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8届一轮复习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3)
主备教师: 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课型:复习 必修 三 第 1章 第 1、2 节 共 课时 日期: 命题分析 1. 从考查内容看:高考试题注重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考查。 2.从题型上看: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出现 复习指导 以体液中几种液体的关系图为主线,系统复习三种环境之间的关系、成分及内环境稳态与调节。 教材基础知识解读 ◇◇◇◇◇◇◇◇◇◇◇◇◇◇◇◇◇◇◇◇◇◇◇◇◇◇◇◇◇◇◇◇◇◇◇◇◇◇◇◇◇◇◇◇◇◇◇◇◇◇◇◇◇◇◇◇◇◇◇◇◇◇ 教 学 设 计 (考点讲评) 评析、修改 及补充 考点一 解读内环境及相关知识 1.体液、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 2.内环境概念的理解 (1)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人 体角度看就是内环境,细胞外液与内环境是同一概念,具有相同的内涵和外延。 (2)易错点:注意区分三种环境(极易混淆,重点记忆) (3)不同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①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组织液; 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组织液; ④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 ⑤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血浆。 3.内环境的功能——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易错警示 ①正常情况下,细胞内部的大分子和外界环境(如肠道)的大分子是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的:如血红蛋白、绝大多数的酶、结构蛋白、DNA、纤维素、淀粉等。②机体的各种代谢活动(物质合成与分解)基本上都发生在细胞内,一般不能在细胞外进行。 只有少数情况例外,如消化道内进行的细胞外消化;内环境中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抗原—抗体反应,缓冲物质对酸碱性物质的缓冲反应等。 考点二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1)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具体如下表: 溶质微粒数量 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高低 越多 越大 越高 越少 越小 越低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2)维持酸碱平衡的因素:存在缓冲对,如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等。 (3)血浆pH调节的过程 易错警示 哮喘、肺气肿、剧烈运动或初上高原时部分组织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应与NaHCO3反应不是Na2CO3,生成乳酸钠排出体外。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 ℃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考点三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及pH稳定机制探究 1.内环境稳态意义 (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 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3.“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探究 (1)实验原理:各种生物均具其特定的pH范围——这是保证酶活性的前提, 生物组织中pH之所以维持稳定,与其含有缓冲物质(如人血浆中含HCO、 HPO4等)有关。 (2)材料、步骤、结论 经典考题 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主备教师:石新文 课题: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型:复习 必 (选)修 三 第 二 章 第 1 节 共 课时 日期: 命题分析 1、从考查的力度来看,本单元历年都是考查重点。 2、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及传导、突触结构的三幅图解。 3、题型上,选择题、非选择题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复习指导 以稳态的各种调节过程为线索,系统复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在稳态中的作用。 教材基础知识解读 ◇◇◇◇◇◇◇◇◇◇◇◇◇◇◇◇◇◇◇◇◇◇◇◇◇◇◇◇◇◇◇◇◇◇◇◇◇◇◇◇◇◇◇◇◇◇◇◇◇◇◇◇◇◇◇◇◇◇◇◇◇◇ 教 学 设 计 (考点讲评) 评析、修改 及补充 考点一 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和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 2.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考点二 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说明:①静息电位——内负外正,K+通过K+通道外流而产生; ②动作电位——内正外负,Na+通道打开,Na+内流而产生; 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 易错警示 ①在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③在一个神经元内有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迅速传至整个神经元细胞,即在该神经元的任何部位均可测到生物电变化。 3.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1)突触:一般情况下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鞘只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 突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为两类: (2)神经冲动的传导:如下图所示 ①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 ②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③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④兴奋传导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 ⑤兴奋传递特点:单向性。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⑥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原因是:兴奋由突触 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易错警示①注意突触小体与突触的关系,范围不同,位置不同,但都包括突触前膜。 ②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 ③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糖蛋白识别。 ④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两种细胞器的含量较多。 专题三、兴奋的传导方向、特点的判断分析与设计 兴奋传导特点的设计验证 (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方法设计:电激图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②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方法设计:先电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②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真题演练3.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神经纤维 灵敏电流计 腓肠肌 ① ② 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查看更多