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 ‎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孟德尔把豌豆种在一小块花园中,并对豌豆的生长环境尽可能的加以控制。如果他有经费,也许会把豌豆种在温室里。关于它对材料和数据的处理,下列你认为合理的是( )‎ A. 生长环境控制不重要,关键统计过程不出错。‎ B. 自然条件下阳光、温度等因素不能控制,可以不必考虑它们对豌豆生长的影响 C. 当外在环境有严谨的控制时,豌豆植株性状的不同才可以归因于内在差异的结果。‎ D. 关心统计数字,但不必记录哪一颗植物是从哪一颗种子长出来的 ‎【答案】C ‎【解析】1、表现型=基因型+外界环境。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详解】A、生物的性状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生长环境控制很重要,A错误; B、阳光、温度等环境因素对豌豆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考虑它们对豌豆生长的影响,B错误; C、生物的性状是有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的,因此当外在环境有严谨的控制时,豌豆植株性状的不同才可以归因于内在差异的结果,C正确; D、关心统计数字,也要记录哪一颗植物是从哪一颗种子长出来的,D错误。故选C。‎ ‎2.科学家在鸡体内发现了一种病毒(简称R),将病毒囊膜去掉,剩余的核心部分加入到无细胞蛋白质合成体系,再加入核苷酸原料,有DNA产物产生;如果用胰蛋白酶或RNA酶处理病毒核心部分重复实验,均无DNA产生,该实验说明R病毒合成DNA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是( )‎ A. 酶 B. RNA C. DNA D. 核苷酸 ‎【答案】C ‎【解析】将病毒囊膜去掉,剩余的核心部分加入到无细胞蛋白质合成体系,再加入核苷酸原料,有DNA产物产生,该DNA分子可能是通过DNA复制过程或逆转录过程合成的;如果用胰蛋白酶或RNA酶处理病毒核心部分重复实验,均无DNA产生,说明加入的RNA酶分解了RNA,导致DNA不能合成,这说明该病毒的核酸是RNA,该病毒通过逆转录过程合成DNA。胰蛋白酶可将逆转录酶分解,所以加入胰蛋白酶后也没有DNA合成。‎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推断,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属于逆转录病毒。故该病毒在合成DNA时需要:逆转录酶、脱氧核糖核苷酸、模板RNA、能量等。不需要DNA,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同学们网课上了解了课本94页基因检测的应用,基因检测如何操作,下面介绍一种方法:在反应体系中待测DNA模板单链,作为合成互补链的模板,加入原料dNTP(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ATP、dGTP、dTTP、dCTP)+ddNTP(四种双脱氧核糖核苷酸:ddATP、ddGTP、ddTTP、ddCTP,同样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加入进去), 在合成中利用的可能是dNTP,也可能是ddNTP,如果利用的是ddNTP则合成被迫停止, 否则继续延伸,‎ ‎①在第一个反应体系中加入dNTP(四种核苷酸原料)+ddATP, 产生的都是以A结尾的片段和全长序列: GA, GATCCGA ‎②在第二个反应体系中加入dNTP(四种核苷酸原料)+ddCTP,产生的都是以C结尾的片段和全长序列:GATC, GATCC ‎③在第三个反应体系中加入dNTP(四种核苷酸原料)+ddGTP,产生的都是以G结尾的片段和全长序列:G, GATCCG ‎④在第四个反应体系中加入dNTP(四种核苷酸原料)+ddTTP,产生的都是以T结尾的片段和全长序列:GAT, GATCCGAT。然后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判断出所合成的新链的碱基序列。则合成的这段DNA模板单链的互补链碱基测序结果是( )‎ A. GATCCGA B. CTAGGCTA ‎ C. CTAGGCT D. GATCCGAT ‎【答案】D ‎【解析】DNA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加入的ddATP、ddGTP、ddTTP、ddCTP,同样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会使DNA复制停止。‎ ‎【详解】①→④反应体系中,若ddATP、ddGTP、ddTTP、ddCTP与模板链上相应的碱基互补,则合成子链终止,否则子链继续延长。④中最长片段的碱基序列为GATCCGAT,则合成的DNA模板单链序列为CTAGGCTA,所以这段DNA模板单链的互补链碱基测序结果是GATCCGAT。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小猎犬的黑色毛皮和红色毛皮分别由显性基因B和隐性基因b控制,甚因C存在时表现纯黑色或纯红色,cc时表现黑白或红白的花斑。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用纯黑雄犬同纯红色雌犬交配,一窝生6条幼犬:2条纯黑,2条纯红, 1条黑白,1条红白。关于相关小猎犬基因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亲本纯黑雄犬BbCC B. 子代纯黑的基因型BbCc C. 子代纯红的基因型bbCc D. 子代红白的基因型bbcc ‎【答案】D ‎【解析】1、题意分析:小猎犬的黑色毛皮和红色毛皮分别由显性基因B和隐性基因b控制,甚因C存在时表现纯黑色或纯红色,cc时表现黑白或红白的花斑,则纯黑色的基因型为B_C_,纯红色的基因型为bbC_,黑白花斑的基因型为B_cc,红白花斑的基因型为bbcc。‎ ‎2、用纯黑雄犬(B_C_)同纯红色雌犬(bbC_)交配,一窝生6条幼犬:2条纯黑,2条纯红,1条黑白,1条红白(bbcc),则亲本纯黑雄犬的基因型为BbCc,纯红色雌犬的基因型为bbCc。‎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亲本纯黑雄犬基因型为BbCc,A错误;‎ BCD、根据分析可知,亲本基因型为BbCc和bbCc,则子代纯黑的基因型BbCc或BbCC,子代纯红的基因型为bbCC或bbCc,子代红白的基因型为bbcc,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的对应关系。‎ ‎5.在某些植物中,红色素是由无色前体在酶的催化下合成的,紫色素是红色素分子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加上一个—OH形成的。在某双亲均为紫色的植株杂交中,所得F1代中有81株紫色,27株红色,36株白色个体。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如白色与白色植物杂交,子代全是白色 B. 如红色与红色植物杂交,子代全是红色 C. 由于紫色素是在红色素基础上形成的,所以紫色植物是杂合体 D. 如纯合红色与纯合紫色植物杂交,子代红色:紫色=1:1‎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双亲均为紫色的植株杂交中,所得F1代中有81株紫色,27株红色,36株白色个体,比例为9∶3∶4,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该植物花色可能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设紫色为A_B_、红色为aaB_、白色为A_bb和aabb。‎ ‎【详解】A、假如白色(__bb)与白色(__bb)植物杂交,子代肯定含bb,所以全是白色,A正确;‎ B、假如红色(aaB_)与红色(aaB_)植物杂交,子代不一定全是红色,也可能出现白色,B错误;‎ C、红色素是由无色前体在酶的催化下合成的,紫色素是红色素分子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加上一个-OH形成的,所以紫色植物是能合成两种酶的双显性个体(A_B_),可以是纯合体AABB,C错误;‎ D、假如纯合红色(aaBB)与纯合紫色(AABB)植物杂交,子代全是紫色(AaBB),D错误。‎ 故选A。‎ ‎6.果蝇中有一种突变型,其翅向两侧展开45°。①用这种突变型果蝇与野生型果蝇杂交,F1出现50%野生型、50%突变型;②突变型与突变型交配,子代分离为1/3野生型,2/3突变型。下列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 该突变类型为隐性突变 B. 相对封闭环境中,杂交②后代连续多代自由交配,突变基因频率越来越大 C. 假设把杂交①的正常后代全部去掉,剩下的雌雄自由交配,则再得后代中有3/4的突变果蝇 D. 假设杂交②后代有540只,引入540只正常果蝇,则这一群体雌雄自由交配后代约1/36死掉 ‎【答案】D ‎【解析】若上述性状是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则由杂交组合二可知野生型为隐性性状,突变型的基因型为Dd.在组合二中子代中出现的特殊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致死。‎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突变类型为显性突变,A错误; B.由杂交②可知,显性基因纯合致死,故随后代连续自由交配,突变基因频率越来越小,B错误; C.根据假设,杂交①的正常后代基因型为aa。剩下的基因型为Aa,雌雄自由交配。AA纯合致死,后代有2/3的突变果蝇,C错误; D.根据题目信息,杂交②后代中Aa:aa=2:1,引入正常果蝇(aa)后,群体中果蝇的比例为Aa:aa=1:2,自由交配用配子棋盘法,雌雄个体中基因型为A的配子都占1/6,故子代约1/36死掉,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杂交②判断出突变类型及显性纯合致死。‎ ‎7.现有纯种红色公牛(aa)和褐色母牛(AA)交配,产生的子代中,雄性为褐色,雌性为红色。子代红色母牛和褐色公牛交配产生若干F2代,性状及比例如下:‎ 红色公牛1:褐色公牛3:红色母牛3:褐色母牛1,下对这一遗传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F2的基因型只有三种 B. 雌性中杂合子为红色,雄性中杂合子为褐色。‎ C. 亲代到F1的交叉遗传可知,红色公牛与褐色母牛的基因型分别是XAY、XaXa D. 雌雄表现出的差异表明,基因不是决定性状的唯一因素 ‎【答案】C ‎【解析】aa与AA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在雌性中表现为红色,雄性中表现为褐色;子代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 ‎【详解】A、F2‎ 基因型有三种,A正确; B、雌性中杂合子为红色,雄性杂合子为褐色,B正确; C、分析可知,Aa在雌雄个体中表现型不相同,并非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错误; D、同基因型个体表现出的差异表明,基因不是决定性状的唯一因素,D正确。 故选C。‎ ‎8.研究人员从癌细胞中发现了一种蛋白调节因子(设为M),为了研究它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把DNA双链拆开,将模板链与RNA聚合酶加入管中一段时间,随后加入相关原料,原料中胞嘧啶核糖核苷酸用32P标记,适宜条件下培育一段时间,再随后加入物质H(能与RNA聚合酶连接在一起),最后再加入调节因子M,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的因变量是形成的放射性产物量 B. 该实验研究的是DNA的复制过程 C. 加入H后没有新的mRNA合成 D. 调节因子M能解除H对转录的抑制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加入蛋白M,因变量是产物中32P的放射性。‎ ‎【详解】A.本实验的因变量是形成的放射性产物量,A正确; B.本实验加入的是RNA聚合酶,原料是核糖核苷酸,所以曲线反映的是DNA的转录过程,B错误; C.由于H能与RNA聚合酶结合,使RNA聚合酶不能与启动子结合,所以加入H后mRNA的合成受到抑制,没有新的mRNA生成,C正确; D.根据两曲线的比较可知,加入蛋白M的实验组产物中放射性明显增多,说明蛋白M能解除H对转录的抑制作用,D正确。故选B。‎ ‎【点睛】根据题意准确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纵坐标),准确提取题图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某同学制作了有M、m和N、n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模型,用A、a和B、b表示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其位置关系如图所示,该同学以此表示精巢中的细胞并对分裂情况作出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初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可为AABB B. 正常情况下有丝分裂后期含有MMmmNNnn这8条染色体 C. 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复制、联会、着丝粒分裂等变化 D. m和N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正常情况下初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可为AAaaBBbb,A错误; B、正常情况下有丝分裂后期含有MMmmNNnn这8条染色体,B正确; C、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复制、联会等变化,但没有发生着丝粒分裂,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C错误; D、m和N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交叉互换不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B。‎ ‎10.下图表示结肠癌发生的一般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正常细胞中也含有APC、K-ras、DCC、P53基因 B. APC抑癌基因突变可使正常结肠细胞过度增殖 C. DNA去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 D. K-ras基因的突变导致表达的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 ‎【答案】C ‎【解析】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详解】A、正常细胞中也含有APC、K﹣ras、DCC、P53基因,A正确; B、APC抑癌基因突变可使正常结肠细胞过度增殖,B正确; C、DNA去甲基化促进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C错误; D、K﹣ras基因的突变导致表达的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D正确。故选C。‎ ‎11.为研究 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S 型的转化因子是 DNA 还是蛋白质,进行了下图所示的转化实验。对本实验作出 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如果用RNA酶解去除RNA,结果没有S 型菌落出现 B. 甲、乙组培养基中只有 S 型菌落出现 C. 如果提取S菌蛋白质并加入蛋白酶去培养R菌,结果仍有转化活性 D. 本实验如果S菌一段DNA插入到R 菌DNA上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1、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在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但是不知道转化因子是什么。 2、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A、RNA酶不能水解DNA,所以用RNA酶解去除RNA,结果仍有S型菌落出现,A错误; B、甲、乙组培养基中既有S型菌落出现,也有未转化的R型菌落,B错误; C、如果提取S菌蛋白质并加入蛋白酶去培养R菌,结果没有转化活性,C错误; D、本实验如果S菌一段DNA插入到R菌DNA上属于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12.有三个高粱品系,甲、乙均为非甜杆,丙为甜杆,三者间彼此杂交,其遗传行为如下:‎ ‎(1)甲×乙→F1全非甜杆。1/2的F1的自交F2全是非甜杆;1/2的F1的自交F2分离出3/4非甜杆,1/4甜杆。‎ ‎(2)甲×丙→F1,分离出78非甜杆:76甜杆。F1非甜杆自交发生分离,F1甜杆自交不发生分离。‎ ‎(3)乙×丙→F1全非甜杆。F1自交分离出268非甜杆:89甜杆。‎ 关于以上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验(1)F1自由交配,后代非甜杆:甜杆为 8:1‎ B. 验(2)说明非甜杆是显性性状 C. 验(3)揭示,若要确定基因型,后代样本数量必须足够大 D. 一株甲和一株丙杂交,F1几乎全是甜杆,有可能是染色体变异所致 ‎【答案】A ‎【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非甜杆自交能分离出甜杆,说明非甜杆对甜杆是显性。又第三组中F1自交分离出268非甜杆:89甜杆,符合3:1,说明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设等位基因为A、a。 2、第一组中:甲×乙→F1全非甜杆,且一半的F1的自交F2全是非甜杆;一半的F1的自交F2分离出非甜杆和甜杆,比例为3:1,说明F1中非甜杆为AA:Aa=1:1,甲和乙都是非甜杆。 第二组中:甲×丙→F1,分离出非甜杆和甜杆,比例为1:1,说明甲是非甜杆杂合体Aa,则丙是甜杆。 第三组中:乙×丙→F1全非甜杆,F1自交分离出非甜杆和甜杆,比例为3:1,说明乙是非甜杆纯合体AA,丙是甜杆aa。‎ ‎【详解】A、实验(1)中,F1AA:Aa=1:1,产生的配子中:A的频率为3/4 ,a的频率为1/4 ,所以自由交配,后代非甜杆:甜杆为15:1,A错误; B、实验(2)中,F1非甜杆自交发生分离,F1甜杆自交不发生分离,说明非甜杆是显性性状,B正确; C、实验(3)揭示,若要确定基因型,后代样本数量必须足够大,减少偶然性,C正确; D、若一株甲Aa和一株丙aa杂交,F1几乎全是甜杆,有可能是染色体变异所致,即含A基因的染色体缺失或染色体上含A基因部分缺失,D正确。故选A。‎ ‎13.果蝇中,白眼、桃红眼和朱红眼都为隐性伴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遗传,野生型为红眼。杂交一:一白眼雌果蝇与朱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白眼雄果蝇和野生型红眼雌果蝇;杂交二:一白眼雌果蝇与一桃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白眼雄果蝇和淡桃红眼雌果蝇。关于以上实验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杂交一的结果说明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不是等位基因 B. 杂交二的结果说明控制白眼和桃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C. 两组杂交结果说明在染色体上有不同位置的突变基因 D. 杂交二结果说明控制白眼和桃红眼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D ‎【解析】分析题文:杂交一:一白眼雌果蝇与朱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白眼雄果蝇和野生型红眼雌果蝇,这说明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不是等位基因,否则后代应该是白眼雄果蝇和朱红眼雌果蝇。 杂交二:一白眼雌果蝇与一桃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白眼雄果蝇和淡桃红眼雌果蝇,这说明控制白眼和桃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 ‎【详解】A、一白眼雌果蝇与朱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白眼雄果蝇和野生型红眼雌果蝇,这说明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不是等位基因,否则后代应该是白眼雄果蝇和朱红眼雌果蝇,也说明控制白眼和红眼的基因为等位基因,A正确; B、一白眼雌果蝇与一桃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白眼雄果蝇和淡桃红眼雌果蝇,这说明控制白眼和桃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B正确; C、白眼、桃红眼和朱红眼都为隐性伴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遗传,再结合杂交一可知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不是等位基因,根据杂交二可知控制白眼和桃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这说明在染色体上有不同位置的突变基因,C正确; D、杂交二结果说明控制白眼和桃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而不是说明控制白眼和桃红眼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错误。故选D。‎ ‎14.暹罗猫某种酶能在毛皮中产生深色色素,但编码酶的基因中发生“温度敏感型”突变,使得突变后的蛋白质在一种温度下功能良好,但在其他不同(通常更高)温度下不起作用。导致了暹罗猫独特的手脚尾等颜色深,其他大部分部位颜色浅的特点。根据这些信息和你学到的基因和性状关系的内容,解释暹罗猫的毛皮色素沉积模式不正确的是( )‎ A. 尾等部位表现为深色是因为该酶在较低体温处功能良好 B. 基因能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控制性状 C. 生物的性状不完全由基因决定 D. 不同颜色表明,基因在不同部位的表达水平不同 ‎【答案】D ‎【解析】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同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详解】A、暹罗猫的四肢、尾巴这些末端组织温度较低,突变后的蛋白质在较低温度下功能良好,导致该处的毛皮中产生深色物质,A正确;‎ B、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正确;‎ C、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但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正确;‎ D、本题中,暹罗猫不同颜色产生的原因是突变后的蛋白质在不同温度下作用不一样,D错误。故选D。‎ ‎15.在细胞周期中,每个细胞基因组DNA的量(M)的叙述哪一种是正确的?( )‎ A. MDNA[有丝分裂DNA合成前] = MDNA [减数分裂Ⅱ前期]‎ B. MDNA [减数分裂Ⅱ前期] = 2×MDNA [减数分裂Ⅰ前期]‎ C. MDNA[有丝分裂DNA合成前] = MDNA [有丝分裂DNA合成后]‎ D. MDNA[有丝分裂末期] > MDNA [减数分裂Ⅰ末期]‎ ‎【答案】A ‎【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变化规律:‎ 结构时期 染色体数 染色单体数 DNA分子数 核苷酸链数 有丝分裂 间期 ‎2n ‎0→4n ‎2n→4n ‎4n→8n 分裂期 前、中期 ‎2n ‎4n ‎4n ‎8n 后期 ‎2n→4n ‎4n→0‎ ‎4n ‎8n 末期 ‎4n→2n ‎0‎ ‎4n→2n ‎8n→4n 减数分裂 间期 ‎2n ‎0→4n ‎2n→4n ‎4n→8n 减Ⅰ 前、中期 ‎2n ‎4n ‎4n ‎8n 后期 ‎2n ‎4n ‎4n ‎8n 末期 ‎2n→n ‎4n→2n ‎4n→2n ‎8n→4n 减Ⅱ 前、中期 n ‎2n ‎2n ‎4n 后期 n→2n ‎2n→0‎ ‎2n ‎4n 末期 ‎2n→n ‎0‎ ‎2n→n ‎4n→2n ‎【详解】A、MDNA[有丝分裂DNA合成前]=MDNA[减数分裂Ⅱ前期],A正确;‎ B、2×MDNA [减数分裂Ⅱ前期]=MDNA[减数分裂Ⅰ前期],B错误;‎ C、MDNA[有丝分裂DNA合成前]=1/2×MDNA[有丝分裂DNA合成后],C错误;‎ D、MDNA[有丝分裂末期]=MDNA[减数分裂Ⅰ末期],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普通小麦(2n=AABBDD=42)与圆锥小麦(2n=AABB=28)杂交,F1是异源五倍体,而普通小麦与提莫菲亚小麦(2n=AAGG=28)杂交的F1也是一个异源五倍体。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前者F1体细胞染色体组数可表示为AABBD B. 后者F1体细胞有染色体35条 C. 圆锥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杂交后代体细胞有两个染色体组 D. 后者F1体细胞染色体组数可表示为AABDG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普通小麦(2n=AABBDD=42)与圆锥小麦(2n=AABB=28)杂交,F1是异源五倍体,体细胞染色体组数可表示为AABBD;普通小麦(2n=AABBDD=42)与提莫菲亚小麦(2n=AAGG=28)杂交的F1也是一个异源五倍体,体细胞染色体组数可表示为AABDG。‎ ‎【详解】A、前者F1体细胞染色体组数可表示为AABBD,A正确;‎ B、后者F1体细胞染色体组数可表示为AABDG,每个染色体组数有7条染色体,故共有染色体35条,B正确;‎ C、圆锥小麦(2n=AABB=28)和提莫菲维小麦(2n=AAGG=28)杂交的F1是一个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染色体组数可表示为AABG,体细胞有4个染色体组,C错误;‎ D、据分析可知,后者F1体细胞染色体组数可表示为AABDG,D正确。故选C。‎ ‎17.Down氏综合征(先天愚型)是21染色体三体引起的,一般不能生育后代,偶尔能生育。如果一个患者与正常人婚配、两个患者婚配,这两种婚配方式的后代(假定2n+2个体胎儿期早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咨询可确定胎儿是否患该病 B. 如果两个患者婚配,子女患该病概率是1/2‎ C. 产前诊断的措施中,该病最适合使用基因检测手段 D. 如果一个患者与正常人婚配,子女患该病概率是1/2‎ ‎【答案】D ‎【解析】先天愚型患者产生配子会出现一半24(n+1)条染色体,另一半23(n)条染色体的情况。‎ ‎【详解】A、遗传咨询无法判断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错误; B、如果两个患者婚配产生受精卵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2n+2):(2n+1):(2n)=1:2:1,又(2n+2)个体早夭,故子女患该病概率为2/3,B错误; C、该病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无法通过基因检测手段检测,C错误; D、如果某一个患者与正常人婚配,产生后代(2n+1):(2n)=1:1,D正确。故选D。‎ ‎18.生活在干旱地区的蜜罐蚂蚁可以在其可膨胀的腹部内储存液体食物(蜜)。结合你熟悉的其他蚂蚁(昆虫)相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蜜罐蚂蚁经自然选择进化出了能用膨胀的腹部储存液体食物的能力 B. 蚂蚁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协同进化 C. 蜜罐蚂蚁有其独特的腹部,与其他蚂蚁物种有不同的基因频率 D. 蜜罐蚂蚁与其他蚂蚁物种构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蜜罐蚂蚁经自然选择进化出了能用膨胀的腹部储存液体食物的能力,A正确;‎ B、蚂蚁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协同进化,B正确;‎ C、蜜罐蚂蚁有其独特的腹部,与其他蚂蚁物种有不同的基因频率,C正确;‎ D、蜜罐蚂蚁与其他蚂蚁物种构成物种的多样性,D错误。故选D。‎ ‎19.某湖泊形成于14000年前,当时覆盖周围地区的冰川融化了。起初没有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湖中出现了无脊椎动物和其他动物。根据进化理论对这个湖中当前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的解释合理的是( )‎ A. 无脊椎动物和其他动物的出现是一开始经过长时间的迁徙和进化的结果 B.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突变在发生,自然选择使部分突变被保留 C. 种群内个体间的基因差异较小,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D. 共同由来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物种的形成 ‎【答案】B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无脊椎动物和其他动物仅仅是生物群落中的部分生物,不能解释当前生物群落形成的的过程,A错误;‎ B、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突变在发生,自然选择使部分突变被保留,可以形成多种物种,因而形成当前生物群落,B正确;‎ C、种群内个体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与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无关,C错误;‎ D、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物种的形成,D错误。故选B。‎ ‎20.设一种草莓毒镖蛙的雌性更喜欢与橙红色的雄性交配。在另一个种群中,雌性更喜欢黄色皮肤的雄性。以下对现象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 不被喜欢的肤色雄性难以进行交配,相关基因频率会降低 B. 结果两个异地种群的个体难以互相交配,基因交流会变少 C. 选择作用使两者的基因库差异会不断变大,直到最后产生生殖隔离 D. 异地种群间环境不同,因而突变的方向不同 ‎【答案】D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不被喜欢的肤色雄性难以进行交配,相关基因会被淘汰,则基因频率会降低,A正确;‎ B、结果两个异地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个体难以互相交配,基因交流会变少,B正确;‎ C、选择作用使两者的基因库差异会不断变大,直到最后产生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C正确;‎ D、异地种群间环境不同,因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根据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1.课本中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细菌的小体积和快速繁殖率使得它们能拥有庞大的种群和高水平的遗传变异率的,下面的解释合理的是( )‎ A. 快速繁殖率对资源消耗过大导致迅速死亡,不利于进化 B. 每个细胞单次繁殖变异的概率低,大量的细胞及多次的繁殖使总体的变异数高 C. 细菌对抗生素进行了选择使得耐药性的细胞存活下来 D. 病菌耐药性产生对人体不利,因此是不利变异 ‎【答案】B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快速繁殖率使得它们能拥有庞大的种群和高水平的遗传变异率,有利于进化,A错误;‎ B、每个细胞单次繁殖变异的概率低,但种群中含有大量的细胞及多次的繁殖使总体的变异率高,B正确;‎ C、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使得耐药性的细胞存活下来,C错误;‎ D、病菌耐药性产生对人体不利,对病毒来说有利变异,D错误。故选B。‎ ‎22.卡文迪什香蕉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由于一种真菌,曾面临灭绝的威胁。这个香蕉品种是“三倍体”(3n,有三组染色体),只能由栽培者通过克隆(无性生殖)繁殖。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三倍体香蕉减数分裂时会产生联会紊乱,无法产生正常配子 B. 缺乏有性生殖,基因重组和受精作用无法进行 C. 物种基因多样性低,面对感染源难以通过自然选择选出不受影响的个体 D. 这种驯化物种的产生先是由地理隔离进一步形成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1、三倍体减数分裂时会产生联会紊乱,无法产生正常配子,因此不育。‎ ‎2、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详解】A、该三倍体香蕉减数分裂时会产生联会紊乱,无法产生正常配子,A正确;‎ B、由于缺乏有性生殖,只能进行无性生殖,所以基因重组和受精作用无法进行,B正确;‎ C、物种基因多样性低,面对感染源难以通过自然选择选出不受影响的个体,C正确;‎ D、这种物种不能进行有性生殖,说明该物种不是由地理隔离进一步形成生殖隔离形成的,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掌握染色体变异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识记物种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再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3.有一种真菌的单倍体体细胞中有7条染色体。D和d不同的真菌结合成为二倍体,接着进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一次。则形成子细胞几个?一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多少? ( )‎ A. 8个、7条 B. 8个、14条 ‎ C. 4个、7条 D. 4个、14条 ‎【答案】A ‎【解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其余时期不变(2N)。‎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详解】由于单倍体体细胞中具有7条染色体,所以两个不同类型的真菌D和d融合成为二倍体后,染色体数是14条。经典型的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4个,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为7条。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共形成8个子细胞,但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变,仍为7条。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减数分裂过程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而有丝分裂不会改变染色体数目。‎ ‎24.某双链DNA分子碱基总数为K,其中α链A和T之和占m%.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DNA分子中嘌呤和嘧啶数目相等 B. 该DNA分子中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的数目相等 C. 以α链互补链为模板转录出的RNA分子最多含腺嘌呤k/2×m%‎ D. 该DNA分子第三次复制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3.5k•(1﹣m%)‎ ‎【答案】D ‎【解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C=T+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双链DNA分子中,A=(A1+A2)÷2。‎ ‎【详解】A、双链DNA分子中,A+G=T+C,嘌呤和嘧啶数目相等,A正确;‎ B、一分子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的,因此双链DNA分子中碱基的数目、脱氧核糖的数目和磷酸数目是相等的,B正确;‎ C、以α链互补链为模板转录出的RNA分子的A和T之和与该链的A和T之和相等,已知α链A和T之和占m%,A最多占m%(T为0),该双链DNA分子碱基总数为k,以α链互补链为模板转录出的RNA分子最多含腺嘌呤K/2×m%,C正确;‎ D、已知α链A和T之和占m%,则α链C和G之和占(1-m%),该DNA分子中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k/2×(1-m%),该DNA分子第三次复制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23-1×k/2(1-m%)=2k×(1-m%),D错误。故选D。‎ ‎25.一个单链DNA噬菌体,A/T=1/3、G/C=2.0,T=300、(A+T)/(G+C)=4/3则下面结果错误的是( )‎ A. 这个DNA分子的(A+G)/(T+C)是3/4‎ B. 这个单链的互补链(A+G)/(T+C)是3/4‎ C. 原始链和互补链双链,(A+T)/(G+C)是4/3‎ D. 原始链和互补链的A/T、G/C是倒数关系 ‎【答案】B ‎【解析】分析题文:该噬菌体的DNA为单链结构,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A/T=1/3,G/C=2,T=300,(A+T)/(G+C)=4/3,则A=100、C+G=(300+100)×3/4=300,G=200,C=100。‎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个DNA分子中A=100、T=300、G=200、C=100,因此(A+G)/(T+C)是3/4,A正确;‎ 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这个单链的互补链(A+G)/(T+C)是4/3,B错误;‎ 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原始链和互补链双链中互补配对碱基之和的比值相同,即互补链中(A+T)/(G+C)是4/3,C正确;‎ 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原始链和互补链的A/T、G/C是倒数关系,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能运用其延伸规律准确答题。‎ ‎26.研究人员分别采集了A、B、C三个基因的cDNA单链(cDNA是mRNA经过逆转录得到的,能与相应的mRNA互补配对)样本,标记为A、B、C三组;然后从经过用紫杉醇处理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中提取mRNA,并分别用红、绿荧光标记,将两种细胞的mRNA混合,分别加入到A、B、C的三组cDNA中,能互补配对的会发出相应荧光;通过检测荧光强度来研究紫杉醇对癌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如果A组与二种细胞的mRNA都能结合,说明A基因在两种细胞都表达 B. 如果B组红色荧光强,说明B基因在癌细胞表达程度高 C. 如果C组绿色荧光强,说明癌细胞中A基因不表达 D. 若B基因能表达区段的序列为-CTCA-,则相应cDNA片段也是-CTCA-‎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cDNA是mRNA经过逆转录得到的,能与相应的mRNA互补配对,用紫杉醇处理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中提取mRNA,并分别用红、绿荧光标记,将两种细胞的mRNA混合,分别加入到A、B、C的三组cDNA中,能互补配对的会发出相应荧光,假如A组发出红色荧光强,说明A基因在经过用紫杉醇处理的癌细胞中表达,发出荧光标记,说明A基因在正常细胞中表达。‎ ‎【详解】A、如果A组的cDNA单链,与二种细胞的mRNA都能结合,说明A基因在两种细胞都表达,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经过用紫杉醇处理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中提取mRNA,并分别用红、绿荧光标记,B组的红色荧光强,说明B组的cDNA单链与癌细胞的信息RNA进行互补配对,则B基因在癌细胞表达程度高,B正确;‎ C、如果C组绿色荧光强,说明C基因的cDNA与正常细胞中的信使RNA单链互补配对,则C基因在在正常细胞表达程度高,无法说明癌细胞中A基因不表达,C错误;‎ D、B基因能表达区段的序列为-CTCA-,形成的信使RNA是-GAGU-,则相应cDNA片段也是-CTCA-,D正确。故选C。‎ ‎27.DNA片段上有两种突变:一个是一个碱基胞嘧啶脱氨变为尿嘧啶,尿嘧啶优先与腺嘌呤配对,另一个是DNA片段上脱掉一个腺嘌呤核苷,下列关于这两个DNA片段复制一次后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前者通过复制,形成的其中一个DNA新链在突变处由G变为A B. 前者通过复制,形成的另一个DNA在突变处碱基对不变 C. 后者通过复制,形成的其中一个DNA缺失A-T核苷酸对 D. 后者通过复制,形成的另一个DNA碱基对序列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由于胞嘧啶脱氨变为尿嘧啶,尿嘧啶优先与腺嘌呤配对,所以前者通过复制,形成的其中一个DNA新链在突变处由G变为A,A正确;‎ B、前者通过复制,由于DNA的另一条链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形成的另一个DNA在突变处碱基对不变,B正确;‎ C、后者DNA片段上脱掉一个腺嘌呤核苷,通过复制,形成的其中一个DNA缺失A-T核苷酸对,C正确;‎ D、后者由于另一条链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通过复制,形成的另一个DNA序列不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D。‎ ‎28.大肠杆菌有两种突变型菌株甲(A+B-)、菌株乙(A-B+),菌株A和菌株B单独培养因它们分别不能合成物质B、A,因而都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当二者混合培养在添加B、A的培养基上,然后转移到基本培养基上,结果产生了能生长的新细菌(尽管出现频率为10-7)。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突变体甲催化合成物质B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 突受体甲和乙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 突变体甲的RNA与突变体乙混合培养能得到新细菌 D. 突变体甲和乙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基因转移 ‎【答案】C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由于突变型的大肠杆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突变型甲不能合成物质B,突变型乙不能合成物质A,因此突变体不能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突变体加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突变体甲可在添加了B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突变体甲催化合成物质B所需酶的活性丧失,A正确; 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只能发生基因突变,由此可见,突变体甲和乙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正确; C、突变体甲和乙在同时添加B和A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产生了新细菌,这可能是两种大肠杆菌之间发生了重组,但不能确定突变体甲的RNA与突变体乙混合培养能否得到新细菌,C错误; D、突变体甲和乙在混合培养期间可能发生了DNA转移,从而产生大新细菌,D正确。 故选C。‎ ‎29.人的ABO血型受基因IA、IB、i控制,ABO血型又有非分泌型和分泌型(唾液中含有有关物质)之分,这一性状受基因E和e控制。图示为某家庭的血型遗传系谱图,其中5不携带非分泌型基因,1、3、6为O型血,5、7为A型,4为B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型和B型血的基因型各不只一种 B. 分泌型血型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C. I2的基因型为IBiXEXE或IBiXEXe D. Ⅱ4和Ⅱ5再生一个AB型男孩的概率为1/4‎ ‎【答案】D ‎【解析】分析遗传图谱:图中4、5是分泌型的,且5不携带非分泌型基因,他们的儿子6是非分泌型的,说明非分泌型是伴X隐性遗传,则分泌型是伴X显性遗传,据此答题。‎ ‎【详解】A、A型血和B型血的基因型都不只一种,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A正确; B、图中4、5是分泌型的,且5不携带非分泌型基因,他们的儿子6是非分泌型的,说明非分泌型是伴X隐性遗传,则分泌型是伴X显性遗传,B正确; C、由于6号是O型,所以4号B型是携带者IBi,则又因为1、3是O型ii,所以2号是IBi,因此2号的基因型是IBiXEXE或IBiXEXe,C正确; D、由于6号是ii,所以4、5分别是IBi、IAi,后代可能是A型、B型、AB型、O型,因此Ⅱ4与Ⅱ5再生一个AB型男孩的概率=1/4×1/2=1/8 ,D错误。故选D。‎ ‎30.科学家取患有干皮病(简称XP,病人的DNA损伤和突变修复系统缺陷,对紫外线极端敏感,)和正常人的皮肤细胞,分别暴露在紫外线下培养,观察紫外线对DNA复制的影响,培养基中加入3H(重氢)标记的碱基,培养一代,然后密度梯度离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照射过紫外线的XP细胞会复制DNA,但没有未照射过的XP细胞好 B. 照射过的XP细胞和未照射过的正常细胞复制的一样好 C. 紫外线照射过的细胞不能复制DNA D. 紫外线对XP细胞和正常细胞的DNA复制都有抑制 ‎【答案】BC ‎【解析】培养基中加入3H(重氢)标记的碱基,培养一代,如果DNA进行复制,新形成的DNA就会3H(重氢)标记的碱基,通过密度梯度离心的结果可以判断DNA复制的次数,据图可知,XP细胞和正常细胞未照光条件下都比照光条件下复制次数更多,据此答题。‎ ‎【详解】A、由图可知,照射过紫外线的XP细胞复制DNA次数比未照射过的XP细胞少,A正确; ‎ B、照射过的XP细胞比未照射过的正常细胞复制次数少,B错误; ‎ C、紫外线照射过的细胞也能复制DNA,C错误;‎ D、由图可知,紫外线对XP细胞和正常细胞的DNA复制都有抑制,D正确。‎ 故选BC。‎ 二、非选择题 ‎31.下面是孟德尔7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如下表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孟德尔的细心与持之以恒的一个重要例子就是:把高和矮植株杂交产生的F2代中的所有高植株进行了测交,那么测交结果中高和矮植株的比例是___________‎ ‎(2)F2豌豆虽然高矮比3:1.但遗传因子肉眼看不到,性状分离不能证明遗传因子分离,他除了巧妙的设计测交实验外,还巧妙地利用F2自交实验,同样验证了自己的假说,让F2植株自交产生F3株系, F2的红花植株中,有_____子代发生分离,__________不分离(答比例)。‎ ‎(3)表中8023粒F2代中,6022粒种子表现型是显性黄色,在这些黄色种子中,种子是圆的,且长成的植株是矮茎、红花和缢缩的绿豆荚(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是_____________粒。预测一下F2的种子中黄色长成矮茎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 ‎(4)假如我们56级高一的你是实验小组的一员,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植株杂交,其杂种后代自交收获的种子,播种后所有的F2代植株假如都能成活。请你预测: ‎ F2代植株开花时,若随机拔掉1/2高茎植株,剩余的F2代植株收获的种子数相等。依据孟德尔定律推测,其F3代群体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______。‎ F2代植株开花时,若拔掉所有白花植株,其F3代群体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______。 ‎ ‎(5)假如你特别喜欢F2中矮茎红花,但其中混有杂合子,会发生性状分离,需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可是性状可见基因不可见,杂合子一直混在里面且隐性基因不消失,请问如果手头上有一包矮茎红花种子,你能简单的概括如何选育出批量矮茎红花的纯合品种的思路吗?___________不要求写出选育过程)‎ ‎【答案】 2:1 2/3 1/3 159 3/16 3/8 1/6 将F2单株在不同地块种植得到F3株系,选育符合要求的品种,再将F3能发生性状分离按同样方法种植并选育(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学三大定律之一 (1)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1)孟德尔一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假设控制高茎和矮茎基因为D、d,则F2代中高茎豌豆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1:2,进行测交,结果中矮茎植株的比例为2/3 × 1/2= 1/3,则高茎豌豆为2/3 ,因此测交结果中高茎:矮茎=2:1。 (2)设控制红花、白花的基因为B、b,则F2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其中BB和Bb表现为红花,F2植株自交产生F3株系,红花BB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红花Bb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前者在红花中的比例为1/3,后者在红花中的比例为2/3。 (3)分析表中F1的表现型可知,黄色、圆形、红花、绿豆荚都为显性性状,矮茎、缢缩为隐性性状,设黄色和绿色受等位基因A/a控制、圆皱受C/c控制,膨大和缢缩受E/e控制,绿豆荚和黄豆荚受F/f控制,则F1的基因型为AaBbCcDdFf,F2代中6022粒种子黄色种子中,种子是圆的,且长成的植株是矮茎、红花和缢缩的绿豆荚的数量为6022× 3/4× 1/4× 3/4×1/4 ×3/4=159。F2的种子中黄色矮茎A bb的概率为 3/4×1/4=3/16。 (4)由于茎秆高度和花色在遗传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随机拔掉F2中 1/2高茎植株,剩余的F2植株中紫色与白色的比例仍为3:1,因此F3代群体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1/4+1/2 ×1/4 =3/8。F2代植株开花时,若拔掉所有白花植株,剩余紫花豌豆自交,其F3代群体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3× 1/4=1/6。 (5)矮茎为隐性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要选育出F2中矮茎紫花中的纯合品种,需将F2单株在不同地块种植得到F3株系,选育符合要求的品种,再将F3能发生性状分离按同样方法种植并选育,直至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即为所育品种。‎ ‎【点睛】本题以孟德尔利用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研究基因的分离定律为材料,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及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难度较大。‎ ‎32.下面是科学家研究基因表达的经典实验资料,请思考并回答:‎ ‎1965年科学家发现了大肠杆菌的碱性磷酸酶中编码色氨酸的位点处发生了无义突变(突变使基因在某处停止翻译,合成了比突变前短的肽链),于是对这种突变进行大量的回复突变实验(在无义突变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诱变,从而使得该基因能够合成完整的多肽链),然后探测这些回复突变中无义突变处回复成了什么氨基酸,经过测定每一种无义突变处单个碱基改变都可能编码氨基酸,请回答 ‎(1)在1965年以前,有科学家曾对一种色氨酸合成酶基因的突变菌株进行诱变,能够发生完全回复突变(又恢复到正常),你猜想,完全回复突变是一种碱基对的____,不是碱基对的删除或增添。科学家还发现色氨酸合成过程需要3种酶,5条肽链,5个基因。这5个基因是一起转录的,即先转录出一条mRNA,然后再由这一条mRNA翻译产生5条肽链。核糖体在移动的过程中在某些位置是否有终止翻译发生?______(答是或否)。‎ ‎(2)通过分析无义突变处的密码子,发现有UGA和______两种密码子发生单个碱基改变的可能,如果人工诱发让后者发生单个碱基改变,则无义突变处编码的氨基酸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7种,如果是前者则无义突变处编码的氨基酸是____种。不久,科学家们在大肠杆菌的碱性磷酸酶中发现了一种无义突变,经过回复突变后分析回复后的氨基酸有7种,这是人类破译的第一个终止密码子。‎ 研究发现,密码子 UGA 通常作为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但当 mRNA 链 UGA 密码子后面出现一段特殊序列时,UGA 便成为硒代半胱氨酸(Sec) 的密码子,使硒代半胱氨酸(Sec) 掺入到多肽链中去。Sec 的密码子为 UGA,DNA分子上与该密码子对应的碱基对序列是_______。某些古细菌以及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的动物体中的 Sec 也都是由密码子 UGA 编码,这也为达尔文的_______________学说提供了证据。‎ ‎【答案】替换 是 UAG 赖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亮氨酸、色氨酸、丝氨酸、酪氨酸。 6 ACT//TGA 共同由来 ‎【解析】本题以科学家研究基因表达的经典实验资料,考察考生获取信息、理解应用的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详解】(1)完全回复突变是恢复成了正常的碱基对序列,发生了二次突变,属于碱基对的替换而不是单纯的删除或增添。根据题干信息这5个基因是一起转录的,即先转录出一条mRNA,然后再由这一条mRNA翻译产生5条肽链。说明核糖体在移动的过程中在某些位置有终止翻译发生。 (2)根据题图是编码色氨酸的位点处发生了无义突变,色氨酸的密码子是UGG,发生单个碱基突变,应为UGA和UAG两种密码子,如果人工诱发让后者发生单个碱基改变,则会突变为AAG(赖氨酸)、CAG(谷氨酰胺)、GAG(谷氨酸)、UUG(亮氨酸)、UGG(色氨酸)、UCG(丝氨酸)、UAC(酪氨酸)、UAU(酪氨酸)、UAA(终止)共7种氨基酸。如果是前者,则会突变为AGA(精氨酸)、GGA(甘氨酸)、CGA(精氨酸)、UCA(丝氨酸)、UAA(终止)、UUA(亮氨酸)、UGG(色氨酸)、UGC(半胱氨酸)、UGU(半胱氨酸)共6种。Sec 的密码子为 UG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上与该密码子对应的碱基对序列是ACT//TGA。某些古细菌以及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的动物体中的 Sec 也都是由密码子 UGA 编码,这也为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提供了证据。‎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意,看清是诱发单个碱基突变,推出突变后的密码子,对照密码子表即可。‎ ‎33.果蝇中小翅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控制的性状,一个野生型雄果蝇与一个小翅纯合雌果蝇杂交,子代中发现有一只雌果蝇具有小翅表现型。这个小翅雌果蝇的出现不知是X染色体上缺失造成的还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请你根据所学,分析出现小翅雌果蝇的原因。提示:染色体缺失纯合体不活(雄果蝇一条X上有缺失即为缺失纯合体,而雌果蝇两条X染色体都缺失为缺失纯合体),完成该题只需要说明思路并分析原因,不需要实验设计的详细步骤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将该小翅雌果蝇与正常雄果蝇杂交,如果是缺失引起的,则杂交子代雄果蝇将有50%的死亡,换而言之,即杂合子代雌:雄=2:1(正常应该是1:1)。因为X染色体发生缺失后,雄果蝇的缺失杂合体相当于缺失纯合体,不能成活,即该小翅雌果蝇产生的带缺失X染色体配子与Y精子受精结合的雄果蝇全部死亡。如果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则杂交后代的正常性别比例不会改变。‎ ‎【解析】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 ‎【详解】因为X染色体发生缺失后,雄果蝇的缺失杂合体相当于缺失纯合体,不能成活,即该小翅雌果蝇产生的带缺失X染色体配子与Y精子受精结合的雄果蝇全部死亡。所以,将该小翅雌果蝇与正常雄果蝇杂交,如果是X染色体上缺失引起的,则杂交子代雄果蝇将有50%的死亡;如果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则杂交后代的正常性别比例不会改变。‎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