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孟德尔做了如图所示的豌豆杂交实验,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 A. ①和②的操作同时进行 B. ①的操作是人工去雄 C. ②的操作是人工传粉 D. ②的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 【答案】A 【解析】题图分析,图中显示的是高茎与矮茎杂交的过程,其中高茎做母本,矮茎做父本;①过程为去雄过程,该过程要求干净、彻底,去雄后套袋,避免接受外来的花粉;②为授粉,授粉后套袋。 【详解】A、该过程中应进行①操作,待雌蕊成熟后进行②操作,A错误; B、结合分析可知,①的操作是人工去雄,去雄要求干净、彻底、及时,B正确; C、②的操作是人工传粉,授粉后套袋,C正确; D、②的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故选A。 2.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利用“假说-演绎法”成功提出基因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所作假说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 B. 孟德尔所作假说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 孟德尔所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D. 孟德尔做出的“演绎”是F1杂合子与隐性亲本交配后代将发生1∶1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D 【解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A、孟德尔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未提出“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A错误; B、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细胞内的遗传因子(基因)控制的”,而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目不等,B错误; C、孟德尔所依据假说的内容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C错误; D、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是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及孟德尔实验采用的方法,识记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解释(提出的假说),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下图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详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据此可判断,C正确。故选C。 4.关于下列图解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④⑤⑥ B. ③⑥过程表示减数分裂过程 C. 图1中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Aa占1/2的原因之一 D. 图2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aB_中1/16 【答案】C 【解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④⑤,没有⑥,A错误。 B、③⑥过程表示受精作用,B错误。 C、图1中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Aa占1/2的原因之一,C正确。 D、图2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aB_中占1/3而不是1/16,D错误。故选C。 5.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每人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必须相等才与实际情况相符 C. 乙同学的实验不能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 甲、乙重复4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1/2和1/4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Ⅱ小桶中,都存在D和d这一对等位基因,从两个小桶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获得的是合子;而Ⅲ、Ⅳ小桶中都各有A、a和B、b这一对等位基因,从Ⅲ小桶中抓取一个基因,再从Ⅳ小桶中抓取一个非等位基因,组合后获得的是不存在等位基因的配子。 【详解】A、根据分析知甲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A正确; B、实验中只需保证每只桶中不同配子的数目相等即可,B错误; C、由于Ⅲ、Ⅳ小桶中含两对等位基因,所以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C错误; D、由于甲、乙只重复4次实验,统计的次数较少,偶然性较大,只有重复多次实验,才能与真实值接近。根据基因分离定律,甲同学的结果为Dd占1/2;根据自由组合定律,乙同学的结果中AB占1/4,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明确甲、乙两同学操作的区别及得出的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6.让独立遗传的黄色非甜玉米YYSS与白色甜玉米yyss杂交,在F2中得到白色甜玉米80株,那么F2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杂合植株约为( ) A. 160 B. 240 C. 320 D. 480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黄色非甜玉米YYSS和白色甜玉米yyss能独立遗传,说明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黄色非甜玉米YYSS与白色甜玉米yyss杂交,F1的基因型为YySs,其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非甜(Y_S_):黄色甜粒(Y_ss):白色非甜(yyS_):白色甜粒(yyss)=9:3:3:1。据此答题。 【详解】F2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性状为黄色甜(Y_ss)和白色非甜(yyS_)。两种表现型中各有三个组合,每种表现型中杂合的组合为2个。所以F2中表现不同于双亲的杂合植株占4/16,根据白色甜玉米80株,占子二代的1/16,可知F2的总个体数为80×16,所以表现不同于双亲的杂合植株数为80×16×(4/16)=320株。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熟练运用9:3:3:1的规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7.某鲤鱼种群体色遗传有如下特征,用黑色鲤鱼(简称黑鲤)和红色鲤鱼(简称红鲤)杂交,F1皆表现为黑鲤,F1交配结果如下表所示。 据此分析,若用F1(黑鲤)与红鲤测交,子代中不同性状的数量比是( ) A. 1∶1∶1∶1 B. 3∶1 C. 1∶1 D. 3:1:3:1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在1号池和2号池中,F1交配结果都是黑鲤:红鲤=15:1,因此可推测控制鲤鱼种群体色的是两对基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且只有纯隐性基因时才表现为红色。 【详解】设鲤鱼种群体色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F1基因型为AaBb。F1交配后代基因型中A−B−、A−bb、aaB−的表现型为黑色,aabb的表现型为红色。所以用F1(黑鲤)与红鲤测交,子代中不同性状的数量比是(AaBb、Aabb、aaBb):aabb=3:1。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人体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 A. 卵细胞 B. 成熟的红细胞 C. 口腔上皮细胞 D. 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C 【解析】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状、大小基本相同的染色体;性染色体虽形状、大小不同,但是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够联会,属于特殊的同源染色体。 【详解】AD、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卵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不含同源染色体,AD错误;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与各种细胞器,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是正常的体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多样性及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9. 下图为同一生物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①中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 B. 图②中染色体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C. 图③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的数目之比为1∶2∶2 D. 若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等位基因的分离也可发生在图④中 【答案】B 【解析】A、图①中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但着丝点已经分裂,因此不含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 B、图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其染色体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B错误; C、图③中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8条)、核DNA(8个)的数目之比为1:2:2,C正确; D、若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图④细胞中也可能含有等位基因,也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D正确。故选B。 10. 右图是某种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A~C段 B. CD段、GH段的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为1∶1 C. 图中显示两种分裂方式,其中Ⅰ~M段表示有丝分裂 D. 发生着丝点分裂的区段有D~E和J~K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H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H-I为受精作用,I以后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 【详解】A、A~C段包括减数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正确; B、CD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其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为1:2;GH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其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为1∶1,B错误; C、分析图形可知,I以后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因此I~M段表示有丝分裂,C正确; D、D~E和J~K分别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能发生着丝点分裂,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1.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 XX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的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后者的病因发生的时期是( ) A. 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B. 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C. 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D. 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答案】A 【解析】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父母正常,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 XXY的患者,该患者的基因型是XbXbY。 【详解】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患者,故推测母亲是携带者XBXb,父亲是XBY,该患者的基因型为XbXbY,XbXb只能来自于母亲,是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未正常分离造成的。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12.以下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0个卵原细胞与8个精原细胞如果完成减数分裂并受精,理论上可产生受精卵32个 B. 受精卵中的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C.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维持亲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稳定的重要机制 D. 有性生殖后代具有多样性的唯一原因是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1、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提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2、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 【详解】A、20个卵原细胞产生20个卵细胞,8个精原细胞产生32 个精子,20个卵原细胞与8个精原细胞如果完成减数分裂并受精,理论上可产生受精卵20个,A错误; B、由于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因此受精卵中的DNA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中的DNA几乎都来自卵细胞,B错误; C、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维持亲子代之间遗传物质稳定的重要机制,C正确; D、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故配子基因多样性的原因也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D错误。故选C。 13. 用纯系的黄果蝇和灰果蝇杂交得到下表结果,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亲本 子代 灰雌性×黄雄性 全是灰色 黄雌性×灰雄性 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 A. 灰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 B. 黄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 C. 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 D. 黄色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 【答案】C 【解析】分析表格可知: (1)灰雌性×黄雄性杂交,后代全是灰色,数目灰色是显性性状,黄色是隐性性状; (2)黄雌性×灰雄性杂交,后代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表现为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则灰色为伴X显性遗传,黄色是伴X隐性遗传。 【详解】A、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灰雌性和黄雄性杂交,子代全是灰色,说明灰色是显性,黄色是隐性;黄雌性和灰雄性杂交,子代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说明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黄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A错误; B、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黄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B错误; C、由A项的分析可知,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C正确; D、由A项分析可知,黄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D错误。故选C。 14. 下列关于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性染色体只存在于雄性生殖细胞中,利于后代的性别决定 B. 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是与性别相关联的 C. 妻子患色盲病,丈夫表现正常,婚后生育女儿患色盲病的可能性为1/4 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决定有关,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答案】D 【解析】A、无论是生殖细胞还是体细胞同时含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A错误; B、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X或Y染色体上但是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不是都决定性别,如红绿色盲基因,B错误; C、妻子患色盲病,丈夫表现正常,婚后生育女儿患色盲病的可能性为0,C错误;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决定有关,也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正确。故选D。 15.图所示系谱图中,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 )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X染色体显性遗传 C.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D. X染色体隐性遗传 【答案】B 【解析】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连续遗传;(3)“男病母女病,女正父子正”即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有病,正常女子的父亲和儿子都正常。 【详解】该遗传病表现出代代遗传,故可能属于显性遗传,而第二代男性的后代中女性个体全部患病,则很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故选B。 16.已知芦花鸡基因B在性染色体上(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对非芦花鸡基因b是显性,为了尽早而准确地知道小鸡的性别,应选用( ) A. 芦花母鸡和非芦花公鸡交配 B. 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 C. 非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 D. 非芦花母鸡和非芦花公鸡交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考查对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母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W,公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Z,尽早而准确地知道小鸡的性别,应使母鸡与公鸡的表现型不同。 【详解】母鸡的Z染色体一定来自父方,一定会传给雄性后代,使子代母鸡与公鸡的表现型不同,父方应为非芦花鸡,母方应为芦花鸡,子代中公鸡一定为芦花鸡,母鸡为非芦花鸡。 故选A。 17.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的实验思路是将S型细菌的各物质分离,独立观察每祌物质的遗传效应 B. 验证DNA半保留复制用同位素标记法和差速离心法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能够成功,跟噬菌体本身的结构及侵染特点有密切关系 【答案】D 【解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艾弗里的实验思路是将S型细菌的各物质分离,独立地观察每祌物质的遗传效应,A错误; B、验证DNA半保留复制用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 D、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构成,在侵染细菌实验中蛋白质和DNA能彻底分开,所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能够成功跟噬菌体本身的结构与侵染特点有密切关系,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方法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8.艾弗里及其同事用S型肺炎双球菌中的各种提取物和R型肺炎双球菌进行了著名的体外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 A. 证明了R型菌是无毒性的 B. 证明导致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C. 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 推出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答案】B 【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R型菌是无毒性的,A错误; B、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中,在添加S型菌DNA的培养基中,既含有R型菌落,也有S型菌落,证明导致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B正确; C、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 D、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 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 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 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答案】A 【解析】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的,S是蛋白质的标记性元素,P是DNA的标记性元素,因此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由于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因此保温一段时间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 【详解】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如果保温时间稍长,就会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使上清液中也出现放射性,A正确;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因此上清液中不会出现较多的放射性,B错误; C、离心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会进入到沉淀物中,不会出现上述实验现象,C错误; D、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有的含有P、S,而且P元素的含量很少,因此不用P元素标记蛋白质,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熟练掌握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0. 有关DNA分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绝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B. 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C. DNA分子的多样性取决于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DNA分子的空间结构 D. 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答案】C 【解析】A、绝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都存在于DNA分子中,DNA是主要遗传物质,A正确; B、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B正确; C、DNA分子的多样性取决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C错误; D、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1.下列关于DNA分子的结构和DNA分子复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DNA分子能准确的复制与DNA分子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B. 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有氢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C. 神经细胞和衰老的细胞一般都不会出现DNA分子的复制 D. 含有2n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碱基对的排列方式最多有n4种 【答案】D 【解析】A、DNA分子的结构稳定有利于DNA分子准确的复制,A正确; B、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有氢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B正确; C、神经细胞和衰老的细胞一般不能分裂,则不会出现DNA分子的复制,C正确; D、含有2n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碱基对的排列方式最多有42n种,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的特性 (1)相对稳定性: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方式不变;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 (2)多样性:不同的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目不同,排列顺序多种多样。若某DNA分子中有n个碱基对,则排列顺序有4n种。 (3)特异性:每种DNA分子都有区别于其他DNA的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了特定的遗传信息。 22.下图为真核细胞内基因Y的简图,共含有2000个碱基对,其中碱基A占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Y复制第2次时,需要2400个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 基因Y复制时解旋酶作用于①、③两处 C. 若②处T//A替换为G//C,则Y控制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D. Y的等位基因y中碱基A不可能占20%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的作用部位;②为碱基对;③为氢键,是DNA解旋酶的作用部位。该基因共有2000对碱基组成,其中碱基A占20%,则T%=A%=20%,G%=G%=50%-20%=30%。 【详解】A、该基因共有2000对碱基组成,其中碱基A占20%,则T%=A%=20%,G%=G%=50%-20%=30%,因此该基因中含有鸟嘌呤数目为2000×2×30%=1200个,则基因第2次复制时,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1200×(22-21)=2400个,A正确; B、基因Y复制时解旋酶作用于③处,即氢键,B错误; C、若②处T/A替换为G/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Y控制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C错误; D、Y的等位基因y是基因突变形成的,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因此y中碱基A也可能占20%,D错误;故选A。 【点睛】DNA复制n次和第n次复制的区别: DNA第n次复制是指由第n-1次产生的DNA分子的复制,DNA的数目增加2n-1个。比如说DNA第3次复制,产生8个子代DNA,但是DNA分子数量增加了4个,这是相对于第二次复制时来说的。DNA复制n次指DNA复制n次共产生2n个子代DNA分子,DNA数目增加了2 n -1个;比如说DNA复制了3次,那么产生8个子代DNA分子,DNA数目增加了7个,是相对于原来的DNA来说的。 23.下列关于基因与遗传信息、DNA、染色体、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C. 每条染色体有1个或2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有多个基因 D. 基因的碱基序列中蕴藏着遗传信息 【答案】A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碱基序列蕴含着遗传信息,一个DNA分子中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具有平行关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个性状可以有多个基因控制,一个基因也可以控制多个性状。 【详解】A、基因和性状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性状可以有多个基因控制,一个基因也可以控制多个性状,A错误;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 C、每条染色体上通常只有一个DNA分子,但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发生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中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C正确;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碱基序列蕴含着遗传信息,D正确。故选A。 24.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遗传信息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向子细胞中传递 B. 遗传信息可通过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向下一代传递 C. 通过有丝分裂和无性生殖,遗传信息也可以向下一代传递 D. 在同一生物个体中,遗传信息不能传递 【答案】D 【解析】A、遗传信息可通过细胞分裂向子细胞中传递,A正确; B、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而言,遗传信息可通过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向下代传递,B正确; C、对于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而言,通过有丝分裂和无性生殖,遗传信息也可以向下代传递,C正确; D、同一个生物体内,细胞进行分裂时,遗传信息也会复制并传递给子代细胞,D错误。 故选D。 25.关于如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过程有三种RNA的参与 B. 图中过程提高了翻译的速度 C. 在真核生物中,图中合成的多肽链最终相同 D. 图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沿mRNA从右向左 【答案】D 【解析】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核糖体移动方向的判断。判断的依据是根据多肽链的长短,长的翻译在前,接近核糖体移动方向的终点。 【详解】A、图示含有核糖体和mRNA,为翻译过程,有mRNA、tRNA和rRNA三种RNA参与,A项正确; B、多个核糖体位于同一条mRNA上,每个核糖体合成一条多肽链,相继合成多条多肽链,提高了翻译的速度,B项正确; C、因合成多条多肽链的模板是同一条mRNA,所以合成的多肽链最终相同,C项正确; D、根据肽链的长短可知翻译的过程是从左向右,D项错误。故选D。 26. 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 一种氨基酸对应一种密码子 C. 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 D. 同一密码子在人和黑猩猩细胞中决定同一种氨基酸 【答案】D 【解析】A、蛋白质生物合成中,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A错误; B、一种氨基酸可对应多种密码子,B错误; C、反密码子是位于t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C错误; D、同一密码子在人和黑猩猩细胞中决定同一种氨基酸,具有通用性,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7.合成一条含1000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对应信使RNA上的碱基数和双链DNA上的碱基对数至少依次是( ) A. 3000个和3000对 B. 3000个和6000对 C. 300个和3000对 D. 3000个和1000对 【答案】A 【解析】在基因的表达过程中,基因片段是双链,转录的mRNA是单链,而mRNA上的三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假定不考虑终止密码子,则基因中碱基数:mRNA中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据此答题。 【详解】(1)由于一个转运RNA只能转运一个氨基酸,所以1000个氨基酸需要转运RNA的个数是1000个。 (2)mRNA上三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则合成一条含1000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其信使RNA上的碱基个数至少为1000×3=3000个, 双链DNA上的碱基对数至少3000对。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DNA中碱基数,RNA中碱基数和氨基酸个数之间的关系,再根据题意作答。 28.如图为某生物体内相互关联的三个分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子2是mRNA,合成后将与核糖体结合,作为翻译的模板 B. 分子2可由分子1的任意一条链为模板转录而来 C. 分子3是翻译的产物,最多由20种氨基酸组成 D. 分子2含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不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答案】B 【解析】分析图解:根据DNA和RNA分子结构的区别,图示过程表示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分子1是DNA,分子2是mRNA,分子3是肽链。 【详解】A、分子2是以分子1DNA为模板合成的mRNA,可以作为翻译的模板,翻译的场所在核糖体,A正确; B、分子2是以分子1的上面那条链为模板而来的,B错误; C、分子3是多肽,是翻译的产物,由20种氨基酸组成,C正确; D、分子2是mRNA,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不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正确。 故选B。 29.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在植物的茎尖细胞中,甲、乙、丙过程均能发生 B. 甲、乙、丙过程只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C. 丁、戊过程可能与某些病毒有关 D. 在真核细胞中,甲和乙两个过程需要的酶种类有所不同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其中甲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乙表示转录过程,丙表示翻译过程,丁表示逆转录过程,戊表示RNA复制过程,其中丁和戊过程只能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A. 植物的茎尖细胞属于真核细胞,甲、乙、丙过程均能发生,A正确; B. 甲、乙、丙过程可发生在真核细胞中,也可发生在原核细胞中,B错误; C. 丁、戊只发生在某些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该过程与某些病毒有关,C正确; D. 在真核细胞中,甲过程需要DNA聚合酶和解旋酶,乙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甲和乙两个过程需要的酶种类有所不同,D正确。 30.下列关于基因型和表现型关系的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活在相同环境中的生物,表现型相同,则基因型也相同 B.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C.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D. 生活在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基因型相同,则表现型也相同 【答案】D 【解析】1、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2、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3、生物体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决定。 【详解】AC、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显性纯合子(AA)和杂合子(Aa)均表现为显性性状,AC错误; B、基因型相同,如果环境不同,表现型也可能不同,B错误; D、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相同生活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相同,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已知玉米子粒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请选用适宜的纯合亲本进行一个杂交实验来验证:①子粒的黄色与白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②子粒的非糯和糯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③以上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要求:写出遗传图解,并加以说明。 【答案】 子粒中: ①若黄粒:白粒(aa)=3:1,则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②若非糯粒:糯粒(bb)="3:1," 则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③若黄非糯粒:黄糯粒:白非糯粒:白糯粒=9:3:3:1,即:A-B-:A-bb:aaB-:aabb=9:3:3:1,则验证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常用的验证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杂交方案为自交法和测交法。植物常用自交法进行验证,根据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结果,若杂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则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根据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结果,若杂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则两对性状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测交法是教材中给出的验证方法,若杂合子测交后代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则该性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若双杂合子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 1:1:1:1,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本题中两种方法均可选择。 【详解】选择纯合非糯(aaBB)×纯合黄糯AAbb;或者纯合黄非糯(AABB)×纯合白糯(aabb)遗传图解如图: 。 F2子粒中: ①若黄粒:白粒(aa)=3:1,则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②若非糯粒:糯粒(bb)="3:1," 则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③若黄非糯粒:黄糯粒:白非糯粒:白糯粒=9:3:3:1,即:A-B-:A-bb:aaB-:aabb=9:3:3:1,则验证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32.图甲表示某雌性动物(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特定器官内,连续发生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变化曲线;图乙、丙是其细胞分裂两个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表示有丝分裂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 。 (2)图甲中的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的阶段有______________,基因B、 b分开发生在____________ 点。 (3)图乙、丙所示的分裂时期在图甲中分别位于____________段 、____________段。 (4)图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O→B D→E O→D D AB DE 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解析】图甲表示雌性动物某器官内连续发生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0~B表示有丝分裂过程,C~F表示减数分裂;图乙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图像,图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有丝分裂细胞中的DNA复制一次,分裂一次,数目不变,所以是O→B段;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DNA只有体细胞的一半,所以是D→E段。 (2)二倍体生物进行有丝分裂全过程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都含有同源染色体,所以是O→D段;;基因Bb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D点。 (3)图乙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因而所示的分裂时期在图甲中分别位于AB段和DE段。 (4)图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于是雌性动物,所以其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同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3.下图是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Ⅱ3和Ⅱ8两者的家庭均无乙病史。请据图回答: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 (2)Ⅲ11和Ⅲ9分别与正常男性结婚,她们怀孕后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了解到若在妊娠早期对胎儿脱屑进行检查,可判断后代是否会患这两种病。 ①Ⅲ11采取下列哪种措施_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Ⅲ9采取下列哪种措施__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__________。 A.染色体数目检测 B.检测基因是否异常 C.性别检测 D.无需进行上述检测 【答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D 因为Ⅲ11的基因型为aaXBXB,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孩子都正常。 B和C 因为Ⅲ9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Xb 或 aaXBXB ,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女孩均正常,男孩有可能患病,故应进行胎儿的性别检测和基因检测。 【解析】本题是根据遗传系谱图对人类遗传病的进行判断。分析遗传系谱图,Ⅱ-7、Ⅱ-8患甲病,所生女儿Ⅲ11不患甲病,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Ⅱ-4不患乙病,Ⅱ-3的家庭均无乙病史,Ⅲ-10患乙病,说明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从遗传系谱图推断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写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根据基因型推算相关的遗传概率。 【详解】(1)Ⅱ-7、Ⅱ-8患甲病,有一个不患甲病的女儿Ⅲ-11,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Ⅱ-3、Ⅱ-4不患乙病,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Ⅲ-2,又由题干知Ⅱ-3不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因此乙病是伴X色体隐遗传病。 (2)①因为Ⅱ-8是无乙病基因,所以Ⅲ-11的基因型是aaXBXB,其与正常男性aaXBY结婚,后代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正常,所以无需进行任何检测,故选D。 ②根据题意分析Ⅲ-9的基因型是aaXBXB或XBXb,其与正常男性aaXBY结婚,后代儿子有可能患乙病,可以通过性别检测来判断后代是否会患病,也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判断胎儿的基因型。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思路是,一判显隐性,二判基因位置,三写出相关基因型,四进行概率计算。 34.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 3 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需要的原料为_____,若 DNA 的一 条链上某部分碱基顺序为TGGGCTAAACCG,则其互补链转录生成的mRNA链上的碱基排 列顺序为 _____________ 。 (2)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 29%、19%,则与α链对应的双链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_____。 (3)图中②、③所示的过程在遗传学上分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噬菌体的信息传递途径为_____。 (5)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 DNA 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_____(在“都相同”、 “都不同”、“不完全相同”中选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 【答案】 细胞核 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 UGGGCUAAACCG 26% 转录 翻译 不完全相同 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解析】本题结合人体内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的复制、细胞分化等知识。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是DNA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是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是以mRNA为模板,进行的是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据此答题。 【详解】(1)在人体细胞中,含有DNA分子的有细胞核和线粒体,过程②属于转录过程,合成mRNA,所以发生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需要的原料为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若DNA的一条链上某部分碱基顺序为TGGGCTAAACCG,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其互补链转录生成的mRNA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为UGGGCUAAACCG。 (2)α链是mRNA,其中G占29%,U占25%,则其模板链中C占29%、A占25%,再者模板链中G占19%,则T占27%,则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A占(25%+27%)÷2=26%。 (3)图中②、③所示的过程在遗传学上分别称为转录和翻译。 (4)噬菌体的信息传递途径为:。 (5)由于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所以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不完全相同。 【点睛】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基因是通过控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整个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转录: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转录的场所:细胞核 转录的模板:DNA分子的一条链; 转录的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U”代替“T”与“A”配对,不含“T”); 与转录有关的酶:RNA聚合酶; 转录的产物:mRNA,tRNA,rRNA。 翻译: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翻译的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翻译的本质:把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转化成为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顺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