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实验中学 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0·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月考)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依次占25%、50%和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Aa∶aa遗传因子组成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3∶1 B.4∶4∶1 C.1∶2∶0 D.1∶2∶1 【答案】B 【解析】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后代中AA的频率=2/3×2/3=4/9,Aa的频率=2×1/3×2/3=4/9,aa的频率=1/3×1/3=1/9,因此下一代中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4∶4∶1,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2020·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月考)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的花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的花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答案】C 【解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的分离,F1在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因此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是分离定律的直接证据。题中花粉即是配子,遇碘变蓝黑色的花粉:遇碘变红褐色的花粉=1:1,说明F1在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故选C。 3.(2020·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二月考)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叶绿体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一定出现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得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条件之一 D.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答案】B 【解析】A、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合真核生物核基因,细胞质基因不遵循,A正确;B、如果两对基因共同控制一对性状,则后代可能只有2种表现型,B错误;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且机会均等,C正确;D、孟德尔研究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时用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D正确。故选B。 4.(2020·安徽省屯溪一中高一开学考试)如图所示,某种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紫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 和 R、r)控制。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种植物中能开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有 4 种 B.植株 DdRr 自交,后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1/6 C.植株 Ddrr 与植株 ddRR 杂交,后代中 1/2 为蓝花植株,1/2 为紫花植株 D.植株 DDrr 与植株 ddRr 杂交,后代中 1/2 为蓝花植株,1/2 为紫花植株 【答案】B 【解析】A、该种植物中能开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DDrr、Ddrr、ddRr、ddRR),A正确; B、植株DdRr自交,后代紫花植株的比例为3/4×1/4×2=6/16,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ddRR和DDrr所占的比例是1/3,B错误;C、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C正确;D、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D正确;故选B。 5.(2020·河南省林州一中高一月考)如图是某生物的精细胞,根据图中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可以判断这5个精细胞至少来自( ) A.3个初级精母细胞 B.4个初级精母细胞 C.4个次级精母细胞 D.5个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C 【解析】A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又互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图中①、②、④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③和⑤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因此,它们至少来自2个初级精母细胞,AB错误; CD、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是相同的。图中②、④中染色体的组成是相同的(发生过交叉互换),①、③和⑤中的染色体组成各不相同,说明它们至少来自4个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D 错误。故选C。 6.(2020·安徽省高三二模)图为某高等动物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1和3属于一对等位基因 B.基因6和7,在减I前期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基因5和6如果不同,则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D.基因3和4分离的时期,不同分裂方式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同 【答案】D 【解析】A、同源染色体上,基因1和3可能属于一对等位基因或者一对相同基因,A错误; B、基因6和7,在减I前期有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基因6和7不能重组在一起,B错误; C、基因5和6如果不同,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也可能是交叉互相的结果,C错误; D、基因3和4分离的时期,如果是有丝分裂后期,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二倍,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一样多,D正确。故选D。 7.(2020·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二月考)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全部位于染色体上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 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答案】B 【解析】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有的基因位于线粒体或叶绿体的DNA上,A错误;摩尔根和他的学生通过实验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C错误;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错误; 8.(2020·河南省高三其他)某二倍体动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眼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紫眼和正常眼两种类型。某小组用多对纯合亲本进行了下列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由两组实验可知控制,紫眼和正常眼性状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B.仅通过实验二无法判断紫眼和正常眼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C.若仅有实验一,让F1相互杂交可确定该对基因是否位于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D.让实验二中的F1相互杂交得到的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眼:正常眼=1:3 【答案】A 【解析】A、据上分析可知,实验一和实验二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同时亲本为纯合子,则控制紫眼和正常眼性状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不可能位于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A正确; B、仅通过实验二即可判断紫眼和正常眼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正常眼对紫眼为显性,B错误; C、若仅有实验一,让F1相互杂交得到F2,通过F2的性状分析只能得到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但无法确定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C错误; D、让实验二中的F1相互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眼:正常眼=1:1,D错误。故选A。 9.(2020·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二开学考试)某DNA分子有500个碱基对,其中含有鸟嘌呤300个。该DNA进行连续复制,经测定,最后一次复制消耗了周围环境中3 200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则该DNA分子共复制了多少次 ( )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答案】C 【解析】由题意知,一个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对,即1000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其中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为300个,那么该DNA分子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1000-300×2)÷2=20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n次后,根据最后一次复制消耗周围环境中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3200个,可得下列关系式(2n-2n-1)×200=3200,解得n=5,C正确。故选C。 10.(2020·河南省林州一中高一月考)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光滑的 B.S型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 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菌而无R型菌 D.该实验未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 【答案】D 【解析】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粗糙的,A错误;S型菌的蛋白质经过加热后已经失活,但其DNA经加热后没有失去活性,B错误;S型细菌中的DNA能将部分R性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有S型菌和R型菌,C错误;该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不能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D正确。 11.(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三中高二期中)如图表示DNA分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NA和RNA之间的区别就是⑤的不同 B.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可用图中字母a表示 C.DNA的基本单位之间依靠③连接 D.利用DNA指纹法侦破案件利用的是④的排列顺序的特异性 【答案】D 【解析】A、DNA和RNA之间的区别是⑤五碳糖的不同(DNA是脱氧核糖,RNA是核糖)和④碱基的不同(DNA是T,RNA是U),A错误;B、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可用图中字母b表示,a不是完整的脱氧核苷酸,B错误;C、DNA的基本单位之间依靠②连接,为磷酸二酯键,C错误;D、利用DNA指纹法侦破案件利用的是④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的特异性,不同的人的DNA碱基序列不同,D正确。故选D。 12.(2020·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月考)用15N标记了两条链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3次。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DNA分子含有的氢键数目是260个 B.该DNA分子复制3次共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320个 C.子代DNA分子中含15N的单链与含14N的单链之比为1∶7 D.子代DNA分子中含15N的DNA分子与含14N的DNA分子之比为1∶4 【答案】B 【解析】由于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该DNA分子含有的氢键数目是40×2+60×3=260个,A正确;含有100个碱基对200个碱基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解得A=40个,故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3-1)×40=280,B错误;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最终只有2个子代DNA各含1条15N链,1条14N链,其余DNA都含14N,故子代DNA分子中含15N的单链与含14N的单链之比为2:(16-2)=1:7,C正确;子代DNA分子中只有2个子代DNA各含1条15N链,1条14N链,其余DNA都含14N,故含15N的DNA分子与含14N的DNA分子之比为2:8=1:4,D正确。故选B。 13.(2020·北京高三其他)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只在细胞核内催化反应 B.两者都以脱氧核苷酸为底物 C.两者都以单链DNA为模板 D.两者都能催化氢键断裂反应 【答案】C 【解析】转录和复制的比较:相同点:都以DNA为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都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不同点:转录以DNA单链为模版而DNA复制以双链为模板;转录无引物而DNA复制以一段特定的RNA为引物;转录和DNA复制中所用的酶体系不同;转录和DNA复制的配对的碱基不完全一样,转录中A对U,而复制中A对T。 【详解】A、两者除在细胞核内催化反应之外,还会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起作用,A错误; B、DNA复制以脱氧核苷酸为底物,而转录以核糖核苷酸为底物,B错误; C、DNA复制过程和转录过程都以单链DNA为模板,C正确; D、DNA聚合酶不能催化氢键断裂,而RNA聚合酶能催化氢键断裂反应,D错误。 故选C。 14.(2020·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二开学考试)如图为某RNA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的增殖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过程需要逆转录酶 B.①③过程所需原料相同 C.该病毒的RNA不能直接做为翻译的模板 D.①②③过程都遵循中心法则 【答案】A 【解析】A.①表示以-RNA为模板合成+mRNA,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不需要逆转录酶,A错误;B.①③过程所合成的产物都是RNA,因此所需原料相同,B正确;C.由图可知,该病毒的RNA不能直接做为翻译的模板,要先以-RNA为模板合成+mRNA,在以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C正确;D.①②③过程都遵循中心法则,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A。 15.(2018·湖南省高一期末)有科学家深入研究发现,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此病是由于患者体内缺乏DNA修复酶,DNA损伤后不能修复而引起的。这说明一些基因( ) A.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B.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从而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C.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D.可以直接控制生物性状,发生突变后生物性状随之改变 【答案】C 【解析】着色性干皮病是由于患者体内缺乏DNA修复酶,DNA损伤后不能修复引起的,这说明一些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故选C。 16.(2020·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二开学考试)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其原因是( ) A.基因突变能产新基因 B.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高 C.基因突变能产生大量有利变异 D.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答案】A 【解析】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所以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项正确; B、C、D三项均错误。 17.(2020·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月考)通过对胎儿或新生儿的组织切片观察难以发现的遗传病是( ) A.红绿色盲 B.21 三体综合征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猫叫综合征 【答案】A 【解析】红绿色盲是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基因突变形成的,对胎儿或新生儿的组织切片观察不能看到致病基因,故组织切片观察不能发现该种遗传病,A符合题意;21三体综合征是21号染色体数目为3条,属于染色体变异,可通过组织切片观察染色体的条数确定是否患病,B不符合题意;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呈现镰刀状,可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红细胞的结构确定是否患病,C不符合题意;猫叫综合征属于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过组织切片观察5号染色体的形态可确定是否患该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2020·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月考)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A错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2×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正常基因的基因频率,B错误;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2×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正常基因的基因频率,C错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 19.(2020·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月考)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及染色体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都无同源染色体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C.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D.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后,芽尖的细胞中都有含4个染色体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多个染色体组,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有三条,两个染色体组,B错误; C、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基因已经复制,如果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则在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C正确; D、多倍体通常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但不一定均加倍,另外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则含有8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C. 20.(2020·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二月考)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上碱基对缺失、增加或替换引起的核苷酸序列的变化 B.分裂间期较分裂期更易发生基因突变,主要是因为间期持续的时间更长 C.血友病、色盲、多指、白化病等致病基因的出现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D.基因突变必然形成新基因,而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改变 【答案】D 【解析】A、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上碱基对缺失、增加或替换引起的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并且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A错误;B、分裂间期较分裂期更易发生基因突变,主要是因为间期完成DNA复制时容易出现差错,B错误;C、血友病、色盲、多指、白化病等致病基因的出现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C错误;D、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所以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改变,D正确。故选D。 21.(2020·北京高三二模)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的深海环境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深海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诱导超深渊狮子鱼发生了定向突变 B.特殊极端的环境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基因进行了选择 C.狮子鱼与超深渊狮子鱼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 D.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答案】D 【解析】A、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 B、特殊极端的环境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B错误; C、狮子鱼与超深渊狮子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D正确。故选D。 22.(2020·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月考)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已知AA=16%,aa=36%,则Aa=1-16%-36%=48%,A基因频率=16%+1/2×48%=40%,a基因频率=36%+1/2×48%=60%。若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为:AA=40%×40%=16%,aa=60%×60%=36%,Aa=2×40%×60%=48%;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16%+48%×1/4=28%,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36%+48%×1/4=48%,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48%×1/2=24%,自交后代是基因频率是:A=28%+24%×1/2=40%,a=48%+24%×1/2=60%。因此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不变、不变、增大、不变。故选C。 23.(2020·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月考)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共同的观点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B.有利变异通过逐代遗传得到积累和加强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C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比,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个是认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而不是种群;二是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三是不能解释生物大爆发的原因。二者的共同点在于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C正确。 24.(2020·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二月考)科技工作者在广西发现了可能是现代栽培水稻祖先的万年野生稻,它们不但抗病、抗虫 害能力特别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可与近缘栽培水稻杂交产生可育子代,能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栽培稻与野生稻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决定了水稻进化的方向 C.通过持续的定向选择栽培水稻,其遗传物质可朝着一定方向突变 D.通过近缘杂交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不改变栽培水稻的基因频率 【答案】B 【解析】A、万年野生稻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产生可育子代,说明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人类的需求(人工选择)及生存环境的变化(自然选择)是现代栽培水稻进化的动力,决定了水稻进化的方向,B正确;C、通过持续的定向选择栽培水稻,其进化可朝着一定方向进行,但遗传物质的改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可以增大栽培水稻的基因库,D错误。故选B。 25.(2020·贵州省高三二模)某个自由放养的马群中栗色马数量多,研究发现控制栗色的基因频率比控制白色的基因频率高。马场根据需要选育白色纯种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中栗色马数量多,所以栗色为显性 B.自然状态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将保持不变 C.若白色基因频率上升不能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D.经人工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将定向改变 【答案】D 【解析】A、不能根据栗色马的数量多推断栗色为显性,需考虑自然选择的作用,A错误; B、自然状态下存在突变和选择作用等因素,两基因的频率会发生改变,B错误; C、进化的实质即为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经人工选择的种群,其白色基因频率会升高,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0分)(2020·四川省合江县中学校高三月考)已知某植物为雌雄同体,籽粒饱满(B)与籽粒凹陷(b)、紫叶(A)与绿叶(a)为其两对相对性状。请回答下列有关遗传学问题: (1)现有若干籽粒饱满与凹陷的种子,请利用这些种子发育而来的植株为材料验证基因分离定律,通常可以采用两种思路。 思路一:先让上述植株分别自交,单独收获种子,若某些植株的自交后代出现______分离比,即可验证;若后代均未出现性状分离,则可以将后代中籽粒饱满与凹陷种子发育的植株进行______,所得子代再进行自交来验证。 思路二:先让上述两种性状的植株进行杂交,单独收获种子,请写出杂交后的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 (2)若用纯种的紫叶籽粒凹陷与绿叶籽粒饱满杂交,F1自交后代出现5:3: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有两种可能:①基因型为_______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②_____________。 请利用以上杂交获得的后代为材料,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是假说①所致,写出简要实验思路及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1 杂交 若有些杂交组合F1 (子代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则即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若所有杂交组合F1(子一代)的表现型均一致,则让F1植株自交,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即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AB F2中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或致死) 用F1与F2中绿叶籽粒凹陷做亲本进行正反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正交或者反交后代出现绿叶籽粒饱满:紫叶籽粒凹陷:绿叶籽粒凹陷=1:1:1,则说符合假说① 【解析】(1)思路一:让植株分别自交,若植株为杂合子,后代则会出现性状分离,比例为3:1;若植株都为纯合子,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则让纯合子杂交获得杂合子,杂合子再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比例为3:1; 思路二:若显性个体为纯合子,与隐性个体杂交后,子代表现型均为显性,且后代自交后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即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若显性个体为杂合子,与隐性个体杂交后,子代表现型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即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2)分析题意可知,F1为紫叶籽粒饱满植株,基因型为AaBb,若正常自交且配子受精卵无致死情况,后代性状分离比应为紫叶籽粒饱满:紫叶籽粒凹陷:绿叶籽粒饱满:绿叶籽粒凹陷=9:3:3:1,比较题干中出现的性状分离比,可判断是后代双显性个体中出现配子或受精卵致死现象,且致死后代占后代总数的1/4,故可推断可能是①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②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受精卵致死(或不发育); 需要验证假说①,需要验证雌雄配子是否有致死情况,则需要获得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则考虑正反交来获得基因型为AB的雌雄配子,故实验思路则采用F1与F2中绿叶籽粒凹陷做亲本进行正反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实验结果可以以假说①正确为前提,F1基因型为AaBb,F2中绿叶籽粒凹陷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AB配子致死,则F1提供的配子为Ab、aB和ab,正交或者反交后代出现绿叶籽粒饱满:紫叶籽粒凹陷:绿叶籽粒凹陷=1:1:1,则符合假说①。 27.(10分)(2020·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一中高一月考)如图是DNA片段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是DNA片段的__________结构,图乙是DNA片段的___________结构。 (2)填出图中部分结构的名称:[2]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DNA分子中的两条链是由磷酸和_____________交替连接的。 (4)连接碱基对的结构是[7]________,碱基配对的方式如下:即________配对;_______配对。 (5)从图甲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是_____________的,从图乙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相互缠绕成独特的____________结构。 【答案】平面 立体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片段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糖 氢键 A与T G与C 反向平行 双螺旋 【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是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图乙是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即立体结构。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中2是DNA分子的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片段,5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3)据图分析,DNA分子的两条链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4)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7为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碱基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腺嘌呤)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与C(胞嘧啶)配对。 (5)图甲可以看出,DNA的左链中脱氧核糖的顶点朝上,右链中脱氧核糖的顶点朝下,即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是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28.(10分)(2020·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月考)下面的图为甲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图为其中一个生理过程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分析,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的发生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Ⅲ]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______。 (3)用α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那么推测α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是______(填序号)。 (4)图乙为图甲中①过程,图中的b和d二者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a是一种酶分子,它能促进c的合成,其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细胞核和线粒体 苏氨酸 ① b中含有脱氧核糖而d中含有核糖 RNA聚合酶 【解析】(1)真核细胞转录的场所是细胞核,即①的过程,由图中可知,线粒体内也能进行RNA的合成,即③的过程。 (2)图中[Ⅲ]是tRNA,它所携带的氨基酸类型由密码子决定,tRNA上的反密码子为UGA,则配对的密码子为ACU,ACU决定的是苏氨酸。 (3)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说明①过程,即核DNA转录形成RNA的过程受到抑制,注意线粒体DNA转录得到的RNA一直在线粒体内,所以只能填①不能填③。 (4)b是DNA的一条链,含碱基C的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为RNA,含有碱基C的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两种核苷酸的区别在于五碳糖不同。转录形成RNA的过程需要RNA聚合酶。 29.(10分)(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请根据图示材料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二倍体的一粒小麦和二倍体的山羊草杂交产生甲。甲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由于甲的体细胞中无______,所以用不育。 (2)自然界中不育的甲成为可育的丙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3)假如从播种到收获种子需1年时间,且所有的有性杂交都从播种开始。理论上从一粒小麦和山羊草开始到产生普通小麦的幼苗至少需___________年时间。 (4)从图示过程看,自然界形成普通小麦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2 同源染色体 低温等自然恶劣条件的影响 4 染色体变异 【解析】(1)图中甲是二倍体一粒小麦与二倍体山羊草经减数分裂后,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成,含2个染色体组,但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因而不育。 (2)自然界中不育的甲成为可育的丙的原因可能是低温等自然恶劣条件的影响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3)第一年,普通小麦和山羊草杂交,产生种子,第二年这粒种子萌芽,同时赶上条件变化使染色体加倍,成为二粒小麦,二粒小麦又和另一种山羊草杂交又结了种子;第三年,这粒种子萌发,由于条件的变化,染色体又加倍,成为普通小麦,当年这粒小麦就结了种子,这就是普通小麦的种子,第四年,普通小麦的种子萌发成为幼苗,故至少需要4年时间。 (4)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其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30.(10分)(2020·北京高二学业考试)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所示。 请回答问题: (1)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__________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2)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______________。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_________________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___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短喙 自然选择 下降 薄 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解析】(1) 平底金苏雨树的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长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减少,而短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增加,说明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短喙成为有利性状,所以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 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蟓主要取食平底金苏雨树的果实,导致其取食无患子科植物的果实减少,因此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对无患子科植物而言,果实的果皮较薄的植物更容易延续后代。 (3) 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具体体现,这是物种间共同进化的结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