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 组织液 B. 唾液和组织液 C. 血浆和组织液 D. 血液和组织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详解】毛细血管的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在毛细血管管壁内流的是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外面是组织液,因此该细胞在管内的内环境为血浆,而在管外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故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不同,要结合实际,具体细胞进行具体分析,如换成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则是淋巴、组织液。 2.下列哪项不属于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 细胞内液 B. 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 细胞外液 D. 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详解】A、细胞内液不是内环境的概念要素,A正确; 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B错误; C、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C错误; D、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是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对于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包括( ) A. 组织液温度的相对稳定 B. 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 C. 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D. 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体温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它的相对稳定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 B、线粒体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B错误; C、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故选B。 【点睛】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4.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 寒冷时出现寒颤 B. 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 寒冷时尿液增多 D. 在困乏时打哈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详解】A、寒颤是骨骼肌收缩增加机体的产热量,维持体温得相对稳定,而并非失调,A错误; B、出现水肿,正常的调节已失去效果,需要外来药物的干扰才能回复稳态,B正确; C、寒冷时皮肤通过汗腺排出的水分减少,主要通过排尿调节机体的水平衡,没有失调,C 错误; D、人困乏的时候往往是哈欠不断,以提醒人体,表示大脑已经疲劳,需要睡眠休息,内环境稳态没有失调,D错误; 故选B。 【点睛】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5.小明感觉不舒服,去医院做了血常规检查,下列物质中不能在血浆中出现的是( ) A. 尿素 B. 甘油三酯 C. 血清球蛋白 D. Na+载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 【详解】A、尿素为内环境的成分,能在血浆中出现,A错误; B、甘油三酯为内环境的成分,能在血浆中出现,B错误; C、血清球蛋白位于血浆中,C错误; D、Na+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不能在血浆中出现,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6.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 A. 细胞内液 B. 组织液 C. 血浆 D. 淋巴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于挤压和摩擦使局部毛细血管壁透性增大,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的液体增加,在局部形成水泡。 【详解】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主要原因是由于挤压和摩擦使局部毛细血管壁透性增大,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的液体增加,在局部形成水泡。因此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指组织液。 故选B。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关系的理解:组织液是存在于细胞间隙的液体,和血浆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转化为淋巴液但是淋巴液不能转化为组织液。 7.在反射弧中,能够对刺激起分析和综合作用的是( ) A. 传入神经 B. 效应器 C. 感受器 D. 神经中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反射过程是如下进行的: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兴奋又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详解】A. 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至神经中枢,A错误; B. 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和支配的肌肉和腺体,效应器是做出反应的部位,B错误; C. 感受器作用是感受刺激,C错误; D. 神经中枢能接受神经冲动,对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进而做出指令,D正确。 8.神经纤维受刺激时,下列表示受刺激部位(箭头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及电流方向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详解】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同时由于(刺激部位)兴奋处与两侧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刺激两侧的为兴奋部位,使兴奋向两侧传导,故选D。 【点睛】关键有两点:一是兴奋处的电位(即动作电位:外负内正);二是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是双向的。 9.2011年11月8日,因醉驾造成四车连撞,四人受伤,而被判六个月拘役的著名音乐人高晓松获释。近年来醉驾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醉酒之人往往行动不稳,以上生理活动与下列哪个结构有关( ) A. 小脑 B. 大脑 C. 下丘脑 D. 脑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脑干中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大脑是人体高级中枢,与语言、学习等活动有关。据此答题。 【详解】A、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醉酒之人往往行动不稳是小脑受影响所致,A正确; B、行动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与大脑无关,B错误; C、行动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与下丘脑无关,C错误; D、行动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与脑干无关,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熟悉大脑、小脑及脑干等神经中枢所对应的功能。 10.从 1995 年起,我国开始全国推广加碘盐,与之密切相关的激素是( ) A. 肾上腺素 B. 胰岛素 C. 甲状腺素 D. 肾上腺皮质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状腺素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幼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其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 【详解】从 1995 年起,我国开始全国推广加碘盐,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故这一项措施和甲状腺激素有关。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1.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能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B. 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相应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D.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答案】B 【解析】 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可以调控机体的反射活动,A正确;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错误;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相应言语活动功能障碍,如果某人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讲话,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C正确;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D正确。 12. 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2)由于惊恐而出现的无意识的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A. 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 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达到脊髓 C. 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 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答案】D 【解析】 略 13.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 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 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就是运动神经末梢 D. 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据此答题。 【详解】A、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故脑干属于脑的结构,A正确; B、呼吸中枢主要位于脑干,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B正确; C、反射弧的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C错误;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低级中枢的调节受高级中枢的调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易错点是对反射弧组成部分的理解:其中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 14.下图表示反射弧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B. 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C. 兴奋在③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D. 剪断②后刺激④处,⑤发生的反应属于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根据②上存在的神经节判断,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突触结构,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A错误;神经纤维膜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变为外负内正,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B错误;③表示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剪断②后刺激④处,能引起⑤的反应,但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叫发生反射,D错误。 【点睛】关键:根据②上存在的神经节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进而确定反射弧的其他组成结构。其次要注意反射的发生必须在完整的反射弧上完成。 15.在正常情况下,从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a,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b和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c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 ) A. a=b B. a=b+c C. a=c D. b=c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是人体组织获取养分、氧气等两种方式,毛细血管和组织间物质交换后有一部分物质如蛋白质等大分子、脂肪等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回收,但这些物质会被淋巴管吸收,毛细淋巴管收集这些物质后不断汇集,最后重新注入静脉。 【详解】A、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大于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即a>b,A错误; B、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等于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与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之和。进入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最终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集进入血管.所以能够保证各部分液体含量的相对稳定.即a=b+c,B正确; C、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大于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即a>c,C错误; D、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等于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与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之和,即a=b+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等相关的内环境知识,只有很好的理解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础知识,才能顺利的解答本题。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氨基酸、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 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多 C.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 【详解】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血浆的成分,A错误; B、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多,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B正确;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 D、毛细淋巴管壁是由单层细胞组成,细胞向内的环境是淋巴,向外的环境是组织液,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关系的理解:组织液是存在于细胞间隙的液体,和血浆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转化为淋巴液但是淋巴液不能转化为组织液。 17.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①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②人吃酸性食品会导致体内的pH降低 ③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是保持不变的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⑤严重腹泻、呕吐,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不用补充Na+ A. ①②④⑤ B. ②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的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①错误;人体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吃酸性食品后,体内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PH不会有大的变化,②错误;人体的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一天中会在37℃左右波动,不会一直不变,③错误;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④正确;严重腹泻、呕吐时,会造成在失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的无机盐,因此需要补充足够的淡盐水,⑤错误。故答案选D。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18. 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是为了( ) A. 维持机体温度的稳态 B. 维持机体pH的稳态 C. 维持机体渗透压的稳态 D. 提供营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是为了维持机体渗透压的稳态,进而使内环境维持稳态. 故选:C. 19.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起对照作用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 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 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 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项正确; B、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该降低,所以图中清水组的结果不合理,B项正确; C、从坐标曲线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项正确; D、据图可知,缓冲液组曲线比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项错误。 故选D。 【点睛】1.缓冲物质 ①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04/NaH2PO。 ②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③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知识拓展: (1)人体血液中的NaHCO3为缓冲物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在一密闭容器内放一盛有NaHCO3溶液的小烧杯,NaHCO3溶液的作用是为植物提供稳定的C02,并非调节pH。 20.某学生因病导致大脑皮层言语区发生障碍,医生对其进行检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语言文字功能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高级功能 B. 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H区受损 C. 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V区受损 D. 若能看、听,但不能写和说,则说明W和S区受损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语言文字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功能,错误; B、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错误; C、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错误; D、若能看、听,但不能写,说明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不能说,则说明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正确; 故选D。 21. 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元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手部受到针扎刺激后,将表现为 A. 有疼痛感觉,能缩手 B. 无疼痛感觉,不能缩手 C. 有疼痛感觉,不能缩手 D. 无疼痛感觉,能缩手 【答案】C 【解析】 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它部位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传入到大脑感觉中枢的神经正常,所以机体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反射弧的结构,判断不同的部位受损导致的结果,如。感受器、传人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机体既没有感觉,也不能产生反射活动;如果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机体可产生感觉,但仍不能产生反射活动。 22.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 沃泰默通过实验提出了胰腺分泌胰液是受化学物质调节的 C. 促胰液素分泌后,弥散到体液当中,随血液流到全身 D.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细胞分泌的,A错误;沃泰默通过实验提出了胰腺分泌胰液是受神经调节的,B错误;促胰液素分泌后,弥散到体液当中,随血液流到全身,C正确;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错误。 23. 结合下图,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促进⑤⑥⑦等过程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为血糖代谢与调节过程,其中血糖的来源有三条途径: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是被组织细胞摄入后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这些代谢过程的发生需要在胰岛素和一高血糖素的调节下才能正常进行,一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会加快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进一步氧化分解、转化、储存等;如果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则会引起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详解】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存储糖类,即促进④⑤⑥⑦过程来实现,A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能抑制②和③过程,而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与胰岛素无关,B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②③过程,血糖含量上升,C错误;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D错误。 【点睛】易错点:只有肝糖原能分解为葡萄糖,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 24.在2017年2月26日的北京“光猪跑”活动中,运动员身着泳衣或短裤等衣物参加健身跑。下列对运动员跑步过程中体内的物质变化,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B.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C. 血糖浓度持续下降 D. 肝糖原大量分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运动过程中,血糖浓度下降,会引起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升高血糖。 【详解】A.运动过程中,血糖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A正确;B.运动过程中,血糖下降,肾上腺素分泌增加,B正确;C.血糖浓度不会持续下降,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升高血糖,C错误;D.胰高血糖素会促进肝糖原大量分解,升高血糖,D正确。故选C。 【点睛】易错点:正常生物体内激素的含量会出现上下波动,但会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血糖下降会引起机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升高血糖,故不会持续下降。 25.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向小鼠体内注入了一定量的胰岛素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注射后胰岛素溶液直接进入组织液中 B. 胰岛素可通过组织液运输到身体各处 C. 胰岛素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 D. 注入的胰岛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注入机体的胰岛素,首先进入组织液,然后通过血液运输,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详解】肌肉注射时,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A正确;胰岛素进入组织液后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B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C正确;胰岛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D正确。 故选B。 26.如图为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对有关环节正确的解释是( ) A. 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a和b同时作用于z,对甲状腺激素产生促进作用 C. 甲状腺激素可对x和y进行反馈调节 D. x、y分别表示脑垂体和下丘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x表示下丘脑,y表示垂体,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A、D错误;a作用于y,b作用于z,B错误;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信息的分析能力。 27.图所示是细胞和人体生存的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生存的外部环境就是图中的内环境 B. 人体生存的内部环境是图中的内环境 C. 人体内的液体称为体液,绝大部分分布在细胞外构成细胞外液 D. 图中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必须经过内环境才能进入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细胞内液占三分之二,人体细胞所生存的直接环境是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细胞生存的外部环境就是图中的内环境,也就是细胞外液,A正确; B、人体细胞所生存直接环境是内环境,B正确; C、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细胞内液占三分之二,C错误; D、看图可知:图中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必须经过内环境才能进入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图所示内容,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点,理清有关内环境、体液等概念。 28.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它刺激)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和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依次发生在 ( ) A. 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B. 刺激部位、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C. 刺激部位、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D. 刺激部位、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神经元接受机械刺激或其它刺激,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故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转变为电信号发生在刺激部位;当电信号传导到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导致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故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发生在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兴奋,使化学信号又转变为电信号,故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发生在突触后膜。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红细胞在①中流动 B. 图中①②③④中二氧化碳含量最低的是③ C. 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 图中①中含有激素和血浆蛋白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②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 【详解】A、①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红细胞在①中流动,A正确; B、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经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组织细胞膜到达组织液,进而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因此图中①②③④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是③,B错误; C、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是②组织液,C正确; D、体液①为血浆,含有激素和血浆蛋白,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标号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0. 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最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哪项结论的证据 A. 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 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 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 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意可知,依据血浆中转氨酶含量可判断心脏和肝脏是否发生病变,故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1.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是组织液 B. 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C. ④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 如果①中蛋白质含量偏低,将会出现组织水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根据体液的组成及物质交换方向分析可知,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 【详解】A、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A正确; B、神经元属于组织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所以神经细胞将神经递质直接分泌到组织液中,因此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B正确; C、①血浆与②组织液、④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错误; D、如果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偏低,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解读题图,根据体液的组成及物质交换方向分析图中所示成分,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点,分析各选项。 32.高等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主要涉及①体内细胞②组织液③血浆(或淋巴)④呼吸系统 ⑤泌尿系统 ⑥消化系统 ⑦体外环境。CO2从体内排到体外的顺序依次是( ) A. ①→②→③→④→⑦ B. ⑦→⑥→③→②→① C. ⑦→⑥→③→⑦→① D. ①→②→③→⑤→⑦ 【答案】A 【解析】 略 33.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 ) 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知道平衡为止进行分析回答。 【详解】在动脉血、肺泡内、和肺部毛细血管中氧浓度都很大,只有静脉血中含氧少。根据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可知,肺泡内的氧会不断扩散到肺部毛细血管的血液中,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而肺泡内又不断地补充外界空气,使氧浓度一直高于肺部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的浓度,这样才能使氧源源不断地扩散到血液中,可见,氧浓度最高的部位应是血浆,然后血浆中的红细胞将氧气进行运输到组织液内,组织液内的氧气最终运输到组织细胞内液。所以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外液的成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气体的扩散作用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掌握血液流动的方向。 34.如图为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情况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该电位可表示静息电位 B. 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 C. 动作电位形成中Na+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消耗能量 D. 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传导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图中电流表两极分别在膜内、外,测的是静息电流,乙图中电流表两极都在膜外,测的是动作电位,据此答题。 【详解】A、据图可知,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该电位可表示静息电位,A正确; B、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B正确; C、动作电位形成中Na+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 D、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因此,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传导,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理解,意在考查学生对指针偏转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两个图中测量仪器的接头所放的位置。甲测定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差,该电位是静息电位,它是由K+外流形成的。图乙中的刺激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35.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a中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 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C. 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D. 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神经纤维细胞膜,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 【详解】a突触小体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A错误;③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由④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⑥突触后膜,B正确;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即由c→b, C错误;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经④释放的递质会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B。 【点睛】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在突触小体上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完成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在突触处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6.旅美中国学者张蓓和美国、瑞典、西班牙的科学家们最近联合发现了一种功能类似于胰岛素的真菌化合物。这一发现为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开启一个全新之门”,它有可能使糖尿病患者将来只通过服药而不必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关于“真菌化合物”的推测,肯定错误的一项是( ) A. 该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 B. 该化合物不一定是蛋白质 C. 该化合物应该是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 D. 该化合物一定是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果口服蛋白质会被分解成氨基酸才被人体吸收,所以胰岛素只能注射。 【详解】A、据题意分析可知,真菌化合物功能类似于胰岛素,因此该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A正确; B、如果该化合物是蛋白质,其口服将失去效果,B正确; C、据题意推测,该化合物应该是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C正确; D、如果该化合物是蛋白质,其口服将失去效果,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以相关科研成果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此类题目解题思路是: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根据所提供资料运用教材理论去解释,找到与教材的衔接点;其次在答题时认真分析,尽可能用教材语言规范答题。 37.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 B. 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蛋白结合 C. 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 如果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通过血管中血液的运输到全身,但只与靶细胞结合,因为靶细胞上有该物质的受体,这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详解】A、由图可知,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A正确; B、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结合,B正确; 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垂体细胞,不可能是甲状腺细胞,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时,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图,考查激素调节,要求考生识记激素调节的特点,熟记常考激素的合成部位及功能,特别是甲状腺激素,需考生熟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明确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还存在反馈调节。 38.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为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血液中③的浓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促进作用减弱 B. 激素②是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的主要激素 C. 含量甚微的①经过分级调节作用,可明显增强③的分泌 D. ③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促进其细胞代谢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中,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减少.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 【详解】A、③甲状腺激素浓度低时会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只有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减少,A错误; B、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可以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 C、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通过垂体,最终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C正确; D、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该激素的靶细胞为全身细胞,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易错点是:当血液中③的浓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相关激素。 39.吃饭后,人体内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三者之间的相对变化关系如图,下列选项能与曲线①②③对应正确的是( ) A. 血糖浓度、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B. 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C. 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胰岛素 D.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吃饭后,由于消化吸收,人体内血糖浓度将会升高,而血糖浓度升高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胰岛素含量上升,胰高血糖分泌量减少。 【详解】进食后,由于消化吸收,使得血糖会首先升高,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血糖升高在前,胰岛素分泌在后,①曲线与②曲线相比,①曲线的峰值先出现,所以①是血糖,②是胰岛素;而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则③表示胰高血糖素。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再结合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判断。 40.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现象如下表,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注射的激素 注射后的反应 a 低血糖,甚至昏迷 b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 c 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A.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 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 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a激素引起血糖降低,是胰岛素的作用;b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是生长激素的作用;c激素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二、主观题 41.如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 (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④表示为组织间隙中的______________;①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___________;③表示在淋巴管内的____________。 (2)以上① ﹑ ③ ﹑ ④合称_______________液,它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___________。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①与④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①中含较多的_____________。 (4)①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细胞外液_________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答案】 (1). 组织液 (2). 血浆 (3). 淋巴液 (4). 细胞外 (5). 内环境 (6). 蛋白质 (7). 酸碱度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②是细胞内液,④是组织液,①是血浆,③是淋巴,⑤是红细胞。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1)据题图分析可知,④表示为组织间隙中的组织液;①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血浆;③表示在淋巴管内的淋巴液。 (2)①是血浆、③是淋巴、④是组织液合称细胞外液,它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内环境。 (3)一般情况下,①血浆比④组织液含较多的蛋白质。 (4)①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对于维持细胞外液酸碱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解读题图,根据体液的组成及物质交换方向分析图中所示成分,结合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标号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2.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____系统。 (2)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必须在____________调节网络的调节下进行。 (4)血浆中的氧气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__________层生物膜。 【答案】 (1). 呼吸 (2). 消化 (3). 泌尿 (4). 降低 (5). 神经-体液-免疫 (6). 5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图示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其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c为泌尿系统。图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1)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c表示泌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2)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所以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进行。 (4)血浆中的氧气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进入组织细胞需穿过1层膜+进入线粒体需穿过2层膜)。 【点睛】本题结合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定的概念,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 43.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甲中的f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_________。能对传入神经传来的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d] ________________。 (2)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该结构称为突触,由______________(填图乙中数字编号)三部分组成。 (3)神经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___________直接提供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中含较多的_____________(细胞器)。 (4)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传递的是_________信号,它能进行______(单/双)方向的传递,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效应器 (2). 神经中枢 (3). c (4). ④⑤⑥ (5). ATP (6). 线粒体 (7). 化学 (8). 单 (9).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解析】 【分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由甲图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突触,d是神经中枢,e传出神经,f是效应器。 (2)图乙表示的结构是突触,图甲中c表示突触结构。突触由④突触间隙、⑤突触前膜、⑥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3)神经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ATP直接提供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中含较多的线粒体。 (4 )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传递的是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1.对题图的解读: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和突触的结构分析甲图中反射弧的组成;2.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析图乙突触的组成。 44.在正常进餐后4小时测定甲乙两人的血糖浓度,甲为160 mg/dL,乙为80~120 mg/dL,然后甲乙分别口服100克葡萄糖,每隔半小时测定一次血糖浓度,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下图回答: (1)甲乙二人中糖代谢及其调节功能正常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实现bc段变化的主要代谢途径是促进: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cd段表示乙处在饥饿状态时的血糖浓度,此时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代谢途径是:促进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 (4)形成甲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乙 (2). 乙血糖维持在80~120mg/dL (3). 转化为非糖物质 (4). 合成糖原 (5). 氧化分解 (6). 肝糖原分解 (7). 胰岛素分泌不足 【解析】 【分析】 人体内血糖浓度为80~120 mg/dL,且口服糖类物质以后,引起血糖浓度略有升高,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有降低血糖作用(如bc段),使血糖降低主要代谢途径有: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合成糖原,氧化分解。人长期不进食,处于饥饿状态时,要维持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糖;而甲进餐和口服糖类后,血糖居高不下,高达160 mg/dL,因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 【详解】(1)人体内血糖浓度为80~120 mg/dL ,口服糖类物质以后,引起血糖浓度略有升高,但在机体调节下,乙的血糖维持在80~120mg/dL,说明乙的糖代谢及其调节功能正常。 (2)乙的血糖浓度升高后,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有降低血糖作用(如bc段),使血糖降低主要代谢途径有: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合成糖原,氧化分解。 (3)人长期不进食,处于饥饿状态即曲线cd段时,要维持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糖。 (4)甲进餐和口服糖类后,血糖居高不下,高达160 mg/dL,可能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题意和题图的解读:根据图中甲、乙两人血糖浓度变化曲线,结合正常血糖浓度,分析两个人的糖代谢情况,联系教材相关知识,注意用规范的语言答题。 45.下图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腺体代表甲状腺,①至⑤表示五个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过程_____________ 加强(填序号),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_______________ 。 (3)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因为缺碘会造成_________分泌不足,导致过程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加强所致。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④⑤ (3). 反馈 (4). 甲状腺激素 (5). ①② 【解析】 【分析】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图中过程②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图中过程③分泌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④⑤表示抑制作用。 【详解】(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即过程④⑤加强,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反馈调节。 (3)缺碘会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即过程①②加强。因此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 【点睛】解题关键是结合题图理解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和分级调节机制,注意甲状腺激素对下脑和垂体的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到一定值后,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从而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增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