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山东枣庄高三上生物期中试卷
2019-2020学年山东枣庄高三上生物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往往有成千上万的基因座位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等位基因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基因库是相同的 C.人类用杀虫剂消灭农业害虫,由于选择提高了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 D.在一个种群中,只要个体之间存在变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 2. 下列有关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以下四种细胞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是细胞中合成脂质的场所 B.高等动植物细胞中一般都具有乙 C.成熟植物细胞中的水主要储存在丙中 D.丁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 3. 下列关于育种方法和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纯种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取F1花粉加碘液染色,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3∶1 B.培育“黑农5号”大豆和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4. 下图所示为人工培养的肝细胞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细胞周期时长为14小时 B.染色体的数量在Ⅱ段发生倍增 C.细胞在Ⅱ段时形成赤道板 D.Ⅰ~Ⅲ段是一次完整的细胞周期 5. 如图表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器,a、b、c表示某些过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分别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B.该过程可以说明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C.a表示脱水缩合过程,b、c表示蛋白质的加工及运输过程 D.a、b、c过程分泌蛋白穿过3层膜 6. 下图为某DNA分子片段,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②处插入碱基对、③处的碱基对缺失都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 B.DNA聚合酶可作用于部位① C.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二代中含15N的DNA占3/4 D.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的G和A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 7. 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叶绿体产生ATP一定要有光,线粒体只有在内膜上才能产生ATP B.若在呼吸作用的终产物中有水,则一定进行了有氧呼吸 C.叶绿体和液泡中都有色素,这些色素均能参与光能的捕获 D.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进行,呼吸作用只能在黑暗中进行 8.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 D.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9.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人类中的性反转综合征是指染色体性别与性腺性别不一致的现象。它是决定性别的控制基因异常引起性别分化异常导致的,SRY基因是Y染色体上决定雄性性别的基因。若来自父方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时,Y染色体的片段(带有SRY基因)移接到X染色体上,则含这种X染色体的精子和正常卵细胞结合后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及性别等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44+XX、男性、体内有睾丸而无卵巢 B.44+XX、女性、获得了SRY基因 C.44+XO、女性、SRY基因突变 D.44+XY、男性、SRY基因正常 10. 下图表示菠菜叶肉细胞光合与呼吸过程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转移途径,其中①〜⑥代表有关生理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②③不在生物膜上进行 B.参与过程②③⑤的酶种类相同 C.过程②③④⑤都有ATP产生 D.过程③产生的[H]不全都来自于丙酮酸 11. 一种长尾小鹦鹉的羽色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完全显性的等位基因B、b和Y、y控制,其中B基因控制产生蓝色素,Y基因控制产生黄色素,蓝色素和黄色素混在一起时表现为绿色。两只绿色鹦鹉杂交,F1出现绿色、蓝色、黄色、白色四种鹦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两只绿色鹦鹉的基因型相同 B.F1绿色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四种 C.F1蓝色个体自由交配,后代蓝色个体中纯合子占1/2 D.F1中蓝色个体和黄色个体相互交配,后代中白色个体占2/9 12. 如图所示,图中功能多、联系广的细胞结构甲、乙分别是指( ) A.高尔基体膜、内质网膜 B.内质网膜、液泡膜 C.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 D.液泡膜、分泌小泡膜 13.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放疗、化疗和骨髓移植,骨髓中有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可以产生正常的血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资料表明骨髓干细胞具有全能性 B.骨髓干细胞植入患者体内发生了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过程 C.骨髓干细胞与正常血细胞中所含的蛋白质相同 D.正常血细胞与骨髓干细胞相比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14. 关于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B.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 C.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解释有性生殖生物所有相关性状的遗传现象 D.为了检验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15. 用18O标记的H2O浇灌植物,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植物体内及周围空气中存在18O同位素的物质及其相应生理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植物周围的氧气中——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B.植物体内的二氧化碳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C.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中——直接利用外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暗反应 D.植物周围的水蒸气中——植物的蒸腾作用 16. 调查人员对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女性家系成员进行调查后,记录在表(“+”代表患者,“-”代表正常)中。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祖父 祖母 姑姑 外祖父 外祖母 舅舅 父亲 母亲 弟弟 + - - + - - + + - A.该遗传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调查该病的发病方式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 C.该女性与其祖父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4/9 D.该女性的父母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4 17. 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含有m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共需要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n−1×m个 B.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A占全部碱基的34%,则碱基G占16%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C.含有a个碱基、b个腺嘌呤的双链DNA分子中,共含有a-b个氢键 D.一个大肠杆菌拟核中的DNA分子中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18. 某人染色体上的基因E突变为e导致编码的蛋白质中段一个氨基酸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基因突变为e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或替换 B.E、e基因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C.e基因转录时所需的tRNA数量发生改变 D.E基因突变为e基因,e基因中嘌呤与嘧啶的比值不会改变 19.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均可起调节作用的有机物 B.检测蛋白酶的催化作用可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反应物是否完全水解 C.测定胃蛋白酶的活性时,将pH由10下降至2的过程中,该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D.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20.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 ( ) A.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C.沉淀、上清液、沉淀 D.以上全错 21.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分子物质及细胞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中染色质的形态呈环状,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B.线粒体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为葡萄糖的分解提供更多的场所 C.含有核酸的细胞器一定含有蛋白质,但含有蛋白质的细胞器不一定含有核酸 D.高尔基体参与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其膜结构能与线粒体直接发生交换 22. 精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下列关于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甲病,伴Ⅹ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性体内精原细胞(乙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乙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则每个子细胞内都有甲病的致病基因 B.乙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细胞内不会发生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 C.乙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细胞内会出现控制甲病等位基因的分离 D.乙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需变形才能成为成熟配子 23. 下列关于细胞凋亡和衰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蝌蚪的尾部细胞逐渐消失属于细胞凋亡 ②噬菌体裂解细菌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③被病毒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 ④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⑤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A.四项 B.三项 C.二项 D.一项 24. 胃黏膜壁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的H+−K+−ATP酶是一种质子泵,它能催化ATP水解,在将细胞外的K+泵入细胞内的同时,也将细胞内的H+泵出,从而维持胃液的酸性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质子泵运输H+和K+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B.该质子泵能促使ATP分子的高能磷酸键断裂 C.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的过量分泌 D.胃液pH的大小与胃腔内的K+浓度成正相关 25. 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ZZ雄性,ZW雌性)。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的表达量与其数目呈正相关,从而影响鸡的性别。雄性的高表达量开启睾丸的发育,而雌性的低表达量开启卵巢的发育。研究发现:①无Z染色体的个体无法发育;②一定因素影响下,母鸡可性反转成公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卵细胞中可能找不到DMRT1基因 B.鸡群中可能存在只有一条性染色体Z的雌性个体 C.正常的母鸡性反转成公鸡后,其染色体组成改变为ZZ D.性反转的公鸡与正常的母鸡交配,子代中雌性:雄性为2:1 26. 在生物体内,控制tRNA合成的基因经过转录生成tRNA前体,tRNA前体经过核糖核酸酶P的剪切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tRNA。据此分析,核糖核酸酶P( ) A.能够催化tRNA基因的转录 B.通过破坏氢键剪切前体RNA C.可能存在于细胞核或某些细胞器中 D.可对双链DNA分子进行剪切和加工 27. 下列有关遗传学研究发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B.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相同而实验技术不同 C.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证实果蝇的眼色基因在染色体上 D.沃森和克里克推算DNA呈螺旋结构的重要依据是DNA的衍射图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28. 某同学在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为了确定无水乙醇、CaCO3和SiO2的作用,进行了4组实验来验证,4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第④组是进行了正确操作的对照组。下列针对实验结果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可能是由于未加CaCO3而得到的实验结果 B.②可能是由于用水取代了无水乙醇而得到的实验结果 C.③可能是由于未加SiO2而得到的实验结果 D.绿叶中的色素都能够溶解在层析液中,四种色素的溶解度相同 29. 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会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后期染色体组数相同 C.有丝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相同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30. 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经过长期演化已经形成两个物种,演化过程如图,错误的是( ) A.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的不断积累,c表示生殖隔离 B.由图可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C.自然界中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a到达c D.①~⑥的存在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二、解答题 如图所示,甲、乙、丙图所示为某动物体内三个细胞的核DNA含量变化情况。据图回答: (1)甲、乙、丙三图所代表的细胞发生的过程是:甲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 ,乙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丙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D~E段和乙图D~E段的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变化的不同点在于:甲中_____________,乙中_____________。 (3)就丙图而言, B~C段的变化是由于__________,H~I段的变化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 (4)甲图中的B~C段细胞所处的时期为________________;乙图中的C~E段细胞所处的时期为_________________。 (5)与甲图中的C~D段相比,乙图中的C~D段细胞分裂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是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的过程。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1所示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序号),该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填序号)。 (2)图1中构成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________(填序号),蓝藻细胞与图1所示细胞在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________。 (3)图2中a、b、c三种细胞器分别对应于图1中的________(填序号),欲分离这三种细胞器,应使用________法。为了研究图2所示生理过程,一般采用________法。 (4)用台盼蓝对图1所示细胞进行染色,发现死细胞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功能。 图甲是叶绿体模式图,图乙表示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图丙表示在密闭恒温(温度为 25℃) 小室内测定的a、b两种不同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光照强度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1)绿色叶片长时间浸泡在乙醇中会变成白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_____________,绿光因为吸收最少而被反射出去。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利用和产生分别发生在图甲的______(填序号)中。 (2)图乙中A的作用是________,①表示的过程是_______。若短时间内叶绿体中色素含量减少,随之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填序号:①C5;②ATP;③[H];④C3)。 (3)图丙中光照强度为Z时,a、b植物制造葡萄糖速率之比为______,对b植物而言,假如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h,平均光照强度在____klx以上才能使该植物处于生长状态。若a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和30℃,若将温度提高到30C℃(其他条件不变),则图中M点的位置理论上的变化是_________。 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①指____________,②是导致①改变的内因,包括生物的突变和_____________,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图中③指_____________,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必须要有_____________隔离。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 ,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所有个体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__________,aa基因型的个体占___________,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填“是”或“否”)。 果蝇的眼色深红色、猩红色和无色为相对性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C、c;D、d)控制。当基因型中含有显性基因D时,果蝇的眼色表现为深红色;当基因型中含基因C而不含基因D时,果蝇的眼色表现为猩红色;当基因型中不含显性基因时,果蝇眼色表现为无色。现有多只基因型为CCDD雄果蝇、多只眼色为无色的雌果蝇和双杂合的雌雄果蝇。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上述实验,设计一次杂交实验,确定这两对基因是否独立遗传。 方案一:杂交组合:________;预测结果:若子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时,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方案二:杂交组合:________;预测结果:若子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时,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2)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基因型为CCdd的雄果蝇和基因型为ccDD的雌果蝇交配,获得F1,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深红色果蝇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让F2中的猩红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猩红眼雄果蝇与无色眼雌果蝇交配,其子代始终不产生无色眼果蝇,则该猩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学年山东枣庄高三上生物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A 【考点】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选择的作用,种群的基因种类和数量都会改变;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由于所处环境不同,起选择作用的因素可能会不同,因此,对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也可能不同;一个性状不论有几种表现类型,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或复等位基因频率之和都为1;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解答】 解:A.一个种群中往往有成千上万的基因座位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等位基因,A正确; B.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因此基因库是对种群而言的,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一定相同,B错误; C.使用杀虫剂后,非抗药性个体被杀死,抗药性个体存活下来,并将抗药性基因遗传给后代,使得种群中抗药性个体生存的几率升高,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而不是由于选择提高了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C错误; D.自然选择的前提是存在可遗传变异,D错误。 故选:A。 2. 【答案】 D 【考点】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解析】 1.线粒体:双层膜结构;短棒状;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大部分的能量;新陈代谢越旺盛的部位,线粒体含量越多;动植物细胞都有。 2.叶绿体:双层膜结构;椭球形;光合作用的场所,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一般分布在植物叶肉细胞中。 3.内质网:单层膜围成的网状结构,细胞内膜面积最大的结构。粗面内质网上分布有核糖体,主要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运输;滑面内质网上无核糖体,主要参与糖类和脂质的合成,动植物细胞内都有。 4.高尔基体:单层膜;囊状结构+囊泡;动植物细胞都有,动物细胞中与分泌蛋白的进一步加工有关,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5.核糖体:无膜结构(主要由rRNA 和蛋白质构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有,在真核细胞中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的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 6.中心体:无膜结构(微管蛋白构成),由两个垂直的中心粒构成,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动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单层膜围成的泡状结构,占据植物细胞的90% ,主要起调节细胞内渗透平衡和维持细胞形态,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8.溶酶体:单层膜围成的囊状结构,溶解细菌和受损伤的细胞器,动植物细胞内都有。 【解答】 解:A.甲为内质网,是细胞中合成脂质的场所,A正确; B.乙为高尔基体,在高等动植物细胞中一般都具有高尔基体,B正确; C.丙为大液泡,成熟植物细胞中的水主要储存在大液泡中,C正确; D.丁为中心体,主要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D错误。 故选:D。 3. 【答案】 A 【考点】 生物变异的应用 【解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 解:A.纯种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取F1花粉加碘液染色,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1∶1,A错误; B.培育“黑农5号”大豆和青霉素高产菌株的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B正确; C.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多倍体育种,C正确; D.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使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纯合体,D正确。 故选:A。 4. 【答案】 B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肝细胞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其中Ⅰ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Ⅱ段包括分裂期,包括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Ⅲ段表示分裂末期,此时DNA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含量减半。 【解答】 解:A.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为止,所以此细胞周期时长约为20h,A错误; B.Ⅱ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体数加倍,B正确; C.Ⅱ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赤道板是不存在的结构,C错误;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D.细胞周期是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D错误。 故选:B。 5. 【答案】 D 【考点】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解析】 本题是对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a表示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b是内质网对肽链的加工,c是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的加工,①是内质网,②是高尔基体,③是线粒体。 【解答】 解:A.由题图可知,①是内质网,②是高尔基体,③是线粒体,A正确; B.该过程显示了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能够说明细胞器在结构与功能上是相互联系的,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b是内质网对肽链的加工和运输,c是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运输,C正确; D.a、b、c过程分泌蛋白通过胞吐运输,因此穿过0层膜,D错误。 故选:D。 6. 【答案】 D 【考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DNA分子的复制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DNA分子片段,部位②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部位③是碱基对,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会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引起基因突变;①处是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部位。 【解答】 解:A.该DNA片段不一定是有遗传效应的基因,所以②处插入碱基对和③缺失碱基对不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A错误; B.DNA聚合酶作用于部位②即磷酸二酯键,B错误; C.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得到4个DNA分子,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其中只有1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14N,另一条链含有15N,其他3个DNA分子只含15N,所以子二代中含15N的DNA占100%,C错误; D. DNA分子—条链中,脱氧核糖—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相邻的G和A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D正确。 故选:D。 7. 【答案】 B 【考点】 有(需)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解析】 1.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 ②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3.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解答】 解:A.叶绿体产生ATP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中,此过程需要光,线粒体中产生ATP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其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A错误; B.水是有氧呼吸中特有的终产物,无氧呼吸终产物中没有水(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B正确; C.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参与光能的捕获,而液泡中的色素不能参与光能的捕获,C错误; D.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进行,呼吸作用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进行,D错误。 故选:B。 8. 【答案】 D 【考点】 基因在染色体上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含有许多脱氧核苷酸。 【解答】 解:A.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 B.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C正确; D.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D错误。 故选:D。 9. 【答案】 A 【考点】 伴性遗传 【解析】 由题意可知,人类中的性反转综合征是指染色体性别与性腺性别不一致的现象。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解答】 解:含X染色体(带有SRY基因)的精子和正常卵细胞结合后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的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44条常染色体和2条X染色体,即44+XX。但其中一条X染色体带有SRY基因,会引起性别分化异常,体内出现睾丸,无卵巢,表现为男性。由此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10. 【答案】 B 【考点】 有(需)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解析】 分析题图:①过程是C3的还原,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②过程中C6H12O6酵解产生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过程中丙酮酸和H2O反应产生CO2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④过程中[H]和氧气生成H2O,并释放大量能量,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场所是线粒体内膜;⑤过程为H2O的光解,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场所是类囊体的薄膜上;⑥过程为CO2的固定,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解答】 解:分析题图:①过程是C3的还原,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②过程中C6H12O6酵解产生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过程中丙酮酸和H2O反应产生CO2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④过程中[H]和氧气生成H2O,并释放大量能量,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场所是线粒体内膜;⑤过程为H2O的光解,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场所是类囊体的薄膜上;⑥过程为CO2的固定,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在生物膜上进行的只有⑤水的光解和④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正确; B.过程②、③属于有氧呼吸的过程,过程⑤属于光合作用过程,二者生理过程不同,所需酶的种类不同,B错误; C.过程②③④⑤都有ATP产生,C正确; D.过程③产生的[H]不全都来自于丙酮酸,还来自水,D正确。 故选:B。 11. 【答案】 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绿色的基因型为B_Y_,蓝色的基因型为B_yy,黄色的基因型为bbY_,白色的基因型为bbyy。 【解答】 解: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绿色的基因型为B_Y_,蓝色的基因型为B_yy,黄色的基因型为bbY_,白色的基因型为bbyy。两只绿色鹦鹉杂交,F1出现绿色、蓝色、黄色、白色四种鹦鹉,说明亲本绿色的基因型都是BbYy。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亲本两只绿色鹦鹉的基因型都是BbYy,A正确; B.F1绿色个体的基因型共有四种,分别是BBYY、BBYy、BbYY、BbYy,B正确; C.F1蓝色个体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yy:Bbyy=1:2,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为By:by=2:1,因此F1蓝色个体自由交配,后代蓝色个体中纯合子占(2/3×2/3)÷(1-1/3×1/3)=1/2,C正确; D.F1中蓝色个体(B_yy)和黄色个体(bbY_)相互交配,后代中白色(bbyy)个体占1/3×1/3=1/9,D错误。 故选:D。 12. 【答案】 C 【考点】 细胞中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解析】 内质网向内连接外层核膜,向外连接细胞膜;在需能旺盛的细胞中,还与线粒体膜相连;内质网膜形成囊泡,与高尔基体膜间接相连。 【解答】 解: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化学组成上大致相同,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功能上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内质网是生物膜的转化中心,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以及线粒体膜(代谢旺盛时)直接相连,可直接相互转换,而与高尔基体膜无直接联系,可以以“出芽”的方式形成小泡进行转换。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内质网向内连接外层核膜,向外连接细胞膜;在需能旺盛的细胞中,还与线粒体膜相连;内质网膜形成囊泡,与高尔基体膜间接相连,因此图中甲是内质网膜,乙是高尔基体膜。 故选:C。 13. 【答案】 B 【考点】 细胞分化的实质及意义 【解析】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解答】 解:A.细胞的全能性指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本题并没有涉及到骨髓干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A错误; B.骨髓干细胞植入患者体内发生了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过程,B正确; C.骨髓干细胞与正常血细胞的功能不同,因此所含的蛋白质也不同,C错误; D.在同一生物个体中,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相同的,导致个体产生多种细胞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 故选:B。 14. 【答案】 B 【考点】 孟德尔遗传实验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孟德尔假说—演绎法的相关知识。 【解答】 解: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A错误; B.在孟德尔的假说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F1可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若该假说成立,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应产生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B正确;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C.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只能解释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部分核遗传现象,C错误; D.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D错误。 故选:B。 15. 【答案】 C 【考点】 有(需)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点为植物的代谢活动。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水既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又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虽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中也存在18O,但它是水先通过有氧呼吸产生C18O2,然后C18O2经暗反应到达有机物中的,非直接通过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解答】 解:A.水在光合作用光反应中被光解从而产生氧气,A正确; B.植物吸收的水可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B正确; C.植物吸收的水可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进入叶绿体中参与暗反应生成有机物,说明光合作用强于细胞呼吸作用,因此外界的二氧化碳中不含18O,C错误; D.植物根系吸收的水90%以上用于蒸腾作用,散失到植物周围,D正确。 故选:C。 16. 【答案】 D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解析】 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此类试题,关键是能利用口诀及相关条件准确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口诀为:“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 【解答】 解:该女子的父母均患病,但他们却有一个正常的儿子,即“有中生无为显性”,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再根据祖父和姑姑的表现型关系可知,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调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而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B错误。 C.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父母都是患者,而弟弟正常,故这对夫妇均为杂合子,该女性患者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3;祖父为患者,其后代有正常个体(姑姑正常),故祖父为杂合子,所以该女性与其祖父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父母都是患者,而弟弟正常,这对夫妇均为杂合子,他们再生一个正常小孩的概率是1/4,D正确。 故选:D。 17. 【答案】 B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解析】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分子复制是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为DNA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准确无误地进行;DNA分子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的过程。 【解答】 解:A.含有m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是(2n-1)×m个,A错误; B.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即A=T,G=C,A+G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故碱基A若占全部碱基的34%,则碱基G占16%,B正确; C.A—T之间为两个氢键,G—C之间为三个氢键,含有a个碱基、b个腺嘌呤的双链DNA分子中,A—T碱基对为b对,G—C碱基对的数量为(a-2b)÷2,故氢键数量为:2b+3×(a-2b)÷2=(3a/2)-b,C错误; D.大肠杆菌的拟核为环状DNA分子,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D错误。 故选:B。 18. 【答案】 D 【考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2.分析题文:人染色体上的基因E突变为e,导致编码的蛋白质中段一个氨基酸改变,这说明E基因突变为e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解答】 解:A.基因E突变为e后,导致编码的蛋白质中段一个氨基酸改变,说明E基因突变为e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错误; B.若E、e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则E、e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若E、e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则E、e基因的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由于突变后只会导致蛋白质中段一个氨基酸改变,即该基因突变为e基因后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总数不变,因此转录时所需的tRNA数量不会发生改变,C错误; D.E基因突变为e基因后,碱基配对仍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e基因中嘌呤与嘧啶的比值不会改变,还是1,D正确。 故选:D。 19. 【答案】 D 【考点】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酶的特性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酶的概念、本质和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准确判断各项。 【解答】 解: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均可起催化作用的有机物,A错误; B.蛋白酶的化学本质也是蛋白质,能与双缩脲反应呈紫色,所以检测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不可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反应物是否完全水解,B错误; C.由于胃蛋白酶在pH=10时已经失活,并且活性不会恢复,因此在pH下降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不变,C错误; D.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D正确。 故选:D。 20. 【答案】 B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答题。 【解答】 解:①32P标记的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体内,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 ②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合成的原料都来自细菌(35S标记),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 ③15N既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又标记噬菌体的DNA,离心后放射性出现在沉淀和上清液中。 故选:B。 21. 【答案】 C 【考点】 细胞中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有(需)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解析】 原核细胞中的DNA为环状DNA,真核细胞中的DNA为线形DNA;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直接分解,高尔基体膜可以和内质网膜、细胞膜通过囊泡进行交换。 【解答】 解:A.真核细胞中染色质的形态呈细丝状,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A错误; 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需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分解形成的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继续分解,B错误; C.核酸分布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中,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均含蛋白质,但含蛋白质的细胞器不一定含核酸,如液泡、内质网等,C正确; D.高尔基体参与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组成,高尔基体膜可以和内质网膜、细胞膜通过囊泡进行交换,但其膜结构不能与线粒体直接发生交换,D错误。 故选:C。 22. 【答案】 D 【考点】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解析】 对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解答】 解:A.若乙细胞有丝分裂连续分裂两次,则每个子细胞内都有甲病的致病基因,若乙细胞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则两个子细胞内有甲病的致病基因,两个子细胞内不含甲病的致病基因,A错误; B.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的四分体时期,不可能发生交叉互换,但在间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B错误; C.乙细胞为精原细胞,抗维生素D佝偻病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进行减数分裂时,细胞内不会出现控制甲病等位基因的分离,C错误; D.乙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必须变形才能成为精子,D正确。 故选:D。 23. 【答案】 A 【考点】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细胞凋亡的含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解答】 解:①蝌蚪的尾部细胞逐渐消失属于细胞凋亡,①正确; ②噬菌体裂解细菌的过程是细胞非正常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②错误; ③被病毒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③正确; ④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④正确; ⑤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⑤正确。 故选:A。 24. 【答案】 D 【考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题意分析:胃黏膜壁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的H+−K+−ATP酶是一种质子泵,它能催化ATP水解,在将细胞外的K+泵入细胞内的同时,也将细胞内的H+泵出,说明K+泵入细胞和H+泵出细胞都是主动运输。 【解答】 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质子泵运输H+和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 B.该质子泵能催化ATP水解,促使ATP分子的高能磷酸键断裂,B正确; C.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H+泵出胃黏膜壁细胞,从而抑制胃酸的过量分泌,C正确;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D.胃液pH的大小与胃腔内的K+浓度成负相关,D错误。 故选:D。 25. 【答案】 C 【考点】 伴性遗传 【解析】 1.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2.分析题干的信息:“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的表达量与其数目呈正相关,从而影响鸡的性别”,分析可知ZZ表达量高表现为雄性、ZW表达量低表现为雌性,说明鸡的性别取决于Z的数量,含有一条Z的发育为雌性,含有2条Z的发育为雄性。 【解答】 解:A.母鸡的性染色体为ZW,卵细胞中可能不含有Z染色体,可能找不到DMRT1基因,A正确; B.只有一条性染色体Z的个体DMRT1基因表达量低,开启性腺的卵巢发育,表现为雌性,B正确; C.性反转母鸡的染色体组成仍为ZW,C错误; D.因WW的个体无法发育,所以子代中雌性:雄性为2:1,D正确。 故选:C。 26. 【答案】 C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解析】 在生物体内,DNA分子上的tRNA基因经过转录生成tRNA前体,然后被加工成成熟的tRNA。tRNA前体的加工包括:切除前体分子中两端或内部的多余核苷酸;形成tRNA成熟分子所具有的修饰核苷酸;如果前体分子3′端缺乏CCA顺序,则需补加上CCA末端。加工过程都是在酶催化下进行的。 【解答】 解:A.t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因此tRNA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从题意中没有看出核糖核酸酶P能够催化tRNA基因的转录,A错误; B.tRNA中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其内部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在碱基之间形成氢键将两段tRNA形成双链结构,若氢键破坏,tRNA分子结构遭到破坏,B错误; C.DNA主要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真核细胞内线粒体或叶绿体内也有少量DNA,它们都能转录合成RNA,C正确; D.核糖核酸酶P具有专一性,只能作用于RNA,而不能作用于DNA,D错误。 故选:C。 27. 【答案】 C 【考点】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孟德尔遗传实验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要求考生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识记不同科学家采用的实验方法及得出的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解:A.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A正确; B.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相同而实验技术不同,前者采用的是微生物培养技术,后者采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技术,B正确; C.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实果蝇的眼色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推算DNA呈螺旋结构的重要依据是DNA的衍射图,D正确。 故选:C。 28. 【答案】 D 【考点】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解析】 叶绿体中分离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解答】 解:A.①中叶绿素较少,可能是未加CaCO3叶绿素被破坏,A正确; B.②无色素带,可能是由于用水取代了无水乙醇而得到的实验结果,因为色素不溶于水,B正确; C.③可能是由于未加SiO2研磨不充分而导致各种色素含量都较低,C正确; D.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但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溶解度大的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的扩散速度慢,D错误。 故选:D。 29. 【答案】 C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解析】 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最终染色体数目不变。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解答】 解:A.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A正确; B.二倍体哺乳动物有丝分裂中期染色组数为2个,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组数也为2个,B正确; C.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两个时期染色体行为不同,C错误; D.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因此,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正确。 故选:C。 30. 【答案】 C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分析图可知:其中a表示地理隔离,这可以阻断种群中的基因交流;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c表示生殖隔离,这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①~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 【解答】 解:A.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即基因频率的不断积累,c表示生殖隔离,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正确; C.自然界中物种的形成往往要先经过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但不一定都是这样,比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得到的四倍体西瓜,C错误; D.①~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C。 二、解答题 【答案】 (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2)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 (3)染色体复制,受精作用 (4)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 (5)分裂过程中有联会行为且出现四分体 【考点】 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细胞的减数分裂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解析】 分析甲图:AC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DF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分析乙图:AC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EF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 分析丙图:AC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EF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HI段表示受精作用。 【解答】 解:(1)图甲中,分裂后DNA含量不变,所以表示有丝分裂;图乙中,分裂后DNA含量减半,所以表示减数分裂;图丙是细胞在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过程中一个细胞核内的DNA含量变化的示意图。 (2)甲图中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乙中D~E段形成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此时着丝点还未分裂。 (3)丙图中, B~C段形成的原因是染色体复制;H~I段形成的原因是受精作用。 (4)甲图中的B~C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含量加倍;乙图中的C~E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DNA含量与体细胞相等。 (5)甲图中的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而乙图中的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者细胞分裂的显著特点是分裂过程中有联会行为且出现四分体。 【答案】 (1)①⑥,⑥ (2)②④⑥⑦⑧,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3)①④⑦,差速离心,同位素示踪 (4)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考点】 细胞中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细胞膜的功能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 1.分析图解:图中①是核糖体,②是细胞膜,③是中心体,④是内质网,⑤是细胞质,⑥是线粒体,⑦是高尔基体,⑧是核膜。 2.生物膜系统: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3.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解答】 解:(1)图1所示细胞中,①是核糖体,②是细胞膜,③是中心体,④是内质网,⑤是细胞质,⑥是线粒体,⑦是高尔基体,⑧是细胞核。其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①核糖体、⑥线粒体,该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场所在⑥线粒体的基质中。 (2)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蓝藻是原核生物,与图1所示细胞在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蓝藻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3)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图2中a、b、c三种细胞器对应图1中的①核糖体、④内质网、⑦高尔基体。分离细胞器应使用差速离心法。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一般采用同位素示踪法。 (4)用台盼蓝对细胞进行染色,发现死细胞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答案】 (1)光合色素溶解在乙醇中,红光和蓝紫光,③② (2)还原C3,二氧化碳的固定,①②③ (3)10:7,X,左下移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解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①是叶绿体的内膜和外膜,②是叶绿体基质,③表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由于类囊体中的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因此绿光被反射,导致叶片呈绿色。 图乙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A表示[H],过程①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②表示C3的还原。 图丙中,a、b植物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图中可以看出与b植物相比,a植物光的补偿点和饱和点低,说明a植物适于在弱光下生长。 【解答】 解:(1)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乙醇,因而绿色叶片长时间浸泡在乙醇中会变成白色。题图甲中①是叶绿体外膜和内膜;②是叶绿体基质;③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绿光因为吸收最少而反射出去。图乙表示暗反应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即图甲的②中。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消耗水,进行水的光解,暗反应阶段C3被还原的过程中产生水,所以分别发生在③和②中。 (2)题图乙中A表示[H],作用是还原C3,题图乙中①表示的过程是二氧化碳的固定。若短时间内叶绿体中色素含量减少,即光反应减弱,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进而影响暗反应过程中C3的还原,因而随之减少的物质是①②③。 (3)题图丙中光照强度为Z时,a、b植物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分别是8mg⋅m−2⋅h−1、6mg⋅m−2⋅h−1,则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分别是10mg⋅m−2⋅h−1、7mg⋅m−2⋅h−1(可以代表葡萄糖的制造速率),所以a、b植物制造葡萄糖的速率之比为10:7。对b植物而言,假如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h,当每小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每小时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大于0时,才能使b植物处于生长状态,由题图可知,平均光照强度在Xklx以上时,每小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每小时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大于0。 25℃为a植物光合速率所需的最适温度,而呼吸速率的最适温度是30℃,所以若将温度提高到30℃,a植物的光合速率将下降,呼吸速率将上升,题图中P(光补偿点)点的位置理论上的变化是向左下移。 【答案】 (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重组 (2)自然选择学说,生殖 (3)55%,15%,70%,是 【考点】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进化的实质等。 【解答】 解:(1)分析题图: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①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图中③指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则基因型Aa的个体占3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则AA占40%、Aa 60%,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40%+60%×1/4=55% ;aa基因型的个体占60%×1/4= 15%。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5%+1/2× (60%×1/2)=70%。 没有经过人工选择之前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20%+1/2×30%=35%,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答案】 (1)双杂合雌雄果蝇杂交,深红色:猩红色:无色比例为12:3:1,双杂合雄果蝇和无色雌果蝇杂交,深红色:猩红色:无色比例为2:1:1 (2)1/6,猩红眼果蝇:无色眼果蝇=8:1,CCd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解答】 解:(1)依题意可知,若设计一次杂交实验,确定这两对基因是否独立遗传,即确定这两对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既可以采取自交方案(方案一),也可以采用测交方案(方案二)。前者(方案一)是让双杂合雌雄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后者(方案二)是让双杂合雄果蝇和无色雌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在方案一中,双亲的基因型均为CcDd,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深红色∶猩红色∶无色=(9C_D_+3ccD_)∶(3C_dd)∶(1ccdd)=12∶3∶1;在方案二中,亲本双杂合雄果蝇和无色雌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CcDd和ccdd,二者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深红色∶猩红色∶无色=(1CcDd+1ccDd)∶(1Ccdd)∶(1ccdd)=2∶1∶1。 (2)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基因型为CCdd的雄果蝇和基因型为ccDD的雌果蝇交配,F1的基因型均为CcDd,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深红色果蝇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CCDD∶CCDd∶CcDD∶CcDd∶ccDD∶ccDd=1∶2∶2∶4∶1∶2,所以F2深红色果蝇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CCDD、ccDD)所占的比例是1/6。F2中的猩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2/3Ccdd、1/3CCdd,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2/3Cd、1/3cd,因此让F2中的猩红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猩红眼果蝇∶无色眼果蝇=(1-1/3cd×1/3cd)∶(1/3cd×1/3cd)=8∶1。猩红眼雄果蝇(C_dd)与无色眼雌果蝇(ccdd)交配,其子代始终不产生无色眼果蝇(ccdd),说明该猩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中不含基因c,进而推知:该猩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CCdd。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