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 ‎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色球蓝细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色球蓝细菌的细胞中没有细胞器 B. 色球蓝细菌为光能自养型生物 C. 色球蓝细菌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 D. 色球蓝细菌与草履虫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答案】A ‎【解析】色球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不具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内质网和液泡等细胞器,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详解】A、色球蓝细菌的细胞中有核糖体,A错误;‎ B、色球蓝细菌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为光能自养型生物,B正确;‎ C、色球蓝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C正确;‎ D、色球蓝细菌与草履虫(真核生物)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D正确。‎ 故选A。‎ ‎2.如图为细胞中化合物A和B生成化合物D和E的过程示意图,C为化学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A为ADP、B为磷酸,则D为ATP、E为H2O B. 若A为葡萄糖、B为果糖,则D为蔗糖 C. 若A为甲硫氨酸、B为甘氨酸,则C为肽键 D. 若A为腺嘌吟脱氧核苷酸、B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则C为氢键 ‎【答案】D ‎【解析】图中而A和B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通过C生成了D,同时产生了E。‎ ‎【详解】A、ADP和磷酸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ATP和水,A正确;‎ B、葡萄糖和果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蔗糖和水,B正确;‎ C、两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生成二肽,C为肽键,C正确;‎ D、DNA分子一条链之间的脱氧核苷酸以磷酸二酯键连接,D错误。‎ 故选D。‎ ‎3.β-淀粉样蛋白由神经细胞分泌,对神经细胞具有损伤作用,诱发阿尔茨海默氏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抑制神经细胞中核糖体的功能可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 B. β-淀粉样蛋白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β-淀粉样蛋白变性后仍可与双缩脉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D. 体外培养神经细胞时,低温低氧环境会影响β- 淀粉样蛋白的分泌 ‎【答案】B ‎【解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分泌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细胞外,蛋白质的结构多样主要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以及多肽链的盘曲折叠以及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多样所以功能多样。‎ ‎【详解】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所以抑制神经细胞中核糖体的功能,可以减少β-淀粉样蛋白的合成,可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A正确;‎ B、β-淀粉样蛋白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错误;‎ C、β-淀粉样蛋白变性后仍然有肽键,所以可以与双缩脉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正确;‎ D、体外培养神经细胞时,低温低氧环境会影响β- 淀粉样蛋白的分泌,D正确。故选B。‎ ‎4.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其膜上嵌有质子泵,能将H+泵入溶酶体内,使溶酶体内的H+浓度比细胞质基质中髙100倍以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溶酶体是一种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 B. 溶酶体将H+泵入其内需要消耗能量 C. 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都会被排出细胞外 D. 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答案】C ‎【解析】分析题文描述可知:溶酶体内的H+浓度远高于细胞质基质中的H+浓度,说明溶酶体内水解酶作用的适宜pH呈酸性;溶酶体膜上嵌有的质子泵能将H+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逆浓度梯度泵入溶酶体内。‎ ‎【详解】A、溶酶体是一种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A正确;‎ B、溶酶体将H+泵入其内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其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ATP水解供能,B正确;‎ C、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其去路是排出细胞外或被细胞利用,C错误;‎ D、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D正确。故选C。‎ ‎5.“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腺腺泡细胞中高尔基体发达,有利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运输 B. 线粒体内膜内折成嵴增大相关酶的附着位点,有利于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C. 根尖成熟区的细胞具有大液泡,有利于根部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D. 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有利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髙效、有序地进行 ‎【答案】B ‎【解析】1、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C6H12O6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2+少量能量; ‎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反应式:24[H]+6O12H2O+大量能量。‎ ‎2、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生物膜内或者膜表面进行。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 胰腺腺泡细胞能够合成并分泌胰蛋白酶,因此细胞中高尔基体发达,有利于胰蛋白酶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运输,A正确;‎ B. 有氧呼吸包括三个阶段,其中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属于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而线粒体内膜内折成嵴增大相关酶的附着位点,有利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氢与氧气的结合反应的进行,B错误;‎ C.根尖成熟区的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根部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C正确;‎ D. 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有利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高效进行,D正确。故选B。‎ ‎6.将同一红色玫瑰花瓣制成两组相同的临时装片,分别浸润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溶液乙的起始浓度小于溶液甲的起始浓度 B. 2〜6min溶液乙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 溶液甲中的溶质分子在2min后开始进入细胞 D. 溶液甲中细胞质壁分离后发生了自动复原 ‎【答案】C ‎【解析】处于乙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直径逐渐减小,说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乙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直径先减小,然后增加,说明细胞处于甲溶液中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该过程中细胞先失水,然后又吸水。‎ ‎【详解】A、开始阶段,细胞在甲溶液中失水速率大于乙溶液中,所以溶液乙的起始浓度小于溶液甲的起始浓度,A正确;‎ B、2-6min溶液乙中细胞不断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所以吸水能力增加,B正确;‎ C、甲溶液中溶质分子从一开始就不断进入细胞,在2min时细胞液的浓度大于甲溶液的浓度,C错误;‎ D、根据分析溶液甲中细胞质壁分离后发生了自动复原,D正确。故选C。‎ ‎7.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逐级水解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I常与吸能反应密切相关 B. ②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C. 底物的量相同时,图中释放能觉最少的过程是III D. 细胞中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细胞的代谢都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和转化,细胞中的反应可分为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ATP不仅是细胞中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的纽带,更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TP在细胞中易于再生,因此可以作为源源不断的能源,ATP是细胞中普遍使用的能量载体,所含能量不多,易于转化。‎ ‎【详解】A、过程I为ATP水解,放出能量,常与吸能反应密切相关,A正确;‎ B、②是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剩下的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B正确;‎ C、与腺苷相连的磷酸键是普通的磷酸键,所含的能量最少,底物的量相同时,图中释放能量最少的过程是III,C正确;‎ D、细胞中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主要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也有少数由GTP、UTP提供,D错误。故选D。‎ ‎8.关于酶的实验设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试剂可选用斐林试剂 B. 验证蛋白酶能够催化蛋白质分解,可选用蛋白酶、蛋白块作为实验材料 C. 探究pH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需设置pH为7、9、11、13的条件 D. 选择淀粉、蔗糖溶液和淀粉酶探究酶专一性,检测试剂可选用碘液 ‎【答案】B ‎【解析】有机物检测如常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紫色),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砖红色),碘液检测淀粉(蓝色),苏丹Ⅲ染液检测油脂(橘黄色)等。双缩脲试剂是一种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分析化学试剂,它是由双缩脲试剂A(氢氧化钠)和双缩脲试剂B(硫酸铜溶液)组成,氢氧化钠可以提供碱性的环境,而溶液中的铜离子会与多肽链中的肽键生成紫色的络合物。‎ ‎【详解】A、斐林试剂使用时要进行水浴加热,探究酶的最适温度,不宜选用斐林试剂,A错误;‎ B、验证蛋白酶能够催化蛋白质分解,可选用蛋白酶、蛋白块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指标为蛋白块的减小或消失,B正确;‎ C、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0左右,探究pH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设置的pH梯度应在2附近,C错误;‎ D、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因此选择淀粉、蔗糖溶液和淀粉酶探究酶的专一性,检测试剂不能选用碘液,D错误。故选B。‎ ‎9.下图为人体干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几个去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 B. 上图所示的生命活动遗传物质均未发生改变 C. 人体中众多细胞及组织的衰老就会引起人的衰老 D. 上图所示的生命活动对生物体均有积极意义 ‎【答案】A ‎【解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 ‎4、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A错误;‎ B、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及凋亡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B正确;‎ C、人体中大多数细胞及组织的衰老就会引起人的衰老,C正确;‎ D、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及凋亡细胞是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对对生物体均有积极意义,D正确。故选A。‎ ‎10.下图表示某男性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 DNA比值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DNA的复制发生在AB段 B. CD段细胞中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C. 染色体数量加倍发生在BC段 D. EF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有23种形态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曲线:AB段表示G1期;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1变为2,其形成原因是S期DNA的复制;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可表示G2期、有丝分裂前期、中期;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其形成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 ‎【详解】A、B~C段,DNA分子进行复制,染色体与核DNA比值由1变为1/2,A错误;‎ B、C~D段可对应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前期、中期,细胞中有23对同源染色体,B正确;‎ C、D~E段发生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与核DNA比值由1/2变为1,C错误;‎ D、E~F段,细胞中染色体有24种形态,D错误。故选B。‎ ‎11.如图表示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C、H、O三种元素的转移途径以及能量转换过程 。图中序号表示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①为暗反应过程,C的转移途径为:CO2→C3→(CH2O)‎ B. ⑥过程产生的[H]为NADH C. 图示所有过程中除①⑤外均可合成ATP D. 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也可以转变为光能等 ‎【答案】C ‎【解析】由图可分析,①是暗反应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③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④是光反应水的光解过程,⑤是[H]催化三碳化合物还原过程,⑥是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产生[H]的过程,⑦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⑧是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氧气的过程,⑨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⑩是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是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⑪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⑫是有机物氧化分解,是呼吸作用。‎ ‎【详解】A、①为暗反应过程,C的转移途径为:CO2→C3→(CH2O),A正确;‎ B、⑥是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是NADH,B正确;‎ C、图中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和水的光解不能产生ATP,所以图示不能合成ATP的过程有①④⑤⑧等,C错误;‎ D、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光合作用),也可以转变为光能(萤火虫发光)等,D正确。故选B。‎ ‎12.关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性状分离是指杂合F1的后代出现不同的性状表现 B. 花粉鉴定法能直接验证分离定律 C. 对测交实验结果的预测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 D. 孟德尔根据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性状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所决定的”‎ ‎【答案】D ‎【解析】所谓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每种性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孟德尔在做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实验时,将F1能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而将在F1中未表现出来的另一个亲本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并将在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详解】A、性状分离是指杂合F1的后代出现不同的性状表现,如紫花自交后代出现紫花和白花,A正确;‎ B、花粉鉴定法能直接观察到配子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能直接验证分离定律,B正确;‎ C、对测交实验结果的预测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若结果与预期相符,则假说正确,C正确;‎ D、孟德尔根据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性状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并没有提出是染色体上的基因,D错误。故选D。‎ ‎13.画眉鸟的羽毛有褐色和灰色、斑点和条纹的差异,褐色斑点个体与灰色条纹个体杂交,F1中褐色条纹个体自由交配,F2中褐色条纹:灰色条纹:褐色斑点:灰色斑点=6∶2∶3∶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F1褐色条纹个体均为双杂合子 B. F2褐色条纹中致死的基因型有2种-‎ C. F2褐色中有个体因控制条纹的显性基因纯合致死 D. 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A ‎【解析】从F2的实验结果可知(9∶3∶3∶1的变式),羽毛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是存在致死情况,褐色条纹和灰色条纹只占6份和2份,因此AA或者BB致死。亲本为褐色斑点个体(A_bb)与灰色条纹(aaB_)。‎ ‎【详解】A、F1自由交配到F2,从F2的实验结果可知,F1褐色条纹个体不一定均为双杂合子,A错误;‎ B、F2褐色条纹中致死的基因型有2种,为AaBB、AABB,B正确;‎ C、从结果推测,纯合的条纹BB致死,所以F2褐色条纹中有1/3个体因纹饰显性基因BB纯合致死,C正确;‎ D、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故选A。‎ ‎14.人体肤色的深浅受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显性基因A、B对肤色的控制效果相同且累加。一对夫妻的基因型均为AaBb,关于他们子女皮肤颜色深浅的描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子代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5种 B. 子代与亲代皮肤颜色相同的概率 C. 子代肤色最深的与最浅的出现的概率相同 D. 若胚胎时AA致死,则子代肤色最浅出现的概率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人类应该有5种肤色,分别是含四个显性基因的AABB,三个显性基因的AABb和AaBB,两个显性基因的AaBb、AAbb和aaBB,一个显性基因的Aabb和aaBb和全隐性基因的aabb。‎ ‎【详解】A、根据分析夫妻的基因型均为AaBb,婚配后子代出现基因型9种,表现型5种,A正确;‎ B、子代与亲代皮肤颜色相同的基因型有AAbb,aaBB和AaBb,比例为1/16+1/16+1/4=3/8,B正确;‎ C、肤色最深的是AABB,最浅的是aabb,比例都是1/16,C正确;‎ D、若AA致死,则子代肤色最浅aabb的比例为1/3×1/4=1/12,D错误。故选D。‎ ‎15.生物兴趣小组利用纯合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合 P F1‎ ‎①‎ ‎♀灰身红眼×♂黑身白眼 ‎♀灰身红眼∶♂灰身红眼=1∶1‎ ‎②‎ ‎♀黑身白眼×♂灰身红眼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1∶1‎ A. 两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是灰身、红眼 B. 由组合②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纯合的灰身红眼雌果蝇占 D. 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的概率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通过组合①可知灰身红眼为显性性状,通过组合②可知眼色遗传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根据实验①♀灰身红眼×♂黑身白眼的后代只出现灰身红眼,说明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A正确;‎ B、由于组合②的后代中,雌性个体只有红眼,雄性个体只有白眼,因此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组合①的F1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随机交配,纯合的灰身红眼雌果蝇AAXBXB的比例为1/4×1/4=1/16,C正确;‎ D、组合②的F1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aaXbY和aaXbXb占1/4×1/2=1/8,D错误。故选D。‎ ‎16.下图甲、乙、丙为同一动物(2n=4)个体细胞分裂后期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 B. 乙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C. 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D. 丙细胞产生的原因是减数分裂I后期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 ‎【答案】C ‎【解析】卵巢里的初级卵母细胞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一个较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另一个较小的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一个大的卵细胞,小的为第二极体,卵细胞即雌配子。‎ ‎【详解】A、甲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A正确;‎ B、乙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含有4个染色体组,B正确;‎ C、从甲图可知该动物为雌性,因此丙细胞为极体,C错误;‎ D、丙细胞产生的原因是减数分裂I后期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D正确。故选C。‎ ‎17.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 质,制成细胞提取物,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用DNA酶处理后,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 C. 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D. 加入RNA酶、蛋白酶和酯酶的实验结果表明RNA、蛋白质和脂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分为活体转化和离体转化,活体转化得到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使得R型转成S型;离体转化实验分别将S中物质转入到R型中,得到DNA是S型菌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详解】A、本实验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A错误;‎ B、用DNA酶处理后,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B正确;‎ C、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正确;‎ D、相应的酶能够将对应的物质降解,加入RNA酶、蛋白酶和脂酶的实验结果表明RNA、蛋白质和脂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A。‎ ‎18.用DNA双链均被32P标记的一个T2噬菌体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释放出了 M个子代T2噬菌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方法与用35S标记大肠杆菌的方法相同 B. 这M个子代T2噬菌体中,含32P的T2噬菌体所占的比例为2/M C. 若子代T2噬菌体均同时含32P和35S,则该T2噬菌体DNA只复制了一次 D. 经过培养,得到的M个子代T2噬菌体中有均含有35S ‎【答案】AC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同位素示踪法分别标记噬菌体外壳和噬菌体的DNA,得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的结论。‎ ‎【详解】A、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方法是让噬菌体侵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与用35S标记大肠杆菌是将大肠杆菌培养在含35S的培养基中,方法不同,A错误;‎ B、这M个子代T2噬菌体中,DNA为半保留复制,含32P的T2噬菌体为2个,所占的比例为2/M,B正确;‎ C、DNA半保留复制,若子代T2噬菌体均同时含32P和35S,则该T2噬菌体DNA不一定只复制了一次,C错误;‎ D、经过培养,子代噬菌体蛋白质的原料来自宿主细胞,得到的M个子代T2噬菌体中有均含有35S,D正确。故选AC。‎ ‎19.下图是DNA分子部分片段的平面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中碱基对①的比例越高,结构越稳定 B. 图示②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C. 构成DNA和RNA的③存在差异 D. DNA双链分子中含有1个游离的④‎ ‎【答案】D ‎【解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DNA 分子结构中,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磷酸链在螺旋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为A-T、G-C,因此嘌呤数目(A+G)=嘧啶数目(T+C)。‎ ‎【详解】A、G-C越多越稳定,DNA分子中碱基对①的比例越高,结构越稳定,A正确;‎ B、图示②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B正确;‎ C、构成DNA和RNA的③存在差异(DNA中为脱氧核糖、RNA中为核糖),C正确;‎ D、DNA双链分子中含有2个游离的④(磷酸基团),D错误。故选D。‎ ‎20.下图表示某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和过程②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 B. 图示所示的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向左 C. 图示所示的生理过程能够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D. 图示双链DNA不是真核细胞中的核DNA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①为转录,②为翻译。‎ ‎【详解】A、①为转录,②为翻译过程,前者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为T-A,A错误;‎ B、根据肽链的长短可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B正确;‎ C、图中一条mRNA上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C正确;‎ D、真核细胞的核DNA需要转录完成才能进行翻译,而图中边转录边翻译,故不可能是真核生物的核DNA,D正确。故选A。‎ ‎21.下图表示遗传信息流动和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根尖分生区细胞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为②⑤‎ B. 白化病是由缺乏合成黑色素的酶所致,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 C. ②③过程需要的模板不同,原料相同 D. 真核细胞内,①②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⑤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 ‎【答案】D ‎【解析】图中①是DNA的复制,②是转录,③是逆转录,④是RNA的复制,⑤是翻译,⑥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⑦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详解】A、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所以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为①②⑤,A错误;‎ B、白化病体现了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属于间接控制,B错误;‎ C、②③过程需要的模板不同,原料也不同,②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③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C错误;‎ D、真核细胞内,①②DNA的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⑤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D正确。故选D。‎ ‎22.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柳穿鱼Lcyc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B. 表观遗传现象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能遗传给后代 C. 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 D. 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答案】B ‎【解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Leyc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Leyc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由分析可知,柳穿鱼Leyc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A正确;‎ B、表观遗传不通过减数分裂遗传给后代,B错误;‎ C、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基因型相同,因此他们之间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C正确;‎ D、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B。‎ ‎23.下图是某家系有关甲遗传病(相关基因为A、a)和乙遗传病(相关基因为B、b)的遗传家谱。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3号个体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8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 B. 7号个体的基因型有四种可能性 C. 若只考虑甲遗传病,建议7号个体孕检时进行遗传咨询 D. 6号和7号的后代患甲病概率为 ‎【答案】C ‎【解析】Ⅱ-5父母表现正常,但生下了患甲病的女儿,所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8父母表现正常,但两病皆患,所以乙病是隐性遗传病。‎ ‎【详解】A、若3号个体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8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A正确;‎ B、7号个体表现正常,先考虑甲病,由于父母表现正常,兄弟8号是患者aa,所以父母的基因型是Aa,本人基因型有AA和Aa两种,考虑乙病,如果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8号是bb,父母是Bb,本人有BB和Bb两种情况,所以有四种可能性;如果乙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8号是XbY,父母是XBXb和XBY,本人是XBXB或XBXb,因此不管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病还是X染色体隐性病,7号基因型都有2×2=4种情况,B正确;‎ C、如果只考虑甲病,6号和7号结婚,后代有患病的可能,所以需要进行遗传咨询,但不是在孕检时期,是在怀孕前进行,C错误;‎ D、6号有1/3AA,2/3Aa和7号(1/3AA,2/3Aa)结婚,后代患甲病的可能为2/3×2/3×1/4=1/9,D正确。故选C。‎ ‎24.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可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B. 猫叫综合征和13三体综合征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 C. 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和减数分裂Ⅰ后期 D. 所有生物均可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1)基因突变特点:①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②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其不定向性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发生不同的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③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④对生物体而言,有的基因突变是有害的,有的是有益的,还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2)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13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较正常人多了一条13号染色体。(3)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重组的来源有:①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形成四分体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②在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 ‎【详解】A、基因突变的特点之一是具有不定向性,可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A正确;‎ B、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13三体综合征是多了一条13号染色体引起的遗传病,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B错误;‎ C、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在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会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从而导致基因重组,可见,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和减数分裂Ⅰ后期,C正确;‎ D、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所有生物均可发生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B。‎ ‎25.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对两组个体数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 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发生基因突变而导致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电离辐射使螺旋蛆蝇发生基因突变导致雄性不育,该处理方法称为人工诱变 B. 用电离辐射的方法比用杀虫剂灭螺旋蛆蝇效果好,还可避免污染,保护环境 C. 杀虫剂通过选择螺旋蛆蝇的基因型,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两组处理后,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但并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答案】C ‎【解析】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其中染色体畸变,在显微镜下可见。可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 ‎【详解】A、用电离辐射使螺旋蛆蝇发生基因突变导致雄性不育,该处理方法称为人工诱变,A正确;‎ B、用电离辐射的方法比用杀虫剂灭螺旋蛆蝇效果好,还可避免污染,保护环境,B正确;‎ C、杀虫剂通过选择螺旋蛆蝇的表现型,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两组处理后,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是否形成新物种要看是否形成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 ‎26.2019年广西某地发现了一个世界级的天坑群,在天坑中发现了一种原始物种。科学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其细胞膜结构进行了研究(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细施膜的基本支架是 _____________,该细胞最可能为动物细胞,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据图分析,蛋白质A具有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功能。‎ ‎(3)若该细胞膜来源于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则细胞中不具有合成脂质的 _____(填“ 细胞器”名称);某同学实验探究影响K+进入该细胞的因素,下列曲线与实验结果相符的是_____________(不定项)。‎ ‎【答案】脂双层 细胞膜内有胆固醇 识别 运输 光面内质网 BC ‎【解析】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甘油。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特点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大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1)该细施膜的基本支架是脂双层(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细胞膜内部含有胆固醇,因此该细胞最可能为动物细胞。‎ ‎(2)据图分析,蛋白质A具有 识别和 运输功能。‎ ‎(3)若该细胞膜来源于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细胞器均已退化消失,则细胞中不具有合成脂质的光面内质网。K+进入红细胞为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能量,因此与氧气浓度无关。下列曲线与实验结果相符的是B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及物质运输的方式判断,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27.生物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夏季晴朗的一天某高等绿色植物CO2吸收 速率的变化情况,得到以下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该植物从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其产生O2的具体场所为 __________。‎ ‎(2)图示B点时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来源于 ________,若将该植物置于缺 Mg2+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则B点将向 _______(填“右”或“左”)移动。‎ ‎(3)与B点相比较,C点C3含量 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CD段CO2吸收速率下降,请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天中该绿色植物有机物含量的最高点对应于图中的 _______点。‎ ‎【答案】叶绿体的类囊体膜 呼吸作用 右 增加 CD段光照过强,温度过高,蒸腾作用旺盛,部分气孔关闭,CO2吸收速率下降 F ‎【解析】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直接需要光的称为光反应,第二阶段不需要光直接参加,是二氧化碳转变为糖的反过程称为暗反应。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场所位于类囊体膜,暗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光反应的发生需要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酶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两大重要的代谢反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称为净光合作用。‎ ‎【详解】(1)叶绿体的类囊体膜能产生O2。‎ ‎(2)图示B点时光合等于呼吸,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来源于呼吸作用,若将该植物置于缺 Mg2+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叶绿素含量不足,则B点将向右移动。‎ ‎(3)与B点相比较,C点CO2吸收速率更大,CO2含量更高,C3含量增加,CD段温度过高,蒸腾作用旺盛,部分气孔关闭,CO2吸收速率下降。‎ ‎(4)CO2吸收速率大于0,植物都在积累有机物,一天中该绿色植物有机物含量的最高点对应于图中的F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28.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包膜病毒,其遗传物质为单链ss(+)RNA,下图是新冠病毒增殖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19-nCoV复制所需的RNA复制酶是在人体细胞的 __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 上合成,相比较T2噬菌体,新冠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代病毒的遗传性状由 __________决定,若ss( + )RNA含有m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核糖核苷酸x个,尿嘧啶核糖核苷酸y个,从ss( + )RNA复制到( + )RNA的过程中,消耗细胞中游离的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______个。‎ ‎(3)通过咽拭子取样进行RT-PCR技术检测是目前临床上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患者的常用方法,用于核酸检测的RT-PCR试剂盒的部分工作原理简图如下:‎ RT- PCR是指以病毒的RNA为模板通过___________过程合成DNA。利用RT- PCR试剂盒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检测时,除借助上述RT- PCR技术外,还需要依据新型冠状病毒的核糖核苷酸序列制作特异性探针。利用该探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检测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核糖体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新冠病毒的核酸为RNA,呈单链,结构不稳定 亲代病毒的RNA m-x-y 逆转录 分子杂交 ‎【解析】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呈单链,容易发生变异,故制备疫苗存在一定的困难。‎ ‎【详解】(1)RNA复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双链的DNA,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的RNA,结构不稳定,故容易发生变异。‎ ‎(2)子代病毒的遗传性状是由RNA决定的。由+RNA复制形成+RNA需要经过两次复制,第一次复制产生一条单链的-RNA,该RNA中含有的A+U=y+x,C+G=m-x-y;再复制一次产生的-RNA中,A+U=x+y,C+G=m-x-y,可以把复制产生的-RNA和+RNA看做双链的RNA,则该双链RNA中C=G,故消耗的胞嘧啶核苷酸的数目为(m-x-y+m-x-y)/2=m-x-y。‎ ‎(3)RT- PCR是指以病毒的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过程合成DNA的过程。利用新冠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做探针,与新冠病毒的核酸进行分子杂交,看二者是否能够产生杂合链。‎ ‎【点睛】DNA病毒一般结构较稳定,不容易发生变异;RNA病毒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 ‎29.某雌雄同株二倍体植物(2n=14)的花色有红色、粉色和白色三种表型,受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控制花色合成的途径如下图所示,b基因控制合成的酶B能够使红色物质淡化为粉色。现将一株纯合的红花植株和一株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植株杂交,产生的大量种子用射线处理,发现F1植株中出现了一株粉色植株甲,其余均为红色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等位基因A、a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欲测定该种植物基因组的序列,需要对_________条染色体的DNA进行测序。‎ ‎(2)正常情况下,若让F1中的红色植株自交获取F2,F2中的红色植株基因型有_______种; F2中的红色植株与粉色植株随机传粉所得到的F3中粉色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发现,射线处理后子代出现粉色植株甲的原因是发生了可遗传变异,其变异类型可能是:①发生了__________;②甲种子染色体上含有B基因的片段_______。请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甲植株的变异类型。(只需写出简单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7 4 8/27 基因突变 缺失 取植株甲的芽尖或根尖分生区细胞,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查看是否有染色体片段缺失 ‎【解析】分析图中可知,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_B_,粉花植株基因型为A_bb,白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或aaB_,随机交配可以使用配子法进行计算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详解】(1)等位基因A、a的本质区别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测定该种植物基因组的序列,由于该种植物是雌雄同株二倍体植物(2n=14),没有性染色体,需要对7条染色体的DNA进行测序;‎ ‎(2)纯合的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一株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植株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F2中红花植株基因型共有4种,分别是AABB、AABb、AaBB和AaBb,F2中的红色植株(1AABB、2AABb、2AaBB和4AaBb)与粉色植株(1AAbb和2Aabb)随机传粉,采用配子法计算:‎ 所以F3中粉色植株所占的比例为8/27;‎ ‎(3)纯合的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一株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植株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全为红花,种子用射线处理后,出现粉色植株甲,发生变异的类型可能为基因突变,基因型变为Aabb,还可能是发生了甲种子染色体上含有B基因的片段缺失,基因型变为Aa0b(0表示缺失基因);由于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染色体片段缺失是可以观察到的,所以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实验方案为:取植株甲的芽尖或根尖分生区细胞,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查看是否有染色体片段缺失。‎ ‎【点睛】此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定律,染色体组,变异等知识,有一定难度,涉及到随机传粉,计算方法与自由交配类似,都可以用配子法快速计算出后代,还有设计实验探究变异类型,需要熟练掌握变异类型之间的差异,找到最简单的方法来探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