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实验中学等三校2020届高三联盟第一次联考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珠海实验中学等三校2020届高三联盟第一次联考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 ‎ 珠海市实验中学-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河源高级中学 ‎2020届高考联盟第一次联考 理综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动物细胞没有原生质层,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 B. 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 C. 组织液中的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 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可以得到5种碱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 它们之间的细胞质,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组织细胞中由于不断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因此其中的氧气浓度是低的,因此组织细胞中的氧气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 ‎【详解】A、动物细胞没有原生质层,但有细胞膜,因此能发生渗透作用,A错误;‎ B、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B错误;‎ C、细胞内的氧气浓度是低的,故组织液中的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 D、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彻底水解后可以得到4种碱基,D错误。‎ 故选C。‎ ‎2.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正链RNA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会发生+RNA→-RNA→+RNA和+RNA→蛋白质的过程,再组装成子代病毒。“-RNA”表示负链RNA,“+RNA”表示正链R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B. 该病毒复制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完全一样 C. 该病毒的“+RNA”可被宿主细胞中的RNA聚合酶识别 D. 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密码子 ‎【答案】C - 17 -‎ ‎【解析】‎ ‎【分析】‎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A、因为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该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A正确;‎ B、题意显示该病毒能进行RNA的复制,故该病毒复制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完全一样,B正确;‎ C、该病毒的“+RNA”不可被宿主细胞中的RNA聚合酶识别,因为RNA聚合酶识别的是DNA,C错误;‎ D、题意显示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其中含有密码子,D正确。‎ 故选C。‎ ‎3.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细胞膜上糖类均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B. 所有糖类都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C. 在ATP、RNA和DNA中均有核糖 D. 葡萄糖是构成纤维素、淀粉、糖原的基本单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单体的多聚体。例如,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糖类分类与功能 元素   ‎ 类别 存在 生理功能 ‎ C、‎ 单糖 核糖(C5H10O5) ‎ 主细胞质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 - 17 -‎ 糖类 ‎ H、‎ O ‎ 脱氧核糖C5H10O4 ‎ 主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 六碳糖:葡萄糖 果糖 C6H1②O6 ‎ 主细胞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C1②H②②O11 ‎ ‎ 麦芽糖、蔗糖 ‎ 植物 ‎ 乳糖 ‎ ‎ 动物 多糖   ‎ 淀粉、纤维素  ‎ 植物 细胞壁的组成成分,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 糖原(肝、肌)‎ ‎ 动物 ‎【详解】A、在细胞膜上有些糖类和脂质(主要是固醇)结合,形成糖脂,A错误;‎ B、纤维素是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但不是植物细胞的能源物质,动物也不能利用纤维素,B错误;‎ C、在ATP、RNA中均有核糖,而在DNA中的是脱氧核糖,C错误;‎ D、葡萄糖是多糖的单体,因此葡萄糖是构成纤维素、淀粉、糖原的基本单位,D正确。‎ 故选D。‎ ‎4.下列有关教材实验中使用的试剂和实验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线粒体时,需在洁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B. 盐酸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中的作用相同 C. 向某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含有葡萄糖 D. 在提取纯净的动物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水的作用原理相近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 17 -‎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线粒体时,在洁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健那绿染液,A错误;‎ B、盐酸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作用是解离,而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而使染色剂容易进入,B错误;‎ C、向某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含有可溶性还原糖,C错误;‎ D、在提取纯净的动物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利用了渗透作用的原理,实验的结果都是吸水或失水造成的,D正确。‎ 故选D。‎ ‎5.日前,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陈剑峰研究组最新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机制做出了全新阐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免疫学权威期刊《免疫》上。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和退热药的使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人生病持续高热发烧属于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 B. 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 C. 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D. 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 17 -‎ ‎【详解】A. 据分析,人生病持续高热发烧是体温失调,属于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A正确。‎ B. 退热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能发挥调节体温的作用,B正确。‎ C. 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 D. 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 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 C. 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 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分析图示,图1表示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随着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增加。‎ ‎【详解】A、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表现出垂直结构,B错误;‎ - 17 -‎ C、看图可知: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C正确;‎ D、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增大,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 ‎(一)必考题:‎ ‎7.下图是某农作物叶片净光合速率(Pn,以吸收速率表示)与胞间浓度(Ci)的日变化曲线。请回答以下问题:(不考虑浓度对呼吸速率的影响)‎ ‎(1)与11点相比,13点的C5含量_____________(选填“升高”或者“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7点后ci值快速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该农作物在图示所示时间里有机物_____________(选填“是”或者“否”)有积累,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请根据图中实验数据变化提出两项合理的措施,并说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升高 (2). 13点时胞间浓度(Ci)较11点时低,利用C5合成C3的速率减慢,C5消耗较11点少,而C5合成不变,所以C5含量升高。 (3). 17点后,由于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导致暗反应随之减慢,消耗下降,呼吸速率变化不大,因此ci值快速增加。 (4). 是 (5). 措施:1.适当增大浓度,依据:图中上午的时间里,限制净光合速率的因素为胞间浓度(Ci),2.适当增强光照强度,依据:图中下午的时间里,限制净光合速率的因素为光照强度 - 17 -‎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1)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3点时胞间浓度(Ci)较11点时低,说明可利用的二氧化碳少,因此利用C5合成C3的速率减慢,即C5消耗较11点少,而C5合成不变,所以C5含量升高。‎ ‎(2)17点后,由于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导致暗反应随之减慢,消耗下降,而呼吸速率变化不大,因此17点后ci值快速增加。‎ ‎(3)图中时间段内,农作物叶片净光合速率都大于零,因此可推测该农作物在图中所示时间里有机物有积累,为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需要提高净光合速率,图中上午时间段内净光合速率与胞间二氧化碳呈正相关,即净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是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因此要适当增大浓度;而在下午时间段,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不再是限制因素,此时限制净光合速率的因素是光照强度,因此要提高产量还需适时、适当增强光照强度,以弥补因为光照强度不足而引起的光合速率减小。‎ ‎【点睛】熟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的影响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读题能力是本题的重要考查点。‎ ‎8.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7 -‎ ‎ ‎ ‎(1)由图1可知,γ-氨基丁酸是一种_____________可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_____________,抑制了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2)γ-氨基丁酸发挥完作用后,会立即被_____________,是一种可逆的神经抑制效应。‎ ‎(3)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___________(填“相似”或“相反”)。据图分析该局部麻醉药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递质 (2). 内流 (3). 降解(灭活或清除) (4). 相似 (5). 该局部麻醉药在辣椒素的协助下进入细胞内,作用于突触后膜的通道,阻碍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电位状态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通常情况下钠离子在细胞外液中含量高,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当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后会使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使得膜电位发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状态。‎ ‎【详解】(1)图1显示,γ-氨基丁酸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作用于突触后膜,当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内流,进而导致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差变得更大,且依然保持外正内负的状态,因此该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为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2)根据神经递质的作用特点可知,γ-氨基丁酸发挥完作用后,会立即被降解(灭活或清除),以免持续发生作用。‎ ‎(3)图中显示,该局部麻醉药在辣椒素协助下进入细胞内,作用于突触后膜的通道,阻碍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因此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相似。‎ ‎【点睛】熟知兴奋的产生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通过图示辨别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机理和局麻药的作用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 17 -‎ ‎9.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 ‎ ‎(1)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在①、③过程中碳以___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 ‎(2)如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法。‎ ‎(3)图乙中,若鼠和昆虫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 ‎(4)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 ‎【答案】 (1). BD (2). (3). 样方 (4). (5).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粪便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题图分析,图中A、B、C、D依次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①②③依次表示光合作用、摄食、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 ‎【详解】(1)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因此图乙中的生物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即图甲中的DB,在①、③过程中碳以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 - 17 -‎ ‎(2)调查植物的种群数量通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因此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要采用样方法进行。‎ ‎(3)图乙中,鼠和昆虫都为第二营养级,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植物的同化量,即M包含在植物同化量中,根据分析可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等于第二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和第二营养生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因此,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N+R。‎ ‎(4)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讲,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反之,就越强,因此,该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点睛】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解答本题还需要明确自我调节能力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10.根据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全为黄色圆粒,自交后代表现为9:3:3:1的性状分离比,据此实验孟德尔提出了对基因自由组合现象的假说,其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通过_____________实验验证其假说,从而总结出了该定律。‎ ‎(2)有人提出孟德尔运用自交的方法也可进行验证,如下是相应的实验方案:‎ 方法一:将进行自交,如果出现9:3:3:1的分离比,即可证明假说。‎ 方法二:将自交得,让植株分别自交,单株收获种子,并单独种植在一起成为一个株系。观察并统计的性状。‎ ‎①你认为方法一可行吗?_____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方法二实验结果分析:出现9:3:3:1的分离比,且的双显性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3:1的占_____________,出现9:3:3:1的占_____________;单显性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的占_____________,中双隐性植株自交后代全部表现一致,则孟德尔的假说成立,若未出现上述情况则不成立。‎ ‎③已知上述假设成立,实验发现自交得到的过程中有1/4比例的个体不发生性状分离;还有_____________(比例)的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与该比例相对应的中共有___________种基因型。‎ - 17 -‎ ‎【答案】 (1). 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2). 测交 (3). 不可行 (4). 让进行自交只是对实验进行了重复,并不能证明假说 (5). 4/9 (6). 4/9 (7). 2/3 (8). 1/2 (9). 4‎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四种,比例是1:1:1:1,可以用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详解】(1)孟德尔通过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提出了基因自由组合现象的假说,其主要内容是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并用假说内容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释,进而通过测交实验验证其假说,总结出了该定律。‎ ‎(2)①让进行自交只是对实验进行了重复,并不能证明假说,因此方法一不可行。‎ ‎②中出现了9种基因型,分别为1YYRR、2YyRR、2YYRr、4YyRr、2yyRr、1yyRR、2Yyrr、1YYrr、1yyrr, 的分离比为9:3:3:1,用方法二进行验证,如果的双显性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3:1的占4/9,即2YyRR和2YYRr;出现9:3:3:1的占4/9,即4YrRr;单显性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的占2/3,即2yyRr、2Yyrr;中双隐性植株自交后代全部表现一致,则孟德尔的假说成立,若未出现上述情况则不成立。‎ ‎③根据②中的分析可知,实验发现自交得到的过程中有1/4比例的个体(即四种纯种)不发生性状分离;还有1/2的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与该比例相对应的中共有4种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和yyRr。‎ ‎【点睛】熟知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研究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熟知相关的基因型以及各种基因型自交产生的性状分离比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二)选考题: ‎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 17 -‎ ‎1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应用也很多。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传统做米酒的操作中没有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但米酒井没有被杂菌污染而腐败,原因是在____________环境条件下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因无法适应而受抑制;米酒开封后一段时间会变酸,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实现啤酒发酵连续生产,酵母细胞固定化技术已在啤酒工业中广泛应用,例如,将啤酒酵母和_____________混合均匀,经处理形成凝胶颗粒,而酵母细胞则被固定在其内部。这种固定化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 ‎(3)土壤是酵母菌的大本营,人们想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纯净的酵母菌,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________________。如果还需要统计土壤中酵母菌的含量,应该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 ‎(4)科学研究发现酵母菌R能合成胡萝卜素。若要从酵母菌R中萃取出胡萝卜素,可以用石油醚作萃取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答两点理由)。萃取胡萝卜素时的温度不能太高,否则会导致_____________。‎ ‎【答案】 (1). 缺氧和酸性 (2). 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将酒和糖转化为醋酸所致 (3). 海藻酸钠 (4). 包埋法 (5). 外来杂菌的入侵 (6). 稀释涂布平板法 (7). 沸点高,与水不混溶,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等 (8). 胡萝卜素分解 ‎【解析】‎ ‎【分析】‎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发酵效果,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的好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2.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的数目,可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或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直接计数,也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微生物接种于灭菌后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通过计数菌落数目计算培养液中微生物的数目。由于采用第一种方法计数时不能剔除死菌,采用第二种方法计数时,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所以第一种方法统计的数目比实际活菌数目高,第二种方法统计的数目比实际活菌数目低。‎ - 17 -‎ ‎【详解】(1)在缺氧和酸性环境条件下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因无法适应而受抑制,因此传统做米酒的操作中不需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而且米酒也不会被杂菌污染而腐败,米酒开封后一段时间会变酸,是因为在有氧条件下,醋酸菌将酒和糖转化为醋酸引起的。‎ ‎(2)酵母细胞固定化技术通常的做法是,将啤酒酵母和海藻酸钠混合均匀,然后用注射器将混合溶液以恒定的速度滴加到适宜浓度的溶液中,经过处理形成凝胶颗粒,而酵母细胞则被包埋其中,这种方法叫做包埋法。‎ ‎(3)要想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纯净的酵母菌,严格的无菌技术是成功的保证,即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为了统计土壤中酵母菌的含量,需要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然后统计平板中的菌落数。‎ ‎(4)石油醚沸点高,与水不混溶,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因此,选用石油醚作萃取剂从酵母菌R中萃取胡萝卜素。萃取胡萝卜素时的温度不能太高,否则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 ‎【点睛】熟知果酒、果醋发酵过程的操作要点时解答本题的关键,酵母细胞的固定和计数操作是本题的重要考查点,掌握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中萃取剂的选择原理和操作要点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截止2020年3月,新冠病毒(COVID-19)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中国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为世界树立了狙击流行病的旗帜和标杆;某科研队伍提出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研制两种新冠病毒疫苗的思路,主要研制流程如下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 17 -‎ ‎(1)图中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进行PCR技术需要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 ‎(3)两种疫苗的研制过程中均涉及了基因工程的相关操作,其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____。进行②过程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____。‎ ‎(4)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可采用______________法 ‎(5)疫苗最重要的目的是对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进行免疫______________(“治疗”或“预防”);对该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以对疑似患者进行核酸检测,即采集其咽拭子,与已知病毒进行______________比较。‎ ‎(6)接种基因工程疫苗比接种灭活获减毒的病毒疫苗更安全,试从疫苗的结构特点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DNA (2). 目的基因片段、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Taq酶 (3). 构建表达载体 (4). 限制酶、DNA连接酶 (5). 显微注射 (6). 预防 (7). 核酸序列(或RNA.序列或核糖核苷酸序列) (8).‎ - 17 -‎ ‎ 该疫苗不具有遗传物质,不会出现病毒增殖和感染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2.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详解】(1)图中①是新冠病毒RNA逆转录的产物,因此为cDNA。‎ ‎(2)图中进行PCR技术必备的条件有目的基因片段、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Taq酶等。‎ ‎(3)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图中②过程就是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过程,该步骤中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限制酶能识别双链DNA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该部位把单链中的磷酸二酯键切开,DNA连接酶能够将DNA片段连接起来。‎ ‎(4)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很多,具体用哪一种要看受体细胞的种类,这里的受体细胞是动物细胞,因此这里用显微注射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 - 17 -‎ ‎(5)疫苗能够激起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据此可知疫苗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对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进行免疫预防,对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以对疑似患者进行核酸检测,即采集其咽拭子,与已知病毒进行核酸序列(或RNA.序列或核糖核苷酸序列)比较,以此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 ‎(6)由图示可知基因工程疫苗是蛋白质疫苗,而灭活获减毒的病毒疫苗依然含有核酸成分,也就是说基因工程疫苗不具有遗传物质,不会出现病毒增殖和感染,因此该疫苗更安全。‎ ‎【点睛】熟知基因工程的原理以及操作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认真读题是解答本题的首要条件,辨别基因工程疫苗和减毒疫苗的不同是本题的易错点。‎ - 17 -‎ - 1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