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某课题组对雾霾中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发现含有病原微生物,主要为肺炎双球菌、烟曲霉菌和人类腺病毒C,这几种生物共有的结构或物质是( ) A. 染色体 B. 细胞膜 C. 拟核 D. 核酸 【答案】D 【解析】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中的细菌类生物,烟曲霉菌属于真核细胞中的真菌类生物,人类腺病毒C属于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 【详解】在肺炎双球菌、烟曲霉菌和人类腺病毒C中,烟草霉菌具有染色体,肺炎双球菌和人类腺病毒C均不具有染色体,A错误;在肺炎双球菌、烟曲霉菌和人类腺病毒中,肺炎双球菌和烟曲霉菌均具有细胞膜,人类腺病毒C不具有细胞膜,B错误;在肺炎双球菌、烟曲霉菌和人类腺病毒中,肺炎双球菌具有拟核,烟曲霉菌和人类腺病毒C均没有拟核,C错误;在肺炎双球菌、烟曲霉菌和人类腺病毒中,肺炎双球菌和烟曲霉菌中均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人类腺病毒C中只含有DNA一种核酸,D正确。 【点睛】总结: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2.如图所示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些细胞,①~⑥是有关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要将图甲中低倍镜视野转化成图乙中高倍镜图像,所列A、B、C、D四种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 ①向右上方移动玻片②向左下方移动玻片③转动转换器④转动细准焦螺旋⑤转动粗准焦螺旋 A. ②④③ B. ③①⑤ C. ①③④ D. ①⑤④ 【答案】C 【解析】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的操作步骤是: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①向右上方移动玻片→③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④调节光圈以调亮视野→⑤调节细准焦螺旋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在高倍镜下不能用粗准焦螺旋。 【详解】分析题图:甲和乙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两个视野,甲与乙相比,乙的放大倍数大,所以从甲到乙,是从低倍镜观察转换到高倍镜观察。乙位于甲的右上方,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像,所以要将乙移到视野的中央,应该还向右上方移动玻片,再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故选C。 【点睛】显微镜的结构: 3. 将硝化细菌体内核酸彻底水解后可以得到 A. C、H、O、N、P等元素 B. 5种含氮碱基 C. 4种核苷酸 D. 8种核苷酸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硝化细菌体内的核酸包括 DNA 和 RNA,彻底水解后得到 1 种磷酸、5 种含氮碱基、2 种五碳糖,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核酸组成的知识。意在考查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某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92,在合成这个蛋白质分子过程中,脱水质量为1944,假设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则该蛋白质分子含有几条肽链 A. 2条 B. 3条 C. 4条 D. 5条 【答案】C 【解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详解】根据脱水质量为1944可知,该蛋白质脱去水的数目为1944÷18=108,设该蛋白质含有n条肽链,则128(n+108)-1944=12392,则n=4。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5.如图表示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a表示细胞内的化合物,b表示脂质,则c可以表示磷脂 B. 若a表示核酸,b表示RNA,则c可以表示A、C、G、T四种含氮碱基 C. 若a表示糖类,b表示二糖,则c可以表示纤维素 D. 若a表示蛋白质,则b可表示激素,c可以表示性激素 【答案】A 【解析】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有机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和无机物(水和无机盐)。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二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和多糖(糖原、纤维素、淀粉)。 【详解】A、若a表示细胞内的化合物,b表示脂质,则c可以表示磷脂、固醇或脂肪,A正确; B、若a表示核酸,b表示RNA,则c可以表示A、C、G、U四种含氮碱基,B错误; C、若a表示糖类,b表示二糖,则c可以表示单糖,纤维素属于多糖,C错误; D、若a表示蛋白质,则b可表示激素,c可以表示胰岛素,性激素属于脂质,D错误。 故选A。 6.发菜的细胞结构与酵母菌最明显的区别是( ) A. 有无核膜 B. 有无细胞壁 C. 有无细胞膜 D. 有无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发菜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而真核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综上所述,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各生物类群的归属、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结构的异同。 7. 某科研人员对四种生物组织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得到其中一种生物组织 成分中含有水、DNA、RNA、纤维素和蛋白质等,你认为是哪种生物的组织样品 A. 玉米 B. 小白鼠 C. 噬菌体 D. 乳酸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噬菌体是病毒,只含DNA和蛋白质;乳酸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由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因此,根据成分中含有RNA,可认为不是噬菌体;成分中含有纤维素,可认为不是小白鼠和乳酸菌,所以组织样品是来自玉米。 8.如图为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甲、乙、丙代表物质,a、b、c、d、e代表运输方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 ) ①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甲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②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部分离不开丙 ③制备细胞膜可选用鸡血做实验材料 ④在a〜e的五种方式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b、c、d ⑤图中a可表示葡萄糖进入所有细胞的过程 ⑥图中b可表示氧气进入细胞的过程 ⑦图中e可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Na+的过程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甲为蛋白质,乙是磷脂双分子层,丙是位于细胞膜外侧的糖蛋白。a、e过程所示的物质,都是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均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能量,因此所示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但a、e过程分别表示物质进入细胞、排出细胞。b过程所示的物质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所示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c、d过程所示的物质都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均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都不消耗能量,所示的运输方式都是协助扩散。 【详解】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甲所示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① 正确;丙是糖蛋白,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部分依赖产生的信息分子,能够接受信息分子的膜上的糖蛋白即膜受体,因此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部分离不开丙所示的糖蛋白,②正确;鸡血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因此有细胞器膜和核膜,会对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产生干扰,因此制备细胞膜不能选用鸡血做实验材料,③错误;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在a〜e的五种方式中,a、e都是主动运输,b是自由扩散,c、d都是协助扩散,因此代表被动运输的是b、c、d,④正确;图中a表示物质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⑤错误;氧气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图中b表示物质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因此可表示氧气进入细胞的过程,⑥正确;图中e表示物质以主动运输方式排出细胞,因此不能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Na+的过程,⑦错误。故选B。 9.马拉松赛跑进入最后阶段,发现少数运动员下肢肌肉抽搐,这是由于随着大量出汗而向体外排出了过量的 A. 水 B. 钙盐 C. 钠盐 D. 尿素 【答案】B 【解析】由于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因此拉松长跑运动员在进入冲刺阶段时,发现少数运动员下肢肌肉发生抽搐,这是由于随着大量排汗而向外排出了过量的钙盐所致,B正确。故选B。 10.某蛋白质由100个氨基酸形成,含有四条多肽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蛋白质含有96个肽键,只含有4个游离的氨基 B. 形成该蛋白质,失去104个水分子 C. 如果氨基酸平均分子量是128,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为12800 D. 该蛋白质中含肽键96个,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 【答案】D 【解析】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①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②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的氨基数或羧基数:有几条肽链,则至少含有几个氨基或几个羧基;③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平均分子量×氨基酸个数-脱去水分子数×18。 【详解】A. 该蛋白质由100个氨基酸形成,含有四条多肽链,所以含有100-4=96个肽键;由于R基中可能含有氨基,所以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氨基,A错误; B. 形成该蛋白质时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的条数=100-4=96个,B错误; C. 如果氨基酸平均分子量是128,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128×100-96×18=11072,C错误; D. 由于蛋白质由100个氨基酸形成,含有四条多肽链,所以含肽键数=100-4=96个,至少含有的游离的羧基数=肽链条数=4,D正确。 11.某蛋白质由A条肽链、B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原子的个数是( ) A. B﹣A B. B﹣2A C. B+A D. B+2A 【答案】C 【解析】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有关计算:①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②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分子个数×18;③蛋白质含氧原子个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脱去水分子数。 【详解】某蛋白质由A条肽链,则有A个羧基端,有2A个氧原子;某蛋白质由A条肽链、B个氨基酸组成,则形成B-A个肽键,即B-A个氧原子;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元素个数是2A+B-A=A+B,因此,正确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氨基酸个数和肽链条数之间的关系,以及蛋白质中氧原子个数的计算,再根据题意作答。 12.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其分子简式是 A. A—P~P~P B. A—P—P C. A—P~P D. A—P—P~P 【答案】A 【解析】ATP含有一分子腺嘌呤、核糖和三分子磷酸,2个高能磷酸键。ATP与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详解】ATP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1分子腺苷,3分子磷酸,分子简式为A—P~P~P。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13.通常胃液的pH约为1.5左右,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到1.5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将 A. 不断上升 B. 没有变化 C. 先升后降 D. 先降后升 【答案】B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 【详解】胃蛋白酶最适的pH为1.5左右,将其处于pH为10的环境中,胃蛋白酶会失活,再降至1.5,酶活性也不会恢复。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14.下图表示番茄随环境中氧浓度的变化,从培养液中吸收Ca2+和Si4+的曲线。 影响A、B两点与B、C两点吸收量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 离子浓度、载体数量 B. 离子浓度、呼吸作用强度 C. 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 载体数量、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D 【解析】番茄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消耗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因此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会主动运输,凡是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也会影响主动运输。 【详解】分析题图曲线可知,A、B两点的氧气浓度相同,有氧呼吸的强度相同,即供应的能量相同,因此影响A、B两点吸收离子量不同的原因是载体的数量不同;B、C两点是番茄吸收Ca2+数量随氧气浓度的变化,C点氧气浓度高,细胞呼吸作用加强,释放的能量多,所以运输Ca2+数量多,即影响B、C两点吸收量的主要因素是呼吸作用强度,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 下列关于酶的表述,全面而准确的是( ) A. 酶不能脱离生物体起作用 B. 酶是蛋白质 C. 酶与无机催化剂都能降低活化能,所以没有本质区别 D.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酶在适宜的条件下也能在体外起作用,A项错误;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项错误;酶具有高效性、特异性等特性,因此与无机催化剂不同,C项错误;D项是酶的定义,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酶的定义及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酶的有关知识,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属于简单题。 16. ATP合成酶的合成是在 ( ) A. 线粒体 B. 核糖体 C. 高尔基体 D. 内质网 【答案】B 【解析】1、ATP合成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核糖体:无膜的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 【详解】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实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A错误; B、ATP合成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正确; C、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C错误; D、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D错误。故选:B。 17.下列化合物中,最可能含有相同元素的一组是 A. 淀粉和二肽 B. 脂肪酸和脂肪酶 C. 蛋白质和 DNA D. ATP 和核糖核苷酸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糖类、脂肪酸的元素组成是C、H、O,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 【详解】A、淀粉是由C、H、O元素组成,二肽是由C、H、O、N元素组成,错误; B、脂肪酸是由C、H、O元素组成,而脂肪酶是蛋白质,是由C、N、O、N元素组成,错误; C、蛋白酶也是蛋白质,主要由C、H、O、N元素组成,DNA由C、H、O、N、P元素组成,错误; D、ATP和核糖核苷酸是由C、H、O、N、P元素组成,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的元素组成。 18.绿色植物吸入的O2用于在细胞呼吸中形成 A. CO2 B. H2O C. ATP D. 丙酮酸 【答案】B 【解析】细胞呼吸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原子氢与氧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能量,所以B选项正确。 19.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家是( ) A. 欧文顿 B. 罗伯特森 C. 桑格和尼克森 D. 施旺和施莱登 【答案】C 【解析】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详解】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罗伯特森提出细胞膜的“暗-亮-暗”结构,指出细胞膜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构成的,B错误;桑格和尼克森在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C正确;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是细胞学说,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者,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在细胞质中与核膜、细胞膜具有结构联系的细胞器是( ) A. 高尔基体 B. 叶绿体 C. 内质网 D. 液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高尔基体与核膜、细胞膜不直接相连,A错误; B、叶绿体与核膜、细胞膜没有结构联系,B错误; C、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C正确; D、液泡与核膜、细胞膜没有结构联系,D错误.故选C.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21.如图为生物体内ATP、ADP、AMP相互转化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参与甲过程的反应物有ATP和酶 B. AMP可作为合成核糖核酸的原料 C. 丁过程所需能量可来自化学能和热能 D. 催化乙过程和丙过程的酶是同一种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甲过程表示ATP的水解,则反应物有ATP和水,酶是催化剂,A项错误;AMP是ATP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的产物,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可以作为合成核糖核酸的原料,B项正确;丁过程是ADP和Pi合成ATP的过程,在光合作用中该过程所需能量来自光能,在呼吸作用中该过程所需能量来自化学能,但都不能利用热能,C项错误;催化乙过程的酶是水解酶,催化丙过程的酶是合成酶,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2.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采用的技术手段,下面是几个同位素标记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小白鼠吸入18O2 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含有18O,尿液中也会含有少量的H218O,甚至ADP或Pi中也可能含有18O B. 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洋葱的根尖,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处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而在核糖体处则检测不到 C. 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D. 科学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证明了分泌蛋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排出细胞 【答案】D 【解析】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丙酮酸和[H],并产生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产物是二氧化碳和[H],并产生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产物是水,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 【详解】A、小白鼠吸入18O2 后,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可以进行水中,水再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可以进入二氧化碳中,故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含有18O,尿液中也会含有少量的H218O,水参与ATP的的水解,故ADP或Pi中也可能含有18O,A正确; B、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洋葱的根尖,细胞核和线粒体中均可进行DNA复制,故可以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而核糖体不能发生DNA的复制,故不能检测到放射性,B正确; C、由于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离开活细胞独立存活,故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含32P的细菌培养噬菌体,C正确; D、分泌蛋白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细胞外,D错误。故选D。 23.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H]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合作用中的[H]为NADPH B. 光合作用中的[H]将五碳化合物还原 C. 有氧呼吸中的[H]均在膜上产生 D. 无氧呼吸中消耗[H]的过程有ATP生成 【答案】A 【解析】细胞内NADH、NADPH、ATP来源、去路的比较: 【详解】呼吸作用中的[H]是NADH,即还原型辅酶I,而光合作用中的[H]是NADPH,即还原型辅酶II,A正确;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B错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C错误;无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的ATP ,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H],却没有生成ATP,D错误。 【点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H]不是同一种物质,区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酶提供使反应开始所必需的活化能 B. 若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则其活性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 C. 酶活性与温度和酸碱度无关 D. 一个酶分子只起一次作用,然后就会失去活性 【答案】B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详解】A、酶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反应速率,A错误; B、若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则其活性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发生不可逆的失活,B正确; C、酶活性与温度和酸碱度有关,高温、强酸、强碱均会导致酶变性失活,C错误; D、酶可以反复参与反应,D错误。故选B。 【点睛】激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酶发挥作用前后性质和数量不变。 25.下列各项,利用了细胞呼吸原理是 ①低温存放可延长水果保存期 ②乳酸发酵 ③利用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制酒 ④温室大棚适当增加二氧化碳肥料提高光合效率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和环境因素(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 【详解】①低温存放可降低呼吸作用,延长水果保存期,属于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①正确; ②乳酸发酵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属于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②正确; ③利用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制酒,利用的是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原理,③正确; ④温室大棚适当增加二氧化碳肥料提高光合效率,属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④错误。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26.下列哪组糖类物质能分别对应:①存在RNA中而不存在于DNA中的糖类 ②存在叶绿体中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糖类 ③存在于动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糖类( ) A. 核糖、脱氧核糖、乳糖 B. 脱氧核糖、核糖、乳糖 C. 核糖、葡萄糖、糖原 D. 脱氧核糖、葡萄糖、糖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糖的分类及存在部位,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常见的糖的种类及其分布,并明确其作用,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详解】①DNA中含有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为核糖,故存在RNA中而不存在于DNA中的糖类是核糖; ②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葡萄糖只有氧化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故存在于叶绿体而不存在于线粒体的糖类是葡萄糖; ③糖原和乳糖只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植物细胞特有的糖为蔗糖、果糖、淀粉、纤维素;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有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 27. 在日光下,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 ) A. 大量吸收绿光 B. 等量吸收不同波长的光 C. 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绿光 D. 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植物的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A项错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几乎不吸收绿光,B、C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叶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8.在进行叶绿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A. 滤纸条上几种色素会扩散不均匀而影响结果 B. 滤纸条上滤液细线会变粗而使色素太分散 C. 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而使实验失败 D. 滤纸条上的几种色素会混合起来 【答案】C 【解析】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故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扩散速度快,反之较慢,进而可以把四种色素分离开来,故可以用层析液分离色素。 【详解】在进行叶绿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如果层析液接触滤液细线,会导致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进而导致实验失败。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9.下列关于水稻根细胞无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还原氢的生成 B. 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 第二阶段不生成ATP D. 可以生产酒精和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 C6H12O6(葡萄糖) 4[H](还原氢)+2C3H4O3(丙酮酸)+ 少量能量;场所细胞质基质中。 第二阶段 2C3H4O3(丙酮酸)+6H2O(水)20[H](还原氢)+6CO2(二氧化碳)+ 少量能量;场所:线粒体基质中。 第三阶段 24[H](还原氢)+6O2(氧气)12H2O(水)+大量能量;场所:线粒体内膜。 总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 无氧呼吸: C6H12O6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植物,低等动物和微生物) C6H12O6 2 C3H6O3(乳酸)(高等动物和某些植物,例如马铃薯的块茎和甜菜的块根等)。 【详解】A、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有还原氢的生成,A正确; B、无氧呼吸整个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错误; C、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生成ATP,C正确; D、水稻根细胞无氧呼吸可以生产酒精和二氧化碳,D正确。故选B。 30.对植物根尖细胞中某细胞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五种碱基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25%、10%、30%、20%、15%,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细胞器无膜 B. 该细胞器能固定CO2 C. 该细胞器能产生水 D. 该细胞器不能进行能量转换 【答案】C 【解析】细胞器中同时含有T和U,说明既有DNA也有RNA,该细胞在根尖细胞中为线粒体,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水,选C。 【定位】细胞器 【点睛】①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核糖体中是RNA,叶绿体和线粒体同时含有DNA和RNA; ②根据“根尖细胞”得出细胞器是线粒体。 31.下列关于细胞器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大肠杆菌的核仁上装配的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B. 动物细胞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C. 酵母菌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成嵴,有利于葡萄糖分解酶的附着 D. 低等植物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答案】B 【解析】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溶酶体是消化车间;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详解】A、大肠杆菌无细胞核,无核仁,A错误; B、动物细胞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称为消化车间,B正确; C、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中,C错误; D、低等植物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错误。故选B。 32.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图中序号代表不同的化合物,面积不 同代表含量不同,其中Ⅰ和Ⅱ代表两大类化合物。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Ⅴ和Ⅵ分别代表蛋白质和脂质,则Ⅶ代表核酸 B. 上述物质中氧原子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Ⅱ C. 医用生理盐水和糖溶液中的溶质分别属于Ⅳ和Ⅴ D. 细胞干重和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分别是Ⅴ和Ⅲ 【答案】D 【解析】若此图表示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据图示含量可知,Ⅰ为无机物,Ⅱ为有机物,Ⅲ为水,Ⅳ为无机盐,Ⅴ为蛋白质,Ⅵ为脂质,VII为糖类或者核酸。 【详解】A、Ⅴ和Ⅵ分别代表蛋白质和脂质,则VII代表糖类或者核酸,A错误; B、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Ⅲ水,则氧原子含量最高,B错误; C、医用生理盐水和糖溶液中的溶质分别属于IV无机盐、VII糖类,C错误; D、细胞干重和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分别是Ⅴ蛋白质和Ⅲ水,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识记组成细胞元素的种类、含量及作用、明确元素和化合物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33.某学生在温室(玻璃)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他对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24小时测定,下图曲线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0~6时,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二氧化碳浓度一直增加;6时,呼吸速率=光合速率时,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最大;6~18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二氧化碳浓度一直下降;18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时,二氧化碳浓度降到最低;18~24时,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关系,意在考查分析能力及文图转换能力。 34.如图是达到平衡的渗透装置,半透膜不允许蔗糖分子通过,允许无机盐、单糖分子通过,此时漏斗内(S1)和漏斗外(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液面的高度差为 h,初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初始时水分子从S1到S2的速率小于S2到S1的速率 B. 此时漏斗内外液体浓度大小关系为S1小于S2 C. 若向漏斗内加入蔗糖酶,则 h逐渐变大直至重新达到平衡 D. 若漏斗内外是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平衡时S1的浓度大于S2的浓度 【答案】A 【解析】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详解】A、初始时水分子从S1到S2的速率小于S2到S1的速率,故液面上升,A正确; B、此时漏斗内外液体浓度大小关系为S1大于S2,B错误; C、若向漏斗内加入蔗糖酶,则 h先增大后下降,C错误; D、由于离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若漏斗内外是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平衡时S1的浓度=S2的浓度,D错误。故选A。 35.下列实验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可用澄清的石灰水判断是否有CO2的生成 B. 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并用碘液检测时,37℃处理的试管蓝色最深 C. 用KNO3取代蔗糖处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可观察到细胞先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D. 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加CuSO4溶液 【答案】B 【解析】还原糖遇斐林试剂会呈现砖红色反应;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可以呈现紫色反应;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详解】A、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是否有CO2的生成,A正确; B、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并用碘液检测时,37℃时酶活性最强,此时蓝色最浅,B错误; C、由于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可以通过原生质层,用KNO3取代蔗糖处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可观察到细胞先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C正确; D、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加CuSO4溶液,可以观察到紫色反应,D正确。故选B。 【点睛】斐林试剂中两种成分需要现配现用,混合使用;双缩脲试剂中两种成分需要分别加入,不能混合使用。 36.下图显示了人体内部分物质的代谢途径,字母代表物质,数字代表反应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和②分别是在缺氧和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 B. 过程②既有水的消耗也有水的生成 C. 过程①和③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D. 物质Y产生乳酸的同时也会产生少量的CO2 【答案】B 【解析】过程①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可以发生,A错误;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产生水,B 正确;过程③表示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发生在核糖体,C错误;人体内物质Y产生乳酸的同时没有二氧化碳产生;若在植物细胞中,在产生酒精的同时有二氧化碳的产生,D错误。 37.关于下图中序号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B. 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 大分子物质只有通过①过程才能进入细胞 D. 氨基酸进入组织细胞与过程②有关 【答案】B 【解析】概念图中①是主动运输、②是协助扩散、③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④是氨基酸、葡萄糖、离子等进入细胞。 物质跨膜运输中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属于顺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主动运输一般是逆浓度梯度运输。 【详解】A、②过程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细胞内ATP水解释放的能量,A错误; B、①过程为主动运输,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逆浓度梯度运输,B正确; C、大分子不是通过①所示的过程才能进入细胞,而是通过胞吞进入细胞,C错误; D、氨基酸进入组织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即方式①,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比较简单,通过概念图的形式考查了几种物质跨膜运数方式的异同点,要求考生能识记课本相关知识,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并注意常考、易错知识点的积累。 38. 如图为高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图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是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中 B. ②是氧气,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C. ③是三碳化合物,能被氧化为(CH20) D. ④是ATP,在叶绿体基质中生成 【答案】B 【解析】A.图中①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光反应阶段,水分解形成了②和还原氢,因此② 是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B正确; C.图中③是三碳化合物,被还原氢还原形有机物,不是被氧化形成有机物,C错误; D.④是ATP,ATP形成与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D错误。故选B。 【定位】光合作用过程 【点睛】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形成氧气和还原氢的过程,该过程中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1分子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2分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过程。 39.如图是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a链由21个氨基酸组成,β链由19个氨基酸组成,图中“-S-S-”是在蛋白质加工过程中由两个“一SH”脱下2个H形成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该蛋白质最多含有20种氨基酸 B. 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44个O原子 C. 形成该蛋白质分子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686 D. 在该蛋白液中加入食盐出现白色状物,但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链由21个氨基酸组成,含20个肽键;β链由19个氨基酸组成,含18个肽键。 【详解】A.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40个,故氨基酸最多含有20种,A正确; B. 该蛋白质中至少含有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38+2×2=42个,B错误; C. 形成该蛋白质分子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18×38+2=686,C正确; D. 在鸡蛋清中加入一些食盐,会导致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该过程是盐析,蛋白质的结构没有变化,D正确。 40.为了促进根系吸收土壤中已有的必需矿质离子,农田和花园中一般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增加光照 B. 增加灌溉 C. 增加施肥 D. 疏松土壤 【答案】D 【解析】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前者不需要载体,后者需要载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根通常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矿质元素,故需要疏松土壤,促进有氧呼吸供能,有利于根系吸收土壤中已有的必需矿质离子。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二、填空题 41.下图为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的图解,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细胞呼吸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类型,其中前一种类型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2)图中①过程反应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在线粒体中进行的阶段是____(填图中数字)。 (3)人在剧烈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物质是_________。 (4)粮食贮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5)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CO2的产生是在第____阶段,H2O的生成是在第____阶段,[H]的生成在第____阶段。 【答案】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 细胞质基质 ② 乳酸 粮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 二 三 一、二 【解析】由图可知,①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③④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详解】(1)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①)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②)在线粒体中进行。 (3)肌肉细胞无氧呼吸可以产生乳酸。 (4)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会导致粮食贮藏过程中粮堆湿度增大现象。 (5)二氧化碳的产生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水在第三阶段生成,场所是线粒体内膜;一、二阶段均可产生[H]。 【点睛】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中。 42.图1、2、3是某研究小组利用过氧化氢酶探究H2O2分解条件而获得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1、2、3所代表的实验中,自变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1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酶的催化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曲线bc段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2实验过程中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数量,请在图2中,利用虚线绘出曲线的变化情况_________。 (5)能否以H2O2为材料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______,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催化剂种类 H2O2浓度 pH (2)高效性 (3)过氧化氢酶数量(浓度)有限 (4)如图(2分) (5)不能 H2O2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影响实验结果的观测 (2分) 【解析】试题分析:利用过氧化氢酶来研究酶发挥作用条件及影响因素。 (1)图1中分别加入了过氧化氢酶和Fe3+,研究氧气产生的量;图2中曲线表示在不同H2O2浓度下,氧气产生速率;图3表示不同PH,溶液中H2O2量。 (2)酶有3个特性:专一性、高效性和反应条件温和。通过图1可以看出是高效性。 (3)图2表示在一定H2O2浓度范围内,氧气产生速率随H2O2浓度增大而增大,当H2O2浓度达到一定浓度后,当所有的氧化氢酶都产于反应时,H2O2浓度再增大氧气产生速率不变。说明:氧化氢酶数量(浓度)有限。 (4)增加氧化氢酶的量,会适当提高反应速率。 (5)H2O2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影响实验结果的观测。 考点:考查酶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点评:此类题目属于中档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中的相关曲线,并能用曲线的形式表示酶的特性。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43.根据下列实验分析并回答问题: 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③用显微镜观察线粒体 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⑤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⑦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上述实验中需保持细胞活性的是_________(填序号),要使用盐酸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2)①中检测脂肪可以用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②证明真核细胞中的RNA大部分存在于__________;③不选用菠菜叶作为实验材料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⑥中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或_____________检测二氧化碳的产生情况;⑦中色素分离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③④⑥ ② 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 细胞质 菠菜叶呈绿色,叶绿体颜色会遮蔽实验结果,不利于观察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不同种类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快,因此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解析】①属于鉴定类实验,需要选择无色的实验材料;②、③、④属于观察类实验,需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⑤、⑥属于探究类实验。 【详解】(1)线粒体的观察需要用活性染色剂健那绿染色,有生活状态的线粒体才会被染成蓝绿色;活的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故③④⑥需要保持细胞活性;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要用8%的盐酸溶液对细胞进行水解,方便染色。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真核细胞中RNA主要存在细胞质,DNA主要存在细胞核;观察线粒体是要用健那绿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叶肉细胞中存在叶绿体,会造成颜色干扰,影响对线粒体的观察;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自变量应为反应进行的不同条件(温度和催化剂类型);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能利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的原理,将绿叶中提取的色素分离。 【点睛】相关试剂的作用: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15%盐酸+95%酒精溶液配成解离液:用于分散细胞。 “鉴定生物组织中脂肪”实验中:酒精用于洗去浮色。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乙醇:提取色素;碳酸钙:保护色素;二氧化硅:加速研 磨;层析液:分离色素。 44.下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及其关系的图解,其中I~IV表示相关过程,a~e表示有关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I过程发生的场所为________________,I为II提供的d和e被用于II中________过程。 (2)III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a物质可以在光合作用________阶段被消耗,可以在有氧呼吸第________阶段产生。a中的氢元素最终来源于有氧呼吸反应物_______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中的氢。 (3)若为II过程提供用14C标记的c物质后,检测到14C 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物质和箭头表示)。图中c物质产生后进入相邻叶肉细胞中被利用至少穿过________层磷脂分子层。 (4)若为该植物提供18O标记的O2,光照条件下放置较长时间后能在下列________(填字母)中检测到18O。 A.水 B.二氧化碳 C.葡萄糖 D.丙酮酸 【答案】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C3的还原 细胞质基质 光反应 三 葡萄糖和H2O 14CO2→14C3→(14CH2O) 12 ABCD 【解析】由图可知,Ⅰ表示光反应阶段,Ⅱ表示暗反应阶段,Ⅲ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Ⅳ表示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A表示水,b表示氧气,c表示二氧化碳,d表示[H],e表示ATP。 【详解】(1)I表示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I为II提供的d[H]和e即ATP被用于II暗反应中C3的还原过程。 (2)III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A表示水,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光反应阶段参与反应被分解成[H]和氧气。A表示水,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其中的氢来自于葡萄糖和水中的氢。 (3)若为II暗反应过程提供用14C标记c物质即二氧化碳后,二氧化碳首先被固定成C3,C3又被还原形成葡萄糖。故可以检测到14C 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为14CO2→14C3→(14CH2O)。图中c物质即二氧化碳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后,进入相邻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被利用,依次要穿过线粒体(2层膜)、细胞膜(1层膜)、细胞膜(1层膜)、叶绿体(2层膜),故至少要穿过6层膜,12层磷脂分子层。 (4)若为该植物提供18O标记O2,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18O 可以出现在水中,含18O的水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18O又可以进入二氧化碳中,含18O的二氧化碳参与暗反应又可以进入葡萄糖中,含18O的葡萄糖参与有氧呼吸又可以进入丙酮酸中。故光照条件下放置较长时间后能在水、二氧化碳、葡萄糖、丙酮酸中检测到18O。故选ABCD。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图中c物质产生后进入相邻叶肉细胞中被利用至少穿过几层磷脂分子层,需要考生弄清楚c物质是二氧化碳,其次需要考生弄清楚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和参与反应的场所,进而需要考生弄清楚二氧化碳需要依次穿过哪些结构,进而进行计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