酶或蔗糖酶,A 项错误、B 项正确;若选择新鲜的蔗糖酶,试管Ⅰ中的淀粉 不能被水解成还原糖,所以现象 A 是无红黄色沉淀,试管Ⅱ中的蔗糖能被蔗糖酶催化水解成 还原糖,所以现象 B 是出现红黄色沉淀,C 项错误;蔗糖及蔗糖的水解产物都不能与碘-碘 化钾溶液发生颜色反应,故用碘-碘化钾溶液无法判断蔗糖是否被催化水解,D 项错误。 9.关于真核细胞中生命活动与能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 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B.光合作用的碳反应阶段需要消耗能量 C.物质通过易化扩散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 ATP D.细胞代谢所需的 ATP 可在细胞溶胶中产生 答案 C 解析 DNA 复制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光合作用碳反应阶段需要由光反应阶段产生的 ATP 提供 能量;易化扩散过程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可产生 ATP,其发生的场所 为细胞溶胶。 [选考加试·冲关] 10.在一定酶量、适宜的温度和 pH 条件下,下图中能正确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 关系的是( ) 答案 B 解析 一定范围内,随底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但酶的数量有限,因此当 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B 项正确。 11.图甲表示酶催化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该酶促反应生成氨基酸的量 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 b 表示二肽 B.图甲中 a 与 b 结合后,a 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C.适当降低温度,图乙中的 M 值不变 D.图乙中 CD 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酶的数量有限 答案 D 解析 图乙中 CD 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底物量有限。 12.下表是其他条件均为最适情况下探究乳糖酶催化乳糖水解的相关实验结果,以下分析正 确的是( ) 实验一(乳糖浓度为 10%) 实验二(酶浓度为 2%) 酶浓度 相对反应速率 乳糖浓度 相对反应速率 0 0 0 0 1% 25 5% 25 2% 50 10% 50 4% 100 20% 65 5% 200 30% 65 A.实验一若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增大 B.实验二若继续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会增大 C.实验二若将反应温度提高 5 ℃,相对反应速率将增大 D.实验一的自变量是酶浓度,实验二的自变量是乳糖浓度 答案 D 解析 在底物足够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会随酶浓度增加而加快;当所有的酶都参与反 应时,反应速率将达到最大值,不会再随底物的增多而发生变化;本实验结果是在其他条件 均为最适情况下获得的,故提高温度,反应速率会下降。 13.(2016·浙江名校联考)下列生理过程中需 ATP 提供能量的是( ) A.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B.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过程 C.CO2 与 RuBP 结合形成三碳酸分子 D.叶肉细胞中三碳酸分子的还原 答案 D 解析 植物细胞渗透失水导致其质壁分离,细胞渗透失水不消耗能量,A 项错误;淀粉酶催 化淀粉水解的过程不消耗能量,B 项错误;CO2 与 RuBP 结合形成三碳酸分子的过程不消耗 ATP, C 项错误;叶肉细胞中三碳酸分子的还原需要 ATP 提供能量,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4.为探究不同离子对肠淀粉酶(最适 pH 为 8)活性的影响,某同学开展了相关的实验,其实 验步骤和结果见表。请回答: 试管编号 及试剂 实验步骤 1 号 1% NaCl 溶液(mL) 2 号 1% CuSO4 溶液(mL) 3 号 1% Na2SO4 溶液(mL) 4 号 蒸馏水 (mL) ①加入试剂 1 1 1 1 ②加入 pH=8 的缓冲液(mL) 1 1 1 1 ③加入 1%淀 粉溶液(mL) 1 1 1 1 ④加入肠淀粉 酶溶液(mL) 1 1 1 1 ⑤各试管在室温下反应 2 min ⑥加入本尼迪特试剂 2 mL ⑦将各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加热 2~3 min ⑧观察、记录 结果 深红黄色 无红黄色 (或浅蓝色) 浅红黄色 浅红 黄色 (1)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比较 3 号与 4 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 2 号与 3 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 1 号与 3 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组实验中属于空白对照的是____________号试管的实验。 (4)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步骤⑤和步骤⑥能否对调(即先做步骤⑥,再做步骤⑤)?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Na+和 SO 2- 4 对肠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没有影响 Cu2+对肠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有抑制作 用 Cl-对肠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有促进作用 (2)不同的离子 (3)4 (4)维持反应液中 pH 的稳定(答案合理即可) (5)不能,因为本尼迪特试剂中有 Cu2+, 可参与反应,若步骤⑤和⑥对调,其设计不符合单因子(单一变量)原则的要求(补充答案:本 尼迪特试剂中含有的 Na+、Cu2+或 SO2- 4 ,会对实验造成干扰) 解析 (1)4 号为空白对照实验,比较 3 号与 4 号知加入 Na2SO4 溶液后不影响实验结果,说明 Na+和 SO 2- 4 对肠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没有影响。2 号与 3 号的自变量是 Cu2+和 Na+,2 号试管中 未发生反应,说明 Cu2+可抑制肠淀粉酶的活性;1 号与 3 号的自变量是 Cl-和 SO2- 4 ,1 号试管 产生的还原糖更多,说明 Cl-可提高酶的活性。(4)不同离子会引起溶液酸碱度发生变化,从 而影响实验结果,故需要加入缓冲液。(5)由于本尼迪特试剂中含有 Na+、Cu2+、SO2- 4 ,有可 能影响实验结果,不符合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故不能将步骤⑤和⑥对调。 1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荧光素—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测定人参愈伤组织中 ATP 的含量, 以研究人参细胞能量代谢的特点。 实验原理:荧光素在荧光素酶、ATP 等物质参与下,进行反应发出荧光;用分光光度计可测 定发光强度;当荧光素和荧光素酶都足量时,在一定范围内,ATP 的含量与发光强度成正比。 实验步骤: 步骤一:ATP 的提取:称取一定量的人参愈伤组织,研磨后沸水浴 10 min,冷却至室温,离 心,取上清液。 步骤二:ATP 的测定:吸取一定量的上清液,放入分光光度计反应室内,并注入适量的所需 物质,在有氧等适宜条件下进行反应,记录发光强度并计算 ATP 含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一中的沸水浴处理,使酶的________________被破坏而失活。 (2)步骤二注入的物质中,属于反应物的是__________;分光光度计反应室内能量形式的转换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荧光素酶价格昂贵,为能准确测定出 ATP 的含量,又能节省酶的用量,学习小组探究了“测 定 ATP 时所需荧光素酶溶液的最佳浓度”,实验结果如图。 ①学习小组配制了 1×10-8 mol/L ATP 标准液、70 mg/L 荧光素溶液(过量)和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进行实验。 ②结果表明:图中________点所对应的荧光素酶浓度为最佳浓度。e、f、g 点所对应的荧光 素酶浓度不同,但发光强度相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TP 测定对食品卫生监控有重要意义。食品卫生检验人员利用上述生物发光法测定某熟食 品样品中细菌的 ATP 总含量,测算出了细菌的数量,从而判断食品污染程度。作出上述判断 的理由是:每个细菌细胞中 ATP 的含量________。 答案 (1)空间结构 (2)荧光素 化学能转换为光能(或热能) (3)①浓度分别为 0 mg/L、 10 mg/L、20 mg/L、30 mg/L、40 mg/L、50 mg/L、60 mg/L 的荧光素酶 ②e ATP 全部水解 (或 ATP 数量有限) (4)大致相同 解析 (1)沸水浴处理时,高温能够使酶分子空间结构被破坏,使酶的活性永久丧失。(2)根 据实验原理:荧光素在荧光素酶、ATP 等物质参与下,进行反应发出荧光。所以,步骤二注 入的物质中,属于反应物的是荧光素,分光光度计反应室内能量形式的转换是化学能转换为 光能(或热能)。(3)由图解的横坐标可知,实验中荧光素酶溶液浓度分别为 0 mg/L、10 mg/L、 20 mg/L、30 mg/L、40 mg/L、50 mg/L、60 mg/L;结果表明图中 e、f、g 点所对应的荧光素 酶浓度不同,但发光强度相同,则达到 e 点所对应的荧光素酶浓度时,ATP 已经全部水解, 即使继续增加酶浓度,由于受 ATP 数量限制,发光强度也不再增加,因此 e 点所对应的荧光 素酶浓度为最佳浓度。(4)每个细菌细胞中 ATP 的含量大致相同且相对稳定,可以根据样品中 细菌的 ATP 总含量,测算出细菌的数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