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福建省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福建省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细菌被归为原核生物的原因是( )‎ A. 细胞体积 B. 单细胞 C. 没有核膜 D. 没有DNA ‎【答案】C ‎【解析】‎ ‎【详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因此细菌被归为原核生物的原因是其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故选C。‎ ‎2.下列关于图中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根据c一定不能判断d是脱氧核苷酸还是核糖核苷酸 B. 根据b一定能判断d是脱氧核苷酸还是核糖核苷酸 C. 若c是尿嘧啶,则d参与组成的核酸主要存在与细胞质 D. 人体细胞中,b有2种,c有5种,d有8种 ‎【答案】A ‎【解析】‎ ‎【详解】A、T(胸腺嘧啶)是DNA分子特有的含氮碱基,U(尿嘧啶)是RNA特有的含氮碱基,所以可以根据这两种含氮碱基判断核酸的种类,A错误;‎ B、DNA只含有脱氧核糖,RNA只含有核糖,所以可以根据五碳糖的种类判断核酸的种类,B正确;‎ C、尿嘧啶是RNA中特有的碱基,如果c为尿嘧啶,则核酸是R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C正确;‎ D、人体细胞既有DNA,又有RNA,所以含有d8种(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c5种(A、T、C、G、U),b2种(核糖、脱氧核糖),D正确。‎ 故选A。‎ ‎3.下图所示为刚收获的小麦种子所做的不同处理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 B. 丙在细胞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C. 晒干、烘烤过程使小麦种子失去了相同化合物 D. 乙种子在适宜条件下一定能萌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碳元素在燃烧的过程中主要随二氧化碳而散失,所以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不是碳,A错误;‎ B、丙为无机盐,在细胞中主要以离子态的形式存在,B错误;‎ C、晒干、烘烤过程使小麦种子失去了相同化合物水,种子在晒干过程中,主要失去的是自由水(有活性,能进行呼吸作用等),干种子在烘烤过程中,主要失去的是结合水,C正确;‎ D、干种子在烘烤过程中,主要失去的是结合水,会导致种子死亡,所以乙种子在适宜条件下一般不会萌发,D错误。‎ 故选C。‎ ‎4.图为氨基酸的结构示意图。氨基酸作为能源物质时,在酶的作用下脱去一个化学基团,该基团可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该化学基团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蛋白质的代谢产物是:水、二氧化碳、尿素,其中尿素含氮,是较好的土壤氮肥,因此该化学基团应是①(氨基)。故选A。‎ ‎5.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 线粒体内膜上附着呼吸酶,有利于丙酮酸分解 D. 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核糖体无膜结构,A错误;‎ 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B正确;‎ C、丙酮酸的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没有在线粒体内膜上,C错误;‎ D、叶绿体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也可以生成ATP,D错误。‎ 故选B。‎ ‎6.在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和细胞核中能够合成的物质分别是 A. 脂质、RNA B. 氨基酸、蛋白质 C. RNA、DNA D. DNA、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内质网可以合成脂质,细胞核中可以发生转录合成RNA,A正确;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内质网中不能合成RNA,细胞核中可以合成DNA和RNA,C错误;内质网中不能合成DN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错误。‎ ‎7.下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中能量数值最大的是②‎ B. ③代表的物质名称是氧气 C. 产生①②的场所是线粒体 D. 部分原核生物能完成图示全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释放的能量,②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释放的能量,④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其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④最多,A项错误;‎ B、③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物之一水,B项错误;‎ C、①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释放的能量,产生①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C项错误;‎ D、需氧型原核生物虽然没有线粒体,但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完成图示全过程,D项正确。‎ 故选D。‎ ‎8.科学家用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两种细胞进行融合,刚融合时,两种荧光染料在融合细胞表面各占半边,最后在融合细胞表面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支持的结论是( )‎ A. 细胞膜融合需要消耗ATP B.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 膜蛋白可以作为载体蛋白 ‎【答案】B ‎【解析】‎ ‎【详解】用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两种标记细胞进行融合。细胞刚发生融合时,两种荧光染料在融合细胞表面对等分布(即各占半边),最后在融合细胞表面均匀分布。说明小鼠细胞膜和人细胞膜相融合,这一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故选B。‎ ‎9.可以与动物细胞的吞噬泡融合,并消化掉吞噬泡内物质的细胞器是( )‎ A. 线粒体 B. 溶酶体 C. 高尔基体 D. 内质网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线粒体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A错误;‎ B、溶酶体可以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并消化吞噬泡内物质,B正确;‎ C、高尔基体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C错误;‎ D、内质网能对来自核糖体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D错误。‎ 故选B。‎ ‎10.葡萄糖分子在载体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进入哺乳动物红细胞,这种转运方式为( )‎ A. 渗透作用 B. 协助扩散 C. 胞吞作用 D. 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 ‎【详解】葡萄糖分子在载体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进入哺乳动物红细胞,不消耗能量,这种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故选B。‎ ‎11.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N2和NO3-‎ B. 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 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 给玉米施肥过多,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植物根细胞从土壤中能吸收无机盐,但无机盐需以离子形成存在,所以N2不能直接吸收利用,A错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农田适时松土能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产生无机盐离子,从而可以被根系吸收,C正确;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根系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引起“烧苗”现象,D正确。‎ ‎12.科研人员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菠菜叶片的表观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只与碳反应有关 B. 此实验中CO2浓度是无关变量,各组间需保持一致和稳定 C. 温度为40 ℃,光照为1 500 lx条件下菠菜光合速率为6‎ D. 菠菜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低于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A、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与光反应与暗反应均有关,A错误;‎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与温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C02浓度等其他因素是无关变量,B正确;‎ C、据图可知,温度为40℃,光照为1500LX条件下菠菜净光合速率为2,呼吸速率为4,根据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可知,此时其光合速率为6,C正确;‎ D、据图可知,菠菜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是30℃,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40℃,因此菠菜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低于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D正确。‎ 故选A。‎ ‎13.下列关于人体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都能生成三磷酸腺苷 B. 都在生物膜上完成反应 C. 都需要多种酶的催化 D. 都能产生丙酮酸和NADH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可以产生ATP(三磷酸腺苷),A正确;‎ B、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种进行,有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发生,B错误;‎ C、人体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需要一系列酶的催化,C正确;‎ D、人体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丙酮酸和NADH,D正确。‎ 故选B。‎ ‎14.图甲表示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模型能解释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其中a代表麦芽糖酶 B. 限制fg段上升的原因是酶的数量 C. 如果温度升高或降低5℃,f点都将下移 D. 可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A、酶在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所以a代表麦芽糖酶,从图中可以看出,酶a和反应底物b专一性结合使b分解为c和d,说明酶具有专一性,A正确;‎ B、在一定的范围内,反应速率随反应物量的增加而加快,当反应物量达到一定限度,反应速率不再加快。f~g段不再上升的原因是受酶数量的限制,B正确;‎ C、在最适温度下,酶活性最高,当温度偏高或偏低时,酶的活性都会降低。因此温度升高或降低5℃,f点都将下移,C正确;‎ D、斐林试剂是用来鉴定还原性糖的,麦芽糖及其分解后产生的葡萄糖均为还原性糖,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作为该实验的鉴定试剂,D错误。‎ 故选D。‎ ‎15.在探究不同的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时,温度和pH分别属于(  )‎ A. 自变量和因变量 B. 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C. 自变量和无关变量 D. 自变量和对照变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实验探究的目的是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是自变量,PH值是无关变量,C正确。A、B、D错误。‎ ‎16.下列与真核生物细胞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 B.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C.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D. 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合成需要能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真核细胞中只有细胞核中有染色质,A正确;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B错误;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含有遗传物质DNA,因此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C正确;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其通过DNA复制合成子代DNA,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B。‎ ‎17.研究人员尝试打开皮肤细胞中与大脑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并关闭无关基因, 以诱导皮肤细胞转变成脑细胞。 该过程模拟了下列生命活动中的 A. 细胞分裂 B. 细胞生长 C. 细胞分化 D. 细胞变形 ‎【答案】C ‎【解析】‎ ‎【详解】研究人员尝试打开皮肤细胞中与大脑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并关闭无关基因,实质是使细胞内基因进行了选择性表达,从而诱导皮肤细胞转变成脑细胞,该过程模拟的是细胞分化,C正确。‎ ‎18.下列是生物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 A. 研究细胞器结构和种类,采用差速离心法和显微观察法 B. 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采用研磨过滤法和纸层析法 C.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采用对比实验法和产物检测法 D.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采用活体染色法和持续的显微观察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差速离心法能分离各种细胞器,用显微镜能观察到叶绿体、线粒体和液泡,A正确;‎ B、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采用研磨过滤法,而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B正确;‎ 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设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组对比实验,用澄清石灰水和重铬酸钾对产物进行鉴定,C正确;‎ 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所以不能进行活体染色,也不能观察到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D错误。‎ 故选D。‎ ‎19.下列曲线能正确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的是(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首先在间期进行DNA的复制,使DNA含量加倍;在有丝分裂末期时,由于细胞即将一分为二,细胞中DNA含量减半,最终形成的2个子细胞的DNA分子和亲代DNA分子是相同的。‎ 故选B。‎ ‎20.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B. 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 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 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B ‎【解析】‎ ‎【详解】胎儿手发育的过程中,手指间隙的细胞会发生细胞凋亡,A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中衰老的细胞将会发生细胞凋亡,不断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B正确;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靶细胞,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死亡,D错误。故选B。‎ ‎21.下列关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解释DNA分子的复制 B. 证明DNA分子是遗传物质 C. 说明DNA分子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D. 体现DNA分子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答案】B ‎【解析】‎ ‎【详解】A、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能解释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A正确;‎ B、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不能证明DNA分子是遗传物质,B错误;‎ C、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说明DNA分子结构的相对稳定性,C正确;‎ D、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因而体现DNA分子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D正确。‎ 故选B。‎ ‎22.将TMV型病毒的蛋白质与HRV型病毒的RNA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组合型病毒,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则在烟草体内分离出来的子代病毒为( )‎ A. TMV型蛋白质和HRV型RNA B. HRV型蛋白质和TMV型RNA C. TMV型蛋白质和TMV型RNA D. HRV型蛋白质和HRV型RNA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RNA病毒中的遗传物质是RNA,重组病毒的RNA来自HRV型病毒,因此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在烟草细胞内分离出来的病毒与HRV型病毒相同,即具有与HRV型病毒相同的蛋白质和RNA。故选D。‎ ‎23.下列四个遗传病的系谱图中,能够排除伴性遗传的是 A. ① B. 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 双亲正常,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定不是伴性遗传,①符合题意;‎ ‎②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性遗传,也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②不符合题意;‎ ‎③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性遗传,③不符合题意;‎ ‎④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性遗传,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下列关于DNA分子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B. 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 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 D. 复制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A、DNA复制结束后,新形成的DNA分子含有的一条链来自母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所以其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A正确;‎ B、DNA分子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配对,GC配对),B正确;‎ C、DNA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C正确;‎ D、DNA的复制是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D错误。‎ 故选D。‎ ‎25.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该细胞分裂时( )‎ A. 无丝分裂 B. 有丝分裂 C. 减数第一次分裂 D. 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应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选C ‎26.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的是( )‎ A. 相对性状的分离 B. 遗传因子的分离 C. 等位基因的分离 D.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答案】A ‎【解析】‎ ‎【详解】A、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能直接观察到的是相对性状的分离,A正确;‎ BCD、遗传因子、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都不能通过肉眼观察到,BCD错误。‎ 故选A。‎ ‎27.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让显性纯合子(ABBB)和隐性纯合子(aabb)杂交得F1,再让F1测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3。如果让F1自交,则下列表现型比例中,F2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13:3 B. 9:4:3 C. 9:7 D. 15:1‎ ‎【答案】B ‎【解析】‎ ‎【详解】如果让F1自交,则自交后代中A_B_:A_bb:aaB_:aabb=9:3:3:1,因此F2代表现型比例可能是13:3或9:7或15:1,而不可能出现9:3:4的表现型比例,故选B。‎ ‎28.豌豆圆粒形为显性由H决定,邹粒形为隐性由h决定,邹粒形豌豆的基因组成是(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豌豆的粒形(圆滑与皱缩)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决定皱缩形的是隐性基因,因此皱缩粒形豌豆的基因组成是hh,这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故选D。‎ ‎29.健康人的 HTT 基因含有 6~35 个 CAG 重复序列,而引起亨廷顿氏疾病的 HTT 基因中含有36 个或以上多至 250 个 CAG 重复序列。引发该疾病的变异类型是 A. 碱基对替换 B. 碱基对缺失 C. 碱基对增添 D. 染色体片段重复 ‎【答案】C ‎【解析】‎ ‎【详解】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健康人的 HTT 基因含有 6~35 个 CAG 重复序列,而引起亨廷顿氏疾病的 HTT 基因中含有36 个或以上多至 250 个 CAG 重复序列,可看出是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A、B错误,C正确;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有缺失、重复、易位、倒位。其结果是使染色体片段上的一个或多个基因数目或位置发生改变,而不是个别碱基对的增加,D错误。‎ ‎30.马铃薯是四倍体植物,体细胞含有48条染色体,则马铃薯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数是( )‎ A. 4条 B. 8条 C. 12条 D. 24条 ‎【答案】C ‎【解析】‎ ‎【详解】马铃薯是四倍体,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共有48条染色体,所以马铃薯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数是48÷4=12。故选C。‎ ‎31.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Aa和aa个体依次占25%、50%、25%,则该种群A基因的频率是( )‎ A. 25% B. 37.5% C. 50% D. 75%‎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分析: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25%+1/2×50%=50%。‎ 故选C。‎ ‎3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环境的改变导致基因产生定向突变 C.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 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答案】C ‎【解析】‎ ‎【详解】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 B、生物的突变是不定向的,不是由环境决定的,B错误;‎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C正确;‎ D、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33.家鸡的无尾(A)对有尾(a)是显性,用有尾鸡(甲群体)相互交配孵育小鸡,在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微量胰岛素,孵化出的小鸡就表现出无尾性状(乙群体)。为研究乙群体无尾性状出现的原因,设计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 A. 乙群体×乙群体,子代在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B. 甲群体×乙群体,子代在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C. 甲群体×甲群体,子代在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D. 乙群体×乙群体,子代在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如果乙群体出现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则其基因型是Aa,如果是受到胰岛素的影响基因没有改变,则基因型是aa;‎ 所以可以选择乙群体之间的个体相互交配,同时胰岛素可能影响结果,所以不能注射胰岛素;‎ 如果后代出现了无尾性状,说明乙群体是基因突变产生的,如果后代全为有尾性状,则是受到胰岛素的影响。‎ 故选A。‎ ‎34.下列遗传病是由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是( )‎ A. 白化病 B. 猫叫综合征 C. 21三体综合征 D.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答案】C ‎【解析】‎ ‎【详解】A、白化病是单基因遗传病,原因是基因突变,A错误;‎ B、猫叫综合症由染色体结构改变引起的,原因是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B错误;‎ C、21三体综合征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单基因遗传病,原因是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C。‎ ‎35.某种遗传病由X染色体上的b基因控制。一对夫妇(XBXb×XBY)生了一个患病男孩(XbXb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患病男孩同时患有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病 B. 若患病男孩长大后有生育能力,产生含Y精子的比例理论上为1/3‎ C. 患病男孩的染色体异常是由于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 D. 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XbY来自祖辈中的外祖父或外祖母 ‎【答案】D ‎【解析】‎ ‎【详解】A、患病男孩同时患有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病,A错误;‎ B、若患病男孩长大后有生育能力,产生的配子有XbXb、Y、Xb、XbY,比例为1:1:2:2,其中含Y精子的比例理论上为1/2,B错误;‎ C、患病男孩的染色体异常是由于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两条X染色单体未分离导致的,C错误;‎ D、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Xb来自母亲,母亲的致病基因Xb来自祖辈中的外祖父或外祖母,D正确。‎ 故选D。‎ ‎36. 在大田的边缘和水沟两侧,同一品种的小麦植株总体上比大田中间的长得高壮。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基因重组引起性状分离 B. 环境差异引起性状变异 C. 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 D.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表型是由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大田的边缘和水沟两侧,通风、水分和矿质元素供给充足,所以B正确。‎ ‎37.果蝇的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其隐性形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 A. 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 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 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 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答案】B ‎【解析】‎ ‎【详解】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即XAXa(红雌)×XAY(红雄)→1 XAXA(红雌):1 XAXa(红雌):1XAY(红雄):1XaY(白雄),后代红眼果蝇既有雌果蝇又有雄果蝇,因此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A错误;‎ 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即XaXa(白雌)×XAY(红雄)→1 XAXa(红雌):1XaY(白雄),后代雌果蝇是红眼,雄果蝇是白眼,因此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B正确;‎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即XAXa(红雌)×XaY(白雄)→1 XAXa(红雌):1 XaXa(白雌):1XAY(红雄):1XaY(白雄),后代雌雄中都有红眼和白眼,因此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C错误;‎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即XaXa(白雌)×XaY(白雄)→XaXa(白雌)、XaY(白雄),因此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D错误。‎ 故选B。‎ ‎38.图是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1、2、4、5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B. 染色体3、6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 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D. 雄果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属于二倍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中1和2、3和4、5和6、7和8各属于一对同源染色体,所以染色体1、3、5、7(或2、4、6、8)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A错误;‎ B、染色体3和6属于非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错误;‎ C、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题图中的1号染色体是X染色体(2号是Y染色体),C错误;‎ D、二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果蝇是二倍体生物,D正确。‎ 故选D。‎ ‎39. 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该幼苗发育成植株具有的特征是 (  )‎ A. 能稳定遗传 B. 单倍体 C. 有杂种优势 D. 含四个染色体组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杂合的二倍体植株有两个染色体组,花粉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基因型为纯合子,由于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即能稳定遗传,故A正确,B、C错误;得到的纯合子植株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故D错误。‎ ‎40.利用DNA指纹技术进行亲子鉴定具有极高的准确率,下列不能作为该项技术的科学依据的是 A.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不同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C. 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中的核DNA是相同的 D. 子代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A.无论是否有亲子关系,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在染色体上都呈线性排列,不能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A符合题意;B.不同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故DNA具有特异性,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B不符合题意;C.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是有丝分裂而来,故核DNA是相同的,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C不符合题意;D.子代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即核DNA一半来自于父亲,一半来自于母亲,携带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故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D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非选择题 ‎41.将某植物细胞浸润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得图甲结果,又将另外一种植物细胞分别浸润于蒸馏水、物质的量浓度为0.3mol/L的蔗糖溶液、0.5mol/L的尿素溶液中,测得液泡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细胞中,全透性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填编号),半透性的原生质层由___________(填编号)构成。‎ ‎(2)细胞在质壁分离时,⑥处充满了_______________。‎ ‎(3)图乙的A、B、C三条曲线中,表示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是___________,表示正在0.3mol/L的蔗糖溶液中的是___________。‎ ‎(4)bc段的细胞液浓度变化为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5)对B曲线的现象,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 (2). ③④⑤ (3). 蔗糖溶液 (4). A (5). C (6). 减小 (7). B曲线细胞先因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后由于尿素能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大,使得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因吸水而自动复原 ‎【解析】‎ ‎【详解】(1)植物细胞中的全透性结构是① 细胞壁,图中③液泡膜,④细胞质,⑤细胞膜这三者共同构成原生质层。‎ ‎(2)细胞在质壁分离结束时,⑥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中的部分,由于细胞壁是全透性的,所以充满了细胞外液,即蔗糖溶液。‎ ‎(3)根据分析乙图A曲线表示细胞发生了渗透吸水,说明所处的环境是蒸馏水,在0.3mol/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细胞体积较小,所以是曲线C。‎ ‎(4)bc段液泡体积变大,说明细胞在吸水,所以细胞液浓度变小。‎ ‎(5)B曲线细胞先因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后由于尿素能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大,使得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因吸水而自动复原。‎ ‎42.为探究KHCO3对水稻四叶龄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称取3g四叶龄水稻叶片,均分为两份,分别做如下实验。(实验中使用的氧电极可测量溶液中O2变化的速率)‎ 实验一:采用差速离心法将一份叶片制备叶绿体,均分为4组,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KHCO3溶液中,在适宜光照、20℃恒温条件下,分别用氧电极测定其O2释放速率。‎ 实验二:将另一份叶片切成约1.0mm×1.0mm小块,均分为4组,其它步骤与实验一相同。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的浓度范围内,随着KHCO3溶液浓度的升高,叶绿体、叶切片的O2释放速率均_____________,原因是光合作用所需的_______________增加导致的。‎ ‎(2)在相同KHCO3溶液浓度下,叶切片的O2释放速率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叶绿体的O2释放速率,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3)为探究第(2)题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设计一下实验方案:称取__________g四叶龄水稻叶片,切成约1.0mm×1.0mm小块,均分为4组,分别置于0、0.01、0.05、0.1mol·L-1的KHCO3溶液中,在_____条件下,分别用氧电极测定其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上升 (2). CO2浓度 (3). 小于 (4). 叶切片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 (5). 1.5 (6). 无光、20℃恒温 (7). O2的消耗速率 ‎【解析】‎ ‎【详解】(1)图中可以看出,随着KHCO3溶液浓度的升高,叶绿体、叶切片的O2释放速率均上升,这是由于KHCO3溶液可以提供CO2,KHCO3溶液浓度越高,提供的CO2越多,光合作用强度就越大。‎ ‎(2)图中可以看出,实验一结果的曲线始终处于实验二曲线之上,即在相同KHCO3溶液浓度下,叶切片的O2释放速率小于叶绿体的O2释放速率,这可能是叶切片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原因。‎ ‎(3)要探究第(2)题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只需设置实验二的对照实验即可,称取1.5g四叶龄水稻叶片,切成约1.0mm×1.0mm小块,均分为4组,分别置于0、0.01、0.05、0.1mol•L-1的KHCO3溶液中,为了排除光合作用的影响,所以将叶切片放在黑暗、20℃恒温条件下,由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氧气,所以测定其氧气消耗速率即可。‎ ‎43.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用tRNAvAla表示)。回答下列问题:‎ ‎(1)tRNA在细胞中以___________(填“DNA的一条链”或“tRNA”)为模板,以四种___________作为原料合成。‎ ‎(2)在翻译过程中,tRNAvAla的一段携带丙氨酸,另一端的三个碱基与mRNA上___________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3)在测定人工合成的tRNAvAla活性时,科学工作者先将3H-丙氨酸与tRNAvAla结合为3H-丙氨酸tRNAvAla,然后加入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系中。若在新和成的多肽链中含有___________,则表明人工合成的tRNAvAla具有生物活性。‎ ‎(4)除tRNAvAla外,还有其他不同的tRNA也能携带丙氨酸,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DNA的一条链 (2). 核糖核苷酸 (3). 丙氨酸的密码子 (4). 放射性 (5). 丙氨酸有不同的密码子 ‎【解析】‎ ‎【详解】(1)tRNA在细胞中的合成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转录的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2)翻译时,tRNA上一段携带丙氨酸,另一端的三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与mRNA上丙氨酸的密码子配对。‎ ‎(3)在测定人工合成的tRNAvAla活性时,科学工作者先将3H-丙氨酸与tRNAvAla结合为3H-丙氨酸tRNAvAla,然后加入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系中。若在新合成的多肽链中含有放射性,则表明人工合成的tRNAvAla具有生物活性。‎ ‎(4)还有其他不同的tRNA也能携带丙氨酸,原因是丙氨酸有不同的密码子,体现了密码子的简并性。‎ ‎44.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由一队等位基因Y、y控制的,用豌豆进行如下遗传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P黄色子叶×绿色子叶 ‎↓‎ P黄色子叶 ‎↓ ‎ F1黄色子叶 绿色子叶 ‎1 : 1‎ F1黄色子叶 绿色子叶 ‎3 : 1‎ 回答下列问题:‎ ‎(1)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从实验_________________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 ‎(3)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4)实验二F1黄色子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一F1中黄色子叶与实验二F1中黄色子叶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豌豆是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花大,容易操作 (2). 二 (3). 黄色子叶 (4). 亲代黄色子叶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1∶1 (5). 1/3 (6). 3/5‎ ‎【解析】‎ ‎【详解】(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有性状易于区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等。‎ ‎(2)由实验二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黄色子叶个体自交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黄色子叶是显性性状。‎ ‎(3)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为测交,其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1。‎ ‎(4)实验二中,亲本黄色的基因型为Yy,子代黄色的基因型为YY和Yy,比例为1∶2,所以黄色子叶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的比例为1/3。‎ ‎(5)实验一F1中黄色子叶基因型是Yy,产生的配子Y∶y=1∶1,实验二F1中黄色子叶基因型1/3YY,2/3Yy,产生两种配子Y∶y=2∶1,所以子代中YY∶Yy∶yy=2∶3∶1,所以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3/5。‎ ‎45.玉米(2N=20)是雌雄同株的重要粮食作物。图1所示某品种玉米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在编码S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图2所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育种学家要测定玉米基因组DNA序列,需测定_____条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序列。‎ ‎(2)基因S在编码蛋白质时,发生转录时的模板链是_________链,若基因S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改变为________________。‎ ‎(3)玉米花序的正常和异常是由一队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某植株X自交,F1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花序∶异常花序=1∶1。取F1正常花序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都是异常花序植株。已知在上述过程中存在某种致死现象,由此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解释植株X自交的自带性状分离比为1∶1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玉米的易倒伏(H)对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吻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需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如图2,方法Ⅰ、Ⅱ、Ⅲ的育种原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方法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0 (2). b (3). GUU (4). 正常花序 (5). 含有正常花序(显性)基因的花粉不育(配子致死),而含有异常花序(或隐性)基因的花粉可育(配子存活) (6). 染色体变异 (7). 基因重组 (8). 基因突变 (9). Ⅲ (10).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且频率很低 ‎【解析】‎ ‎【详解】(1)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2n=20,所以测定玉米基因组DNA序列,需测定10条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序列。‎ ‎(2)根据分析可知,转录的模板链是b链,,如果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模板链中的该碱基序列由CA TAC/GTT/CAG/AGG变成CATAC/GTT/CAA/GG,因此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由GUC改变为GUU。‎ ‎(3)由题意可知,植株X自交,F1出现性状分离,故植株X为杂合子。F1‎ 正常花序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都是异常花序植株,没有正常花序出现,说明正常花序为显性性状,而且显性基因的花粉不育,隐性基因的花粉可育,因此植株X自交的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 ‎(4)方法Ⅰ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Ⅱ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Ⅲ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而且频率很低所以诱变育种获得优良品种的方法是最不容易的。‎ ‎46.果蝇体细胞有4对染色体,其中2、3、4号为常染色体。已知有眼/无眼、灰体/黑檀体这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控制灰体/黑檀体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某小组用一只无眼灰体雌蝇与一只有眼灰体雄蝇杂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眼 性别 灰体:黑檀体 ‎1/2有眼 ‎1/2雌 ‎3:1‎ ‎1/2雄 ‎3∶1‎ ‎1/2无眼 ‎1/2雌 ‎3∶1‎ ‎1/2雄 ‎3∶1‎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上述亲本杂交组合和杂交结果判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 ‎(2)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上表中杂交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用灰体有眼纯合体和黑檀体无眼纯合体果蝇杂交,F1相互交配后,F2中雌雄均有___________________种表现型,其中黑檀体无眼比例为1/16时,则说明无眼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 ‎【答案】 (1). 不能 (2). 无眼 (3). 只有当无眼为显性时,子代雌雄个体中才都会出现有眼与无眼性状的分离 (4). 杂交组合:无眼×无眼预期结果:若子代中无眼∶有眼=3∶1,则无眼是显性性状;若子代全部为无眼,则无眼是隐性性状 (5). 4 (6). 隐性 ‎【解析】‎ ‎【详解】(1)根据分析,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可能在X染色体,也可能在常染色体上;如果位于X染色体上,只有当无眼为显性时,子代雌雄个体中才都会出现有眼与无眼性状的分离(即亲代基因型是XAXa和XaY),所以无眼为显性性状。‎ ‎(2)假设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可让表中杂交子代中无眼果蝇(雌)和无眼果蝇(雄)交配,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若子代中无眼∶有眼=3∶1,则无眼为显性性状,若子代全为无眼,则无眼为隐性性状。‎ ‎(3)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灰体/黑檀体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灰体为显性,所以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灰体有眼纯合体和黑檀体无眼纯合体杂交,F1基因型为AaBb,相互交配后,F2中雌雄均有灰体有眼、灰体无眼、黑檀体有眼、黑檀体无眼4种表现型;‎ 黑檀体无眼比例为1/16=1/4×1/4,说明无眼的比例为1/4,无眼为隐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