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本部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结业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本部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结业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本部 ‎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结业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该病毒是一种致病性、传染性很强的单链RNA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可以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B. 新型冠状病毒只有基因突变这一种可遗传变异 C. 可将其接种在营养物质全面的培养基上获得子代 D. 细胞由于感染病毒而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B ‎【解析】病毒属于非细胞生物,其包含蛋白质和核酸两种成分,并且只能寄生在活细胞才能进行繁殖和代谢。‎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的完成各项生命活动,A错误;‎ B、病毒没有染色体,也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只有基因突变一种可遗传的变异类型,B正确;‎ C、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培养,不能在培养基上培养,C错误;‎ D、细胞仅由于病毒的感染而裂解死亡是生物因素导致的细胞代谢中断死亡,不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故选B。‎ ‎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关于假说—演绎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 A. “假说—演绎法”的一般过程是建立假说→演绎推导→提出问题→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B.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非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则测交后代会出现四种表现型,其比例接近1∶1∶1∶1,属于“假说—演绎法”的“演绎”过程 C. 由F2中出现的性状分离比推测,F1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属于“假说—演绎法”的“演绎”过程 D.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答案】B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 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假说-演绎法”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演绎推导→实验检验→得出结论,A错误;‎ B、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非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则测交后代会出现四种表现型,其比例接近1:1:1:1,属于“假说-演绎法”的“演绎”过程,B正确;‎ C、由F2中出现的性状分离比推测,F1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属于“假说-演绎法”的“假说”过程,C错误;‎ D、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D错误。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明确每一个步骤的具体内容,不能将“假说”的内容与“演绎”的内容混淆,并注意识记不同的科学家的实验方法。‎ ‎3.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从下图所示的松紧袋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作相关记录,每次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松紧袋中,重复100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模拟亲本产生F1的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 上述四个袋子中所装的小球数量必须相等 C. 从①③或②④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若①代表一个雌性个体的生殖器官,则③代表另一个雌性个体的生殖器官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①②中所含的是B和b,③④中所含的是D和d,这四个松紧袋中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四个松紧袋中小球的总数量可以不相同。从①②或③④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产生配子及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从①③或②④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BbDd)产生配子的过程。‎ ‎【详解】AC、从①②或③④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模拟F1产生配子的过程;从①③或②④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BbDd)产生配子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错误,C正确;‎ B、每个松紧袋中两种小球的数量要一样多,但四个松紧袋中小球的总数量可以不相同,B错误;‎ D、若①代表一个雌性个体的生殖器官,则③代表同一个雌性个体的生殖器官,D错误。‎ 故选C。‎ ‎4.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其中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别发生于下图中的 A. ①② B. ①① C. ②② D. ②①‎ ‎【答案】B ‎【解析】该图中①是减数分裂、②是受精作用,③是性状表达过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即减数分裂过程中,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察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程度。‎ ‎5.下图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细胞中染色体及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①中有四个染色体组 B. 细胞②表明曾发生过基因突变 C. 细胞③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D. 细胞④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③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④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①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有四对同源染色体,有四个染色体组;A正确;‎ B、细胞②中的同源染色体并没有联会,不含四分体;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有A、a基因,而其同源染色体上只要a基因,可见并没有发生基因重组,而是发生了基因突变,B正确;‎ C、细胞③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③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C正确;‎ D、④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6.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也含有基因1~8,后期有两条Y染色体但不在图示中 B. 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5、6、7、8互为非等位基因 C. 1与2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与3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 D. 1分别与6、7、8组合都能形成重组型的配子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图中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其中1和2、3和4、5和6、7和8都应该是相同基因。‎ ‎【详解】A、精原细胞中X和Y是一对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染色体,图示中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应为一对常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后也含有基因1~8,A正确;‎ B、1与2应为相同基因,1与3、4可能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1与5、6、7、8互为非等位基因,B错误;‎ C、1与2为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离,1与3为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 D、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且5与6是相同的基因,1与6不属于重组配子,D错误。故选A。‎ ‎7.已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但具有某种基因型的配子或个体致死。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表现型的影响,下列关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分离比及可能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后代分离比9∶3∶3——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B. 后代分离比5∶3∶3∶1——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C. 后代分离比6∶3∶2∶1——AA个体和BB个体显性纯合致死 D. 后代分离比7∶3∶1∶1——肯定是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答案】B ‎【解析】分析题文描述可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AB、Ab、aB、ab,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该个体自交,理论上产生的后代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A_B_∶A_bb∶aaB_∶aabb=9∶3∶3∶1。据此分析产生各选项给出的后代分离比的原因。‎ ‎【详解】A、正常情况下,AaBb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B∶Ab∶aB∶ab=1∶1∶1∶1,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若后代分离比为9∶3∶3,没有aabb个体,说明aabb的受精卵或胚胎死亡,A错误;‎ B、若后代分离比为5∶3∶3∶1,即只有双显个体A_B_的数量比值较理论值少了4份,由此可推测: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所致,B正确;‎ C、若后代分离比为6∶3∶2∶1,则可推测某一显性基因纯合个体AA__或__BB死亡,即AA或BB显性纯合致死,而不是AA个体和BB个体显性纯合致死,C错误;‎ D、若后代分离比为7∶3∶1∶1,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或者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D错误。故选B。‎ ‎8.果蝇的性染色体有如下异常情况:XXX与OY (无X染色体)为胚胎期致死型、XXY为可育雌蝇、XO (无Y染色体)为不育雄蝇。摩尔根的同事完成多次重复实验,发现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1/2 000的概率出现白眼雌蝇和不育的红眼雄蝇。若用XA和Xa表示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亲本红眼雄果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精子致使例外出现 B. 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致使例外出现 C. F1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aXaY D. 不育的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XAO ‎【答案】A ‎【解析】正常情况下,白眼雌蝇XaXa与红眼雄蝇XAY杂交,后代中雌果蝇应该为红眼XAXa,雄果蝇应该为白眼XaY。出现的白眼雌蝇应该为XaXaY,不育的红眼雄蝇应该为XAO。‎ ‎【详解】白眼雌蝇(XaXa)与红眼雄蝇(XAY)杂交,F1出现的白眼雌蝇为XaXaY,是异常卵细胞(XaXa)和正常精子(Y)结合的结果。不育的红眼雄蝇为XAO,是异常卵细胞(O)和正常精子(XA)结合的结果;因此,A错误,B、C、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确定异常后代的基因型为XaXaY和XAO,进而分析出是母本减数分裂异常所致。‎ ‎9.图 1、图 2 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 3 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 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的变化,图 4 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 DNA 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 1 所示细胞中共有 4 条染色体,8 个 DNA 分子;图 2 所示细胞中有 0 条姐妹染色单体 B. 图 1 所示细胞处于图 3 中 BC 段;完成图 3 中 CD 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C. 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 4 中 d 所示的情况 D. 图 4 中 a 可对应图 3 中的 BC 段;图 4 中 c 对应图 3 中的 AB 段 ‎【答案】D ‎【解析】分析图1: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分析图2: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图3:图示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 分析图4:a、c表示染色体∶DNA=1∶1;b表示染色体∶DNA=1∶2;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 ‎【详解】A、图1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没有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 B、图3中BC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前、中期,故图1所示细胞处于图3中BC段;图3中CD段变化的原因是姐妺染色单体分离,故应为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 C、在没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数等于DNA分子数,故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4中d所示的情况,C正确;‎ D、图4中a可对应有丝分裂后期,该时期在图3中位于CD段;图4中c可对应有丝分裂末期,在图3中位于D点之后,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曲线图和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各曲线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各柱形图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0.如图所示为四个遗传系谱图,则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四图都可能表示白化病遗传的家系 B. 家系乙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病基因携带者 C. 家系丁中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几率是1/4‎ D. 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丙、丁 ‎【答案】D ‎【解析】分析甲图:双亲正常,但有一个患病女儿,说明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分析乙图:双亲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儿子,说明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分析丙图: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但女患者的儿子正常,因此该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分析丁图:双亲均患病,但有一个正常的女儿,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A、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分析可知,丁图表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不可能是白化病遗传的家系,A错误;‎ B、乙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病男孩的父亲是该病基因携带者,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病男孩的父亲不是该病基因的携带者,B错误;‎ C、丁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子代有不患病的个体,所以亲本均为杂合子(Aa),该家系中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几率是1/4×1/2=1/8,C错误;‎ D、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和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推断各遗传病可能的遗传方式,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1.流感病毒是一种单股负链RNA(—RNA)病毒,其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RNA和+RNA中嘌呤碱基等于嘧啶碱基 B. 过程①②③中能发生碱基配对的是过程①③‎ C. 图中过程消耗的ATP来自于流感病毒的细胞呼吸 D. 含32P标记的一RNA通过图示过程组装出来的子代病毒不含32P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流感病毒在细胞内增殖过程,①③为RNA在细胞内复制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①②③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图中-RNA和+RNA均为单链,其上的4种碱基嘌呤碱基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A错误;B、①③为RNA在细胞内复制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①②③三个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错误;C、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有DNA或RNA和蛋白质简单构成的,病毒自己本身是不可以进行呼吸作用的,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其消耗的ATP来自宿主细胞,C错误;D、含32P标记的-RNA为模板,合成子代病毒的RNA的过程中,用的是宿主细胞不含的32P原料,通过图示过程组装出来的子代病毒不含32P,D正确。故选D。‎ ‎12.小鼠(2N=40)胚胎期某细胞发生图示异常分裂(未绘出的染色体均正常),其中A为抑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分裂过程中形成20个四分体 B. 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概率均为1/2‎ C. 子细胞aa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 D. 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无关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分裂过程是有丝分裂,无四分体,A错误。由于染色体的 丢失是随机的,所以分裂产生的Aa或aa子细胞的几率不一定为1/2,B错误。由题意可知A基因为抑癌基因,抑癌基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不正常增殖,若细胞中抑癌基因不存在,则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C正确。由于染色体是由纺锤体牵引而向两极的,因此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形成有关,D错误。‎ ‎13.某DNA(14N)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若该DNA分子用15N同位素标记过的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将全部复制产物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如图1结果;如果将全部复制产物加入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则得到如图2结果,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Y层全部是仅含15N的基因 B. Z层与W层的核苷酸之比为1/8‎ C. W层中含15N标记胞嘧啶3150个 D. 该DNA分子碱基间的氢键数是碱基数的1.15倍 ‎【答案】B ‎【解析】若该DNA分子用15N同位素标记过的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产生8个DNA分子,其中2个DNA分子含14N和15N,6个DNA分子只含15N。因此图1中X层全部是含14N和15N的DNA,Y层全部是仅含15N的DNA。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的8个DNA分子中,2个DNA分子含14N和15N,6个DNA分子只含15N,则含有2条DNA链含14N,14条DNA链含15N。因此图2中Z层是2条含14N的DNA链,W层是14条含15N的DNA链。‎ ‎【详解】A、Y层全部是仅含15N的基因,A正确; B、Z层是2条含14N的DNA链,W层是14条含15N的DNA链,Z层与W层的核苷酸之比为 1/7,B错误; C、由于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了8个DNA分子,含16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含15N标记的有14条链。又在含有3000个碱基的DNA分子中,腺嘌呤占35%,因此胞嘧啶占15%,共450个。所以W层中含15N标记胞嘧啶为450×14÷2=3150个,C正确; D、某DNA(14N)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T=A=35%×3000=1050,C=G=(1﹣35%×2)÷2×3000=450,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该DNA分子碱基间的氢键数是碱基数的(1050×2+450×3)÷3000=1.15倍,D正确。故选B。‎ ‎14.下图所示的四个某生物的精细胞中,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⑤‎ ‎【答案】C ‎【解析】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相同;或由于四分体交叉互换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组成部分不同。‎ ‎【详解】A、①和②中短的染色体颜色不同,没有发生交叉互换,所以是来自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①和④两条染色体的颜色不同,所以可以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B错误;‎ C、②和④两条染色体大部分基本相同,在考虑交叉互换的情况下,这两个细胞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 D、③和⑤两条染色体颜色不同,可以来自一个精母细胞或一个初级精母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精子的形成过程等知识,关键点是考生需要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和颜色判断出姐妹染色单体。‎ ‎15.将基因型为Aa的水稻均分4组,分别进行不同的遗传实验,;各组子代的Aa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第一组为连续自交 ‎ B. 第二组为连续随机交配 C. 第三组为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 D. 第四组为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的F1的Aa的基因频率都是1/2,所以第一组和第二组符合,但是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第二组是随机交配的结果,第一组是自交的结果。‎ ‎2、第三组和第四组在F1杂合子Aa所占的比例相同,由于自交和随机交配的结果是一样的,即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4AA+1/2Aa+1/4aa),淘汰掉其中的aa个体后,Aa的比例变为2/3,AA的比例为1/3,再继续计算,进行判断。‎ ‎【详解】AB、根据分析第一组为连续自交,第二组为连续随机交配,AB正确;‎ C、如果连续自交n代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Aa的频率=,则第2代Aa的频率=40%,第三代的频率=2/9,不符合第三组数据,C错误;‎ D、由于F1AA的频率=1/3,Aa的频率=2/3,所以A的频率=1/3,a频率=2/3,随机交配后Aa=2×1/3×2/3=4/9,AA=2/3×2/3=4/9,aa=1/3×1/3=1/9,aa被淘汰后,Aa=1/2;继续随机交配,A=3/4,a=1/4,则子代AA=3/4×3/4=9/16,Aa=2×1/4×3/4=6/16,aa==1/4×1/4=1/16,淘汰aa则Aa的频率=40%,符合第四组的数据,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遗传平衡定律,能判断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题干中的哪种情况,再结合选项,运用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频率进行相关的计算。‎ ‎16.图1为某种质粒简图,图2表示某外源DNA上的目的基因,小箭头所指分别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BamHⅠ、HindⅢ的酶切位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基因工程中若只用一种限制酶完成对质粒和外源DNA的切割,则可选EcoRⅠ B. 如果将一个外源DNA分子和一个质粒分别用EcoRⅠ酶切后,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一个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DNA,此重组DNA中EcoRⅠ酶切点有1个 C. 为了防止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环化,酶切时可使用BamHⅠ和HindⅢ两种限制酶同时处理 D. 一个图1所示的质粒分子经EcoRⅠ切割后,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B ‎【解析】目的基因两侧都有,且质粒也有的限制酶是EcoRⅠ,所以在基因工程中若只用一种限制酶完成对质粒和外源DNA的切割,可选EcoRⅠ,A正确;如果将一个外源DNA分子和一个质粒分别用EcoRⅠ酶切后,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一个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DNA,此重组DNA中EcoRⅠ酶切点有2个,B错误;为了防止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环化,酶切时可使用BamHⅠ和Hind Ⅲ两种限制酶同时处理,C正确;一个图1所示的质粒分子经EcoRⅠ切割后,产生两个黏性末端,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正确。‎ ‎17.Hh血型系统是人类ABO血型系统的基础。人类ABO血型系统由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I/i和位于19号染色体上的H/h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血型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血型 A B AB O 基因型 H-ⅠA-‎ H-ⅠB-‎ H-ⅠAⅠB H-ii、hh --‎ A. 上述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H基因的表达产物是A型、B型、AB型三种血型表现的基础 C. 亲本均为AB型血时,有可能生出 O型血的子代 D. 亲本均为O型血时,不可能生出 A型血或B型血的子代 ‎【答案】D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A型血孩子的基因型有H-IAIA或H-IAi,B型血孩子的基因型有H-IBIB或H-IBi,AB型血孩子的基因型有H-IAIB,O型血孩子的基因型有hh__和H_ii两类,所对应的基因型为HHii、Hhii、hhIAIA、hhIAIB、hhIBIB、hhIAi、hhIBi、hhii。‎ ‎【详解】A、根据“人类ABO血型系统由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I/i和位于19号染色体上的H/h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可知,上述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由表格信息可知, A型、B型、AB型三种血型对应的基因型中都有H基因,说明H基因的表达产物是A型、B型、AB型三种血型表现的基础,B正确;‎ C、亲本均为AB型血时,有可能生出 O型血的子代,如HhIAIB和HhIAIB的后代会出现hh—的O型,C正确;‎ D、亲本均为O型血时,也可能生出 A型血或B型血的子代,如HHii和hhIAIB均为O型血,其后代为HhIAi(A型血)、HhIBi(B型血),D错误。故选D。‎ ‎18.下图是一个家系中,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这两种遗传病分别受一对基因控制,并且控制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则Ⅱ—3与Ⅱ—4结婚后生出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 )‎ A. 1/27 B. 2/‎‎27 ‎ C. 8/27 D. 19/27‎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Ⅰ1和Ⅰ2不患甲病,生了个患甲病的女儿Ⅱ2,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判断甲病是隐性遗传病,如果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亲Ⅰ2不患甲病,所生女儿一定不患甲病,故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Ⅰ3和Ⅰ4患乙病,生了个不患乙病的女儿Ⅱ5,根据有中生无为显性,判断乙病是显性遗传病,如果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父亲Ⅰ4患乙病,所生女儿一定患乙病,故乙病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详解】设甲病由A和a控制,乙病由B和b控制,则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bb,故Ⅱ3的基因型是1/3AAbb、2/3Aabb;Ⅱ6患甲病,Ⅱ5不患乙病,所以Ⅰ3和Ⅰ4的基因型均是AaBb,故Ⅱ4的基因型是1/3AA、2/3Aa,1/3BB、2/3Bb。Ⅱ3和Ⅱ4结婚,生出一个孩子患甲病aa的概率是2/3×2/3×1/4=1/9,不患甲病的概率为8/9,不患乙病bb的概率是2/3×1/2=1/3,患乙病的概率为2/3,故Ⅱ3和Ⅱ4结婚,生出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8/9×1/3)=19/27,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9.戈谢病是患者由于缺乏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所致,患者 肝脾肿大。下图是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得到的某患者家系带谱,据图分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2 号为该病携带者,5 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 2/3‎ C. 1 号和 2 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3/8‎ D. 该病可通过检测羊水中脱落的胎儿细胞中酶的活性和 B 超检查来进行产前诊断 ‎【答案】B ‎【解析】根据系谱图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可判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根据各个体的表现型及其电泳带谱对应关系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而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一定是纯合子,与前述的判断相矛盾,故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4是患者,所以2一定是携带者,由电泳图可知5一定是杂合子,B错误; C、1号和2号均为该病携带者(Aa),因此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1/2=3/8,C 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该病患者由于缺乏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患者肝脾肿大,因此可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和 B 超检查来进行产前诊断,D 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和电泳带谱考查系谱图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基因型判断及遗传病的防治等知识,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题图,准确判断图中各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20.图一是某动物细胞分裂中部分染色体示意图,三个细胞均来自同一个体;图二是该动物某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数学模型(部分时期)。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 A. 图二处于CD后段的细胞在细胞中央会出现细胞板 B. 图二CD段对应的细胞中一定有同源染色体 C. 图二可表示乙或丙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 D. 依据每条染色体都含有染色单体可判断甲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 ‎【答案】C ‎【解析】分析图一:甲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二:图二表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详解】A、图二处于CD后段处于动物细胞的分裂末期,细胞中央不会出现细胞板,而是细胞中央向内凹陷,最后缢裂成两个子细胞,A错误; B、图二CD段染色体数目已加倍,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若是有丝分裂后期,则有同源染色体;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没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图二可表示有丝分裂(乙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丙细胞)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C正确; D、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以判断甲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能根据甲细胞质的分裂方式判断该生物的性别,进而判断各细胞的名称。‎ ‎21.在某动物群中,基因型AA占24%、Aa占52%、aa占24%,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为AA=Aa>aa,若环境条件不变,则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下图中能表示A和a基因频率变化的是( )‎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群体中某一特定基因的频率可以从基因型频率来推算。‎ ‎【详解】在某动物群中,基因型AA占24%、Aa占52%、aa占24%,A的基因频率为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24%+1/2×52%=50%,a的基因频率为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24%+1/2×52%=50%,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为AA=Aa>aa,若环境条件不变,则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aa不断减少,a的基因频率不断减小,A的基因频率不断增大。故选A。‎ ‎22.某种群中,AA的个体占50%,Aa的个体占25%,aa的个体占25%。若种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且aa的个体无繁殖能力,则F2中AA:Aa:aa的比值是( )‎ A. 2:2:1 B. 4:4:‎‎1 ‎ C. 25:10:1 D. 36:12:1‎ ‎【答案】D ‎【解析】利用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A+a)2=A2+2Aa+a2=1计算。AA的个体占50%,Aa的个体占25%,aa的个体占25%,其中aa的个体无繁殖能力,则剩余种群中AA占 2/3,Aa占1/3 。‎ ‎【详解】A的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Aa基因型频率÷2=5/6,a的基因频率为1/6,若种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则子一代中AA个体占25/36,Aa占10/36,aa占1/36,子一代再进行自由交配,同理,aa无繁殖能力,故AA占5/7,Aa占2/7,A的基因频率= 6/7,a的基因频率=1/7,故AA占36/49,Aa=12/49 ,aa=1/49,所以AA:Aa:aa=36:12:1,D正确。故选D。‎ ‎23.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到上 清液中放射性约占初始被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 30%。在实验过程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 100%。下列相关叙 述不正确的是( )‎ A. 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B. 沉淀物的放射性来自噬菌体的 DNA C. 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 D. 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 DNA ‎【答案】C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因为大肠杆菌的质量比噬菌体重,所以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A正确;‎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时,由于被标记的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的细胞中,因此沉淀物的放射性来自噬菌体的DNA,B 正确;‎ C、“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表明大肠杆菌基本上没有裂解,故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有一部分32P标记的噬菌体未进入大肠杆菌细胞中,与保温时间过短有关,C错误; ‎ D、据题意“检测到上清液中放射性约占初始被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说明大部分侵染成功的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的细胞中,该DNA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发挥作用, 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注入了细菌;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及结果,能结合题干信息“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24.大肠杆菌拟核含有一个环状DNA分子,细胞分裂前先进行DNA的复制。据下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上述过程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的参与 B. 把只含14N的甲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三代,子代甲中不含14N的DNA占75%‎ C. 若甲总碱基数为a,含有腺嘌呤p个,则鸟嘌呤的数目为a/2-p D. 上述过程提高复制效率的方式主要依靠两个起点同时进行复制 ‎【答案】D ‎【解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DNA的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A正确;‎ B、一个只含14N的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三代,总的DNA分子有8个,而含14N的DNA分子有2个,所以不含14N的DNA占75%,B正确;‎ 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A=T,G=C,所以总碱基数为a,含有腺嘌呤p个,则鸟嘌呤的数目为(a-2p)/2=a/2-p,C正确;‎ D、图中显示从DNA的一个复制起点开始进行双向复制提高复制的效率,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识记DNA复制相关知识,利用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相关计算。‎ ‎25.下图表示的是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的方法,若图中二倍体西瓜植株的基因型均为A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按照染色体组数目划分,图中会出现4种染色体组数目不同细胞 B. 图中获得的三倍体西瓜植株中有两种基因型 C. 图中四倍体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A∶Aa∶aa=1∶2∶1‎ D. 图中获得的三倍体西瓜中AAa个体占5/12‎ ‎【答案】D ‎【解析】1、据图分析,二倍体植株形成的花粉含有1个染色体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经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的三倍体西瓜植物。2、二倍体西瓜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杂交形成三倍体西瓜籽,栽培形成三倍体西瓜植物。‎ ‎【详解】A、据图分析,二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加倍后形成四倍体,含有4个染色体组,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只有三种,A错误;‎ B、四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二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a,两者杂交后代有AAA、AAa、Aaa、aaa共4种基因型,B错误;‎ C、图中四倍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A∶Aa∶a=1∶4∶1,C错误;‎ D、图中获得的三倍体西瓜AAA∶AAa∶Aaa∶aaa=1:5:5:1,AAa 个体占5/12,D正确。‎ 故选D。‎ ‎26.对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1/6‎ B. 乙图细胞一定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 C. 丙图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D. 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其配子基因型有AXB、aXB、AY 、aY四种 ‎【答案】D ‎【解析】甲图所示生物的基因型为AaDd,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乙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若为二倍体生物某一分裂时期的细胞,则可判断其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图双亲均为患者的家庭有一正常的女儿,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丁图为某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 ‎【详解】A、甲图中生物的基因型为AaDd,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1/2Aa×1/4dd=1/8,A错误;‎ B、乙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若该细胞来自于二倍体生物,则一定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B错误;‎ C、丙图家系中,有一家庭的双亲均为患者,它们的女儿正常,说明该病最有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错误;‎ D、丁图表示某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有AXB、aXB、AY 、aY四种,D正确。 故选D。‎ ‎27.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含1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40个,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经过n次复制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复制过程共需游离的胞嘧啶为m个,则n、m分别是( )‎ A. 3、900 B. 3、‎‎420 ‎ C. 4、420 D. 4、900‎ ‎【答案】D ‎【解析】DNA为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 ‎(1)DNA分子数:①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②含有亲代DNA链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个。③不含亲代链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2)个。‎ ‎(2)脱氧核苷酸链数:‎ ‎①子代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数目为2n+1条。②亲代脱氧核苷酸链为2条。③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为(2n+1-2)条。‎ ‎(3)如一个DNA分子中含有A为m个,复制n次后,需要游离的A为(2n-1)m个。‎ ‎【详解】一个用15N标记DNA分子中A+T+C+G=200个,A=T=40个,解得C=G=60个;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经过n 次复制后,子代DNA分子的总数为2n,其中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为2n-2,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为2,则(2n-2)∶2=7∶1,解得n=4,复制过程共需游离的胞嘧啶为m=(24-1)×60=900(个)。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下图为二倍体百合(2n=24)某种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述细胞分裂图像按进行时序排序为①→⑤→③→④→②‎ B. 若用秋水仙素处理,能抑制图①细胞纺锤体的形成 C. 图⑤所示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③所示细胞中,非等位基因可能发生了重组 D. 图②所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图⑤所示细胞中,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一般相同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其中①细胞处于分裂间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上述细胞分裂图像按进行时序排序为①→③→⑤→②→④,A错误; B、秋水仙素可抑制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图①为细胞分裂间期,不形成纺锤体,B错误; C、图⑤所示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③所示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可导致非等位基因发生重组,C正确; D、图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使细胞中染色体数暂时增加 一倍,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图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同源染 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能为等位基因,所以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可能不相同,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9.下列甲、乙、丙三图表示细胞中部分染色体的变化,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可表示三倍体生物的体细胞 B. 图甲所示的细胞如果是体细胞,该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 C. 图乙所示的细胞中可能含有1个或2个染色体组 D. 图丙细胞中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1‎ ‎【答案】D ‎【解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图甲细胞中每一种形态的染色体数目都是3条,说明有3个染色体组,可表示三倍体生物的体细胞,A正确;‎ B、图甲所示的细胞如果是体细胞,该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B正确;‎ C、图乙所示的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可能是非同源染色体,也可能是同源染色体,故可能含有1个或2个染色体组,C正确;‎ D、图丙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上出现了同源区段,进而推测发生了联会现象,该种变异应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此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因此染色体数与DNA数之比为1:2,D错误。故选D。‎ ‎30.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基因a、a′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4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变异是①②④‎ B. 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 ④中的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D. ①②都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4种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A错误;③中的变异是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图④‎ 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缺失或重复,C正确;图①属于交叉互换,图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片段的互换,属于易位,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 ‎31.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 c表示新物种形成,与原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 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b表示生殖隔离;c表示新物种形成,d表示地理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原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与原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如:帕米尔高原上的多倍体植物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32.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基因突变和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全部原材料 C.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D. 微小变异逐渐积累就能形成新物种 ‎【答案】C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全部原材料,B错误;‎ C、自然选择是通过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达到种群的进化,其选择过程是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C正确;‎ D、某生物种群的各种变异逐渐积累,但只有产生生殖隔离,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故选C ‎33.研究人员用普通小麦与黑麦培育小黑麦,过程如下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普通小麦和黑麦存在生殖隔离 B.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C. 杂种F1的染色体组为ABDR D. 培育出的小黑麦是不可育的 ‎【答案】D ‎【解析】(1)普通小麦含有6个染色体组,共42条染色体;故其配子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共21条染色体。‎ ‎(2)黑麦含有2个染色体组,共有14条染色体;故其配子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共7条染色体。‎ ‎(3)杂种含有4个染色体组,28条染色体,因为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它本身不能形成配子。‎ ‎【详解】A、自然状态下,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产生的后代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由于含有三个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组,一个黑麦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育,因而普通小麦和黑麦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B、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普通小麦配子的染色体组为ABD,黑麦配子的染色体组为R,所以杂种F1的染色体组为ABDR,C正确;‎ D、秋水仙素处理杂种使染色体加倍,染色体组组成为AABBDDRR,存在同源染色体,能正常联会,产生正常的配子,所以培育出的小黑麦是可育的,D错误。故选D。‎ ‎34.下列有关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和种间互助实现的 B. 生物产生的变异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C. 捕食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 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是同一物种 ‎【答案】C ‎【解析】1、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共同进化原因:生物生活与复杂的环境中,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其必然要喝其他生物发生营养关系。在捕食与被捕食、相互帮助等关系下,它们共同发展,协同进化,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 ‎2、物种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但与其它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 ‎3、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 B、生物产生的可遗传变异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 C、捕食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 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后代不育,不是同一物种,D错误。故选C。‎ ‎35.下列有关生物实验试剂、材料、方法、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RNA是烟草的遗传物质 B. 为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所调查的患者数量应该足够多 C. 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需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统计 D.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需要用到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物学中的相关实验,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详解】A、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中,侵染烟草的是病毒的RNA,因此证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A错误;‎ B、为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调查,而不是仅仅在患者中调查,B错误;‎ C、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需要在患者家系中,根据遗传关系分析遗传方式,C正确;‎ D、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需要用到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区分发病风险和遗传方式的调查范围,前者在人群中调查统计进行计算,后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根据遗传关系进行分析。‎ ‎36.下列与提高基因的表达效率无关的是 A. 原核细胞中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可以同时发生 B. —条mRNA上能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 C. DNA聚合酶能在多个位置同时结合到DNA分子上 D. RNA聚合酶能催化DNA分子边解旋边转录 ‎【答案】C ‎【解析】基因表达即转录和翻译过程,结合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分析。‎ ‎【详解】A. 原核细胞的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即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已经开始,有利于提高该过程效率,A正确;‎ B. 每个核糖体分别合成一条多肽,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多肽,可以提高翻译效率,B正确;‎ C. DNA聚合酶参与DNA复制,不属于基因表达过程,C错误;‎ D. RNA聚合酶能催化DNA分子边解旋边转录,可提高转录效率,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学生识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转录和翻译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7.下列人体内有关生理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三个过程均有氢键的破坏也有氢键的形成 B. 甲、乙、丙三个过程中只有一个过程能在叶肉细胞核内进行 C. 图乙表示翻译,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 D. 图甲表示 DNA 的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始点,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的 DNA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其中甲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乙为翻译过程;丙表示转录过程。‎ ‎【详解】A、甲表示DNA复制过程,该过程涉及氢键的破坏和形成;乙为翻译过程,存在氢键的破坏和形成; 丙过程为转录形成RNA的过程,该过程存在DNA的解旋,存在碱基之间互补配对形成氢键的过程,A正确; ‎ ‎ B、叶肉细胞没有增殖能力,故没有DNA复制过程,但可进行转录和翻译,转录在细胞核内完成,翻译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完成,B正确; C、图乙表示翻译,一条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C正确; D、图甲表示DNA的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始点,细胞可缩短DNA复制的时间而不是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的DNA,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过程,通过图解的分析确定生理过程,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具有一定的难度。‎ ‎38.关于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③、④、⑥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 B. ①、③过程的产物相同,催化的酶也相同 C. ①、②进行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⑤进行的场所为核糖体 D. ①、②、⑤所需的原料分别为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①表示DNA的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逆转录、④表示RNA的复制、⑤表示翻译。‎ ‎【详解】A. 正常情况下,动植物细胞通过DNA的复制来传递遗传信息,通过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来表达遗传信息,即动植物细胞中可发生①②⑤,所以正常情况下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是③④⑥,A正确;‎ B. ①③过程的产物都是DNA,①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③过程需要逆转录酶,B错误;‎ C. ①DNA复制、②转录进行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⑤翻译的场所为核糖体,C正确;‎ D. ①是DNA复制,原料为脱氧核苷酸,②是转录,原料是核糖核苷酸,⑤是翻译,原料是氨基酸,D正确。‎ ‎39.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卵圆形和圆形三种,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F、f,T、t)控制。现用纯合的卵圆形植株与纯合的三角形植株杂交,所得F1全为卵圆形,F1自交产生的F2中,卵圆形:三角形:圆形=12:3:1。综上可知,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 A. FFtt×fftt B. ffTt×Fftt C ffTT×FFtt D. FfTt×fftt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F2中卵圆形:三角形:圆形=12:3:1,而12:3:1实质上是9:3:3:1的变式,因此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推知F1的基因型为FfTt,且F1‎ 自交产生的F2中的卵圆形:三角形:圆形=12:3:1,因此可推导出卵圆形的基因型为F_T_、ffT_,三角形的基因型为F_tt,圆形的基因型为fftt,或者卵圆形的基因型为F_T_、F_tt,三角形的基因型为ffT_,圆形的基因型为fftt。因此纯合的卵圆形植株与纯合的三角形植株杂交,所得F1全为卵圆形(FfTt),则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ffTT×FFtt。故选C。‎ ‎40.豌豆中,籽粒黄色(Y)和圆形(R)分别对绿色(y)和皱缩(r)为显性,现将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5,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A. YYRR yyrr B. YyRr yyrr C. YyRR yyrr D. YYRr yyrr ‎【答案】C ‎【解析】可将两对基因分开单独研究每一对基因的遗传情况,由选项可知杂交组合可知有两种杂交方式Yy×Yy或Yy×yy。若为Yy×Yy,则F1为1/4YY,1/2Yy,1/4yy,自交子代Y_为1/4+1/2×3/4=5/8,即黄:绿=5:3(不符合,舍弃);若为Yy×yy,则F1为1/2Yy,1/2yy,自交子代Y_为1/2×3/4=3/8,即黄:绿=3:5,(符合)。又由于F2圆粒:皱粒=3:1,所以F1为Rr,则双亲为RR×rr。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故选C。‎ ‎41.细胞(2N=8)的核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标记情况。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 B.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 C. 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一定发生基因重组 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4N的染色体有8条 ‎【答案】C ‎【解析】1、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15N-14N,一个是14N-14N,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1。‎ ‎2、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都含有15N。‎ ‎【详解】A、据上分析可知,若进行有丝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同一条染色体不同染色单体上的DNA一个是15N-14N,一个是14N-14N,即染色单体均含14N共有16条,A正确;‎ B、据上分析可知,经过两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含15N的细胞数可能为2个、3个、4个,故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为1/2~1,B正确;‎ C、据上分析可知,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D、若进行减数分裂,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染色体都含14N,共有8条,D正确。故选C。‎ ‎42.某学习小组以“研究伴性遗传的特点”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选择调查的遗传病及采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白化病、在熟悉的4~10个家系中调查 B. 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 血友病、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D. 青少年型糖尿病、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答案】B ‎【解析】考点是遗传病调查,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发病风险调查方法的区别,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遗传,A错误.‎ 红绿色盲、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遗传方式的调查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B正确,C错误.‎ 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不是伴性遗传,并且遗传病遗传特点的研究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D错误.‎ ‎【点睛】学习小组以“研究伴性遗传的特点”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应选择伴性遗传并,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发病风险的调查应在人群中抽样调查。‎ ‎43. 下图是有关DNA分子的复制、基因的表达的示意图,下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乙、丙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内 B. 甲、乙两过程需要酶的催化,丙过程不需要酶的催化 C. 甲、乙、丙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甲、乙、丙过程所需原料依次是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氨基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由图分析可知甲是以两条链为模板,所以甲是复制,乙是以一条链为模板,说明是转录,丙是翻译。‎ ‎【详解】A、DNA复制和转录都发生在细胞核内,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内,故A错误;‎ B、翻译过程也需要酶,故B错误;‎ C、在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只是不完全相同,故C正确;‎ D、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转录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翻译的原料是氨基酸,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转录和翻译 ‎44.二倍体高等植物剪秋罗为雌雄异株,有宽叶、窄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窄叶(b)为显性,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b基因会使花粉不育。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窄叶剪秋罗可以是雌株,也可以是雄株 B. 如果亲代雄株为宽叶,则子代全部是宽叶 C. 如果亲代全是宽叶,则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D. 如果子代全是雄株,则亲代为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 ‎【答案】D ‎【解析】若不考虑花粉不育:宽叶雌性的基因型为XBXB、XBXb,窄叶雌性的基因型为XbXb;宽叶雄性的基因型是XBY、窄叶雄性的基因型是:XbY。‎ ‎【详解】因为含b的花粉不育,故无XBXb,窄叶只有雄性,A错误;若亲代雄株是宽叶,如XBXb,后代会出现窄叶雄株XbY,B错误,C错误;若子代全是雄株,说明父本只能产生Y一种精子,故父本的基因型是XbY,又因为雌性中无窄叶,故母本一定是宽叶,D正确。故选D。‎ ‎【点睛】关键点:“b基因会使花粉不育”,可知,无窄叶雌性个体。‎ ‎45.如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观察图示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图示各基因中只有部分脱氧核苷酸序列能编码蛋白质 C. 如含红宝石眼基因的片段缺失,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 D. 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答案】C ‎【解析】A、观察图示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基因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才能编码蛋白质,B正确;‎ C、如果含红宝石眼基因的片段缺失,则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C错误;‎ D、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密码子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46.将 DNA 分子双链用 3H 标记的蚕豆(2n=12)根尖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再让细胞连续进行有丝 分裂。某普通培养液中的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根据图示,判断该细胞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最可能是( )‎ A. 12 个 b B. 6 个 a,6 个 b C. 6 个 b,6 个 c D. b+c=12 个,但 b 和 c 数目不确定 ‎【答案】D ‎【解析】在普通培养液中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每个DNA分子中仅有1条链被标记,故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每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中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在有丝分裂后期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即第二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具体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不能确定;所以在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有的染色体无放射性,但二者之和肯定为12。‎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亲代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由于DNA分子为半保留复制,因此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经过复制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均有标记,如图a;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均有一条链被标记,该细胞再经过复制,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只有一条有标记,如图b;由于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时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因此第二次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具有放射性的染色体的数目不确定,可能是0条,最多可能是12条;该细胞再经过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可能有两种情况,即图b和图c,但是不能确定b、c各自确切的数目,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肯定是12条,即b+c=12个。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考查了DNA的半保留复制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从第一次分裂情况逐次考虑,并且染色单体在分离时是随机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在分析过程中能够紧扣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47. 下图为人体某细胞的生命历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甲相比,乙中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低 B. ①②③三个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②③‎ C. 丁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周期变长 D. ①②③④过程都能发生转录和翻译 ‎【答案】D ‎【解析】A、分析题图,图中①过程为细胞分裂,乙细胞体积变小,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提高,故A错误;‎ B、②为细胞分化,③为细胞癌变,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过程中不发生基因突变,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故B错误;‎ C、丁细胞为癌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癌细胞能无限增殖,细胞周期变短,故C错误;‎ D、图中④为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和细胞癌变过程中都发生蛋白质的合成,即都能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故D正确。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8.如图所示是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的部分操作,下列评价合理的是(  )‎ A. 剪取洋葱根尖2~‎3 mm,因为该区域属于根毛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 B. 该实验步骤中唯一错误的是在②和③之间缺少用清水漂洗这一环节 C. 在观察的图像中,b属于分生区的细胞,细胞已死亡 D. 若用图中b区域的细胞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现象明显 ‎【答案】C ‎【解析】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并制作装片步骤是:‎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在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详解】A、剪取洋葱根尖2~‎3 mm,因为该区域属于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A错误;‎ B、该实验步骤中③和④顺序颠倒了,B错误;‎ C、在观察的图像中,b属于分生区的细胞,在解离后细胞已死亡,C正确;‎ D、若用图中b区域为分生区,没有大液泡,不能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D错误。‎ ‎49.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低温处理洋葱根尖后会引起成熟区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B. 在观察低温处理的洋葱根尖装片时,可以看到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情况 C. 低温处理和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材料的原理是相同的 D. 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细胞,将所要观察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调节视野的亮度,再转动粗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答案】C ‎【解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A、低温处理洋葱根尖后会引起分生区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A错误;‎ B、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由于解离时已将细胞杀死,细胞将固定在某一时期,所以不可能看到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情况,B错误;‎ C、低温处理和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材料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正确;‎ D、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细胞,将所要观察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换上高倍物镜,调节视野的亮度,再转动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D错误。‎ 故选C。‎ ‎50.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倍体育种最终得到的是单倍体植株 B. 诱变育种与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相同 C. 黑龙江省农科院用诱变育种的方法培育出了大豆新品种“黑龙五号”‎ D. 杂交育种所选双亲必须是纯合子 ‎【答案】C ‎【解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 ‎【详解】A、单倍体育种过程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两个步骤,最终得到的是可育的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植株,A错误;‎ B、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B错误;‎ C、“黑龙五号”采用的方法是诱变育种,利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C正确;‎ D.杂交育种所选的双亲不一定必须是纯合子,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 ‎51.下图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过程①需要_____等物质的参与(至少答 3 种物质的具体名称)。‎ ‎(2)从图中分析,核糖体的分布场所有_____。‎ ‎(3)已知溴化乙啶、氯霉素分别抑制图中过程③、④,将该真菌分别接种到含溴化乙啶、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培 养,发现线粒体中 RNA 聚合酶均保持很高活性。由此可推测该 RNA 聚合酶由_____中的基因指导合成。‎ ‎(4)用α-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 RNA 含量显著减少,那么推测α-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是_____(填序号),线粒体功能_____(填会或不会)受到影响。‎ ‎【答案】ATP、核糖核苷酸、RNA 聚合酶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核 DNA(细胞核) ① 会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其中①和③都表示转录过程,需要模板(DNA的一条链)、核糖核苷酸、酶和能量;②和④都表示翻译过程,需要模板(mRNA)、氨基酸、酶、能量和tRNA。‎ ‎【详解】(1)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ATP和核糖核苷酸的参与,这些物质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然后进入细胞核的。‎ ‎(2)图示表明,细胞质基质中可以合成前体蛋白,说明其中含有核糖体;线粒体中可以合成部分蛋白质,说明线粒体中也含有核糖体。‎ ‎(3)溴化乙啶、氯霉素可以抑制线粒体中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将该真菌分别接种到含溴化乙啶、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线粒体中RNA聚合酶均保持很高活性。由此可推测该RNA聚合酶不是由线粒体基因编码的,而是由细胞核中的基因指导合成的。‎ ‎(4)细胞质基质中RNA来源于细胞核中的转录,用α-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推测α-鹅膏蕈碱抑制了细胞核中的①转录过程,会影响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的合成,使线粒体的功能受到影响。‎ ‎【点睛】本题结合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首先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发生的场所和所需的条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中名称;其次要求考生认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题中信息正确答题。‎ ‎52.以甲品种矮秆易感稻瘟病(ddrr)和乙品种高秆抗稻瘟病(DDRR)两种野生水稻,进 行如图Ⅰ的育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矮秆易感稻瘟病(ddrr)和高秆抗稻瘟病(DDRR)水稻为亲本进行杂交,得 F1。F1 自交产生 F2,F2 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 ‎(2)图中⑦途径的常用方法是_____。‎ ‎(3)科学工作者欲培育能产生人体蛋白的水稻新品种,应该选择图中_____(填数字)表示的途径最为合理可 行,该技术手段依据的基本原理是_____。‎ ‎(4)若发现甲品种的 2 号染色体有三条,其组成如图Ⅱ所示,此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_ 。假如甲在减数分裂 过程时 3 条 2 号染色体随机移向两极,最终形成具有 1 条和 2 条染色体的配子,那么以甲为母本与一个正常植株 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只考虑高杆和矮秆这一对相对性状)及比例为___________ 。‎ ‎【答案】3/4 花药离体培养 ③④ 基因重组 染色体(数目)变异 Dd:ddd:Ddd:dd=1:1:2:2‎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Ⅰ分析可知:①②为诱变育种,③④为基因工程育种,⑤⑥为杂交育种,⑤⑦⑧为单倍体育种,⑨⑩为多倍体育种。‎ ‎【详解】(1)矮杆易感稻瘟病(ddrr)和高杆抗稻瘟病(DDRR)杂交得到F1,F1基因型为DdRr,然后自交得F2,F2中能够稳定遗传的基因型为DDRR、DDrr、ddRR、ddrr,占所有个体的1/4,所以不能稳定遗传的占3/4。‎ ‎(2)图中⑦途径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3)在自然条件下,人体蛋白不能在水稻中产生,所以为了让水稻产生相应蛋白,必须将编码人体蛋白的基因 导入水稻细胞中,所以应用的育种方法为基因工程育种,为题中的③④途径,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4)由题知该水稻为二倍体水稻,在细胞中出现一组三条 2 号染色体,所以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在减数分裂过程时3条2号染色体随机移向两极,最终形成具有1条和2条染色体的配子,则产生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1∶2∶2,与纯合隐性正常植株(基因型为dd,只产生d配子)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dd∶dd=1∶1∶2∶2。‎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物变异的类型及相关育种,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掌握生物变异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能正确答题,同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