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业
2021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业 考点规范练+高频考向练第38页 基础达标 1.(2019福建龙岩高三期末质检)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DNA是使R型肺炎双球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B.艾弗里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后可观察到两种菌落 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裂解细菌释放出噬菌体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 答案:B 解析: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实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项错误;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有些R型细菌会转化为S型细菌,培养基中会有R型和S型两种菌落,B项正确;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外的噬菌体外壳脱落,C项错误;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并不是都带有32P标记,因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含有亲代噬菌体DNA链的子代噬菌体才带有32P标记,D项错误。 2.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相关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后的DNA中,嘌呤与嘧啶碱基比例不变 B.整合到R型细菌内的DNA分子片段,可以直接表达出产物荚膜多糖 C.进入R型细菌的DNA片段上,可能有多个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D.S型细菌的DNA整合到R型细菌内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DNA为双链,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后的DNA中虽然整合了S型细菌的DNA片段,但嘌呤与嘧啶碱基比例不变,仍然是1;DNA分子中基因的表达产物为蛋白质,不会直接表达出荚膜多糖;进入R型细菌的DNA片段上有多个基因,也就可能有多个RNA聚合酶结合位点;S型细菌的DNA整合到R型细菌内属于基因重组。 3.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做出预测,见下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杂合”噬菌体的组成 实验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序号 子代表现型 甲的DNA+乙的蛋白质 1 与甲种一致 2 与乙种一致 乙的DNA+甲的蛋白质 3 与甲种一致 4 与乙种一致 A.1、3 B.1、4 C.2、3 D.2、4 答案:B 解析: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组成成分为甲的DNA和乙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甲种一致;组成成分为乙的DNA和甲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乙种一致。 4.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个实验都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 B.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 C.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D.三个实验都能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答案:C 解析: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都没有用到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A项错误;三个实验中,只有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相同,B项错误;三个实验所涉及的生物有噬菌体、小鼠、细菌,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项正确;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并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项错误。 5.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与细菌保温时间长短与放射性高低的关系图可能如下。下列关联中最合理的是( )(35S标记的噬菌体记为甲组,32P标记的噬菌体记为乙组) A.甲组—上清液—b B.乙组—上清液—a C.甲组—沉淀物—c D.乙组—沉淀物—d 答案:D 解析:甲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而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部,经过搅拌离心,蛋白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中,且放射性强度与保温时间长短无关,因此甲组的上清液对应c曲线。乙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DNA进入细菌内,经搅拌离心,DNA随细菌分布在沉淀物中。若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未侵入细菌内,经离心后,上清液中有放射性,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小于理论值;若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沉淀物中放射性含量降低。故乙组的上清液对应b曲线,沉淀物对应d曲线。 6.用32P或35S标记T2噬菌体并分别与无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保温一定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测量放射性。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目的是研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B.保温时间过长会使32P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偏低 C.搅拌不充分会使35S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 D.实验所获得的子代噬菌体不含35S,而部分可含有32P 答案:B 解析:本实验是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来研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A项正确;保温时间长,会导致细菌裂解,噬菌体释放出来,一部分含32P标记的DNA的噬菌体会存在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放射性偏高,B项错误;搅拌不充分,会导致亲代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上,随着细菌一起沉淀,所以35S标记组沉淀物放射性会偏高,C项正确;被35S标记的亲代噬菌体的外壳未能侵入细菌内部,子代噬菌体不含35S,被32P标记的亲代噬菌体的DNA会侵入细菌中,子代噬菌体部分含有32P,D项正确。 7.下图表示用32P标记噬菌体并侵染细菌的过程,其中过程②是利用过程①获得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的目的是获得含32P的大肠杆菌 B.过程③培养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好 C.离心的目的是析出噬菌体,使大肠杆菌沉淀 D.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中 答案:B 解析:噬菌体属于病毒,只能寄生在细胞内,因此先要用含32P的培养液来标记大肠杆菌,A项正确;过程③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导致沉淀中放射性比较低,B项错误;离心的目的是让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开,C项正确;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的DNA能进入大肠杆菌,因此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中,D项正确。 8.(2019广西钦州港开发区中学月考)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柳菊的遗传物质是DNA B.衣藻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拟核中 C.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含有S元素 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8种核苷酸 答案:A 解析:山柳菊为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为DNA。衣藻为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SARS病毒为RNA病毒,遗传物质含有C、H、O、N、P 5种元素,不含S元素。HIV的遗传物质为RNA,其水解产物为4种核糖核苷酸。 9.下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 B.TMV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 C.侵入烟草细胞的RNA进行了逆转录过程 D.RNA是TMV的主要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从图示分析,TMV放入水和苯酚中振荡后,RNA和蛋白质分离,A项正确;通过接种的方式,TMV的蛋白质可以进入烟草细胞中,B项错误;此实验不能看出TMV的RNA在烟草细胞中是否进行了逆转录过程,C项错误;此实验说明TMV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D项错误。 能力提升 1.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B.f组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 C.f组产生S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a、b、c、d四组 答案:D 解析: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f组加入了S型细菌的DNA,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出现S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组中的S型细菌经煮沸后死亡,d和e组都只含R型细菌,所以,a、d和e组均不能导致小鼠死亡,D项错误。 2.对①~⑤这五种生物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 生 物 ① ② ③ ④ ⑤ 细胞壁 无 无 有 有 无 所含核 酸种类 DNA DNA或 RNA DNA和 RNA DNA和 RNA DNA和 RNA 是否遵循 孟德尔遗 传定律 否 否 是 否 是 其中最可能表示肺炎双球菌和噬菌体的分别是( ) A.①和③ B.⑤和① C.④和② D.④和① 答案:D 解析: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含有DNA和RNA;噬菌体属于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仅含有DNA一种核酸;两种生物均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故D项符合题意。 3.图1、图2表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相关实验,某同学据图分析总结出6个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 图1 图2 ①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 ②乙处的噬菌体一定不含放射性 ③图1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④图2增设一组35S标记的噬菌体作对照,就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⑤如果培养2代以上,甲处DNA分子两条链都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个数一定增多 ⑥如果培养2代以上,乙处噬菌体的核酸都不含放射性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答案:B 解析:分析图1可知,培养噬菌体的大肠杆菌已被32P或35S标记,故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①正确;用含有32P标记的1个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后,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乙中,有2个含有放射性,②错误;图1中用含有32P或35S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获得被标记的噬菌体,证明了噬菌体增殖时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③错误;图2增设一组35S标记的噬菌体作对照,可说明在噬菌体增殖过程中,起遗传效应的物质是DNA,因被35S标记的蛋白质没有进入大肠杆菌中,故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④正确;若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甲处的DNA分子无放射性,⑤错误;若培养2代以上,乙处总有2个噬菌体的核酸含放射性,⑥错误。 4.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35S标记的噬菌体实验组(甲组)不进行搅拌,32P标记的噬菌体实验组(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则会出现的异常结果是( ) A.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B.甲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C.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D.甲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答案:A 解析:两组实验的正常现象是甲组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 乙组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没有对甲组进行搅拌会使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外壳和细菌一起经离心进入沉淀物,导致沉淀物中放射性也较强。对乙组保温时间过长,细菌裂解,释放出其中的子代噬菌体,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强。 5.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均是能感染烟叶而使之出现感染斑的RNA病毒,用石炭酸处理能使蛋白质外壳去掉而只留下RNA,由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能重组其RNA和蛋白质形成类似“杂种”的新品系病毒,再用“杂种”病毒感染烟叶,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注a为TMV的蛋白质感染烟叶,b为TMV的RNA感染烟叶,c为HRV的蛋白质感染烟叶,d为HRV的RNA感染烟叶,e为HRV的蛋白质与TMV的RNA杂交后感染烟叶,f为TMV的蛋白质与HRV的RNA杂交后感染烟叶。 A.b与d的结果不同,说明不同的RNA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B.e中的杂交病毒感染后,在繁殖子代病毒的过程中,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TMV的RNA C.f中的杂交病毒感染后,繁殖出来的子代病毒具有HRV的RNA和HRV的蛋白质 D.a与b、c与d的结果不同,说明RNA是遗传物质,从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两种病毒均为RNA病毒,分析实验结果可知,RNA是其遗传物质,但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在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应含放射性物质,下层沉淀物中应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最终结果显示:离心后,上清液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所体现的实验方法是 。 (2)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 。 (3)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如下。 ①在实验中,从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物质含量 ,其原因是 。 ②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T2噬菌体没有侵染大肠杆菌细胞,是否属于误差的来源? ,理由是 。 (4)在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同时用被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结果发现沉淀物中也出现少量放射性物质,为排除 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是遗传物质的可能,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 。 (5)请设计一个方案,来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简要说明): 。 答案:(1)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2)T2噬菌体将自己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 (3)①升高 T2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②是 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4)检测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是否含有35S (5)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T2噬菌体侵染该大肠杆菌,即可以得到含有35S标记的T2噬菌体 解析:(1)赫尔希和蔡斯研究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2)在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理论上,上清液中放射性应为0,因为T2噬菌体将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在离心时会随着大肠杆菌而沉淀。(3)若在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有两种可能:T2噬菌体侵染时间太短,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中,或者T2噬菌体侵染时间太长,部分大肠杆菌已裂解,子代T2噬菌体被释放出来。(4)可以通过检测新形成的T2噬菌体中是否含有35S来排除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是遗传物质的可能。(5)T2噬菌体寄生在活细胞中,因此不能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应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即可得到大量含有35S的噬菌体。 7.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了体内转化实验来探究遗传物质。 实验1:R型细菌+小鼠→存活 实验2:S型细菌+小鼠→死亡→分离出S型细菌 实验3:S型细菌+加热+小鼠→存活 实验4:S型细菌+加热+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实验4中死亡的小鼠中能够分离出 细菌。 (2)除了上述通过注射后观察小鼠的生活情况来判断R型和S型细菌外,你还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区别R型和S型细菌? 。 (3)右图表示实验4中小鼠体内R型细菌的增长曲线,请在图中绘出S型细菌的增长情况。 (4)该实验获得的结论是 。 (5)一段时间后,给实验3中的小鼠注射S型细菌,请预测该小鼠的生活情况。 。原因是 。 答案:(1)S型和R型 (2)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有无荚膜(或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观察菌落特征) (3)如下图 (4)S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 (5)存活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相当于疫苗,刺激小鼠产生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解析:(1)在实验4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使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死亡小鼠中可以分离出R型和S型细菌。(2)R型细菌和S型细菌结构是不同的,在显微镜下观察,有荚膜的为S型细菌,无荚膜的是R型细菌;也可以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后观察菌落特征,菌落表面光滑的是S型细菌,菌落表面粗糙的是R型细菌。(3)绘制图线要注意:①S型细菌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②曲线的初始数量应为0,且不能从原点开始,必须过一段时间,体现了转化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且是从无到有的过程;③S型细菌的曲线应先于R型细菌曲线开始增长,且最后数量要高于R型细菌。(4)通过这个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但是具体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还需进一步验证。(5)在实验3进行之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小鼠注射S型细菌,此时,小鼠已经接触过S型细菌,身体内已产生了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该小鼠可以存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