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苏省启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启东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同学在一家餐饮店食用了如下早餐:二个猪肉包子、一碟凉拌蔬菜、一碗炒肝,一个煮鸡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早餐中至少包括三种多糖 B. 该早餐中包括的脂质有磷脂、脂肪等 C. 食物加工过程中蛋白质变性降低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D. 蔬菜中含有的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肠道环境 【答案】C 【解析】动物细胞的多糖是糖原,分为肌糖原和肝糖原,植物细胞的多糖有淀粉和纤维素;高温使蛋白质变性,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在于其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详解】A、猪肉包子中含有肌糖原,炒肝含有肝糖原,蔬菜含有淀粉和纤维素,故该早餐中至少包括了三类多糖,A正确; B、肉包子和炒肝中含有的脂质为脂肪、磷脂(膜结构)、固醇,B正确; C、食物加工过程中蛋白质变性是高温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食物经过人体消化道,在蛋白质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氨基酸,不影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C错误; D、膳食纤维是一种重要营养素,能够改善肠道环境,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糖的分类和分布、脂质的分类和分布、蛋白质的变性,识记各种有机物的种类结合各种食物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 2.图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丁在生物体内远超过20种 B. 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产生水,水中的氢来自乙和丙 C. 结构丁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参与脱水缩合 D. 结构甲代表的基团可以出现在丁处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甲是氨基,丙是羧基,乙是H,丁是R基,氨基酸的不同是由于R基不同。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他们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详解】A、结构丁在生物体内大约有20种,A错误; B、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产生水,水中的氢来自一个氨基酸的甲和另一个氨基酸的丙,B错误; C、结构丁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不参与脱水缩合,C错误; D、丁是R基团,结构甲代表基团即﹣NH2可以出现在R基团中,D正确。故选D。 【点睛】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生成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3.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所有不具有多样性 B.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之间不具有统一性 C.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 细胞生物都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答案】C 【解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是指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细胞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详解】A、原核细胞尽管结构比较简单,但形态、结构多种多样,所以具有多样性,A错误; B、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和DNA,具有统一性,B错误; C、生物体都有一定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正确; D、细胞生物并不都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如原核细胞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D错误。故选C。 【点睛】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生活,故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4.图为某动物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与性激素的合成有关 B. ②与丙酮酸的分解有关 C. ③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 D. 内质网上的④可合成分泌蛋白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为内质网,②为高尔基体,③为中心体,④为核糖体。 【详解】A、性激素属于脂质,①为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A正确; B、丙酮酸的分解与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有关,而非图中②(高尔基体),B错误; C、③为中心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C正确; D、④为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其中分泌蛋白在其上合成后还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D正确。故选B。 【点睛】明确动植物细胞中细胞的种类及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如图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之间水分流动方向示意图,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 ) A. 甲<乙<丙 B. 甲>乙>丙 C. 甲>乙,且乙<丙 D. 甲<乙,且乙>丙 【答案】A 【解析】1、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细胞间水分流动的方式是渗透作用,动力是浓度差。 【详解】水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水从水浓度高的地方向水浓度低的地方运输,而水的浓度越高,则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就越低,所以水运输的方向就是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由于水运输的方向是甲→乙,所以乙细胞液浓度>甲细胞液浓度;由于水运输的方向是甲→ 丙,所以丙细胞液浓度>甲细胞液浓度;由于水运输的方向是乙→丙,所以丙细胞液浓度>乙细胞液浓度。因此,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甲<乙<丙。故选A。 【点睛】抓住分析关键:水分子渗透作用的方向是低浓度→高浓度。 6.下图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成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 B. ②→③过程DNA含量发生加倍 C. ①→③过程染色体数目发生加倍 D. ③时染色体与DNA分子数之比为1∶2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染色质)的系列变化过程.则①→②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②→③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发生在前期。 【详解】A、①→②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A错误; B、②→③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发生在前期,DNA含量不变,B错误; C、①→③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C错误; D、③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分子数之比为1:2,D正确。 故选D。 7.下列对细胞分化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从核酸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 从蛋白质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蛋白质种类不变、数量改变的结果 C. 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 D. 从细胞器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器的种类、数目均改变的结果 【答案】B 【解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和不变性;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 、基因表达的产物有核酸和蛋白质,故从核酸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 B、从蛋白质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改变的结果,B错误 C、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C正确; D、从细胞器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器的种类、数目均改变的结果,D正确。故选B。 8.将有关生物材料直接制成临时装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结构( ) A. 叶绿体 B. 染色体 C. 线粒体 D. 细胞膜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直接”两字是本题解题的切入点。生物实验观察中,很多都需要染色后才能在显微镜中观察到,如:线粒体、染色体、DNA和RNA等。 【详解】A、叶绿体是绿色的,不需染色,因此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A正确; B、染色体需要用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后才能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B错误; C、线粒体需要用健那绿染色后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C错误; D、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但由于太薄,故通常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D错误。 故选A。 【点睛】熟知生物实验中选材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另本题中的直接观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信息。 9.酒精是生物实验室常用试剂,下列有关酒精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用无水乙醇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B.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使组织细胞分离 C. 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用体积分数为50%酒精洗去浮色 D.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遇酒精由灰绿色变为橙色 【答案】C 【解析】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如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都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对材料进行解离;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需用无水酒精来提取色素等。 【详解】A、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可用无水酒精提取色素,但不能用它分离色素,应选择层析液分离色素,A错误; B、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需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15%的盐酸1:1混合用作解离液,使组织细胞分离,B错误; C、生物组织中脂肪鉴定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50%酒精洗去浮色,C正确; 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酸化的重铬酸钾溶液遇酒精由橙色变为灰绿色,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对提取、分离原理理解不清。无水乙醇可以用于提取色素,但不能用于分离色素,应选用溶解性更好的有机溶剂如丙酮或汽油等有机溶剂。 10. 下列不属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DNA复制共同点的是( ) A. 复制的场所相同 B. 所需的原料相同 C. 都需要酶的催化 D. 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A 【解析】1.真核生物有多个复制起始位点--复制原点,而原核只有一个复制原点。 2.真核生物复制一旦启动,在完成本次复制前,不能在再启动新的复制,而原核复制起始位点可以连续开始新的复制,特别是快速繁殖的细胞。 3.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复制调控不同。原核生物的调控集中在复制子(一个复制单位)水平的调控,而真核生物不但有复制子水平的调控还有染色体水平的调控和细胞水平的调控。 【详解】真核细胞中DNA复制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而原核细胞中DNA复制主要发生于拟核中。二者所需的原料相同,都需要酶的催化,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错误,BCD正确。 故选A。 11.萌发的种子中酶有两个来源,一是由干燥种子中的酶活化而来,二是萌发时重新合成。研究发现,种子萌发时新的RNA在吸水后12h开始合成,而蛋白质合成在种子吸水后15~20min便可开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些酶、RNA可以在干种子中长期保存 B. 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总量逐渐减少 C. 种子吸水后12h内新蛋白的合成不需要RNA参与 D. 干燥种子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低于萌发种子 【答案】C 【解析】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与新陈代谢的旺盛程度有关,新陈代谢越旺盛,该比值越高,否则越低。 【详解】A、由题干“研究发现酶的来源有两条途经,一是由干种子中的酶活化而来,二是萌发时重新合成”和“新RNA在吸水后12h开始合成”,可知有些酶、RNA可以在干种子中长期保存,A正确; B、种子萌发时自身不能合成有机物,只会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故萌发过程中有机物总量逐渐减少,B正确; C、蛋白质是翻译过程中合成的,而翻译过程需要mRNA为模板,需要tRNA转运氨基酸,同时需要核糖体,C错误; D、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新陈代谢越旺盛,因此干燥种子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低于萌发种子,D正确。故选C。 【点睛】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该过程需要mRNA作为模板,需tRNA转运氨基酸,还需要酶、能量和原料(氨基酸)。 12. 如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核孔仅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B. 细胞分裂过程中结构①会发生形态变化 C. ③中无色透明的液体被称为细胞溶胶 D. 细胞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在结构②中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染色体(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②是核仁,它与核糖体的形成及rRNA的形成有关;③表示核液。 【详解】A、核孔复合体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但不仅仅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如装配好的核糖体亚单位等从核内运到细胞质,还有一些小分子也可以通过核孔出入,但DNA不能通过核孔出细胞核,A错误; B、细胞分裂过程中结构①会发生形态变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形态,B正确; C、③中无色透明的液体被称为核液,C错误; D、细胞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主要在结构①染色质中,D错误。故选:B。 13.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它能干扰疟原虫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导致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到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进而达到抗疟的目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疟原虫是寄生在人体红细胞中的厌氧型真核生物 B. 疟原虫的细胞内自噬泡排出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特点 C.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场所,疟原虫丢失胞浆会威胁其生存 D. 在青蒿素的作用下,红细胞运输营养物质的速率不受影响 【答案】A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青蒿素能干扰疟原虫中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影响其能量的供应机制。疟原虫的细胞内自噬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详解】A、疟原虫具有线粒体,是寄生在人体红细胞中的需氧型真核生物,A错误; B、疟原虫通过胞吞获取食物,胞吞现象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细胞质基质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的场所,也是细胞代谢中心,疟原虫丢失胞浆会威胁其生存,C正确; D、析题意可知,青蒿素能干扰疟原虫中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但红细胞自身运输营养物质的速率不受影响,D正确。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考生需识记细胞各结构和功能,明确题干中青蒿素的作用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 在生物教材当中出现了很多有关小泡的叙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质网膜会形成小泡,把附在其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包裹起来,随后小泡离开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移动并最后与之融合 B. 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含有一些由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 C. 在植物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到了有丝分裂的末期,这些小泡会聚集成一个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 D. 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随着细胞的长大,这些小液泡就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 【答案】C 【解析】A、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A正确; B、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B正确; C、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而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因此赤道板附近聚集的小泡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C错误; D、植物细胞中的大液泡是由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长大,逐渐合并发展而来,D正确。 故选C。 【点睛】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5.蔗糖进入植物细胞的过程如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质子泵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 B. 胞外液体H+浓度大于细胞质 C. 植物细胞可逆浓度梯度吸收蔗糖 D. 抑制细胞呼吸对植物细胞吸收蔗糖没有影响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氢离子通过质子泵向细胞膜外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氢离子进入细胞是顺浓度进行的,且需要载体的协助,为协助扩散;细胞通过同向协同运输的方式吸收蔗糖,虽然这种方式属于主动运输,但不靠直接水解ATP提供的能量推动,而是依赖于氢离子浓度梯度形式储存的能量。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质子泵可以协助H+运输,且可将ATP水解为ADP和Pi,故质子泵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A正确; B、植物细胞对蔗糖的吸收需要利用H+ 提供的势能,说明胞外液体中H+浓度大于细胞质中 H+浓度,B正确; C、蔗糖利用H+ 提供势能可以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C正确; D、植物细胞对蔗糖的吸收需要利用H+ 提供的势能,而H+ 势能的产生又需要细胞呼吸产生的ATP供能,因此,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植物细胞对蔗糖的吸收,D错误。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是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明确每一种运输方式需要满足的条件,进而根据载体、浓度、能量等条件判断各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明确葡萄糖进入细胞消耗的能量来自于氢离子浓度的驱动。 16.某同学进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将观察到的某个细胞大小变化情况绘制成了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细胞的初始大小相对值记为1)( ) A. b~c段,由于失水过多,细胞可能已经死亡 B. c~d段,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是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C. d~e段,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 D. e时液泡的颜色比a时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分析,结合题意分析曲线可知,c点后细胞大小相对值变大,说明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因此b〜c段细胞可能是活细胞,A错误;图中c〜d段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既有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也有从细胞内进入细胞外,但进入细胞内的水分子数多于离开细胞的水分子数,B错误;d〜e段,细胞大小相对值大于1且基本不变,由于细胞壁有支持作用,故细胞液浓度仍可能大于外界溶液浓度,C错误;由于e时细胞大小相对值大于1,说明细胞吸水,体积增大,故e时液泡内细胞液浓度降低,液泡的颜色比a时浅,D正确。 17.下图左为某植物气孔(箭头所指),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下图右为植物气孔开张度的一种调节机制,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A. CO2进出保卫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B. 当SO2浓度过高时,植物体内C3的含量上升 C. ABA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植物免受SO2的破坏 D. 当CO2浓度过高时,可能会抑制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当SO2浓度过高时,会抑制CO2固定酶的活性,导致保卫细胞中CO2浓度相对提高,造成气孔关闭。 【详解】A、CO2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A正确; B、由图可知,当SO2浓度过高时,会抑制CO2固定酶的活性,使植物体内C3化合物的含量下降,B错误; C、ABA可调节气孔的开关,因此其可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植物免受SO2的破坏,C正确; D、根据图形,当CO2浓度过高时,导致保卫细胞中CO2浓度升高,ABA作用下进而引起气孔关闭,可能会抑制光合作用,D正确。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把握题干中关键信息,并能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作答。 18.研究人员发现北欧鲫鱼在缺氧条件下体内存在如下代谢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②③均能产生少量的ATP B. 过程①②③均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C. 缺氧条件下,该动物不产生CO2 D. 乳酸转化为丙酮酸的过程不产生[H]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①为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②为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③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物为酒精,均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详解】A、图中能产生ATP的过程只有①②,③过程不释放能量,没有ATP产生,A错误; B、据分析可知:过程①②③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在该动物的肌细胞中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C错误; D、乳酸转化为丙酮酸的过程会产生[H],D错误。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该动物不同细胞中呼吸作用的不同类型,并能结合教材呼吸作用的类型及特点作答。 19.细胞呼吸原理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表中有关措施与对应的目的不恰当的是( ) 选项 应用 措施 目的 A 种子贮存 晒干 降低自由水含量,降低细胞呼吸 B 乳酸菌制 作酸奶 先通气, 后密封 加快乳酸菌繁殖,有利于乳酸发酵 C 水果保鲜 低温 降低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 D 栽种庄稼 疏松土壤 促进根有氧呼吸,利于吸收矿质离子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种子晒干后,自由水含量减少,呼吸作用减慢,有利于减少有机物消耗,A项正确; 乳酸菌为厌氧菌,不需要通气,B项错误; 低温时酶活性较低,有利于水果保鲜,C项正确; 疏松土壤有利于根的有氧呼吸,为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提供能量。 20.下图是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b)数和 DNA 分子(c)数的统计图。 下列解释肯定不正确的是( ) A. 分裂间期用②表示最恰当 B. 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在①时 C. ①可以表示细胞分裂的前期 D. ③可表示分裂完成的细胞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①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中两个时期;②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2:0:2,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③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0:1,代表有丝分裂的末期,表示细胞分裂完成。 【详解】A、间期过程中进行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DNA含量加倍,②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2:0:2,说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消失,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A错误; B、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处于①时期,因为①中可包含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B正确; C、①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中两个时期,C正确; D、③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0:1,代表有丝分裂的末期,表示细胞分裂完成,D正确。 【点睛】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21.图为显微镜下观察用家鸽肝脏制作的临时装片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甲中染色体数最多,便于观察染色体形态 B. DNA复制所导致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细胞乙 C. 着丝点分裂会导致细胞丁中染色体和DNA数目加倍 D. 细胞丙和戊中细胞核结构变化相反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家鸽的肝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甲染色体形态较为清晰,为有丝分裂的中期;乙中细胞核略微增大,为有丝分裂间期,细胞正在进行染色体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丙为有丝分裂前期,此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成为染色体,核膜、核仁逐渐消失;丁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为有丝分裂后期;戊新的核膜出现为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A、图中甲细胞染色体数目清晰,为有丝分裂的中期,便于观察染色体形态,染色体数最多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细胞乙处于有丝分裂间期,间期DNA经过复制后染色体数目不变,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即图丁,B错误; C、图中丁细胞内着丝点分裂,会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但DNA数目不加倍,C错误; D、细胞丙为有丝分裂前期,此核膜、核仁逐渐消失,戊为有丝分裂末期,核膜、核仁重现,D正确。故选D。 【点睛】有丝分裂过程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是因为着丝点的分裂(后期);导致DNA数目加倍是因为DNA复制(间期)。 22.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主要由特定的DNA序列与蛋白质构成,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保证染色体末端完整复制,使染色体结构保持稳定。当端粒酶存在时,在染色体末端才能合成端粒的DNA,以保持端粒长度。端粒酶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端粒酶RNA、端粒酶相关蛋白和端粒酶逆转录酶。如图为细胞分裂时,在有、无端粒酶情况下染色体结构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端粒酶和端粒的化学本质不同 B. 无端粒酶时端粒逐渐缩短可能导致细胞分裂次数有限 C. 端粒酶的存在使细胞能长久保持分裂能力且不发生癌变 D. 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可能有助于延长人类寿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染色体上端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随着细胞的分裂,在端粒酶不存在时,染色体的端粒会逐渐减小,而在端粒酶存在时,可以保持端粒的完整性。据此答题。 【详解】A、据题意分析可知,端粒是由特定的DNA序列与蛋白质构成,而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因此端粒酶和端粒的化学本质不同,A正确; B、无端粒酶时不能保证染色体末端完整复制,会使端粒逐渐缩短可能导致细胞分裂次数有限,B正确; C、端粒酶的存在使细胞能长久保持分裂能力,但是不能防止细胞发生癌变,C错误; D、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可能有助于延长人类寿命,D正确。故选C。 23.肺炎双球菌有许多类型,其中有荚膜的S型菌有毒性,能引起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无荚膜的R型菌无毒性。下图为研究人员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C组为对照组,实验结果为小鼠不死亡 B. 能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有A、D两组 C. E组实验表明,加入S型菌的蛋白质后试管中长出的还是无毒性的R型菌 D. 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不能将有毒性性状遗传给后代 【答案】D 【解析】A组用活的有荚膜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实验结果为小鼠死亡;B组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实验结果为小鼠不死亡;C组用活的无荚膜的R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实验结果为小鼠不死亡;D组用S型菌的DNA与活的无荚膜的R型细菌混合培养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因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能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所以实验结果为小鼠死亡;E用S型菌的蛋白质与活的无荚膜的R型细菌混合培养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实验结果为小鼠不死亡。综上分析,C组为对照组,与A组、B组形成对照,实验结果为C组小鼠不死亡,A正确;能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有A、D两组,B 正确;E组实验表明,加入S型菌的蛋白质后试管中长出的还是无毒性的R型菌,C正确;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是由于基因重组所致,因此能将有毒性性状遗传给后代,D错误。 24.已知某双链DNA分子共含有2000个喊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1:2:3:4。该 DNA分子连续复制3次,则在第三次复制过程中需要鸟嘌吟脱氧核苷酸 A. 3200个 B. 4800个 C. 5600个 D. 8400个 【答案】B 【解析】已知DNA分子中碱基数,求复制n次与第n次所需某碱基的数目:某DNA分子中含某碱基a个,复制n次,则共需加入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为a×(2n-1)个,因为最初亲代DNA分子做模板不需要原料;但第n次复制时所需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 为a×(2n-1)-a×(2n-1-1)=a×2n-1。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一条链上A:G:T:C=1:2:3:4,则G1=2/10,C1=4/1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外一条链上G2=4/10,而G=(G1+G2)/2=3/10,双链DNA分子共含有2000个碱基对,则G=3/10×4000=1200,而第三次复制过程中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1200×23-1=4800个。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利用DNA分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来完成相关计算。 25.下图为某细菌mRNA与对应的翻译产物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分子mRNA有一个游离磷酸基团,其它磷酸基团均与两个核糖相连 B. mRNA上的AUG是翻译的起始密码,因此它不能决定氨基酸 C. 一个mRNA有多个起始密码,所以一个mRNA可翻译成多种蛋白质 D. 在该mRNA合成的过程中,核糖体就可以与之结合并开始翻译过程 【答案】B 【解析】分析题文描述与题图: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转录与翻译可以同时进行;mRNA为单链结构,其上有三个与核糖体结合的部位,有三个起始密码子(AUG ),因此一个mRNA可以翻译形成3种蛋白质。 【详解】A、mRNA为单链结构,一分子mRNA中的磷酸和核糖交替连接,因此有一个游离磷酸基团,其它磷酸基因均与两个核糖相连,A正确; B、转录开始时,RNA聚合酶必须与基因上的启动子结合,起始密码子在mRNA上,起始密码子可以决定氨基酸,B错误; C、据图分析,一个mRNA有多个起始密码,所以一个mRNA可翻译成多种蛋白质,C正确; D、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则mRNA合成的过程中,核糖体就可以与之结合并开始翻译过程,即边转录边翻译,D正确。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并结合题意,围绕“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原核细胞的结构”的相关知识,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二、非选择题 26.小窝是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囊状结构(如图),与细胞的信息传递等相关。 (1)小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__________,其中主要的蛋白质是小窝蛋白。小窝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由__________加工,通过膜泡转运到细胞膜上,成为膜蛋白,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2)据图分析,小窝蛋白分为三段,中间区段主要由_________(填“亲水性”或“疏水性”)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余两段均位于细胞的___________中。 (3)小窝蛋白中的某些氨基酸在一定的激发光下能够发出荧光,当胆固醇与这些氨基酸结合,会使荧光强度降低。为研究小窝蛋白中间区段与胆固醇的结合位点,分别向小窝蛋白的肽段1(82~101位氨基酸)和肽段2(101~126位氨基酸)加入胆固醇,检测不同肽段的荧光强度变化,结果如下图。据此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小窝中结合的胆固醇过少时,小窝蛋白的_________改变,小窝会变扁平,进而影响细胞膜的__________功能。 【答案】 脂质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流动性 疏水性 细胞质基质 小窝蛋白中间区段与胆固醇的结合位点在肽段1 中 空间结构 信息传递 【解析】细胞膜的骨架为磷脂双分子层,由于细胞内外都是水分为主的环境,因此外面那层磷脂分子,亲水的头部在外,疏水的尾部在内,而内部磷脂分子层,则是亲水的头部在内,疏水的尾部在外。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就是经过盘曲折叠,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此时的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的。 【详解】(1)由题知小窝是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囊状结构,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属于脂质,所以小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磷脂);根据小窝是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囊状结构可知,小窝蛋白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也需要在细胞内合成,发送到细胞膜上,所以小窝蛋白的合成也是在核糖体,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需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进行加工,形成具有活性的蛋白质,故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分泌蛋白在细胞内合成,以囊泡的形式运输到细胞外,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2)细胞膜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的头部是亲水的,尾部疏水的,中间区段主要疏水的;其他区段分布在细胞质基质。 (3)由题知胆固醇与这些氨基酸结合,会使荧光强度降低,观察图发现只有肽段1出现了降低,所以对比肽段1、肽段2,可以得出小窝蛋白中间区段与胆固醇的结合位点在肽段1中。 (4)小窝是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囊状结构,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胆固醇过少时,小窝蛋白的空间结构改变,进而影响蛋白质的信息传递功能。 【点睛】本题主要以小窝是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囊状结构,为背景考察细胞膜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考察考生对图表分的分析能力及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7.某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简单有效地测定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的实验方法,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1)实验原理:当植物细胞或组织放在外界溶液中时,若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则细胞____(“失水”或“吸水”)而使外界溶液浓度______ ;若植物细胞溶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结果会相反。而这一生理过程可通过亚甲基蓝蓝色小液滴在与原溶液浓度相等的无色外界溶液中的沉浮来判断。 (2)实验材料:菠菜叶圆片,甲基蓝结晶,蔗糖,清水,试管 10 支,毛细滴管,烧杯,量筒,天平等。 实验思路: ①取 10 支试管,分 5 组(每组 2 只,分为 a,b),编号 1~5,分别装入浓度为 0.0125M、0.025M、 0.05M、0.1M、0.2M 浓度的蔗糖溶液; ②在每组的 a 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放置 15 分钟; ③向每组的 a 试管中加入一粒甲基蓝结晶,稍等片刻;(加入的甲基蓝结晶极小,溶解后使溶液呈蓝色,对溶液浓度的影响忽略不计。) ④用毛细滴管从每组的 a 试管中取出一滴蓝色溶液置于 b 试管中部; ⑤ _______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若第 2 组蓝色液滴基本不动,第 3 组蓝色小液滴明显上浮,则取出第 4 组的植物组织放到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形态接近下图________ ;观察到箭头所指部分的颜色为 _________;该植物组织细胞液浓度大约为 _______。 ②若发现这 5 组实验结果均为蓝色小液滴均上浮,实验应该如何改进:____________ 【答案】失水 降低 等量大小相同的菠菜叶圆片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A 无色 0.025M 增加多组蔗糖溶液浓度更低的组别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如果a管溶液浓度上升,蓝色小滴在b管的无色溶液中将下沉;如果a管溶液浓度下降,b中蓝色小滴将上浮;如果a管溶液浓度不变,b中蓝色小滴将均匀扩散”,说明第二组中0.025M中蓝色液滴不动 ,说明属于等浓度的溶液。 【详解】(1)当植物细胞或组织放在外界溶液中时,若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则细胞失水而使外界溶液浓度减小,若植物细胞溶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则细胞吸水而使外界溶液浓度增大。 (2) 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故在每组的a试管中加入等量大小相同的菠菜叶圆片;向每组的a试管中加入一粒甲基蓝结晶,稍等片刻,用毛细滴管从每组的a试管中取出一滴蓝色溶液置于b试管中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若第2组蓝色液滴基本不动,第3组蓝色小液滴明显上浮,说明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如图A ,观察到箭头所指部分的颜色为无色;如果a管溶液浓度不变, b中蓝色小滴将均匀扩散”,说明第二组中0.025M中蓝色液滴不动,说明属于等浓度的溶液,即0.025M;若发现这5组的实验结果是蓝色小滴均上浮,则增加蔗糖溶液浓度更低的组别。 【点睛】本题考查了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而在渗透作用的理解对于解题相当重要,在理解渗透作用的同时,还要注意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条件。在实验中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28.为获取高性能淀粉酶,某兴趣小组制备三种微生物淀粉酶提取液,在其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实验(溶液中酶浓度相同),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试管编号 实验步骤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pH=7缓冲液(ml) 1 1 1 甲提取液(ml) 0.8 乙提取液(ml) 0.8 丙提取液(ml) 0.8 淀粉溶液(ml) 2 2 2 各试管放入45℃的恒温水浴中保温适宜时间 取出上述三支试管,冷却后滴入碘液 颜色深浅程度 ++ — + (“+”)表示颜色变化的深浅,“—”表示不变色 (1)为了使实验更具科学性,应增加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组应加入_____________,对照组的颜色深浅程度为_________(用“+”或“—”表示)。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种)。 (3)除了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剩余量来判断实验结果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试剂来检测生成物。若用该试剂检验,还需要__________处理。 (4)根据上述结果,三种淀粉酶活性强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淀粉酶可应用于发酵工业,发酵过程中发酵罐内pH会发生变化,如果淀粉酶不能耐受发酵罐内的pH,就无法在发酵过程中长时间发挥作用。研究者将酶液用不同pH缓冲液处理一段时间后,在温度和pH分别为__________的条件下测定残余酶活性,以探究在不同pH条件下酶的稳定性,结果如下图所示(以未作处理的酶液的酶活性为100%)。据此分析,若要在发酵工业中利用该酶,发酵罐内较适宜的pH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pH=7缓冲液1ml、蒸馏水0.8ml、淀粉溶液2ml +++(或多于+++) 不同来源的淀粉酶 各组间pH、温度、加入提取物的量和浓度、淀粉溶液的量和浓度等 斐林 (水浴)加热 乙> 丙 >甲 温度为45℃,pH=7 5~7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甲、乙、丙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因而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淀粉酶,其他如PH、温度、提取液的量和浓度都为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四组实验中试管4为对照,从结果可推测三种酶的活性大小的关系为乙>丙>甲,即试管2中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试管3、试管1,试管4的颜色最深应为+++(或多于+++)。 【详解】(1)为了使实验更具科学性,应增加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组应加入的液体及各自的体积是pH=7缓冲液1ml、蒸馏水0.8ml、淀粉溶液2ml,四组实验中试管4为对照,试管4 的颜色最深应为+++(或多于+++)。 (2)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甲、乙、丙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因而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来源的淀粉酶,其他变量如各组间pH、温度、加入提取物的量和浓度、淀粉溶液的量和浓度等都为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 (3)实验结果是用碘液检测分解后的淀粉量,也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分解的产物还原性糖。若用斐林试剂检验,还需要水浴加热处理。 (4)四组实验中试管4为对照,从结果可推测三种酶的活性大小的关系为乙>丙>甲,即试管2中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试管3、试管1。 (5)淀粉酶可应用于发酵工业,发酵过程中发酵罐内pH会发生变化,如果淀粉酶不能耐受发酵罐内的pH,就无法在发酵过程中长时间发挥作用。研究者将酶液用不同pH缓冲液处理一段时间后,在温度为45℃,pH=7的条件下测定残余酶活性,以探究在不同pH条件下酶的稳定性,据图分析,pH在5~7时淀粉酶的活性较高,若要在发酵工业中利用该酶,发酵罐内较适宜的pH范围是5~7。 【点睛】本题以淀粉酶为素材,考查实验设计及分析,意要考查理解所学知识要点,透彻理解实验的变量原则与对照原则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29.近年,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通过各种途径扩散,造成环境污染。双氯芬酸(DCF)是一种被人们普遍使用的抗炎药,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污染物。科研人员为研究DCF对植物细胞呼吸的影响,选用烟草细胞,进行了相关实验。 (1)细胞呼吸实质是释放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并将一部分转移到ATP的_______键中暂时储存。 (2)研究人员用超净水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DCF溶液,分别处理烟草细胞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用____________处理烟草细胞。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据图可知,随着DCF浓度的增加,_________________;当DCF浓度达到___________以后,其作用程度增加不再显著。 (3)研究人员提取烟草细胞中的线粒体,使用上述适宜浓度的DCF 溶液继续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乙、图丙。 ①线粒体为_______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复合体Ⅰ和复合体Ⅱ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中,参与有氧呼吸第_________阶段的化学反应。 ②据图乙和图丙可知,DCF主要通过抑制___________的活性进而抑制__________的合成,导致细胞能量供给障碍而影响代谢正常进行。 【答案】高能磷酸键(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 等量超净水(必须答出等量) 对呼吸作用的抑制程度也显著增加 0.2 mmol/L 双 三 复合体Ⅱ ATP 【解析】本实验考查呼吸作用,ATP,控制变量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处理数据,图文转化,初步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据图甲分析可知,随着DCF浓度的增加,对呼吸作用的抑制程度也显著增加;当DCF浓度达到0.2 mmol/L以后,其作用程度增加不再显著。据图乙可知,DCF处理实验中,处理组复合体I活性与对照组相近,说明DCF为未明显抑制复合体I的活性;由图丙可知,DCF处理实验中,处理组复合体Ⅱ活性明显比对照组低,说明DCF主要抑制复合体II的活性。 【详解】(1)ATP的高能磷酸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多达30.54 kJ/mol, 细胞呼吸实质是释放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发,并将一部分转移到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暂时储存。 (2)在对照实验中,除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实验设计要遵循等量原则,故对照组应用等量的超净水处理烟草细胞。据图甲分析可知,随着DCF浓度的增加,对呼吸作用的抑制程度也显著增加;当DCF浓度达到0.2 mmol/L以后,其作用程度增加不再显著。 (3)①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的。 ②据图乙和图丙可知,DCF处理实验中,处理组复合体Ⅱ活性明显比对照组低,说明DCF主要通过抑制复合体Ⅱ的活性,抑制合成ATP最多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进而抑制ATP的合成,导致细胞能量供给障碍而影响代谢正常进行。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作答。 30.花生常因与玉米、小麦等作物间作、套种而造成遮光问题。有研究者对花生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 (1)选取花生品种丰花1号作为实验对象,设置遮光率分别为27%、43%、77%三个不同遮光处理,同时设置______________为对照。实验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水分和温度,并保证氮肥、磷肥等原料供应,以满足植物体合成________等物质的需要(至少写出两项)。 (2)丰花1号在上述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下一段时间后,分别在生长光强、光强1200Lx(强光)、276 Lx(弱光)条件下测定各组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结果如下图。 在生长光强条件下测得Pn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弱光条件下测得的Pn变化趋势为_________,这说明随生长光强的减弱,花生叶片利用弱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3)为进一步阐明遮光处理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内因,研究者又测定了相关酶的活性和光合色素的含量。 ①RuBPCase可结合CO2,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最重要的酶。遮光27%、43%、77%后花生叶片的RuBPCase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21.76%、45.92%、81.91%,这说明遮光影响了暗反应中__________,同时遮光又减少了___________的供应,使得有机物合成减少。 ②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合色素含量,结果如下表。 表苗期不同处理光强下生长的花生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单位:mg.g-1FW) 光照强度 叶绿素a 叶绿素b 类胡萝卜素 叶绿素a+b 叶绿素a/b 对照组 1.52 0.45 0.36 1.97 3.37 遮光27% 1.67 0.51 0.37 2.18 3.27 遮光43% 1.72 0.56 0.35 2.28 3.08 遮光77% 2.17 0.79 032 2.96 2.75 结果显示,随遮光程度加大,叶绿素的含量逐渐增加,且叶绿素b的增加幅度更大,这说明_____________,这也解释了在弱光条件下测得的植物光合速率变化趋势。 (4)由上述研究可见,遮光对花生光合作用产生影响进而降低了产量。请你对花生种植产量的提高提出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遮光(自然光) ATP、磷脂 随遮光比例加大,净光合速率逐渐下降 与实验光强下测定结果相反(也可描述相应趋势) 增强 CO2的固定 ATP、[H] 弱光可促进丰花一号叶绿素的合成,促进光能吸收,尤其是促进叶绿素b的合成,促进吸收弱光 与间作植物保持适当间距,以减小遮光程度;与固氮微生物共生,增加氮素供应 【解析】分析柱形图可知:在生长光强条件下,随遮光比例增大Pn逐渐下降,而弱光条件下,随遮光比例增大Pn逐渐增强。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随遮光程度加大,叶绿素含量增加,且叶绿素b增加幅度更大,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减少,说明弱光条件下可通过促进叶绿素的合成进而增加对光能的吸收,从而促进光合速率。 【详解】(1)选取花生品种丰花1号作为实验对象,设置遮光率分别为27%、43%、77%三个不同遮光处理,则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遮光对花生品种丰花1号光合作用的影响,所以对照组应不进行遮光处理。氮、磷是ATP、磷脂、核酸等物质的组成元素,所以实验过程中加入氮肥、磷肥等原料,可以满足植物体合成ATP、磷脂、核酸等物质的需要。 (2)由实验结果可知,在生长光强条件下,随遮光比例增大净光合速率逐渐下降,而弱光条件下,随遮光比例增大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强,说明随生长光强的减弱,花生利用弱光的能力增强。 (3)①RuBPCase与CO2结合,催化暗反应中CO2的固定,所以遮光影响RuBPCase的活性,直接影响CO2的固定,同时遮光又降低光反应强度,减少还原氢和ATP的供应,影响暗反应中C3的还原,使得有机物的合成减少。 ②随遮光程度加大,叶绿素含量增加,且叶绿素b增加幅度更大,说明弱光可促进花生1号叶绿素的合成,促进光能吸收,尤其是促进叶绿素b的合成,促进吸收弱光。 (4)由于遮光使花生品种丰花1号光合速率降低,所以为保证花生质量,应与间作植物保持适当间距,以减小遮光程度,又由于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ATP、磷脂等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故可将花生与固氮微生物共生,增加氮素供应。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获得正确结论的能力。 31.按照图示1→2→3→4进行实验,本实验验证了朊病毒是蛋白质侵染因子,它是一种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题中所用牛脑组织细胞为无任何标记的活体细胞。 (1)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2)从理论上讲,离心后上清液中几乎不能检测到32P,沉淀物中也几乎不能检测到32P,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如果添加试管5,从试管2中提取朊病毒后先加入试管5,同时添加35S标记的(NH4)235SO4,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提取朊病毒加入试管3,培养适宜时间后离心,检测放射性应主要位于_________中,原因是____________;少量位于________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一般病毒同朊病毒之间的最主要区别是:病毒侵入细胞是向宿主细胞提供_________(物质),利用宿主细胞的__________(原料)合成自身的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位素标记法 朊病毒不含核酸只含蛋白质,蛋白质中磷含量极低,故试管2中提取的朊病毒几乎不含32P 沉淀物 经试管5中牛脑组织细胞培养出的朊病毒(蛋白质)被35S标记,提取后加入试管3中,35S随朊病毒侵入到牛脑组织细胞中,因此放射性物质主要位于沉淀物中 上清液 会有少量的朊病毒不能成功侵入牛脑组织细胞,离心后位于上清液中,因此上清液中含少量放射性物质 核酸 核苷酸和氨基酸(原料) 自身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解析】朊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要标记朊病毒需先培养带标记的宿主细胞——牛脑组织细胞,再让朊病毒侵染带标记的牛脑组织细胞,完成对朊病毒的标记。因为朊病毒没有核酸,只有蛋白质,蛋白质中磷含量极低,所以试管2中提取的朊病毒几乎不含32P,即试管4中几乎没有32P;用35S标记的朊病毒侵入牛脑组织细胞,少量朊病毒不能侵染成功,所以放射性物质主要位于沉淀物中,上清液中含少量放射性物质。朊病毒是一类非正常的病毒,它不含通常病毒所含有的核酸。 【详解】(1)由图可知,本实验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2)由于朊病毒不含核酸只含蛋白质,蛋白质中磷含量极低,故试管2中提取的朊病毒几乎不含32P。因此,从理论上讲,离心后上清液中几乎不能检测到32P ,沉淀物中几乎不能检测到32P。 (3)朊病毒的蛋白质中含有S元素,如果添加试管5,从试管2中提取朊病毒后先加入试管5,同时添加35S标记的(NH4)235SO4,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朊病毒的蛋白质中含有35S;再提取朊病毒加入试管3,培养适宜时间后离心,由于朊病毒的蛋白质是侵染因子,因此检测放射性应主要位于沉淀物中,少量位于上清液中。 (4)一般病毒同朊病毒之间的最主要区别是:一般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侵入细胞是向宿主细胞提供核酸,利用宿主细胞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原料)进行自身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点睛】解答本题时需要紧扣“朊病毒是蛋白质侵染因子,它是一种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再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应用。 32.结肠干细胞异常增殖会引发结肠癌,过度肥胖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1)结肠干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和_________,实现肠道细胞的持续更新。 (2)W蛋白(一种信号分子)调控结肠干细胞增殖的机理如下图所示。 ①据图可知,无W蛋白时,细胞质中的A蛋白与β-cat蛋白结合,使β-cat蛋白在蛋白激酶作用下被___________,导致β-cat蛋白降解,T基因无法转录,不利于结肠干细胞增殖。 ②过度肥胖会使W蛋白过度表达,大量W蛋白与结肠干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抑制蛋白激酶的作用,使β-cat蛋白经_________进入细胞核,激活T基因转录,最终导致结肠干细胞_________,形成癌细胞。 (3)A蛋白合成受A基因控制。据图分析A基因和T基因在结肠癌发生过程中分别属于_________基因。 a.原癌、原癌 b.原癌、抑癌 c.抑癌、抑癌 d.抑癌、原癌 (4)有人认为,维生素D通过上图所示机制有效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结肠癌的发生。为此,研究者用_________________饮食分别饲喂三组野生型小鼠,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小鼠_________________,从而证实上述假设。 【答案】 分化 磷酸化 (W蛋白)受体 核孔 增殖失去控制(或“无限增殖”) d 低脂、高脂、高脂+维生素D 细胞核内的β-cat蛋白量(或“T基因表达量”)、结肠癌发生率(或“肿瘤体积”) 【解析】本题以“结肠干细胞异常增殖会引发结肠癌,过度肥胖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为背景,结合图文信息,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细胞分裂、分化、癌变等相关生物学基础知识,此外还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详解】(1)肠道细胞的持续更新需要结肠干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细胞分裂使得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使得细胞种类增加。 (2)结合图文信息可知:①左图,无W蛋白时,细胞质中的A蛋白与β-cat蛋白结合,使β-cat蛋白在蛋白激酶作用下被磷酸化(图中的β-cat蛋白多了一个磷酸基团),导致β-cat蛋白降解,T基因无法转录,不利于结肠干细胞增殖。 ②右图,过度肥胖会使W蛋白过度表达,大量W蛋白与结肠干细胞膜上的(W蛋白)受体结合,抑制蛋白激酶的作用,使β-cat蛋白经核孔进入细胞核,激活T基因转录,最终导致结肠干细胞增殖失去控制(或“无限增殖”),形成癌细胞。 (3)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结合题干可知A蛋白的功能是阻止细胞的增殖,因此A基因属于抑癌基因,而T基因促进细胞增殖,属于原癌基因,故选d。 (4)按照假设“维生素D通过上图所示机制有效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结肠癌的发生”来设计实验,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高脂饮食和维生素D的量,因变量是细胞的癌变情况,检测指标是细胞核内的β-cat蛋白量(或T基因表达量)、结肠癌发生率(或肿瘤体积)。 因此设计该实验时应以低脂食物为对照组,高脂食物、高脂+维生素D食物为条件对照组进行设计。以野生型小鼠为实验材料,一段时间后从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细胞核内的β-cat蛋白量(或T基因表达量)、结肠癌发生率(或肿瘤体积),从而证实上述假设。 【点睛】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是解题的关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