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分层作业11 种群的特征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种群的特征 (建议用时:40 分钟) 题组一 种群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 组成等特征。那么甲、乙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B [甲属于物种个体特征,乙描述的为种群的特征。] 2.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的是样方法,下列选项中,黑点表示统计的 个体,白点表示未统计的个体,其中取样的统计方法有误的是( ) A B C D D [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条边上(含顶角) 的植物个体数,D 项所示统计方法不正确。] 3.(2017·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 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B [A 错: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内部的个体要全部统计,位于 样方边缘的个体计数时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不用进行标记。 B 对。C、D 错:要注意随机取样。取样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但由 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 4.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 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 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 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 [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 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 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实际操 作不可行,通常采用样方法,A 项错误。由于所有样方面积之和只是甲地面积的 一部分,若用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则所得结果会低于实际种群 密度,B 项错误。对照上面的总体分析,C 项正确。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 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后,即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不应再乘以 甲地面积,D 项错误。] 5.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 样方总面积为 2 hm2 (1 hm2=10 000 m2)。在调查区内,放置 100 个捕鼠笼,在一 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 日后,在同一地方 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 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________。 (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所示。据图分析: 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 甲 乙 解析:(1)依据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可得出 N=(32×36)/4= 288(只),由于测定的是 2 hm2 的数量,所以该草地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 288/2 =144(只/hm2);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捕获有标记的田鼠数量偏 小,故求得的田鼠总数可能比实际值高。(2)两次捕捉的雄性个体数为 18+18= 36(只),捕捉的雌性个体数为 14+18=32(只),因此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14+18)/(18+18)=32/36=8/9。(3)根据“月龄结构”图可知,甲种群中的幼年 个体数远多于中老年个体数,属于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数比例相当,属 于稳定性。 答案:(1)144 高 (2)8/9(或 32/36) (3)增长 稳定 6.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主要的过敏原。课外小组的 同学对北安河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中的豚草及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 五年的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 种名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曼陀罗 3.0 2.1 1.1 0.3 0.1 龙葵 3.0 2.0 0.4 0 0 灰绿藜 3.2 2.8 1.7 1.3 0.6 (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2)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____。 (3)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多个样方的__________,以减少误差。 (4)请在下图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解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为了保证客观性,取样时要 做到随机取样;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多个样方的平均值,以减少误差;由表中给 定的数据可绘制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答案:(1)样方法 (2)随机取样 (3)平均值 (4)变化曲线如图 题组二 种群的特征及其关系 7.下列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的是( ) A.2018 年底某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 1.07∶1 B.近年来,某市 65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人类在地球表面呈集群分布 D.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 C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 别比例、年龄组成等。2018 年底某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 1.07∶1,属于对性别比 例的描述,A 正确;近年来,某市 65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属于对年龄组成 的描述,B 正确;人类在地球表面呈集群分布,属于对种群的空间特征的描述,C 错误;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属于对死亡率的描述,D 正确。] 8.据统计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9%,然而人口数量仍增加了 127 万, 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严格的人口政策 B.性别比例失调 C.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 [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作为城市还受迁入率和迁出 率的影响。] 9.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原理是它能 ( ) A.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B.抑制害虫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配子的形成 C.杀死幼小害虫个体 D.诱杀害虫雌性个体,减少排卵 A [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 性别比例,从而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10.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B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 密度,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故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 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 正确,B 错误;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C 正确;种群数量受自然气 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D 正确。] 11.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①、②、③三种类型,据图回答: (1)我国在 50~60 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 70 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 为图__________所示类型。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 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____所示类型。 (3)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 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____所示类型。 解析:(1)由于我国 50~60 年代出现生育高峰,使 70 年代初期我国人口年龄 组成上幼年个体数量多,种群趋于扩大,造成人口数量众多,为图①所示增长型。 (2)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保护幼鱼,将使捕捞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图①所示的增长型。 (3)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将为图 ③所示的衰退型。 答案:(1)① (2)① (3)③ 1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的是 ( ) A.所选样方位置上有块大石,应该换个位置取样 B.调查某地麻雀种群密度时,少数雀腿上的环套标记脱落 C.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期间,猫头鹰大量迁入 D.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 C [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换位置取样会比原位置的样方中个体数目多, 导致结果偏大;标记物脱落将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的数量减少,导致 结果偏大;猫头鹰会大量捕食田鼠,导致结果偏小;对于压线个体,只统计样方 内和相邻两边及夹角的个体,全统计将导致结果偏大。] 13.某自然保护区从外地重新引入当地已经灭绝的白唇鹿 39 只(其中雄性 13 只、雌性 26 只)。白唇鹿在接下来几年中的数量变化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年份 1 2 3 4 5 6 出生率(%) 17.9 27.3 29.6 22.7 24.9 30.2 存活数(只) 44 54 66 78 96 122 A.第 2 年白唇鹿种群的死亡率约为 19.1% B.保护区进行野生放归,有助于提高白唇鹿的遗传多样性 C.第 1 年到第 2 年白唇鹿的性别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D.只要操作规范,标志重捕法可获得真实的种群密度值 B [ 第 2 年 出 生 率 为 27.3% , 44 × 127.3% ≈ 56 , 死 亡 率 为 (56 - 54)/44×100%≈4.5%,A 错误;自然保护区进行白唇鹿野生放归,有助于自然选 择和种群内随机交配,从而有助于提高白唇鹿的遗传多样性,B 正确;刚引入时 白唇鹿 39 只(其中雄性 13 只、雌性 26 只),随着时间延长,种群不断繁衍,性别 比例趋向于 1∶1,C 错误;标志重捕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不能获得真实的 种群密度值,D 错误。] 14.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 A、B、C 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 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统计结果。 草原类型 调查面积(cm2) A B C 10×10 3 3 2 20×20 5 5 3 40×40 8 6 5 80×80 14 9 8 90×90 16 11 8 100×100 17 13 8 110×110 19 13 8 120×120 20 13 8 130×130 20 13 8 140×140 … … … 调查 B 草原该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先取 40 cm×40 cm 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 5 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 N1、N2、N3、 N4、N5,则将 N3 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1)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 外,还应__________。 (2)如何计算 B 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以所有样方种群密 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设计步骤中的错误见答案。 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 (2)计算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3)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种群密度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以减小误差 (100 cm×100 cm) ②取样的方法不对,应在 B 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 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忽略关键信息“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 15.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 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 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 C.该种群的年龄组成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D [根题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 4 至 10 月份,个体逐 渐发育到性成熟,12 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 10 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A、C 项正确;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的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 龄结构,B 项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 产生影响,D 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