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堂同步训练卷(二)
2019-2020 学年高二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 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训练卷 生 物(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 2 分)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答案】D 【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故 A 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靶细胞或靶器官,故 B正确。正常 情况下,通过调节,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故 C正确。细胞 的代谢主要场所是细胞内,故 D错。 2.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 不正确的是 成分(mol·L−1)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它们都属于① C.肝细胞中的 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 6层磷脂分子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A. 表中信息显示:④中蛋白质、K+等的含量明显高于①,因此④属 于细胞内液,①为细胞外液,A正确;B. 由 A选项分析可知,①为细胞外液。因 为②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③,所以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B正确;C. 肝细胞中 的 CO2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场所是线粒体基质,CO2从产生场所(线粒 体基质)扩散到②(血浆)依次穿过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外膜、肝细胞膜、两层毛 细血管壁细胞的细胞膜,每一层膜由 2层磷脂分子组成,因此共穿过 10层磷脂分 子层,C错误;D. ③(组织液)与④(细胞内液)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故选 C。 3.大气中的氧气最终被运输到组织细胞被利用,需要穿过几层由磷脂分子构 成的膜 A.5 B.6 C.22 D.11 【答案】D 【解析】大气中的氧气最终被运输到组织细胞被利用,首先需要穿过肺泡壁, 两层膜;再穿过毛细血管壁,两层膜;进入红细胞,再从红细胞中运输出来,两层 膜;再次穿过毛细血管壁,两层膜;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需要穿过组织细胞进入 线粒体才能被利用,三层膜,因此总共需要穿过的膜层数是:2+2+2+2+3=11 层, 因此,A、B、C均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选 D。 4.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 级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考 场 号 座 位 号 确的是 A.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大量乳酸进入①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C.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下降 【答案】D 【解析】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 错误;大量乳酸进入①后,血浆中存在的缓冲物质 NaHCO3与乳酸反应,生成乳酸 钠和 H2CO3,B错误;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温度,与神经—体液— 免疫调节有关,C错误;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会引起①(血浆)中蛋白 质含量减少,①渗透压下降,由①渗透到③(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加,③的渗透压 也会下降,D正确。 5.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 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 ②长期坚持素食 ③小蛔虫进入淋巴管 ④花粉海鲜 等引起过敏反应时 ⑤肾小球肾炎导致血尿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吸 水造成组织水肿,①正确;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 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②正确;③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 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③正确;④ 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 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④正确;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 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⑤正确;故选 D。 6.下列关于反射及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和脑中都有存在 B.刺激传出神经时效应器也会作出反应,这属于反射 C.婴儿因大脑发育不全易遗尿,说明排尿反射中枢在脑 D.吃山楂分泌唾液和看山楂分泌唾液的反射类型相同 【答案】A 【解析】A. 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 和脑,A正确;B. 刺激传出神经虽然也能引起效应器的反应,但由于此反应没有 通过整个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B错误;C. 排尿反射中枢在脊髓中,大脑可 以控制排尿,C错误;D. 吃山楂分泌唾液,属于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看山楂引 起的唾液分泌属于后天性的条件反射,D错误。故选 A。 7.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重要中枢,温度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B.当处于寒冷环境时,以物理方式①②和代谢方式③④⑤调节体温 C.当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温觉感受器通过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皮肤血管收缩, 减少热量吸收 D.当出现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非自主战栗时,机体产热量增加,此时 正常人体的散热量同时也在增加 【答案】D 【解析】A.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分布于人体的皮肤、黏膜 和内脏器官中,A错误;B. 当处于寒冷环境时,机体调节体温的方式中,①皮肤 血管收缩、②骨骼肌战栗、③汗腺分泌汗液减少属于物理方式,④甲状腺激素和⑤ 肾上腺素参与的调节属于代谢方式,B错误;C. 当机体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温 觉感受器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热量的散失,C错误;D. 皮肤 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非自主战栗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此时正常人体的散热量同时 也在增加,以维持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平衡,D正确。故选 D。 8.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 1两电极分 别在 a、b处膜外,表 2两电极分别在 d处膜的内外侧。在 bd中点 c给予适宜刺激, 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 1记录得到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 B.乙图①点时 Na+的内流速率比②点时更大 C.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④点 D.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 a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答案】C 【解析】A. 表 1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曲线图,b、a两点会先后发生兴奋,A 错误;B. 乙图①点处于静息电位,Na+的内流速率比②点时小,B错误;C. 乙图 曲线处于③点时,说明 d点处于兴奋状态,丙图曲线正处于④点即 b点兴奋时,C 正确;D. 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兴奋传至 ab之间,甲图 a处于静息电位,电位表 现为内负外正,D错误。故选 C。 9.某研究学习小组利用药物阻断 K+通道,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A. 图中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理后可能是 Na+内流量减少造成的, A错误;B. 图中虚线没有波动,说明处理后可能是 Na+内流受阻造成的,B错误; C、图中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位后无法恢复为静息电位,说明处理后可能是 K+外流 受阻造成的,C正确;D. 图中虚线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进一步变大,分析处理后 可能是 Cl—内流造成的,D错误。 10.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下图是解释感染后机体体温上升的一种假 说,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状态下为 37℃。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A.该过程仅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参与 B.体温持续维持在 39℃期间,机体主要依靠排汗散热 C.体温持续维持在 39℃期间,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D.寒冷刺激也会引起正常机体出现如图所示的反应过程 【答案】C 【解析】由于涉及到病毒感染,肯定存在免疫调节,因此这个过程是神经–体 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体温持续维持在 39℃期间,由于外界温度一般 不会到达这个值,所以人体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下会感觉发冷,并且不会大量出汗, 在这期间,机体出汗会减少,散热主要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对流和排尿等途径 进行,B错误;由于体温持续维持在 39℃,说明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正确; 正常机体体温调节的结果是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发热现象,所以寒冷刺 激不会引起正常机体出现如图所示的反应过程,D错误。故选 C。 11.图中 A、B表示人体某过程中产热量或散热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正确 的是 A.该图可表示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再回到温暖环境的过程,A表示产热 量,B表示散热量 B.该图可表示从寒冷环境到温暖环境,再回到寒冷环境的过程,A表示产热 量,B表示散热量 C.该图可表示从安静到运动,再停止运动的过程,A表示散热量,B表示产 热量 D.该图可表示开始发烧并持续一段时间又退烧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 示散热量 【答案】D 【解析】人体体温的稳定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使得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 动态平衡的结果。当人体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产热量与散热量均增加,但产热 量与散热量相等,体温保持稳定,当人体从寒冷环境到温暖环境,产热量与散热量 均减少,但产热量与散热量也相等,体温仍然保持稳定,A、B错误;从安静状态 到运动的初期,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且大于散热量,体温略微上 升,而后通过调节,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在略微升高的水平上 保持稳定,当停止运动的初期,有机物氧化分解减少,产热量减少且小于散热量, 体温略微下降,而后通过调节,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回归到运 动前的安静状态,因此 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C错误;开始发烧时机体产 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上升,在发烧持续的一段时间内,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处 于动态平衡,但体温高于正常体温,在退烧的过程中,产热量小于散热量,体温下 降至正常体温,可见,该图可表示开始发烧并持续一段时间又退烧的过程,A表示 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D正确。 12.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实验的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了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的可能性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 探索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答案】A 【解析】A. 促胰液素是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是由小肠粘膜等处的内分泌细 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具有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作用,A错误;B. 沃泰默实验的 其中一组对照组(即将盐酸注入血液),排除了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的可能性, B正确;C.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 质疑、探索创新是成功的关键,C正确;D.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等处的内分泌 细胞分泌的激素,其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正确。故选 A。 13.下图为人体胰岛分泌激素的作用机理模式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若激素是胰高血糖素,A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起催化作用 B.若激素是胰岛素,与 A结合会加速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C.A参与激素的识别,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D.若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可促进靶细胞的肝糖原、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答案】B 【解析】A. 若激素是胰高血糖素,A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激素只有调 节作用,无催化作用,A错误;B. 若激素是胰岛素,与 A结合会加速靶细胞对葡 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B正确;C. A受体蛋白参与激素的识别,体 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的功能,C错误;D. 若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可促进靶细胞 的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故选 B。 14.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某糖尿病人 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受体 InR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导致 InR对 GLUT转运葡萄糖的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进而出现相 关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人体内,胰岛素激活 InR可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 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B.该病人体内胰岛素对 lnR的激活能力下降,最终加强了炎症因子对 GLUT 的抑制作用 C.该病人体内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下降 D.与正常人相比,该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偏低 【答案】D 【解析】A. 胰岛素激活 InR后,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通过抑制炎症 因子的作用,抑制神经细胞的坏死,A正确;B. 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 体内胰岛素对 InR 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 InR 对 GLUT 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 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加强了炎症因子对 GLUT 的抑制 能力,B正确;C. 糖尿病人体内对 InR的激活能力下降,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 率下降,C正确;D. 胰岛素受体(InR)激活障碍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受体 的激活障碍问题,不能被识别灭活,故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偏高,患者体内胰 岛素含量一般高于正常人,D错误。故选:D。 15.下列关于下丘脑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下丘脑对垂体的调控,是通过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素实现的 ②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和释放抗利尿激素 ③下丘脑中有参与水盐调节的中枢 ④下丘脑可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机体渗透压的变化 ⑤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⑥下丘脑中的某些细胞能传导兴奋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答案】D 【解析】①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 促激素,①正确;②人体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抗利尿激素, 由垂体后叶释放,②错误;③下丘脑中有参与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③ 正确;④人体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可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机体细胞外液渗透 压的变化,④正确;⑤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⑤错误;⑥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⑥正确。综上正确的有①③④⑥,共四项,故选 D。 16.某科研小组将一组小鼠先后置于 25℃、0℃、25℃环境中,在每一温度条 件下均生活 15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 5min测一次皮肤血流量以及血液中促甲 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共测 9次。测量结果(相对值)如下表 所示(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激素的分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次数 指标 1 2 3 4 5 6 7 8 9 A 0.45 0.44 0.45 0.55 0.55 0.52 0.50 0.46 0.45 B 0.31 0.31 0.30 0.30 0.60 0.62 0.38 0.33 0.32 C 0.23 0.23 0.23 0.18 0.17 0.16 0.22 0.23 0.23 A.表中指标 A、B、C依次为皮肤血流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 腺激素 B.实验中 A先增加,B后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这属于分 级调节 C.当小鼠从 25℃环境移到 0℃环境中,此时的体温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D.根据实验数据,可推测出 13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大于 26min 时小鼠的产 热速率 【答案】B 【解析】A .由上分析可知,A、B、C依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 腺激素和皮肤血流量,A错误;B. 实验中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先增加,B促 甲状腺激素后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这属于分级调节,B正确; C. 当小鼠从 25℃环境移到 0℃环境中,此时皮肤血流量会减慢,汗腺分泌减少,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等,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D. 根据实验数 据,13min 时小鼠的 TRH和 TSH均小于 26min 时,故可推测出 13min时小鼠的产 热速率小于 26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D错误。故选 B。 17.有三个均表现为低甲状腺激素的病人,他们分别患有甲状腺、垂体和下丘 脑功能缺陷症。给这些病人及健康人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注 射前 30min 和注射后 30min分别测定每个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结果如 下: 健康人 病人甲 病人乙 病人丙 注射 TRH前 <10mU/L <10mU/L <10mU/L 10~40mU/L 注射 TRH后 10~40mU/L 10~40mU/L <10mU/L >40mU/L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中,不正确是 A.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 TRH或 TSH都不能治愈 B.病人甲的下丘脑功能缺陷,应直接注射 TRH 进行治疗 C.病人乙的垂体功能缺陷,该类病人体内的 TRH浓度较高 D.TRH 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 【答案】D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 TRH或 TSH都不能 治愈,A正确;病人甲的下丘脑功能缺陷,应直接注射 TRH 进行治疗,B正确; 病人乙的垂体功能缺陷,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抑制作用减弱, 该类病人体内的 TRH浓度较高,C正确;TRH是由下丘脑分泌并释放的一种激素, D错误。 18.下列关于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B.某人因出汗较多,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会加强 C.多种激素参与体温调节过程,但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只有抗利尿激素一种 激素参与调节 D.夏季炎热环境,正常机体会大量排汗,此时其体内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答案】B 【解析】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还与生 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A错误;某人因出汗较多,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 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因此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加强,B正确;多种 激素参与体温调节过程,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也有多种激素参与,如抗利尿激素、 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等,C错误;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 38℃左右,此时其 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综上所述,选 B项。 19.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 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 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下列与之有关的 叙述,错误的是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 液排出 B.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 C.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D.有些刚被救出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有些幸存者的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说明其 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移开重物后肌肉大量释放肌红素、 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导致其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稳态失调,因此在移开重物前, 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A、D正确;被 困在缺少水的恶劣环境中,导致幸存者机体内环境中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促使下丘脑合成并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 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B正确;心肾功能 衰竭是由于遇难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有毒物质不能随尿排出, 血浆渗透压过高所致,不是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C错误。 20.最近,全球都在预防“猪流感”,如果某国家研制出 H1N1病毒疫苗,请问 注射疫苗后发生的生理反应是 A.H1N1病毒疫苗迅速被吞噬细胞消灭 B.H1N1病毒疫苗属于外毒素 C.H1N1病毒疫苗会引起机体患病 D.H1N1病毒疫苗会使机体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D 【解析】疫苗的作用是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故选 D。 21.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 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 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完全不同 B.④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⑥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①②③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 D.Y主要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与 Y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 高尔基体、线粒体和细胞膜 【答案】C 【解析】A. 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 a、b、c 细胞是分裂分化的结果,蛋白质的 种类有所不同,但某些蛋白质相同,如呼吸酶,A错误;B. ④⑤⑥均属于体液免 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 错误;C. ①②③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识别抗原,C 正确;D. Y是抗体,主要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与 Y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 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错误。故选 C。 2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几种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结合 ②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③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 T细胞 ④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⑤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B 【解析】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故①正 确;浆细胞并不能识别抗原,故②错;造血干细胞产生的细胞转移到胸腺内分化为 T细胞,故③错;自身免疫病为免疫功能过强而致,故④错;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 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故⑤正确。因此共两项正确。 B正确,A、C、D错误。 23.为研究影响抗体分泌的因素,用取自同一个体的细胞,完成了以下实验(“+” 表示有,“-”表示无)。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操作及结果/组别 1 2 3 4 细胞培养液 + + + + B细胞 + - + - 受抗原刺激的 B细胞 - + - + 受同种抗原刺激的 T细胞 - - + + 培养 7天后检查抗体数量 - - - + A.实验假设是影响抗体分泌的因素有抗原和淋巴因子 B.实验表明 B细胞受抗原和淋巴因子双刺激后才能分泌抗体 C.实验表明 T细胞只有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发挥作用 D.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实验中的因变量是抗体数量 【答案】C 【解析】A、受抗原刺激的 T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2组与 4组对比说明有淋 巴因子才能产生抗体,3组与 4组对比说明 B细胞受抗原刺激才能产生抗体,2、3 组无抗体,只有第 4组有抗体,故实验假设是影响抗体分泌的因素有抗原和淋巴因 子,A正确;B. 分析表格,在只有 B细胞、只有受抗原刺激的 B细胞或者 B细胞 +淋巴因子时无抗体,只有第 4组受抗原刺激的 B细胞+淋巴因子条件下才有抗体, 表明 B细胞受抗原和淋巴因子双刺激后才能分泌抗体,B正确;C. 实验中没有设 置没有受到抗原刺激的 T细胞的对照,所以得不出 T细胞只有受抗原刺激后才能 发挥作用的结论,C错误;D. 该实验无空白对照组,均为实验组,故为对比实验, 实验中的因变量是抗体数量,D正确。故选:C。 24.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A.细胞甲为 B细胞,细胞甲、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B.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C.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D.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 【答案】D 【解析】A. 细胞甲为 B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其中甲 和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但乙不能接受抗原刺激,A错误;B. 细胞丙为吞噬细胞, 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B错误;C. 细胞乙为浆细胞,可 分泌抗体,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可以消化处理抗原,因此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 溶酶体更发达,而细胞乙的高尔基体更发达,C错误;D. 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 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D正确。故选 D。 25.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 A代表人体胰岛 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 b可代表促 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B.若 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 b、c可分别代表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C.若 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 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减少 和产生渴觉 D.若 A代表体 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 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以及 记忆细胞的形成 【答案】D 【解析】若 A代表人体胰岛 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 b可代 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A项错误;若 A代表脊髓, a代表传入神经,则 b、c都代表传出神经,B项错误;若 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 压升高,则 b、c 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增多和产生渴觉,C项错误;B 细胞受到 抗原刺激,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若 A代表人体 B细胞,a为抗原 刺激,则 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的形成,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10分)如图表示人体体液之间的部分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______________两方面 来反映。 (3)当细胞 D中产生过量乳酸时,血浆中的____________(填“NaHCO3”或 “H2CO3”)可以中和其酸性,并最终形成 CO2和 H2O排出体外。 (4)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至关重 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 0.9%的 NaCl溶液?请设计实验进行 探究。 ①取 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 1~5号,分别加入 2mL质量分数为 0.5%、0.7%、 0. 9%、1.1%、1.3%的 NaCl溶液,并各加入 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 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 1滴血,摇匀,放置 5min。 ④分别取 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 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 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预期结果 试管 NaCl溶液/% 红细胞形态 1 0.5 ①体积变大,或涨破 2 0.7 ②? 3 0.9 ③? 4 1.1 ④体积缩小 5 1.3 ⑤体积缩小,皱缩 ②、③处的结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每空 2分 (1)①、③ (2)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3)NaHCO3 (4)红细胞的形态变化 体积变大、维持正常形态(体积不变) 【解析】据图示可知,①③为淋巴的形成及回流,②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相 互渗透,④、⑤、⑥分别为血浆和组织细胞、淋巴和组织细胞、组织液和组织细胞 间的物质交换,a、b分别为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c、d为肌糖原的合成与利用。 在此基础上,围绕“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实验设计 遵循的原则”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进行解答。(1)分析图示可知:①③为淋巴形成及 回流。淋巴只能来自于组织液,回流到血浆,此过程是单向的,因此①~⑥的相互 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①、③。(2)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化学成分和理化 性质均处于动态平衡中,而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因此机体代谢情况发生 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来反映。(3)细胞 D为肌细胞。 当细胞 D 中产生过量乳酸时,乳酸进入血浆中,与 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 H2CO3,H2CO3分解为 CO2和 H2O 排出体外。(4)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为患者输液 治疗时要用质量分数为 0.9%的 NaCl溶液的原因,自变量是 NaCl溶液的浓度,因 变量是红细胞的形态变化。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对照原则和给出的不完善的实验步 骤可知:步骤④应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⑤预期结果:0.7%的 NaCl溶液为低渗 溶液,小于红细胞的细胞质浓度,红细胞吸水膨胀,所以②体积变大;0.9%的 NaCl 溶液为等渗溶液,与红细胞的细胞质浓度相同,水分子进出红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因此③维持正常形态(体积不变)。 27.(12分)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 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图 1是突触 2抑制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下丘脑 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 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腺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图 2为下丘脑参与 人体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的 A处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中曲线 a段表示________电位,b点时膜外电 位为________。 (2)研究人员发现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抑制疼痛方面 有重要作用。GABA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 GA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 开启,使________(阴/阳)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导致 A 处的兴奋不能传至 B处,从而抑制疼痛。释放到突触间隙的 GABA可通过主动运 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甲表示________。 (3)由图 2可知,下丘脑可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项) 等信息分子,通过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调节机体的稳态。 (4)当人体受到热刺激时,位于皮肤和内脏的感受器兴奋,在_____________ 形成热觉。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通过垂体作用于腺体分泌相应的激素,促进 _____________等主要器官产热,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与在炎热环境中相比, 寒冷环境下人的精力更集中、兴奋性更高,主要原因是此时_____________的含量 较高,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5)当吃的食物过咸时,通过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活动,使_____________ 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最终导致尿量减少,有利 于_____________恢复正常水平。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1分 (1)静息 负 (2)阴 载体 (3)神经递质、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分) (4)大脑皮层 骨骼肌和肝脏 甲状腺激素(2分) (5)抗利尿 细胞外液渗透压 【解析】(1)据图分析,图中 a 段表示静息电位,b 点时动作电位形成并达 到峰值,此时膜外电位为负电位。(2)突触 2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甘 氨酸)为抑制性递质,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 Gly受体结合,导致通道乙开启,使 阴离子内流,所以 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 B处;释放到突触间隙的 GABA可通过主 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因此图中结构甲表示运输 GABA的载体蛋白。(3)据 图分析,下丘脑既参与了神经调节,又参与了激素调节。通过分泌神经递质参与神 图 经调节,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参与激素调节。(4)寒 冷条件下,冷觉产生于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此时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和肝脏;与炎热条件相比,寒冷条件下,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乙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机体产热;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够提高神经系 统的兴奋性,所以寒冷环境下人的精力更集中、兴奋性更高。(5)当吃的食物过 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水平。 28.(13分)下图甲和乙是与血糖有关的两种调节过程的示意,其中,GIP 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①~④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影响胰岛 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_________、_______ ____。 (2)如果图甲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的理由 是_______。 (3)图乙中结构①~④是细胞膜上的_______。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 构①②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降 低血糖水平。 (4)给大鼠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让二者血糖浓度变化相当。与注射 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有甲、乙两个糖尿病患者,甲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②的抗体(此 抗体还可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乙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③的抗体。两个患 者中,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浓度的是__________。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2分 (1)神经递质(1分) 胰高血糖素(1分) (2)血糖浓度变化和胰高血糖素可直接刺激胰岛 B细胞分泌相关激素 (3)受体(1分) 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 (4)高 葡萄糖刺激小肠 K细胞分泌的 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 (5)乙 【解析】据图分析,有 3条途径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多:一是当血糖浓度上升时, 葡萄糖可直接刺激胰岛 B 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增多;二是通过葡萄糖感受器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 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三是通过胰高血糖素 刺激胰岛 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多。(1)分析图甲中,影响胰岛 B细胞分泌 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胰高血糖素和神经递质三种物质。(2)如果图甲中下丘脑 相应区域被破坏,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的理由是还有血糖浓度变化和胰高血 糖素可直接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相关激素调节血糖浓度。(3)图乙中结构 1~4 的主要作用是接收来自外界的相关信息(信号分子),则 1~4是细胞膜上的受体。 进食后,GIP 和胰岛素通过结构 1、2 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 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4)给大鼠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让二者 血糖浓度变化相当。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葡萄糖是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浆,而消化 系统中小肠 K细胞可分泌 GIP 促进胰岛素分泌,而注射的葡萄糖直接进入血浆, 不会引起该反应,故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其原因是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 K 细胞 分泌的 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5)由题可得甲、乙两个均为糖尿病患者,甲 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 2的抗体(此抗体还可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乙体内 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 3的抗体。两个患者中,只有乙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 血糖浓度。其原因是乙体内有结构 3的抗体,胰岛素分泌不足;乙体内无结构 2的 抗体,注射的胰岛素能与受体结合,有效降低血糖浓度。 29.(15分)Ⅰ.下图 1和图 2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用字母作答) (2)使细胞 C增殖分化有两种信号刺激,一种信号是 ,另一种信号 是 。 (3)在抗原、淋巴因子、溶菌酶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 活性物质的是 ,狗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属于第 道防线。 Ⅱ.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下图所示①、②、③表示由三种机体免疫异 常引起的糖尿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某类细胞是指_____细胞,其产生的抗体 Y1与胰岛 B细胞上的受体结 合,导致胰岛 B细胞对__________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 度升高。 (2)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 ,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3)抗体 Y3与_____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三种糖尿病都属于 病。其中,可以通过注 射胰岛素来治疗的是_____。有一种青少年型(Ⅱ型)糖尿病,经检查发现,患者 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高血糖及尿糖症状,该病的病因最可能类 似于图示中的__________。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1分 Ⅰ(1)BCEG(2分) (2)抗原 淋巴因子 (3)抗原和编码抗体的基因 一 Ⅱ(1)浆 葡萄糖 (2)浆细胞产生的抗体 Y2直接作用于胰岛 B细胞(2分) (3)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2分) (4)自身免疫病 ①② ③ 【解析】Ⅰ.(1)由图示信息可推出细胞 A、B、C、D、E、F、G分别为吞噬 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 B细胞、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效应 T细 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BCEG;(2)抗原与细胞 C的抗原识别受体直 接结合和细胞 B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于细胞 C是使细胞 C增殖分化有两种信号; (3)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编码抗体的基因,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属于第一 道防线。Ⅱ.(1)由图可知,能产生抗体的细胞为浆细胞,胰岛 B细胞能感受到葡 萄糖浓度的大小;(2)抗体 Y2直接作用于胰岛 B细胞,导致其分泌的胰岛素减少, 使血糖浓度升高;抗体 Y1与胰岛 B细胞膜上识别葡萄糖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 的分泌量减少;(3)抗体 Y3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使之不能识别胰岛 素,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4)这三种情况,属 于自身免疫病;其中①②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保持血浆中胰岛素的正常浓度,青 少年型(Ⅱ型)糖尿病的因是抗体 Y3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导致胰岛 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