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苏教版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苏教版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教案

第24讲 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最新考纲]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Ⅱ)。‎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5年8考)‎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助学巧记 巧记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如图为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③和①分别是B细胞和T细胞。它们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相同,之所以种类不同,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图中的④是浆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3)吞噬细胞能参与第几道防线?‎ 提示 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吞噬杀灭病原体,是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同时吞噬细胞又参与第三道防线,能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4)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吗?‎ 提示 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教材高考 真题重组 判断正误 ‎(1)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2015·全国卷Ⅱ,5B)(×)‎ ‎(2)新生儿接种疫苗后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2016·全国卷Ⅰ,31(2)](√)‎ ‎(3)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2013·全国卷Ⅱ,4B)(√)‎ ‎(4)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不属于胞吐(2015·全国卷Ⅱ,3A)(×)‎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苏教版必修3P19~21,考查角度侧重免疫系统的组成、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与过程等。‎ ‎ 免疫细胞的来源和作用分析 ‎(2013·全国卷Ⅱ,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解析 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B细胞和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普遍分布于血液和淋巴液中,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等,C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D正确。‎ 答案 A ‎1.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而不是淋巴细胞。‎ ‎2.唾液、泪液、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都不是体液,而属于黏膜的分泌物,属于第一道防线。‎ ‎3.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吞噬、处理和传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T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即学即练】‎ ‎(2018·华中师大附中一调)如图表示的是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只有a、b两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解析 据图可知,a、b、c、d分别是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其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A错误;在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B错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细胞和T细胞都需要经过抗原刺激才能发挥作用,C正确;c、d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合成不同的蛋白质,D错误。‎ 答案 C ‎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2013·海南卷,21)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解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属于第三道防线的体液免疫,为特异性免疫,B错误;记忆细胞由B细胞或T细胞产生,都属于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C错误;非特异性免疫没有针对性,对所有的异物都起识别作用,只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的是特异性免疫,D错误。‎ 答案 A 判断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三个“根据”‎ ‎【方法体验】‎ ‎(2017·重庆二诊)如图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①在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B.再次受到α银环蛇毒刺激,细胞④可增殖分化为细胞⑤‎ C.物质B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D.图中既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又能增殖分化的细胞是②③④‎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细胞①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A正确;细胞④是记忆细胞,细胞⑤为浆细胞,再次受到α银环蛇毒刺激,记忆细胞可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B正确;物质B为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中发挥作用,C错误;图中细胞①是吞噬细胞,细胞②是T细胞,细胞③是B细胞,细胞④是记忆细胞,细胞⑤是浆细胞,其中既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又能增殖分化的细胞是T细胞、B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答案 C 考点二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5年11考)‎ ‎1.体液免疫 ‎(1)‎ ‎(2)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更快、更高、更强,如下图:‎ ‎(1)发生二次免疫时,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是否由“记忆细胞”所产生?‎ 提示 记忆细胞不产生抗体。在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而是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2)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相关细胞或物质,请依次说出下列a~e的名称。‎ 提示 a—吞噬细胞 b—浆细胞 c—抗体 d—靶细胞 e—效应T细胞 ‎2.细胞免疫 ‎3.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 ‎(1)记忆细胞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教材高考 ‎1.(2013·全国卷Ⅰ,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 解析 图甲显示由RNA到RNA—DNA混合双链再到DNA双链整合到动物染色体,可推测HIV感染过程存在逆转录现象,乙图中纵轴显示“抗HIV抗体水平”表明免疫过程存在体液免疫。丙、丁的区别在于纵轴代表的细胞或物质不同,丙是发挥特异性免疫的T细胞数量,而丁却是HIV的数量。C、D的说法相似,应选其一。C项中,加入药物a后T细胞数量上升,说明HIV被杀死,进而HIV破坏T细胞的过程减弱,T细胞数量上升。D项中,加入药物b后,HIV上升,说明HIV对该药物不敏感,故D错误。‎ 答案 D 本题源自苏教版必修3P21~P23,主要考查艾滋病相关的知识。‎ ‎2.(教材P22图2~18和图2~19拓展改编)‎ ‎(1)人的免疫系统能成功抵御大多数病原体,但为何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提示 因为艾滋病病毒直接杀死的是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T淋巴细胞,当T淋巴细胞被杀死之后,免疫系统就处于瘫痪状态,因而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2)HIV浓度升高与艾滋病患者直接死因之间有何内在关系?‎ 提示 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由此可以看出,T细胞在人体内能够攻击侵入的病原体。‎ ‎ 特异性免疫过程的分析与判断 ‎1.(2015·重庆卷,7)2014年埃博拉病在非洲蔓延,我国派出医疗队首次在境外组建医院,帮助非洲防控埃博拉疫情。‎ ‎(1)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______________,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____________,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病毒的________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2)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免疫调节过程中,吞噬细胞通过吞噬病原体,暴露其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再将其呈递给T细胞,从而激活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吞噬细胞不能发挥上述功能,导致机体对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结果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2)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够产生相应抗体,同时产生的免疫细胞有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答案 (1)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 T细胞 特异性 ‎(2)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2.(2018·豫北豫南精英联赛,18)下列关于人体中几种信息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可随血液运至全身,但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 B.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可被相应的酶水解 D.淋巴因子可促进受刺激的B细胞全部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特异性抗体 解析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A正确;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可被相应的酶水解,C正确;淋巴因子可促进受刺激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错误。‎ 答案 D ‎“三看”法判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 抗原与抗体 ‎1.(2015·全国卷Ⅱ,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解析 抗体只能在体液中与抗原结合,无法进入细胞内消灭病原体,A错误;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是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B错误;Rous肉瘤病毒感染人的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诱发人细胞癌变,属于致癌因子,C错误;人感染HIV后发病程度与病毒浓度呈正相关,与T细胞数量呈负相关,D正确。‎ 答案 D ‎2.(2018·唐山市一诊)如图1和图2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进行增殖分化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的文字、序号表示)。‎ ‎(3)细胞G的名称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来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与________过程有关(填图1或图2)。‎ ‎(4)刺激细胞C增殖分化的信号有两种,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 ‎(5)在抗原、淋巴因子、溶菌酶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________。‎ 解析 在体液免疫的过程中,有抗体的产生,在细胞免疫的过程中,效应T细胞攻击藏有病毒的宿主细胞。由图示信息可推出细胞A、B、C、D、E、F、G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宿主细胞和效应T细胞。图l中细胞C、E,即B细胞和记忆B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细胞B、C、E,即T细胞、B细胞和记忆B细胞。当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能迅速识别抗原,产生更快、更强的二次免疫反应。在器官移植过程中,免疫系统会对外来器官产生细胞免疫反应。‎ 答案 (1)细胞C、E 细胞B、C、E (2)抗原→细胞E→细胞D→沉淀或凝集反应(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效应T细胞 与细胞F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图2 (4)抗原与细胞C的抗原识别受体直接结合 受刺激后的细胞B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于细胞C (5)抗原和编码抗体的基因 ‎1.抗原和抗体的比较和判断 概念 物质 特性 制品 应用 实例 抗原 能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蛋白质、多糖等 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疫苗 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细菌、病毒、花粉、癌细胞等 抗体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如乳汁)‎ 专一性(即特异性)‎ 各种血清 给人注射含有抗体的血清快速获得相应的免疫力 抗毒素、凝集素等 ‎2.免疫活性物质的来源与功能 来源 功能 溶菌酶 唾液与泪液中(腺体细胞)‎ 第一道防线,杀菌 体液中(组织细胞)‎ 第二道防线,杀菌 抗体 浆细胞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 淋巴因子 T细胞、效应T细胞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 二次免疫反应及其特点 ‎1.(2015·天津卷,2)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解析 鸡霍乱病原菌能引起鸡产生特异性免疫过程,所以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在选择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是本来就存在的,而选择是定向的,第一次注射前,鸡中本来就存在抗性个体和非抗性个体,注射鸡霍乱病原菌后选择了抗性的个体,故抗性个体并非鸡霍乱病原菌诱导产生,B错误;第二次注射时,注射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会引起鸡体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只是死亡的鸡免疫能力弱,没有清除鸡霍乱病原菌,D错误。‎ 答案 C ‎2.(2018·合肥二检)如图甲是某种特异性免疫的大致过程,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 B.图乙中的二次免疫反应特点主要与图甲中的细胞④增殖分化的记忆细胞有关 C.如果图甲中的细胞②全部失去,则图甲表示的免疫方式全部丧失 D.图甲中细胞②和细胞⑦可以识别抗原 解析 由于图甲中细胞⑦释放抗体,所以可以判断该免疫方式为体液免疫,细胞②④⑦分别是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图乙中的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是免疫反应既快速又强烈,这主要取决于图甲中的细胞④在初次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记忆B细胞。图甲中只有细胞②和细胞④可以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答案 B ‎(1)只有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才会迅速增殖分化,从而产生大量效应细胞(同时也产生许多记忆细胞),所以,某些预防接种应进行两次或多次。‎ ‎(2)二次免疫不仅适用于体液免疫,也适用于“细胞免疫”。‎ ‎(3)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体。其原因是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呈递、识别、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注射疫苗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具有免疫力。‎ ‎(4)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具有抵抗力。‎ 考点三 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应用(5年9考)‎ ‎1.免疫失调疾病(连线)‎ 知识延伸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1)联系: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2)区别:①发生时间不同:过敏反应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才会发生,而体液免疫则在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时就发生。②抗体分布不同:体液免疫中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而过敏反应中抗体则分布在某些细胞表面。‎ ‎2.艾滋病 ‎(1)发病机理 ‎(2)致死原因: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由于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而死亡。‎ ‎(3)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4)艾滋病病毒遗传信息的流动表达式为:‎ ‎,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T淋巴细胞的核糖体。‎ ‎3.免疫学应用 ‎(1)疫苗——免疫过程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如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请思考判断:‎ ‎(1)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采用(图中的)哪种方法进行免疫比较好?‎ 提示 人被疯狗咬伤后,需要抗体尽快与抗原结合。方法②进行免疫产生抗体需要一段时间,故用方法①较好。‎ ‎(2)方法①与方法②哪种方法具有更持久的免疫力?‎ 提示 方法②是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获得比方法①更持久的免疫力。‎ ‎(3)方法②往往要多次注射抗原类物质,为什么?‎ 提示 通过多次注射抗原类物质(疫苗)可以增加体内记忆细胞数量,‎ 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 免疫功能异常及应用 ‎(2017·全国卷Ⅰ,4)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一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解析 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溶液后,正常小鼠会出现低血糖症状,而不是呼吸困难,A错误;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的神经递质,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乙酰胆碱,神经就处于兴奋状态,B错误;给正常小鼠初次注射一定量呼吸抑制剂,会抑制小鼠呼吸,但题干中显示小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D错误。‎ 答案 C 快速确定三种免疫功能异常类型 ‎【方法体验】‎ ‎(2017·四川广元模拟)临床上发现,原本生育能力正常的青年男子因外伤导致输精管和附睾管断裂,少量精子进入血液,外伤治愈后,发现精液中精子数量正常,但均不能存活的现象,其原因最可能与下列哪种免疫现象的机理相同(  )‎ A.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具有针对自身成分的抗体 B.接受移植器官治疗的患者需服用免疫抑制剂 C.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产生强烈免疫反应 D.注射牛痘疫苗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 解析 接受移植器官治疗的患者需服用免疫抑制剂是因为免疫排斥反应,B错误;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产生强烈免疫反应属于过敏反应,C错误;注射牛痘疫苗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正常体液免疫反应,D错误。‎ 答案 A ‎ 免疫学的应用及实验探究 ‎(2016·全国卷Ⅰ,31)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细胞。感染病毒甲后,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和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故更容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2)疫苗是指用特定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可以作为抗原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及记忆细胞。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经过免疫细胞处理后可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从而发挥二次免疫反应。(3)胞吞、胞吐是大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需要细胞消耗能量,被运输分子需依细胞膜流动性,实现大分子出入细胞。‎ 答案 (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 ‎1.界定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2.探究胸腺的免疫功能的方法归纳 易错·防范清零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对识别抗原和特异性识别抗原及不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分辨不清 点拨 ①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②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只能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因而没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③不识别抗原的细胞——浆细胞。‎ 易错点2 混淆外毒素、抗毒素、类毒素、凝集原、凝集素 点拨 类毒素、外毒素、凝集原均属“抗原”,抗毒素、凝集素均属“抗体”。‎ 易错点3 对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两个生理过程界定不清 点拨 ①联系: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②区别:‎ 比较内容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 过敏原 抗原 反应时机 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 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形成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易错点4 不明确疫苗与“抗原”的关系及疫苗的功能 点拨 (1)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的自动免疫制剂。‎ ‎(2)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起抗原作用,进入体内主要是诱导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产生。抗体存留时间短,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发挥免疫作用,记忆细胞存留时间长,保留了对相应抗原的长期免疫能力。‎ 易错点5 不能正确区分过敏原与抗原 点拨 抗原一定是大分子,不一定是外源物质,并且不存在个体差异;而过敏原不一定是大分子,一定是外源物质,存在个体差异。‎ ‎[纠错小练]‎ ‎1.(2018·湖南长沙市一模)人体感染消化道线虫后,线虫侵入肠黏膜,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杀死线虫,并通过腹泻将线虫排出体外。图为该免疫过程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代表不同种类的淋巴细胞,IgE、IgG为不同的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为浆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 B.乙为T淋巴细胞,IgE和IgG可能由同一个甲细胞产生 C.IgE参与炎症反应,对于IgG进入肠腔杀死线虫不利 D.淋巴因子刺激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发生腹泻将线虫排出 解析 甲细胞能产生抗体,所以甲细胞为浆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增殖,A错误;每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所以IgE和IgG不可能由同一个甲细胞产生,B错误;IgE参与炎症反应,增大肠壁的通透性,有利于IgG进入肠腔杀死线虫,C错误;细胞因子诱发腹泻的机理是淋巴因子刺激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发生腹泻,从而排出线虫,D正确。‎ 答案 D ‎2.(2018·河南天一二联)麻风病是因麻风杆菌侵染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使其不断破裂引起的,此病很是顽固难以治愈,原因是人体对其不能发生体液免疫。下面是感染麻风杆菌致病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麻风杆菌侵染人体皮肤表皮细胞的过程不经过体液,不能诱导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即不能分化产生________细胞以分泌特异性________。‎ ‎(2)机体细胞受侵染后会诱导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_过程,即________细胞接受刺激后增殖分化为具有免疫效应的淋巴细胞,并通过与________密切接触,使其________,释放出其中的病菌。‎ ‎(3)能不能发明出预防麻风病的疫苗?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疫苗一般是灭活的________。‎ 解析 (1)体液免疫是依赖浆细胞分泌抗体发挥作用的。(2)细胞免疫是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3)麻风杆菌侵染人体表皮细胞的过程不经过体液,不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就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不能制造出预防该病菌的疫苗。‎ 答案 (1)浆 抗体 (2)细胞免疫 T 靶细胞 裂解 (3)不能 人体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病菌不会失去活性 抗原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晨读必背 ‎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 ‎2.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3.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4.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5.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反应更快、抗体产生更多,机体患病程度轻或者不患病。‎ 随堂·真题&预测 ‎1.(2017·天津卷,2)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解析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微颗粒物质,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损害呼吸道粘膜,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将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A正确;PM2.5超标的空气使人发病时,T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正确;PM2.5超标的空气进入机体后,可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影响体液免疫,C错误;抗体是浆细胞产生,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升高,体液免疫能力增强,D正确。‎ 答案 C ‎2.(2013·重庆理综,4)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解析 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A错误;过敏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正确;机体免疫反应中分泌淋巴因子的是T细胞而不是浆细胞,浆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分泌抗体,C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发生的是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错误。‎ 答案 B ‎3.(2019·高考预测)如图示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某阶段,丙是由乙分裂、分化形成的一类免疫细胞,a、b、h和i为物质,其中i为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与乙进行密切接触,可使靶细胞裂解而释放抗原 B.在a和h的作用下,乙才能进行细胞分裂与分化 C.由乙形成丙的过程中,细胞失去了识别抗原的能力 D.i与a可结合成沉淀或细胞团,使抗原失去毒性或侵染性 解析 由图可知,甲是吞噬细胞,乙是B淋巴细胞,丙是浆细胞,h是淋巴因子,b是受体,a是抗原。可使靶细胞裂解而释放抗原的是效应T细胞,A错误;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刺激,‎ 浆细胞是免疫反应中唯一没有识别能力的细胞。‎ 答案 A ‎4.(2019·高考预测)皮肤的任何破损都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引起部分免疫细胞迁移至受损的部位。这些细胞能从毛细血管壁钻出,进入组织间隙,最终克服感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第一道免疫防线有皮肤、杀菌物质等,而杀菌物质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B.吞噬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不具有特异性,可从血液进入组织液 C.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微生物感染,体内产生相应抗体的细胞不应来自记忆细胞 D.若病原微生物已进入细胞,则克服感染的过程应涉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析 淋巴细胞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而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构成,属于非特性免疫。‎ 答案 A 教师独具 ‎1.某种致病性极强的细菌外毒素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β亚单位无毒性,但能促进α亚单位进入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因此,研制疫苗时应选择该细菌的(  )‎ A.外毒素 B.DNA C.外毒素α亚单位 D.外毒素β亚单位 解析 疫苗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但不会使机体致病。由于该外毒素致病性极强,因此应选用减毒外毒素或无毒性的β亚单位。‎ 答案 D ‎2.(2017·河南安阳一调)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细胞是浆细胞,a细胞及分泌的抗体均具有识别功能 B.红细胞膜上的抗原与抗红细胞抗体特异性结合 C.b细胞是效应T细胞,特异性地裂解抗原—抗体复合物 D.青霉素过敏反应与该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相同 解析 a细胞是分泌抗体的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B正确;b细胞是吞噬细胞,C错误;青霉素过敏反应与该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不同,D错误。‎ 答案 B ‎3.(2017·湖南湘西质检二,30)登革热病人有皮疹、发烧、头痛等症状,登革热病毒可通过白色伊蚊传播,该病毒致病机理简图如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甲为____________,该物质和抗体Ⅰ能促进________________,使复合物增多,加重病症。 ‎ ‎(2)图中血管通透性增大,致使病人的________________外渗,引起组织水肿压迫神经,兴奋传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痛觉。 ‎ ‎(3)登革热病人发热是由于感染病毒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____________体温调节中枢,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激素的分泌量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体温升高。同时,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物质甲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从图中看物质甲和抗体Ⅰ能促进病毒在吞噬细胞中的增殖。(2)血管通透性增大,致使病人的血浆蛋白外渗,引起组织水肿压迫神经,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痛觉,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3)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升高体温。肌肉酸痛感是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 答案 (1)淋巴因子 病毒在吞噬细胞中的增殖 ‎(2)血浆蛋白 大脑皮层 ‎(3)下丘脑 甲状腺(和肾上腺素) 感染病毒后,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人体(肌细胞)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4.(2018·陕西咸阳市一模)据英国媒体BBC报道,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生物学家巴尔的摩教授说,艾滋病病毒疫苗的研制工作经过了20多年后仍没有希望取得突破。巴尔的摩认为,由于艾滋病病毒进化出了可以从人类免疫系统中保护自己的方式,已经找到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因此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或加强人类免疫系统来防御艾滋病病毒的方法都以失败告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IV能够侵入T细胞,导致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B.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来防御HIV以失败告终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无法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C.HIV的遗传物质RNA易发生变异,是疫苗研制困难的原因之一 D.效应T细胞只选择性破坏已经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解析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导致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A正确;机体可以在HIV的刺激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但“由于艾滋病病毒进化出了可以从人类免疫系统中保护自己的方式”,抗体无法彻底消除所有的病毒,B错误;HIV的遗传物质RNA为单链,易发生变异,是疫苗研制困难的原因之一,C正确;效应T细胞只选择性破坏已经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D正确。‎ 答案 B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1.(2018·“超级全能生”联考,27)人体内的T细胞分两类,第一类:杀伤T细胞(Tc),能直接攻击和杀伤其他细胞;第二类: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Tc能发挥作用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识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h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而成,并在胸腺中成熟的 B.若人体内出现癌细胞,则依赖于Tc发挥作用,予以清除 C.如果编码CD8的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可能出现自身免疫病 D.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 解析 辅助T细胞(Th)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在胸腺成熟,A正确;Tc能发挥作用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识别,所以若人体内出现癌细胞,则依赖于Tc发挥作用,予以清除,B正确;如果编码CD8的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则不能形成糖蛋白CD8,导致Tc不能发挥作用,可能出现免疫缺陷病,C错误;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说明其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D正确。‎ 答案 C ‎2.(2017·四川雅安三诊,5)禽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发免疫反应。下列有关免疫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分化为浆细胞 B.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裂解被禽流感病毒侵染的细胞 C.禽流感病毒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并与其特异性结合 D.人体可以通过T细胞产生抗体清除该病毒 解析 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B淋巴细胞可以增殖分化为浆细胞,A错误;被禽流感病毒侵染的细胞为靶细胞,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裂解靶细胞,B正确;淋巴因子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C错误;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D错误。‎ 答案 B ‎3.(2017·河南十所名校四联,4)下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①有特异识别功能,吞噬病菌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B.细胞①将抗原呈递给细胞②,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C.免疫活性物质都来自免疫细胞,如图中的物质Ⅰ和物质Ⅱ D.细胞②和细胞③都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 细胞①为吞噬细胞,能识别大多数病菌,无特异性识别功能,吞噬病菌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A错误;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①将抗原呈递给细胞②,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确;免疫活性物质来自免疫细胞或者其他细胞,如溶菌酶可来自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C错误;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③为B细胞,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作用,而B细胞只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D错误。‎ 答案 B ‎4.(2018·豫南九校第四次质量考评,19)烧伤后的伤口容易化脓的主要原因是绿脓杆菌的感染,头孢菌素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用药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淋巴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形成的浆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 B.吞噬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会将相关抗原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C.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D.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不再发生免疫反应 解析 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A错误;吞噬细胞具有处理、呈递抗原的作用,B正确;耐药实验是检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C错误;过敏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特殊的免疫反应,D错误。‎ 答案 B ‎5.(2017·河北沧州周测)环孢霉素A是一种能抑制T细胞增殖的药物,它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因此环孢霉素A可用于(  )‎ A.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B.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 C.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D.治疗艾滋病 解析 环孢霉素A能抑制T细胞增殖,降低了细胞免疫能力,能降低移植器官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A正确;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可以裂解带有病原体的宿主细胞,癌细胞的清除也依赖T细胞,故T细胞数量减少时不利于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和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B、C错误;HIV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 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D错误。‎ 答案 A ‎6.(2018·焦作市新高三定位考试,8)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一般不会加强 B.吞噬细胞吞噬抗原抗体结合成的细胞集团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C.HIV利用宿主细胞的逆转录酶进行逆转录,完成其增殖 D.禽流感病毒能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并与其特异性结合 解析 正常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会大量增殖,特异性免疫功能会加强,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是生来就有的,一般不会加强,A正确;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原抗体结合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B错误;HIV所需的逆转录酶是由自身的RNA指导合成的,不是宿主细胞的,C错误;淋巴因子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D错误。‎ 答案 A ‎7.(2017·信阳市二联,28)如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数字代表结构或过程,丙和丁代表不同细胞,且图中抗体1或抗体2只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________(用图中汉字、数字及箭头表示)。‎ ‎(2)分析图示可推测,图中D代表________,丙代表________,与体液调节相比,写出神经调节生理活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图示可以看出,C和D之间通过________作用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4)当某人血液中存在抗体1或抗体2时,可判定其患有糖尿病;其中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达到降低血糖效果的糖尿病是由________(填“抗体1”或“抗体2”)引起的;从免疫学的角度看,该糖尿病属于________病。‎ ‎(5)如果图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 其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感受器乙→7→下丘脑→8→丁 (2)胰高血糖素 胰岛B细胞 反应速度迅速、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 (3)拮抗 (4)抗体1 自身免疫 ‎(5)血糖浓度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相关激素 ‎8.(2018·中原名校第一次质量考评,20)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即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理论上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正常情况基本相同 ‎②神经—肌肉突触前膜,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③注射受体蛋白来增加受体数量,可以缓解该病症状 ‎④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引起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神经—肌肉突触前膜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②错误;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可以通过注射的方法增加受体数量,③错误。‎ 答案 C ‎9.(2018·安徽“江淮十校”三联)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解析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B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主要用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说明胸腺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说明骨髓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丙组仍然丧失特异性免疫功能,‎ 说明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答案 B ‎10.某些种类的糖尿病是由自身的一些抗体导致的,病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自身抗体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图示中浆细胞一定来自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 C.在血糖调节的神经调节中,胰岛B细胞属于效应器 D.Y1、Y2、Y3导致的糖尿病中,①②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缓解 解析 自身产生抗体对自身组织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或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B错误;在血糖调节的神经调节中,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C正确;Y1、Y2、Y3分别破坏胰岛B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胰岛B细胞、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其中①②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缓解,D正确。‎ 答案 B ‎11.(2017·中原名校一联)如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③和⑥都有分泌功能,物质Ⅰ不能直接消灭靶细胞内的抗原 B.A细胞能识别抗原,且仅参与特异性免疫 C.若某小鼠⑦先天性发育不良,则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完全丧失 D.图示细胞⑤只能来自于细胞②或细胞③‎ 解析 细胞③和⑥分别代表T细胞和浆细胞,可分别分泌淋巴因子和抗体,‎ 物质Ⅰ(抗体)不能进入靶细胞消灭靶细胞内的抗原,A正确;A细胞是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也可发挥作用,B错误;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影响T细胞的产生,没有T细胞的小鼠仍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C错误;细胞⑤是记忆细胞,除来自于细胞②或细胞③外,也可来自于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D错误。‎ 答案 A ‎12.(2017·吉林长春模拟)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的,所以该病是自身免疫病;激素A为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垂体细胞的代谢,但是甲状腺激素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从图中可以看出抗体和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相同受体,故推断抗体可能和激素B一样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细胞甲分泌抗体,使该病的病情得到缓解。‎ 答案 B ‎13.(2017·豫南九校四联,21)HIV侵入人体后只与T细胞相结合,是因为只有T细胞表面含有CCR5的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某医疗团队从一名天生具有HIV抵抗力、且CCR5基因异常的捐赠者(甲)身上取得骨髓,并将其移植到一名患有白血病、并患有HIV(感染HIV十多年)的患者身上。结果不但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身上的所有HI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造血干细胞只通过增殖就能产生各种血细胞 B.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下降 C.艾滋病患者的HIV不侵染B细胞,是因为B细胞没有编码CCR5的基因 D.捐赠者(甲)感染HIV后,能够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 解析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只有通过增殖和分化才能产生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A错误;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B错误;艾滋病患者的HIV不侵染B细胞,是因为编码CCR5的基因在B细胞中没有表达,C错误;由于捐赠者的CCR5基因异常,不能正常表达CCR5,HIV不会攻击T细胞,也不会进入细胞内,因此不会发生细胞免疫,D正确。‎ 答案 D ‎14.(2018·河南名校联盟第一次段考,27)人工预防接种可使人获得较为持久的免疫力。下图是接种某疫苗引起人体免疫应答的部分示意图,请回答:‎ ‎(1)图示中,物质甲是________,其合成与加工过程依次由细胞②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细胞器)完成。细胞③分裂、分化形成细胞④和细胞⑤,该过程所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物质甲、物质乙和________等。‎ ‎(3)研究发现,接种某疫苗的人在几十年内对相应的病原微生物仍具有抵抗力,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疫苗对人体来说相当于抗原,疫苗进入人体首先被吞噬细胞(细胞①)识别、吞噬并呈递给T细胞(细胞②),T淋巴细胞通过分泌淋巴因子(物质甲)。在疫苗与淋巴因子的双重刺激下,B淋巴细胞(细胞③)被激活,通过增殖、分化而产生记忆细胞(细胞⑤)和浆细胞(细胞④),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物质乙)。‎ ‎(2)免疫系统中,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3)接种疫苗的人在几十年内保持免疫力,主要原因是所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在体内保持有长久的记忆性和免疫活性,‎ 当再次有相同抗原入侵时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 (1)淋巴因子 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细胞③受到抗原(疫苗)刺激和淋巴因子的作用 (2)溶菌酶 ‎(3)接种疫苗后,所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在很长时间内存在并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15.(2018·安阳市一调,21)免疫学家认为过敏性休克是由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的。肥大细胞是一种位于所有暴露表面(如表皮或黏膜屏障)下的免疫细胞,肥大细胞里大量的颗粒包含有各种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如组织胺。组织胺可以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如图表示第一次和再次接触过敏原后肥大细胞发生免疫反应的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抗体除了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外,大部分存在于________中,少部分存在于组织液中。‎ ‎(2)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方式是________。体液调节的信号分子除组织胺外,还有________等;参与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的信号分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仅在再次接触过敏原后才发挥作用的细胞是________。过敏反应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解析 (1)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或糖蛋白),抗体大部分分布在血清中,少部分在组织液中。(2)肥大细胞颗粒中的物质以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参与体液调节的信号分子有激素、组织胺、CO2等;参与神经调节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参与免疫调节的信号分子有淋巴因子等。(3)仅在再次接触过敏原后发挥作用的细胞是记忆细胞。过敏反应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等特点。‎ 答案 (1)蛋白质(或糖蛋白) 血清 ‎(2)胞吐 激素(CO2) 神经递质 淋巴因子 ‎(3)记忆细胞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