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广西南宁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试题(解析版)
广西南宁市三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狗的短毛和卷毛 B. 人的身高和体重 C. 牛棕毛和黑毛 D. 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答案】C 【解析】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详解】A、狗的卷毛和狗的短,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A错误; B、人的身高和体重,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B错误; C、牛的棕毛和黑毛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桂花与桃花是两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C。 2. 实现豌豆人工异花传粉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 ①套上纸袋 ②将花粉涂抹在除去雄蕊的雌蕊柱头上 ③采集另一植株的成熟花粉 ④除去未成熟花的雄蕊 A. ④①③②① B. ①③②④① C. ①②③④① D. ①④③②① 【答案】A 【解析】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叫做去雄。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上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详解】实现豌豆人工异花传粉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④去雄--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①套上纸袋→③采集花粉--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②授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①再套上纸袋。故选A。 【定位】孟德尔遗传实验 【点睛】去雄是指母本花未成熟时去掉雄蕊,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其他花粉干扰。授粉是指待父本花药成熟后,可用毛笔蘸取花药涂抹到母本去雄的花的柱头上的过程。 3.纯种高秆水稻与纯种矮秆水稻杂交,F1全为高秆。高秆这一性状称为( ) A. 显性性状 B. 隐性性状 C. 性状分离 D. 相对性状 【答案】A 【解析】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的亲本杂交,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详解】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的亲本杂交,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纯种高秆水稻与纯种矮秆水稻杂交,F1全为高秆,高秆为显性性状,矮杆为隐性性状,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故选A。 4.高茎豌豆(Dd)自交后代出现矮茎豌豆的现象叫做( ) A. 性状分离 B. 性别分化 C. 相对性状 D. 隐性性状 【答案】A 【解析】让杂合高茎豌豆(Dd)自交,后代中出现矮茎豌豆,这种子代同时出现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故选A。 5.豌豆的黄色子叶和绿色子叶是一对相对性状,黄色子叶豌豆(YY)与绿色子叶豌豆(yy)杂交得到F1都是黄色子叶豌豆(Yy),F1自交产生的F2的性状分离比是( ) A. 2:1 B. 1:1 C. 4:1 D. 3:1 【答案】D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豌豆的黄色子叶和绿色子叶是一对相对性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黄色子叶豌豆(YY)与绿色子叶豌豆(yy)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Yy,其自交后代为YY(黄色):Yy(黄色):yy(绿色)=1:2:1,因此F2性状分离比是3:1。故选D。 6.金鱼具备很好的观赏价值。其透明体色(B)与普通体色(b)、双尾(T)与单尾(t)性状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均为BbTt的个体杂交后,理论上子代四种表现型的数量比是( ) A. 1:1:1 B. 3:1:3:1 C. 4:2 D. 9:3:3:1 【答案】D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基因型均为BbTt的个体杂交后,理论上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透明体色双尾(B T ):透明体色单尾(B tt):普通体色双尾(bbT ):普通体色单尾(bbtt)=9:3:3:1,D正确。 故选D。 7.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为显性,种子黄色(Y)对绿色为显性。假如要对某高茎绿粒豌豆进行测交,则与之测交个体的基因型是( ) A. DDYY B. DdYy C. ddYy D. ddyy 【答案】D 【解析】测交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据此答题。 【详解】测交是指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的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基因型。因此,要对某高茎绿粒豌豆(D_yy)进行测交实验,则与之测交个体的基因型是ddyy。故选D。 8.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AaBb的个体杂交,在完全显性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条件下,其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是( ) A. 5/8 B. 3/8 C. 1/4 D. 1/8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最简单的方法是拆分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AaBb的个体杂交,求后代中纯合子占的比例可以把亲本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Aa×Aa→1AA:2Aa:1aa;Bb×bb→1Bb:1bb;则后代纯合子的概率=1/2×1/2=1/4,故选C。 9.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 ) A. 有丝分裂后期 B. 无丝分裂 C. 减数分裂过程中 D. 受精作用过程中 【答案】C 【解析】A、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错误; B、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变化,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错误; C、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 D、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中的染色体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集合到同一个受精卵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明确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受精作用等都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10.果蝇卵原细胞共有8条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各阶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果蝇的卵原细胞(染色体组成为6+XX)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6+XX)次级卵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3+X,后期为6+XX)+第一极体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为3+X)+3个极体(染色体组成为3+X)。根据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可知,在卵原细胞内其上染色体数目为8条,复制后仍然为8条,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减半为4条,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形成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仍为4条。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图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细胞同源染色体的对数是 A. 1对 B. 2对 C. 4对 D. 8对 【答案】B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详解】由图可知,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并且配对的染色体有2对,因此,该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示的分裂方式及分裂时期,图示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再根据题意作答。 12.下图中细胞的名称和所处的时期依次是 A. 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 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C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又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该细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产生卵细胞和极体。C正确。故选C。 13.对维持人类亲代和子代间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 A. 遗传和变异 B.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C. 基因突变和受精作用 D. 基因突变和减数分裂 【答案】B 【解析】受精作用的意义: (1)配子的多样性导致后代的多样性 。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详解】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人类红绿色盲是一种伴性遗传病。某夫妇生了一对“龙凤胎”,男孩色盲,女孩正常。请推测该夫妇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 A. XbY、XBXb B. XbY、XBXB C. XBY、XBXb D. XBY、XbXb 【答案】B 【解析】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儿正常,其基因型为XBX_,儿子色盲,其基因为XbY,儿子的Xb基因来源于母亲,其母亲中一定含有Xb基因,双亲中至少有一方含有XB基因,结合4个选项,只有B选项中母亲不含有Xb基因,因此选B。 15.图是国外资料记载的一种伴性遗传疾病的家系图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B. 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 C. 男性患者的女儿全患病 D. 女性患者的儿子全患病 【答案】D 【解析】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 (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2)世代相传; (3)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女性正常个体的父亲和儿子都正常。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第二代父亲患病,导致后代的女儿均患病,故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假设用基因A、a控制该性状,则第Ⅰ代中母亲基因型为XAXa,第二代患病父亲的基因型为XAY。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故男性患者的女儿全患病,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女性患者的基因型可能为杂合子XAXa,那么后代中儿子的基因型有XAY和XaY,因此后代儿子不一定患病,D错误。 故选D。 16.鸡的性别决定是ZW型。芦花和非芦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B、b基因决定。芦花雌鸡(ZBW)与非芦花雄鸡(ZbZb)杂交,则子代 A. 都为芦花鸡 B. 雄鸡为芦花鸡,雌鸡为非芦花鸡 C. 都为非芦花鸡 D. 雄鸡为非芦花鸡,雌鸡为芦花鸡 【答案】B 【解析】ZW型性别决定方式中,雌性为ZW,雄性为ZZ。 【详解】芦花雌鸡(ZBW)与非芦花雄鸡(ZbZb)杂交,则子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芦花雄鸡ZBZb:非芦花雌鸡ZbW=1:1。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17.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 A. 分离噬菌体和细菌,比较其差异 B. 降解DNA以研究其结构组成 C. 用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 D. 分别研究DNA和蛋白质等是否具有遗传效应 【答案】D 【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最终证明DNA是具有遗传效应的“转化因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能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8.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提纯的 S 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DNA 和 DNA 酶,分别加入到培养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如图所示)。经培养后检测,会出现 S 型细菌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C、D三个培养皿内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R型细菌都不会发生转化,因此只有R型细菌;A培养皿因为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部分R型细菌发生转化,所以会出现S型细菌,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解题关键是明确遗传物质是DNA,并且有S型细菌转化的试管中仍存在R型细菌。 19.下列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的遗传物质是RNA B. 它是一种原核生物 C. 它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 它的繁殖可直接利用培养基培养 【答案】C 【解析】1、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中独立生存。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是原核生物,B错误; C、噬菌体是DNA病毒,它由DNA和蛋白质组成,C正确; D、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噬菌体不可用无机培养基培养,D错误。故选C。 20.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以上两个实验,保温一段时间,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分分别是( ) A. 沉淀物、上清液 B. 沉淀物、沉淀物 C. 上清液、沉淀物 D. 上清液、上清液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能记住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 【详解】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只有DNA进入细菌,并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所以离心后主要在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故选A。 21.下列关于科学发现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B.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C. 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解释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D.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RNA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沃森、克里克等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A正确;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推断染色体与基因有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正确;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解释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发现了遗传学的基本规律,C正确;赫尔希和蔡斯所用噬菌体只含DNA一种核酸,所作实验的过程为: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D。 22.优良种质水牛的产奶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其中某基因部分碱基排列顺序如图所示,“①”所表示的碱基是( ) A. A B. C C. G D. T 【答案】A 【解析】DNA分子中两条链的相邻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配对方式是A-T、T-A、G-C、C-G,据此答题。 【详解】据分析可知,DNA分子中两条链的相邻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T与A配对,与①配对的碱基是T,故“①”所表示的碱基是A,A正确。故选A。 23.下列关于DNA复制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①互补碱基对间氢键断裂 ②互补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 ③DNA分子在解旋酶作用下解旋 ④以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⑤子链与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④②⑤① C. ③①④②⑤ D. ①③④②⑤ 【答案】C 【解析】DNA复制过程为: (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详解】DNA复制的具体过程为:③DNA分子在解旋酶作用下解旋→①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断裂→④以解旋后的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②互补碱基对间形成氢键→⑤子链与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故选C。 24.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是指( ) A. DNA分子中的一条链进行复制,另一条链不复制 B. DNA分子中的一半进行复制,另一半不复制 C. 每一个子代DNA均保留了其亲代DNA分子中的一条单链 D. 一个DNA分子复制后产生的两个DNA分子中,一个为亲代DNA分子,另一个为子代DNA分子 【答案】C 【解析】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连结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详解】DNA分子复制时,以两条解开的链分别为模板,合成两条新链,每条子链和相应的母链构成一个新的DNA分子,因此每一个子代DNA分子均保留了其亲代DNA分子中的一条单链。故选C。 25.DNA的复制保证了遗传的稳定性,现将含14N的细胞放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分裂5次后,DNA中含有15N的细胞所占比例是( ) A. 10% B. 50% C. 80% D. 100% 【答案】D 【解析】DNA复制过程为: (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详解】DNA进行的是半保留复制,现将含14N的细胞放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分裂5次后,产生25个细胞,其中有2个细胞的DNA一条链是14N,一条链是15N,还有25-2个细胞的DNA两条链都是15N,故DNA中含有15N的细胞所占比例为100%,D正确。故选D。 26.某种海蜇的DNA分子上有一段长度为5170个碱基对的片段,可控制合成绿色荧光蛋白,使海蜇发出绿色荧光。这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 A. 磷酸 B. 碱基 C. 肽链 D. 基因 【答案】D 【解析】某种海蜇的DNA分子上有一段长度为5170个碱基对的片段,可控制合成绿色荧光蛋白,使海蜇发出绿色荧光。说明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产生,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项正确,A、B、C项错误。 27.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 ) A. 复制 B. 转录 C. 逆转录 D. 翻译 【答案】B 【解析】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进行,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相对应的RNA分子。翻译过程是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故选B。 28.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指 A. D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B. m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C. t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D. 基因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答案】B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mR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详解】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构成一个密码子;tRNA一端的3个相邻碱基构成反密码子,通过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互补配对,把特定的氨基酸运到核糖体上。 故选B。 29.下图为中心法则的图解,过程c发生在真核细胞中的( ) A. 细胞质 B. 细胞核 C. 细胞膜 D. 细胞壁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中心法则图解,其中a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d表示逆转录过程;e表示RNA的复制过程。其中d和e过程只能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过程c为翻译,翻译的场所为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故选A。 30.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和性状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 每条染色体上有无数个DNA C. 每个DNA上有许多个基因 D.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B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详解】A、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A正确; B、染色体未复制时,1条染色体含1个DNA分子,复制后,1条染色体含2个DNA分子,B错误;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每个DNA上有许多个基因,C正确; D、生物性状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还受环境的影响,D正确。故选B。 31.现代生物进化论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A. 细胞 B. 个体 C. 种群 D. 群落 【答案】C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C正确。故选C。 32. 从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200 个个体,其中基因型为DD、Dd和dd的个体分别是60、120 和20 个,则基因D 和d 的频率分别是 A. 60%、40% B. 40%、60% C. 90%、10% D. 10% 、90% 【答案】A 【解析】由题意知,DD=60,Dd=120,dd=20,因此D的基因频率=(2×60+120)÷(200×2)×100%=60%,d的基因频率=(2×20+120)÷(200×2)×100%=40%.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名师点睛】种群基因频率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 33. 马与驴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不能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骡也是不可育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 地理隔离 B. 生殖隔离 C. 诱变育种 D. 无性繁殖 【答案】B 【解析】生殖隔离是指两种生物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能后代。由于马与驴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不能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骡也是不可育的,该现象称为生殖隔离。故选B 34.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 C.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地理隔离 【答案】D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是否有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从而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 B、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D 35. 生物多样性包括( ) ①遗传多样性 ②物种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④变异多样性 ⑤群落多样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⑤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质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 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36.玉米的糯性和非糯性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下表是三组相关的试验结果。 组别 亲本 子代 非糯性 糯性 试验一 非糯性×非糯性 605 201 试验二 糯性×糯性 0 798 试验三 非糯性×糯性 405 402 请分析并回答. (1)根据试验一的结果,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2)试验三所得的子代籽粒中,能稳定遗传的籽粒占________________。 (3)糯性玉米因糯软可口而广受消费者欢迎,为保持玉米的糯性性状,应栽种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玉米,建议采用表中试验_____________的子代籽粒留作种子。 【答案】非糯性 Aa 50%(或1/2) aa 二 【解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 2.要区分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可以让生物杂交,有两种情况可以作出判断,若是两个相同性状的生物个体杂交后代中有另一个新的相对性状出现,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是不同性状的生物个体杂交,后代中只出现一种性状,则此性状为显性性状。 3.根据试验一非糯性与非糯性,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判断非糯性是显性性状。 【详解】(1)根据试验一的结果和以上分析可知,亲代都为非糯性而后代出现了糯性,发生了性状分离,因此可判断显性性状是非糯性,亲本植株都是杂合体,基因型都为Aa。 (2)试验三所得的子代籽粒中,非糯性:糯性=1:1,属于测交,所以能稳定遗传的籽粒占50%。 (3)糯性玉米因糯软可口而广受消费者欢迎,为保持玉米的隐性性状,应栽种基因型为aa的玉米,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表中试验二亲代都为隐性性状,所以建议采用表中试验二的子代籽粒留作种子。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能够利用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常见的分离比推测相关个体的基因型,把握判断显隐性的方法,能够正确分析表格中杂交实验的结果,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解决问题。 37.如图是某家庭红绿色盲遗传图解。图中除黑色代表红绿色盲患者外,其他人的色觉都正常。相关基因用B、b表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红绿色盲属于_________(填“X”或“常”)染色体上的_________(填“显”或“隐”)性遗传病。 (2)图中II2基因型是_______;III3的基因型是_________,III3产生的精子有______种。 (3)II2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___。 【答案】 X 隐 XBXb XbY 2 100%(或1)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因为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此可以先确定男孩Ⅲ3和他的祖父Ⅰ4的基因型均为XbY;然后根据Ⅲ3判断其母亲Ⅱ2的基因型XBXb,再判断亲子代的基因型。 【详解】(1)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因父亲Ⅰ4为色盲,故图中Ⅱ2号的基因型是XBXb。图中Ⅲ3患红绿色盲,所以其基因型是XbY,经减数分裂,可产生Xb和Y两种精子。 (3)II2的基因型一定是XBXb,一定是红绿色盲的携带者。 【点睛】本题考查了伴性遗传和分离定律应用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意在考查考生分析系谱图的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解题时,考生首先明确红绿色盲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38.某班级开展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体验科学家构建模型的过程。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制作模型的流程图,请分析回答: (1)图中①所示配件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脱氧核苷酸链按______________平行方式盘旋成双链DNA分子。 (3)各小组制作的模型彼此不同,体现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4)该小组制作的模型中碱基配对有一处错误。请写出正确的碱基配对方式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胞嘧啶 反向 碱基对 T-T改为A-T,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A-T 【解析】图示为DNA分子的组成图,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图中的①是C(胞嘧啶)。 【详解】(1)据试题分析可知,图中①所示配件的中文名称是胞嘧啶。 (2)DNA分子中的两条链反向平行,若一条链的下端是磷酸,则另一条链的上端应该是磷酸,这样可以体现DNA双链反向平行的特点。 (3)DNA分子中碱基对千变万化的排列顺序使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4)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可知,T-T改为A-T。 【点睛】解答第4题,关键要记住DNA分子中的碱基的配对方式,即A与T、G与C。 39.下图表示细胞内合成蛋白质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过程的模板是____________(填写“DNA”或“mRNA”),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填写细胞器名称) (3)从图中可以看出,tRNA携带的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其名称为________。 (4)已知mRNA上的某个密码子是CUU,则与它相对应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______。 【答案】翻译 mRNA 核糖体 氨基酸 GAA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翻译过程,其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条件是:原料(氨基酸)、酶、ATP、tRNA和模板(mRNA)。 【详解】(1)图示为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 (2)翻译的模板是mRNA,场所是核糖体。 (3)tRNA的功能是转运氨基酸。 (4)已知mRNA上的某个密码子是CUU,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它相对应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GA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