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学案 【最新考纲】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见学生用书P167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群落 ①概念要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 ②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①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 a.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种间关系 (1)下列曲线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③,属于竞争关系的是②⑤,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④,属于寄生关系的是①。 (2)种间关系实例:狼和兔的关系对应的曲线是③,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关系对应的曲线是①,根瘤菌和大豆的关系对应的曲线是④,一片草原上的羊和牛的关系对应的曲线是⑤。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垂直结构。 B图: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阳光。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诊断辨析 (1)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物种丰富度。( × ) (2)“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 )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 ) (4)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 ) (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 热图解读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 (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 (3)b处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鸟类的这种分层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提示 (1)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2)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 (3)主要取决于食物的分布和巢位的位置。 考向一 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1.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直接的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 B.捕食、寄生 C.寄生、竞争 D.捕食、互利共生 解析 由题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又因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 D 2.(2018·邯郸摸底)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解析 据图分析,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此关系;乙图是捕食关系图,两种生物能共同进化;丙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斗争都会存在,后期因与X竞争的种群消失,X种内斗争会加剧。 答案 B 整合提升 1.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2.在竞争的营养关系图中,双方争夺的对象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双方竞争可存在如下两种结果: ①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不同,竞争的结果如图一所示。 ②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相同,竞争的结果如图二所示。 ③二者在空间、食性、活动时间上发生变化,出现差异,逐渐减少竞争。 3.两种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大,竞争越激烈。 4.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考向二 群落结构的种类及成因分析 3.生长于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冷箭竹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用竹,此种竹子可成片生长为竹林。竹笋位于竹林最下层,幼竹位于中层,成年竹子位于最高层。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有较多的其他植物。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竹笋、幼竹、成年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成片的竹林中不存在水平结构特征 C.竹笋、幼竹、成年竹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冷箭竹构成了一个群落 D.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 解析 首先明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在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同属于冷箭竹的竹笋、幼竹、成年竹应属于同一个物种(或种群),不能用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来描述,竹林中还有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不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分布于不同层次,不同地段上生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或不同种类的其他生物,因此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 答案 D 4.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因为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 C.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 D.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解析 不同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不同,所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玉米的合理密植没有涉及不同种生物,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分层现象属于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主要是长期适应环境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等)的结果,这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独特形式;在生产上利用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合理搭配作物品种,充分利用光能,可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答案 B 5.植物高度是直接反映植物群落外貌特征的重要指标。下图是某草原放牧活动对群落植物高度的影响,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放牧程度对群落植物净光合速率没有影响 B.禁止放牧是对草场最好的保护 C.同一种牧草的高低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植物的生长 解析 与零放牧量相比,轻度放牧量植物高度增加了,而另外两种放牧量植物高度降低了,说明放牧程度对群落植物净光合速率有影响,A错误;轻度放牧是对草场最好的保护,B错误;同一种牧草属于同一种生物,而不属于群落,C错误;据图中数据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植物的生长,D正确。 答案 D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见学生用书P168 1.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2.群落演替的类型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条件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时间 经历时间长 经历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沙丘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3.演替的特征 (1)方向:有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诊断辨析 (1)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 ) (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 (3)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 (4)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 ) (5)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 × ) 热图解读 如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 (1)请对图示分析的题空进行填充。 (2)火山爆发后群落演替及火灾后草原恢复,分别属何类演替?与甲、乙哪条线吻合? 提示 (1)不为“0” 次生 快 相同 不同 初生 (2)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属次生演替,与乙曲线吻合;火山爆发后群落的演替属初生演替与曲线甲吻合。 1.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的先后顺序:乙→丙→甲→丁 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 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解析 在废弃鱼塘中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过程应为丁→甲→丙→乙。 答案 D 2.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硬木林阶段仍可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此类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 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稳定性都有所降低 解析 在硬木林阶段仍可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该演替类型应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由于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提供给动物的食物也会发生改变,导致动物的种类随之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将发生变化;物种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应增强。 答案 B 3.如图是其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 C.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取决于土壤中植物种子等繁殖体的存留状况 解析 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等的影响,同一地段种群密度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水平结构;b~d段,从各种植物出现先后时间,推断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是不断地变化,但原有物种并没有消失;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由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越来越多,最后趋于稳定,图示为生物体储存的能量变化,因此不能体现各种群的种群数量增长;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决定。 答案 A 4.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 (1)(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起始条件优越、历时较短。 (3)题干给出的演替类型是在气候干燥的不良条件下发生的由森林→灌木的退化性演替。人类的开垦活动使环境条件更加恶劣,加快了这一演替,导致局部出现了荒漠,但其演替方向并未改变。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整合提升 群落演替的三个易错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高考热考教材实验 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见学生用书P170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3.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相同的营养土壤中采集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1.下列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活动中,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探究活动一般都采用样方法 B.该探究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 C.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再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 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而最好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实验彻底结束后,还存活的小动物最好放回原地,因为它们对土壤中动植物遗体的分解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答案 C 2.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鼠妇、跳虫、甲螨和线虫等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图示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B.②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如蝗虫、蚯蚓、线虫等的采集 C.①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目测估计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解析 ②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的采集,故对蝗虫、蚯蚓不适合;①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记名计算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答案 A 微平台·通关必备 【答题术语】 1.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该地区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2.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在水平方向上,群落的不同种群常呈镶嵌分布。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4.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相比,时间往往比较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开始时,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5.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误区警示】 1.不要以为草坪群落中无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 2.捕食和竞争有利有害的相对性 捕食、竞争并非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被淘汰的都是不适应环境的,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更合理利用,并使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更充足的生活条件。 3.海岸不同潮间带物种分布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同潮间带的条件(如光照、海水浸入程度、植物或动物分布等)差异较大,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种类型不同,这应属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属垂直结构。 4.误认为演替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 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生物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