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天津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天津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天津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 A. 细胞内液 B. 细胞外液 C. 血液 D. 淋巴和组织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B、体液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占1/3,A正确、B错误;‎ C、血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C错误;‎ D、淋巴液是细胞外液的一部分,不是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D错误。‎ 故选A。‎ ‎2.正常人的血浆pH通常为7.35~7.45,血浆pH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 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中的HCO3-、HPO42-等离子,可起到缓冲作用,①正确;‎ ‎②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从而减少内环境中的酸性气体,②正确;‎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③正确;‎ ‎④CO2能刺激人体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所以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④正确;‎ ‎⑤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而不是在食物中,所以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来调节血液的pH,⑤错误。‎ 故选B。‎ ‎3.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 内环境中含有尿素、激素、血红蛋白等多种成分 C. 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多于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 D. 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A、内环境稳态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参与,A正确; 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 C、组织液进入淋巴的量少于组织液进入血浆的量,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A。‎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C. 兴奋沿反射弧的传递过程离不开内环境 D.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通过体液运输,而血浆和组织液都属于体液的范畴,A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B错误;兴奋沿反射弧的传递过程涉及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而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需借助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间隙中有构成内环境的组织液,C正确;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机理主要是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Na+内流,所以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 ‎5.下列有关神经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一个突触小泡中只有一个乙酰胆碱分子 B. 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小 C.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 D.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答案】D ‎【解析】‎ ‎【详解】A、每一个突触小泡内有许多乙酰胆碱分子,A错误;‎ B、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使突触前膜面积增大,B错误;‎ C、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完成的,C错误;‎ D、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 故选D。‎ ‎6.抗丁顿氏病(亨廷顿舞蹈病)(HD)是一种基因突变引起的显性遗传病,患者大脑的局部神经元(M)发生退化,正常情况下M对大脑皮层产生掌管身体动作的兴奋性“讯号”具有抑制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脑发出“讯号”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线粒体 B. 正常基因发生突变时,其突变方向受环境的影响 C. HD可导致患者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过度兴奋,身体产生不自主的动作 D. 神经元M通过主动运输释放抑制性递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大脑发出“讯号”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线粒体,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正常的抗丁顿氏基因发生突变时,其突变方向与环境变化无明确的关系,B错误;‎ C、HD可导致患者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过度兴奋,身体产生不自主的动作,C正确;‎ D、神经元M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来实现的,而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D错误。‎ 故选C。‎ ‎7.下图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所示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B. 端烫碗而不缩手说明低级中枢受到了高级中枢的控制 C. 在②所在的神经元上能够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D. 刺激④处所引起的该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负变成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A、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 B、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所以端烫碗而不缩手说明低级中枢脊髓受到了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B正确;‎ C、由于传入神经与神经中枢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所以在②所在的神经元上,轴突末端能够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C正确;‎ D、刺激④处,Na+通道打开,Na+内流,因此所引起的该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正变成负,D错误。‎ 故选D。‎ ‎8.如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 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②、④等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 C. 饮水不足时此细胞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D. 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或血糖平衡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兴奋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A错误;‎ B、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是钠离子内流,与膜上②、④等载体有关,膜上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即A面(外侧)为负电位,B面(内侧)为正电位,B错误;‎ C、下丘脑的部分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上管和集合管,C错误;‎ D、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D正确;‎ 故选D。‎ ‎9.如图一为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其中电流计放在传出神经纤维的表面,图二是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分别刺激图一中的①、②,不会都引起肌肉收缩 B. 刺激图一中②能检测到电流计指针有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刺激图二中c点,电流计①指针不偏转,电流计②指针偏转两次 D. 刺激图二中c点,如果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原因是突触前膜释放了抑制性递质 ‎【答案】C ‎【解析】‎ 刺激图一中的①时,神经纤维能将兴奋传到肌肉使肌肉收缩,直接刺激肌肉(②)也能引起肌肉收缩,A错误;刺激图一中的②时,兴奋不能传递到神经纤维上,电流计指针不偏转,B错误;刺激图二中c点时,兴奋不能在突触处向左传递,电流计①指针不偏转,而兴奋向右传导时,能引起电流计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刺激图二中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原因是兴奋不能从突触后膜向突触前膜传递,D错误。‎ ‎10.如图是一个“神经一肌肉”接点(类似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Ach(乙酰胆碱)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机体产生的某种抗体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Ach(乙酰胆碱)与Ach受体结合,引起Na离子内流 B. ④向肌细胞质侧凹陷,形成许多皱褶,可以增大突触后膜的面积 C. ③处为组织液 D. 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 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Ach(乙酰胆碱),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引起Na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进而引起肌肉收缩,A项正确;④向肌细胞质侧凹陷,形成许多皱褶,增大了突触后膜的面积,有利于兴奋的传递,B项正确;③为突触间隙,其中的液体为组织液,C项正确;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项错误。‎ ‎11.下列有关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时表现为拮抗作用 B.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在调节动物生长发育时表现为协同作用 C. 激素的协同作用相当于激素的正反馈调节 D. 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时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为拮抗作用,如胰岛素(降血糖)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A正确;‎ BD、像促进生长发育方面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升高血糖方面的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这样,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结果的为协同作用,所以B、D正确;‎ C、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调节有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C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人体内分泌腺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分泌腺细胞不可能是激素的受体 B. 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激素一般都需要通过体液运输 C. 胰岛B细胞受损引起的糖尿病不能通过口服胰岛素制剂进行治疗 D. 下丘脑既是神经中枢,又是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枢 ‎【答案】A ‎【解析】‎ ‎【详解】A、内分泌腺细胞也可能是激素的靶细胞,如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垂体,A错误;‎ B、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激素都要进入体液,需要通过体液运输,B正确;‎ C、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不能口服,C正确;‎ D、下丘脑是神经调节中枢但同时又能分泌激素,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D正确。‎ 故选A。‎ ‎13.如图所示,人体胰岛素的合成、分泌与细胞内乳酸的含量有密切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氧气和葡萄糖浓度的比值会影响无氧呼吸的强度,从而改变细胞内的乳酸含量 B. 初到高原,细胞内氧气减少导致乳酸含量变化,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C. 乳酸的含量变化是调控细胞内胰岛素基因表达的信号分子 D. 进食后,血糖上升,使细胞内乳酸含量发生变化,从而抑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答案】D ‎【解析】‎ 当氧气供应充足时,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当氧气供应不足时,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而在有氧存在时,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因此氧气和葡萄糖浓度的比值会影响无氧呼吸的强度,从而改变细胞内的乳酸含量,A项正确;初到高原,因空气稀薄致使细胞内氧气含量减少,导致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乳酸的产生含量增加,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B项正确;乳酸的含量增加,能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因此乳酸的含量变化是调控细胞内胰岛素基因表达的信号分子,C项正确;进食后,血糖上升,对胰岛B细胞和下丘脑相关神经的刺激增强,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D项错误。‎ ‎14.下列关于垂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分泌生长激素 B. 可调节、控制下丘脑的活动 C. 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D. 可支配甲状腺的活动 ‎【答案】B ‎【解析】‎ 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A项不符合题意;下丘脑通过分泌促释放激素来调节和控制垂体的活动,B项符合题意;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刺激后,垂体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项不符合题意;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支配甲状腺的活动,D项不符合题意。‎ ‎15.用下述的动物实验研究甲状腺的内分泌功能时,会出现甲状腺激素过量病变的是 A. 切除发育正常小狗的甲状腺 B. 用碘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 C. 用甲状腺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 D. 向切除甲状腺以后的小狗体内注射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切除发育正常的小狗的甲状腺体会使甲状腺激素偏低,A错误;‎ B、用碘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由于机体存在甲状腺激分泌的负反馈调节,不一定出现甲亢症状,B错误;‎ C、用甲状腺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增多会出现甲亢的症状,C正确;‎ D、甲状腺功能不足的小狗注射一定剂量的甲状腺激素不一定出现甲亢的症状,D错误;‎ 故选C。‎ ‎16.选取同种、年龄与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若干只,实施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等分成四组,分别注射激素及生理盐水30天,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为对照实验 B. 该实验需要切除大鼠的胰腺和下丘脑以排除内源性激素的干扰 C. 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均能促进大鼠的生长 D. 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 ‎【答案】B ‎【解析】‎ 由图示可知:注射生理盐水组为对照组,注射激素组为实验组,该实验为对照实验,A项正确;该实验探究的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为避免自身产生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实验的影响,应切除大鼠的胰腺和垂体,B项错误;注射激素的三个实验组的大鼠平均体重均高于注射生理盐水组的大鼠平均体重,且同时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实验组的大鼠平均体重,均高于单独注射生长激素组和单独注射胰岛素组,说明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均能促进大鼠的生长,且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C、D项正确。‎ ‎17.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B.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C.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D.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答案】D ‎【解析】‎ 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若产生兴奋则有动作电位的产生,若是抑制则无动作电位的生成,A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抗体作用于抗原,但抗原并非都是细胞也可以是病毒或是大分子异物,C错误;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正确。‎ ‎18. 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的调节结果,既影响靶细胞的代谢又影响胰岛素自身的分泌 B. 寒冷刺激时,对体内细胞起动员作用的是神经冲动和激素 C. 叩击膝盖下韧带致小腿前踢的过程中,相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 D.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各种激素含量都能保持动态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C ‎【解析】‎ 胰岛素促使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加速葡萄糖在组织细胞的氧化分解,促使葡萄糖在组织细胞合成糖原,导致血糖浓度下降,血糖浓度下降反过来抑制胰岛素分泌,故A正确。寒冷刺激时,相关神经中枢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散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体液调节促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加强产热,故B正确。兴奋在游离神经纤维可以双向传导,在反射弧中,由于突触间兴奋传递只能单向,故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兴奋的传导为单向,故C错。通过调节,人体内各种激素含量都能保持动态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故D正确。‎ ‎19.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中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 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抑制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B. 突触前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 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D. 效应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答案】AD ‎【解析】‎ ‎【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 A错误;‎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分泌,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正确;‎ C、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细胞分泌,可反馈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 D、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可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D错误。‎ 故选AD。‎ ‎20.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的核遗传物质相同,mRNA完全不同 B. 甲发育为乙的主要场所是胸腺 C. 乙增殖分化为丙需要抗原刺激 D. 丙可完成核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甲、乙、丙三个细胞是分裂分化形成的,它们的遗传物质相同,但是它们的细胞中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因此它们细胞中的mRNA是不完全相同的,A错误;B细胞成熟于骨髓,T细胞成熟于胸腺,B错误;在抗原的刺激下,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丙是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成熟动物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因此其DNA不能复制,D错误。‎ ‎21.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 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 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 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D. 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小鼠B细胞没有进入到家兔的细胞内部,不会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A错误;‎ B、注射的是小鼠B细胞,所以材料中得出的是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的是B细胞,B错误;‎ C、小鼠和家兔属于不同的生物,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不具有相同抗原,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D正确。‎ 故选D。‎ ‎22.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免疫活性物质除图示X、Y外、还有淋巴因子等 B. ④⑤过程是细胞的分裂与分化,⑥过程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C. 图示为体液免疫,它与细胞免疫分别组成人体内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笫二、三道防线 D. 若物质Y攻击人体正常体细胞,在免疫学上称自身免疫病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前的分析可知,X是抗原,A错误;‎ B、⑤是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B错误;‎ C、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笫三道防线,C错误;‎ D、误把人体正常体细胞当抗原来攻击,称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D。‎ ‎23.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皮肤、黏膜以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 D. 人体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疾病是免疫缺陷病 ‎【答案】C ‎【解析】‎ ‎【详解】A、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 B、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过程,C正确;‎ D、人体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疾病是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 ‎24.一个健康人体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接种不同的疫苗乙,具有使抗体甲产量增加的作用,使免疫反应加强 B. 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增加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短 C. 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 D. 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具专一性的抗体因增殖而大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A、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抗体甲的产生量与疫苗乙无关,因此接种不同的疫苗乙后,抗体甲的产量不会增加,A错误;‎ B、初次接种疫苗时机体已经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同种疫苗再次接种后,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因此产生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缩短,B正确;‎ C、接种疫苗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同种疫苗再次接种后,再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加,D错误。‎ 故选B。‎ ‎25.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 该实验结果证明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吲哚乙酸 C. 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无尖端的胚芽鞘,结果是不生长也不弯曲 D. 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答案】A ‎【解析】‎ 因为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所以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拜尔的实验没能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更没有命名该物质是生长素,温特的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生长素,B错误;拜尔的实验没有设置空白对照组,C错误;该实验能说明生长素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但不能说明生长素不能反过来运输,D错误。‎ ‎26.用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尖端的不同部位,且每一个胚芽鞘都受到来自左侧的单侧光,如图一段时间后,燕麦能够弯向光源生长的是( )‎ A. ①③⑤⑦ B. ①④⑥ C. ③⑤⑧ D. ②⑤⑦‎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据图分析,图中云母片插在下面,不影响极性运输,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①正确;‎ ‎②云母片能阻止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则生长素不能到达作用部位,则植株即不生长也不弯曲,②错误;‎ ‎③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③正确;‎ ‎④云母片能阻止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使得右侧的生长素不能到达作用部位,则左侧生长较快,背向光源生长,④错误;‎ ‎⑤云母片放置的位置在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植株弯向光源生长,⑤正确;‎ ‎⑥云母片能阻止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则生长素分布均匀,植株直立生长,⑥错误;‎ ‎⑦云母片放置的位置在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植株弯向光源生长,⑦正确;‎ ‎⑧云母片放置的位置在胚芽鞘尖端以及下面一段,阻止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则生长素分布均匀,植株直立生长,⑧错误。‎ 因此燕麦能够弯向光源生长的是①③⑤⑦,故选A。‎ ‎27.下图为某学者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根的作用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 B. 生长素浓度高于m1后,生长素会抑制根的生长 C. 生长素浓度为m2时,根细胞不能进行分裂和生长 D. 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种植物根和芽的作用结果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分析曲线可知,在曲线最高点的两侧存在两个不同的点,两点对应的纵坐标相同但横坐标不同,说明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A正确;‎ B、生长素浓度高于m1而低于M2时,生长素会仍然促进根的生长,但促进作用随生长素浓度升高而减弱,B错误;‎ C、生长素浓度为m2时,根细胞能进行分裂和生长,但生长素对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错误;‎ D、根比芽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种植物根和芽的作用结果不同,D错误。‎ 故选A。‎ ‎28.下列关于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发挥作用后仍然保持活性 B. 一种动物细胞可以识別多种特定的激素 C. 棉花顶芽细胞内苏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生长素 D. 棉花的幼根和幼芽不能合成乙烯 ‎【答案】B ‎【解析】‎ ‎【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A错误;‎ B、一种动物细胞可以识別多种特定的激素,如肝细胞可以识别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等,B正确;‎ C、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C错误;‎ D、棉花的幼根和幼芽可以合成乙烯,D错误。‎ 故选B。‎ ‎29.图示为科研人员探究不同浓度的 IAA(生长素)、IBA(吲哚丁酸)和 NAA(萘乙 酸)对根系生长的影响时,根据实验所得数据绘制的柱状图。下列相关叙述或推理正确的有几个( )‎ ‎①IAA、IBA 和 NAA 都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微量有机物 ‎②图示信息可反映出 IAA 和 IBA 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③人体中没有控制分解生长素的酶合成的基因 ‎④同浓度的 IBA和 NAA 对根系生长的作用效果有差异 ‎⑤IAA、IBA 和NAA 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并向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NAA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不属于植物激素,①错误;‎ ‎②柱形图中,只有吲哚乙酸(IAA)体现了低浓度促进根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根的生长,即体现了两重性,吲哚丁酸(IBA)和α﹣萘乙酸(NAA)对大豆根系生长只起到抑制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②错误;‎ ‎③人的尿液中曾经发现生长素,可知人体中有没有控制分解生长素的酶合成的基因,③正确;‎ ‎④看图可知:同浓度的IBA和NAA对根系生长的作用效果有差异,④正确;‎ ‎⑤植物激素或激素类似物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向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⑤错误。‎ 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③④,共两项,故选B。‎ ‎3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番茄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 B. 植物激素既可以直接参与代谢,又可以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C. 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D. 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就是植物激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长素具有两重性,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因此番茄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A正确;‎ B、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B错误;‎ C、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C错误;‎ D、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不一定是植物激素,也有可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D错误。‎ 故选A。‎ ‎31.为了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二者的关系,实验如下: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下列叙述最严谨的是 A. 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个根尖放在不含生长素和等量蔗糖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组 B. 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乙烯的合成,从而抑制根的生长 C. 生长素与乙烯对根的生长表现为拮抗作用 D. 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 ‎ 为了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组,证明蔗糖的作用,A错误;根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的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B正确;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细胞的生长,乙烯抑制细胞的生长,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所以低浓度的生长素与乙烯,两者之间是拮抗作用,高浓度的生长素与乙烯作用具有协同作用,C错误;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根本原因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同时含受环境影响,D错误。‎ ‎32.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浓度生长素作用的发挥不会因细胞的成熟情况、植物的种类等而出现差异 B. 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C. 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D. 用赤霉素处理小麦种子,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幼嫩的细胞比成熟的细胞生长素更敏感,A错误;‎ B、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正确;‎ C、乙烯促进果实成熟,C错误;‎ D、赤霉素能够解除种子休眠,用赤霉素处理种子,可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D错误。‎ 故选B。‎ ‎33.已有研究表明,在无机盐缺乏的环境中,植物根尖会产生更多的根毛。科学家以拟南芥作为研究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注:茉莉酸甲酯是植物代谢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 A. 茉莉酸甲酯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B. 结果表明,乙烯可促进根毛产生 C. 结果表明,乙烯的作用依赖于茉莉酸甲酯 D. 在无机盐缺乏的环境中,植物产生更多的根毛以适应环境 ‎【答案】C ‎【解析】‎ 据图可知,茉莉酸甲酯处理后,野生型拟南芥根毛数量增多,说明茉莉酸甲酯能够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A项正确;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根毛数量比野生型少,说明乙烯可促进根毛产生,B项正确;对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用茉莉酸甲酯处理,不能明显提高根毛数量,说明茉莉酸甲酯的作用依赖于乙烯,C项错误;在无机盐缺乏的环境中,植物产生更多的根毛,以尽可能地吸收无机盐,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D正确。‎ ‎34.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IBA(萘乙酸)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下表所示结果,有关本实验分析或评价的叙述错误的是( )‎ 枝 条 甲 组 乙 组 丙 组 溶 液 ‎10-10mol/L的IBA溶液 ‎10-5mol/L的IBA溶液 清 水 生根数量(条)‎ ‎43‎ ‎8‎ ‎22‎ A.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促进插条生根的IBA浓度大小 B. 银杏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 C. 本实验说明,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0-10mol/L D. 用三种溶液处理插条的时间应该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实验设置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促进插条生根的IBA浓度大小,A正确;‎ B、IBA浓度为实验的自变量,因此银杏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均属于无关变量,由于芽能产生生长素,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这些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B正确;‎ C、三个浓度比较,10-10mol/L的IBA溶液对插条生根具有促进作用,由于缺少其它浓度的实验组,因此不能确定其是否为最适浓度,C错误;‎ D、用三种溶液处理插条的时间属于无关变量,因此处理时间应相同,D正确。‎ 故选C。‎ ‎35.如图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 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研究期间两者竞争强度由强→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t4时刻,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如乙为农作物害虫,则在t4时间点之前防治最好,A错误; B、在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因此其年龄组成类型是衰退型,在t3-t5时间内,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因此乙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B正确; C、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弱→强,D错误. 故选:B。‎ ‎36.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釆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治理主要是达到 A. 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B. 增加昆虫死亡率 C. 降低昆虫出生率 D. 改变昆虫年龄组成 ‎【答案】C ‎【解析】‎ 性引诱剂能吸引同种的异性个体前来交尾,人工施放性引诱剂则引诱来大量的雄性害虫,通过性引诱剂的干扰,使其不能与雌性害虫完成正常的交尾,从而降低昆虫的出生率,故选C。‎ ‎3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太空中,根失去向地性是因为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②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基因组的表达,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③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该地区,调查结果不一定大于实际值 ‎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⑤从‎30℃‎的环境进入‎5℃‎,小白鼠的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相应增加。‎ ‎⑥抗体、淋巴因子和血红蛋白均存在于内环境中。‎ A. 5项 B. 4项 C. 3项 D. 2项 ‎【答案】C ‎【解析】‎ ‎【详解】太空中,因为失重,生长素不能横向运输,不会出现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失去了向地性,①错误。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基因组的表达,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②正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重 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当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该地区,若迁出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占的比例大,则重捕标志物偏小,则调查结果会大于实际值,反之则小于实际值,③正确。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④错误,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从‎30℃‎的环境进入‎5℃‎,通过体温调节,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⑤正确。抗体、淋巴因子属于内环境中,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⑥错误。综合分析,正确是②③⑤,C正确。A、B、D正确。‎ ‎38.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C. 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 D. 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c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会增大,B错误; C、种群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正确; D、图中显示的特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除此以外,种群还有空间特征,D正确。‎ 故选B。‎ ‎39.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B. 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 C. 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 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通过统计样方内所有生物种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A错误;‎ B、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是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过程,即以现有群落组成及结构为基础,通过同时研究当前植被空间上的组合,揭示植物群落先后变化的时间过程,故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正确;‎ D、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A。‎ ‎40.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但不一定形成了新的物种 B. 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垂直分布的最终决定性因素都是光照 C. 1∶1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 D. 火山喷发后的演替一般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正确;‎ B、植物垂直结构的影响因素是光照,植物又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故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垂直分布的最终决定性因素都是光照,B正确;‎ C、不同的种群中性别比是不同的,由于长期的进化自然选择有些种群的性别比不是1:1,如生殖季节的象海豹,雌性多于雄性,所以,1:1的性别比不一定最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C错误;‎ D、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山喷发后的演替一般属于初生演替,D正确;‎ 故选C。‎ ‎41.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 改变培养液浓度不会影响K值大小 B. 取样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后再取样 C.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所有酵母菌的数目 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会改变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A错误;‎ B、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B错误;‎ C、应用血球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抽样检测,C错误;‎ C、营养、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 故选D。‎ ‎4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 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C. 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D. 该食物网由 6 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答案】D ‎【解析】‎ ‎【详解】A、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A正确;‎ B、食物链(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B正确;‎ 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可以没有的成分是消费者,C正确;‎ D、该食物网由 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D错误。‎ 故选D。‎ ‎43.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B.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变小 C. 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A、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主要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或人类持续排污有关,A错误;‎ B、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一定会变小,B正确;‎ C、环境由差变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体现,C正确;‎ D、全球气候变暖,也就是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主要是化石燃料的过量燃烧,排放过多温室气体所致,D正确。‎ 故选A。‎ ‎44.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A. 努力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B. 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C. 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D. 延长食物链,消耗能量环节增多,降低能量利用率 ‎【答案】D ‎【解析】‎ 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可以努力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分层多级利用,A正确;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可以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C正确;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使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 ‎45.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食物链营养级越多能量传递效率越高 B. 草原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产生的能量可以流向生产者 C. 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基本相等 D. 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A、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获得能量越少,与能量传递效率无关,A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以取食的形式进入下一营养级,B错误;‎ C、只有当空气中二氧化碳达到能够产生光合作用的最低浓度时,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相等,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大于植物呼吸作用的碳,C错误;‎ 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二、简答题 ‎46. 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下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下表丙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丙: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a~e依次增大)‎ 组别 清水 浓度a 浓度b 浓度c 浓度d 浓度e 平均株高/cm ‎16‎ ‎20‎ ‎38‎ ‎51‎ ‎42‎ ‎24‎ ‎(1)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为________。‎ ‎(2)从图乙可以看出________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对叶和果实的作用是________。‎ ‎(3)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被称为“第六大植物内源激素”。表丙中实验结果能否说明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具有两重性?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完善进一步探究油菜素内酯促进芹菜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的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取同一批种子使其萌发,从中选取株高、长势相同的芹菜幼苗,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喷洒对应组芹菜幼苗;‎ ‎④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小于m (2). 脱落酸 (3). 促进衰老和脱落 (4). 否 (5).‎ ‎ 该实验结果只表明a~e各种浓度均有促进作用,没体现抑制作用 (6). 在浓度b至浓度d之间配制系列浓度梯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 (7). 均分为4组(或4组以上),每组30株,编号 (8). 用等量且适量的上述系列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 (9). 测量并记录芹菜株高,再计算平均值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甲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分析乙图: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随着种子的萌发,脱落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而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都是先增加后减少;分析表格丙:表中数据显示生长素浓度为c时,平均株高最高。‎ ‎(1)背光面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面,且生长效应强于向光面,所以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2m时,向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小于m,以保证促进生长的效应弱于背光面。‎ ‎(2)从乙图可以看出,随着种子的萌发,脱落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说明该激素抑制种子的萌发;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3)根据表丙分析,与清水组相比,a~e各种浓度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都起促进作用,没体现抑制作用,因此表丙中实验结果不能说明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具有两重性。‎ ‎(4)根据实验的设计原则,探究油菜素内酯促进芹菜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表中数据显示生长素浓度为c时,平均株高最高,但不能说明浓度c是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应该在浓度b至浓度d之间配制系列浓度梯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 ‎②取同一批种子使其萌发,从中选取株高、长势相同的芹菜幼苗均分为4组,每组30株,并且编号;‎ ‎③本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油菜素内酯水溶液的浓度,所以分别用等量且适量的上述系列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喷洒对应组的芹菜幼苗;‎ ‎④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芹菜株高,再计算平均值。‎ ‎47.如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 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_____。‎ ‎(2)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具有_____的特点,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_____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3)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而 α﹣银环蛇毒没有神经递质的作用,当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细胞收缩。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当 α﹣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的表现是_____。‎ ‎(4)结合图中信息解释人体血钙低时,肌肉的表现是_____。‎ ‎【答案】 (1). 效应器 (2). 一定的流动性 (3). 胞吐 (4). 松弛 (5). 抽搐 ‎【解析】‎ ‎【详解】(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效应器。‎ ‎(2)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期间有膜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3)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细胞收缩。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那么乙酰胆碱就不能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肌肉不能收缩,表现是松弛。‎ ‎(4)人体血钙低时,血钙降低导致突触间隙(细胞外液)中钙浓度低,Ca2+内流减少,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但钙浓度低时,对钠离子内流的屏障作用解除,肌肉兴奋性更高,所以表现为抽搐。‎ ‎48.血糖平衡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图表示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问题:‎ ‎(1)一般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是____________。‎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______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引起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促进靶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__________(填“细胞膜上”、“细胞质中”或“细胞核中”)。‎ ‎(3)I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据此推测:I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基因) 决定的、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__________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_____________免疫导致的。‎ ‎【答案】 (1). 0.8‎-1.2g/l (2). 神经—体液 (3).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 (4). 细胞膜上 (5). 自身免疫 (6). 体液免疫和细胞(特异性)‎ ‎【解析】‎ ‎【详解】(1)一般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是0.8‎-1.2g/L。‎ ‎(2)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降低血糖浓度,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引起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促进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被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 ‎(3)I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属于自身免疫病,胰岛B细胞作为抗原受到抗体或效应T细胞的攻击,是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导致的。‎ ‎49.细菌侵入人体后,有些种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另一些种类存在于人体的内环境中。为探究某种细菌 a 的存在部位,科学家以从未感染过此细菌的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小鼠的生理状况相同),结果如表。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步骤 组别 甲 乙 丙 丁 ‎1‎ 给小鼠注射适量的细菌 a 给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分离 T 细胞 分离血清 分离 T 细胞 分离血清 ‎2‎ 分别注射到已经感染细菌 a 的小鼠,培养一段时间 ‎3‎ 检测小鼠脾脏中细菌 a 的数量 结果 ‎+‎ ‎++++‎ ‎++++‎ ‎++++‎ ‎(分离的 T 细胞中含有效应 T 细胞;“+”表示细菌 a 数量的多少)‎ ‎(1)实验中,对照组的是_____。‎ ‎(2)步骤 2 中小鼠感染细菌 a 的天数应_____(填相同或不同),这属于对实验中_____变量的控制。‎ ‎(3)从结果分析,由于乙组和丁组的细菌 a 数量基本相同,说明通过_____免疫不能有效的抑制细菌 a 的增殖。通过甲组的结果说明细菌 a 生活在_____。‎ ‎【答案】 (1). 丙、丁 (2). 相同 (3). 无关 (4). 体液 (5). 宿主细胞内 ‎【解析】‎ ‎【详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种细菌a侵入小鼠体内后的存在部位,因此自变量为是否给小鼠注射适量的细菌a,据此分析表中信息可知:甲、乙是实验组,丙、丁是对照组。‎ ‎(2)步骤2中小鼠感染细菌a的天数是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这属于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3)表中实验结果显示:乙组和丁组的细菌a数量基本相同,说明通过体液免疫不能有效的抑制细菌a的增殖。分离的T细胞中含有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能够导致靶细胞(被细菌a侵入的细胞)裂解死亡,甲组的细菌a数量明显少于丙组,说明细菌a生活在宿主细胞内。‎ ‎50.图1是一个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2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 ‎ ‎(1)图1中丙是属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若该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_____kg。‎ ‎(2)图2中的C可表示桑树的__________级生产量,蚕的次级生产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在某时统计该池塘桑树的干重,所得数据为桑树的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3 (2). 2125 (3). 净初 (4). B1+C1+D1 (5). 一 (6). 生物量 ‎【解析】‎ ‎【详解】(1)甲→丙→戊中,丙为第2营养级,甲→乙→丙中,丙为第3营养级。若图1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取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kg生物量,则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由甲→丁→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为10×3/4÷10%÷10%=‎750kg;由甲→丙→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丙为10×1/4÷10%=‎25kg,丙摄取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消耗甲为25÷2÷10%+25÷2÷10%÷10%=‎1375kg。因此需要消耗生产者甲的质量为750+1375=‎2125kg。‎ ‎(2)净初级生产量是总初级生产量减去自养生物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同时因呼吸作用所消耗的量。C可表示桑树的净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是除生产者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表现为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蚕的次级生产量可表示为其同化作用的产生量减去呼吸作用所散失的能量,即B1+C1+D1。蚕沙(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蚕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桑树的能量,蚕沙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所含的能量。在某时统计该池塘桑树的干重,所得数据为桑树的生物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