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综合运用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课时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综合运用 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产物可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提供原料 B.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产物可为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提供原料 C.两者产生气体的阶段都有水参与 D.两者产生气体的阶段都与生物膜有关 解析 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产物O2可作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原料;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产物H2O可作为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原料;光合作用光反应可将H2O分解产生O2,有氧呼吸第二阶段H2O与丙酮酸反应生成CO2;光合作用光反应将H2O分解产生O2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有氧呼吸第二阶段H2O与丙酮酸反应生成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答案 D 2.下列对在一定条件下某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和线粒体有关生理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照下叶绿体和线粒体提供的直接被对方利用的物质有O2、CO2和葡萄糖 B.光照下两者在发生氧化反应时都释放能量供各项生命活动利用 C.若突然增加光照强度,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化合物C5比ADP先减少 D.若突然增加CO2浓度,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化合物C3比ADP先增加 解析 细胞呼吸时线粒体能利用的底物是丙酮酸,不是葡萄糖;光反应中产生的ATP只能提供给暗反应;若突然增加光照强度,则短时间内产生的ATP和[H]增加,ADP减少,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加快,C3的还原消耗ATP,生成ADP和C5,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化合物C5增加,ADP减少;若突然增加CO2浓度,CO2的固定加快,C3先增多,C3还原消耗ATP生成ADP,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比ADP先增加。 答案 D 3.下列物质转化过程会发生在人体内的是( ) A.H2O中的O转移到O2中 B.CO2中的C转移到C6H12O6中 C.O2中的O转移到H2O中 D.C6H12O6中的H转移到C2H5OH中 解析 人体内不发生光合作用,H2O中的O通过光反应转移到O2中,CO2中的C通过暗反应转移到C6H12O6中;O2中的O转移到H2O中属于有氧呼吸过程,人体内可以进行有氧呼吸;C6H12O6中的H转移到C2H5OH中,属于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过程,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不产生酒精。 答案 C 4.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在生长阶段体内物质的转变情况,图中a、b为光合作用的原料,①~④表示相关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过程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B.光合作用过程中[H]来源于①过程中水的光解,用于③过程C3的还原 C.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除了产生了[H]、ATP外,产物中还有丙酮酸 D.②、④过程中产生ATP最多的是④过程 解析 根据题干,分析图示可知,①过程是发生在叶绿体基粒的类囊体膜上的水光解过程;①过程生成的[H]和ATP用于暗反应,b是CO2,则③过程是C3的还原;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除了产生[H]、ATP外,产物中还有丙酮酸;有氧呼吸过程中水生成阶段产生ATP的量最多,即图示中的②过程。 答案 D 5.下图是H元素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转移过程,以下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 A.H元素经①→②转移到葡萄糖中,经历了光反应和暗反应 B.H元素经④→③转移到水中,转变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为线粒体 C.H元素经④→⑤的过程一般在无氧条件下才能发生 D.图中产生ATP且能为其他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①③④ 解析 ①→②过程为光合作用,其中①为水光解产生[H]和ATP,为光反应,②为暗反应合成葡萄糖;④→③过程为有氧呼吸,发生场所主要为线粒体,还有细胞质基质;葡萄糖经④→⑤过程产生乳酸或酒精,为无氧呼吸,一般发生在无氧条件下;①过程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不能为生物体的其他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 D 6.夏季晴天,将装有某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置于室外,从凌晨0时开始,定期测定玻璃罩中某种气体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本实验测定的气体是CO2 B.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起始时间是6时 C.若9时和12时合成有机物的速率相等,则9时的呼吸速率小于12时的 D.与0时相比较,24时该植物的干重减少 解析 由图可知,该气体相对值先减少后增加,本实验测定的气体是O2,A项错误;6时和18时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光合作用的起始时间应在6时之前,B项错误;该曲线的斜率代表速率,9时的净光合速率大于12时的,若9时和12时真正光合速率相等,则9时的呼吸速率小于12时的,C项正确;24时的O2含量高于0时的,说明植物一昼夜内有机物的积累量大于0,即该植物的干重增加了,D项错误。 答案 C 7.如图的纵坐标表示某种植物气体吸收量或释放量的变化。(不考虑横坐标和纵坐标单位的具体表示形式,单位的表示方法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O2吸收量,可以判断从D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若A代表O2释放量,B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一定不等于0,D点表示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为0 C.若A代表CO2释放量,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D点不移动 D.若A代表CO2释放量,E点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是8 解析 若A代表O2吸收量,可以判断从D点之前开始进行光合作用;若A代表O2释放量,B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一定不等于0,D点表示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为0;若A代表CO2释放量,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D点左移;若A代表CO2释放量,E点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是8+4=12。 答案 B 8.为研究多种环境因子对马铃薯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数据为植株在不同条件下CO2的吸收速率(mg/h)。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影响马铃薯植株光合速率的因素有CO2浓度和温度 B.在弱光、CO2浓度为0.03%、20 ℃条件下,马铃薯植株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无O2产生 C.马铃薯植株在适当遮阴、CO2浓度为0.03%、40 ℃条件下,光照强度不是限制因素 D.实验中马铃薯植株CO2固定速率最大所需的条件是全光照、CO2浓度为1.22%和35 ℃ 解析 曲线图纵轴的CO2吸收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而CO2 固定速率表示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黑暗条件下的曲线表示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速率,对比可知全光照、CO2浓度为1.22%、35 ℃时,植株总光合速率(CO2固定速率)最大。 答案 D 9.下图为桑叶光合速率随土壤水分减少的日变化曲线图,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为降雨后第2、8、15天测得的数据。若光照强度的日变化相同,则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 A.在水分充足时桑叶没有出现“午休”现象 B.曲线Ⅱ双峰形成与光照强度的变化有关 C.导致曲线Ⅲ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 D.适时进行灌溉可以缓解桑叶“午休”程度 解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在水分充足时桑叶没有出现“午休”现象;分析曲线图可知,曲线Ⅱ双峰形成与光照强度的变化有关;导致曲线Ⅲ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的变化;分析曲线图可知,在水分充足时桑叶没有出现“午休”现象,故适时进行灌溉可以缓解桑叶“午休”程度。 答案 C 10.用等体积的三个玻璃瓶甲、乙、丙,同时从某池塘水深0.5 m处的同一位置取满水样,立即测定甲瓶中的氧气含量,并将乙、丙瓶密封后沉回原处。一昼夜后取出玻璃瓶,分别测定两瓶中的氧气含量,结果如下(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透光玻璃瓶甲 透光玻璃瓶乙 不透光玻璃瓶丙 4.9 mg 5.6 mg 3.8 mg A.丙瓶中浮游植物的细胞产生[H]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B.在一昼夜内,丙瓶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约为1.1 mg C.在一昼夜后,乙瓶水样的pH比丙瓶的低 D.在一昼夜内,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约为0.7 mg 解析 丙瓶不透光,里面的浮游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在一昼夜内,丙瓶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约为4.9-3.8=1.1(mg);乙瓶中由于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而丙瓶生物只能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乙瓶水样的pH比丙瓶的高;在一昼夜内,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约为净光合作用释放+呼吸作用消耗=5.6-4.9+1.1=1.8(mg)。 答案 B 11.(2018·淮南质检)下图为不同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相对值(其他环境条件适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Ⅰ在光补偿点时,叶肉细胞不释放氧气 B.突然遮光处理,植物Ⅱ叶肉细胞中C3生成量减少 C.适当提高温度可以提高植物Ⅱ的光饱和点 D.最适宜在树林下套种的是植物Ⅲ 解析 植物Ⅰ在光补偿点时,整株植物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但其叶肉细胞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会释放氧气;突然遮光处理,植物Ⅱ叶肉细胞中ATP和[H]合成减少,还原C3生成C5减少,随后CO2与C5结合生成C3的量也减少;本实验数据是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得的,升高温度不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故光饱和点应下降;树林下光照强度较低,植物Ⅱ光补偿点低,最适宜在树林下套种。 答案 B 12.取某种植物生长状态一致的新鲜叶片,用打孔器打出若干圆片,平均分成四组,各置于相同的密闭装置内,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分别置于四种不同温度下(t1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