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作业 ‎1.(2018·德州期末)下列关于乙酰胆碱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作用于不同细胞引起的效果可能不同 B.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经扩散通过突触前膜 C.释放过程伴随着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发膜电位变化 解析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作用于不同靶细胞引起的效果可能不同,如作用于腺体会引起其分泌相关激素,而作用于肌肉则会引起其收缩,A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B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伴随着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其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发膜电位变化,使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D正确。‎ 答案 B ‎2.(2017·乐山二模)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兴奋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传出神经传出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则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 C.感受器就是传入神经末梢,效应器就是传出神经末梢,它们都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D.K+外流,Na+内流,导致膜内外电位改变,产生局部电流,是兴奋产生的生理基础 解析 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则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B正确;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C错误;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是兴奋产生的生理基础,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D错误。‎ 答案 B ‎3.(2017·德州一模)下图为嗅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会发生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B.气味分子引起Na+通道开放导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C.图示过程体现了膜蛋白具有信息传递、催化和运输功能 D.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才能产生嗅觉 解析 嗅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化学信号),产生兴奋(电信号),A正确;Na+通道开放前后膜内Na+浓度始终低于膜外,B错误;图示细胞膜上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和Na+通道分别行使信息传递、催化和运输功能,C正确;嗅觉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D正确。‎ 答案 B ‎4.(2018·临沂期末)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B.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C.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 D.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解析 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的记忆是短期记忆,A错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B正确;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C正确;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引起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收缩或引起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腺体分泌,D正确。‎ 答案 A ‎5.(2018·安徽部分中学联考三)如图表示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膜电位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轴突膜处于bc段时,钠离子大量内流,消耗ATP B.轴突膜处于ce段时,钾离子大量外流,不消耗ATP 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D.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解析 bc段是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此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不消耗ATP,A错误;轴突膜处于ce段时,逐渐恢复静息电位,此时钾离子大量外流,不消耗ATP,B正确;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C错误;A处的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中,当兴奋传到后可释放到突触间隙中,D错误。‎ 答案 B ‎6.(2018·合肥质检一)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一过程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食物引起味觉和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反射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解析 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A正确;该反射活动最终引起唾液的分泌,故效应器为唾液腺,B正确;食物引起的味觉在大脑皮层形成,不属于反射,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C错误;在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细胞之间会传递兴奋,会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 答案 C ‎7.(2018·宜昌调研)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膜内的钾离子浓度甲处比乙处低 B.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 C.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 mV D.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意在考查考生在理解分析和信息转换方面的能力。静息状态时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膜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但在不同部位的膜内钾离子浓度应相等;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①处先产生兴奋,当兴奋传至电流计左侧微电极所连接处时,该处膜电位变化,则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当兴奋传至电流计右侧微电极所连接处时,电流计指针又偏转1次;图2两微电极均接在膜外,膜外不同部位的电位相同,因此,所测得的电压为0 mV;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当产生的兴奋传至电流计右侧微电极所连接处时,可以测到电位变化。‎ 答案 B ‎8.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B.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C.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解析 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A正确;刺激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B错误;兴奋由c传导到e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因此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换,C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向右),因此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递到a神经元,电表①不偏转,但兴奋可向右传导,电表②偏转两次,D正确。‎ 答案 B ‎9.(2018·襄阳调研一)如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B.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 C.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D.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Na+环境中,静息电位将变大 解析 根据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的位置,可推知①为感受器,a位于传入神经上,则刺激a处,b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A正确;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发挥作用后,即失去活性,这样可避免效应器持续兴奋或抑制,B正确;图中有三个神经元(其中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有分支),a处兴奋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c处兴奋的传递通过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因此,c处兴奋的传递速率较慢,C正确;静息电位主要由钾离子外流形成,与细胞所处环境中的钠离子浓度关系不大,D错误。‎ 答案 D ‎10.如图为缩手反射弧结构以及痛觉信息的流向部分示意图,A、B为反射弧上的位点。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刺激图中位点A,该处细胞膜内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这种变化主要与________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所产生的兴奋传递到肌肉,致使肌肉收缩,该过程____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活动。‎ ‎(2)假如要通过刺激位点A和B及测量两位点电位变化情况,验证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请简要说明操作流程及测量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缩手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为________。无意间,某同学被钉扎时有缩手反应,而医生在给他打破伤风针前做皮试时,他并没有把手缩回去,这说明缩手反射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控。‎ 解析 (1)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情况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这种变化与钠离子大量内流有关。刺激A点,虽然效应器产生了相应反应,但反射弧不完整,故不能称为反射活动。(3)从图中信息可知,缩手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答案 (1)由负变正 钠 不能 (2)刺激A点,测量B点有电位变化;再刺激B点,测量A点没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3)脊髓 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或高级中枢 ‎11.(2018·新余联考)图1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图2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 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 B.图2中③处膜外为负电位,而Na+浓度膜外大于膜内 C.图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D.图2 ②处Na+通道开放;④处K+通道开放 解析 K+从B侧运输到A侧是通过离子通道完成的,不消耗能量,所以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图2中③处膜外为负电位,而Na+浓度膜外大于膜内;图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图2中②处K+通道开放以恢复静息电位,④处Na+通道开放以形成动作电位。‎ 答案 B ‎12.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 B.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既能传到A又能传到C,实现双向传导 C.兴奋传到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Ⅱ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地结合 解析 根据反射弧的模式图可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④是感受器,③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A错误;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只能由B传到A,不能由B传到C,B错误;Ⅰ是突触前膜,兴奋传到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C错误;Ⅱ是突触后膜,其上有相应的神经递质受体,能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 答案 D ‎13.图1和图2分别是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2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当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若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①释放的递质使③兴奋 B.当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若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②释放的递质使③抑制 C.若用药物阻断②与③之间的联系,则当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效应器不能产生兴奋 D.突触后膜上有分解递质的酶,根据突触的功能推测,此类酶的生理功能应该是使突触后膜及时接受新递质的作用 解析 大脑皮层是动物的高级中枢存在部位,大脑皮层中枢发出的指令可管理脑干、脊髓等处的低级中枢,使其产生兴奋或抑制。但当②③‎ 被阻断后,脊髓内的中枢仍可发挥作用,例如植物人的排便排尿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等。‎ 答案 C ‎14.研究者发现,当水流喷射到海兔(螺类的一种)的喷水管皮肤时会引起鳃肌收缩,导致喷水管和鳃收缩,称为缩鳃反射。当喷水管重复受到温和的喷水刺激时,缩鳃反射的幅度越来越小,即产生习惯化。对已产生习惯化的海兔,用短暂电流刺激其头部皮肤(对海兔为伤害性刺激),再用水流刺激喷水管,结果产生的缩鳃反射比只用水流刺激喷水管强烈,即产生去习惯化。相关结构及发生机制如下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参与缩鳃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________个。‎ ‎(2)为研究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测量指标及现象 连续电刺激部位 喷水管皮肤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电位变化 持续产生 持续产生 ‎?‎ 运动神经元 电位变化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持续产生 肌肉收缩程度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一直正常 ‎①表中“?”处应填写________(填“产生”或“不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海兔重复受到温和的喷水刺激时产生习惯化的原因是兴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或“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的________(填“传导”或“传递”)减弱或受阻所致。‎ ‎(3)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去习惯化形成的原因是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头部皮肤时,神经元L29兴奋并释放________(填写具体物质名称),再受到喷水刺激后,引起感觉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出更多的神经递质,解除了习惯化。据此判断,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的皮肤_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缩鳃反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去习惯化形成机制,推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参与缩鳃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2个神经元参与。(2)①连续刺激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因为兴奋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到突触前膜。②连续电刺激喷水管皮肤、感觉神经元等部位,感觉神经元动作电位持续产生,运动神经元电位变化逐渐减弱,肌肉收缩程度逐渐减弱,而连续电刺激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电位变化持续产生,肌肉一直正常收缩,所以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是由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3)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去习惯化形成的原因是当伤害刺激作用于头部皮肤时,神经元L29兴奋并释放5—HT,再受到喷水刺激后,引起感觉神经元在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据此判断,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的皮肤不能产生缩鳃反射,理由是此刺激不能引起缩鳃反射的感觉神经元兴奋。(4)根据去习惯化形成机制,推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答案 (1)2‎ ‎(2)①不产生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或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②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传递 ‎(3)5—HT 不能 此刺激不能引起缩鳃反射的感觉神经元兴奋 ‎(4)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