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北石家庄高二上生物月考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河北石家庄高二上生物月考试卷

‎2020-2021学年河北石家庄高二上生物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 ‎ ‎1.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相当于突触,结构如图)处传递功能障碍引发的疾病,患者肌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被自身产生的抗体攻击。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 A.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不消耗ATP B.兴奋在神经—肌肉间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 C.患者的神经—肌肉接头释放神经递质出现异常 D.患者正常的乙酰胆碱受体减少而影响肌膜Na‎​‎‎+‎通道打开 ‎ ‎ ‎2. 下列有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而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配子产生过程中,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配子随机结合过程中 C.多对等位基因遗传时,等位基因先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后进行 D.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一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 ‎ ‎3. 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及其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给小鼠注射S型菌的DNA,小鼠将患败血症而死亡 B.S型菌的致病性与其细胞表面的一层多糖类物质有关 C.实验中少量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现象属于基因突变 D.S型菌的DNA引起细菌的转化,转化效率的高低与其纯度无关 ‎ ‎ ‎4. 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过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 ‎ A.图B中细胞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8条染色单体 B.图B表示的分裂时期相当于图A中的c~d段 C.图中m所在位置高尔基体较多,线粒体较少 D.观察该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应选择图A中a~b段所代表的时期来观察 ‎ ‎ ‎5. 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EBV(一种丝状单链RNA病毒)引起的,EBV侵染宿主细胞后,将其核酸一蛋白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通过图示途径进行增殖。如直接将EBV的RNA注入人体细胞,则不会引起EBHF。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过程②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B.过程②合成两种物质时所需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量完全相同 C.EBV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四种脱氧核苷酸和ATP D.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不同 ‎ ‎ ‎6. XY型性别决定的某昆虫,其红眼和白眼由等位基因R、r控制,让红眼(♀)和白眼(♂)杂交,F‎1‎为红眼♂∶红眼♀∶白眼♂∶白眼♀=1∶1∶1∶1;从F‎1‎中选择红眼雌雄个体杂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红眼♀∶白眼♂=1∶1∶1。(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与突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该昆虫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B.该昆虫中可能存在雌性红眼基因的纯合致死现象 C.若F‎1‎随机交配,则子代红眼∶白眼=2∶3‎ D.F‎1‎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中r的基因频率相等 ‎ ‎ ‎7.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二倍体 B.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C.γ射线处理使染色体上多个碱基丢失引起的变异可能属于基因突变 D.基因突变一般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会有基因数量的变化 ‎ ‎ ‎8. 下列关于常见作物育种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利用杂交育种可培育出新物种,促进生物的进化 B.利用单倍体育种可获得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利用多倍体育种可增加染色体的数目,获得茎秆粗壮的植株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D.利用诱变育种可增大突变频率,利于获得新基因 ‎ ‎ ‎9.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调查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患者家族中进行 B.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一定有遗传病患者 C.理论上红绿色盲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 ‎ ‎10. 下列有关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出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量是n/2‎ B.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需要tRNA从细胞质转运脱氧核苷酸 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通过氢键连接 D.DNA分子互补配对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 ‎ ‎11. 下列关于物种和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 D.种群必须经过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 ‎ ‎ ‎12. 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肌肉细胞缺氧时,3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3的pH会维持相对稳定 B.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C.2中的氧气到达4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 D.2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3中pH的剧烈改变 ‎ ‎ ‎13.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A、B代表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从外界环境摄入的O‎2‎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呼吸系统→A→①→②→肝脏细胞 B.①中含有葡萄糖、胰岛素、血浆蛋白等物质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②③‎ D.肾小球肾炎导致①渗透压增加,②渗透压减少 ‎ ‎ ‎14. 在2017年2月北京的“光猪跑”活动中,参加者只穿泳衣或短裤进行健身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奔跑前冷觉感受器兴奋,神经元间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传递加快 B.低温状态下参加者的体温仍能维持37℃左右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C.内环境中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为体温的维持提供热能 D.奔跑时产生的CO‎2‎和乳酸导致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 ‎ ‎15. 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②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甲 ③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④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⑤甲、乙、丙、丁共同构成了人体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 ⑥正常情况下,图示各部分的成分是恒定不变的,这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 ‎ ‎16. 2019年初,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锋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机制做出了全新阐述。研究发现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 )及以上水平时,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及退热药的使用有了新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人生病持续高热发烧属于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 B.该研究提示我们,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C.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热休克蛋白90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 ‎ ‎17.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B.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Na‎+‎内流,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C.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D.无氧条件会显著降低人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 ‎ ‎ ‎18. 河豚含蛋白质高,营养丰富,但其体内含有河豚毒素。河豚毒素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像塞子一样凝固在Na‎+‎通道的入口处,从而导致血管运动神经和呼吸神经中枢麻痹,使人体迅速死亡。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 A.极微量的河豚毒素可以作为镇痛和局部麻醉的药剂 B.Na‎+‎通道持续开放将会使神经元持续处于静息状态 C.促进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河豚毒素中毒症状 D.河豚毒素的毒性机理是阻止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 ‎ ‎ ‎19. 如图表示逐渐增加电刺激强度(S‎1‎~S‎8‎)后,一个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刺激强度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产生动作电位 B.刺激强度在S‎5‎~S‎8‎时期,大量钠离子会从膜外流入膜内 C.刺激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使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D.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的强度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强 ‎ ‎ ‎20. γ-氨基丁酸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GABA受体结合后,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进入突触后神经元细胞内(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氯离子进入细胞内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可以推断γ-氨基丁酸可促进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C.γ-氨基丁酸增加可以维持突触后膜膜电位保持不变 D.虽然γ-氨基丁酸属于小分子,但还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二、多项选择题 ‎ ‎ ‎ 玉米植株的雄花着生在植株的顶端,雌花着生在植株的叶腋。玉米植株一般是雌雄同株异花,也出现只开雄花或只开雌花的雄株或雌株。玉米植株的性别决定受两对等位基因(B和b、T和t)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玉米植株的性别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基因型 B和T同时存在 ‎ ‎(B‎−‎T‎−‎)‎ T存在,B不存在 ‎ ‎(bbT‎−‎)‎ T不存在 ‎(B‎−‎tt或bbtt) ‎ 性别 雌雄同株异花 雄株 雌株 A.玉米植株控制性别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雌雄同株异花的植株有可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雄株或雌株不可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 C.雌株与雄株杂交,后代可能出现雄株、雌株,还可能出现雌雄同株异花植株 D.若BbTt的玉米植株做亲本自交,后代会出现雌雄同株异花株∶雌株∶雄株=9∶3∶4的性别分离比 ‎ ‎ ‎ 科学家利用果蝇进行生物进化实验:将基因型为Aa的果蝇随机均分至甲、乙两培养箱,除饲喂食物不同外其他条件一致。培养至15代时,甲箱中果蝇基因型频率为:AA=14%,Aa=32%,aa=54%,乙箱中果蝇基因型频率为:AA=25%,Aa=50%,aa=25%。然后分别从甲、乙两培养箱中随机选取等量的果蝇混合于丙培养箱中,并置于与甲箱相同的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若干代。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箱果蝇在培养过程中发生了不同方向的进化 B.饲喂食物的不同使甲、乙两箱中的果蝇产生了不同变异 C.丙箱中的果蝇基因A的初始基因频率低于50%‎ D.丙箱中的果蝇培养若干代后,基因a的频率将上升 ‎ ‎ ‎ 人的小肠上皮细胞依赖其细胞膜上的Na‎+‎−‎K‎+‎泵通过消耗ATP不断向细胞外排出Na‎+‎,以维持细胞外的高浓度Na‎+‎环境。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吸收的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液循环。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A.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的维持主要依赖协助扩散 B.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结构Ⅰ和结构Ⅱ均为载体蛋白,其功能可以相互替代 D.根皮苷可抑制结构Ⅰ的活性,糖尿病患者注射根皮苷后,血糖会下降 ‎ ‎ ‎ 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与人体肥胖有关的蛋白质类激素。下图1表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已知瘦素可使神经元A兴奋、神经元B抑制;图2为图1中某局部模式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瘦素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下丘脑 B.当图2中神经元释放物质甲,并引起③的抑制时,③处的膜电位无变化 C.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A、B分别兴奋、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不同有关 D.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仍可能导致肥胖 三、解答题 ‎ ‎ ‎ 为提高某二倍体农作物的抗旱性,有人将大麦的抗旱基因(HVA)导入该植物细胞(体细胞中含有21对染色体),筛选出HVA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植物细胞,并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培育成高抗旱性T‎0‎植株(假定HVA基因都能正常表达)。该农作物的花是两性花,雄蕊中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与动物的类似。 ‎ ‎(1)某T‎​‎‎0‎植株是由含一个HVA基因的植物细胞培养成的,该植株产生的配子中,含有HVA基因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若该植物的某雄性生殖细胞形成的一个精细胞中染色体数是22,则和它同时形成的另外三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该农作物的一个染色体组含________条染色体。在下面细胞中画出T‎0‎植株某细胞四分体时期的图像(用两个四分体来表示,标出HVA基因)。 ‎ ‎ ‎ ‎(2)假如每对同源染色体上只能整合一个HVA基因,鉴定植物细胞中整合了多少个HVA基因的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如果用整合了HVA基因的某植株的花粉给没有整合HVA基因的植株授粉,子代中抗旱植株∶不抗旱植株=15∶1,说明此植株的体细胞中整合了________个HVA基因。‎ ‎ ‎ ‎ 科学工作者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及突触间传递的情况,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图中a、b、c、d和e是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条接线的中点,且X=Y。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在a点未受刺激时,膜外电位为________电位,受到刺激时,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导致形成动作电位。‎ ‎ ‎ ‎(2)利用上图中的电流计①,只刺激实验位点中的________点,电流表的指针发生________的偏转,可以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 ‎ ‎(3)请根据已知条件,利用电流计①、②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请写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电影《流浪地球》中有“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的温情提示。事实上,很多交通法规制定的背后都依据了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特点。下图是一般情况下,人体调节生理活动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f表示的过程引起内分泌腺发生相应的反应,此时内分泌腺属于神经调节的________。G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人在醉酒驾驶时,会明显表现出反应慢、动作不协调,从而影响各项操作。人动作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酒精麻痹了人的____________这一平衡中枢。‎ ‎ ‎ ‎(3)红灯→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停车是司机看见红灯后的反应。组成此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在完成这一反应的过程中,兴奋在传入神经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选填“单向”或“双向”)的。引起膝跳反射等非条件反射的中枢在________。‎ ‎ ‎ ‎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有关人体稳态调节的问题。 ‎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1)在血糖调节过程中,_____________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_____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 ‎ ‎(2)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某人从25℃到5℃的环境中散热量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其热量散出的主要途径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 ‎(3)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分泌与释放就体现了这种联系,抗利尿激素在________合成,其作用是调节人体的水平衡,促进________,使尿量减少。‎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河北石家庄高二上生物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 D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解答】‎ 解:A.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方式是胞吐,消耗ATP,A错误; B.兴奋在神经—肌肉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B错误; CD.根据题干信息“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引发的疾病”可知,患者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影响了肌膜Na‎+‎通道打开,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异常,影响肌肉动作电位产生,C错误,D正确。 故选:D。‎ ‎2.‎ ‎【答案】‎ 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解答】‎ 解:A.如果一对相对性状由多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则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C.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均发生在配子产生过程中,二者是同时进行的,BC错误; D.如果双杂合子的两对等位基因之间存在互作关系,则双杂合子自交后代可能不符合9∶3∶3∶1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 故选:D。‎ ‎3.‎ ‎【答案】‎ B ‎【考点】‎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解析】‎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过程及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解答】‎ 解:A.S型细菌能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但单独给小鼠注射S型细菌的DNA,小鼠不会患败血症死亡,A错误; B.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能使菌体不易受到宿主正常防护机制的破坏,所以S型菌的致病性与其细胞表面的一层多糖类物质有关,B正确; C.实验中少量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现象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 D.S型菌的DNA引起细菌的转化,转化效率的高低与其纯度有关,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D错误。 故选:B。‎ ‎4.‎ ‎【答案】‎ B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解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解答】‎ 解:A.图B细胞中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 B.图B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位于图A中的c~d段,B正确; C.该细胞不含细胞壁,所以是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缢裂分成两个子细胞,不需要高尔基体参与,C错误; D.观察该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需要选择中期的细胞观察,位于b~c段,D错误。 故选:B。‎ ‎5.‎ ‎【答案】‎ A ‎【考点】‎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解析】‎ 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解答】‎ 解:分析题图:图中①③为RNA自我复制,②表示翻译,④表示RNA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形成子代病毒。 A.②是翻译过程,该过程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A正确; B.过程②翻译形成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因此所需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量不一定相同,B错误; C.EBV为RNA病毒,其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四种核糖核苷酸和ATP,C错误; D.过程①与过程③的模板互补配对,因此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D错误。 故选:A。‎ ‎6.‎ ‎【答案】‎ D ‎【考点】‎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伴性遗传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解析】‎ 本题考查了遗传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解:AB.F‎1‎中的红眼雌雄个体杂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红眼♀∶白眼♂=1∶1∶1。由此可知,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与性别有关,应位于X染色体上,再结合亲代红眼(♀)×白眼 (♂)产生F‎1‎的表现型及比例,可推出该昆虫中可能存在雌性红眼基因纯合致死的现象,AB正确; C.若F‎1‎随机交配,其中雌性个体产生配子XR‎:Xr=1:3‎,雄性个体产生配子XR‎:Xr:Y=1:1:2‎,则子代红眼个体基因型为1XRXR、4XRXr、2XRY,其中XRXR个体死亡,白眼个体基因型为3XrXr、6XrY,则子代红眼∶白眼=6∶9=2∶3,C正确; D.F‎1‎的基因型为XRXr、XrXr、XRY、XrY,雌性个体中r基因频率为3/4,雄性个体中r基因频率为1/2,D错误。 故选:D。‎ ‎7.‎ ‎【答案】‎ C ‎【考点】‎ 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解答】‎ 解:A.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二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单倍体,A错误; B.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属于易位,B错误; C.γ射线处理使染色体上多个碱基丢失引起的变异,若发生于一个基因的内部,则属于基因突变,C正确; D.基因突变一般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重复等会有基因数量的变化,但倒位不会有基因数量的变化,D错误。 故选:C。‎ ‎8.‎ ‎【答案】‎ A ‎【考点】‎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解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项目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 解: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不产生新基因,只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会改变基因频率,不能产生新物种,能促进生物进化,A错误; B.在单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可获得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正确; C.在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增加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获得茎秆粗壮的植株,C正确; D.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利用诱变育种可增大突变频率,利于获得新基因,D正确。 故选:A。‎ ‎9.‎ ‎【答案】‎ C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解析】‎ 本题考查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解:A.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人群中随机调查,A错误; B.遗传病不都是先天性的,且某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可能存在携带者,但不一定有该病的患者,B错误; C.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对于男性而言只要一个致病基因就发病,所以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正确; D.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10.‎ ‎【答案】‎ D ‎【考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记能力。‎ ‎【解答】‎ 解:A.由于DNA分子中含有非编码序列,因此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出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量小于n/2,A错误; B.tRNA的功能是识别密码子、转运氨基酸,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不需要tRNA从细胞质转运脱氧核苷酸,B错误; 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C错误; D.DNA分子互补配对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正确。 故选:D。‎ ‎11.‎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答案】‎ C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可得到三倍体,但是三倍体西瓜不可育,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C正确; D.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故选:C。‎ ‎12.‎ ‎【答案】‎ B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内环境的组成 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 分析题图:图中1为毛细血管壁细胞,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组织细胞,5为组织液。‎ ‎【解答】‎ 解:A.肌肉细胞缺氧时,部分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导致3的pH降低,但由于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3的pH会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 C.2红细胞中的氧气到达4组织细胞至少需要经过4层膜(单层红细胞膜+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经过的膜+单层组织细胞膜),C错误; D.2为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不会产生CO‎2‎,D错误。 故选:B。‎ ‎13.‎ ‎【答案】‎ D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图中,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 ‎【解答】‎ 解:A.从外界环境摄入的O‎2‎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呼吸系统→A循环系统→①血浆→②组织液→肝脏细胞,A正确; B.①是血浆,含有葡萄糖、胰岛素、血浆蛋白等物质,B正确;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②组织液和③淋巴,C正确; D.肾炎导致①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②组织液增加,D错误。 故选:D。‎ ‎14.‎ ‎【答案】‎ B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 ‎【解答】‎ 解:A.冷觉感受器兴奋,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率不变,A错误; B.低温状态下参加者的体温仍能维持37℃左右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B正确; C.细胞中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为体温的维持提供热能,C错误; D.参加者奔跑过程中虽然有CO‎2‎和乳酸产生,但因内环境存在HCO‎3‎‎−‎、HPO‎4‎‎2−‎等离子,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B。‎ ‎15.‎ ‎【答案】‎ B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解答】‎ 解:分析图示可知,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丙为淋巴、丁为细胞内液。 ①过程2、6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①正确; ②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乙组织液,②错误; ③T细胞、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中,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细胞也存在于血浆中,③正确; ④若丁是红细胞,丁中O‎2‎浓度可能比甲中的高,④错误; ⑤甲、乙、丙共同构成了人体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⑤错误; ⑥正常情况下,图示各部分的成分是维持相对稳定的,这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⑥错误。 故选:B。‎ ‎16.‎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答案】‎ D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稳态的生理意义 细胞膜的功能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解:A.温度是稳态的理化特性之一,人生病持续高热发烧属于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A正确; B.由题意知: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C)及以上水平时,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故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C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B正确; C.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 D.热休克蛋白90属于膜上蛋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D。‎ ‎17.‎ ‎【答案】‎ B ‎【考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解答】‎ 解:A.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A错误; B.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Na‎+‎内流,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B正确; C.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C错误; D.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因此无氧条件不会显著降低人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D错误。 故选:B。‎ ‎18.‎ ‎【答案】‎ B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神经递质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解:AD.河豚毒素是Na‎+‎通道阻断剂,因此一定量的河豚毒素进入机体后,Na‎+‎内流受阻,神经冲动不能发生和传导,因此极微量的河豚毒素可以作为镇痛和局部麻醉的药剂,A、D正确; B.Na‎+‎通道持续开放将会使神经元持续处于兴奋状态,B错误; C.由于河豚毒素阻断Na‎+‎通道,因此促进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河豚毒素中毒症状,C正确。 故选:B。‎ ‎19.‎ ‎【答案】‎ D ‎【考点】‎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 由图可知,在S‎1‎~S‎4‎期间,没有引起细胞膜上动作电位的产生,但是仍然存在离子的进出;在S‎5‎~S‎8‎时期,细胞膜产生了动作电位,其局部电位是内正外负;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神经细胞已经可以产生动作电位,所以随刺激强度增加引起动作电位的强度不再变化。‎ ‎【解答】‎ 解:A.在S‎1‎~S‎4‎期间,神经细胞表现为静息电位,没有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 B.在S‎5‎~S‎8‎时期,神经细胞产生了动作电位,大量钠离子会从膜外流入膜内,B正确; C.由图中曲线可知,刺激强度低时,膜电位无变化,当刺激强度达到S‎5‎时,膜电位发生改变,说明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 D.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虽然刺激强度不断增强,但动作电位强度不再增强,D错误。 故选:D。‎ ‎20.‎ ‎【答案】‎ D ‎【考点】‎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细胞膜的功能 ‎【解析】‎ 本题考查了神经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解答】‎ 解:A.氯离子进入细胞内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A错误; B.氯离子进入突触后神经元细胞内导致后神经元抑制,因此γ-氨基丁酸可促进突触后神经元抑制状态,B错误; C.氯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静息电位增大,C错误; D.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D正确。 故选:D。‎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二、多项选择题 ‎【答案】‎ A,B,C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能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的对应关系。‎ ‎【解答】‎ 解:据表格分析可知,玉米的性别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当B和T同时存在(B‎−‎T‎−‎)时为雌雄同株异花,当T存在,B不存在(bbT‎−‎)时为雄株,当T不存在(B‎−‎tt或bbtt)时为雌株。 A.玉米植株的性别决定受两对等位基因(B和b、T和t)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雌雄同株异花的植株基因型为B‎−‎T‎−‎,经减数分裂有可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雄株(bbT‎−‎)或雌株(B‎−‎tt或bbtt)不可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分别最多只能产生2种、3种类型的配子,B正确。 C.雌株Bbtt与雄株bbTt杂交,后代可能出现雄株、雌株,还可能出现雌雄同株异花植株,C正确。 D.若BbTt的玉米植株做亲本自交,后代可以出现雌雄同株异花株∶雌株∶雄株=9∶4∶3的性别分离比,D错误。 故选:ABC。‎ ‎【答案】‎ C,D ‎【考点】‎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理解生物进化的实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解答】‎ 解:A.甲、乙两箱果蝇最初的基因频率相等,且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培养至15代时甲箱果蝇的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为30%,乙箱中果蝇群体的A基因频率依然为50%,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就是生物进化的过程,显然在培养过程中甲发生了进化,而乙群体没有进化,A错误; B.不同的饲喂食物对甲、乙两箱中的果蝇进行了选择,并未诱导变异的产生,B错误; C.丙箱的果蝇群体中基因A初始基因频率为(50% +30%)÷2=40%,显然低于50%,C正确; D.根据甲箱果蝇群体的进化方向(a的基因频率增加)可推测,在饲喂甲箱所喂食物的前提下,丙箱中的果蝇培养若干代后,基因a的频率将上升,D正确。 故选:CD。‎ ‎【答案】‎ A,C ‎【考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物质运输方式的区别: ‎ 名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需要 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要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解答】‎ 解:A.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主要与K‎+‎有关,细胞外渗透压主要与Na‎+‎有关,根据题干信息“人的小肠上皮细胞依赖其细胞膜上的Na‎+‎−‎K‎+‎泵通过消耗ATP不断向细胞外排出Na‎+‎,以维持细胞外的高浓度Na‎+‎环境”,说明Na‎+‎−‎K‎+‎泵在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中发挥了作用,Na‎+‎和K‎+‎在上述过程中进出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故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的维持主要依赖主动运输,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吸收的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可知,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正确。 C.结构Ⅰ和结构Ⅱ均为载体蛋白,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因此在行使功能时不可以互换,C错误。 D.根皮苷可抑制结构Ⅰ的活性,这样会抑制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吸收葡萄糖,因此给糖尿病患者注射根皮苷后,血糖将会下降,D正确。 故选:AC。‎ ‎【答案】‎ C,D ‎【考点】‎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解答】‎ 解:A.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以胞吐作用分泌出细胞,通过体液运输至下丘脑,没有定向运输,A错误; B.当图2中神经元B释放物质甲,并引起③的抑制时,则③处的膜电位发生变化,静息电位差更大,更难兴奋,B错误; C.瘦素可分别引起神经元A兴奋、B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不同有关,C正确; D.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那么,饥中枢不会被抑制,机体仍然可以大量进食,仍可能导致肥胖,D正确。 故选:CD。‎ 三、解答题 ‎【答案】‎ ‎(1)50,22、20、20或20、21、21,21,‎ ‎(2)自交,4‎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考点】‎ 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解答】‎ 解:(1)某T‎0‎植株是由含一个HVA基因的植株细胞培养成的,可视为杂合子,因此该植株产生的配子中,有一半含有HVA基因。已知该植物体细胞中含有21对染色体,若该植物的某雄性生殖细胞形成的一个精细胞中染色体数是22,则可能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和它同时形成的另外三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为22、20、20;也有可能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细胞同一级,则和它同时形成的另外三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为20、21、21。该农作物的一个染色体组含21条染色体。 用两个四分体表示的T‎0‎植株某细胞四分体时期的图像: ‎ ‎(2)鉴定植物细胞中整合了多少个HVA基因的方法有自交和测交,其中自交是最简单的方法;如果用整合了HVA基因的某植株的花粉给没有整合HVA基因的植株授粉,子代中抗旱植株∶不抗旱植株=15∶1,即不抗旱植株占1/16,假设此植株的体细胞中整合了n个HVA基因,且每对同源染色体上只能整合一个HVA基因,则子代中不抗旱植株的比例为‎(‎1‎‎2‎)‎n,因此‎(‎1‎‎2‎)‎n=1/16,计算可得n=4,即此植株的体细胞中整合了4个HVA基因。‎ ‎【答案】‎ ‎(1)正,钠离子内流 ‎(2)b,两次方向相反 ‎(3)刺激d点,观察电流计①、②发生第二次偏转的先后顺序,电流计①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②‎ ‎【考点】‎ 科学实验常用方法及技术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冲动传导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解答】‎ 解:(1)未受刺激时,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所以膜外为正电位;受到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刺激a点或d点,电流计①只发生一次偏转,只能证明兴奋传向一侧;c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条接线的中点,若刺激c点,电流计①不偏转;刺激b点,电流计①会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是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从b点向左向右都有传递,可以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3)为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可以刺激d点,观察电流计①、②发生第二次偏转的先后顺序。由X=Y可知,从d点到两个电流计电极的距离相等,但是电流计②两电极之间有突触,电流计①电极之间无突触,所以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两个电流计偏转的时间不同,电流计①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应早于电流计②。‎ ‎【答案】‎ ‎(1)效应器(或效应器的一部分),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小脑 ‎(3)大脑皮层,单向,脊髓 ‎【考点】‎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 血糖平衡的调节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解答】‎ 解:(1)图中A代表下丘脑,f代表传出神经引起内分泌腺发生相应的反应,此时内分泌腺属于神经调节的效应器(或效应器的一部分);G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其生理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控制平衡的神经中枢在小脑,人在醉酒驾驶时动作不协调是因为酒精麻痹了人的小脑。‎ ‎(3)组成“红灯→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停车”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在完成这一反应的过程中,兴奋在传入神经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答案】‎ ‎  (1)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摄取、利用、储存 ‎ (2)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增加,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 ‎ (3)下丘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考点】‎ 体温调节 血糖平衡的调节 水盐平衡的调节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解析】‎ 本题考查了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以及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 ‎ 解:(1)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均能升高血糖,二者为协同作用。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2)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骨骼肌(运动时)和肝脏(安静时)产热,即细胞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当人体从25℃的环境中进入到5℃的环境中,散热量增多,为维持体温的恒定,机体分解有机物增多,产热量随之增多。热量散出的主要途径的变化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 ‎ (3)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其作用是调节人体的水平衡,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