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山西省太原市二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西省太原市二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太原市二十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 A. 体液 B. 细胞外液 ‎ C. 细胞内液 D. 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答案】B ‎【解析】‎ ‎【详解】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是人体的内环境。它主要由血浆和组织液组成。血浆是血细胞的内环境,也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及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组织液是其他大部分细胞的内环境。‎ 故选B。‎ ‎2.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B.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人体的免疫系统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D.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糖尿病 ‎【答案】B ‎【解析】‎ ‎【详解】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错误;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代谢紊乱,但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D错误。‎ ‎3.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 如果反射弧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D. 反射弧通常由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正确;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C正确;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D错误。‎ ‎4.在四大家鱼(鲢、草、青、鱅)的育苗过程中,为了促进亲鱼的卵子和精子成熟,应给雌、雄亲鱼注射的药物是( )‎ A. 生长素 B. 甲状腺激素 C. 促性腺激素 D. 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长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植物激素,对动物没有调节作用,A错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B错误;促性腺激素是调节脊椎动物性腺发育,促进性激素生成,性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C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D错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呼吸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 C. 当你专心答卷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V区和S区 D. 学习和记忆与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无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呼吸中枢位于脑干,A错误;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B正确;当你专心答卷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V区和W区,C错误;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故学习和记忆与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有关,D错误。‎ ‎6.关于婴儿经常尿床的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 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 B. 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弱 C. 说明神经中枢是各自孤立地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的 D. 说明神经中枢之间互相联系,相互调控 ‎【答案】C ‎【解析】‎ ‎【详解】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A正确;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弱,故会经常遗尿,B正确;神经中枢之间互相联系,相互调控的,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的控制,C错误;神经中枢之间互相联系,相互调控,D正确。‎ ‎7.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 脑干和脊髓 B. 小脑和脊髓 C. 小脑和脑干 D. 只有脊髓 ‎【答案】A ‎【解析】‎ ‎【详解】“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没有意识,不能维持身体平衡,说明大脑和小脑失去正常功能;但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脑干和脊髓保持正常功能,‎ 故选A。‎ ‎8.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下列关于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饮食过多不节制、营养过剩、少运动,从而造成肥胖等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 B. 压力过大、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状态能导致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加 C. 患者的胰岛A细胞不能产生足够的胰高血糖素,导致体内血糖水平上升 D. 患者的胰岛B细胞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导致体内血糖水平上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多,体内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密度降低,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降低,影响了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进而表现为高血糖,引起糖尿病,A正确;长期紧张、压力过大会使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增加,B正确;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受损,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导致体内血糖水平上升,C错误;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受损,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导致体内血糖水平上升,D正确。‎ ‎9.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饮水不足时,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B. 产生渴觉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C. 饮水过多时,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A错误;产生渴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错误;饮水过多时,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错误;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新吸收,则尿量减少,D正确。‎ ‎10.乘坐过山车时,不少人会感到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此时,人体内进行的调节是( )‎ A. 神经—体液调节 B. 神经调节 ‎ C. 体液调节 D. 激素调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受到惊吓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使得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肺的通气量加大,这一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等激素所起的作用属于体液调节.故选A。‎ ‎11.图为人的体液免疫图解,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 细胞①是吞噬细胞 B. 细胞②是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C. 细胞③是记忆细胞,再接触该抗原时可迅速增殖分化 D. 细胞④寿命比较长,细胞⑤产生的物质为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细胞①是吞噬细胞,A正确;细胞②是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正确;细胞④是记忆细胞,再接触该抗原时可迅速增殖分化,C错误;细胞④是记忆细胞,寿命比较长,细胞⑤浆细胞产生的物质为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正确。‎ ‎12.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直接杀死的是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T淋巴细胞,使免疫系统处于瘫痪状态。对此病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措施。下列行为中有可能传染艾滋病的是 ( )‎ ‎①与艾滋病病人共同进餐 ②输入含有HIV的血液 ③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剃须刀 ④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门把手 ⑤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 ⑥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 ⑦与艾滋病病人拥抱 ⑧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桶 A. ②③⑤⑥ B. ①②④⑦⑧‎ C. ②③④⑤⑥ D. ②③⑤⑥⑦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与艾滋病病人共同进餐不会传染艾滋病,①错误; ②输入含有HIV的血液会通过血液感染艾滋病,②正确; ③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剃须刀可能通过血液感染艾滋病,③正确;④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门把手不会传染艾滋病,④错误; ⑤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可能通过血液感染艾滋病,⑤正确; ⑥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可能通过血液感染艾滋病,⑥正确; ⑦与艾滋病病人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⑦错误; ⑧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桶不会传染艾滋病,⑧错误.故选A。‎ ‎13.匈牙利学者拜尔在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时,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尖端移到切口的一侧,结果发现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如图)。这个实验主要证实( )‎ A. 合成“影响”不需要光 B. 顶端能产生某种“影响” 并能向下部传递 C. 顶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会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 D.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实验没有设置有光和无光的对照试验,因此不能得出合成“影响”是否需要光.拜尔把胚芽鞘顶端移到切口一侧,使生长素分布不均,胚芽鞘顶端存在的一侧生长素多生长快,从而说明有胚芽鞘的一侧生长快是由于有胚芽鞘的一侧“影响物”分布多.因此本实验主要是证明顶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会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故选C。‎ ‎14. 某农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植物的批量扦插,说明书没有注明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正确的使用措施是( )‎ A. 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 B. 用低浓度,以降低成本 C. 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 D. 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 在不知生根粉使用浓度情况下,首先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确定其使用浓度,然后再配制相同浓度进行使用。故选D。‎ ‎15.芦苇是我国主要的造纸原料,但多数芦苇的纤维短、品质较次。如果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就可以使芦苇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这种调节剂是( )‎ A. 赤霉素 B. 乙烯利 C. 2,4-D D. 青鲜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A正确;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不能引起植株增高,B错误;生长素类似物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C错误;青鲜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生长与分裂从而抑制发芽,被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D错误。‎ ‎16.图表示的是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如果其它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a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 B. b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 C. c类型的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D. 种群密度增长趋势为a>b>c ‎【答案】D ‎【解析】‎ ‎【详解】a类型的种群幼年个体数量多于成年个体数量,成年个体数量多于老年个体数量,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A错误;b类型的种群幼年个体数量等于成年个体数量,成年个体数量等于老年个体数量,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维持稳定,B错误;c类型的种群幼年个体数量少于成年个体数量,成年个体数量少于老年个体数量,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C错误;通过ABC三个选项的分析,种群密度增长趋势为a>b>c,D正确。‎ ‎17.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四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 ‎(个/m2)调查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      动物类群 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1‎ ‎18‎ ‎32‎ ‎7‎ ‎52‎ A. 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B. 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 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D. 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答案】C ‎【解析】‎ ‎【详解】A、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A错误;‎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增加,B错误; ‎ C、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C正确;‎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这个是不一定的,如 蜱螨类和密度就是化肥田的高,D错误。‎ 故选C。‎ ‎18.下列哪种情况下,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两个不同种群的竞争更加激烈 ( )‎ A. 两个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远 B. 两个种群的生活条件极为相似 C. 一个种群比另一个种群大得多 D. 两个种群的生殖方式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竞争是指不同生物对食物和空间等生活的必需资源有共同的要求,因此当需求量超过供应量时所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就称为竞争;像水稻和杂草等两个群体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相同的生态位,生活条件极为相似,争夺空间、光照、资源,所以竞争最激烈.故选B。‎ ‎19.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正确的顺序是 ( )‎ ‎①森林阶段 ②草本植物阶段 ③地衣阶段 ④灌木阶段 ⑤裸岩阶段 ⑥苔藓阶段 A. ⑤③⑥②④① B. ⑤⑥③④②① ‎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②③④⑥①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草本阶段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使得群落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因此生物的演替顺序:⑤裸岩阶段→③地衣阶段→⑥苔藓阶段→②草本植物阶段→④灌木阶段→①森林阶段.故选A。‎ ‎20.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包括 ( )‎ A. 食物链、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D.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食物链、食物网”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错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生物部分,B错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C错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D正确。‎ 二、多选题:‎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增 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C. 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可以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 D. 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 ‎【答案】ACD ‎【解析】‎ ‎【详解】A、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A错误; ‎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B正确; ‎ C、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不可能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C错误; ‎ D、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错误。‎ 故选ACD。‎ ‎22.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不是      ‎ ‎①负反馈调节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⑥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⑦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A. ①②④⑥ B. ②③④⑦ ‎ C. ①③⑤⑥ D. ①③④⑥‎ ‎【答案】BCD ‎【解析】‎ ‎【详解】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①正确;‎ ‎②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高,②正确;‎ ‎③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较低,③错误;‎ ‎④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较多,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④正确;‎ ‎⑤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其能量流动能维持相对稳定性,⑤错误;‎ ‎⑥‎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到顶级,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⑥正确;‎ ‎⑦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级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的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⑦错误。‎ 综上,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包括了①②④⑥。‎ 故选BCD。‎ ‎23.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以下实验: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性大天蚕蛾扣在纱笼里,纱笼周围撒满樟脑(樟脑有驱虫作用)。尽管外面狂风骤雨,还是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不能说明 A. 大天蚕蛾的繁衍与信息传递无关 B. 雄蛾受物理信息——无线电波的吸引扑向纱笼 C. 雄蛾受化学信息——樟脑气味的吸引扑向纱笼 D. 雄蛾受雌蛾释放的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的吸引扑向纱笼 ‎【答案】ABC ‎【解析】‎ ‎【详解】A、大天蚕蛾的繁衍与性外激素化学信息传递有关,A错误;‎ ‎ B、雄蛾受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的吸引扑向纱笼,B错误;‎ ‎ C、雄蛾受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的吸引扑向纱笼,C错误;‎ ‎ D、昆虫的雌雄个体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性外激素,D正确。‎ 故选ABC。‎ ‎24.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A. 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 B. 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 C. 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 D. 生态系统的成分 ‎【答案】BD ‎【解析】‎ ‎【详解】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无关,只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B正确; ‎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无关, C错误;‎ ‎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而生态系统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正确。‎ 故选BD。‎ ‎25.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以下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合理开发和利用 B. 为挽救濒危物种,可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措施 C. 人类目前已搞清楚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 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AB ‎【解析】‎ ‎【详解】A、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并非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的多样性,A正确; ‎ B、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正确。‎ C、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人类目前还未搞清楚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C错误; ‎ D、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B。‎ 三、非选择题 ‎26.下图中的图Ⅰ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图Ⅱ是图Ⅰ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图Ⅲ表示离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 ‎(1)图Ⅰ中①表示的结构是_____,图Ⅱ是图Ⅰ中_____(填数字)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Ⅱ中的 B 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膜。‎ ‎(2)如图Ⅰ,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____(快、慢)得多。图Ⅱ 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只能是_________(用A、B及箭头表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Ⅲa、b、c中,兴奋部位是_______。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 ‎(4)有同学说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你认为__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会引起图Ⅱ中 B 细胞产生__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5)用电表测定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表面的电位变化,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神经冲动传导的部位,其中符合事实的是  ( )‎ ‎【答案】 (1). 感受器 (2). ⑥ (3). 细胞体(或树突) (4). 慢 (5). A     B (6).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7). b (8). 局部电流 (9). 错误 (10). 兴奋(或抑制) (11). A ‎【解析】‎ ‎【详解】 1)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推知,图Ⅰ中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图Ⅱ为突触结构,是图Ⅰ中⑥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Ⅱ中的B是突触后膜,由于突触包括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因此突触后膜为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膜。‎ ‎(2)在突触处兴奋的传递存在延搁,因此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得多。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图Ⅱ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只能是A→B。‎ ‎(3)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则相反,因此图Ⅲa、b、c中,兴奋部位是b。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4)神经递质不都是有机物,如一氧化氮也可作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因此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会引起图Ⅱ中B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5)A、电流计的两极的膜电位相同,不存在电位差,因此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A正确;‎ B、电流计的左侧为静息电位,右侧为动作电位,两侧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指针向右偏转,B错误; ‎ C、电流计的左侧为动作电位,右侧为静息电位,两侧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指针向左偏转,C错误; ‎ D、电流计的两极的膜电位相同,不存在电位差,因此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D错误。‎ 故选A ‎27.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生理功能。如图为免疫反应示意图,其中a~f表示相关细胞,1~6表示相关的结构或物质,试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Ⅰ中c表示_________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通过该细胞进行免疫的方式称为________免疫。‎ ‎(2)靶细胞裂解后,释放出的抗原还要靠图Ⅱ中的  ]________(括号内填序号,横线填文字)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3)图Ⅱ表示_______细胞,它是由_______________(填名称)分化而来的,由该细胞参与的免疫为________免疫。‎ ‎(4)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_______组成,免疫系统除图中所示的防卫功能外,还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功能。‎ ‎【答案】 (1). 效应T (2). 细胞 (3). 5 抗体 (4). 浆 (5). B细胞和记忆细胞 (6). 体液 (7). 免疫活性物质 (8). 监控 (9). 清除 ‎【解析】‎ ‎【详解】( 1)图Ⅰ中c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通过该细胞进行免疫的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靶细胞裂解后,释放出的抗原还要靠图Ⅱ 中的5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3)图Ⅱ表示浆细胞,它是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的,由该细胞参与的免疫为体液免疫。‎ ‎(4)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系统除图中所示的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 ‎28.将幼小植株在适宜条件下横放,一段时间以后,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结果如图中的图Ⅰ所示。图Ⅱ是生长素浓度对该植株不同器官的作用图解,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般认为,图Ⅰ中根向地弯曲,茎背地弯曲是因为_____________使得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而且与根、茎对生长素________________有关。‎ ‎(2)现已测得图Ⅰ中a、b、c、d四点生长素浓度(见图Ⅱ中的4个点),其中b、c两点生长素浓度应分别对应于图Ⅱ中的______、_____点(填数字标号)。‎ ‎(3)图Ⅱ所示生长素既能______________,也能____________,表现出__________性。‎ ‎(4)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取一段玉米胚芽鞘,切去顶端2mm,使胚芽鞘不再产生生长素。在上端放一块有生长素的琼脂,下端放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如图甲所示,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上)。过一段时间检测,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如图乙所示)。该同学就此实验做出结论: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由该实验得出此结论不严谨,请你对实验方案作出改进:__________。 ‎ ‎【答案】 (1). 重力作用 (2). 敏感程度不同 (3). 2 (4). 3 (5). 促进生长 (6). 抑制生长 (7). 两重 (8). 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琼脂块位置不变,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画图也可以)‎ ‎【解析】‎ ‎【详解】 1)一般认为,因为重力作用使得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地一面生长素高于背地一面。而且与根、茎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有关,根对生长素敏感,向地一边生长受到抑制,而茎对生长素不敏感,向地一面表现为促进,所以图Ⅰ中根向地弯曲,茎背地弯曲。‎ ‎(2)现已测得图Ⅰ中a、b、c、d四点生长素浓度(见图Ⅱ中的4个点),其中b、c两点生长素浓度应分别对应于图Ⅱ中的2、3点。‎ ‎(3)图Ⅱ所示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表现出两重性。‎ ‎(4)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因此需要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琼脂块位置不变,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29.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以下是不同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参考图Ⅰ、Ⅱ、Ⅲ回答问题:‎ Ⅰ.(1)第一小组采用样方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调查,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___。图Ⅰ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株。‎ ‎(2)小组成员发现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垂直结构,引起植物   垂直分布的原因是__________,引起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是栖息空间和__________。‎ Ⅱ.(1)第二小组在对某池塘内鲤鱼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带标记有10尾,估算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有______尾,此方法为____________。‎ ‎ ‎ ‎(2)若图Ⅱ表示该种鲤鱼迁入新的环境后,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Ⅲ中能反映该鲤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3)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水平,因为在此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 ‎(4)在t2时期后, 大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处于_____中,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答案】 (1). 随机取样 (2). 8 (3). 光照强度 (4). 食物 (5). 3200 (6). 标志重捕法 (7). B (8). N/2 (9).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10). 波动 (11). 种内斗争加剧(或食物和资源有限) (12). 捕食者数量增加 ‎【解析】‎ ‎【详解】Ⅰ.(1)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常用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做到随机取样。样方法计数的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因此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 ‎(2)植物的垂直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垂直分布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有关。‎ Ⅱ.(1)鲤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200=160:10,N=3200。‎ ‎(2)分析图Ⅱ看出,在t1~t2时间内,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大,因此种群数量不断增多,到t2时增长最快;而t2~t3时间段内,种群增长率不断减小,说明种群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最终达到K值,该种群数量变化时典型的“S”型曲线,因此可以用图Ⅲ中的B曲线表示。‎ ‎(3)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N /2 水平,因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4)在t2时期后,大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处于波动中,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种内斗争加剧(或食物和资源有限)和捕食者数量增加。‎ ‎30.图中图Ⅰ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Ⅱ 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图Ⅰ中甲和乙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依次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它们与分解者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进行,该物质主要通过 [ ]____________(用数字和文字表示)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甲。‎ ‎(3)图Ⅱ中A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B代表被____________利用的能量。从图中可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 A.a=b+c B. ab+c D.c=a+b ‎【答案】 (1). 生产者 (2). 消费者 (3). (生物)群落 (4). 二氧化碳(或CO2) (5). ②光合作用 (6). 初级消费者同化 (7). 分解者利用 (8). 单向流动 (9). 逐级递减 (10). C ‎【解析】‎ ‎【详解】(1)图Ⅰ中,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进行①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生产者和大气中的箭头是双向的,因此甲是生产者。甲、乙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则乙是消费者,所以甲、乙、代表的生物成分依次是生产者、消费者.它们与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或CO2)形式进行,该物质主要通过②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甲生产者。‎ ‎(3)图Ⅱ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分解者能够利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即B代表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从图Ⅱ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即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则a>b+c.故选C。‎ ‎31.图为雌性高等动物性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性激素分泌活动的调节枢纽是_______________。‎ ‎(2)促性腺激素可以调节②________(填腺体名称)的分泌活动。‎ ‎(3)当血液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反过来会影响______________和①____________(填腺体名称)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 ‎【答案】下丘脑 卵巢 下丘脑 垂体 反馈调节(或负反馈或体液调节)‎ ‎【解析】‎ ‎【详解】(1)性激素分泌活动的调节枢纽是下丘脑。‎ ‎(2)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②卵巢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 ‎(3)当血液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