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1)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没有变异生物就没有进化 B. 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过程 C. 基因突变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表现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没有变异生物就没有进化,A正确; B、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正确; C、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C错误; D、自然选择是通过对个体生存的选择即作用于表现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D正确。 故选C。 2.下列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与进化的方向 B. 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 C. 共同进化是通过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 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出现生殖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唯一途径 【答案】D 【解析】 【详解】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但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生殖隔离是不同种群不能进行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若交配后能产生后代,但是后代不育则不用同一物种,B错误;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可以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也可以通过共生等种间互助实现的,C错误; D、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是不经地理隔离,由于染色体加倍形成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D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间隙的液体中也含有少量蛋白质 B. 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水平随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而降低 C.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D. 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其成分处于不变的状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A、突触间隙也有少量蛋白质,如分解神经递质的酶,A正确; B、内环境渗透压越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越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错误;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有关,C错误; D、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其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D错误。 故选A。 4.下列各组物质中,都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 抗体、载体蛋白、麦芽糖 B. 抗利尿激素、尿素、神经递质 C. 尿素、氨基酸、胃液中的盐酸 D. 白细胞、溶菌酶、呼吸氧化酶 【答案】B 【解析】 【详解】A、载体蛋白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麦芽糖是植物二糖,经人体消化系统后被消化为葡萄糖进入人体,两者都不是内环境成分,A错误; B、抗利尿激素、尿素、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细胞外液中,是环境的组成成分,B正确; C、胃液中的盐酸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呼吸氧化酶位于细胞内,而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故白细胞、呼吸氧化酶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B。 5.下图代表正常情况下肝细胞与人体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X、Y化学成分的主要差异是蛋白质含量不同 B. X液体的各种离子中,和含量明显占优 C. 肝细胞的代谢产物会导致X液的pH明显降低 D. 若饮食过咸,则X、Z、Y的渗透压都可能升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A、X为组织液,Y是血浆,血浆和组织液化学成分的主要差异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A正确; B、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和含量明显占优,B正确; C、因细胞外液中有缓冲物质,肝细胞的代谢产物不会导致组织液的pH明显降低,C错误; D、若饮食过咸,则X组织液、Z淋巴、Y血浆的渗透压都可能升高,D正确。 故选C。 6.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B. 反射弧是人和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C. 兴奋时膜电位的变化与膜蛋白功能有关 D. 手指突然碰到尖锐的东西而迅速缩回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A正确; 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B错误; C、兴奋时膜电位的变化主要与Na+内流有关,Na+内流方式是协助扩散,与膜蛋白功能有关,C正确; D、手指突然碰到尖锐的东西而迅速缩回属于非条件反射,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D正确。 故选B。 7.下列关于动物体内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B. 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而失去活性 C. 激素在成分上都含有碳元素 D. 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下丘脑的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 B、激素是信息分子,同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而失去活性,B正确; C、人和高等动物激素,无论是类固醇、氨基酸衍生物、蛋白质类等激素都含C元素,C正确; D、神经细胞释放的递质直接进入组织液,不进入血浆,D错误。 故选D。 8.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在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B.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冷觉和热觉都在下丘脑产生 C. 失水较多后,下丘脑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D. 寒冷环境中,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参与体温调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A错误;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冷觉和热觉在大脑皮层产生,B错误; C、内环境渗透压的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感,调节人主动饮水,使内环境渗透压降低,维持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C正确; D、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其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分泌进而调节体温,D错误。 故选C。 9.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都是各种激素 B. 高等动物的两种调节方式都存在分级调节 C. 人体内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都能产生激素 D. 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局限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都有激素、CO2、H+等,A错误; B、低级中枢的活动要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B正确; C、人体内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不一定都产生激素,如具有外分泌功能的消化腺细胞就不能产生激素,C错误; D、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D错误。 故选B。 10.激素作为一种信息分子能把某种调节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升高 B. 刺激X→①→下丘脑→②→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是体液调节 C. 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 靶细胞接受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刺激X促使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故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A错误; B、通过刺激X→①传入神经→②下丘脑→③ 传出神经→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 C、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 D、据图可知,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使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进而升高血糖,D正确。 故选D。 11.下列关于生物体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若横轴代表血糖浓度,则纵轴代表胰岛素浓度 B. 若横轴代表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则纵轴不能代表尿量 C. 若横轴代表甲状腺激素浓度,则纵轴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浓度 D. 若横轴代表环境温度,则纵轴代表恒温动物体内细胞中酶活性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浓度也随之升高,与曲线不符,A错误; B、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抗利尿激素浓度升高时,尿量减少,纵轴能代表尿量,B错误; C、由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调节的作用,所以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会抑制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使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与曲线相符,C正确; D、恒温动物体温保持恒定,环境温度升高时,恒温动物体内细胞中酶活性保持不变,与曲线不符,D错误。 故选C。 12.艾滋病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死亡率极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HIV的遗传物质会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B. 合成HIV蛋白质的遗传信息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 C. 感染HIV后的机体没有免疫应答不能产生特异抗体 D. 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 【答案】D 【解析】 【详解】HIV的遗传物质是RNA,不可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A错误;合成HIV蛋白质的遗传信息是RNA,由HIV自身提供的,B错误;感染HIV后的机体可以在HIV的刺激下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抗体无法消除细胞内病毒,C错误;HIV通过破坏T淋巴细胞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遭破坏,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感染其他病原体或恶性肿瘤,D正确。故选D。 13.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缺乏浆细胞时,记忆细胞也能合成部分抗体 B. 应用免疫抑制剂可提高异体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C. 溶菌酶是淋巴细胞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活性物质 D. B细胞经乙肝病毒刺激后,增殖分化的细胞都能与抗原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机体接受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才能合成分泌抗体,A错误; B、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B正确; C、淋巴因子是淋巴细胞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不是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另外溶菌酶不具有特异性,C错误; D、B淋巴细胞经乙肝病毒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D错误。 故选B。 14.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B.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一定低于正常值 C.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D. 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浆细胞不会分裂,会分泌抗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只是刺激了传出神经,因此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不属于反射,A错误; B、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缺碘时,甲状腺会出现代偿性增长,导致甲状腺肿大,即为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人,而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于正常人,B错误; C、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中兴奋性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而抑制性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C错误; D、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只分泌抗体,D正确。 故选D。 15.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茎的背地生长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B. 芽中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C. 植物激素通过催化细胞内的代谢调节生命活动 D. 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促进发芽 【答案】B 【解析】 【详解】A、茎的背地性是指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近地侧生长快,而表现为背地生长,只体现促进作用,A错误; B、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芽中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B正确; C、植物激素只能调节生命活动,无催化功能,C错误; D、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休眠,D错误。 故选B。 16.下图1表示某植物种子用低温处理后,提前萌发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图2是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后生根的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图1可看出,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 B. 从图1可看出,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细胞分裂素使细胞周期延长 C. 从图2可看出,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2ppm D. 从图2可看出,生长素类似物在促进枝条生根方面具有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图1可知,低温处理能够促进种子提早萌发,图中在处理过程中赤霉素的含量不断增加,因此赤霉素是促进种子萌发的激素,A错误; B、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这将缩短细胞分裂的细胞周期,B错误; C、从图2可看出,在实验所示的几种不同浓度下,12ppm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枝条生根的数量最多,但不能说明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2ppm,C错误; D、从图2可看出,生长素类似物既有促进生根的作用,也有抑制生根的作用,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在促进枝条生根方面具有两重性,D正确。 故选D。 1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向已授粉的雌蕊上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得到无籽果实 B. 顶芽和幼茎中的生长素浓度一般保持在促进生长的范围内 C. 在农作物上喷洒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可促进或抑制植株发芽 D. 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促进插条生根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可以得到无籽番茄,向已授粉的雌蕊上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加快果实的生长发育,因为已经受精,故有种子的形成,A错误; B、正常情况下,顶芽幼茎生长的较快,它们中的生长素浓度一般保持在促进生长的范围,B正确; C、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植株发芽的作用不同,一般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C正确; D、IBA是吲哚丁酸,是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因此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D正确。 故选A。 18.下列关于种群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进行酵母菌计数,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培养液于盖玻片边缘 B. 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 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D. 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A正确;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重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最终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错误; C、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S型增长,但是由于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最终会逐渐减少而灭亡,C错误; D、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种群密度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 故选A。 19.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数量达到C点后防治害虫,防治成本最低 B. 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 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基因频率仍可能发生变化 D. 甲、乙两曲线之间的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个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防治害虫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速率较低时,所以应在C点之前进行,最好在图中B点或之前进行防治,A错误; B、图中A点时,环境阻力最小,B错误; 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由于突变和自然选择等原因,种群基因频率仍可能发生变化,C正确; D、甲、乙两曲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B. 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C.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D.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A、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A错误; B、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植食动物以植物为食,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C错误; D、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因此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选D。 21.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楠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体现出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B.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的垂直结构密切相关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鱼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的地形、光强等不同,使生物在水平方向上镶嵌分布 【答案】A 【解析】 楠竹林中的 竹子属于同一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B正确。植物因为阳光而具有分层现象,动物因为植物或者食物而具有分层现象,C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光强的大小等,所以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22. 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C. 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 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了一个种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食物网: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故选择B。 2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 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 C. 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答案】C 【解析】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进行的是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B错误;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C正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24.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 B. 若蜘蛛全部死亡,则蛇的数量一定迅速减少 C. 蛇在此食物网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D. 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A正确; B、若蜘蛛忽然全部死亡,青蛙可以转向捕食蝗虫,此时蛇仅处于第四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更多,其数量会增加,B错误; C、在大麦→蝗虫→青蛙→蛇中,蛇处于第四营养级,在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中,蛇处于第五营养级,C正确; D、青蛙可以捕食蜘蛛,青蛙和蜘蛛共同竞争蝗虫,两者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B。 25.下列关于长期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B.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C.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低的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必然越少 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动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不一定都有利,如警戒色可以吓退捕食者,A错误;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只有10%--20%,故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B正确; C、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低的生物,所具有的能量越多,其呼吸消耗的能量越多,C错误;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高低与生物的体型没有直接关系,如低营养级的水牛与高营养级的狼,D错误。 故选B。 26.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能量为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提供动力 B. 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独立地进行 C. CO2和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叫做碳循环 D. 生产者与分解者的部分生理活动是完成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A正确; 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物圈范围内进行的,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独立地进行,B正确;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C错误; D、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可以使物质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生产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可以使物质由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实现了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C。 27.下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中的能量表示植物的同化总量 B. 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③中 C. ⑤⑥⑦⑧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 D. ④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 【答案】D 【解析】 【详解】A、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植物的实际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所以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已经不包括植物的呼吸消耗量,故①中的能量不能表示植物的同化总量,A错误; 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未被同化量⑦中,B错误; C、①⑤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⑤⑥⑦⑧之和小于植物有机物积累量,C错误; D、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中除去呼吸作用消耗,剩余的积累在有机物中的能量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故④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D正确。 故选D。 28.下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图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E表示蚕一段时间内未利用的能量 B. 图中B表示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 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E+F+G+C)/A表示 D. 因为桑基鱼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同化量=呼吸消耗能量+流向分解者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能量+未利用能量,故图中E表示蚕一段时间内未利用的能量,A正确; B、净光合作用B=总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散失,它将用于桑树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图中B表示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B正确; C、桑树同化的总能量为A,蚕同化的能量等于E+F+G+C,所以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E+F+G+C)/A表示,C正确; D、因为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桑基鱼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选项中因果关系错误,D错误。 故选D。 29.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 A. 生态系统的生物个体数量越多,稳定性越高 B. 城市生态系统高度开放、自我调节能力强 C.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D. 一个生态系统中若除去部分生物,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升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稳定性越高,A错误; B、城市生态系统高度开放,但组成成分较少,自我调节弱,人类起主导作用,B错误;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趋向于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 D、一个生态系统中若除去部分生物,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D错误。 故选C。 3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C. 利用农药消灭蝗虫属于运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原理 D. 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A错误; B. 信息既能在同种生物之间进行传递,也可在不同生物之间传递,甚至可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传递,B错误; C. 利用农药消灭蝗虫,农药并非生态系统中的信息,C错误; D. 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即行为信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图甲表示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A、B、C为突触。图乙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即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刺激图甲中的感受器,感到痛,痛觉的产生_________________(属于/不属于)反射。产生痛觉过程中相关的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__(单向/双向)。 (2)完成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中决定兴奋传递方向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填文字) (3)如果刺激图甲中1处,动作为踢小腿,此时图中突触后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的是____(填字母)。 (4)如果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因而引起肌内收缩,由此可见该神经递质能使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_________(兴奋/抑制)。 (5)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图乙中X是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细胞对水的吸收_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 【答案】 (1). 不属于 (2). 单向 (3). 突触 (4). C (5). 抑制 (6). 脑干 (7). 增大 【解析】 【详解】(1)如果刺激图甲中的感受器,感到痛,由于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因此痛觉的产生不属于反射。产生痛觉过程中相关的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完成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中决定兴奋传递方向的结构是突触。 (3)根据题图,刺激图中1处,由于突触B能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所以伸肌收缩;而突触C抑制下一神经元兴奋,所以屈肌仍然处于舒张状态。由于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突触A、B、C中,A、B使下一神经元兴奋,而C抑制下一神经元兴奋,因此踢小腿时,突触C的后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 (4)突触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化学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来完成的,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因而引起肌内收缩,则该神经递质可使肌肉处于舒张状态,即使突触后膜处于静息状态,故该神经递质能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5)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6)如果图乙中X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故c→d时段,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细胞对水的吸收增大。 32.科学家沃泰默、斯塔林和贝里斯等对促胰液素的发现有突出的贡献,后来科学家又发现哺乳动物体内的胰腺中有腺泡组织(其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和胰岛组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假设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A.电刺激支配胰腺的神经 少量胰液分泌 胰液的分泌只由神经调节引起 B.把适量稀盐酸从小鼠小肠的上端注入其小肠腔内 大量分泌胰液 C.直接将稀盐酸注入小鼠的胰腺静脉血液中 不会分泌胰液 D.切断所有支配胰腺的神经,把与B组等量的稀盐酸从小鼠小肠的上端注入其小肠腔内 大量分泌胰液 (1)实验结果表明:胰液的分泌_________________。 (2)当人们知道胰腺内的胰岛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后,试图从磨碎的小鼠胰腺组织中直接提取胰岛素,但均未成功,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种调节方式称为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4)有人患上了胰腺癌,这与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功能的下降有关。 (5)研究发现,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该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小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_________________,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_________________(填“稍高”或“稍低”)的水平。 【答案】 (1). 不只是由神经调节引起,还可能与盐酸刺激后小肠产生的分泌物有关 (2). 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可将胰岛素分解(磨碎的胰腺组织中,有胰泡组织细胞释放出的蛋白酶会水解胰岛素) (3). 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或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4). 监控和清除 (5). 等量的生理盐水 (6). 稍低 【解析】 【详解】(1)据分析可知,实验结果表明:胰液的分泌不只是由神经调节引起,还可能与盐酸刺激后小肠产生的分泌物有关。 (2)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题干可知胰腺中有腺泡组织,其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蛋白酶可将胰岛素分解,因而无法直接提取。 (3)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种调节方式称为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反应速度较缓慢,但持续时间长。 (4)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清除功能,有人患上了胰腺癌,这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的下降有关。 (5)研究发现,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为了验证该现象,则实验自变量是是否想下去脑神经元注射胰岛素,因变量是胰高血糖素含量,实验思路是:将小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等量的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实验的检测指标是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在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为了突出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浓度维持在稍低水平。 33.赤霉素可以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间接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和分解代谢过程如图1所示(IAA氧化酶是一种含铁蛋白)。图2为某研究小组的部分探究过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用具:燕麦幼苗完全培养液(满足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缺铁培养液(满足除铁以外的全部营养物质)、赤霉素溶液(以上溶液浓度均适宜),蒸馏水,琼脂块。刀片等。 实验步骤: ①准备4个配有培养支架的烧杯,分别标记为l~4号;向1号和2号烧杯中加入等量适量的完全培养液。 ②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幼苗若干株,平均分为四组; ③将其中两组幼苗分别置于l号和2号烧杯中,1号幼苗喷洒适量蒸馏水,2号幼苗喷洒等量赤霉素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图2所示处理。 ④在黑暗处培养去尖端胚芽鞘一段时间后,观察其弯曲情况。 ⑤向3号和4号烧杯中加入等量适量的a培养液,然后重复步骤b。 请分析回答: (1)a、b两处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步骤中使用此种培养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该探究实验的两个自变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步骤④观察到的结果是去尖端胚芽鞘弯向1号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放置一侧,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步骤⑤实验后的两种可能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缺铁 (2). ③④ (3). 阻止生长素氧化分解(使胚芽鞘不能合成IAA氧化酶,避免吲哚乙酸被氧化) (4). 有无喷洒赤霉素(有无外源赤霉素) (5). 培养液里是否含铁 (6). 赤霉素能促进生长 (7). 向放置3号幼苗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一侧弯曲生长(向喷洒蒸馏水的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一侧弯曲生长) (8). 直立生长 【解析】 【详解】(1)由图1可知,缺铁溶液能够阻止生长素氧化分解,故该步骤中使用此种培养液的目的是阻止生长素氧化分解,排除生长素氧化分解对实验的影响。结合实验步骤,③④步骤可用于鉴定赤霉素可以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间接促进植物生长,⑤可排除生长素氧化分解对实验的影响,故a、b两处分别为缺铁、③④; (2)结合③④⑤步骤可知,探究实验的两个自变量分别是有无喷洒赤霉素、培养液里是否含铁。 (3)若步骤④观察到的结果是去尖端胚芽鞘弯向1号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放置一侧,表明胚芽鞘1号侧面长的慢,2号侧面长的快,原因是胚芽鞘2号侧面的生长素含量更高,说明赤霉素促进了生长素的合成。 (4)如果赤霉素促进IAA的合成,则4号生长素含量高于3号,胚芽鞘向放置3号幼苗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一侧弯曲生长;若赤霉素抑制IAA的分解,3号和4号是在缺铁培养液中培养,则在3号和4号内生长的幼苗都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氧化酶,4号生长素含量等于3号,胚芽鞘直立生长;若赤霉素同时促进了IAA的合成和抑制IAA的分解,则4号生长素含量高于3号,胚芽鞘向放置3号幼苗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一侧弯曲生长。 34.甲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乙图表示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_________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的。 (2)PM 2.5及雾霾的形成主要与图中_________________(填数字)过程有关 (3)图甲中的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 (4)乙图中A表示_________的能量。图中d代表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5)若图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为100 kJ,理论上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多可得到能量是_________kJ。 (6)次级消费者能依据气味捕食初级消费者,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O2 (2). ⑤ (3).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 初级消费者同化 (5). 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 (6). 4 (7).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详解】(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2)PM 2.5及雾霾的形成主要与图中⑤为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有关。 (3)图甲中的动物是消费者,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 (4)据分析可知,乙图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图中d代表的含义是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 (5)若图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为100 kJ,绿色植物属于第一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则理论上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多可得到能量是100×20%×20%=4kJ。 (6)次级消费者能依据气味捕食初级消费者,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