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河西区2020届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二)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西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二) 生物试卷 1.丛枝菌根(AM)是一种土壤生态系统中同时具有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特性的结构,它由AM真菌与陆生维管植物根系形成,能够增强宿主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耐受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丛枝菌根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充当生产者 B. AM真菌可为植物提供多糖、无机盐、水等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 C. 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关系是互利共生,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 AM真菌的拟核中可能存在与重金属离子代谢过程相关的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AM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没有拟核;“AM真菌能够增强宿主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耐受性”,而宿主植物能为AM真菌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说明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这种关系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 【详解】A、题干信息“丛枝菌根由AM 真菌与陆生维管植物根系形成”,本身不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因此不是生产者,A错误; B、植物为AM真菌提供糖类、矿质元素和水分等营养物质,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AM真菌能够增强宿主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胁迫的耐受性”,而宿主植物能为AM真菌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说明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这种关系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AM真菌属于真核细胞,不存在拟核,D错误。 故选C。 2.某植物细胞中几种细胞器的三种有机物含量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可能是叶绿体,可直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其结构和分布 B. 乙可能是高尔基体,是分泌蛋白合成、运输和分泌过程中的“交通枢纽” C. 乙可能是液泡,其中的色素和叶绿体中色素相同 D. 丙在细胞周期中会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干中提出该细胞为“植物细胞”,分析图中各细胞器的化合物组成:甲中含有蛋白质和磷脂,并含有少量核酸,符合条件的有线粒体、叶绿体;乙中只含有蛋白质和磷脂,可能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等;丙中只包含蛋白质和核酸,符合条件的只有核糖体。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甲可表示线粒体或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需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移至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物镜,A错误; B、根据试题分析:细胞器乙可能是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的分泌中,高尔基体可以接受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并且高尔基体可将囊泡中的蛋白质加工后,再形成囊泡,囊泡膜和细胞膜融合,从而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B正确; C、根据试题分析:细胞器乙可能是液泡,其中的色素和叶绿体中色素不相同,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胡萝卜素,液泡中含有花青素等,C错误; D、细胞周期中会周斯性地消失和重建的是核膜和核仁,不是核糖体,D错误。 故选B。 3.钠-钾泵是一种专一性的载体蛋白,该蛋白既可催化ATP水解又能促进Na+、K+的转运。 每消耗1 mmol ATP能将3 mmol的Na+泵出细胞,将2 mmol K+泵入细胞内。下图为细胞膜部分结构与功能的示意图,依据此图做出的判断错误的是 A. 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具有运输和催化的功能 B. 细胞内K+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可不消耗ATP C. 钠-钾泵持续运输的过程会导致ADP的大量积累 D. 钠-钾泵的存在说明载体蛋白对离子运输具有选择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然后结合题意分析,“这种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说明钠离子和钾离子都是逆浓度运输,所以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同时具有运输钠离子和钾离子和催化ATP水解的功能,A正确; B、细胞内K+外流和细胞外Na+内流均为顺浓度的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 C、钠-钾泵持续运输的过程,消耗ATP,ATP与ADP之间的转换非常迅速,ADP不会积累,C错误; D、钠﹣钾泵只能运输钠离子和钾离子,能说明载体蛋白对离子运输具有选择性,D正确。 故选C。 4.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神经性疾病(即“渐冻症”)。经研究发现是由于突变的基因导致神经元合成了某种毒蛋白,从而阻碍了轴突内营养物质的流动,导致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最新实验表明,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制作前驱细胞,然后移植给渐冻症实验鼠,能延长其寿命。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iPS细胞能分裂形成多种细胞,缘于其DNA和体细胞不同 B. 临床上,给渐冻症患者植入iPS细胞就能治愈该种疾病 C. 该治疗过程体现了iPS细胞的全能性 D. 渐冻症体现了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胚胎干细胞的主要用途是:①可用于研究哺乳动物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②是在体外条件下研究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如牛黄酸等化学物质时,就可以诱导ES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这为揭示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的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③可以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疾,如帕金森综合症、少年糖尿病等;④利用可以被诱导分化形成新的组织细胞的特性,移植ES细胞可使坏死或退化的部位得以修复并恢复正常功能;⑤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ES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定向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详解】A、iPS细胞能分裂形成多种细胞,缘于其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DNA和体细胞相同,A错误; B、临床上,给渐冻症患者植入iPS细胞,能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许会使“渐冻症”病情改善,但不能治愈该种疾病,B错误; C、细胞的全能性表现在一个细胞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该过程没有体现iPS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渐冻症体现了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D正确。 故选D。 5.自由基学说是一种细胞衰老假说。下图是自由基学说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②①过程引起的作用效果属于负反馈调节 B. 若③过程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将引起白化病 C. 若③过程使细胞膜上葡萄糖的载体受损,葡萄糖将会自由进出细胞 D. ④过程可能导致细胞膜上蛋白质种类或数量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美国科学家Harman 1955年提出的,核心内容有三条: (1)衰老是由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造成的; (2)这里所说的自由基,主要就是氧自由基,因此衰老的自由基理论,其实质就是衰老的氧自由基理论; (3)维持体内适当水平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水平可以延长寿命和推迟衰老。 【详解】A、②①过程引起的作用效果属于正反馈调节,A错误; B、若③过程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将引起头发变白,白化病是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酶缺乏引起的,B错误; C、若③过程使细胞膜上葡萄糖的载体受损,葡萄糖将无法进出细胞,C错误; D、④过程将导致基因突变,可能引起细胞癌变。癌变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会减少,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衰老相关知识,掌握细胞衰老特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6.戈谢病是由于乏患者缺乏β-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大量的葡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导致患者出现肝脾肿大等现象(Y染色体上不存在该基因)。下图是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得到的某患者家系该遗传病的基因带谱,据图分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 C. 5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 D. 为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应先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系谱图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可判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根据各个体的表现型及其电泳带谱对应关系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而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一定是纯合子,与前述的判断相矛盾,故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用字母A/a表示。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1号和2号均为该病携带者(Aa),因此 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1/2=3/8,B正确; C、5号一定为杂合子Aa,C错误; D、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发生和发展,D正确。 故选C。 7.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孟德尔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不需要相等 B. 甲同学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 C. 乙同学模拟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 甲、乙重复3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依次为50%、25%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I和II模拟的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此实验中I和Ⅱ两个小桶代表的是雌雄生殖器官,桶内小球数量可以不等,但每只小桶内的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A错误; B、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抓取的过程模拟的就是分离过程,而记录过程模拟的是配子的随机结合,B正确; C、Ⅲ和Ⅳ分别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抓取过程模拟的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C正确; D、在统计足够多的情况下,Dd组合的概率应是50%,AB组合的概率是25%,D正确。 故选A。 【点睛】在模拟遗传定律的实验中必须清楚两个小桶代表的含义,桶中的小球代表的含义,另外还需要掌握雌雄配子的数量不是1:1。 8.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研究DNA修复细胞机制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发现细胞中DNA损伤较小时,p53蛋白会导致细胞停止分裂,促使细胞自我修复并继续分裂,若损伤较大则诱导细胞凋亡。经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促进肝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过程中,p53也发挥着某种作用,影响细胞的增殖(如下图),其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p53蛋白可使DNA受损的细胞分裂间期延长 B. HBV的核酸彻底水解后可得到四种有机物 C. HBV的合成需要宿主细胞提供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 D. 由图推测p53蛋白属于肿瘤抑制因子,若抑制p53蛋白基因的表达,肝细胞将不能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HBV编码的HBx蛋白质促进Inc-HUR1的转录形成更多的Inc-HUR1-RNA;Inc-HUR1-RNA促进肝细胞的增殖,Inc-HUR1-RNA形成的p53抑制肝细胞的增殖。 【详解】A、细胞分裂过程中若DNA出现受损,则P53蛋白质会导致细胞停止分裂,促使细胞自我修复DNA,修复过程需要相应的时间,使间期延长,A正确; B、HBV病毒的核酸初步水解可得四种有机物,彻底水解得到六种有机物,B错误; C、HBV的合成需要宿主细胞提供原料、能量和酶等,而模板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提供,C错误; D、由图可知,p53抑制肝细胞增殖,可推测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可以抑制肿瘤发生,P53蛋白作用是对损伤的DNA进行修复,但并不影响正常的分裂,D错误。 故选A。 9.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糖类调节激素,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右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经判断曲线a代表血糖消耗速率 B. 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C. 线曲线b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D. 为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浓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实验中经常要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验鼠是健康的,并能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达到稳态。本题的自变量是血浆胰岛素含量,包括胰岛B细胞的分泌量和体外注射剂量两部分;因变量是血糖含量,观测指标是血糖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胰岛素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横坐标从左到右,血浆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说明血糖浓度从高到低,血糖的补充速率逐渐下降和血糖的消耗速率升高也加以印证。随着胰岛素含量增加,血糖含量下降,所以a曲线为血糖补充速率、b曲线为血糖消耗速率。 【详解】A、据分析可知,血糖a代表血糖补充速率,A错误; B、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B错误; C、曲线b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合成糖原的结果,C正确; D、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10.某种田鼠毛色褐(S)对灰(s)为显性。一个田鼠种群迁入新环境第一年基因型为SS个体10%, Ss个体占20%,ss个体占70%。由于该环境条件不利于灰色鼠生存,使得第2年灰色鼠减少了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干年后s基因频率降为0 B. S基因频率从20%变为21.5% C. 此过程说明田鼠种群发生进化 D. 灰色鼠减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干可知,该题是对根据种群中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的比例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的考查,种群中的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种群中的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该环境条件不利于灰色鼠ss生存,但褐色的个体中Ss有s基因,若干年后s基因频率不会降为0,A错误; B、SS=10%,Ss=20%,s=70%,因此S=10%+1/2×20%=20%,种群个体总数为100 个,由于该环境条件不利于灰色鼠生存,使得灰色鼠减少了10%,则第2年灰色鼠占:70%(1-10%)=63%,则种群个体总数变为93个,基因型为SS的频率是10/93,基因型为Ss的频率是20/93,基因型为ss的频率是63/93,S基因频率为10/93+1/2×20/93=20/93=21.5%,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s基因频率减小,所以田鼠种群在进化,C正确; D、由于该环境条件使得灰色鼠减少了10%,是由于环境条件不利于灰色鼠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11.以下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其中甲和乙分别表示两种二倍体植物细胞,所是含有的染色体组分别是AA和和BB。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过程通常用胰蛋白酶作用,目的是获得原生质体 B. 经过②和③的过程形成的c细胞的染色体组一定为AABB C. ④⑤需要根据生长发育进程更换不同的固体培养基 D. 该技术流程的目的是获得杂种细胞,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其中①是去除植物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②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③是再生形成新的细胞壁的过程;④是脱分化过程,⑤是再分化过程,⑥是植物个体发育过程。 【详解】A、①是去除植物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由于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根据酶的专一性,该过程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A错误; B、融合的细胞有三种:AAAA、BBBB、AABB,另有些细胞可能没有融合,所以共有五种细胞:AAAA、BBBB、AABB、AA、BB,B错误; C、④⑤分别是脱分化和再分化,该过程需要根据生长发育进程更换不同的固体培养基,C正确; D、该过程的目的是获得杂种植物,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溶液是否被蛋白酶完全水解 B. 提取色素采用纸层析法,利用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在滤纸上扩散越快 C. 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可以选取某所学校的全部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D. 某陆生植物个体数量较少,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随机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溶液是否被蛋白酶完全水解,A错误; B、分离色素采用的是纸层析法,B错误; C、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该在随机的群体中进行调查,C错误; D、某陆生植物个体数量较少,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随机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面积,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 1.蛋白酶是蛋白质,在催化水解蛋白质之后仍然存在; 2.注意分离色素的原理与提取色素的原理是不同的。 13.近年来人们很关注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谈“胆固醇”色变。其实胆固醇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脂质,图甲表示了人体细胞内胆固醇的来源及调节过程: (1)胆固醇可以在细胞中合成,场所是_________,它是构成_________结构的重要成分。 (2)细胞中的胆固醇可以来源于血浆。人体血浆中含有某种低密度脂蛋白LDL(图乙),可将胆固醇转运到肝脏以外的组织细胞中,满足该细胞对胆固醇的需要。 a.LDL能够将包裹的胆固醇准确转运至靶细胞中,是__________________与靶细的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的结果。 b.LDL通过图甲中途径①_________方式进入靶细胞,形成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脱包被后与胞内体(膜包裹的囊泡结构)融合。胞内体内部酸性较强致,导致LDL与受体分离,胞内体形成含有受体的小囊泡,通过途径②回到细胞膜被利用,该过程与细胞中膜结构的_________特点有关。 (3)含有LDL的胞内体通过途径③增加胞内游离胆固醇的含量,途径③表示的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 (4)当细胞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时,会抑制LDL受体基因表达、促进胆固醇的储存以及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游离胆固醇的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5)作为高血脂患者,是否要禁止摄入脂质食物?请给出高血脂患者建议: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内质网 (2). 细胞膜 (3). 载脂蛋白B (4). 胞吞 (5). 流动性 (6). 含有LDL的胞内体进入溶酶体,被水解酶降解,胆固醇释放到细胞质基质 (7). 抑制乙酰CoA还原酶的活性 (8). 否。应该少量摄入优质脂质,遵医嘱吃降血脂药物,注意科学饮食,适度锻炼 【解析】 【分析】 1.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镶嵌、覆盖或贯穿于其中。糖蛋白分布于膜的外表面,与细胞的识别等有关。 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 3.细胞中胆固醇含量的相对稳定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详解】(1)胆固醇属于脂质,脂质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2)据图显示,LDL上的载脂蛋白B能与细胞膜上的LDL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将包裹的胆固醇准确转运至靶细胞中。低密度脂蛋白属于生物大分子,图中显示LDL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靶细胞。含有受体的小囊泡运输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从而使受体回到细胞膜重新被利用,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3)含有LDL的胞内体通过途径③被转运到溶酶体,被其中的水解酶降解,胆固醇释放到细胞质基质。 (4)当细胞内胆固醇过多,细胞可通过抑制LDL受体基因的表达、抑制乙酰CoA还原酶的活性来合成胆固醇、促进胆固醇的储存等途径,使游离胆固醇的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5)胆固醇的含量过高会造成血管堵塞,但却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所以不能禁止摄入脂质食物。对于高血脂患者,应该少量摄入优质脂质,遵医嘱吃降血脂药物,注意科学饮食,适度锻炼。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脂质在细胞中的代谢。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根据题干及题图并结合课本知识解题。 14.下列是以玉米为材料的系列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已知染料TTC在氧化态时为无色,接受氢后为红色。将煮熟的玉米籽粒(A组)和未煮籽粒(B组)纵切后放入TTC溶液,35℃保温一段时间后,取出后置于滤纸上观察胚的颜色。预期___________组的胚为红色。取出的胚一段时间后颜色会逐渐褪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探究DNA复制方式,用处于同步分裂的玉米分生区细胞(2N=20)进行实验: 步骤1:将细胞置于含放射性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1个周期时间。 步骤2:取出细胞冲洗后养移至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2个周期时间。 步骤3:对每个培养周期的细胞进行取样,检测中期细胞的染色体放射性分布。图 甲表示DNA可能存在的三种复制模式,图乙表示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分布情况。 分析讨论: ①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在___________酶的作用下,与其它脱氧核苷酸连接成子代DNA链。 ②若第1个周期的中期染色体情况为图乙中的A,则该结果___________(能、不能)确的定复制方式为图甲中的a。 ③若DNA复制符合图甲中的a模式,则可推测第2个周期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放射性标记的染色质数目为___________条。第3个周期的中期染色体情况为图乙中的___________(选填字母)。 (3)为验证Mg2+是玉米生长的必需元素,某小组利用生长状况一致的玉米幼苗,设计缺了如下两组实验:甲组培养在全营养培养液,乙组培养在缺Mg2+的培养液中,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并观察两组幼苗的长势。 ①为进一步验证Mg2+一定是玉米生长必需的,还应增加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 ②培养过程需要保持培养液中的氧气充足,其目的是_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发现,某些必需无机盐离子的浓度比实验开始时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B (2). 有氧呼吸速率减慢,TTC被氧化 (3). DNA聚合 (4). 不能 (5). 0~20 (6). BC (7). 幼苗出现缺镁症状后,补充镁元素 (8). 防止氧气不足影响幼苗的代谢,从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9). 植物吸水量比吸收离子的含量多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2、阅读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Mg是植物生长的必需无机盐,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是否含有Mg,因变量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实验的原理是:Mg 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植物缺Mg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叶绿素缺少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实验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因此要按照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完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获取结论。 【详解】(1)A组经过煮熟后细胞死亡,不进行细胞呼吸,而B组细胞呼吸产生还原氢,使B组的胚在TTC溶液中变成红色。取出胚一段时间后,由于有氧呼吸速率减慢,TTC被氧化 (2)①DNA聚合酶是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形成新的子链。 ②图乙中的A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都含有放射性,图甲中的a和c的复制方式都会使第一个周期中的每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都含有放射性,因此不能确定复制方式为图甲中的a。 ③图甲中的a为半保留复制方式,第一个细胞周期形成的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放射性,接着在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第2个周期,在第二个周期的中期,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有一条含有放射性,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因此形成的子细胞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有0~20等可能。继续培养第三个周期,依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绝大多数的染色体没有放射性,只有少数染色体上的其中一条姐妹染色单体含有放射性,对应图乙中的B、C情况。 (3)①按照对照原则,应再增加一组自身前后对照,即幼苗出现缺镁症状后,补充镁元素。 ②为了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培养过程中应保持氧气充足,防止氧气不足影响幼苗的代谢,从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在培养过程中,植物吸水量比吸收离子的含量多,会导致某些必需无机盐离子的浓度比实验开始时高。 【点睛】本题以玉米为材料,考查了细胞呼吸、DNA分子的复制和无机盐的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5.果蝇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遗传学问题。 染色体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表现型 正常眼 棒眼 棒眼 (1)摩尔根利用果蝇做实验材料,运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_________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上表是对雌果蝇眼形的遗传研究结果,由表中信息可知,X染色体上某区段重复导致果蝇眼形由正常眼转变为棒眼,该变异属于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棒眼雌果蝇品系XdBXb,其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上携带隐性致死基因d,在纯合(XdBXdB、XdBY)时能使胚胎致死。且该基因与棒眼基因B始终连在一起,如图所示。若棒眼雌果蝇(XdBXb)与野生正常眼雄果蝇(XbY)进行杂交,则F1表现型有________种,其中雌果蝇占___________。若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产生的F2中正常眼的概率为___________。 【答案】 (1). 假说-演绎法 (2). 染色体结构变异 (3). 3 (4). 2/3 (5). 6/7 【解析】 【分析】 分析题表信息可知,果蝇的棒眼是由于染色体片段的重复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摩尔根利用果蝇做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1)摩尔根利用果蝇做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由表中信息可知,X染色体上某区段重复导致果蝇眼形由正常眼转变为棒眼,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3)棒眼雌果蝇(XdBXb)与野生正常眼雄果蝇(XbY)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XdBXb、XdBY、XbXb、XbY,其中XdBY胚胎致死,因此后代的表现型是棒眼雌果蝇(XdBXb)、正常眼雄果蝇(XbY)和正常眼雌果蝇(XbXb),即F1表现型有3种,比例为1:1:1,其中雌果蝇占2/3。子一代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dB:Xb=1:3,雄果蝇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Y=1:1,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产生的F2中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dBY:XdBXb:XbXb:XbY=1:1:3:3,其中XdBY胚胎致死,因此自由交配F2中果蝇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是:棒眼雌果蝇: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1:3:3,即F2中正常眼的概率为6/7。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X遗传、致死现象和染色体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由于酵母菌直接利用淀粉的能力很弱,有人将地衣芽孢杆菌的α-淀粉酶基因转入酵母菌中,经筛选得到了可高效利用淀粉的工程酵母菌菌种(图甲所示)。 (1)图甲中,过程①需要的酶有___________。为达到筛选目的,平板内的固体培养基应以___________作为唯一碳源。②、③过程需要重复几次,目的是___________。 (2)某同学尝试过程③的操作,其中一个平板经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如图乙所示。该同学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推测该同学接种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是___________。 (3)以淀粉为原料,用工程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密闭发酵,隔一段时间需要进行排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α-淀粉酶基因否表达可通过DNA分子杂交技术来检测 B.在培养基中添加碘液进行染色,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颜色较浅 C.在密闭和不密闭的情况下培养,酵母菌出现的透明圈大小不同 D.在实验条件适宜时,酵母菌进行孢子生殖,繁殖迅速 【答案】 (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 (2). 淀粉 (3). 进一步筛选纯化获得分解淀粉能力强的酵母菌 (4). 稀释涂布平板法 (5). 涂布不均匀 (6). 酒精发酵产生CO2需要排出,否则压力过大 (7). B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图甲是将地衣芽孢杆菌的α-淀粉酶基因转入酵母菌中经筛选得到了可高效利用淀粉的工程酵母菌菌种的过程。图中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②、③过程重复几次的目的是纯化获得分解淀粉能力强的酵母菌。 分析图乙:图乙是一个平板经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可见其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但图中群落分布相对较集中。 培养基配制时的注意事项 ①全程要求无菌操作,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能有效地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②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当感觉到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操作时应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以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③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若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④在倒平板的过程中,不能将培养基溅到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因为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 【详解】(1)图甲中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该过程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普通酵母菌直接利用淀粉的能力很弱,而工程酵母菌可以高效利用淀粉,所以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可以选出工程酵母菌;②、③过程重复几次的目的是进一步筛选纯化获得分解淀粉能力强的酵母菌。 (2)由图乙可知,该同学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但菌落比较集中,没有很好的分散开来,可能是涂布不均匀导致的。 (3)由于酵母菌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CO2,需要及时排出否则压力过大,因此在利用工程酵母菌进行密闭发酵时,每隔一段时间需要进行排气。 (4)A、可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而基因表达的产物为蛋白质,不能用DNA分子杂交技术进行检测,A错误; B、工程酵母菌可高效利用淀粉,因此若在培养基中添加碘液进行染色,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且颜色较浅,B正确; C、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在密闭和不密闭的情况下培养,消耗的淀粉量不同,因此酵母菌出现的透明圈大小不同,C正确; D、在实验条件适宜时,酵母菌可进行出芽生殖,D错误。 故选BC。 【点睛】本题以工程菌为素材,结合图示综合考查基因工程、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工具及操作步骤;识记微生物的接种方法,能根据图乙判断接种方法及图乙现象出现的原因。 17.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一些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请分析并回答下面的相关问题: (1)某地区有一个湖泊曾受到严重污染,湖水臭气熏天,鱼虾销声匿迹,后经过当地政府和居民大力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该湖泊呈现出了“春风烟柳”“鱼翔浅底”等美丽景象,该湖泊群落发生了___________演替。 (2)湖面水鸟嬉戏交颈,使人联想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句。诗中“关关”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地政府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下图是该人工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下列叙述不正确的说法有( ) A.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1.10×105kJ/m2·y B.由生产者、I~IV构成的捕食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C.I为第二营养级,II为第三营养级,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5.625% D.在生物圈中,除了全部的微生物,一些腐生动物也属于类群IV (4)夏季,农民经常在田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某农民因不慎使用了假化肥导致农作物迅速死亡。研究小组的同学对农田中的植物数量进行了统计并画出了如图的曲线。请在图中画出该农田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并注明各曲线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答案】 (1). 次生 (2). 物理 (3). 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4). BD (5). 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6). (7). 食物链和食物网 (8).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 【分析】 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2.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的稳定。 【详解】(1)该湖泊治理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2)湖面水鸟嬉戏交颈,为交配产卵做准备,诗中“关关”表示雌雄二鸟的鸣叫声,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结合题意可知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3)A、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23+3+70+14=110(103kJ/m2·y)=1.10×105kJ/m2·y,A正确; B、由生产者、I~III构成的捕食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而IV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B错误; C、I为第二营养级,其同化量2+14=16,II从I中获得的能量值为16-4-9-0.5=2.5,因此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5/16=15.625%,C正确; D、图中的类群IV属于分解者,绝大多数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一些腐生动物属于该类群,D错误。 故选BD。 (4)农民通过在田地里除草、灭虫实现了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的调整,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5)某农民使用假化肥导致农作物迅速死亡,农作物死亡导致初级消费者数量减少,初级消费者数量减少又会引起次级消费者数量的下降,据此绘制曲线如下。 (6)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点睛】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演替的概念和类型也是本题的考查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