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生物学科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 A. 唾液 B. 组织液 C. 血浆 D. 淋巴 ‎【答案】B ‎【解析】‎ ‎【详解】内环境指体内细胞所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面的液体,所以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是组织液,B正确。‎ 故选B。‎ ‎【点睛】内环境指体内细胞所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但凡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2.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组织液 D. 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内的液体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人体细胞必需通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人体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细胞不能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必需通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故选D。‎ ‎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汗液、泪液 B. 葡萄糖、CO2‎ C. 血浆蛋白、载体蛋白 D. 唾液淀粉酶、乙酰胆碱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肿蛋白质含量很少。‎ ‎【详解】A、汗液、泪液不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 B、葡萄糖、CO2是血液运送的物质,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正确;‎ C、载体蛋白是细胞膜的结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 D、唾液淀粉酶由唾液腺分泌到口腔中,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D。‎ ‎【点睛】了解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关键。‎ ‎4.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 血浆蛋白质的合成 B.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C. 乳酸被缓冲物质中和 D.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这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A错误;‎ B、丙酮酸的氧化分解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B错误;‎ C、乳酸由细胞产生后,进入血液中,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中和,C正确;‎ D、食物中的淀粉的消化发生在消化道中,D错误;‎ 故选C。‎ ‎【点睛】明确不同物质的合成部位是关键。‎ ‎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K+维持 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C.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 正常人血浆pH稳定在7.35-7.45之间,血浆中的无机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与细胞外液所含的无机盐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含量有关,其中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C正确;‎ D、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D正确。‎ 故选A。‎ ‎【点睛】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的实质、定义、调节机制、层面和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6. 2016年8月7日,我国选手张梦雪在巴西里约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为中国队赢得首金。张梦雪平时训练刻苦,手掌经常磨出“水泡”,若要水泡自然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 组织细胞 B. 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 各级动脉和静脉 D.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答案】D ‎【解析】‎ ‎“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7.如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③⑤表示体液,②④表示细胞,①⑤所在的位置是某些管道的切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 B. 营养不良时会造成①蛋白质过少而引起组织水肿 C. 血红蛋白、各种激素、尿素部可以在①处找到 D. 长期饮用弱碱性水,会使①的pH明显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为血浆,②为毛细血管壁细胞,③为组织液,④为组织细胞,⑤为淋巴。‎ ‎【详解】A. ②为毛细血管壁细胞,②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 B.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且自身蛋白质不断被消耗,细胞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能①处找到,C错误;‎ D. 长期饮用弱碱性水,由于人体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人体的pH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学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体液和结构的名称是解题的关键。‎ ‎8.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不受激素影响 C. 不存在信息传递 D. 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影响,神经调节过程中产生的神经递质类似于激素,也能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详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A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错误;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说明神经调节过程中存在信息传递,C错误;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以后,在病毒或病菌刚侵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掌握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过程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9.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 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兴奋 D. 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方式为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发生必须具有完整的反射弧。‎ ‎【详解】A、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高等动物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因此,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A正确;‎ B、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和腺体,二者不一定存在于同一器官,B错误;‎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C错误;‎ D、条件反射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 ‎【点睛】了解神经调节的方式及其结构基础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小明同学不小心碰翻了滚烫的热水,他立即缩回手,想起应该用冷水冲洗,并付诸行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前者是非条件反射,后者是条件反射 B. 前者与脊髓活动有关,后者与脊髓活动无关 C. 前者参与的神经元少,后者参与的神经元多 D. 前者与大脑皮层活动无关,后者与大脑皮层活动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开始发生的是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回来用冷水冲洗是条件反射,A正确;非条件反射与脊髓活动有关,条件反射与大脑皮层活动有关,也要脊髓参与,B错误;非条件反射参与的神经元少,条件反射参与的神经元多,C正确;非条件反射与大脑皮层活动无关,条件反射与大脑皮层活动有关,D正确。‎ ‎11.小明同学下晚自习后回到家里有点无精打彩的,还头疼,妈妈给他查了查体温,38.8℃,后来又查了好几次也都是38.8℃,那么这期间小明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关系是(  )‎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没有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详解】人的体温恒定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是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过程保持相对的平衡而实现的。小明的体温保持稳定,则小明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正确。‎ 故选C。‎ ‎【点睛】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是关键。‎ ‎12.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是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② D. ④→①‎ ‎【答案】A ‎【解析】‎ ‎【分析】‎ 静息时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膜内的正电荷增加,膜外的正电荷减少,逐渐变成外负内正。‎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④表现为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①表现为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因此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动作电位转为静息电位的过程是:①→④。‎ 故选A。‎ ‎13.下列关于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多数神经细胞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Na+内流 B. 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形成与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有关 C. 人体内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可双向传导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突触结构的传递机制,‎ 进而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利用知识解释相关现象的能力。‎ ‎【详解】神经细胞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依赖于是钾离子外流,A错误。‎ 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刺激时,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B正确。‎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人体内神经冲动在整个反射弧中传导也是单向的,C错误。‎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D错误。‎ ‎【点睛】难点:电位的形成和变化与两个方向的带电粒子的移动有关。‎ 外界刺激引起带电粒子跨膜运输,从而引起受刺激部位的电位变化;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的电位差引起膜同侧带电粒子的移动,产生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再刺激临近部位的带电粒子进行跨膜运输。如此循环,兴奋依次传导。‎ ‎14.如图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BC段和CD段的距离相等,如果在肌肉处用电刺激,关于兴奋的传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BD两点放置电极连接电流表,刺激C点,电流表不偏转 B. D点接受刺激,则在A、B、C三处,都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差的变化 C. 上图中的肌肉在反射弧的组成中属于效应器 D. 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兴奋以电信号形式在神经元之间传导时,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3)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A、在BD两点放置电极连接电流表,刺激C点,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双向传导的,电流表会偏转一次,A错误;‎ B、D点接受刺激,则在A、B、C三处,都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差的变化,B正确;‎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肌肉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C错误;‎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导方向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B。‎ ‎【点睛】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15. 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剌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兴奋时,A才会有神经递质的释放 B. 刺激b点引起A的收缩,属于反射活动 C. 图示反射弧不可表示寒冷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调节过程 D. 若刺激a点,甲有变化,乙无变化,则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A错误; 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刺激b点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B错误; 寒冷引起骨骼肌战栗属于非条件反射,图示反射弧可以表示寒冷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调节过程,C正确; 刺激a点,甲有变化,乙无变化,则证明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的,D错误。‎ ‎16.俗话说:“酒后吐真言”,说明过量饮酒影响了下列何种结构的活动 A. 大脑 B. 小脑 C. 脑干 D. 脊髓 ‎【答案】A ‎【解析】‎ ‎“酒后吐真言”,说明过量饮酒影响了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活动,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17.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不需要结构①线粒体提供能量,A错误; 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 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若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则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18. 图甲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图乙表示突触。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 a兴奋时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电位变化 C. 处于④状态时的K+外流不需要消耗ATP D. 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③的位点将向下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A.a处为突触小体,当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轴突传到突触小体时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项正确;‎ B.图甲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b为突触后膜,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时,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a兴奋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B项错误;‎ C.神经纤维处于④状态时,是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此时钾离子是顺浓度梯度外流,不需要消耗ATP,C项正确;‎ D.图甲中的③为动作电位的峰值,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膜外低,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的内流,这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由于Na+的内流减少,所以③的位点将向下移,D项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9.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 A. 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B. 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 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 D. 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说明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而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乙酰胆碱被分解,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说明阿托品没有破坏突触的结构,A错误;也没有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BD错误;因此很可能是因为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进而影响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C正确。‎ ‎20.胰液分泌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图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正常情况下,咀嚼食物引起胰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 B. 食物进入胃内后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只有神经调节起作用 C. 激素B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D. 激素A和激素B是通过血液循环途径到达胰腺的 ‎【答案】B ‎【解析】‎ 正常情况下,咀嚼食物引起胰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A项正确;食物进入胃内后引起胰液分泌过程,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均起作用,B项错误;激素B为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C项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因此激素A和激素B是通过血液循环途径到达胰腺的,D项正确。‎ ‎21.“断食清肠”的减肥方法主要是绝食,科学证明这种做法对身体危害较大。在绝食期间,体内分泌量比正常进食明显增加的激素是( )‎ A. 胰岛素 B. 胰高血糖素 C. 生长激素 D. 性激素 ‎【答案】B ‎【解析】‎ 绝食期间,人体的血糖浓度下降,这时体内会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一般正常进食,体内血糖浓度升高,体内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因此在绝食期间,体内分泌量比正常进食明显增加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B正确。‎ 点睛:本题考察学生对动物激素的生理功能掌握程度,注意一般血糖浓度下降,体内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二者是协同作用。‎ ‎22.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此物质的作用过程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 B. 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结合 C. 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 如果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如图表示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通过血管中血液的运输到全身,但只与靶细胞结合,因为靶细胞上有该物质的受体,这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详解】A、由图可知,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只与靶细胞结合,因为靶细胞上有该物质的受体,这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 B、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结合,B正确;‎ 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垂体细胞,不可能是甲状腺细胞,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时,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正确分析得出图示表示的是细胞分泌的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是关键。‎ ‎23.糖尿病患者常在餐前半小时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浓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因为能注射胰岛素,患者不需要控制其日常饮食 B. 糖尿病患者胰岛A细胞异常,导致胰岛素量不足 C. 餐前半小时注射胰岛素的原因是先使患者餐前处于低血糖,以便餐后血糖不高于80~120mg/L D. 餐前注射胰岛素后,利于餐后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和转化,从而控制血糖 ‎【答案】D ‎【解析】‎ 由于注射胰岛素的量是一定的,调节血糖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大量的摄入糖类,必须控制日常饮食,A错误;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异常,导致胰岛素量不足,B错误;餐前半小时注射胰岛素,有利于餐后及时调控血糖浓度,即促进血糖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控制血糖浓度,C错误、D正确。‎ ‎24.如图是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a、b、c 代表激素)。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 结构乙表示垂体 B. 激素 a 为促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细胞是激素 b 的靶细胞 D. 激素 c 含量过高时会抑制甲分泌激素 a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故图中甲为下丘脑、乙是垂体、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根据试题的分析,结构乙表示垂体,A正确;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细胞是激素b的靶细胞,C正确;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D正确。‎ ‎25.关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体液运送调节因子 B. 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速度较缓慢 C. 调节因子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 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详解】A、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送调节因子,A正确;‎ B、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B正确; C、体液调节的物质有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并不都是内分泌腺产生的,C错误; D、神经调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D正确;‎ 故选C。‎ ‎【点睛】区别与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关键。‎ ‎26.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 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C. 人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 D. 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详解】A、人体体温的主要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而不是大脑皮层,A错误;‎ B、温度感受器有的在体表,有的在体内,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都有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的分布,B错误;‎ C、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C正确;‎ D、不同环境下,体温调节方式有所不同,在寒冷环境下,通过减少散热和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中,主要是通过增加散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中若主要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来维持体温,则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D错误;‎ 故选C。‎ ‎【点睛】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是关键。‎ ‎27.某运动员仅用20 min就完成了5 km的平地越野运动,下列对该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相关生理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汗液大量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B. 呼吸运动加强,肌细胞主要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 C. 肌糖原分解加快,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分解加快 D. 血液中乳酸积累,但血浆pH不会明显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血糖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汗液大量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A正确;‎ B、呼吸运动加强,此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都可以进行,但肌细胞主要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B正确;‎ C、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肝糖原分解加快,血糖含量快速升高,同时胰岛素分泌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分解加快,体内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血液中的乳酸积累,但由于血液中有缓冲物质,血浆pH会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点睛】分析并理清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8.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单位面积皮肤血管的血液相对流量,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突升至40°C,在B时刻,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舒张,立毛肌舒张 B. 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 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 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的引起内分泌腺、骨骼、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据图分析,A点开始血流量增加,则室内温度升高,B点开始血流量减少,则室内温度降低。‎ ‎【详解】A、在时刻A,室内温度由15°C突升至40°C,则皮肤血管舒张,立毛肌舒张,A正确;‎ B、AB段内,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人体通过排汗散热,B错误;‎ C、人体温度是一定的,体内酶的活性是稳定的,C错误;‎ D、在BC段时间内,温度降低,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D错误;‎ 故选A ‎【点睛】结合体温调节机制正确分析题图是关键。‎ ‎29. 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有的运动员会因失水过多导致 (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C. 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 D. 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答案】B ‎【解析】‎ 当运动员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A错误;‎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减少尿量,降低渗透压,B正确;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C错误;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D错误。‎ ‎30.如图所示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 B. 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C. 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 若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过程为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参与,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参与。‎ ‎【详解】A、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为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 B、人手被针扎属于神经调节,通过A→B→E实现,B正确;‎ C、水盐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通过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器官,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通过A→B→C→D→E来实现,D正确;‎ 故选C。‎ ‎【点睛】结合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 ‎31.8岁的小强因一次意外,下丘脑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他的(  )‎ ‎①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 ③体温调节受到影响 ④血糖调节受到影响 ⑤水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 ⑥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⑤⑥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常见激素化学本质、主要来源、主要作用:‎ ‎【详解】①下丘脑可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促使睾丸分泌性激素,若下丘脑的功能受损,则激素对于睾丸的调节作用丧失,因此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故正确。‎ ‎②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其释放甲状腺激素,激素调节存在反馈机制,因此下丘脑受损将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正确。‎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损伤会影响到体温的调节,故正确。‎ ‎④下丘脑可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而肾上腺素可提高血糖的浓度,故正确。‎ ‎⑤下丘脑可产生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调节水平衡,故正确。‎ ‎⑥言语活动功能障碍和大脑皮层有关,和下丘脑无直接关系,故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正确,⑥错误。‎ 故选A。‎ ‎32. 可以用来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或物质是(  )‎ ‎①骨髓 ②扁桃体 ③淋巴细胞 ④抗体 ⑤红细胞 ⑥吞噬细胞 A. ①③④⑤⑥ B. ③④⑥ C. ①②③④⑥ D. ①③⑤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①骨髓和②扁桃体属于免疫器官;③淋巴细胞和⑥吞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④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红细胞属于血细胞,不属于免疫系统,故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33.图中的X代表的细胞是( )‎ A. 效应T细胞 B. 吞噬细胞 C. B细胞 D. T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被病毒入侵的细胞是靶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的是效应T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过程,其具体过程如下:‎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效应T细胞能与病毒入侵的靶细胞结合,因此X应该是效应T细胞,A正确;‎ B、吞噬细胞能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但不能与靶细胞结合,B错误;‎ C、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执行机体的体液免疫,不能与靶细胞结合,C错误;‎ D、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才能与靶细胞结合,D错误。‎ 故选A。‎ ‎【点睛】结合细胞免疫的过程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 ‎34.人体感染细菌后,将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口腔内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导致菌体破裂 B. 汗腺分泌乳酸抑制细菌繁殖 C. 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细菌消化 D. 体液中的抗体与细菌毒素结合,中和其毒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口腔内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导致菌体破裂,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汗腺分泌乳酸抑制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细菌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细菌毒素结合,中和其毒性,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D正确。‎ 故选D。‎ ‎【点睛】理清人体的三道防线是解题的关键。‎ ‎35. 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发生过程的叙述中,不可能的一项是( )‎ A. 抗原侵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处理,使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 B. 被吞噬细胞处理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 C.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和少量记忆细胞 D. 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 抗原侵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抗原,然后呈递给T细胞,A、B正确。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核少量记忆细胞,C正确。产生抗体是在体液免疫中的浆细胞,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关的2个易混辨析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虽然都有T细胞参与,但是所起的作用不同。体液免疫中T细胞主要起到释放淋巴因子,增强免疫的作用。细胞免疫中T细胞主要起到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作用。(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虽然都有免疫活性物质参与,但是起作用的结果不同。抗体能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但是干扰素等淋巴因子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免疫力。‎ ‎36.下列关于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 B.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并且都具有特异性 C. 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D. 若抑制T细胞的发育,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其中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A、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等,不包括吞噬细胞,A错误;‎ B、免疫活性物质是指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这些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特异性成分和非特异性成分,B错误;‎ C、根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可知,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抗原处理等过程,C错误;‎ D、因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若抑制T细胞的发育,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影响,D正确;‎ 故选D。‎ ‎【点睛】理清并牢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37.柯萨奇病毒A16型(CAV-16)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CAV-16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浆细胞进行增殖,细胞周期变短 B. CAV-16侵入人体后,只有细胞免疫会发挥作用 C. 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 CAV-16侵入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B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病毒在体内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先是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随血液循环而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清除侵入宿主细胞的病毒,‎ ‎2、体液免疫过程为: (1) 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细胞免疫过程为: (1) 感应阶段:吞噬细抱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抱裂解死亡。‎ ‎【详解】A、CAV-16侵入人体后,会刺激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化产生浆细胞,A错误;‎ B、CAV-16侵入人体后,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挥作用,B错误;‎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值分化为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毒,体内的记忆细胞不能直接产生抗体,C错误;‎ D、CAV-16侵入人体后,既能引起人体的体液免疫又能引起人体的细胞免疫,体内的吞噬细胞、B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D正确 故选D.‎ ‎【点睛】结合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分析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38.下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与这种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 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 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 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 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排斥反应,受到很多基因、蛋白质以及细胞的作用。免疫失调会引起许多疾病,包括变态反应(过敏、免疫复合物型、迟发型免疫病、细胞毒型免疫病)、免疫缺陷(AIDS等)以及免疫系统受损等。‎ 题图中抗自身红细胞抗体与自身红细胞结合,并被吞噬细胞吞噬,是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 ‎【详解】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属于免疫排斥反应,A错误;‎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B错误;‎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D。‎ ‎【点睛】认识并能够区别不同的免疫失调类型是解题的关键。‎ ‎39.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 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 C.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也较快,有个体差异 D. 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答案】C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A、过敏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抗体,说明过敏反应有淋巴细胞参与,A错误;‎ B、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免疫失调病,B错误;‎ C、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正确;‎ D、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D错误。‎ 故选C。‎ ‎【点睛】了解过敏反应的定义、特点和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40.2018年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主题为“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明确检测是知晓艾滋病感染状况的唯一途径,而明确感染状况又是有效治疗的前提。下列有关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只侵入T细胞,所以不能通过检测HIV抗体判断是否感染HIV B. 人体初感染HIV后,T细胞和B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 C. HIV侵入人体后,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但不影响监控和清除功能 D. HIV会通过唾液,血液,空气等进行传播,要注意避免与艾滋病人握手拥抱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HIV感染初期,机体会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因此可通过检测HIV抗体判断是否感染HIV,A错误;‎ B、人体初感染HIV后,T细胞和B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这两类细胞被激活的机理相.同,B正确;‎ C、HIV侵入人体后导致人体免疫能力降低,因此对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均有影响,C错误;‎ D、HIV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不会通过唾液,空气等进行传播,不需要注意避免与艾滋病人握手拥抱等,D错误;‎ 故选B。‎ ‎【点睛】了解艾滋病的致病原理和传播途径是解题的关键。‎ ‎41.下图表示一种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若在图中箭头处施一强刺激,则图中a、b、c、d、e能检测到兴奋的有几处( )‎ ‎ ‎ A. 2处 B. 3处 C. 4处 D. 5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是单向传递的,从图中可知,给予e神经上一点刺激,兴奋会传递到除c外所有的神经,所以有4处可测到电位变化。‎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传递 ‎【名师点睛】突触结构 突触前膜是突触前神经元的细胞膜,突触后膜是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突触间隙实际上就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隙;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 类型及简化图:‎ ‎2.传递过程 ‎3.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2.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 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 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A、激素要有对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离开细胞,激素不能发挥作用,酶可以在非细胞条件下发挥作用,如唾液淀粉酶,A错误;‎ B、抗体特异性的与抗原结合,不是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 C、未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不一定是记忆细胞,如甲肝病毒入侵,人体内已有的乙肝病毒的效应T细胞不发生免疫反应,C错误;‎ D、在神经细胞上的传导全以局部电流形式,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会涉及化学信息,D正确。‎ 故选D。‎ ‎43.若对健康幼龄狗分别作如下表实验处理,实验结果与实验处理相符合的是 (  )‎ 选项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A 摘除甲状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 发育加快,新陈代谢加快 B 摘除胰腺,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血糖正常,生命活动正常 C 摘除性腺,饲喂适量的雌性激素 出现雌性第二特征 D 摘除垂体,饲喂适量的生长激素 生长发育正常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促进身体代谢和发育,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维持身体第二性征,生长激素促进身体的生长,特别是肌肉和骨骼的生长。‎ ‎【详解】A、因摘除了甲状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也不起作用,故实验结果应为发育迟缓,新陈代谢减慢,A错误;‎ B、因摘除胰腺不仅影响胰岛素的分泌量,也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量,所以血糖不可能维持正常,B错误;‎ C、雌性激素能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C 正确;‎ D、因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为大分子,饲喂能被消化道中的酶催化水解而失去作用,D 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及相关的实验设计,意在考查学生是理解和实验设计能力,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饲喂。‎ ‎44.如图表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b段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 B. d时间是再次接种引发的免疫应答 C. 产生甲、乙抗体的浆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有较大差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2、分析题图: abc时间是两次注射同一种疫苗后,体内的抗体变化图,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的疫苗。‎ ‎【详解】A、b段发生了免疫应答,出现了淋巴细胞的增殖现象,因此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d时间注射的是与a时间不同的疫苗,是初次免疫应答,B错误;‎ C、抗原不同,产生甲、乙抗体的效应B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产生了不同的mRNA和蛋白质,C正确;‎ D、据图可知,甲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乙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因此甲乙两种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有较大的差异,D正确。‎ 故选B。‎ ‎【点睛】结合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分析题图是关键。‎ ‎45.下列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内容,叙述正确有几项(  )‎ ‎①神经系统调节生物节律中枢位于脊髓 ‎②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可完成缩手反射 ‎③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吞噬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④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⑤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⑥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调节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进行的 ‎⑧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增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3、血糖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发挥作用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其中胰岛素是降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升血糖激素,血糖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详解】①神经系统调节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下丘脑,①错误; ‎ ‎②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可完成缩手反射,②正确;‎ ‎③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③错误;‎ ‎④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母体产生的某些抗体,④正确;‎ ‎⑤抗原可能是外来异物,也可能是人体自身的衰老、损伤的细胞或癌细胞,⑤错误;‎ ‎⑥血糖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调节,⑥正确;‎ ‎⑦同种不同基因型个体器官移植后,由于供、受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它们可以刺激相互的免疫系统,移植抗原诱发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都参与排斥过程,⑦错误;‎ ‎⑧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部,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⑧错误;‎ 故选A。‎ ‎【点睛】了解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内涵,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46.图甲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图乙是人体某器官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甲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_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___,E__________。‎ ‎(2)图乙中④与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3)若图乙示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___(填“高”、“低”、“等”)于B处;若为胰脏,则饭后胰岛素的浓度A处___(填“高”、“低”、“等”)于B处。‎ ‎(4)图乙中液体⑥处的O2浓度________(填“>”“<”或“=”)液体⑦处,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 (1). 细胞外液 (2). 血浆 (3). 泌尿系统 (4). ④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5). ①⑥ (6). 高 (7). 低 (8). < (9). NaHCO3‎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及其稳态:‎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实质: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3、意义: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指各种物质浓度、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等因素的调节下实现。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4、分析题图甲:A代表血浆,B代表组织液,C代表淋巴,D代表消化系统,E代表泌尿系统。‎ ‎【详解】(1)图甲中虚线内物质A代表血浆,B代表组织液,C代表淋巴,总称为细胞外液,E代表泌尿系统。‎ ‎(2)图乙中④为血浆,⑥为组织液,它们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蛋白质含量不同,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①和组织液⑥。‎ ‎(3)若图乙示器官为肾脏,当血液流经肾脏时,尿素等废物被过滤,因此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若为胰脏,则饭后由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的浓度A处低于B处。‎ ‎(4)图乙中液体⑥处的O2浓度<液体⑦处,无法进入细胞内,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以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点睛】结合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内容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 ‎47.探险旅游爱好者在一次野外探险中,一位队友脚掌被一枚长钉扎入猛然抬脚,大叫“哎呀,我的天啊”。下图1为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位点,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与B、C类似的突触。图2是ALS患者病变部位有关生理过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四肢像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NMDA为膜上的结构,①②③④⑤为兴奋传导过程,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 ‎ ‎(1)与探险者大叫一声“哎呀,我的天啊”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_____区。‎ ‎(2)若对A施加一强刺激,则细胞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若刺激图1中M点,则A点_____(能、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由于图中_____(填字母)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结构中信号转换方式是___________。‎ ‎(4)据图2判断谷氨酸是_____(兴奋/抑制)型神经递质,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③过程中与膜的_______(特点)有关。‎ ‎(6)据图分析,NMDA的作用有识别________,运输________。‎ ‎(7)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_______________ ,最终水肿破裂。‎ ‎【答案】 (1). S (2). 由正变负 (3). 不能 (4). B、C (5). 神经递质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6).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7). 兴奋 (8). 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使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9). 流动性 (10). 谷氨酸 (11). Na+ (12). 升高 ‎【解析】‎ ‎【分析】‎ ‎1、据图1分析,A上含有神经节,表示传入神经,B、C表示突触,D表示效应器,E表示感受器.图2为突触结构图①为轴突、②是线粒体、③突出小泡、④突触前膜、⑤突触后膜.‎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当神经纤维兴奋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递质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即突触后膜,上面的受体会与递质结合,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的变化,使该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1)根据题意,探险者讲话有关的言语区是S区。‎ ‎(2)若对A施加一强刺激,此处钠离子内流,则细胞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因为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若刺激图1中M点,则A点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由于图中BC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 ‎(3)将B放大后为图2,该结构称为突触,当神经纤维兴奋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递质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即突触后膜,上面的受体会与递质结合,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的变化,使该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转化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据图2可知,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使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据此可判断谷氨酸是兴奋型神经递质。‎ ‎(5)图中③过程为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此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6)据图分析,NMDA的作用有识别谷氨酸,运输Na+的作用。‎ ‎(7)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高于细胞外液渗透压,最终水肿破裂。‎ ‎【点睛】结合神经调节的过程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过程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 ‎48.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十分复杂,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的作用非常重要。观察下列甲、乙两个发生在机体内的免疫过程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甲图中细胞是________,其参与的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_。‎ ‎(2)甲细胞中的___________能消化和分解细菌,并暴露出细菌的抗原通过细胞膜呈递给_________细胞。‎ ‎(3)乙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序号及名称是[ ]______;②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④物质的本质是__,其作用是___。③细胞与分泌物质④相适应的细胞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吞噬细胞 (2). 非特异性免疫 (3). 溶酶体 (4). B (5). ③ 浆细胞 (6). 保持对特定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7). 蛋白质 (8). 与抗原结合 (9). 细胞内含有高尔基体数量多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的过程:‎ ‎【详解】(1)甲图中所示细胞通过吞噬抗原,将抗原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此细胞是吞噬细胞,其参与的免疫过程没有针对特定的抗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甲细胞中的能消化和分解细菌的细胞结构是溶酶体,并暴露出细菌的抗原通过细胞膜呈递给T细胞,并进一步呈递给B细胞,使其分化增殖产生浆细胞和相应的记忆B细胞。‎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在乙图中序号为③ ;②细胞为记忆B细胞,它的作用是保持对特定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④物质是抗体,它的本质是一种蛋白质,其作用是与抗原结合,使失去活性。抗体是一种分泌蛋白,浆细胞在产生大量的分泌蛋白时需高尔基体的参与。‎ ‎【点睛】结合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 ‎49.甲图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A、B、C、D 表示激素),乙图所示是肝细胞中所进行的有关化学变化,请分析回答:‎ ‎(1)由图一可知,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由于同时受____调节,从而能正常进行。‎ ‎(2)寒冷环境下,激素____(填图一中字母)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通过毛细血管收缩等变化以减少散热。产生寒冷感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时,激素_____(填图一中字母)和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葡萄糖进入肝细胞。产生该激素的细胞为________ ,该激素能促进图二中_____(填图中序号,至少答三个)等生理过程。图一中C和D两种激素相互____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4)血糖低于正常值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相应细胞,引起相应激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_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模式调节分泌量,此时胰岛B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____。‎ ‎(5)若图三甲模式中,靶腺为卵巢,则女性排卵前性激素的含量逐渐升高,进而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中某些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___。‎ ‎(6)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______模式完成的,使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______。‎ ‎(7)动物体内的激素和神经递质在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答出两个特点)。‎ ‎【答案】 (1). 神经和体液 (2). B (3). 大脑皮层 (4). D (5). 胰岛B 细胞 (6). ⑤⑨⑩ (7). 拮抗 (8). 丙 (9). 效应器 (10). 反馈调节 (11). 乙 (12). 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 (13). 微量 (14). 高效 ‎【解析】‎ ‎【分析】‎ ‎1、血糖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1)由图一中内分泌腺和神经调节控制血管收缩或舒张等可知,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由于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从而能正常进行。‎ ‎(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通过毛细血管收缩等变化以减少散热。产生寒冷感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3)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时,胰岛素和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葡萄糖进入肝细胞。产生该激素的细胞为胰岛B细胞,该激素能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或肌糖原,转化成非糖物质等生理过程。图一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4)血糖低于正常值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相应细胞,引起相应激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丙模式通过下丘脑直接调节胰岛细胞的分泌量,此时胰岛B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效应器。‎ ‎(5)若图三甲模式中,靶腺为卵巢,则女性排卵前性激素的含量逐渐升高,进而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中某些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反馈调节。‎ ‎(6)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乙模式完成的,使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7)动物体内的激素和神经递质在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微量、高效。‎ ‎【点睛】根据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等过程分析题图中的调节模式,是解题的关键。‎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