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淀粉、淀粉酶中都含有的元素是 A. C、H、O、N B. C、H、O C. C、H、O、N、P D. C、H、O、N、P、S 【答案】B 【解析】1、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2、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其中脂肪的组成元素为C、H、O; 3、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4、核酸(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详解】淀粉属于糖类,组成元素是C、H、O,而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组成元素是C、H、O、N,所以二者都含有的元素是C、H、O。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只要考生识记各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即可。 2.下列有关细胞中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B. 代谢旺盛的植物细胞自由水含量较高 C. 不同细胞含水量可能不同 D. 越冬植物的细胞内自由水含量较高 【答案】D 【解析】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参与许多化学反应,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④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详解】A、根据分析,自由水可以作为细胞内良好的溶剂,A正确; BD、自由水主要与细胞代谢有关,代谢越旺盛,自由水含量越高,越冬的植物代谢低,所以自由水含量较低,B正确,D错误; C、由于不同细胞结构和功能不同,所以不同细胞含水量可能不同,C正确。故选D。 【点睛】自由水是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作用:细胞内良好溶剂;运输养料和废物;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结合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自由水含量低。 3.在人和动物皮下含量丰富的储能物质是 A. 糖原 B. 脂肪 C. 淀粉 D. 蛋白质 【答案】B 【解析】在人和动物皮下含量丰富的储能物质是脂肪,B正确,A、C、D均错误。 4.下列有关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Mg2+是叶绿素的重要成分 B. 无机盐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 哺乳动物血钙含量过低会出现抽搐现象 D.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答案】B 【解析】1、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离子。 2、无机盐的功能: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 (3)维持细胞的形态、酸碱度、渗透压。 【详解】A、Mg2+是叶绿素的成分之一,缺Mg2+会影响光合作用,A正确; B、无机盐不能作为能源物质,只有有机物能作为能源物质,B错误; C、哺乳动物血液中钙含量太低就会出现抽搐症状,钙含量太高就会出现肌肉乏力,C正确; D、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只要考生识记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明确抽搐是血钙含量过低导致的,进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5.下列有关糖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 B. 多糖的单体是单糖 C. 淀粉是还原性糖 D. 蔗糖是植物二糖 【答案】C 【解析】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5 动植物细胞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脱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细胞 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C12H22O11 动物细胞 多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细胞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糖原 动物细胞 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详解】A、单糖是指不能水解的糖,A正确; B、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单体是单糖(葡萄糖),B正确; C、淀粉是非还原糖,C错误; D、植物二糖包括蔗糖和麦芽糖,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糖类的分布和分类,考查考生的识记糖类的相关知识。 6.下列生理活动与蛋白质功能无关的是 A. 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 B. O2进入线粒体 C. 葡萄糖在细胞内氧化分解 D. 吞噬细胞识别细菌 【答案】B 【解析】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需要血红蛋白,A不符合题意;O2进入线粒体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蛋白质的协助,B符合题意;葡萄糖在细胞内氧化分解需要酶(蛋白质)的参与,C不符合题意;吞噬细胞识别细菌依靠的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D不符合题意。 7.下图是细胞中常见的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该反应叫脱水缩合 B. 甲分子的R基为-CH3 C. 化合物丙叫做二肽 D. 脱去的水中的氢来自乙的氨基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两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二肽的过程,AC正确;图中甲的R基-CH3,B正确;脱去的水中的氢来自甲的羧基和乙的氨基,D错误。 8.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RNA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 B.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 C.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D. 细胞内DNA和RNA的空间结构相同 【答案】D 【解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RNA和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没有DNA而有RNA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其次线粒体、叶绿体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差异是DNA中含有脱氧核糖,RNA中含有核糖,RNA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U,DNA特有的碱基是胸腺嘧啶T。 【详解】A、RNA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U,DNA分子特有的碱基是胸腺嘧啶T,A正确; B、真核细胞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B正确; C、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统称为核苷酸,C正确; D、DNA一般双链,RNA是单链,二者空间结构不同,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的考查核酸的分类、分布和基本组成单位,核酸的功能,DNA与RNA在元素组成上的差异,识记相关知识。 9.黑藻叶肉细胞、蓝藻细胞、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 A. 线粒体 B. 叶绿体 C. 液泡 D. 核糖体 【答案】D 【解析】黑藻叶肉细胞含有四个选项中的所有细胞器;蓝藻属于原核细胞,只含有核糖体;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含有选项中除叶绿体之外的其他三种细胞器。黑藻叶肉细胞、蓝藻细胞、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选D。 10.红心火龙果不仅甜度高,而且含有具有解毒作用的粘胶状植物性蛋白,对人体有保健功效。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粘胶状植物性蛋白在核糖体中合成 B. 切开时流出的红色果浆与液泡中的色素有关 C. 红心火龙果甜度高与果肉细胞内中心体合成的糖类有关 D. 丰富的膳食纤维主要来自细胞壁,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答案】C 【解析】核糖体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叶绿体和液泡含有色素;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详解】植物蛋白在核糖体合成,A正确;红色果浆的颜色来自于液泡中的色素,B正确;糖类主要是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的,C错误;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正确。故选C。 11.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 具有双层膜结构 C. 是遗传物质储存的主要场所 D.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A 【解析】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核膜具有两层膜,B正确;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C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细胞核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染色质。核膜由双层膜构成,膜上有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孔道。核仁在不同种类的生物中,形态和数量不同,它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2.下图是某些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为线粒体,内含少量的DNA B. 图乙为中心体,是唯一不含有磷脂的细胞器 C. 图丙为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 图丁为内质网,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甲表示线粒体,乙表示中心体,丙表示叶绿体,丁表示内质网。 1、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是进行有氧呼吸和形成ATP的主要场所。线粒体有内外两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嵴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基质。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3、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由双层膜、类囊体和基质三部分构成。类囊体是一种扁平的小囊状结构,在类囊体薄膜上,有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色素和酶。许多类囊体叠合而成基粒。基粒之间充满着基质,其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4、内质网是细胞内表面积最大的膜结构。内质网的功能是蛋白质的加工运输以及与脂质合成有关。 【详解】A、甲是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有含少量DNA分子,A正确; B、中心体和核糖体都不含生物膜结构,所以不含磷脂,B错误; C、丙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C正确; D、丁是内质网,是细胞内某些物质运输的通道,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识别图中的结构,再结合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识记。 13.红萝卜细胞的液泡中含有紫红色的花青素。将红萝卜切成小块放到冷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热,随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其原因是 A. 细胞壁在加温后受到破坏 B. 水温升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 C. 加温使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D. 加温使花青素分子的活性加大而容易透过细胞膜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的考查,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构成原生质层,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将红萝卜切成小块放到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热,随水温的升高,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花青素进入水中,使水的颜色变红。 【详解】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也不具有生物活性,其透性与温度无关,A错误;高温使生物膜选择透过性功能丧失,花青素进入水中,花青素溶解增大不是使水的颜色逐渐变红的因素,B错误;加温使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原生质层失去了选择透过性,使花青素进入水中,C正确;水的颜色逐渐变红是由于沸水使生物膜失去选择透过性,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分析题干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4.下图是某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示意图,该运输方式是( ) A. 自由(简单)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被动运输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中物质运输方式可知:物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以逆浓度方向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供应,说明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自由扩散的运输特点为: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不要载体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协助扩散也是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但是需要载体的协助,一般只有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该种方式,B错误; C、主动运输一般是物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扩散,需要载体协助,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D错误.故选C. 15.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吸收则不受影响。这种毒素的作用是 A. 抑制呼吸酶的活性 B. 抑制Ca2+载体的活性 C. 改变了线粒体的结构 D. 改变了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 【答案】B 【解析】主动运输需要2个条件:一是需要能量,二是需要载体;由于钙离子和钾离子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而对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的吸收则不受影响,这说明没有影响到能量,影响的是钙离子的载体。 【详解】A、如果抑制呼吸酶的活性,则钾离子的吸收也受影响,A错误; B、由于载体具有专一性,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的吸收则不受影响,说明抑制了Ca2+载体的活动,B正确; C、改变了线粒体的结构,会影响呼吸作用,则钾离子的吸收也受影响,C错误; D、改变了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对主动运输的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要明确载体的专一性,每一种的离子都有特定的载体,这也就解释了不同的离子细胞吸收速度不同的原因,在平时的学习的过程中药注意总结。 16.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 B.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C. 所有真核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 老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答案】C 【解析】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BD、细胞学说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认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魏尔肖补充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ABD正确; C、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而不是所有真核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学说的内容,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细胞学说内容中的三点。 17.下列有关“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出现砖红色 B. 鉴定脂肪时,用无水乙醇洗去花生子叶表面的苏丹Ⅲ染液浮色 C. 鉴定豆浆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加入等量的CuSO4溶液 D.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改变浓度和用量后,可用于唾液淀粉酶的鉴定 【答案】D 【解析】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详解】A、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呈现蓝色,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A错误; B、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用50%的酒精洗去没有与橘黄色颗粒结合的苏丹Ⅲ染液,B错误; C、鉴定豆浆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加入少量CuSO4溶液,C错误; D、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应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可以将配制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中0.05g/mLCuSO4溶液改为0.01g/mLCuSO4溶液CuSO4,可配制成双缩脲试剂用于蛋白质的鉴定,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18.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植物细胞夜间不能生成ATP B. 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 C. ATP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 每个ATP分子含有1个磷酸基团 【答案】C 【解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 【详解】A、植物细胞夜间通过细胞呼吸生成ATP,A错误; B、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只有两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 C、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可以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正确; D、ATP中含有3个磷酸基,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识记ATP的结构和功能。 19.细胞中的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中的A代表腺苷 B. 机体在运动时消耗ATP,睡眠时则不消耗ATP C. 细胞中的ATP含量很少,但可以迅速合成 D. 正常细胞中的ATP与ADP不停转化,维持动态平衡 【答案】B 【解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ATP与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其反应式为: ,反应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详解】A、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的A有一分子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组成,代表腺苷,A正确; B、机体在运动时消耗ATP,睡眠时也消耗ATP,只不过消耗的ATP较少,B错误; CD、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满足人体对能量的需求,同时二者维持着动态平衡,C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易错点是理解ATP和ADP转化的条件及ATP在细胞中的含量。 20.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酶的化学本质都是RNA C. 酶是有机催化剂 D. 酶是无机催化剂 【答案】C 【解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详解】AB、酶的本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AB错误。 CD、酶是有机物,一种有机催化剂,不是无机物,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只需识记酶的本质即可。 2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进行了实验操作,发现试管2比试管1产生的气泡明显多,该实验说明了 A. 酶具有专一性 B. 酶具有多样性 C. 酶具有高效性 D. 酶具有稳定性 【答案】C 【解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详解】根据表格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因变量是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快慢。根据题干中“试管2比试管1产生的气泡明显多”,可推知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Cl3要高,故该实验目的是证明酶的高效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注意:①低温和高温时酶的活性都降低,但两者的性质不同,②在过酸或过碱环境中,酶均失去活性而不能恢复,③同一种酶在不同pH下活性不同,不同的酶的最适pH不同,④反应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22.某学习小组搭建了细胞呼吸的实验装置,a、b两锥形瓶内各放一些湿棉花,瓶塞上各吊一熟石灰包(可吸收CO2),并插入温度计,分别有导管从瓶内通入水中。a瓶装入萌发的种子,b瓶装入等量的煮熟的种子。48 h后,预期所能观察到的变化是 A. a瓶温度上升,与其连接的导管内水会上升 B. b瓶温度上升,与其连接的导管内水会上升 C. a瓶温度上升,与b瓶连接的导管内水会上升 D. b瓶温度上升,与a瓶连接的导管内水会上升 【答案】A 【解析】该实验为测定种子有氧呼吸的装置,由于a瓶内放有Ca(OH)2溶液,故二氧化碳被吸收,瓶内气体的变化为氧气的变化,b瓶放有等量煮熟的种子,其它条件与a相同,故为对照实验。 【详解】a瓶中萌发的种子生理活动旺盛,主要进行细胞呼吸,吸收瓶内的氧气,释放CO2,但CO2易被熟石灰吸收;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要释放能量,并且大部分能量都转化成热能,所以a瓶温度上升;由于O2的消耗,瓶内气压下降,与之相连的导管内水柱上升。而b瓶装的是煮熟的种子,不再进行细胞呼吸等生理活动,所以温度、水面基本无变化。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关有氧呼吸的实验设计,考查了学生对实验装置的理解及对结果的判断。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23. 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都进行的化学反应是 A. 水分解成[H]和氧 B.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C. 丙酮酸和水生成CO2 D. [H]和氧结合生成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细胞呼吸的过程。水分解成[H]和氧是光合作用的反应,A不符合。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的初步分解,因此答案为B。丙酮酸和水生成CO2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C不符合。[H]和氧结合生成水,只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D不符合。 24.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出现在 ( ) A. 三个阶段 B. 第一阶段 C. 第二阶段 D. 第三阶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 考点:本题考查有氧呼吸过程物质变化。 点评:本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难度较小,要求学生识记有氧呼吸过程物质变化。 25.将等量且足量的苹果果肉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1 h后,测定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苹果果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和CO2 B. 储藏苹果时,应选择O2浓度为5%的适宜环境条件 C. O2浓度越高,苹果果肉细胞有氧呼吸越旺盛,产生ATP越多 D. 苹果果肉细胞在O2浓度为0~3%和3%~25%时,分别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答案】B 【解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A、苹果果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A错误; B、O2浓度为5%时,CO2释放量最少,说明有机物分解量最少,所以贮藏苹果时,应选择O2浓度为5%的适宜环境条件,B正确; C、一定范围内,O2浓度越高,苹果果肉细胞有氧呼吸越旺盛,产生的ATP越多,但O2浓度超过20%后,则呼吸强度不变,C错误; D、苹果果肉细胞在O2浓度为0~3%时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在5%~25%时只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故选B。 【点睛】一般的植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但少数植物营养器官如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26.下列对提取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的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SiO2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B. 层析液的作用是使色素分离 C. CaCO3的作用是使研磨充分 D. 没有色素带呈现,原因可能为材料是黄化叶片 【答案】B 【解析】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如:丙酮(酒精)等,所以可以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SiO2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加充分,A错误; B、在光合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由于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所以层析液的作用是用于分离光合色素,B正确; C、CaCO3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C错误; D、黄化叶片也含有色素,也可以呈现出色素带,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27.下图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其中Ⅰ、Ⅱ表示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a、b表示相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物质a表示[H] B. 物质b表示C3 C. 阶段Ⅰ表示暗反应 D. 阶段Ⅱ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发生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光合作用的过程,其中Ⅰ表示光反应阶段;Ⅱ表示暗反应阶段;光反应能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因此图中a表示[H],b表示ATP。 详解】A、物质a表示[H],A正确; B、物质b表示ATP,B错误; C、阶段Ⅰ表示光反应,C错误; D、阶段Ⅱ表示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考查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或物质的名称,再准确判断各选项。 28.历经一个多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B. 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C. 卡尔文用同位素示踪法发现了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转化的途径 D. 恩格尔曼用极细的光束做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 【答案】D 【解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A正确; B、萨克斯的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光照,因此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卡尔文用同位素示踪法发现了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转化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C正确; D、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的是鲁宾和卡门,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了解各位科学家的基本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9.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光反应的发生依赖叶绿体中的色素 B. 暗反应的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C. 暗反应中14C的转移途径是CO2→C3→C5→(CH2O) D. 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是光能→ATP中活跃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答案】C 【解析】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分两个阶段: 项目 光反应 碳反应(暗反应) 实质 光能→化学能,释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酶促反应) 条件 需色素、光、ADP、和酶 不需色素和光,需多种酶 场所 叶绿体类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 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物质转化 水的光解:水在光照的条件下生成[H]和氧气;ATP的生成。 CO2的固定:1分子CO2和C5反应2分子C3;C3的还原C3在ATP提供能量,[H]作为还原剂的条件下生成有机物和C5 能量转化 叶绿素把光能先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并储存在ATP中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详解】A、光反应需要依赖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A正确; B、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B正确; C、根据分析暗反应中14C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C错误; D、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是光能→ATP中活跃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并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30.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长期施用化肥比施用农家肥更有利于作物生长 B. 合理密植有利于改善田间CO2浓度和光能利用率 C. 低温、低氧、干燥等条件有利于水果和蔬菜的保鲜 D. 给稻田定期排水、晒田的主要目的是抑制水稻生长 【答案】B 【解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 2、呼吸作用的原理是在线粒体里在氧气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 3、提高作物的产量需要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增加光照、增加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4、粮食存储时的条件:低氧(抑制无氧呼吸)、高CO2浓度(抑制有氧呼吸)、低温(抑制酶的活性)和干燥。 【详解】A、农家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形成无机盐,并释放出二氧化碳,供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比施用化肥更有利于作物生长,A错误; B、合理密植既可防止种内斗争,又有利于改善田间CO2浓度和光能利用率,增强光合作用,减少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提高农作物产量,B正确; C、干燥条件不利于水果和蔬菜的保鲜,C错误; D、给稻田定期排水是为了防止水稻根尖进行无氧呼吸,造成烂根,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在识记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原理和应用。 31.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需要进行复制的结构是 A. 着丝粒和细胞板 B. 染色体和纺锤体 C. 纺锤体和核仁 D. 染色体和中心体 【答案】D 【解析】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①概念: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前。②主要变化: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 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末期:(1)纺锤体解体消失(2)核膜、核仁重新形成(3)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详解】A、动物细胞没有细胞板,A错误; B、纺锤体的形成不需要复制,B错误; C、核仁在分裂期要解体,不会复制,C错误 D、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复制的结构是染色体和中心体,时间发生在间期,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32.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以下变化可能发生于同一时期的是 A. DNA分子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B. 染色单体形成和细胞板的出现 C. 着丝点的分裂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D. 赤道板与纺锤体的形成 【答案】C 【解析】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DNA分子复制发生在间期,而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后期,A错误; B、染色单体形成于间期,而细胞板出现在末期,B错误; C、着丝点的分裂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都发生在后期,C正确; D、赤道板不属于细胞结构,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周期、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明确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33.下图a→b表示连续分裂细胞的两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和b为一个细胞周期 B. c段结束DNA含量增加一倍 C. 遗传物质平分一般发生在d段 D. b和c为一个细胞周期 【答案】D 【解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分析线段图可知,a、c持续的时间长,为分裂间期,b、d持续的时间短为分裂期。 【详解】A、由题图中的箭头指向可知一个细胞周期可以表示为(a+b)或(c+d),A正确; B、c段为分裂间期,结束DNA复制完成,故DNA含量增加一倍,B正确; C、遗传物质平分一般发生在分裂期d段,C正确; D、细胞周期是先进入间期,再进入分裂期,由于有的箭头指向,所以b和c不是一个细胞周期,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的特点,对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规律:一个细胞周期的表示法是分裂间期+分裂期,不能倒过来。 34.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过程,如果仅从细胞分裂周期来看,图中哪种植物作为实验材料最适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关于细胞周期的概念的题目,细胞周期的概念是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为了研究方便,分裂期又人为地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解: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分裂期持续的时间短,因此显微镜下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量少,为能在视野中找到各个时期的细胞往往选择应尽量选择细胞周期短、分裂期占的比例大的材料. A、A图细胞周期最长,分裂期持续时间占的比例是;5.8÷38×100%=15.2%,所以不选A为实验材料,A错误; B、B图细胞周期较短,分裂期持续时间占的比例是;4÷23×100%=17.4%,B不适合作为实验材料,B错误; C、C图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较长,分裂期持续时间占的比例是:3.5÷32×100%=11.0%,不能选作实验材料,C错误; D、D图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最短,分裂期持续时间占的比例是:3.1÷16×100%=19.4%,最大,作为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最合适,D正确.故选D. 考点:细胞周期的概念. 35.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 草履虫细胞无丝分裂中不进行DNA的复制 B. 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出现 C.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D.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基础 【答案】A 【解析】1、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是二分裂。细胞分裂过程都需要经过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两个连续的过程。 2、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对于个体发育具有积极意义。 【详解】A、无丝分裂中也要进行DNA的复制,A错误; B、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出现,故称为无丝分裂,B正确; C、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间期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C正确; D、细胞的增殖使细胞数目增多,也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不同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分裂过程和意义,重点是区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36.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改变 B. 细胞的功能发生改变 C. 在多细胞生物中普遍存在 D. 细胞的遗传物质改变 【答案】D 【解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如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胞中表达。 【详解】ABC、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多细胞生物都是经过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所以在多细胞生物中普遍存在,ABC正确; D、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掌握细胞分裂的特点和细胞分化的概念,明确同一生物体所有细胞都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且都含有该个体的全部基因;其次要求考生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再选出正确的选项。 37.下图为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示意图,图中a~d表示生理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过程a是细胞生长 B. 过程b是细胞分裂 C. 过程c是细胞分化 D. 过程d一定是细胞衰老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示意图,其中a表示细胞生长,b表示细胞分裂,c表示细胞分化,d为细胞衰老。 【详解】A、过程a表示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A正确; B、过程b一个细胞形成了2个细胞,为细胞分裂,B正确; C、过程c是形成了不同的细胞,为细胞分化过程,C正确; D、d可能是癌变的细胞,最终被免疫系统清除,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某早期胚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阶段示意图,考查了细胞的分裂、细胞分化和凋亡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熟记相关知识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 38.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不能观察到的结构是 A. 染色体 B. 纺锤体 C. 细胞壁 D. 核膜 【答案】D 【解析】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稳定,是观察的最佳时期,A正确;纺锤体出现于前期,消失与末期,因此中期可以观察到纺锤体,B正确;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观察到细胞壁,C正确;核膜在前期消失,末期才出现,所以中期观察不到核膜,D错误。 39.许多动物具有再生能力,例如,壁虎被天敌追赶紧迫时,能断尾而逃,一段时间后,又重新长出一条尾巴;海参遇到敌害时,将内脏抛出,以转移敌害的注意力,而趁机逃之夭夭,约50天后,可再生出一副新的内脏。下列关于再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再生是细胞分裂、分化的结果 B. 再生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 再生对生物体生命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D. 再生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D 【解析】全能性是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原因: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 【详解】A、海参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再生出一副新的内脏,细胞分裂使得细胞数量增加,细胞分化使得细胞类型增加,A正确; B、海参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再生出一副新的内脏,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再生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对生物体生命活动具有积极意义,C正确; D、海参可再生出一副新的内脏,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个体,并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等相关知识,难点是理解全能性的概念一定要发育成个体。 40.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一般用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为实验材料 B. 实验材料需要用醋酸洋红液解离 C. 解离使细胞分离,压片使细胞分散 D. 观察时间足够长就能看到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 【答案】C 【解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A、一般用洋葱根尖为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分裂的能力,A错误; B、实验材料需要用解离液解离,醋酸洋红液染色,B错误; C、用解离液解离的目的是使细胞分离,通过压片使使细胞分散,C正确; D、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不能观察到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材料选择、实验试剂以及显微镜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识记实验操作步骤和目的。 二、非选择题 41.下面甲图为酵母菌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乙图是甲图局部放大,丙图表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与分泌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缺少的细胞器是__。 (2)在无氧环境中,酵母菌也会逆浓度梯度吸收葡萄糖,在此过程中,合成载体蛋白的细胞器是[]___。 (3)乙图中⑧的主要成分是__,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能消失与重建的结构有[__](用图乙中序号表示)。 (4)丙图中结构⑪的名称是__,分泌蛋白从合成到排出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结构具有__的特点。 【答案】叶绿体 ④核糖体 DNA和蛋白质 ⑨⑩(或⑧⑨⑩) 内质网 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1、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2、分析题图:甲图为酵母菌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乙图是甲图局部放大,丙图代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分析可知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核,③是内质网,④是核糖体,⑤是细胞膜,⑥是线粒体,⑦是细胞质基质,⑧是染色质,⑨是核仁,⑩是核膜,⑪是内质网, ⑫线粒体。 【详解】(1)酵母菌和菠菜均为真核生物,酵母菌细胞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主要区别是酵母菌细胞中没有叶绿体。 (2)在无氧环境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提供能量,因此酵母菌逆浓度梯度吸收葡萄糖时,④核糖体合成蛋白质提供载体,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提供能量。 (3)⑧是染色体或染色体,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⑩核膜和⑨核仁能周期性的消失与重建。 (4)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⑪是内质网,分泌蛋白的合成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识记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以及与其合成与分泌有关知识的细胞结构;识记染色体的组成等。 42.下图一表示某溶液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图中①②③为细胞膜相关组成成分,图二表示组织液中O2含量变化对小肠上皮细胞吸收K+速率的影响。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图一中的[]___。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__性。细胞识别功能与图一中的[]___有关。 (2)若图一表示肌细胞膜,则甲、乙、丙、丁物质中可以表示O2的是__,表示K+的是__。 (3)图二中当O2相对含量为零时,小肠上皮细胞吸收K+所需能量来自__呼吸。 【答案】③磷脂双分子层 选择透过(性) ②糖蛋白 乙 甲 无氧 【解析】据图一分析,①表示蛋白质,②表示糖蛋白,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甲表示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乙表示自由扩散,丙和丁表示协助扩散。 分析图二,横坐标是氧气相对含量,纵坐标是钾离子吸收速率,随着氧气浓度增加,钾离子的吸收速率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说明钾离子的吸收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1)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③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细胞识别与受体(糖蛋白)即②有关。 (2)O2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所以是方式乙,K+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即方式甲。 (3)在无氧的条件下,细胞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能量来进行主动运输。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 43.下图是人体内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的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淀粉酶催化作用的机理是能够__。图中a点到b点曲线急剧下降,其原因是温度升高使该酶的__被破坏,导致催化效率急剧下降。图中b、c两点中通过改变温度条件可提高反应速率的是__。 (2)某同学为探究温度对该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表格中X、Y两处应填写的内容分别为:X__;Y__。 ②该实验一般__(填“能”或“不能”)用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来进行。 【答案】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空间结构 c 温度 1 mL 不变蓝 不能 【解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5、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6、淀粉遇碘液变蓝是淀粉的特性,而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催化水解。 7、分析题干信息本题是有关酶的实验,A、B、C三支试管处理温度分别是37℃、100℃、0℃,其余处理完全相同。由此看出本实验自变量是温度。 【详解】(1)酶是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高温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低温抑制酶的活性,所以c点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条件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其他的指标是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所以X是加入1mL淀粉酶,37℃是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可以将淀粉分解,所以加入碘液后不变蓝(Y)。 ②由于在高温条件下H2O2会分解,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所以不能用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 【点睛】本题考查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和特性,明确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掌握实验变量的设计原则。 44.下图1为某种植物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生理过程;图2表示该植物在25℃、不同光照强度下净光合作用速率(用CO2吸收速率表示)的变化,净光合作用速率是指总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之差。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过程③属于光合作用的__阶段。过程①的进行需要过程③提供__。 (2)图1中过程②发生在__。有氧呼吸产生能量最多的过程为__(填序号)。 (3)图2中B点时,该植物总光合作用速率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速率。 (4)在图2中A点条件下,该植物能完成图1中的生理过程有__(填序号)。如果将该植物先放置在图2中A点条件下10小时,接着放置在C点条件下14小时,则在这24小时内该植物单位叶面积的CO2吸收量为__mg。 【答案】光反应 [H]和ATP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④ 等于 ②④ 230 【解析】据图分析:图1中①③分别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和光反应,②④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第1、2阶段和有氧呼吸第3阶段;图2表示光照强度对植物体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其中A点由于没有光照,所以只进行细胞呼吸,B点为光的补偿点,此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点为光饱和点,此时净光合速率最大。 【详解】(1)图1中过程③属于光合作用的光阶段,过程① 是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 (2)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第1、2阶段,有机物生成了CO2,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产生能量最多的是第三阶段④。 (3)B点时,CO2的吸收速率为0,说明净光合作用为0,此时总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4)在图2中A点由于没有光照,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即②④过程。如果将该植物先放置在图2中A点的条件下10小时,接着放置在C点的条件下14小时,则在这24小时内该植物单位叶面积的有机物积累量20×14-5×10=230。 【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识别图中过程的名称结合教材进行分析,在分析曲线时,明确纵轴为净光合作用速率,并且能灵活运用公式,即总光合作用为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和。 45.下图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丙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核DNA分子数的变化,图丁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__期,此细胞所处时期属于图丙的__段,此细胞对应图丁的a、b、c、d柱形图中的__图。 (2)图乙所示细胞中共有__条姐妹染色单体,此细胞对应图丁的a、b、c、d柱形图中的图__。 (3)图丁中c→b过程,可用图丙中曲线__段表示,图丁中的柱形图__不存在。 【答案】中 BC b 0 a AB d 【解析】分析图甲: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分析图乙: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图丙: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D之后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丁:a、c表示染色体:DNA=1:1;b表示染色体:DNA=1:2;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 【详解】(1)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DNA=1:2,对应丙图的BC段和丁图的b图。 (2)图乙中着丝点分开,所以没有姐妹染色单体,此时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对应a图。 (3)图丁中c→b过程,DNA分子数目加倍,说明经过了DNA复制的过程,用丙图中的AB段表示,丁图中柱形图d中染色体:DNA=2:1,不存在。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曲线图和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各曲线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各柱形图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46.根据下表内容及相关图示,回答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问题。 编号 实验材料 实验试剂 实验目的 1 杨树根永久装片 —— 高倍镜的使用 2 新鲜的菠菜叶片 无水乙醇、CaCO3、SiO2、层析液 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3 紫色洋葱表皮细胞 蒸馏水、蔗糖溶液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4 洋葱根尖 解离液、龙胆紫溶液等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实验1中用同一个显微镜观察了同一装片四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细准焦螺旋,结果如图所示。其中视野最暗的是__。 (2)实验2中无水乙醇的作用是__。图表示新鲜菠菜叶中四种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层析结果,其中色素带c表示的色素的颜色是__。 (3)实验3中的质壁分离指的是__和细胞壁的分离。下图能正确表示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是__。 (4)实验4中观察到的细胞有丝分裂图像是来自洋葱根尖__区细胞,图中甲和乙细胞的染色体数之比为__。 【答案】D 溶解(提取)色素 蓝绿色 原生质层 C 分生区 1:2 【解析】1、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 2、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1)放大倍数越大如D,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放大倍数越小如A,视野越亮。 (2)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溶解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快,图中的色素带依次为:a-胡萝卜素(橙黄色)、b-叶黄素(黄色)、c-叶绿素a(蓝绿色)、d-叶绿素(黄绿色)。 (3)质壁分离指细胞壁与原生质层的分离,发生质壁分离后紫色会加深,紫色存在于液泡中,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是无色的,如图C所示。 (4)实验4中,观察有丝分裂应选择分生区细胞,甲是有丝分裂中期,乙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甲乙染色体数之比为1:2。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