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2020-2021高一生物9月月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2020-2021学年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一(上)月考生物试卷(二) 一、单选题 1. 杂交组合的后代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3:1,则这种杂交组合是( ) A. Dd×dd B. DD×dd C. Dd×Dd D. DD×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Dd×dd→后代高茎:矮茎=1:1,A错误; B、DD×dd→后代均为高茎,B错误; C、Dd×Dd→后代高茎:矮茎=3:1,C正确; D、DD×Dd→后代均为高茎,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一对相对性状的6组杂交实验,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子代的情况,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即可。 2.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B. 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 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豌豆的特点: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豌豆杂交实验过程中每步的注意事项:①去雄要在花粉未成熟之前,去雄要干净、全部、彻底,操作后要套上袋子。②雌蕊成熟后授粉,授粉后立即套袋子。 【详解】A、孟德尔以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这样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A正确; B、研究花的构造必须研究雌雄蕊的发育程度,B错误; C、不能根据表现型判断亲本的纯合,因为显性杂合子和显性纯合子表型一样,C错误; D、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为实现亲本杂交,应在开花前去雄,D错误。 故选A。 【点睛】 3. 已知A/a、B/b和C/c三对等位基因位于豌豆的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 AaBbCc的豌豆植株甲与基因型为aabbcc的豌豆植株乙杂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cc:aaBbCc: Aabbcc:aabbCc=l: 1:1:1。豌豆植株甲的三对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最可能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aabbcc进行测交,由于aabbcc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abc,测交结果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因此AaBbCc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BC:AbC:aBc:abc=1:1:1:1,含有对于A(a)、B(b)两对等位基因来说,AaBb产生的配子是4种,AB:Ab:aB:ab=1:1:1:1,因此Aa、Bb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对于A(a)、C(c)来说,AaCc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C:ac=1:1,因此A和C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a、c连锁在另一条染色体上;对于B(b)、C(c)来说,BbCc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BC:Bc:bC:bc=1;1:1:1,因此B、b和C、c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解答该题时要根据雌 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判断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由于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因此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去掉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就是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关系,然后根据子一代配子的类型及比例判断A、B、C之间的位置关系。 4. 如图所示,某种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紫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种植物中能开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B. 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 C. 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 D. 植株DdRr自交,后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根据题中图解可以判断出,基因型与表现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DR为蓝色,Drr或ddR为紫色,ddrr为白色。故开紫花的基因型有DDrr、Ddrr、ddRR、ddRr四种,A正确; B、Ddrr与植株ddRR杂交,可产生两种基因型分别为DdRr:ddRr=1:1,B正确; C、植株DDrr与植株ddRr后代为1/2DdRr,1/2Ddrr,各自自交后可计算出1/2DdRr,C正确; D、DdRr自交,后代紫花占6/16,紫花纯合子DDrr占1/16,ddRR占1/16,共2/16,可知后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2/6,D错误; 答案是D。 5.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桶中两种颜色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B. 乙桶中的彩球总数与甲桶中的彩球总数必须一样多 C. 甲桶中抓取黄球的可能性为1/2,乙桶中抓取蓝球的可能性为1/2 ,故所有组合中黄球和蓝球的组合占1/4 D. 为保证每次抓球时桶中黄、蓝球数量相同,每次抓取记录后需将所抓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模拟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掌握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原理,注意实验过程中相关操作的细节,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 【详解】A、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内的两种彩球各代表两种雌、雄配子,A错误;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彩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甲乙两桶内彩球总数可不相等,B错误; C、甲桶中抓取黄球的可能性为1/2,乙桶中抓取蓝球的可能性为1/2,所有组合中黄球和蓝球的组合占1/2,C错误; D、为保证每次抓球时桶中黄、蓝球数量相同,每次抓取记录后需将所抓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D正确。 故选D。 6. 如图是某种雄性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Ⅱ中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则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有可能是b B. 在卵巢中可能同时存在图Ⅰ、图Ⅱ两种分裂图像 C. 若图Ⅰ中的2和6表示两个Y染色体,则此图表示次级精母细胞的分裂 D. 图Ⅰ的细胞中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图Ⅱ的细胞中有1个四分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Ⅰ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Ⅱ中两条染色体大小不一,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于图Ⅰ中中1、4染色体大小相同,而2、3染色体大小不同,结合图Ⅱ可知2是Y染色体,3是X染色体。 【详解】图Ⅱ中①和②为姐妹染色单体关系,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若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可能是b,A正确;由于该个体为雄性个体,图Ⅰ为有丝分裂后期,图Ⅱ为次级精母细胞,在精巢中既有有丝分裂的细胞,也有减数分裂的细胞,所以可能同时存在图Ⅰ、图Ⅱ两种分裂图像,但卵巢的细胞中无Y染色体,故卵巢中不存在图Ⅰ、图Ⅱ两种分裂图像,B错误;图Ⅰ表示的是体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C错误;图Ⅱ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无四分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7. 人类血友病的遗传方式与色盲相同,其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家庭中,母亲为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父亲正常,他们生一个正常儿子的概率为( ) A. 100% B. 50% C. 25% D. 0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已知某家庭中,母亲为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父亲正常,则他们生的女儿全部正常,儿子一半正常,一半有病,所以他们生一个正常儿子的概率为1/4。 故选C。 8.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Xb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及发生紊乱的细胞是( ) A. aXb,Y,Y 初级精母细胞 B. AaXb,aY,Y 次级精母细胞 C. AXb,aY,Y 次级精母细胞 D. AaXb,Y,Y 初级精母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两种基因型。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基因型为AaXb的精子的产生,是由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进入到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形成了基因型为AAaaXbXb的和YY次级精母细胞,这两个次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正常,形成2个基因型为AaXb精子和2个基因型为Y的精子,故选D。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①“基因型为AaXbY精原细胞”,据此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②“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Xb的精子”,据此联系减数分裂的过程、依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对选项逐一分析。 9. 如图是某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处于AB段的细胞可能为初级卵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B. 处于OB段的细胞中既可发生基因突变,也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 C. 处于CD段的细胞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及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D. 进行产前诊断时,宜选择孕妇体内正在发生图中所示过程的细胞进行生物学分析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该图为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AB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BC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CD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E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A、AB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处于AB段的细胞可能为初级卵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A错误; B、OB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处于OB段的细胞中既可发生基因突变,也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 C、CD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及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错误; D、胎儿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不能选择减数分裂的细胞进行生物学分析,D错误。 故选B。 10. 下列有关姐妹染色单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一对同源染色体 B. 姐妹染色单体是经染色体复制形成的 C. 四分体时期通过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产生基因重组 D.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姐妹染色单体是指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单独一条染色体不能称为姐妹染色单体)。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分子。 【详解】A、一条染色体复制后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仍然是一条染色体,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两条染色体,A错误; B、姐妹染色单体是由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的,B正确; C、四分体时期通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产生基因重组,C错误; D、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次二分裂后期以及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B。 11. 豌豆子叶的黄色(Y)、圆粒种子(R)均为显性,两亲本杂交的F1表现型如下图所示,让F1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 ) A. 3∶1∶3∶1 B. 1∶1∶1∶1 C. 9∶3∶3∶1 D. 1∶2∶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由柱状图可知,F1中黄色∶绿色=1∶1,圆粒∶皱粒=3∶1,所以亲本基因型为:YyRr 和yyRr;F1中黄色圆粒豌豆(YyRR占1/3和YyRr占2/3)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利用乘法原理:Yy×yy产生:1/2Yy、1/2yy,1/3RR×rr和2/3Rr×rr产生2/3R_、1/3rr,合并后得:2/6YyR_、2/6yyR_、1/6Yyrr、1/6yyrr,比例为2∶2∶1∶1,相应的性状分离比为2∶2∶1∶1。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 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合成发生于细胞分裂间期 B. 人的精细胞中DNA含量为23个 C. 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D. 蛔虫受精卵分裂旺盛,可用于观察四分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四分体。 【详解】A、在细胞分裂间期,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需要合成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它们都是蛋白质,所以分裂间期可在核糖体上合成DNA聚合酶和 RNA聚合酶,A正确; B、人的精细胞的细胞核内DNA含量为23个,其细胞质内也含有DNA,B错误; C、蛙的红细胞进行的是无丝分裂,没有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出现,C错误; D、蛔虫受精卵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能形成四分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32P标记的喙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在含32P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培养并标记噬菌体 B. 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其DNA分离 C. 沉淀物的放射性高表明噬菌体的DNA已注入大肠杆菌 D. 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噬菌体大部分具有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T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因此不能用含32P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培养,而应该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并标记噬菌体,A错误; B、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B错误; C、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沉淀物的放射性高,表明噬菌体的DNA已注入大肠杆菌,C正确; D、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有少部分具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C。 14. 人的卵原细胞中有46个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DNA分子的数目依次为 A. 23对、46个、92个 B. 46个、46个、92个 C. 23对、92个、92个 D. 46个、23个、46个 【答案】C 【解析】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能形成有性生殖细胞;其实质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是所形成的细胞染色体数减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所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由于染色体已经在间期完成了复制,而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因此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DNA分子的数目依次为23对、92个、92个。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的过程,要求学生识记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 15. 下列符号代表精子的染色体,a和a′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余类推。下列哪四个精子来自同一精原细胞( ) A. ab′c a′bc ab′c a′bc′ B. a′bc′ ab′c abc abc C. ab′c a′bc a′b′c abc′ D. abc′ a′b′c a′b′c abc′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两种基因型。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6. 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标记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 可在外壳中找到3H、15N和35S B. 可在DNA中找到3H、15N和32P C. 可在外壳中找到15N、35S D. 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关键是:噬菌体侵染时只注入DNA,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噬菌体是DNA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蛋白质和DNA都有C、H、O、N四种元素,其中蛋白质中含有S元素,DNA上有P元素;当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故在产生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蛋白质外壳和DNA中都能找到3H、15N,而无35S元素,A、C、D错误;因侵染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故子代噬菌体还可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是32P,B正确。 【点睛】(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17. 在氮源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a)和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含15N-DNA的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Ⅰ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 B. 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1/4 C. 预计Ⅲ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 D. 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中为全中,说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Ⅱ中一半为轻,一半为中,说明复制两次后一半DNA都是14N,另一半DNA中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 【详解】A、Ⅰ代细菌DNA分子离心后都为中,说明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A正确; B、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为一半,所以占全部DNA分子的一半 ,B错误; C、预计Ⅲ代细菌DNA分子中,含15N-DNA为2个,只含14N-DNA的为6个。因此,Ⅲ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7a+b)/8,C正确; D、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B。 18. 将蚕豆根尖置于含放射性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取出根尖,移至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两个细胞周期的时间。在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细胞周期取样,检测中期细胞染色体上的放射性分布。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第一个细胞周期中的染色体均如甲所示 B. 第二个细胞周期中的染色体均如乙所示 C. 第三个细胞周期中1/4的染色体如丙所示 D. 图丙所示染色体仅出现在第三个细胞周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第一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每一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染色单体,每个单体中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另一条链没有放射性,均如甲所示,A正确; B、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每一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DNA分子,共4条单链,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另3条链没有放射性,染色体均如乙所示,B正确; C、第三个细胞周期中1/2的染色体如丙所示,1/2的染色体如乙所示,C错误; D、图丙所示染色体仅出现在第三个细胞周期,D正确。 故选C。 【点睛】由DNA复制特点和染色单体关系入手,DNA是双链,复制时每一条链都是模板。 19. 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基因的完全显性是两个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 B. 所有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 C. 两个定律体现在杂合体形成雌、雄配子的过程中 D. 雌雄配子活力的差异会影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适用范围: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②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③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由此可见,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适用范围:①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②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③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详解】A、不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仍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原核生物中的基因以及真核细胞中的细胞质基因不遵循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两个定律体现在杂合体减数分裂形成雌、雄配子的过程中,C正确; D、雌雄配子活力的差异不影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知识点有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适用范围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要求考生能够熟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和发生的时间,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20. 在果蝇的下列细胞中,一定存在Y染色体的是( ) A. 初级精母细胞 B. 精细胞 C. 次级精母细胞 D. 体细胞 【答案】A 【解析】 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定含有XY染色体,A正确;精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只含有X和Y染色体中的一条,B错误;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只含有X染色体或Y染色体,C错误;雌果蝇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肯定不含有Y染色体,D错误。 21. 下图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示意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白眼基因片段中,含有成百上千个核糖核苷酸 B. S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 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就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D. R基因和S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能编码相同的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示意图,图中R、S、N、O都是基因,它们互为非等位基因。 【详解】A、基因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A错误;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S基因也不例外,B正确;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C错误; D、R基因和S基因是两个不同的基因,其中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能编码的蛋白质不同,D错误。 故选B。 22.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搅拌的目的是使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 B. 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髙 C.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多数子代噬菌体中能检测到32P D. 合成噬菌体衣壳蛋白质所需的酶来自细菌 【答案】D 【解析】 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A项错误;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离心后上清液中放射性高,B项错误;32P标记的噬菌体的DNA,由于半保留复制,子代噬菌体中只有旧链中才有32P,占少数,C项错误;噬菌体是病毒的一种,营寄生生活,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噬菌体只提供了DNA复制的模板,其他都来自宿主细菌,D项正确。 【点睛】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升高。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23. 关于DNA分子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复制只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 B. 每个DNA分子完全解旋后开始复制 C. DNA复制过程中需要多种酶催化和ATP供能 D. 复制结束后亲本的两条单链重新配对成双链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是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DNA的过程。 【详解】A、DNA分子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 B、DNA分子复制边解旋边复制,B错误; C、DNA复制过程中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来催化,需要ATP供能,C正确; D、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复制结束后亲本的1条单链和新合成的子链配对成双链,D错误。 故选 C。 24. 如图为多聚核糖体合成肽链的过程,有关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示表示多个核糖体合成一条多肽链的过程 B mRNA沿着三个核糖体从右向左移动 C. 三条肽链在氨基酸排列顺序上各不相同 D. 由图示可推测少量mRNA可以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3个核糖体沿同一mRNA分子移动翻译形成多肽链的过程,由于合成这3条多肽链的模板相同,因此这3条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相同。 【详解】图中为多聚核糖体合成肽链的过程,即翻译过程,每个核糖体上都可以合成一条肽链,多个核糖体分别完成多条肽链的翻译,A错误;由图可知:核糖体沿mRNA从右向左移动,B错误;多聚核糖体合成的多条肽链是以同一个mRNA为模板,它们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上是相同的,C错误;一个mRNA分子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过程,可见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3个核糖体沿同一mRNA分子移动翻译形成多肽链的过程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5.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乳酸菌的遗传信息传递都发生在生物大分子间 B. 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C. HIV的遗传信息传递中既有A-U的配对,也有A-T的配对 D. 基因表达时,翻译由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 【答案】B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1)DNA的自我复制:DNA→DNA;(2)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DNA→RNA→蛋白质;(3)逆转录:RNA→DNA;(4)RNA的自我复制:RNA→RNA. 【详解】A、乳酸菌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是:DNA→DNA,DNA→RNA→蛋白质,DNA、RNA和蛋白质都是生物大分子,A正确; B、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B错误; C、HIV是逆转录病毒,其遗传信息传递的传递方向为:RNA→DNA→RNA→蛋白质,该过程中既有A-U的配对,也有A-T的配对,C正确; D、基因的表达过程中,翻译由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D正确。 故选B。 26. 限制酶 BamHⅠ和 BglⅡ是两种常见的工具酶,它们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依次为 G↓GATCC和A↓GATCT.研究中用BamHⅠ切割DNA获得目的基因,用BglⅡ切割质粒,并连接得到重组质粒。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限制酶切开的是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催化氢键的形成 B. 目的基因经BamH I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是-CTAGG C. 分别用不同种限制酶切割,保证了目的基因定向插入质粒 D. 经两种限制酶处理并连接得到的重组质粒不能再被这两种酶所识别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限制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 (2)特异性: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3)结果: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详解】A、限制酶能使磷酸二酯键断裂,DNA连接酶能够使磷酸二酯键重新形成,即这两种酶的作用部位均为磷酸二酯键,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限制酶BamHⅠ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为 G↓GATCC,因此目的基因经BamH I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是-GATC,B错误; C、分别用两种限制酶切割,由于形成的黏性末端相同,因此并不能保证目的基因定向插入质粒,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用BamHⅠ切割DNA获得目的基因,用BglⅡ切割质粒,即经两种限制酶处理并连接得到的重组质粒不能再被这两种酶所识别,D正确。 故选D。 27.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B. 转录过程中有DNA双螺旋的解开和重新形成 C. 转录过程中,基因编码链与相应RNA形成杂交区域 D. tRNA、rRNA和mRNA都是经转录形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转录: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转录的场所:细胞核; 转录的模板:DNA分子的一条链; 转录的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U”代替“T”与“A”配对,不含“T”); 与转录有关的酶:RNA聚合酶; 转录的产物:mRNA,tRNA,rRNA。 【详解】A、转录形成RNA的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A正确; B、转录过程中需要DNA双螺旋解开,而后合成RNA,合成RNA之后,双链DNA重新形成,B正确; C、转录形成的RNA是以模板链为模板合成的,只能与模板链形成RNA-DNA杂交区域,不能与编码链形成杂交区域,C错误; D、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包括tRNA、rRNA和mRNA,D正确。 故选C。 28. 下列有关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分析,属于直接通过控制结构蛋白合成来控制性状的是 A. 白化病 B. 苯丙酮尿症 C. 囊性纤维病 D. 豌豆粒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影响生物性状,如白化病、苯丙酮尿症、豌豆粒型。 【详解】ABD、白化病、苯丙酮尿症、豌豆粒型都是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A、B、D错误; C、囊性纤维病属于基因直接通过控制结构蛋白合成来控制性状的,C正确。 故选C。 29. 如下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②④过程分别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逆转录酶 B. ⑤过程中RNA复制过程需要经过一个双链RNA的过程 C. 保证①过程准确无误地进行的关键步骤是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母链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D. 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方式不完全相同 【答案】A 【解析】 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④表示逆转录,分别需要RNA聚合酶、逆转录酶的催化,A错误;⑤过程表示RNA的复制,该过程需要经过一个双链RNA的过程,B正确;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母链进行碱基互补配对,是保证①过程准确无误地进行的关键步骤,C正确;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方式不完全相同,D正确。 30. 某班同学对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某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了如下典型家系的系谱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Ⅰ-2是该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B. 该病为Y染色体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C. 该病一定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D. Ⅱ-5和Ⅱ-6再生一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2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系谱图判断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无中生有的特点判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由于患病的是儿子,因此不能确定具体的遗传方式。 【详解】据图分析,Ⅱ-5和Ⅱ-6正常,其儿子有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在X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BC错误;由于Ⅱ-7有病,则Ⅰ-2肯定是该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正确;若控制该病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Ⅱ-5和Ⅱ-6再生一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4,D错误。 31. 下列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 A. 单倍体小麦的体细胞 B. 雄性蜜蜂的体细胞 C.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 D. 白化玉米幼苗的体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A、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植物,单倍体小麦的体细胞含三个染色体组,A错误; B、雄性蜜蜂是由未受精的二倍体蜂王产生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雄性蜜蜂的体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正确; C、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无染色体,C错误; D、玉米属于二倍体植物,白化玉米幼苗的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B。 32.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 基因重组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 C. 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水稻的过程即单倍体育种 D. 三倍体无籽西瓜的无籽性状可遗传给下一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变异和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种类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 、单倍体育种过程是先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再经过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纯合体。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基因突变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B错误; C、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水稻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的一个环节,单倍体育种还需要将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C错误; D、三倍体无籽西瓜属于多倍体育种的产物,其无籽性状可通过无性生殖如植物组织培养遗传给下一代, D正确。 故选D。 33. 四分体时期常会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如图中可以正确表示交叉互换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四分体时期常会发生交叉互换,指的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的交叉互换,此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详解】A、图中只有一条染色体,是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不属于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A错误; B、图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部分的交叉互换,属于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B正确; C、图中是两条没有复制的染色体之间的交换,不属于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C错误; D、图中有两条大小不一的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不属于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D错误。 故选B。 34. 下列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所运用的科学原理或方法有错误是( ) A. 抗虫棉——基因工程 B. 无籽西瓜——单倍体育种 C. “黑农五号”大豆品种——基因突变 D. 杂交水稻——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详解】A、抗虫棉是基因工程育种的结果,A正确; B、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B错误; C、黑农五号是诱变育种的结果,C正确; D、杂交水稻是杂交育种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几种育种方式的原理及实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5. 利用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水稻作为亲本培育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可获得该新品种 B. 操作最简便的是杂交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的是单倍体育种 C. 诱变育种不能定向获得该新品种 D. 若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AAAAbbbb个体,和该新品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利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还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并筛选出新品种,A错误; B、杂交育种在子二代中直接选种,是最简捷的方法;单倍体育种得到的都是纯合体,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正确; C、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诱变育种不能定向获得该新品种,C正确; D、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的AAAAbbbb个体与AAbb的新品种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A。 【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36.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子课题中最为简单可行且所选择的调查方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 研究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 研究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D. 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在全市随机抽样调查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研究××病的遗传方式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AD错。研究××病的遗传方式要选择发病率较高单基因遗传病,如白化病、红绿色盲等,多基因遗传病如青少年型糖尿病症状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调查数据难以反映真实情况,B错,C正确。 37. 下表是某种进行随机授粉的植物在1950年至2010年期间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基因A的频率 0.99 0.81 0.64 0.50 0.36 0.25 0.16 基因a的频率 0.0l 0.19 0.36 0.50 0.64 0.75 0.84 A. 表中数据表明该种群逐渐进化新物种 B. 198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 C. 该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通过基因重组实现的 D. 显性性状个体与隐性性状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均等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表中数据表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种群进化了,但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A错误; B、198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B正确; C、该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C错误; D、显性性状个体与隐性性状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不均等的,隐性性状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强,D错误。 故选B。 38. 假设在某一草原上有一种一年生植物,其基因型全是Bb。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该植物种群中,B基因的频率与b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 B. 基因多样性可体现在该植物不同个体在形态、大小方面的差异 C. 该植物通过生存斗争淘汰不适应环境的个体 D. 共同进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A、由于该种群基因型全是Bb,所以B基因的频率与b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A正确; B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所以基因多样性可体现在该植物不同个体在形态、大小方面的差异,B正确; C、生物都要通过生存斗争淘汰不适应环境个体,C正确; D、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D错误。 故选D。 二、探究题 39. 下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请据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甲病最可能是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性遗传病。 (2)据图分析乙病是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性遗传病。 (3)Ⅱ5与Ⅱ6的基因型都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若Ⅱ7是这两对基因的纯合子,则Ⅲ10是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 (4)若Ⅱ7是这两对基因的纯合子,Ⅲ10与Ⅲ9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 【答案】 (1). 常 (2). 显 (3). 常 (4). 隐 (5). aaBB (6). aaBb (7). 2/3 (8). 5/12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系谱图:Ⅰ-1、Ⅰ-2均患有甲病,但他们有个正常女儿(Ⅱ-5),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1、Ⅰ-2均无乙病,但他们有个患乙病的女儿(Ⅱ-4),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根据Ⅰ-1、Ⅰ-2和Ⅱ-4号可知,Ⅱ-5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Ⅱ-6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BB(1/3)或aaBb(2/3),Ⅱ-7为纯合子,则Ⅲ-10的基因型为纯合子(aaBB )的概率是1/3+2/3×1/2=2/3。 (4)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Ⅲ-10的基因型为2/3aaBB、1/3aaBb,Ⅲ-9的基因型为aabb,则他们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1/3×1/2)×1/2=5/12。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有中生无”和“无中生有的”的特点,判断甲乙两种病的遗传方式和相关个体的基因型。 40. 图甲表示真核生物细胞中染色体(DNA)在细胞核中进行的一些生理活动,图乙表示细胞质中进行的某重要生理活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图甲①的培养液中加入3H标记的胸腺嘧啶进行培养,则a、b中带有3H标记的是________(a,b,a和b)。 (2)②过程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图乙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______过程,其中作为模板的是图中的_________结构(用图中字母表示)。由图可知缬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连接赖氨酸和甲硫氨酸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和b (2). (四种)核糖核苷酸 (3). 翻译 (4). c (5). GUC (6). 肽键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①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其中a和b表示姐妹染色单体;②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mRNA;分析图乙:图乙表示翻译过程,其中d表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详解】(1)胸腺嘧啶是合成DNA的原料,图甲①表示DNA复制过程,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因此若在图甲①的培养液中加入3H标记的胸腺嘧啶进行培养,则a、b均带有3H标记。 (2)图甲②表示转录过程,该过程的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图乙表示翻译过程,该过程的模板是mRNA,即图中c结构。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 个相邻的碱基,结合题图可知缬氨酸的密码子是GUC。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相连。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氨基酸的辨别,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