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B. 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C. 绵羊的白毛和黑毛 D. 豌豆的高茎和玉米的矮茎 【答案】C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详解】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绵羊的白毛和黑毛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 D、豌豆的高茎和玉米的矮茎不符合“同种生物”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C。 2.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的原因是() A. 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 B. 豌豆先开花后受粉 C. 豌豆是闭花自花受粉的植物 D. 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 (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 (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详解】A.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便于观察,但这不是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原因,A错误; B.豌豆先受粉后开花,B错误; C.豌豆是严格的闭花自花受粉植物,因此其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C正确; D.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原因是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D错误。 故选C 3.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规律;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以上科学发现的研究方法依次是( ) A. 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 B. 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法 C. 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 D. 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①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②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③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故选D。 4.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结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性状分离比分别是 A. 1∶3、1∶2∶1和3∶1 B. 3∶1、4∶1和1∶3 C. 1∶2∶1、4∶1和3∶1 D. 3∶1、3∶1和1∶4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3;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2∶1;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3∶1。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选A。 5. 血友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均有一个患病的弟弟,但家庭的其他成员均不患病,他们的子女患病的概率为( ) A. 1/8 B. 1/4 C. 1/2 D. 0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假设血友病基因用h表示,由于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丈夫表现正常其基因型为XHY,妻子的弟弟患病,母亲、父亲正常,因此妻子的父亲、母亲的基因型分别是XHY、XHXh,所以妻子的基因型为1/2XHXh或1/2XHXH,所以这对夫妇的子女患病的概率为1/2×1/4=1/8,故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计算的能力。 6.下列遗传现象可以用孟德尔遗传规律解释的是 A. 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成S型菌 B. 正常双亲生出21三体综合征患儿 C. 同一个豆荚中的豌豆既有圆粒也有皱粒 D. 患线粒体遗传病的母亲生出的孩子均患此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核基因)。 【详解】A. 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不适于孟德尔遗传定律,A错误;B. 正常双亲生出21三体综合征患儿属于染色体变异,不适于孟德尔遗传定律,B错误;C. 同一个豆荚中的豌豆既有圆粒也有皱粒属于性状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C正确;D. 线粒体中的基因不适于孟德尔遗传定律,D错误。故选C。 7.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C.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定律 D.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与一定的性别相关联 【答案】D 【解析】 【详解】A、性染色体既存在于生殖细胞中,也存在于体细胞中,如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包括44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XX或XY),而在卵子或者精子中,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一条性染色体(X或Y)A错误; B、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的性状有的与性别特征有关,有的与性别特征无关,如色盲,B错误; C、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也会发生基因的分离,同时与其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会自由组合。 所以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也遵循孟德尔定律,C错误; D、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D正确。 故选D。 8. 基因型为YyRr的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中至少有一对基因为显性纯合的个体占( ) A. 3/16 B. 5/16 C. 7/16 D. 9/16 【答案】C 【解析】 【详解】Yy×Yy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YY:Yy:yy=1:2:1,为显性纯合的个体占1/4,;Rr×Rr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rr=1:2:1,为显性纯合的个体占1/4,因此,基因型为YyRr的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中没有基因为显性纯合的个体占(1-1/4)×(1-1/4)=9/16;后代中至少有一对基因为显性纯合的个体占1-9/16=7/16。 9. 人体内某一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其中有44条常染色体和2条X染色体,则此细胞最可能是( ) A. 初级精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 B. 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 C. 次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 D. 次级精母细胞或卵细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初级精母细胞有44条常染色体,1条X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X(Y)染色体,或者有44条常染色体和2条X(Y)染色体;初级卵母细胞有44条常染色体和2条X染色体;卵细胞有22条常染色体和我1条X染色体。故C正确。 10.基因型AaBbCCDd的个体,正常情况下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可形成精子 A. 2种 B. 4种 C. 8种 D. 16种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于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中含有三对等位基因,如果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最多可产生23=8种配子。但1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不考虑基因突变时,只可形成2种4个精子。 故选A。 11. 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②表示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导致①的变化 B. 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所有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 D. ④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A、只有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故A错误; B、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B正确; C、物种的形成往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物种的形成都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获得的四倍体西瓜就是新物种,但并没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故C错误; D、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D错误. 故选B. 12. 下列关于细胞中三种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成三种RNA的碱基有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 B. 原核细胞的rRNA的合成需要核仁的参与 C. 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 D. 翻译过程需要tRNA和mRNA的参与,而与rRNA无关 【答案】C 【解析】 组成三种RNA的碱基有腺嘌呤、鸟嘌呤、尿嘧啶和胞嘧啶,不含胸腺嘧啶,A错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核仁,B错误;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C正确;翻译过程需要tRNA和mRNA的参与,与rRNA有关,D错误。 13. 一个DNA分子中有100个碱基对,其中有腺嘌呤40个,若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将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 A. 60个 B. 120个 C. 180个 D. 240个 【答案】C 【解析】 DNA中A+C=1/2*200,则C有60个,则DNA连接复制2次,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22-1)*60=180。 1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遗传的变异一定可以遗传给后代 B. 基因重组只发生在有性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 C. 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 D. 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如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可遗传的变异,就不一定能够遗传给后代,A错误; B、S型的肺炎双球菌的DNA导入R型的DNA中,属于基因重组,不是有性生殖的过程,B错误; C、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若染色体数目成倍的增加,后代可育,C错误; D、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引起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D。 15. 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基因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 ②基因可以准确的复制且能存储遗传信息 ③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④基因是DNA的片段,基因与DNA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基因不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①错误; ②基因是DNA分子的一部分,可以随DNA分子复制而准确的复制,且能存储遗传信息,②正确; ③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发生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正确; 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④错误。 故选:B。 16.下列关于基因、性状以及两者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能够通过表达,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 C. 人的白化病是由于基因不正常而合成过多的酪氨酸酶,将黑色素转变为酪氨酸,而表现出白化症状 D.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基因能够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启动子,末端有终止子,B错误;人的白化病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酪氨酸酶缺乏,不能将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而表现出白化症状,C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而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因此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D正确。 17.在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某种成分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R型细菌转化过程中,从变异的角度来看与下列哪种过程最为相似( ) A. 用X射线照射青霉菌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强 B. 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的培育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现象 D. 低温或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用X射线照射青霉菌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强,这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A错误; B、无籽西瓜培育的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无子番茄培育的原理是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C。 18.已知水稻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现有抗病有芒和感病无芒两个纯合品系,要想选育出纯合抗病无芒的新品种,最快的育种方法为 A. 杂交育种 B. 多倍体育种 C. 诱变育种 D. 单倍体育种 【答案】D 【解析】 【详解】A、杂交育种是将两个不同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将优良性状组合到同一个体的方法,能选育出稳定遗传的抗病无芒的新品种,但不是最快的育种方法,A错误; B、多倍体育种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的是多倍体,因而不能选育出稳定遗传的抗病无芒的新品种,B错误。 C、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可将诱发抗病有芒植株发生基因突变,从而选育出稳定遗传的抗病无芒的新品种,但不是最快的育种方法,C错误; D、单倍体育种是将抗病有芒和感病无芒两个品种杂交,用其花药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可选育出稳定遗传的抗病无芒的新品种,且是最快的育种方法,D正确。 故选D。 19.下列有关科学家在遗传学方面成就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B. 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用噬菌体作材料,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 D. 袁隆平用杂交育种的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水稻产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沃森和克里克首先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A正确; B. 格里菲斯只证明了死S型菌含有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转化因子”,没有证明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B错误; C. 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中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即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C正确; D.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是改良作物品质和提高作物产量的常用方法,D正确。 20.果蝇的生物钟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节律(XB)对无节律(Xb)为显性;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在基因型为AaXB Y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AAXBXb类型的变异细胞,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 B. 该细胞的核DNA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C. 形成该细胞过程中,A和a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了分离 D. 形成该细胞过程中,有节律基因发生了突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进行减数分裂时,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复制,即初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是AAaaXBXBYY,而基因型为AAXBXb的细胞基因数目是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说明其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即该细胞不是初级精母细胞,而属于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经过了间期的DNA复制(核DNA加倍)和减一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核DNA减半),该细胞内DNA的含量与体细胞相同,B错误; C、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A与a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 D、该细胞的亲本AaXBY没有无节律的基因,而该细胞却出现了无节律的基因,说明在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节律的基因发生了突变,D正确。 故选D。 21.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 B. 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 C. 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 D. 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父本无法提供正常的Xb配子,故雌性后代中无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故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性植株中,A正确;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若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当雌株基因型为XBXb时,子代中可能会出现窄叶雄株XbY,B正确;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 ,窄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由于雄株提供的配子中Xb不可育,只有Y配子可育,故后代中只有雄株,不会出现雌株,C错误;若杂交后代中雄株均为宽叶,且母本的Xb是可育的,说明母本只提供了XB配子,故该母本为宽叶纯合子,D正确。故选C。 22. 对下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的概率为1/4 B. 乙图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 C. 丙图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 丁图表示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XWY 【答案】D 【解析】 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1/2×1/4=1/8,故A错误;乙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时体细胞的二倍,因此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故B错误;根据父母患病但生出正常的女儿,表明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故C错;根据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可知,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WY,故D正确。 23.蜜蜂中,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二倍体,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某对蜜蜂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为:雌蜂是 AADD、AADd、AaDD、AaDd;雄蜂是 AD、Ad、aD、ad.这对蜜蜂的基因型是( ) A. AADd 和 ad B. AaDd 和 Ad C. AaDd 和 AD D. Aadd 和 AD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子代中雄蜂基因型是 AD、Ad、aD、ad,所以其母本的卵细胞是AD、Ad、aD、ad,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推出亲本雌蜂的基因型是AaDd,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二倍体,子代中雌蜂基因型是 AADD、AADd、AaDD、AaDd,而卵细胞是AD、Ad、aD、ad,所以精子是AD,故亲本中雄蜂的基因型是AD。故选C。 24.如图表示利用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方法,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过程Ⅵ是用秋水仙素处理正在萌发的种子 B. 培育品种⑥的最简捷的途径是Ⅰ→V C. 通过Ⅲ→Ⅵ过程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 通过Ⅱ→Ⅳ过程育种最不容易达到目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于单倍体高度不育,所以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而不可能处理萌发的种子,A错误;Ⅰ→Ⅴ途径为杂交育种,方法最简捷.但由于获得的子代中既有纯合体又有杂合体,需要不断地连续自交进行筛选才能获得需要的品种⑥,所以育种时间长,B正确;经过Ⅲ培育形成⑤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⑤的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通过Ⅲ→Ⅵ过程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正确;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通过诱变育种Ⅱ→IV过程最不容易达到目的,D正确。 25.果蝇红眼、白眼是由X染色体一对基因控制。现有一对红眼果蝇交配,子一代中出现了白眼果蝇。若子一代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子二代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为 A. 5∶3 B. 7∶1 C. 3∶1 D. 13∶3 【答案】D 【解析】 【详解】假设红眼基因由B控制,b控制白眼,因为用一对红眼雌雄果蝇交配,子一代中出现白眼果蝇,所以亲代红眼雌果蝇基因型是XBXb,雄果蝇是XBY,则子一代的基因型和比例分别是:XBXB、XBXb、XBY、XbY;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 3/4 XB、 1/4 Xb、雄果蝇产生的精子种类和比例是: 1/4 XB、 1/4 Xb、 2/4 Y。 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二代基因型是:3/16 XBXB、3/16 XBXb、6/16 XBY、1/16 XBXb、1/16 XbXb、2/16 XbY,所以理论上子二代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是13:3;故选D。 2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 共同进化是指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D.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答案】A 【解析】 【详解】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B错误; C、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 D、细菌的抗药性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产生的,青霉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D错误。 故选A。 27.将某一经14C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14C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被标记的子细胞个数可能为2个或者3个或者4个 B.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 N,则其中含14C 的 DNA分子数为 N/4 C.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14C ,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D. 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14C,则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答案】A 【解析】 已知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依据题意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有丝分裂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每个亲代DNA分子经过复制形成的2个子代DNA分子都有1条链含有14C、另一条链不含有14C,这两个DNA分子分别存在于同1条染色体所含有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所形成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均只有1条链含有14C;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位于同1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其中有1个DNA分子的2条链都不含14C,另一个DNA分子只有1条链含14 C,在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后、2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2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所以第二次有丝分裂结束后得到的子细胞,含有14C的染色体数在0~2N之间,因此被标记的子细胞个数可能为2个或者3个或者4个,A正确;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的DNA分子均是1条链含有14C、另 1条链不含14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因同源染色体分离,所得到的每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单体上含有的DNA分子均是1条链含有14C,另 1条链不含14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后,2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2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所形成的子细胞都有含14C,B错误;综上分析,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14C ,则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14C,则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 28.据调查,某小学的小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 XBY(46%)、XbY(4%),则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 6%、8% B. 8%、92% C. 78%、92% D. 92%、8% 【答案】D 【解析】 【详解】某小学的小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 XBY(46%)、XbY(4%),设总人数为100人,则XBXB占42.32%×100=42.32人,XBXb有7.36%×100=7.36人,XbXb有0.32%×100=0.32人,XBY有46%×100=46人,XbY有4%×100=4人。则在该地区XB的基因频率为:(42.32×2+7.36+46)÷(50×2+50)=92%,Xb的基因频率为1-92%=8%。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29.舞蹈症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人群中每 2 500 人就有一个患者。一对健康的夫 妇,生了一个患此病的女儿,两人离异后,女方又与另一个健康的男性再婚,这对再婚的夫 妇生一个患此病的孩子的概率约为( ) A. 1/25 B. 1/50 C. 1/102 D. 1/625 【答案】C 【解析】 舞蹈症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人群中每2500人就有一个患者,说明a的基因频率为1/50,A的基因频率为49/50,由此可以计算出人群中AA比例为2401/2500,人群中Aa比例为98/2500,因此,正常个体中Aa的概率=人群中Aa比例÷(人群中AA比例+人群中Aa比例)=2/50。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病的女儿,所以该妇女的基因型为Aa,两人离异后,女方又与另一个健康的男性(以上已经计算出正常个体中基因型为Aa概率是2/50)再婚,则这位妇女再婚后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2/50x1/4= 1/102,答案选择C。 30.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 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 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 环境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A、青菜虫先发生抗药性变异,农药只是起选择作用,A错误; 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选择的结果,B错误; C、通过选择淘汰掉不抗药的个体,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C正确; D、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31.请分析回答有关玉米遗传变异的有关问题: (1)玉米非甜味(D)对甜味(d)为显性,非糯性(G)对糯性(g)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甲、乙、丙三个品系的纯种玉米,其基因型如下表所示: 品系 甲 乙 丙 基因型 DDGG ddGG DDgg ①若要利用玉米非糯性与糯性这一对相对性状来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可作为亲本的组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有纯种非甜非糯玉米与甜味糯性玉米杂交得F1,F1 与某品种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非甜非糯:甜味非糯=3:1,那么该品种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若再从其杂交后代选出甜味非糯自交,后代中的甜味糯性玉米占__________________。 (2)甜玉米比普通玉米蔗糖含量高,主要由基因d控制。基因e对d起增强效应,从而形成超甜玉米。研究发现,d位于9号染色体上,e对d增强效应的具体表现是:ee使蔗糖含量提高100%(非常甜),Ee提高25%(比较甜),EE则无效。最初研究者为验证d和e基因独立遗传,设计了如下的实验:用杂合子普通玉米(DdEe)与超甜玉米(ddee)杂交,取所结的子粒,测定蔗糖的含量,若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则d和e基因独立遗传。但实际结果是,子代的表现型仅有普通和非常甜两种,且数量大致相等。对此结果的合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甲与丙或乙与丙 (2). DdGG (3). 1/8 (4). 普通:比较甜:非常甜=2∶1∶1 (5). 两对基因同在9染色体上,而且D、E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 【解析】 【详解】(1)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所以选甲×丙或乙×丙,才会出现一个个体中存在等位基因,纯种非甜非糯玉米与甜味糯性玉米杂交得F1 ,F1基因型为DdGg,F1与某品种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非甜非糯:甜味非糯=3:1,所以该品种为DdGG.杂交后代中甜味非糯的基因型为ddG_(1/2ddGG,1/2ddGg)子代甜味糯性玉米概率是1/2×1×1/4=1/8。 (2)如果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DdEe×ddee→DdEe,Ddee,ddEe,ddee,子代表现型为普通:比较甜:非常甜=2:1:1。由于子代测交结果是普通:非常甜=1:1,不符合1:1:1:1,所以这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规律,即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9号染色体),而且D、E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 32.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________________(“能”或“不能”)。 (2)伴性遗传指___________。 (3)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一:____________ 实验二:________ 【答案】 (1). 不能 (2).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3). 杂交组合:♀黄体×♂灰体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 (4). 杂交组合:♀灰体×♂灰体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 【解析】 【详解】(1)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子代的表现型与性别无关,不能说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2)伴性遗传指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3)要根据甲同学设计实验来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两种方法,一是用♀黄体×♂灰体杂交,若子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二是用♀灰体×♂灰体,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说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3.下面①—⑤列举了五种育种方法,请回答相关问题: ⑴属于杂交育种的是_______(填序号),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一般从F2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①过程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点) ⑶若用方法③培育高产抗病的小麦新品种,与方法②相比其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 ⑷通过④途径获得的新品种往往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育种中使用的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无秋水仙素,也可用____________诱导染色体加倍。 ⑸用方法⑤培育抗虫棉所用的限制酶作用的部位是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_________。 【答案】 (1). ② (2). 基因重组 (3). 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4). 诱变育种 (5). 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答对其中一点即可) (6).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7). 茎秆粗壮、营养丰富、发育延迟、结实率低(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8).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9). 低温 (10). 磷酸二酯键 【解析】 【详解】(1)②属于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因为从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因此一般从F2开始选种。 (2)①过程采用诱变育种,优点是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3)方法③是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突出的优点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4)方法④是多倍体育种,获得的多倍体的特点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但是多倍体的缺点是发育延迟、结实率低。该方法中采用秋水仙素处理,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和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一样的。 (5)限制酶作用的部位是磷酸二酯键。 34.如图为某高等动物体内基因表达过程中的一些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物质丁为________,其从细胞核内到细胞质中穿过__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图示中戊为__________,沿着丁向_______移动(填“左”或“右”)。 (2)图一中,现欲合成具有51个基本单位构成的甲,则相关的基因中与控制这些基本单位直接有关的碱基数目为___________个。 (3)图二中表示的该过程为_________,主要发生在_________填场所)中,③为__________,除了能催化形成mRNA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_的作用。 (4)图中涉及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mRNA(信使RNA) (2). 0 (3). 核糖体 (4). 右 (5). 306 (6). 转录 (7). 细胞核 (8). RNA聚合酶 (9). 解旋 (10). DNA→mRNA→蛋白质 【解析】 中,与核糖体结合的物质丁为mRNA;通过核孔到达细胞质,穿过0层磷脂双分子层。戊为核糖体,根据图示判断,核糖体沿着丁mRNA向右移动。 (2)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因此欲合成具有51个基本单位构成的肽链,则相关的基因中与控制这些基本单位直接有关的碱基数目为51×3×2=306个。 (3)图二中表示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为为RNA聚合酶,除了能催化形成mRNA外,还具有解旋的作用。 (4)图中涉及转录和翻译过程,因此遗传信息传递方向为:DNA→RNA→蛋白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