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 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 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 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答案】B 【解析】 【详解】A、稳态调节不一定都有反射弧的参与,如血液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2CO3/NaHCO3,A错误;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稳定、动态平衡,而不是固定不变的,B正确; C、人体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主要通过免疫调节,并不是许多系统参与,C错误; D、有的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也有的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脊髓和下丘脑,D错误。 故选B。 2.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 血糖升高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 C. 血糖升高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D 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答案】A 【解析】 【详解】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体液调节,在血糖含量偏高时,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在血糖含量偏低时,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二是神经—体液调节,在血糖含量偏高时,通过下丘脑的作用,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在血糖含量偏低时,通过下丘脑的作用,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故本题选A。 3. 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 A. 大脑皮层,下丘脑 B. 下丘脑,大脑皮层 C. 下丘脑,下丘脑 D.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本题选B。 4.兴奋的传导在体内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对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小泡中有递质 B. 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种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 突触后膜中的突触小泡内没有递质存在 D. 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答案】C 【解析】 【详解】A、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A正确; B、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类型,因此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种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正确; C、突触后膜中突触小泡内也有递质存在,C错误; D、突触包括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且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D正确。 故选C。 5. 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 A. 轴突→树突→细胞体 B. 轴突→细胞体→树突 C. 树突→细胞体→轴突 D. 细胞体→树突→轴突 【答案】D 【解析】 【详解】兴奋可以由前一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神经元的树突,再由树突传导至该神经元的细胞体,A正确;兴奋可以由前一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再由细胞体传导至该神经元的树突,B正确;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可以从树突传导至细胞体再传导至轴突,C正确;兴奋可以由前一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树突,但不能传递到下一神经元的轴突,D错误。故选D。 6.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喂养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 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 C. 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 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幼年动物的发育、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作用,所以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一段时间后,小白鼠的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 A. 过敏性鼻炎 B. 血友病 C. 艾滋病 D. 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过敏性鼻炎是一种过敏反应,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A正确; B、血友病是遗传病,不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B错误; C、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C正确;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D正确。 故选B。 8. 不会传染艾滋病的行为是( ) A. 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 B. 与爱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 C. 与艾滋病患者拥抱 D. 输入含有HIV的血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艾滋病是感染的HIV病毒,属于血液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染,性接触传染和血液传染。因此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输入含有HIV的血液都有可能感染,但与艾滋病患者拥抱不会感染,故本题选C。 9.若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 A. 体内没有B细胞而仅仅有T细胞 B. 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机而人 C. 只保留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D. 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合成能力不减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A、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因此胸腺发育不良者体内没有T细胞,A错误; B、胸腺发育不良者体内没有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也受到影响,保留了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的途径,B错误; C、胸腺发育不良者体内没有T细胞,但仍保留了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的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 D、胸腺发育不良者的免疫能力下降,淋巴因子和抗体(免疫球蛋白)合成能力减弱,D错误。 故选C。 10. 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 B. 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 C. 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 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答案】A 【解析】 【详解】A、体液免疫中大部分抗原是通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呈递给T细胞,然后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但有些是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和分化,A正确; B、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B错误; C、抗体是和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再被吞噬细胞吞噬掉,C错误; D、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D错误。 故选A。 11. 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 A. 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 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答案】C 【解析】 制备抗毒血清时,引起体液免疫,所以会有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所以C选项正确。 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A. 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 B.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D. 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直接引起相关的症状 【答案】A 【解析】 【详解】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由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直接引起相关的症状。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在农业生产上,可通过移栽促进植物侧根的生长,这是因为在移植过程中能( ) A. 破坏根的顶端优势 B. 促进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C. 促进侧根细胞分裂 D. 破坏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植物的茎有顶端优势,根也有顶端优势。主根的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向根部运输,抑制了侧根的生长,这是根的顶端优势。农业上移栽破坏了主根的根尖,从而使侧根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解除了根的顶端优势,使侧根迅速长出。综上所述,A正确,B、C、D均错误。 14. 下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长素由②→①移动 B. 生长素由④→③移动 C. 生长素由①→③移动 D. ③处生长比④处快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可发生横向运输,即生长素由②→①移动,A正确; B、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可发生横向运输,尖端以下部位不可以,因此不会由④→③移动,B错误; C、生长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因此生长素由①→③移动,由②→④移动, C正确; D、由于③处生长素浓度高,因此③处生长比④处快,D正确。 故选B。 15. 切开凹凸不平发育不均匀的西瓜,发现其凹侧的种子发育不良或未发育,这种现象可解释为 A. 种子的发育需要果实提供营养 B. 无种子的子房绝对无法发育成果实 C. 光照不均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 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的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发育中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促使子房膨大形成果实,若种子发育不良,或未发育,那么果实就会表现出凸凹不平或不均匀的西瓜,因此D正确,A、C解释不正确;无种子的子房如果涂抹生长素也能发育成果实,故B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右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实验结果不能说明 ( ) A. 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 B.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 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一种适应 D.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A正确; B、根的向重力性体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 C、根向地生长能获取水分和营养,茎背地生长能获取阳光,因此两者的向性运动都是一种适应,C正确; D、该实验不能得出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这个结论,D错误; 故选:D。 17. “秋风扫落叶”,但路灯下的树叶总是迟于其他部位脱落,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路灯下的树叶照光时间长,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养料多 B. 光照抑制了脱落酸的合成 C. 夜晚的光照抑制了顶端优势 D. 光照促进了生长素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树叶的脱落是由于树体内产生了相对较多的脱落酸的结果,所以路灯下的树叶总是迟于其他部位脱落,说明是光照抑制了脱落酸的合成,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脱落酸)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8. 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作为除草剂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主要是由于 A. 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对双子叶植物不起作用 B. 生长素类似物能够强烈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 C. 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 D. 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一样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作为除草剂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故选C。 19. 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种激素的浓度不同可能会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 B. 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受生长素的调节 C. 用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D. 无子番茄的获得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种激素的浓度不同可能会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例如,低浓度生长素可以促进生长,而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A正确; 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发挥主要作用的激素不同,B错误;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所以用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可能不同,C正确; 无子番茄是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在未受精的雌蕊柱头上,促进子房壁发育成果实,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D正确。 故选B 20.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A. 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 胚芽鞘尖端和未处理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 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 胚芽鞘尖端和置于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后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对照实验设计要求对照组除了实验变量与实验组不同外,其它无关变量都应与实验组一致。该实验的课题是“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尖端的有无,同时为了排除琼脂对于实验结构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要在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上放置琼脂块,即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将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1.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野兔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 B、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会导致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大,B错误;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及其夹角的菌体,结果正常,不会偏小,D错误。 故选C。 22.如图分别表示某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图乙中的f点,ac段可看成是“J”型增长 B. 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图乙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 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 根据“J”型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图乙表示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乙图中的f点,但ac段已有少量个体被环境淘汰,所以不能看成是“J”型增长,A错误;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表示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B正确;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K/2)点,以确保有最大增长率,使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C正确; D、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其增长率基本不变,所以不能用图乙表示,D正确。 故选A。 23.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未标志的鼠和10只标志的鼠,则该鼠种群密度大约为( ) A. 125只/公顷 B. 100只/公顷 C. 75只/公顷 D. 50只/公顷 【答案】B 【解析】 【详解】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公式为: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故该种鼠的总数=25×(30+10)÷10=100(只),由于调查范围是1公顷,故密度为100只/公顷。 故选B。 24.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 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D、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值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A错误,D正确; B、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用抽样检测法,B错误; C、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不对,C错误。 故选D。 25.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所以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①正确; ②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增长率为零,②错误;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率为零,③ 正确; ④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所以,在K/2时可以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④错误。 故选C。 26.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这种现象包括 A. 种间竞争、种内斗争 B. 共生、寄生 C. 寄生 D. 种内斗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异种微生物和乳酸菌之间属于种间关系,所以属于种间竞争; 2、根据“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说明到了后期由于营养物质等资源的缺乏,导致种内发生斗争. 故选A. 27.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 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 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答案】D 【解析】 据图可知,甲的数量变化在前,应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甲→乙,A项正确;M时甲种群处于下降过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项正确;两个种群数量的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项正确;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趋于稳定,D项错误。 28.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 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 D. 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答案】D 【解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植物的垂直结构就是对光照的充分利用,B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C正确;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不是温度和水分,D错误。 29. 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 A. 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 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 d查看更多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