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理)试卷(解析版)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理)试卷 一、单选题 1.孟德尔遗传规律不适用于原核生物,其原因是( ) A.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B. 原核生物无染色体,主要进行无性生殖 C. 原核生物没有遗传物质 D. 原核生物没有具膜细胞器 【答案】B 【解析】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这两大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此,孟德尔遗传规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 【详解】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原核生物主要进行无性生殖,B正确; C、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D、原核生物没有具膜细胞器,但这不是孟德尔遗传规律不适合原核生物的原因,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要求明确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 2.已知猫毛的长短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甲、乙,丙、丁四只猫,其中甲和乙都是长毛猫,丙和丁是短毛猫,甲与乙生了一只长毛雄猫,甲和丙生了两只短毛雄猫,而丙和丁生了一只短毛雄猫和一只长毛雌猫,上述涉及的所有猫中,能确定基因型的有几只 A 九 B. 八 C. 七 D. 六 【答案】B 【解析】丙和丁两只短毛猫生出了长毛雌猫,可以推出控制短毛的基因为显性,长毛为隐性,且控制毛长短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题中一共涉及了九只猫,其中亲代四只,子代五只。从丙和丁两只短毛猫生出了长毛雌猫,可以推出控制短毛的基因为显性,且控制毛长短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则丙猫和丁猫均为Aa,其子代短毛雄猫的基因型为AA或Aa,长毛雌猫的基因型为aa。甲和乙均为长毛,已推出长毛为隐性,则甲(aa)和乙(aa)及所生子代均为隐性纯合子(aa)。长毛甲(aa)和短毛丙(Aa)杂交子代生了两只猫全是短毛雄猫,子代的基因型一定为Aa。由以上推理可以看出,九只猫中只有丙猫和丁猫所生子代之一短毛雄猫的基因型不能确定,故答案选B。故选B 3.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有四种,比例为1:1:1:1,则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 A. AaBb×AaBB B. AaBb×AaBb C. Aabb×aabb D. Aabb×aaBb 【答案】D 【解析】AaBb×AaBB可以拆分为Bb×BB和Aa×Aa,Bb×BB→F1有1种表现型,Aa×Aa→F1有2种表现型,所以AaBb×AaBB→F1表现型种类数是2种,比例是1:1,A错误;AaBb×AaBb可以拆分为Bb×Bb和Aa×Aa,Bb×Bb→F1有2种表现型,比例是3:1,Aa×Aa→F1有2种表现型,比例是3:1,所以AaBb×AaBb→F1表现型种类数=2×2=4,比例是(3:1)×(3:1)=9:3:3:1,B错误;Aabb×aabb可以拆分为bb×bb和Aa×aa,bb×bb→F1有1种表现型,Aa×aa→F1有2种表现型,比例是1:1,所以bbDd×bbDd→F1表现型种类数=1×2=2,比例是3:1,C错误;Aabb×aaBb可以拆分为Bb×bb和Aa×aa,Bb×bb→F1有2种表现型,比例是1:1,Aa×aa→F1有2种表现型,比例是1:1,所以Aabb×aaBb→F1表现型种类数4种,比例为(1:1)(1:1)=1:1:1:1,D正确。 【点睛】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 (1) 基因型类型及概率的问题 例:AaBbCc与AaBBCc杂交,求它们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数 可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问题: Aa×Aa→后代有3种基因型(1AA∶2Aa∶1aa) Bb×BB→后代有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有3种基因型(1CC∶2Cc∶1cc) 因此,AaBbCc×AaBBCc的后代中有 3×2×3=18种基因型 AaBbCc×AaBBCc后代中AaBBcc出现的概率计算:1/2(Aa)×1/2(BB)×1/4(cc)=1/16 (2)表现型类型及概率的问题 例:AaBbCc×AabbCc,求其杂交后代可能的表现型种类数 可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问题: Aa×Aa→后代有2种表现型(3A_∶1aa) Bb×bb→后代有2种表现型(1Bb∶1bb) Cc×Cc→后代有2种表现型(3C_∶1cc) 所以,AaBbCc×AabbCc的后代中有2×2×2=8种表现型 AaBbCc×AabbCc后代中表现型A_bbcc出现的概率计算:3/4(A_)×1/2(bb)×1/4(cc)=3/32。 4.基因的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的交叉互换分别发生在减数分裂的时期是( ) A. 均发生在第一次分裂后期 B. 第一次分裂前期、第一次分裂后期和第二次分裂后期 C. 均发生在第二次分裂后期 D. 第一次分裂后期、第一次分裂后期和第一次分裂前期 【答案】D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 基因的自由组合同样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明确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5.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型不同的两个人,可能会由于环境因素而身高相同 B.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生是由于少儿时期缺乏营养造成的 C. 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D. 色盲男子的女儿至少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答案】B 【解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型决定,但同时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详解】A、身高受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影响,所以基因型不同的两个人可能会由于环境因素而身高相同,A正确; B、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错误; C、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是由于黑暗环境下细胞不能合成叶绿素造成的,C正确; D、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色盲男子的X染色体携带该基因,X染色体一定会传给女儿,因此女儿至少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D正确。故选B。 6.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卵原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 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C. 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没有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 D.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大小形状一般相同且能相互配对的染色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解答本题除了识记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还需要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来源。 【详解】A、卵原细胞是特殊的体细胞,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以后,同源染色体才会分开,A错误; B、同源染色体之间才会发生联会,B错误; C、男性的体细胞中都有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同源染色体是在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染色体,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中彼此联会,最后分开到不同的生殖细胞的一对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其中的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D正确。故选D。 7.如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则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述①②③细胞中染色体与DNA的比例都为1:2 B. 细胞①②③⑤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 C. 上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③→②→① D. ④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 【答案】D 【解析】根据染色体形态和位置及细胞的形态特点可判断,图①为有丝分裂后期,图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③为有丝分裂中期,图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⑤为间期。 【详解】A、①细胞中染色体与DNA的比例为1:1,A错误; B、细胞②产生的子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⑤不能判断是减数分裂还是有丝分裂的间期,所以无法确定产生的子细胞是否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上图中②不是有丝分裂的细胞,C错误; D、④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D正确。故选D。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d都属于有丝分裂 B. b属于减数分裂 C. c属于受精作用 D. 减数分裂是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的唯一途径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c阶段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其中ML表示受精作用后染色体数目加倍,M点之后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详解】A.由图可知a表示核DNA变化规律,分裂后核DNA与分裂前相比核DNA数目不变,因此a属于有丝分裂;d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分裂后染色体数目与分裂前相比染色体数目不变,因此d属于有丝分裂,A正确; B.由图可知b表示核DNA变化规律,分裂后核DNA与分裂前相比数目减半,因此b属于属于减数分裂,B正确; C、由图可知通过c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水平,因此c属于受精作用,C正确;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有重要作用,D错误。故选D。 9.如图是科学家对果蝇某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定结果,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控制朱红眼与深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B. 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一定都会表达 C. 染色体上有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呈线性排列 D. 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如图所示,果蝇的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控制性状的基因,有的基因控制的是同一性状(如有关眼色就有白眼、朱红眼、深红眼等),但这样的基因不能彼此称为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应该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这样类型的基因说明生物的一个性状可能有多对基因来控制。 【详解】A、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不是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A错误; B、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不一定都会表达,性状表达与否与基因的显隐性有关,也与环境有关,B错误; C、如图所示,染色体上有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呈线性排列;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遗传时才会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图示的白眼和朱红眼基因是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D错误。故选D。 10.鸡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其控制毛色芦花(B)与非芦花(b)的基因仅位于Z染色体上。下列杂交组合能直接通过毛色判断子代性别的是( ) A. 芦花雌鸡×芦花雄鸡 B. 非芦花雌鸡×芦花雄鸡 C. 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 D. 非芦花雌鸡×杂合芦花雄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ZW型性别决定类型,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难度适中.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雌鸡为ZW,雄鸡为ZZ.由于鸡的毛色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由Z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雌鸡基因型为:ZBW(芦花)、ZbW(非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BZB(芦花)、ZBZb(芦花)、ZbZb(非芦花). 【详解】A、芦花雌鸡和芦花雄鸡杂交后,雄鸡和雌鸡均出现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A错误; B、非芦花雌鸡(ZbW)和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即后代全为芦花鸡,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B错误; C、芦花雌鸡(ZBW)和非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即雄鸡全为芦花鸡,雌鸡全为非芦花,C正确; D、非芦花雌鸡(ZbW)和杂合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Zb、ZBW、ZbW,即后代雄鸡和雌鸡均出现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D错误.故选C. 11.如图为某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相关基因用B/b表示。人的MN血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型有3种:LMLM(M型)、LNLN(N型)、LMLN(MN型)。已知Ⅰ-1、Ⅰ-3为M型,Ⅰ-2、Ⅰ-4为N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Ⅱ-2产生含Xb卵细胞的概率为1/4 B. Ⅱ-1、Ⅱ-2、Ⅱ-3、Ⅱ-4的血型均为MN型 C. Ⅲ-1是MN血型且不携带色盲基因的概率为1/16 D. Ⅱ-3和Ⅱ-4再生一个色盲男孩的概率为1/8 【答案】C 【解析】遗传系谱图分析:图示为某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相关基因用B/b表示,由于Ⅱ-1患色盲XbY,确定Ⅰ-2基因型XBXb。 【详解】A、由分析可知,Ⅰ-2基因型XBXb,则Ⅱ-2基因型1/2XBXB、1/2XBXb,因此产生含Xb卵细胞的概率为1/2×1/2=1/4,A正确; B、据题干可知,Ⅰ-1、Ⅰ-3为M型,Ⅰ-2、Ⅰ-4为N型,而Ⅱ-1、Ⅱ-2、Ⅱ-3是Ⅰ-1、Ⅰ-2的后代,Ⅱ-4是Ⅰ-3、Ⅰ-4的后代,所以他们的血型均为MN型,B正确; C、Ⅲ-1的父母是Ⅱ-3、Ⅱ-4,血型都是MN型(LMLN),因此其血型为MN概率为1/2;由于Ⅱ-3的母亲Ⅰ-2基因型XBXb,则Ⅱ-3的基因型1/2XBXB、1/2XBXb,计算得出Ⅲ-1的基因型3/4XBXB、1/4XBXb,故Ⅲ-1是MN血型且不携带色盲基因的概率=1/2×3/4=3/8,C错误; D、Ⅱ-3、Ⅱ-4再生一个色盲男孩的概率=1/2×1/4=1/8,D正确。故选C。 12.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果中,可获得活的S型细菌的是 A. 加入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 B. 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小鼠 C. 注射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液的小鼠 D. 添加经DNA酶处理后的S型细菌的DNA和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 【答案】C 【解析】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蛋白质变性失活,不能表现生命现象,但其DNA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产生活的S型菌。 【详解】A、培养基中只加入S型细菌的DNA而没有加入R型活细菌,不会产生活的S型细菌,A项不符合题意; 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失去毒性,不会使小鼠死亡,小鼠体内不会产生活的S型细菌,B项不符合题意; C、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液注射给小鼠,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引起小鼠死亡,C项符合题意; D、经DNA酶处理后的S型细菌的DNA已被分解,即使加入了含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也不会产生活的S型细菌,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下列关于探索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标记 【答案】C 【解析】格里菲思证明了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是什么,A错误;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是将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正确; 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复制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有的带有32P标记,有的不带有32P标记,D错误。 【考点定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要求学生理解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4.关于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C代表磷酸,则A是核糖 B.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F和H始终保持1∶1的比例关系 C. D的组成元素是C、H、O、N、P D. F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图中的E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组成的,因此图中A、C可以代表脱氧核糖或磷酸;基因(E)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F)片段;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C可以分别代表脱氧核糖或磷酸,若C代表磷酸,则A为脱氧核糖,A错误; B、在细胞分裂过程中,F(DNA)和H(染色体)的比例关系在DNA复制前后分别是1∶1和2∶1,B错误; C、D(脱氧核苷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C正确; D、F(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图中的D(脱氧核苷酸),D错误。故选C。 15.下图为真核细胞某基因的结构简图,共含有2000个碱基对,其中碱基A占2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基因复制两次,共需要3600个碱基G B. 该基因复制时解旋酶作用于①③两处 C. 若②替换为G—C,则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D. 在该基因片段中,每个磷酸基团连接1个脱氧核糖 【答案】A 【解析】DNA 分子结构中,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磷酸链在螺旋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为A-T、G-C,因此嘌呤数目(A+G)=嘧啶数目(T+C)。该基因共2000个碱基对,A占20%,A+G=T+C=50%,因此G占30%,共1200个。 【详解】A、该基因复制两次,需合成3个DNA分子,共需要1200×3=3600个碱基G,A正确; B、该基因复制时解旋酶作用于③(氢键)处,①是磷酸二酯键,需限制酶才能断裂,B错误; C、若②替换为G—C,则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如突变后的密码子对应的仍为同一种氨基酸,则性状不变,C错误; D、在该基因片段中,中间每个磷酸基团连接2个脱氧核糖,末端的磷酸基团只连接1个脱氧核糖,D错误。故选A。 16.将DNA双链都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分裂3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大肠杆菌都含有15N B. 含有15N的大肠杆菌占全部大肠杆菌的比例为1/2 C. 含有15N的大肠杆菌占全部大肠杆菌的比例为1/4 D. 含有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为1/8 【答案】C 【解析】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占子代DNA总数的2/2n。 【详解】A、子代大肠杆菌为8个,含有亲代DNA的大肠杆菌为2个,A错误; BC、据A分析,含有15N的大肠杆菌占全部大肠杆菌的比例为1/4,B错误,C正确; D、子代共有DNA为8个,含有15N的为2个,则含有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为1/4,D错误。故选C。 17.保证准确无误地进行DNA复制的关键步骤是( ) A. 解旋酶促使DNA的两条互补链分离 B. 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上的碱基与母链碱基进行互补配对 C. 配对的脱氧核苷酸之间连接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D. 模板母链与互补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答案】B 【解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解旋酶促使DNA的两条互补链分离,为复制提供模板,A错误; B、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母链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确保准确无误地进行复制,B正确; C、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配对的脱氧核苷酸之间连接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C错误; D、模板母链与互补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是DNA复制完成阶段,D错误;故选B。 18. 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上任意一个片段都是基因 B. 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是基因的唯一载体 C. 等位基因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D. 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DNA分子上有无效片段,A错误; B、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另外还有线粒体,B错误; C、遗传信息就是指DNA分子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C正确; D、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D错误。故选C。 19.物质α是一种来自毒蘑菇的真菌霉素,能抑制真核细胞RNA聚合酶Ⅱ、Ⅲ参与的转录过程,但RNA聚合酶Ⅰ以及线粒体、叶绿体和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对其均不敏感。下表为真核生物三种RNA聚合酶(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的分布、功能及特点,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酶 细胞内定位 参与转录的产物 对物质α的敏感程度 RNA聚合酶Ⅰ 核仁 rRNA 不敏感 RNA聚合酶Ⅱ 核质 hnRNA 敏感 RNA聚合酶Ⅲ 核质 tRNA 存在物种特异性 注:部分hnRNA是mRNA的前体 A. 三种酶的识别位点均位于DNA上,三者发挥作用时都能为反应提供能量 B. 三种酶参与的生理过程中发生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和翻译中的完全相同 C. 物质α会导致肺炎双球菌细胞内核糖体数量明显减少而影响其生命活动 D. RNA聚合酶Ⅲ的活性减弱会影响真核细胞内RNA聚合酶Ⅰ、Ⅱ的合成 【答案】D 【解析】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产生RNA的过程,需要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需要消耗能量,由ATP直接提供,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 【详解】A、转录的模板是DNA,所以三种酶的结合位点均在DNA上,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能为反应提供能量,A错误; B、三种酶参与的生理过程发生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T-A、G-C、C-G,翻译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为:A-U、G-C,相互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B错误; C、组成核糖体的RNA为rRNA,根据题意及表格信息可知,物质α不会抑制RNA聚合酶Ⅰ的转录过程,不影响rRNA的合成,所以物质α不会导致肺炎双球菌细胞内核糖体数量明显减少而影响其生命活动,C错误; D、RNA聚合酶Ⅲ的活性减弱会导致合成tRNA数量减少,影响翻译的效率,减少蛋白质的合成,而RNA聚合酶Ⅰ、Ⅱ是蛋白质,会受到影响,D正确。故选D。 20.如图为两种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为植物细胞,乙为动物细胞 B. 甲细胞中a、b、c上的氨基酸序列不同 C. 乙细胞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M→N D. 乙细胞中①、②过程所用原料分别为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甲细胞边转录边翻译,表示原核细胞;乙细胞中,①表示转录,②表示翻译,先转录后翻译,表示真核细胞。 【详解】A、甲细胞边转录边翻译,表示原核细胞,乙细胞中先转录后翻译,表示真核细胞,A错误; B、甲细胞中a、b、c的模板mRNA都相同,故其上的氨基酸序列相同,B错误; C、根据长的翻译在前,短的翻译在后,则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从M→N,C正确; D、乙细胞中①、②过程所用原料分别为核糖核苷酸、氨基酸,D错误。故选C。 21.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子。某原核生物的一个信使RNA碱基排列顺序如下:A-U-U-C-G-A-U-G-A-C…(中间省略46个碱基)…C-U-C-U-A-G-A-U-C-U,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为( ) A. 20个 B. 17个 C. 16个 D. 18个 【答案】D 【解析】密码子共有64种,包括2种起始密码子、3种终止密码子和59种其他密码子。其中起始密码子不仅可以作为翻译开始的信号,还能编码相应的氨基酸;3种终止密码子只是终止翻译的信号,不编码氨基酸;59种其他密码子只编码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该信使RNA碱基序列为:A﹣U﹣U﹣C﹣G﹣A﹣U﹣G﹣A﹣C…(46个碱基)…C﹣U﹣C﹣U﹣A﹣G﹣A﹣U﹣C﹣U,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子,则该序列的第6、7、8三个碱基构成起始密码子(AUG),倒数第5、6、7三个碱基构成终止密码子(UAG),即编码序列长度为5+46+3=54,则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为54÷3=18个。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翻译,重点考查密码子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密码子的种类及作用,能运用密码子的相关知识,准确判断翻译的起点和终点。本题的易错点是终止密码子的作用,学生要明确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只是起终止信号的作用。 22.下列有关中心法则含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②③所需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B. 过程④⑤可发生在RNA病毒中 C.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 D. 模板相同,其产物可能不同;产物相同,其模板一定相同 【答案】D 【解析】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DNA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RNA自我复制过程,⑤为逆转录过程。 【详解】A、过程①②③所需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A正确; B、过程④为RNA自我复制过程,⑤为逆转录过程,发生在RNA病毒中,B正确; C、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C正确; D、产物相同,其模板不一定相同,例如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所以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编码,所以模板不同,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熟练掌握中心法则,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如图表示某些细菌合成精氨酸的途径,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若产生中间产物Ⅰ依赖型突变细菌,则可能是控制酶1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 B. 这三种酶基因有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 这些细菌的精氨酸的合成是由3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的 D. 若控制酶1合成的基因不表达,则控制酶2合成的基因和控制酶3合成的基因也不表达 【答案】A 【解析】如图,该细菌利用原料Ⅰ和原料Ⅱ,通过酶1、酶2、酶3的催化作用,一步步生成精氨酸,而精氨酸产生量增加后,又反馈调节酶1、酶2、酶3的基因的转录,从而减少酶的合成,抑制反应的进行。 【详解】A、中间产物Ⅰ依赖型突变细菌,自身不能中间产物Ⅰ,说明可能是控制酶1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A正确; B、从题意中无法判断这三种酶基因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 C、这些细菌的精氨酸的合成至少由3种酶影响。但不能判断,这三种酶是否就是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C错误; D、从题意中无法看出控制酶1合成的基因是否表达,与控制酶2或酶3合成的基因是否表达有无关联,D错误。故选A。 24.下面是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间关系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 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所有性状 C.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 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 【答案】C 【解析】1、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例如:a.豌豆粒型:豌豆淀粉分支酶基因异常(插入外来DNA序列)→不能正常合成淀粉分支酶→淀粉少→皱粒。b.白化病:酪氨酸酶基因异常→缺少酪氨酸酶→制约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白化病。 (2)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例如: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血红蛋白基因突变→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红细胞呈镰刀状。b.囊性纤维病:CFT R基因缺失3个碱基→CFT R蛋白结构异常→功能异常。 2、一般一对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也有可能是多对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也可能一对基因控制多对性状。 【详解】A、基因与性状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可能存在多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A错误; B、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部分性状,B错误; C、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例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例子就是血红蛋白基因突变从而使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直接影响的性状,C正确; D、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D错误。故选C。 【点睛】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并能正确辨识,是解题的关键。 25.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发生在生物体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传给后代,所以它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B. 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C. 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加倍 【答案】C 【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不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环境改变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详解】A、发生在生物体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传给后代,但遗传物质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 A错误; B、染色体变异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但基因突变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B错误; 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特点及实例,区分可遗传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26.如图是人体正常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用虚线表示)和一对性染色体(用实线表示),其中A、a表示基因。突变体Ⅰ、Ⅱ、Ⅲ是甲的几种突变细胞。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从正常细胞到突变体I可能通过有丝分裂形成 B. 突变体Ⅱ的形成一定是染色体缺失所致 C. 突变体Ⅲ形成的类型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 突变体Ⅲ形成是交叉互换的结果 【答案】A 【解析】如图所示,正常细胞为常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性染色体上无该基因或该基因的等位基因。突变体I中常染色体上的A变成了a,属于基因突变;突变体Ⅱ中常染色体上的A片段缺失了,可能是染色体结构缺失或易位到到了别的常染色体上;突变体Ⅲ中常染色体上的A片段转移到了Y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易位。 【详解】A、基因突变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A正确; B、突变体Ⅱ中常染色体上的A片段缺失了,属于染色体结构缺失或易位到到了别的常染色体上,B错误; C、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不是染色体结构易位,C错误; D、突变体Ⅲ形成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D错误。故选A。 27.如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的示意图,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a、图b所示的变异( ) A. 均为基因重组 B. 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C. 均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D. 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D 【解析】图a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部分片段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图b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部分片段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易位。 【详解】A、图b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 B、图a的变异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均不改变,图b的变异基因数目不改变,排列顺序改变,B错误; C、图a的变异后生物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C错误; D、两者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正确。故选D。 28.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普通小麦和黑麦(二倍体,2N=14)杂交获得的F1不育,F1经加倍后获得八倍体小黑麦。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离体培养普通小麦的花粉,产生的植株为三倍体 B. 普通小麦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三个染色体组 C. F1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含有2个染色体组14条染色体 D. 八倍体小黑麦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答案】B 【解析】1、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2、判断一个个体是单倍体还是几倍体的关键是看该个体是由什么发育来的,若该个体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来的,则为单倍体;若该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详解】A.离体培养普通小麦的花粉,产生的植株为单倍体,A错误; B.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而配子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其所含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普通小麦含6个染色体组,则其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3个染色体组,B正确; C.F1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含有4个染色体组28条染色体,C错误; D.八倍体小黑麦减数分裂时,来自同一物种的同源染色体能联会,D错误。故选B。 29.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②21三体综合征患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三倍体个体 ③可通过羊水检测、B超检查、DNA测序分析等基因诊断手段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④近亲结婚可降低隐性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 ⑤成功改造过造血干细胞,凝血功能全部恢复正常的某女性血友病患者与正常男性结婚后所生子女的表现型为儿子全部患病,女儿全部正常 ⑥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A. 四项 B. 三项 C. 二项 D. 一项 【答案】D 【解析】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患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人的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的个体;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单基因突变的结果,可以对胎儿的DNA测序分析,是基因诊断,可以利用B超检查脏腑及组织病变,可以通过检测脱落的胎儿细胞及DNA情况,但二者不是基因诊断。 【详解】①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①错误; ②21三体综合征患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人的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的个体,②错误; ③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单基因突变的结果,可以对胎儿的DNA测序分析,是基因诊断,而利用B超检查脏腑及组织病变,通过羊水检测脱落的胎儿细胞及DNA情况,但二者不是基因诊断,③错误; ④禁止近亲结婚可降低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④错误; ⑤成功改造过造血干细胞,生殖细胞没有改造,其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所以其后代仍会遗传来自女性的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故儿子全部患病,女儿全部正常,⑤正确; ⑥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⑥错误。 综上共⑤一项正确。故选D。 30.以下几种生物性状的产生,来源于同一种变异类型的是( ) ①果蝇的白眼;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③八倍体小黑麦;④人类的色盲;⑤玉米的高茎皱形叶;⑥人类的白化病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答案】C 【解析】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最根本的变异来源,有性生殖中的基因重组使变异产生了更丰富的来源,染色体变异则包括结构变异或数目变异两种类型。 【详解】①果蝇的白眼来源于基因突变; 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来源于基因重组; ③八倍体小黑麦来源于染色体变异; ④人类的色盲源于基因突变; ⑤玉米的高茎皱形叶来源于基因重组; ⑥人类的白化病源于基因突变。 故①④⑥来源于同一种变异类型,选C。 31.下列有关生物育种原理及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是获得多倍体的唯一方法 C. 在单倍体育种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获得单倍体植株 D. 诱变育种的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A 【解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转基因(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引入生物体内,培育新品种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基因重组 【详解】A.杂交育种的过程是杂交→自交→选优,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获得多倍体,也可以用低温诱导处理,B错误; C.单倍体育种的过程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最终的目的是获得纯合子,C错误; D.诱变育种的优点是提高变异频率,大幅度改变生物性状,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错误。故选A。 32.某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下列技术可以分别将其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植物:①AABB ②aB ③AaBBC ④AAaaBBBB。则以下排列正确的是( ) A. 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细胞融合 B.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拼接技术、多倍体育种 C. 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国技术 D. 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基因工程育种、多倍体育种 【答案】D 【解析】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丝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动,使得已经加倍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细胞也无法分裂。当秋水仙素的作用解除后,细胞又恢复正常的生长,然后再复制分裂,就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 基因工程育种原理:DNA重组技术(属于基因重组范畴)方法: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操作步骤包括: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等。举例:能分泌人类胰岛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获得,抗虫棉,转基因动物等。 【详解】①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采用的技术是单倍体育种; ②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 ③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属于基因工程育种; ④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aaBBBB,采用的技术是多倍体育种。 综上可知,D正确。故选D。 33.如图所示,将二倍体植株①和②杂交得到③,再将③做进一步处理。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获得④植株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其最大优点是可以定向变异 B. 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 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dd,则⑨的基因型可能是aBd D. 获得的植株⑧是多倍体植株 【答案】A 【解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①和②杂交后得到③后,多次射线处理萌发的种子应为诱变育种,由于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产生的性状可能有利,也可能是有害的;⑤到⑥的过程表示的是杂交育种的自交阶段,遵循的原理为基因重组;图中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⑦是四倍体;由③到⑨的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所得到的幼苗是单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③→④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其优点是可大幅度改良生物性状,A错误; B.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dd,能产生4种配子,则⑨单倍体的基因型也有4种,即aBd、ABd、Abd或abd,C正确; D.图中⑤是二倍体,⑦是四倍体,⑤⑦杂交后代⑧是三倍体,属于多倍体植株,D正确。 故选A。 34.袁隆平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的现状,被提名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关于杂交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杂交水稻利用了不同亲本染色体重组的原理 B. 杂交能将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 C. 杂交后代表现出优良性状就成为优良品种 D. 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 【答案】D 【解析】A、杂交水稻利用了不同亲本基因重组的原理,A错误; B、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杂交能将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B错误; C、表现出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不一定就是优良品种,如显性杂合子,其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同时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错误; D、杂交育种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因此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D正确。故选D。 【点睛】学生对五种育种方法理解不清 五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方法 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缺点 代表实例 杂交 育种 基因 重组 杂交 操作简单,目的性强 育种年限长 矮秆抗病小麦 诱变 育种 基因 突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等 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 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高产青霉菌株 多倍 体育 种 染色 体变 异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操作简单,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品种 所得品种发育迟缓,结实率低;在动物中无法开展 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单倍 体育 种 染色 体变 异 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技术复杂,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 “京花1号”小麦 基因 工程 育种 基因 重组 将一种生物特定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细胞中 能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转基因抗虫棉 35.下图为DNA分子的某一片段,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某种酶的作用部位,则相应的酶依次是( ) A. DNA连接酶、限制酶、解旋酶 B. 限制酶、解旋酶、DNA连接酶 C. 解旋酶、限制酶、DNA连接酶 D. 限制酶、DNA连接酶、解旋酶 【答案】C 【解析】①作用于氢键、②作用于磷酸二酯键、③作用于磷酸二酯键。 【详解】解旋酶破坏氢键,限制酶破坏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连接磷酸二酯键。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36.下列有关基因工程和酶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同种限制酶既可以切割目的基因又可以切割质粒,因此不具备专一性 B. 限制酶不能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C. 运载体的化学本质与载体蛋白相同 D. DNA连接酶可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 【答案】B 【解析】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DNA连接酶是在两个具有相同末端的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详解】A. 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点上切割DNA分子,既可以切割目的基因又可以切割质粒,体现酶的专一性,A错误; B. 限制酶能识别并切割DNA分子,而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故不能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B正确; C. 运载体化学本质是环状的DNA,而细胞膜上载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错误; D. DNA连接酶可催化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D错误。 37.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表示基因重组 B. 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①表示生物形态、结构、功能的全面改变 D. 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 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 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所以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故选B。 38.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青霉素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B. 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耐药性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 C. 青霉素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增强说明变异是定向的 D. 耐药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详解】A、耐药性变异在使用青霉素之前就存在,使用青霉素后,青霉素对耐药性变异起了选择作用,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耐药性,A错误; B、广泛应用青霉素,长期自然选择作用,使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断发生进化,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的,青霉素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增强说明通过青霉素的选择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朝耐药性增强方向进化,C错误; D、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不含有染色体,因此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B。 39. 右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 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D. 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种群的A的基因频率增加,a的基因频率减小,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故A正确;p点时,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由于二者基因频率之和为1,故P点时,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故B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基因频率向一定的方向变异,故C正确;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高,最后接近1,说明纯合子所占比例增加,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0.下列有关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 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 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 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答案】B 【解析】隔离是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大多数新物种的形成是由长期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有些物种形成没有地理隔离,直接出现生殖隔离。 【详解】A、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所以说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 B、大部分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的,但并非所有物种都是由地理隔离形成的,例如帕米尔高原上的多倍体植物的形成,B错误; C、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正确; D、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成了不同的物种,所以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二、填空题 41.下图是某果蝇体细胞染色体模式图,请回答。 (1)该图表示的是____性的果蝇。 (2)该细胞中有____对同源染色体,其基因型可以写为____。 (3)图中的B是控制红眼的基因,对应b是控制白眼的基因。该个体若与另一只白眼果蝇交配,后代中白眼雄性果蝇占F1总数的____。 (4)若上图果蝇的长翅(A)对残翅(a)是显性,红眼(B)对白眼(b)是显性。下表为该果蝇与“另一亲本”杂交后代的表现型: 长翅红眼 长翅白眼 残翅红眼 残翅白眼 雌蝇 3/8 1/8 0 雄蝇 3/16 3/16 1/16 1/16 则“另一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 【答案】雄 4 AaXBY 1/2 AaXBXb 【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果蝇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3对是常染色体,分别是Ⅱ、Ⅲ、Ⅳ; 1对是性染色体,分别是X和Y,因此该果蝇是雄果蝇。据图示可知,细胞中有 4 对同源染色体,其基因型为AaXBY。 2、据表格可知,后代中长翅∶残翅=3:1,故亲代均为Aa ,又后代中雌蝇均为红眼,雄蝇红眼:白眼=1:1,故亲代基因型为XBY 和 XBXb。 【详解】(1)由分析可知:该果蝇是雄果蝇,判断的依据是染色体组成含XY。 (2)图中果蝇有4对同源染色体,基因型为AaXBY 。 (3)图中果蝇基因型为AaXBY,与另一只白眼果蝇(XbXb)交配,后代中白眼雄性果蝇(XbY)占总数的1/2 。 (4)果蝇的长翅(A)对残翅(a)是显性,红眼( B)对白眼(b)是显性。据图可知,某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据表格可知,后代中长翅∶残翅 =3 :1,故亲代均为Aa;又后代中雌蝇均为红眼,雄蝇红眼∶白眼=1:1,故亲代基因型为XBY和XBXb,故 “另一亲本”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XBXb。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组成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考生识记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将表格中的性状进行逐对分析,得出亲代基因型。 42.下图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6的名称是____, 3、4代表的是____(写出相应的符号,不要求顺序)。 (2)若8代表的脱氧核苷酸链中(A+T)/(C+G)为36%,则(A+T)/(C+G)在整个DNA分子的比值为____。(A+T)/(C+G)的比值越______(大/小),DNA的热稳定性越高。 (3)若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DNA片段上是基因D与d,这两DNA片段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 【答案】碱基对 G、C 36% 小 两DNA片段上的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其中1为磷酸,2为脱氧核糖,3和4为含氮碱基,5为脱氧核苷酸,6为碱基对,7为氢键,8为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据此答题。 【详解】(1)据图分析,6为碱基对,3与4之间有三个氢键,代表的是G和C碱基。 (2)双链DNA分子中(A+T)/(C+G)的比值,等于任何一条链的(A+T)/(C+G)的值,即都为36%。因为C-G之间氢键有3个,A-T之间的氢键有2个,故(A+T)/(C+G)比值越小,DNA的热稳定性越高。 (3)两个DNA片段上同一位置的基因不同,其根本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点睛】本图结合图解,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3.如图示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请据图分析。 (1)a过程所需的酶是____。b过程是在____(填细胞器名称)进行的。 (2)当R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后,豌豆便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这种变异是____。 (3)若淀粉分支酶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丝氨酸-组氨酸-谷氨酸-”,转运丝氨酸、组氨酸和谷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AGA、GUG、CUU,则基因R中决定该氨基酸序列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________。 【答案】 RNA聚合酶 核糖体 基因突变 -AGAGTGCTT- 【解析】如图所示,淀粉分支酶基因R经转录(a过程)产生mRNA,mRNA经翻译(b过程)产生淀粉分支酶。淀粉分支酶可以催化蔗糖转化为淀粉,淀粉与水的亲和力高,使种子细胞吸水涨大,故表现为饱满的圆粒性状。 【详解】(1)转录所需的酶是RNA聚合酶。翻译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 (2)在基因中插入小段DNA序列,使基因结构改变,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3)根据tRNA上的反密码子AGA、GUG、CUU,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以推出mRNA的密码子为UCU、CAC、GAA,再反推DNA上的模板链碱基排序为-AGAGTGCTT- 【点睛】本题需要学生正确理解基因突变、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基本知识点,就能解题。 44.根据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1三体综合征一般是由于第21号染色体异常造成的。A和a是位于第21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某患者及其父、母的基因型依次为Aaa、AA和aa,据此可推断,该患者染色体异常是其____(“父亲”或“母亲”)的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异常造成的。 (2)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同源染色体中的l条发生____造成的遗传病。某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丈夫的基因型为BB,妻子的基因型为bb)生出了一个患有猫叫综合征的孩子,若这个孩子表现出基因b的性状,则其发生部分缺失的染色体来自于____(填“父亲”或“母亲”)。 (3)原发性高血压属于_____基因遗传病,这类遗传病容易受____影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4)就血友病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来说,如果父母表现型均正常,则女儿有可能患____,不可能患____。 【答案】母亲 部分缺失 父亲 多 环境因素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血友病 【解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易受环境的影响、具有家族聚集性、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1)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含有3条21号染色体,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患者基因型为Aaa,所含2个a应该是因为母亲减数分裂时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所导致。 (2)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同源染色体中的l条发生部分缺失造成的遗传病。由夫妇基因型推测BB×bb→Bb,孩子基因型应该为Bb,但孩子只表现妻子的基因b的性状,所以第5号染色体缺少的部分恰好携带了来自父亲的B基因。 (3)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病中的一种,这类遗传病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4)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镰刀型贫血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当双亲都正常时,要考虑他们可能都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携带者,则可能生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孩子。另外,母亲也可能携带血友病基因,但血友病基因只会随X染色体传给儿子,所以不会生出患血友病的女儿。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和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人类遗传病现象的分析和遗传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综合性强,属应用水平的题目。要求学生识记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和特点及实例,把握三体的减数分裂的结果,能够理解伴X隐性遗传病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和区别。 45.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基因型为AA和Aa的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分析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____,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____。 (2)洪水冲来了许多基因型为AA和Aa的种子后,该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____和____。 (3)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不能正常受粉,说明这两个群体属于不同的____,原因是它们之间已经产生____。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_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答案】种群 (种群的)基因库 75% 25% 物种 生殖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解析】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群体中某一特定基因的频率可以从基因型频率来推算。 【详解】(1)生活中一定区域内的所用同种生物个体的全部个体叫种群;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种群的基因库。 (2)A的基因频率=55%+1/2×40%=75%,a的基因频率=5%+1/2×40%=25%。 (3)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不能正常受粉,说明这两个群体不能杂交,属于不同的物种,即它们之间已经产生生殖隔离。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物种的形成原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进行一定的推理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