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作业(湖北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作业(湖北专用)

‎2021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作业 (湖北专用)‎ ‎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每一个阶段,其垂直方向上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区分不同种群、群落的依据分别是物种、群落的物种组成 C.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D.群落演替过程中苔藓类取代地衣类,是因为前者争夺土壤养分、水分的能力强 解析 发生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过程中,裸岩阶段无植被,无垂直结构,A错误;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区分不同种群的依据不都是物种,因为同一物种分布在不同区域可构成不同种群,B错误;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总是在发生变化,原因是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的影响,C正确;苔藓比地衣长得高,使其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从而发生优势取代,D错误。‎ 答案 C ‎2.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牛 C.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 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解析 ‎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少于乙种群数量,所以判断不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A错误;如果该地区为草原,甲如果是兔子,乙不可能是牛,因为这二者的竞争关系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应不会使某种群消失,B错误;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的话,乙为捕食者,到第7年时被捕食者数量为0,那么捕食者数量也会为0,C错误;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最初时甲种群占优势,随后乙种群占优势,并且甲种群逐步被排挤掉,所以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 答案 D ‎3.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较稀薄的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 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所以较稀薄的土壤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群落的丰富度,B错误;土壤盐碱度会影响土壤中生物的分布,进而影响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C正确;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 答案 C ‎4.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HIV与T细胞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解析 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消失,属于竞争关系。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此关系,A正确;HIV与T细胞属于寄生关系,不符合图乙曲线,B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正确;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都会存在,后期消失了一种生物,X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会加剧,D正确。‎ 答案 B ‎5.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g·kg-1)‎ 物种数 个体数 甲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乙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解析 移栽植物后,物种数较不移栽植物时多,营养结构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移栽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动物的数量增多,B正确;边坡甲上虽没有移栽乔木但却可能自然长出乔木,因为在风力或鸟类等的作用下,可把乔木的种子带到该环境中,C错误;到后期,群落达到相对稳定,演替相对较弱,D错误。‎ 答案 B ‎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体现出群落存在着垂直结构 解析 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A错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三北防护林相比较,其生物种类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B正确;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可能属于捕食关系,也可能属于竞争关系,C错误;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属于群落,所以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答案 B ‎7.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 B.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群落演替的原因在于群落内部变化,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D.在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解析 燕山海拔不同植被分布不同,是由地形的起伏造成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受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C错误;在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都是初生演替,D错误。‎ 答案 A ‎8.演替过程中不可能改变的是(  )‎ A.群落中某种群的基因频率 B.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 C.群落中某物种的种群数量 D.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解析 演替是指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演替过程中,一些生物的种群会消失,另一些生物的种群会兴起,最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因此,演替过程中,群落中某种群的基因频率、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某些物种的种群数量都可能改变。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生产者,这与群落的演替无关,故此题答案为D。‎ 答案 D ‎9.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真菌能吸收水和无机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衣在生态系统中既属于生产者又属于分解者 B.在群落的初生演替中,地衣经历了产生、繁盛和消亡的过程 C.地衣随地势高低起伏不同,分布上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促进岩石变成土壤,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解析 ‎ 地衣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不属于分解者,分解者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错误;在群落的初生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原有物种如地衣并不消亡,B错误;地衣随地势高低起伏不同,分布上存在差异,体现的是水平结构,C错误;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促进岩石变成土壤,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答案 D ‎10.某湖泊干涸后,经历了沼泽、湿地、草原和森林几个阶段,最后这片森林在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长期在该区域内生长,发展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干涸的湖泊演变成森林的过程属于    演替。在从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逐渐增强。‎ ‎(2)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和    。用样方法对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数量进行调查的关键是要做到    。调查中要记录样地中每个物种的高度、盖度和多度,利用记名计算法统计样地内的    。调查发现植物具有斑块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该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会被对方所“感知”,以利于捕食与反捕食,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    的功能。‎ 解析 (1)干涸的湖泊演变成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在从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2)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用样方法进行植被数量调查时,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调查中要记录样地中每个物种的高度、盖度和多度,利用记名计算法统计样地内的物种丰富度。森林中的植物具有斑块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森林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会被对方所“感知”,以利于捕食与反捕食,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答案 (1)次生 大于 抵抗力 ‎(2)空间特征 随机取样 物种丰富度 水平 信息传递 ‎11.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B.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数量会超过甲种群 C.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淘汰 解析 据图分析,C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判断甲种群在C点属于增长型,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甲乙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的数量不会超过捕食者,B错误;甲曲线中A点相当于该生态系统中甲生物的最大容纳量K值,D相当于点,故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甲、乙为捕食关系,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数量大量减少,随之乙种群数量也会下降,但不会导致甲种群被淘汰,D错误。‎ 答案 C ‎12.下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N年时,甲、乙群落的群落结构相同 B.甲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C.若时间允许,甲也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D.乙群落的演替类型可能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 甲、乙是两个不同的群落,第N年时,两群落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A错误;甲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表示的是初生演替,B错误;若时间允许,甲也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正确;乙群落的演替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减少,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答案 C ‎13.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时的不同阶段。图2是研究过程中构建的捕食者—猎物模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信息能体现出的群落结构是    。‎ 科研人员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    。‎ ‎(2)图1中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    。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恢复力稳定    (填“增强”或“减弱”)。‎ ‎(3)图2中最可能代表捕食者种群K值的数据为    。猎物种群数量为 ‎    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1)图1中群落自上而下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体现出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因此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种类数(或种类数和数量)。(2)图1中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时的不同阶段,可见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大,因此群落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3)仅从该模型图分析,图中捕食者种群数量围绕P2上下波动,说明最可能代表捕食者种群K值的数据为P2。猎物种群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说明其K值为N2,所以当猎物种群数量为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 (1)垂直结构 种类数(或种类数和数量)‎ ‎(2)次生演替 减弱 ‎(3)P2  ‎14.(2018·山东淄博一模)“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之一。下表是某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变化,请据表回答:‎ 演替时间(年)‎ 优势物种 主要物种 ‎5‎ 荻 草本:荻、艾蒿、黄背草、苔草等 ‎10‎ 牡荆 灌木:牡荆、杠柳、酸枣等 ‎20‎ 刺槐 乔木:刺槐、黄连木、构树等 ‎(1)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    ,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演替的进行,退耕地上的植被演替先后经历了    三个阶段,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了    ,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          。‎ ‎(3)在确定群落的优势物种时,需要调查物种的种群密度。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    。为减小调查误差,应注意        。‎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退耕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保留了土壤条件,可能还有生物的繁殖体,所以其演替速度比较快。(2)随着演替的进行,退耕地上的植被演替先后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调查时应该注意随机取样、取平均值,以减小调查误差。(4)“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的生态学意义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态系统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等。‎ 答案 (1)次生演替 保留了土壤条件及生物的繁殖体 ‎(2)草本、灌木、乔木 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样方法 随机取样、取平均值 ‎(4)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态系统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