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湖南省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湖南省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液①中含有胆固醇、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B. ②内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 C. ③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 D. 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答案】A ‎【解析】‎ ‎【详解】A、体液①为血浆,血浆中含有胆固醇、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A正确;‎ B、②为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B错误;‎ C、③若产生乳酸,乳酸会被①内的缓冲物质中和,不会引起pH的剧烈变化,C错误;‎ D、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细胞内,D错误。‎ 故选A。‎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B.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一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实现的 C. 长期营养不良、毛细淋巴管受阻、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都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D. 正常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通过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协调活动来维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A错误;‎ B、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B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长期营养不良、毛细淋巴管受阻、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都可能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正常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D错误。‎ 故选C。‎ ‎3.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 B.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一定与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关 C. 血糖含量和血液中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可为代谢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D.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A错误;‎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可能是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或体内环境变化引起的,B错误;‎ C、体内代谢主要是有氧呼吸,消耗糖类和氧气,血糖含量和血液中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可为有氧呼吸提供充足的反应物,C正确;‎ D、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从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D错误。‎ 故选C。‎ ‎4.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结构为反射的结构基础,至少含有两个神经细胞 B. 在人体中,神经中枢位于脑和脊髓中 C. 在反射弧完整且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感受器兴奋一定会引起效应器兴奋 D. 在完成反射活动时涉及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一个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细胞组成,A正确;‎ B、在人体中,高级神经中枢位于脑,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B正确;‎ C、在反射弧完整且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感受器兴奋,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后膜兴奋或抑制,C错误;‎ D、当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会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D正确。‎ 故选C。‎ ‎5.图甲为所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Ⅱ,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 B. 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 C. 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 D. 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反向偏转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②电位变化表示受刺激后由静息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可表示P点兴奋产生过程,A错误;③处是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K+外流,因此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处有K+外流,B错误;电表Ⅱ偏转是因为R处带正电荷,S处带负电荷,因此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因此从图示结构看,给予适宜刺激后,兴奋不能传递到S,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一次偏转,D错误。‎ ‎6.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 大脑皮层H区损伤,导致病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 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 ,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 A错误;‎ B、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但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 B错误;‎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仅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语言中枢有关, C错误;‎ D、排尿的初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意识丧失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能够控制,说明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D正确。‎ 故选D。‎ ‎7.Graves疾病是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疾病。其原因是机体产生某种抗体(TSA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效果与TSH相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 B. 产生TSAb的细胞能识别TSH受体 C. 患者血液中TS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减少 D. 患者的体温高于正常人,且情绪易激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A正确;能识别TSH受体的有促甲状腺激素和TSAb,而产生TSAb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TSH受体,B错误;由于患者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根据负反馈调节机制可知该患者血液中的TS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应该减少,C正确;由于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作用,因此该患者的体温高于正常人,且情绪易激动,D正确。‎ ‎8.垂体被称为“内分泌王国”,包括垂体前叶、垂体中间叶和垂体后叶三部分。垂体前叶又称为“腺垂体”,能合成多种激素;垂体后叶又称为“脑垂体”,它本身并不合成激素,主要储存和释放由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运送到其内的激素。以下关于垂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由腺垂体释放到内环境中并作用于集合管等靶器官 B. 脑垂体属于神经系统,腺垂体属于内分泌系统 C. 垂体分泌微量的促甲状腺激素能高效调节甲状腺功能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储存在垂体后叶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脑垂体)释放到内环境中并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等靶器官,A错误;‎ B、垂体被称为“内分泌王国”,脑垂体和腺垂体均属于内分泌系统,B错误;‎ C、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调节甲状腺功能,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作用于垂体前叶,促进垂体前叶合成和释放促甲状腺激素,D错误。‎ 故选C。‎ ‎9.下列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缺水会引起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 B. 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尿量减少 C.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产生渴觉 D. 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A错误;‎ B、人体大量失水会造成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B错误;‎ C、渴觉属于高级神经活动,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C错误;‎ D、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无论先天性免疫还是获得性免疫都具有特异性 B. 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 C. 免疫的功能就是指防御病原体感染 D. 溶菌酶、抗体、淋巴因子等都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先天性免疫针对所有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 B、吞噬细胞参与第二道防线,并在第三道防线中起到吞噬、处理、呈递抗原的作用,B正确;‎ C、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C错误;‎ D、溶菌酶即可由淋巴细胞产生也可以由其他细胞产生,D错误。‎ 故选B。‎ ‎11.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甲、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B. 细胞乙能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产生抗体 C. 细胞乙比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 D. 细胞丙消化抗原一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细胞甲为B细胞或记忆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不能接受抗原刺激,A错误;‎ B、细胞乙为浆细胞,已高度分化,不能再分化为记忆细胞,B错误;‎ C、丙为吞噬细胞,可吞噬并消化入侵的病原体,溶酶体更发达,C错误;‎ D、细胞丙消化抗原一抗体得到的产物,一部分排出体外,一部分可被细胞利用,D正确。‎ 故选D。‎ ‎12.艾滋病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死亡率极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HIV的遗传物质会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B. 合成HIV蛋白质的遗传信息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 C. 感染HIV后的机体没有免疫应答不能产生特异抗体 D. 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 ‎【答案】D ‎【解析】‎ ‎【详解】HIV的遗传物质是RNA,不可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A错误;合成HIV蛋白质的遗传信息是RNA,由HIV自身提供的,B错误;感染HIV后的机体可以在HIV的刺激下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抗体无法消除细胞内病毒,C错误;HIV通过破坏T淋巴细胞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遭破坏,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感染其他病原体或恶性肿瘤,D正确。故选D。‎ ‎13.下列有关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其合成的前体物质为色氨酸 B.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是其生理作用两重性的表现 C. 光照能影响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分布,但不能影响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分布 D. 其含量增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二者通过协同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长素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的,A正确。‎ B、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表现在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B正确。‎ C、光照能使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但不能使生长素在琼脂块中运输,C正确。‎ D、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从而抑制植物的生长,因此两者之间通过拮抗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D错误。‎ 故选D。‎ ‎14.为研究两种植物激素对某禾谷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将其幼苗分别置于不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测定株高变化,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分组 清水 ‎0.5 g·L-1生长素 ‎0.1 mg·L-1油菜素 ‎0.5 g·L-1生长素+0.1 mg·L-1油菜素 株高(cm)‎ ‎11.2‎ ‎10.9‎ ‎11.7‎ ‎12.0‎ A. 0.5 g·L-1的生长素对该禾谷类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B. 0.1 mg·L-1的油菜素对该禾谷类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 C. 清水组的禾谷类植物受自身合成的生长素的调节 D. 0.1 mg·L-1油菜素可增强生长素对该禾谷类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添加0.5 g·L-1的生长素后该禾谷类植物的株高低于清水组,说明0.5 g·L-1的生长素对该禾谷类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A正确;‎ B、同理可说明0.1 mg·L-1的油菜素对该禾谷类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B正确;‎ C、清水组为空白对照,但禾谷类植物受自身能合成生长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C正确;‎ D、0.5 g·L-1的生长素和0.1 mg·L-1的油菜素同时作用,表现为促进该禾谷类植物生长,说明0.1 mg·L-1的油菜素可能减弱了0.5 g·L-1的生长素对该禾谷类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15.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A.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使K值提高 B. bc段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曲线X的种群数量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速率 D. 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改善空间和资源,K值会上升,A正确;‎ B、bc段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B正确;‎ C、曲线X的种群数量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倍数,C错误;‎ D、曲线Y表明S型曲线,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D正确。‎ 故选C。‎ ‎16.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第1~1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降低 B. 第1~2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 C. 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决定因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 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表中只列举了3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误;‎ B、第1-20年内,物种c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B错误;‎ 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是适应环境的结果,C错误;‎ D、第10-15年内,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适应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故选D。‎ ‎1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 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 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答案】C ‎【解析】‎ 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A错误;由于草属于生产者,所以食草动物都为初级消费者;但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的物质不能循环,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的部分,包括水、空气和阳光等,而细菌是生物,D错误。‎ ‎18.有关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分为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B. 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C. 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且离不开信息传递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都是由生物发出的,B错误;‎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通过反馈实现的,因此必然要涉及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B。‎ ‎19.湖南省建立了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有越冬迁徙的白鹳种群分布,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保护白鹳的意义在于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B. 建立自然保护区后,白鹳的环境容纳量就可以一直稳定不变 C. 白鹳在保护区内生活,没有捕食者,食物充足,因此没有环境阻力 D. 建立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答案】A ‎【解析】‎ ‎【详解】A、避免因物种的消失而导致基因和物种多样性降低,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后,白鹳的环境容纳量会随保护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B错误;‎ C、白鹳在保护区内生活也存在环境阻力,例如:空间,C错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 错误。‎ 故选A。‎ ‎20.毛竹是我国亚热带山区有发展潜力的经济生态型竹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一片毛竹林,调查毛竹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 B. 毛竹林纯林化过程中,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导致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C. 竹木混交林中,毛竹不断扩张并纯林化,这一过程一定属于次生演替 D. 毛竹林风景优美,可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素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A正确;‎ B、毛竹林纯林化过程中,生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最终导致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正确;‎ C、竹木混交林中,毛竹不断扩张并纯林化,这一过程一定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毛竹林风景优美,可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素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21.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 B. 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机体调节作用仍然可以维持体温稳定 C.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加速肝糖原的分解来维持血糖,A正确;‎ B、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机体会通过增加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稳定,B正确;‎ 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会被缓冲物质NaHCO3中和,生产乳酸钠和碳酸,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D错误;‎ 故选D。‎ ‎22.如图Ⅰ、Ⅱ、Ⅲ表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a为突触小体,与图Ⅱ中c及图Ⅲ中g为同一结构 B. 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与图Ⅱ中d及图Ⅲ中g为同一结构 C. 图Ⅰ中b为突触后膜,只能是图Ⅲ中e结构 D. 图Ⅰ中b为突触后膜,接受一定强度的刺激后,膜外的电位会变为负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中a为突触小体,图Ⅱ为轴突—胞体型突触,c为突触小体端,图Ⅲ为神经元模式图,g为突触小体,A正确;‎ B、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与图Ⅱ中c及图Ⅲ中g为同一结构,B错误;‎ C、图Ⅰ中b为突触后膜,与图Ⅲ中e或f结构为同一结构,C错误;‎ D、图Ⅰ中b为突触后膜,接受一定强度的刺激后,若后膜产生兴奋,则膜外电位会变为负电位;若后膜发生抑制,则膜外电位仍为正电位,D错误。‎ 故选A。‎ ‎23.将生理状态相同、大小相似的多只家兔均分为甲、乙两组,两组家兔分别注射一定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和肾上腺素溶液,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甲组家兔血糖浓度下降,乙组家兔血糖浓度升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因缺少对照,该实验不能得出血糖浓度受激素影响的结论 B. 实验开始前,应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小鼠的初始血糖浓度 C. 实验过程中,甲组家兔可能会出现昏迷等症状 D. 肾上腺素可能具有升高血糖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乙两组实验形成对照,实验开始前应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小鼠初始血糖浓度,A错误;‎ B、实验开始前,应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小鼠的初始血糖浓度,B正确;‎ C、甲组家兔注射一定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可能会导致家兔血糖浓度过低,从而出现行动迟缓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C正确;‎ D、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功能,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肝糖原分解,D正确。‎ 故选A。‎ ‎24.将某种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在室温(25℃‎ ‎)环境中饲养一段时间,然后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放入0℃环境中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作为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发现,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全身颤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组动物的皮肤血管收缩 B. 实验组动物的平均产热量小于对照组的平均产热量 C. 实验组动物耗氧量上升,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 D. 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包括肾上腺、甲状腺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实验动物放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的恒定,A正确;‎ B、实验组动物的产热量大于对照组的产热量,B错误;‎ C、实验组动物处于寒冷环境中,此时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耗氧量上升,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包括肾上腺、甲状腺等,D正确。‎ 故选B。‎ ‎25.用含4种不同浓度生长素(m1~m4)的琼脂块分别放在4个相同的去顶胚芽鞘的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胚芽鞘弯曲角度(如图),其中al>a2>a3>a4。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浓度大小关系是ml<m2<m3<m4‎ B. 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位于m3、m4之间 C. 该实验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D. 若al和a2相同,则琼脂块中的ml与m2也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最适生长素浓度的两侧,存在促进生长素的促进效果相同的点,只根据胚芽鞘的弯曲角度,不能证明生长素浓度的大小,不一定弯曲角度越大,生长素的浓度就越大,A错误; B、在达到最适生长素浓度之前,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当α1>α2>α3>α4时,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不一定位于m3、m4之间根,B错误; C、据实验分析,该实验只能说明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的生长,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在最适生长素浓度的两侧,存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效果相同的点,若α1和α2相同,则琼脂块中的ml与m2也可以不相同,D错误。 故选C。‎ ‎26.米象是一种以小麦种子为食、活动能力弱的昆虫。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没有天敌的环境中,温度和小麦含水量对该种温带米象种群增长率(rm)的影响,如右图所示。据此做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调查小麦中米象的种群密度时需随机取样 B. 在300C、小麦含水量14%时米象危害较重 C. 在25℃、含水量10%时米象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D. 若研究对象为热带米象,曲线峰值将向右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调查米象的种群密度需随机取样,使结果更接近实际值,A正确;‎ B、曲线表示,在30℃、小麦含水量14%时米象种群增长率最大,危害较重,B正确;‎ C、在25℃、小麦含水量10%时,米象种群增长率下降,但数值大于零,种群数量还是增加的,C错误;‎ D、热带米象,适宜增殖的温度高,曲线峰值将向右移动,D正确。‎ 故选C。‎ ‎27.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 B. 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D. 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答案】C ‎【解析】‎ ‎【详解】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直接影响草本层植物分布,从而影响其中动物类群的分布,A正确;‎ B、近岸区和湖心区属于地形起伏导致的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 C、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 D、火灾后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C。‎ ‎28.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水蚤为食。研究人员在有水蚤的人工水域利用翠鸟模型和饥饿的三刺鱼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与本实验相关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本实验主要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 B.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水蚤密度和翠鸟的有无 C. 翠鸟在水蚤密度小的水域攻击三刺鱼的次数更多 D. 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的捕食策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水蚤为食。据图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水蚤密度和翠鸟的有无,因变量是三刺鱼对水蚤的进攻次数,由此可推断本实验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故A、B项正确;翠鸟是三刺鱼的天敌,利用翠鸟模型和饥饿的三刺鱼进行实验,由实验结果可知,当没有翠鸟时,饥饿的三刺鱼喜欢取食高密度的水蚤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即此时饥饿的三刺鱼对高密度区的水蚤的攻击次数更多。当有翠鸟时,饥饿的三刺鱼会转移到水蚤低密度区去捕食,即此时三刺鱼对低密度区的水蚤的攻击次数更多。由此可推知,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的捕食策略,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为零 B. 草原向森林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 C. 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会释放大量的热量,以用于生物自身有机物的合成 D. 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只会发生在生物之间,而不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A、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零,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而不是出生率为零,A错误;‎ B、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生产者的种类丰富和数量增多,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B正确;‎ C、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不能应用于生物自身有机物的合成,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既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错误。‎ 故选B。‎ ‎30.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身的消耗标准 ‎【答案】B ‎【解析】‎ ‎【详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前者具有全球性、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后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反复利用,二者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正确、B错误; “退耕还林、还草”是提高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 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正确。‎ 二、不定项选择题 ‎31.下列关于人类生命活动表现与其对应的调节机制,正确的是( )‎ A. 体温低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进行调节 B. 马拉松选手比赛—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减少以升高血糖 C. 正常人饮水不足—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 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在高尔基体中合成的胰岛素减少 ‎【答案】AC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体温低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进行调节,A正确;‎ B、马拉松选手比赛时血糖被大量消耗,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以升高血糖,B错误;‎ C、正常人饮水不足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C正确;‎ D、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D错误。‎ 故选AC。‎ ‎32.高等动物性腺分泌活动的调节机制与甲状腺分泌的调节机制相类似,其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②③代表有关激素,、代表相关生理作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析图示可知,激素③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 B. 激素③一经靶细胞接受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C. 卵巢产生的雌激素能促进雌性动物卵细胞的形成和排卵,在生产实践中,为促进雌性动物多排卵,通常直接使用雌激素 D. 激素③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ABD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激素③的分泌即存在分级调节又存在反馈调节,A正确;‎ B、激素一经与靶细胞结合后会被灭活,B正确;‎ C、生产实践中,为促进雌性动物多排卵,通常并不直接使用雌激素,而是用促性腺激素,原因是大量雌激素会使Ⅰ过程的抑制作用增强,激素②的分泌量减少导致性腺功能减退,C错误;‎ D、由分析可知激素③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ABD。‎ ‎33.若母猪在怀孕中期感染猪瘟病毒,可能产出患持续性毒血症的仔猪。这些持续性感染的仔猪在此种病毒的刺激下,体内T细胞与B细胞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正常的特异性免疫效应来对抗病毒(免疫耐受),而成为持续传播病毒的传染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免疫耐受会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B. 免疫耐受个体的体内不能产生该病毒的抗体 C. 非自身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耐受原 D. 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可用于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排斥等的治疗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免疫耐受是体内T细胞与B细胞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正常的特异性免疫引起,不会导致自身免疫病,A错误;‎ B、因为免疫耐受个体不能产生正常的特异性免疫,所以也就不能产生该病毒的抗体,B正确;‎ C、非自身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耐受原,C正确;‎ D、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可以不产生正常的特异性免疫效应,用来治疗自身免疫病,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D正确。‎ 故选A。‎ ‎34.在榕树花期,榕果由于有苞片,可以防止非传粉小蜂进入其内产卵。只有头部楔形的传粉小蜂才能钻过苞片进入榕果交配、产卵,并帮助榕树传粉。杨氏榕树金小蜂为一种非传粉小蜂,但可以利用传粉榕小蜂咬出的通道更快速地进入榕果并完成产卵。科研人员研究了进入榕果内产卵小蜂种类对榕果种子产量及小蜂产生后代数量的影响,统计相关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榕果内产卵小蜂种类 榕果内种子数量 传粉小蜂后代数量 杨氏榕树金小蜂后代数量 传粉榕小蜂 ‎5.5‎ ‎108.5‎ ‎0‎ 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 ‎10.0‎ ‎10.5‎ ‎80.7‎ A. 杨氏榕树金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体型可能相似 B. 榕果内传粉榕小蜂比杨氏榕树金小蜂具有更强的资源竞争能力 C. 杨氏榕树金小蜂进入榕果内产卵有助于榕树传粉 D. 传粉榕小蜂与榕树的关系为捕食 ‎【答案】BD ‎【解析】‎ ‎【详解】A、由题干杨氏榕树金小蜂可以利用传粉榕小蜂咬出的通道更快速地进入榕果并完成产卵,可推断杨氏榕树金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体型可能相似,A正确;‎ B、由分析可知榕果内传粉榕小蜂比杨氏榕树金小蜂的资源竞争能力弱,B错误;‎ C、由分析可知杨氏榕树金小蜂进入榕果内产卵有助于榕树传粉,C正确;‎ D、由题干传粉榕小蜂进入榕果交配、产卵,并帮助榕树传粉,所以它们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D错误。‎ 故选BD ‎35.如图表示某长期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的过程(图中的字母表示所含的能量)。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a=c+e+g +i+h B. 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g C. b中的物质和能量都被微生物利用 D. 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f/a ‎【答案】AB ‎【解析】‎ ‎【详解】A、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a=b+c,b=d+e,d=f+g,f=h+i,因此a=c+e+g +i+h,A正确;‎ B、由分析可知,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g,B正确;‎ C、b中的物质有一部分被植食动物呼吸作用利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 D、由分析可知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同化量之比,a为植物的积累量不是同化量,D错误。‎ 故选AB。‎ 三、非选择题 ‎36.不健康的作息——熬夜不仅会破坏人体肾上腺素等分泌的昼夜节律,还会抑制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粘附能力,从而影响正常的免疫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肾上腺素在体液调节过程中由________分泌,在神经调节过程中还可以作为_______进行信息传递;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特征,由此体现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_________。‎ ‎(2)效应T细胞可由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其不能直接杀死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机体内Gas偶联受体是抗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粘附因子,其活性的高低能反映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粘附能力请你以相应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验验证“熬夜会抑制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粘附能力”。‎ 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预期结果与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肾上腺(髓质) (2). 神经递质 (3). 许多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4). T细胞与记忆T (5). 效应T细胞只能裂解靶细胞,使其释放抗原,抗原与抗体结合,最终通过吞噬细胞将抗原消灭 (6). 实验设计思路:将身体状况相似的健康志愿者均分为两组,一组正常睡眠(对照组),一组熬夜(实验组),一段时间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志愿者体内Gas偶联受体的活性 (7).‎ ‎ 实验预期结果与结论:若对照组志愿者的Gas联受体的活性低于实验组志愿者,则说明熬夜会抑制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粘附能力 ‎【解析】‎ ‎【详解】(1)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称为“内分泌激素”。但在神经系统中,许多神经元末端突触前膜也会释放肾上腺素,作用于突出后膜,引起神经冲动。在这里的肾上腺素就被称为“神经递质”。由分析可知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2)抗原能够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并产生淋巴因子,当抗原入侵寄主细胞时,效应T细胞与受感染细胞表面特定抗原结合,使受感染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抗原与抗体结合,最终通过吞噬细胞将抗原消灭,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细胞后,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效应T细胞,进行二次免疫。‎ ‎(3)设计对照实验,正常睡眠为对照组,熬夜为实验组,自变量为是否熬夜,因变量为Gas偶联受体的活性。实验中要做到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尽量保持一致,在相同的实验时间内,检测并比较两组志愿者体内Gas偶联受体的活性高低。由题干知,熬夜会抑制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粘附能力,因此实验组志愿者体内Gas偶联受体的活性应高于对照组。‎ ‎37.研究发现,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具有“酸生长”特性,即pH4~5的溶液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为了研究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研究者用黄瓜幼苗快速生长的下胚轴切段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多细胞植物体的伸长生长是细胞数量和__________增加的结果。‎ ‎(2)如图1所示,研究者通过冰冻融化去除下胚轴切段中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仅剩__________,经这种处理后的下胚轴切段称为Y。‎ ‎(3)由图可知,对Y进行的实验处理为: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者发现生长素可通过诱导细胞膜外环境的pH值降低,促进细胞生长。已知植物细胞膜上有H泵、水通道、生长素受体钾通道蔗糖运载体等。在上述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请选用已知信息,提出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一种可能机制: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长度(体积) (2). 细胞壁构成的切段(细胞壁) (3). ①一组加热,一组不加热,②分别、先后放入pH=7和pH=4.5的溶液中 (4). 生长素与受体结合,激活了膜上运输H+的泵,将H+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的细胞壁中,降低pH,促进细胞壁伸展,进而促进细胞体积增大 ‎【解析】‎ ‎【详解】(1)多细胞植物体的伸长生长是细胞数量增加和长度(体积)增大的结果。‎ ‎(2)如图所示,研究者通过冰冻融化去除下胚轴切段细胞中的原生质体,成为“切段Y”,实际上“切段Y”仅保留了细胞中的细胞壁。‎ ‎(3)由左图可知,自变量为对Y进行加热和不加热处理以及不同pH的溶液处理。‎ ‎(4)生长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通过信号转导促进质子泵活化,把ATP水解提供能量,同时把H+排出到细胞壁,使细胞壁环境酸化,组成细胞壁的多糖链被破坏,而变的松弛柔软,细胞的渗透压下降,细胞吸水体积增大。‎ ‎38.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在不同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植物物种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动物的种类也随之增加,生态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回答下列问题:‎ ‎(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__________集合。若要研究群落交错区的特殊性,往往需要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等群落水平上的问题。‎ ‎(2)分析该区域动物种类增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各种生物种群 (2). 物种组成 (3). 空间结构(或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4). 植物种类增加,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解析】‎ ‎【详解】(1)群落的概念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水平上的问题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边界、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2)由题干可知,交错区内单位面积的植物物种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可为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39.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构成了统一的整体,生物和生物之间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营养结构。运用生态技术进行养殖可得到品质高、备受欢迎的绿色产品。根据下图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1)图1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在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10来自植物,且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若北极狐种群能量增加120kJ,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需要植物具备的能量是____kJ。‎ ‎(2)图2为长沙县某地进行生态养殖的创新模式该模式将肉鸽养殖鱼塘养殖、果林种植等产业进行有机结合。‎ ‎①肉鸽摄入的饲料,其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________,其他能量进入粪便。粪便可以进入鱼塘或者回田利用,基本体现了生态农业的_____原理。‎ ‎②冲洗鸽舍的少量废水流入鱼塘后被净化,说明了鱼塘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能力。‎ ‎【答案】 (1). 5 (2). 5520 (3). 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4). 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或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物质循环再生) (5). 自我调节(自动调节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详解】(1)植物→雪兔→狼;植物→雪兔→北极狐;植物→雷鸟→北极狐;植物→北极狐;植物→雷鸟→狼;共5条。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则消耗的植物为:120×1/2÷20%÷10%=3000kJ;1/10来自植物,消耗植物为:120×1/10÷10%=120kJ;2/5来自雪兔,则消耗植物为:120×2/5÷20%÷10%=2400kJ。总共消耗植物量为3000+120+2400=5520kJ。‎ ‎(2)①肉鸽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生态农业的建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②鱼塘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自身的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这是由于鱼塘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40.离子的跨膜运输是神经兴奋传导与传递的基础。突触传递过程中,前、后膜内外离子的移动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前膜对Na+通透性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 ‎(2)引起突触前膜上Ca2+通道打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①至④表示兴奋引发的突触传递过程。图中过程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 ‎(4)为研究细胞外Na+浓度对突触传递的影响,向细胞外液适度滴加含Na+的溶液,当神经冲动再次传来时,膜电位变化幅度增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在突触部位胞内的钙离子主要来自于胞外。为证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量,提出可供实验的两套备选方案。‎ 方案一:施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再在该实验体系中适度增加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浓度,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方案二:适度增加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浓度,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另取一组实验材料施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比较上述两个方案的优劣,并陈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能反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较高和较低时分别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实验方案设计较全面,实验结果较明确。‎ ‎【答案】 (1). 突然增加,达到一定水平后迅速降低(停止) (2). 神经冲动带来的膜电位变化 (3). 进入到胞内的钙离子会促进囊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4). 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增加,钠离子内流数目增加 (5). 方案二优于方案一 方案一:施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后,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能够反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较低时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而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存在的条件下增加细胞外液的钙离子浓度无法改变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不能反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较高时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因此实验方案有缺陷。‎ ‎【解析】‎ ‎【详解】(1)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会引起突触前膜兴奋,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然后恢复为静息电位,因此起突触前膜对Na+通透性的变化趋势为突然增加,达到一定水平后迅速降低(停止)。‎ ‎(2)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神经冲动带来的膜电位变化,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使其进入突触前膜内。‎ ‎(3)过程②表示Ca2+进入突触前膜内后,促进了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速度加快,引起神经冲动的传递加快。‎ ‎(4)向细胞外液适度滴加含Na+的溶液,会使膜外侧钠离子浓度增加,当兴奋传来时会使大量的Na+内流,使膜电位变化幅度增大。‎ ‎(5)根据题干分析,实验目的是要证明胞外钙离子进入胞内,进一步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自变量处理之一是施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使进入胞内钙离子减少;另一个是增加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浓度,使进入胞内的钙离子增加。实验一将两个自变量连续处理,会相互影响,而造成结果不准确。实验二设置两组实验分别验证两个自变量,结果更准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